驾车去河北保定唐县唐县东同龙村需要导航

唐县兴龙绒毛厂|唐县兴龙绒毛厂网站
雇员人数:12人, 进出口经营权:无
欢迎来到唐县兴龙绒毛厂网站, 具体地址是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东同龙村,联系人是穆登奎。
联系电话是,主要经营绒线。
单位注册资金未知。
本公司产品种类齐全,应有尽有,包括家居 家具 特殊家具 等。公司以“超越自我,兴创未来”为企业宗旨,希望与广大的用户得得共同的发展;以“信誉市场,服务创永恒”为经营理念,为用户精心挑选并提供质量优的产品,以“专业、专注、及时、周到”为服 务 宗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通过多年来的经营与发展,我们以“让您放心的 产品,让您满意的价格,让您感动的服务”在业内用户中形成了良好信誉,得到 了广大用户的普遍认可。同时,也与 国内外知名厂家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用户,公司将产品细分,使我们的业务人员对产品的 认识更加专业,对行业的状况更加了解,对用户的服务更加及时周到。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将一如既往、不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和空间,以“团结、 拼搏、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为指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司地址: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东同龙村
固定电话:
联系人:穆登奎(厂长)
移动电话:
邮政编码:072350
传真号码:
企业经济性质
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公司注册地
管理体系认证
主要经营地点
是否提供OEM代加工
主营产品或服务
该公司没有发布供应信息
没有相关公司推荐
唐县兴龙绒毛厂
更新日期:
地址:河北省保定唐县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东同龙村
粤ICP备号 - Copyright (C) 2004 - .com All Rights Reserved第367篇&&唐县英雄人物
第367篇& 唐县英雄人物
&在编写新唐县志中笔者亲手搜集整理了几位唐县英雄人物的事迹,有的人物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失,难以写出英雄的全貌,有的人物的家人无法联系,因而也不能全面的写出人物的全貌,或未能为人物立传。
刘喜栓(1922.2-1940)岳岭村人,少年时勤奋好学,思想进步,乐于助人。1937年,八路军骑兵营进驻麻黄头,在县城宣传抗日,唐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发动全县民兵到清风店火车站扒铁道、割电线,破坏交通。刘喜栓于当年新婚第九天,便毅然告别妻子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白求恩医疗队警卫连任战士,由于他聪敏好学,作战机智勇敢,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战斗洗礼,刘喜栓由班长、排长一直升至连长。
1940年,刘喜栓率警卫连在唐县老姑村三分区第一休养所担任保卫工作。时值日军开始对边区进行频繁的残酷“扫荡”,他多次掩护伤病员安全突围。一次“扫荡”中日军飞机对老姑村第一休养所进行疯狂轰炸,他率领警卫连进村掩护伤病员转移,在突围中不幸牺牲。
胡造恩(?-)西大洋村人。1943年1月,侵华日军在他的家乡周围的中大洋、东大洋、西长店、山南庄、碌碡坡、桃尔山、西大洋河滩建立了炮台,晋察冀边区被敌人封锁,大洋区变成了游击区,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胡造恩在民族危难中为保卫家乡参加了大洋区抗日游击队,任游击队员。他同区游击队员一起组织发动群众,保卫家乡,与敌人展开各种斗争。他在历次作战中奋不顾身,出生入死,胆气过人。他曾多次参加深入敌人内部的侦察、锄奸、反特,令敌人闻名丧胆。
1944年8月20日大洋区游击大队在大队长马耀东率领下发动了解放西大洋的战斗,战斗中他奋勇杀敌,在与敌博击中牺牲。
1946年,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大洋村修建了烈士亭以志纪念,此亭1984年被唐县人民政府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
崔长寿(1917.9-1945.2),化名高自平、高志平,高昌店村人,其父崔凌云学识渊博、知仁达义、为地方名士。受父亲影响崔长寿从小就有了爱国报国之心。抗日战争爆发,崔长寿积极投身抗日,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先分到晋察冀区军第三军分区司令部敌工科,经培训后被派往唐县领导地方抗日工作。1939年5月-1941年1月任定唐县第八区(黄金峪)青救会主任,1941年1月-1941年10月任定唐县第九区青救会主任。后调唐县敌工部二科任除暴干事。
在黄光部长的领导下,他带领青抗先和地方武装参加了反“扫荡”和破袭战,期间配合定唐支队打伏击,炸炮楼、搞策反、除汉奸、捉特务。尤其是镇压了一批叛徒、汉奸和特务后,震慑了敌伪人员,使敌人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1943年,日本鬼子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情势严峻,父亲崔凌云为鼓舞儿子崔长寿的斗志,曾为其题诗:“生灵涂炭山河危,国恨撕胸万箭催,我儿当效岳鹏举,倭寇不灭莫须归。”父亲将此诗写于一块红布上,崔长寿一直把它珍藏在贴身汗衫里。在反“扫荡”中,他多次遇到危险,化险为夷。唐县西关李香义为帮助被日军追杀的崔长寿突围,曾把正出殡的父亲尸体抬出来,把崔长寿藏入棺材。白塔村高尚志的妻子把正被敌人追杀的崔长寿藏入自家的地道,日本鬼子用枪托砸她的脑袋,让她说出崔长寿的藏身地,她不说,最后被日军用刺刀挑死。
在艰苦的反“扫荡”中,崔长寿智勇双全,战绩突出,后升任敌工部副部长。1945年2月,组织上决定调他到东北抗日联军任职。1945年2月26日,唐县敌工部接到紧急任务,策反伪军某部,此时崔长寿调离的组织手续已办理完毕,准备赴东北任职。恰巧此时敌工部长黄光因食物中毒昏迷不醒。敌情紧急,崔长寿决定代替黄光执行任务。2月27日晚,崔长寿对父亲说,可能要出远差。又把弟弟崔长福叫到一边,嘱咐他要好好照顾父亲。随后向父亲磕了三个头,便匆匆地走了。当夜因特务队长告密,崔长寿和同去执行任务的赵善化在南坛村被敌人包围,崔长寿与赵善化与敌激烈交火,数次突围未果。敌人缩小包围圈,二人退至屋内,敌人炸毁房顶。最后二人弹尽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审讯特务队长时此人交待:“日伪军齐向屋内开火,屋内枪声停止,日伪军攻进屋内后,见高自平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两眼圆睁,手里紧握手枪,非常吓人……”。
敌人为了报复,烧毁了崔长寿家的房屋,并连续追杀他的家人,爷爷、奶奶、弟媳及幼子都惨死在逃亡途中。
崔长寿牺牲后,区政府为其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为保证参会群众安全,定唐支队派出部队进行警戒。
1945年,唐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崔长寿(高自平)烈士建立了烈士碑,1984年,唐县人民政府将此碑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稼人打扮的年轻妇女,给全村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特别是那位女红军的慷慨激昂的演讲,使赵善化越听越激奋,嘴里不住的念叨着:红军,共产党……抗日救国……抗日政府……一天黄昏,赵善化偷偷背上行李到马庄村参加了抗日组织。他接受了半个多月的革命教育后回到家乡,找到村里最好的几个朋友赵国瑞、赵中年、赵中文,还有他亲哥赵善治,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和农村政权。成立了工会、农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并亲自教大家学唱“工农兵学商”、“九一八”、“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抗日歌曲。从此贯南京村抗日救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成了唐县全民抗战的堡垒村。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了唐县城,在县城周边修炮台、筑碉堡、挖封锁沟、拉铁丝网,实行“三光”政策,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还成立了特务机构——大亚公司,到处搜捕抗日干部和抗日家属。为了保存实力,赵善化根据党的指示转入山区。经过2个多月的学习训练,他又和战友们返回家乡,在大白尧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
1943年秋,赵善化接到敌工部命令,由北京开往石家庄运送日军和军需的火车十二点左右到达王京车站,要他完成炸火车的任务。赵善化带领游击队,扛着六十公斤炸药,越过封锁沟,摸到铁道旁。当火车进入埋伏圈,赵善化一声喊:“打”。日军的火车被炸成几段,重叠着压在一起,炸死炸伤日军60余名,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1944年夏天,盘踞在拔茄炮楼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扰害百姓。为了打击日伪军的气焰,赵善化带领队员王大山等人,化妆成卖瓜的商贩送到炮楼,趁敌人抢着吃瓜的当儿,赵善化三人冲上炮台,下了敌人的枪,活捉日伪军20多人。1944年冬天,赵善化带领五个游击队员,化妆成伪军官,直奔王京炮台,仅用了20分钟,智擒了伪司务长和一个哨兵,缴获两支大枪、一支手枪、数百发子弹。
赵善化带领游击队员,到处打击敌人,吓得日伪军心惊胆战,敌人千方百计想除掉他。高自平在望都县敌工部工作时认识了一个特务队长,便和赵善化商量争取他改邪归正。特务队长当面答应,暗地里定下奸计,想活捉赵善化,向日本缴功请赏。1945年2月23日,特务队长借口商议归正之事,把赵善化和高自平骗到自己家里,让十几个武装特务将他俩包围起来。赵善化和高自平见状拔枪与敌枪战,最后子弹打光,壮烈牺牲。
1945年8月,唐县解放,唐县人民政府为赵善化烈士立碑修墓,以志纪念。1984年唐县人民政府将此碑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
陈尚达(-)原名陈明录,石门村人。高小文化,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败逃。同年底,冀察晋军区第三军分区抽调一批干部赴华北抗战前线开辟地方工作,三分区政委王平派李博元(陕西关中地区兰田人,红军干部,八路军115师民运干事)进入唐县军城一带,在下苇子村发动群众,建立唐县第五区民族革命战地动员委员会,李博元任主任。沉寂的山区从此燃起了革命之火。陈尚达因有文化,很快接受了抗日救国思想,并积极加入军城区的民族革命动员委员会,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陈尚达带领动区委会工作人员深入到各村宣传发动群众,招收新兵四五十人,收集枪支一百多支,发展了抗日武装。征收粮食一万多斤,筹款一万多元。
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驻石门村,另有一个工兵连同时进驻,工兵连指导员为汪秋风,经汪秋风介绍,陈尚达认识了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佟铮(四川人,老红军),经佟铮与汪秋风二人介绍,陈尚达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至1942年9月,陈尚达任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公开身份为“老铁匠”。他领导全县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号召工人为抗日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
1949年底,陈尚达调任晋绥军区敌工分部工委主任,兼武工队政委。晋绥军区敌工分部活跃在大同市一带。陈尚达率武工队深入敌人心脏,收集情报,锄奸反特,争取敌伪人员,瓦解敌伪政权。曾铲除阳高城的日本大佐,炸毁大同市南关伪军警备队队部,威震日伪军,令其闻风丧胆。日寇气急败坏地悬赏三千大洋要买陈尚达的人头。此间陈尚达任中共阳高县县委书记,领导阳高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1946年下半年,陈尚达随华北军区四纵队政治部到达娘子关,参加解放阳泉的战斗。阳泉解放后,陈尚达调山西省委,太原解放后,陈尚达任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工会主席。日,陈尚达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随其他省部级领导受到毛泽东接见。
1952年秋,陈尚达探家期间肺结核病发,山西省委派山西省晋祠疗养院医务科长连步玉到唐县石门村陈尚达老家为其治疗。
1953年12月16日,陈尚达在唐县石门村因病逝世。
李喜国(?-1954.11)柏江村人,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至1952年2月任唐县供销合作社主任。1949年底,领导组建唐县烟酒专卖处,专门控制烟酒业烧制和批发业务。1950年,组建唐县王京车站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唐县经销处。1953年,改称烟酒专卖处,增建烟酒专卖公司,全面控制全县卷烟、酒烧制和批发。
1952年2月至1953年8月任中共唐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日,经中共河北省委批准,唐县临时县委终结。以上级党委任命办法,李喜国为县委常委。
1952年10月12日,唐县第三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李喜国为唐县县长。期间领导全县农民建立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1953年,组织干部下乡,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让统购统销政策深入人心,发动农民卖余粮,全县圆满完成统购统销任务,受到上级表扬。
1954年11月因病逝世于唐县。
王文广(1954-1966年夏)南关村人,1954年生,1966年夏天,一位同学不慎落水,王广文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施救,因体力不支,最后沉入水中。经人抢救出水后,终因溺水时间过长而牺牲,年仅12岁。共青团东风区委员会追认王广文为模范少先队员,唐县教育局号召全县学生学习王广文舍已救人的精神。1966年,唐县人民政府为其修建纪念碑以示纪念,该纪念碑1984年被唐县人民政府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
魏奎(1919.9-1975.12),黄石口村人,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至1949年9月任唐县第七区(拔茄)区委书记。期间积极发动第七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
1952年2月至1954年10月,先后任唐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任内认真抓了全县的党组织建设,使全县的党组织建设步入了正轨。
1952年2月至1958年10月任中共唐县县委副书记,1958年10月至1962年7月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处书记,任内积极协助县委书记领导了全县的统购统销,整风反右,三反五反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骑自行车或步行走村串户,足迹踏遍全县山区、平原,带领全县人民发奋图强战天斗地,建设了一批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改变了全县的生产和交通条件。
魏奎因切脾,身体健康受到影响,1966年主动要求到唐县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抵制极左路线,曾受到批斗,身心受到摧残。“文革”后期,魏奎到保定地区油泵油咀厂任党委书记,期间他团结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大干苦干,使该厂的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1975年12月25日,魏奎在保定地区油泵油咀厂不幸煤气中毒殉职。
胡领台(1923.2-),西大洋村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7日军入侵华北后,他就积极投入到残酷的抗日战争中。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任大洋区民政干事,1945年任唐县县委组织部组织干事,1947年起先后任唐县县委秘书、唐县第四区区长、唐县第五区大队部大队长。抗日战争中,积极参加了唐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支援南方的解放事业,1948年带领南下小分队,开赴河南省新解放区,任河南省伊阳县七区区委书记。在为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中,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巩固新政权作出了不懈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1949年至1953年5月任伊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53年6月至1962年4月任河南省建筑工程局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省建公司第一副经理、河南省建筑工程厅办公室主任、河南省省建一公司党委书记。1962年至1966年6月调往极度贫困县民权县任县委第一书记、中共商丘地委委员。1966年以全国模范县委书记的身份抽调到北京任中央民族乐团代理副团长。1969年又调回河南省筹建河南省安阳化肥厂。1969年10月调河南省化工厂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1977年3月1日因病在河南郑州逝世。
张建纲(1916-1984),北安乐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唐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1942年1月,唐县第三次建立唐县游击大队,马卫华任大队长,张建纲任政委,后编入正规部队。同年1月唐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撤销,成立唐县人民武装部,张建纲任武装部长,期间他带领唐县地方武装配合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带领唐县游击队参加了反封锁和破袭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1942年7月,张建纲任唐县县委书记(1942年7月-1944年8月),1943年1月,唐县山前五区相继划归定唐县和曲阳县。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县委机构增设军事部,张建纲兼任部长。他领导全县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顿农村党支部,在县委实行精兵简政,号召党员干部节约。在游击区,敌占区开展挖地道、反抓捕、反抓夫斗争;1943年8月,第二届县议会在北齐家佐召开,会议选举张建纲为议长(1943年9月-1945年8月)。
1943年,他领导全县人民粉碎了日寇5月1日-10日的“辗转扫荡”和8月16日至12月中旬的“毁灭扫荡”。
1944年,张建纲调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任华北野战军纵队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解放华北的战斗,后随军转战大西北,参加了扶眉、宁夏等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解放军某部师政委,宁夏省农林厅厅长,领导宁夏省农业和林业工作,为宁夏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后调任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甘肃省水利厅厅长、中共临洮地委和平凉地委书记,甘肃省副省长、省人民政府顾问。他为大西北的经济建设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改变甘肃面貌付出了心血。
1984年逝世。
&&&&&&&&&&&&&&&&&&&&&&&&&&&&&&&&&&&&&&&&&
胡金波(1923-1986),西大洋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唐县三区抗日先锋队队长、武委会教导员,定(县)唐(县)县大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教导师一团连指导员,晋察冀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一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教导员、团政委。
抗日战争中,组织和领导民兵反“扫荡”,瓦解日伪军,发展人民武装,为抗日武装斗争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冀东、清风店、石家庄、太原、平津、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辽宁省军区政委、64军军政委、沈阳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务。
1986年10月27日逝世。
胡银甲(1920.2-1987.2)字双鹿,号老矿,西大洋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地下交通站站长。1941年任西大洋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此时以马耀东为核心的大洋地区抗日游击队和群众组织相继建立,胡银甲任大洋区游击大队指导员,领导大洋抗日军民开展了“583天”气壮山河的对敌斗争。1942年,在设计诱敌中,他在改造地雷时被炸伤,虽经白求恩治疗,但仍一眼失明,双手残疾,解放后被评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
1947年7月至1947年10月任县实业科科长,参加了清风店战役的支前工作。1949年6月至1953年3月任第二区(稻园)区委书记,1956年9月至1957年4月任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7年6月至1958年8月任白沙乡党委书记。1958年8月至1959年1月任王京人民乡社书记,期间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工作。在王京公社工作期间,夜间检查工作时,不慎落入枯井,造成腰椎骨折。
1959年6月至1964年9月先后任县工业交通部副部长、部长。1963年3月至1965年1月任农业机械电力管理科科长。期间领导了唐川公路、望唐地方铁路、白合水泥厂、唐县机械厂、唐县钢铁厂等的建设,为唐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965年下半年任西大洋电厂厂长、书记,带领工人刻苦攻关,使三台机组按计划运行发电,为全县电力大上赢得了时间。
1963年任电力局书记,1976年10月至1978年2月任电力局局长,期间在各区组建了电管站,领导电力局职工艰苦奋战,使全县村村通电。在施工中,他拖着残躯始终和工人一起工作在工地。1979年8月至1981年1月任社队企业局局长。1981年10月至1983年12月任经济委员会主任。期间指导全县上马了一批集体企业,组建了絮棉厂,这些企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骨干。
胡银甲为中共唐县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县委委员,第五届县人委委员。1983年12月离休,1987年逝世于唐县。
&&&&&&&&&&&&&&&&&&&&&&&&&&&&&&&&&&&&&&&&&
温介三(1911-1990),又名温馨德,温家庄村人。幼年在本村上私学,11岁至14岁在家务农兼小炉打铁,1937年至1940年任村农会委员、工会主任、不脱产小区委员,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至1944年在国营建业商店任管理员、业务员,1944年至1949年在国营布店、皮店任副经理、经理,1949年至1953年在河北省供销社定县办事处任计划科科长,1953年至1957年任河北省供销合作社计划处副处长,1957年至1964年任唐县县委副书记,1964年至离休任保定地区柴油机厂党总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温介三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农会、工会参加土地革命的抽地换约,减租减息,在敌占区和游击区组织民兵游击队与日寇进行斗争,参加了反抓夫、反抢粮、破坏交通、抬担架等革命活动。为了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温介三参加国营商店的营建和营业工作。
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主要从事供销工作的领导。任县委副书记八年中,执行党的政策十分坚决,雷厉风行,敢于对不良倾向做斗争,三年自然灾害中与唐县人民一道度过了难关,深入厂矿和农村生产队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964年后参加保定地区柴油机厂的领导工作,带领全厂职工苦干巧干,使柴油机厂年产达到12000台,创历史新高。1990年因病在唐县逝世。
&&&&&&&&&&&&&&&&&&&&&&&&&&&&&&&&&&&&&&&&&&&&
穆丙辰(-)东峝龙村人。出身贫寒。1937年10月,他投身抗日工作,在唐县公安二科任炊事员,后公安二科改为敌工部,穆丙辰先后为敌工部长穆振武、黄光当通信员。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日,日军“扫荡”后,五区(大洋)、六区(北店头)合为马庄区,定为唐县七区,1944年3月,他任区大队部大队长;1945年8月,任北罗区大队部大队长;1946的11月,任四区(马庄-蔡庄)大队部大队长;1947年9月,任第四区区委副书记;1948年8月,任第四区(马庄-蔡庄)区委书记。期间带领本区群众和民兵参加了反“扫荡”,先后参加“破袭战”和“百团大战”,有力地配合了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的作战,受到第三军分区司令部的表扬,首长特奖励穆丙辰手枪一支。
1941年,发动本区自卫队员在八路军掩护下从望都定县将公粮运到冀西山区根据地。1943年反“扫荡”中,穆丙辰被鬼子包围,他赤脚凭借地形及大雾与日军周旋,终于跳出包围圈。1947年,清风店战役中,穆丙辰任县大队副队长,带领唐县民兵和群众参战支前,为晋察冀军区部队全歼国民党第三军做出了贡献。1948年1月,发动民兵出动担架和车辆,支援三纵队解放涞水的战斗。同年2月,穆丙辰带领由4000民兵组成的担架队,随解放军转战曲阳、定县和易县,参加解放上述三县的战斗,胜利完成任务后,受到表扬。同年4月,发动群众支前,支援察南和晋东北战役,同年11月,组织群众上前线支援平津战役,向前线运粮、运弹药,向后方转运送伤员。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完成扩军任务,保证了战斗部队兵员的补充。
1949年10月至1953年7月任第四区(马庄)区委书记,1953年7月至1955年11月任唐县纪检书记,1959年3月至1960年1月任农村工作部部长,1963年7月至1963年10月任唐县监委书记,1954年9月-1983年3月任县委常委,1954年5月至1955年4月任县公安局长等职;1960年5月至1982年8月任唐县县委副书记。1955年4月至1960年5月,穆丙辰任唐县检察院检察长,1962年望都复置,唐县成建制迁回仁厚镇穆丙辰继续任县委副书记,1962年6月至1963年7月,任唐县副县长,这一时期穆丙辰夜以继日地工作,骑自行车或步行下乡搞调查研究。他平易近人,与农民同吃同住,坐在农民炕头,同农民一起喝稀粥,促膝交谈,广泛争求群众意见。农民亲切地称他为“庄稼干部”和“老穆”。他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丝不苟地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努力抓唐县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任县委副书记期间,积极协助县长郝殿士抓水库移民村搬迁及善后工作。1966年5月,县委、县人委作出开凿革命大渠的决定,由时任县委副书记穆丙辰挂帅,50名干部组成施工指挥部,于同年11月5日开始施工,历经8年,1974年总干渠通水,浇地7000多亩。
唐县县至川里公路修建时,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穆丙辰亲临工地,在杨庄岭工段,抡镐与民工一起修路,民工倍受鼓舞。1965年,《人民日报》曾以《知心书记》为题报道了穆丙辰的事迹。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穆丙辰坚持原则,讲真话,一度受到不公正对待,1971年11月至1972年10月任生产指挥处副主任,后在河北省委的过问下,穆丙辰于1972年10月至1982年1月,任县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12月至1982年8月,任唐县县委副书记;1982年1月至1984年12月,任唐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1985年离休。
1992年1月6日在唐县逝世。
&&&&&&&&&&&&&&&&&&&&&&&&&&&&&&&&&&
王贵堂(1915.11-1997.7),东南京村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特务营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转战于晋东北的五台、定襄、忻县、崞县、代县、繁峙、应县、浑源、山阴等地。期间参加了百团大战、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保卫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后随部队编入第四野战军,任四野特种兵炮连连长、指导员、副营长,后编入海军高炮二团任副营长、营长、团长,后任路桥基地司令员。1964年11月被授予上校军衔,曾任浙江省台州市地委书记。正师职离职,享受正军级待遇。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7年7月,王贵堂逝世于台州市。
&&&&&&&&&&&&&&&&&&&&&&&&&&&&&&&&&&&&&&&&
李汉(1924-1997),原名韩银增。东显口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底到晋察冀抗战建国学院学习。1940年3月转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学习,1944年5月转入延安军政大学自然科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1945年8月参军到张家口航空站。
1946年7月到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李汉刻苦学习,第一个放了单飞。1950年6月,组建空军第四混成旅,李汉任第四混成旅十团二十八大队大队长。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空军混成四旅(后为空四师)是第一个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空军部队。二十八大队共有飞机10架,飞行员10名。
1951年1月21日上午,美国空军出动F-84型战斗轰炸机20架,沿平壤至新义州一线,对铁路运输线进行轰炸。李汉率队向敌机发动攻击,陷入20架敌机的重围。李汉迂回到4架敌机左侧400米处,瞄准长机开炮,长机受伤逃跑,其他敌机也转身而逃。1月29日发现一批敌机,李汉奉命出击。带领机群直冲敌机。9天内,两战两捷,重创强敌,自己无一损伤。在1个多月的空战中,李汉共击伤击落敌机4架,首创人民空军击伤击落美机的记录。1952年12月,中朝联合司令部为他记一等功,授予其“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2年4月,李汉任空四师十团副团长,同年任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技术检查主任。1953年11月《人民空军》杂志刊登评论,号召学习李汉努力钻研和掌握技术的精神。1954年1月任空军第六师师长,之后调北京南苑机场,1966年调空军第十二航空学校任场站副站长、校副参谋长,1981年调空军第四飞行学院任副参谋长。1988年7月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7年9月3日逝世。
&&&&&&&&&&&&&&&&&&&&&&&&&&&&&&&&&&&&&&&&
马闻天(1911-1997),马庄村人。1935年6月在北平(今北京)中法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毕业。同年赴法国国立里昂兽医学校兽医学专业学习,1940年获巴黎阿尔夫尔兽医学校兽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畜牧实验所华北工作站站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第一副所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期研究鸡病,在中国首先证明流行的“鸡瘟”为鸡新城疫,主持研制的鸡新城疫油剂灭活苗,对不同品种、日龄的鸡均适用,得到推广。后又主持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的研究。多次主持增补修订兽医生物药品的制造与检验规程和兽药规范。主要论著有《猪瘟疫苗之研究》、《鸡新城疫及其预防》、《鸡新城疫灭活苗研究》、《鸡新城疫双相油剂灭活苗的研究》(第一报、第二报)等,主编《兽医生物制品》。1986年1月被法国农业部授予法国农业骑士勋章。
1997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
&&&&&&&&&&&&&&&&&&&&&&&&&&&&&&&&&&&&&&&&&&&&&&&&
马凤枝(-),女,李家庄村人,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2月至1948年1月先后任村妇委会主任、五区妇女会秘书、区妇女会委员,1948年1月至1948年11月先后任唐县一区、四区、七区邮务所所长,期间参加了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1948年11月南下任小组长,1949年1月至1949年9月被分配到河南省伊川县和偃师县参加新解放区的地方政权创建工作。1949年9月至1949年12月响应号召,参加河南南下江南工作团任工作员,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广西。1949年12月至1954年7月任广西省阳朔县组织部干事、人事科长,1958年3月任广西资源县延东区妇女主任,1958年任资源区民政科科长,1960年调任桂林医专人事科长,1973年月任桂林地区外贸局副局长,1976年6月任桂林地区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1998年12月22日,马凤枝在桂林逝世。
&&&&&&&&&&&&&&&&&&&&&&&&&&&&&&&&&&&&&&&&&&&
方志(1926.1-),原名魏金铎,东连颐村人,1940年参加抗日工作,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唐县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代理县长、县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代理书记、县委书记、地委委员、行署科委副主任等职。
1941年5月全县儿童选举方志为县青救会儿童部长,组织领导全县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传递信件、慰劳军队。
1952年1月任唐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53年7月-1954年9月任唐县县委宣传部部长,1954年5月-1956年3月任唐县县委常委。1954年6月-1955年10月,任唐县人民政府县长,期间方志领导了全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至1955年10月底,全县共建成农业社2122个。
1962年1月方志代理唐县县长。他领导全县人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为后代留下了一片绿色。
1963年10月任唐县县长,1963年10月开始,方志领导全县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1964年9月,县委、县人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传达部署“农业学大寨”运动,同年冬,全县农业学大寨掀起高潮。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县平整土地42600亩,整修梯田50370亩,其中建成大寨田14000亩,兴修水利扩大水地5330亩,培养出了一批学大寨先进大队。
1963年9月任唐县县委副书记。日,唐县县委遵照中共保定地委指示,抽调干部502人,由县委书记史一凡带队,赴新城县参加“细线条四清”,唐县成立临时县委常委会,由方志代理县委书记(1964年11月-1966年3月)主持县委全面工作。期间他注重农村基层党与党支部建设,日,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村党支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方志作了专题报告,为农村党支部建设指明了方向。
1965年5月-1967年1月,方志任县委副书记,他先后协助代理书记沈浩(1966年3月-1966年6月)和代理书记兰广义(1966年6月-1967年1月)认真抓了文革初期全县的各项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组织遭到冲击,停止活动,期间唐县代理县委书记和副书记任职均止于1967年1月,党的一切活动停止。
1969年9月-1973年1月任唐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协助革委会主任吴元勋(驻军),领导全县的生产工作。1973年1月-1977年5月任唐县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1年1月-1977年4月,方志任唐县县委书记。1971年1月-1974年2月兼任唐县县委党校校长。日,中共唐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唐县第五届委员会,方志当选县委书记。任县委书记后,组织县委党校举办党训班,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公社书记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1975年方志调保定地委行署科委任副主任和党组副书记,1985年离休。
2006年5月13日逝世于保定。
&&&&&&&&&&&&&&&&&&&&&&&&&&&&&&&&&&&&&
张牧田(1917.7-2007.4),又名张木田,西雹水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至1945年10月历任唐县农会主任、收发、管理员、干事、秘书等职,1945年10月至1948年10月任唐县二区、六区(城关)区委书记,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
1948年4月至1948年8月响应号召参加河北南下工作队,任南下中队组织委员。
1949年4月至新解放区河南伊川县,任江左区委书记,参加了新政权的建设。
1949年8月响应号召自河南南下江南任分队队长,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广西。
1949年12月至1953年,先后任广西阳朔县民运部长、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任广西桂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委员,1957年12月至1958年12月任广西资源县委书记,1961年4月至1965年8月任广西桂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65年8月至1968年4月任桂林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常委、1968年4月至1969年2月任桂林地区革委会委员、常委兼组织部副部长,1970年9月至1978年7月任桂林地委常委、常委副主任,1978年7月至1984年12月任桂林行署副专员,1984年12月离休。
自1949年至1984年34年间,张牧田先后参加领导了广西新解放区的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新政权的创建和巩固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担任各级领导期间,分管农业、经济、外事、文教卫生、人事、计划生育等工作,为桂林地区的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4月30日因病逝世于桂林。
&&&&&&&&&&&&&&&&&&&&&&&&&&&&&&&&&&&&&&&&&&&&&&
于增根(1946.12-2010.3)石南坡村人,祖籍东大洋村。1970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4月至1980年9月在唐县公路指挥部和县交通局工作。1980年10月至1983年11月分任县革委会主任和县长秘书。1983年12月至1987年10月任县交通局副局长,兼机关党支部书记。1987年10月任县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1988年12月至1996年10月复调交通局任副局长。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交通局党组成员。1996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唐县纪委派驻交通局纪检组组长。1998年任交通局副主任科员。2006年退休。
在县政府工作期间,始终坚持“跟党不跟人,为党干事,不为人当差”的工作原则。
廉洁自律。任交通局副局长期间,他负责县城环城公路的修建,正值别人纷纷在县城买地建房,他却在老家旧房改造。施工队工头要给他老家送水泥、石子、沙子等建材,他一口谢绝,自己拿钱买建材雇车运回家。施工期间一头扎在工地,严把质量关。凡不按施工要求施工的工段,都让其返工。为此,1991年被河北省交通厅命名为“河北省交通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读报、剪报、集报、读书、藏书、写心得、以文会友,以书报为伴,是他一生的爱好。他将自己的从政箴言、工作体会、家教心得整理成《我与新官谈心》、《我谈公文写作》、《家庭教育》、《我与青年朋友谈心》等数十册文集,分送青年朋友,以此共勉。
尊师。他是唐县中学64级22班学生,自1967年高中毕业后,一直与所有教过自己的老师保持书信来往,通过书信互相勉励。李福禄老师家的大小事他都悉心关顾。李福禄逝世后,他将珍藏的李老师的所有来信复印整理成《李福禄老师书信集》送同学以示怀念。每年定期到老师家探望,关心老师的生活和健康。刘彦昌老师身体欠佳,他每年几次到定州师范看望,并帮助他家修建厨房。刘彦昌得病后他多方联系医院和医生为老师医病,刘彦昌老师逝世后,他亲自帮其家人料理后事。
关心下一代成长。他人退休,心未退休。他是唐县中学和第一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定期到两校参加有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及活动。他同原法院副院长刘旭光一起,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到学校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和讲座,还通过书信的形式与学生谈心。他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曾深入到多所中学与校领导和老师座谈,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他把下一代健康成长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和精神追求。他曾被评为“保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3月,于增根逝世于唐县。
&&&&&&&&&&&&&&&&&&&&&&&&&&&&&&&&&&&&&&&&
万仁杰(-),东都亭村人。唐县完小毕业后,考取保定育德中学就读。日,卢沟桥事变后,因保定遭日军飞机轰炸,学校停课,万仁杰转回村公所参加抗日工作。
1945年5月,参加八路军属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任司务长,曾冒枪林弹雨挑担将饭送至阵地。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2月至6月,万仁杰随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190师先后参加了保北、正太、青沧战役。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他不怕疲劳,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作战,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大清河北、察南战役。1948年5月,第四纵队改为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归第2兵团建制,12月万仁杰随部队参加平津战役,主攻新保安。1949年2月,第四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隶属第19兵团建制,4月参加太原战役,6月随兵团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万仁杰随部队紧追猛打胡宗南残部,横扫甘肃,先后参加了扶眉、陇青战役、陇东追歼、兰州战役,同年9月,19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率领下,兵分三路攻入宁夏,围攻马鸿逵部。64军先头部队于9月23日晚,冒雨突进银川。万仁杰随部队参加了宁夏战役的一系列战斗,为解放大西北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劳。
1950年1月,万仁杰随部队奉命参加修筑天水至宝鸡铁路的修筑,部队克服重重困难,于当年11月基本完成修筑任务,调泰安地区进行整补、换装、训练。
1951年2月16日,万仁杰所在的64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64军。当天冒严寒进军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万仁杰所在的190师参加了5次战役,礼成江防御战、德峙里反击战、马良山积极防御战、高旺山攻防战。1952年,随部队移驻沙里院地区整补,部队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任务。日,随部队回国。1954年11月移防安东市。1955年2月调防大连市。1955年,万仁杰参加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并参与了接待和保卫观摩演习的中央领导的工作,受到刘少奇、周恩来和十大元帅的接见。1970年军部驻本溪市,万仁杰参加了新营房建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沈阳军区召开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文化大革命中,万仁杰在抚顺市参加三支两军工作,他自觉抵制左倾错误,制止武斗,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文革”后期纠正了多起冤错假案。在64军撤离抚顺征求地方党委和群众意见座谈会上,万仁杰是唯一没有被提意见而只有表扬的“支左”干部。
1982年6月离休,离休前为64军管理处处长,行政14级,副师职。他离休后为创建64军干休所(后改为辽宁省军区保定干休所)做了大量工作。期间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
万仁杰曾获解放勋章、独立勋章、朝鲜功勋章。
2011年6月17日,万仁杰逝世于保定。
王桂冀(-),东长店村人,193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青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追求真理。抗日战争开始不久,王桂冀就在本村担任抗日救国儿童团团长,接着又先后担任西大洋完全小学学生抗日救国会主任、东长店小学教员、中共定唐县一区区委副宣委、《冀晋日报》特派记者、唐县县学联委员。1944年他光荣地参加了全县群英会,并被评为全县模范教师。解放战争时期,王桂冀在中共唐县县委宣传部和中共保定地委宣传部工作时,积极开展对敌斗争,被评为全县模范干部,并先后参加了大庄子战斗、清风店战役等,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1950年9月,他年仅22岁就担任了中共涿县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委员,后来又担任了中共保定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1956年3月,为了改变唐县的落后面貌,中共保定地委选派28岁的王桂冀到唐县担任县委书记。他以尽快改变唐县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已任,紧密联系唐县实际,深入基层、山区调查研究,用两年多时间走遍了全县每个村庄、每座较高的山头,并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精心部署全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保障。日,毛泽东主席在天津市召开座谈会,河北省委专门派王桂冀参加了座谈会,光荣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表扬。他当面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唐县的发展变化情况,毛泽东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讲得好啊!被人看不起的人,往往会长志气,做出成绩来!”“为什么找你们这几个县来谈,因为各有特色,你们各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不要翘尾巴!”日,《人民日报》以《人民的好干部》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1961年,他和县委一起,调查总结了峒龙公社张显口大队“分配大包干“的经验,并在保定地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地委主要领导向在邯郸地区视察的毛泽东主席就此专门作了汇报,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许。
1964年年初,王桂冀被选调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工作。“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吉林“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又调回中共中央组织部,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组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他注意认真研究党的组织工作大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其所能保护了一些老干部。
1980年至1982年,他在担任中共昌平县县委书记期间,政治敏锐,思想解放,工作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落实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的“四项指示”、改变昌平县的面貌,作出了显著的成绩。1982年9月,人民日报社派田流为首的记者组,来昌平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采访,写了多篇报道,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王桂冀在昌平工作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先后三次到昌平视察工作,并先后两次就昌平的工作做出批示,发到全国各省市和政治局、书记处成员及中央有关部、对昌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82年8月至1989年4月,王桂冀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3月至1993年3月,他在担任北京市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参与全市农口工作的领导,通过人大对农口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并针对当前的重要问题进行立法,每年度都进行执法检查。亲自撰写调研报告,为人大指导工作提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
1994年11月,王桂冀离休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注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家庭,了解情况、反馈信息,为北京市郊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王桂冀同志是北京市农民体育协会的创始人,从1986年开始担任北京市农民体育协会副主席,从第一届干到了第六届,由于年事已高,从第七届开始担任北京市农民体育协会顾问。他先后多次担任北京市代表团副团长,率队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在第四届、第五届农运会时取得了名列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2001年王桂冀被评为北京市农口模范离休干部。
2012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唐县2017年杀人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