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成立地级市沭阳市沭阳西瓜82种植,摘培技术。现在西瓜捉不住西瓜是什么问题?

语言期到了挡都挡不住——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二)
&这是我第二次来表扬这本书了,真的,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所以我要好好谢谢博妈!
这次我要说的,还是与我家西瓜有关,那就是通过读书我知道西瓜的语言敏感期到了。前些天我和西瓜爸爸闹着玩,因为老公家是外地的,所以我就唱着问他:“黎老大,我问你,你的老家在哪里?”老公反过来逗我:“小媳妇,我问你,你的老家在哪里?”想想咱们是中国音乐学院美声考级专业七级的水平咱怕这个?我就用最经典的一个手机彩铃回复他:“青岛银青岛银青岛银大好银,青岛银青岛银我就是个青岛银”。就在这个时候,我家的西瓜宝贝非常兴奋得跑过来和我一起学:“青岛银青岛银我就是个青岛银”!这家伙,不教她,反而能学会,这是不是她的语言期到了?
于是我就又重新看了一遍0-3岁的部分《捕捉儿童敏感期》,发现西瓜可能真的到了语言期。怎样更好的、有效的帮助西瓜度过语言期呢?我和老公商议,想给西瓜一些语言练习——学习英语。
上学的时候,我的英语口语还是不错的,就是有些已经就着饭吃掉了,不过多少还剩下一些,于是我试着交给西瓜一个苹果的单词“apple”,令我吃惊的是,我只交了一遍,西瓜就很准确地读了出来。我抱着她高呼万岁,我真得太感谢《捕捉儿童敏感期》了,不是因为看到这本书,我差点会耽误孩子语言的发展。
我又试着给西瓜一个汽车的单词“car”,没想到这个“小青岛银”发音也非常准。所以我决定每隔几天就教西瓜一个单词,说不定以后的外交部部长就是我家西瓜小宝的!(老公又在说我吹牛
难道小吹一下也不行吗?)
不光是英文发音准,我发现西瓜现在的交际语越来越丰富,周围的人也说她现在越来越喜欢和别人交流,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很内向很害羞。我很高兴,于是经常带她去菜市场。有人会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大家完全和我一样做,这样对孩子很有好处。就是让孩子去菜市场和蔬菜打招呼。和蔬菜打招呼!嗯,这并不是说孩子和大人脑子有问题,怎么会和蔬菜打招呼?这样做一是会让孩子更好更多地认识蔬菜,二是让孩子向蔬菜说:“你好,白菜!你好,黄瓜!”这样能培养孩子有礼貌的好习惯。我拿西瓜当试验品很管用的!不信大家也可以试试!
我相信我的西瓜宝宝会很好的度过她的语言发展期,那是因为我有军师帮忙,要问我的军师是谁?不用说大家也知道,那就是——《捕捉儿童敏感期》!就到这吧!休息一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拒绝访问 | www.zzzfw.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zzzfw.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19fbb91e02b43b3-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楼主 ? ? ? ?发表于 19:56:59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乱世的开端   无论是史书《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还是以之为背景的游戏、漫画,或其它文艺作品,实际上的时间跨度,都比史学上所称的“三国时代”要长很多。一般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叙述,到西晋咸宁六年(280年)灭吴结束。而实际上的三国时代,是迄自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所以咱们所要谈的,应该称之为“后汉三国时代”。  这是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但既非空前,也不绝后。之前的春秋战国,割据势力更多,之后的五胡乱华,政权兴废更象走马灯一样。但一来这是从秦汉的豪门制度向唐宋的官僚制度演化的第一步,二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妇孺皆知,才会使它成为我们今天最了解和最受感动的一段历史时期。乱世出英雄,只有这样的时代,才是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最经常表现,和最希望表现的背景,而它所产生的或智或愚,或忠或奸的种种人物形象,才会真正深入人心。  所谓三国,当然是指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刘备、孙权三个人所建立的王国,将广大的中国疆域一分为三,征战不休。三国分裂的局面,整整延续了六十年。  我们习惯把刘备在成都建立的政权叫作“蜀汉”,或者简称为“蜀”,这没有错。但许多影视剧或游戏作品中,也是这样表现的,却实在是以讹传讹。刘备是汉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立国,号称是继承汉朝之正统,所以这个四川的割据政权,其正式国号当然应该是“汉”,或者叫“大汉”。当时的其它并立政权,魏啊、吴啊,为了证明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所以藐称其为“西蜀小寇”,是可以理解的。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把它和东西汉(或称前后汉)相区别,所以称之为“蜀汉”或“蜀”,也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但,如果在各种艺术作品中也把以上种种别称当作是这个政权的正式称呼,那笑话可就闹大了。刘备军高举“蜀”字大旗,无异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俺是地方割据势力呀!”“俺们是叛乱军呀!”“别把俺们当中央政府呀!”“俺们就是瞎捣乱的贼寇呀!”什么事?刘备以后就别叫刘备了,可以改叫土匪。  后汉灭亡的表象,是宦官和外戚争权。当初王莽篡汉,就是利用的裙带关系,刘秀创立东汉以后,仍然不记取这个教训,有很多代皇帝都宠信外戚,结果外戚的权力和胆子都越来越大。汉质帝不过骂了掌权的外戚梁冀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下毒害死了。汉桓帝继位以后,与宦官唐衡、单超、左 ⑿扈⒕哞ッ苣保⒍洌胖沼谠琢肆杭揭患易印M馄莸耐缡窃菔毖瓜氯チ耍墒腔鹿偃创哟讼破鹆诵淮蟛ā  单超等五人,因为诛杀梁氏的功劳,全都被封了侯。桓帝从此不相信大臣,只相信身边的宦官,宦官们马上抖了起来。他们欺上瞒下,卖官鬻爵,蹂躏百姓,欺压朝臣,无所不为。士大夫们看不过去,联合起来和宦官斗,虽然一直处在下风,却受到朝野上下的同情,成为读书人的楷模。  其实这些士大夫未必都是好东西,读书人打着“圣人”的幌子,就认为自己绝对正义,其偏执狂气不会比宦官好多少。他们或者逮到宦官的错处,不但往死里整,还要杀人全家;或者为了对付宦官,公然破坏国家法律。宦官给逼急了,又要疯狂反扑。延熹九年(166年),宦官把和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编了一个名册,对汉桓帝说这票人结党营私、诽谤朝廷,都应该宰掉――由此产生了“党人”这个词汇。第二年,发布诏书,把党人们杀了一批,其他都终身监禁,永不录用,这就称之为“第一次党锢之祸”。“锢”,就是束缚、关押的意思。   党人们一看形势不妙,忙着拉宦官的老对头外戚出来做靠山。建宁元年(168年),当时最大的外戚、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趁桓帝死、灵帝立的混乱机会,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被宦官把他们都砍了,把他们的弟子门生一大票又归入党人之列。第二年宦官进行大搜捕,大迫害,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可士大夫是杀不绝的,尤其在和宦官的屡次斗争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只有公子哥儿的嚣张劲,没有文人迂腐气的新一代士大夫,他们最终敲响了宦官集团的丧钟。  在实质上,后汉的灭亡,很大程度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无数自耕农被逼成为豪门地主的农奴,苦不堪言。黄巾起义爆发的最大动因就在于此。其实老百姓哪管你上层人士是不是杀来砍去,只要自己有地耕,有饭吃也就满足了。但是如果国家体制腐败到无法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要求,大家就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改朝换代,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实在严重,改革无门只好革命。所谓革命,就是“革天命”,换个朝代,重新分配土地。  先放下黄巾起义不谈,说说前面提到过的新一代士大夫,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袁氏兄弟和曹操。袁家四世三公,门第显赫,而且基本上不敢和宦官硬碰,曹操本身就是宦官头子曹腾的干孙子,他们整天飞鹰走马,横行首都雒阳(东汉按照五行家的所谓天理之说,自命为火德,所以把水字变的“洛”字改成了“雒”字,免得被水浇灭了他的火――东汉官服尚红,就是这个来由)。袁曹两家的这几个公子哥儿,公然在京城里大白天强抢人家新娘子,这是史有明文记载的。  但是这几个家伙不是平常“衙内”,有野心有能力,人面也广。就在别的士大夫或者灰心丧气地去隐居,或者仍然梗着脖子和宦官硬磕的时候,他们却正上下打点,为营救党人而努力。  其实从很早以前,各地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农民起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只不过是集合所有社会底层力量的一次总爆发而已。这次总爆发,从当年正月开始,到十一月朱y攻破宛城,消灭黄巾主力为止,延续了将近一年,东汉十三州,八个州都有大股起义军活动,可以说席卷大半个中国。主力被消灭以后,黄巾的余部“黑山”、“白波”等仍然四处活动,几乎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黄巾起义给袁曹那票公子哥儿以实战的经验,帮他们提高了名望,拉起了队伍。起义是基本被镇压下去了,隐忍已久的士大夫们可开始准备向宦官反攻倒算了。   首先发难的是曹操,他早在黄巾起义前,就当雒阳北部尉,一顿棍子打死了横行无忌的宦官蹇硕的叔叔,然后又上书请求为陈蕃、窦武翻案,解放党人。虽然这股“逆流”被压了下去,曹操给赶回老家,但他从此从宦官的狗崽子摇身一变,成了士大夫的精神领袖之一。  黄巾起义才被镇压下去,冀州刺史王芬等就密谋废除汉灵帝,拥立合肥侯,结果被砍掉了脑袋。灵帝越想越不安全,就在雒阳设置了西园军,以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议郎赵融为助军左校尉,议郎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谏议大夫淳于琼为右校尉,称为“西园八校尉”。虽然说八校尉皆总统于蹇硕,但那七个全都是士大夫,他区区一个宦官蹇硕,能够调动得了吗?当初宦官杀陈蕃、窦武,就是因为控制住了京城的卫戍军,现在卫戍军主力落到了士大夫手里,宦官当然要遭殃啦。   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对着干,拥立自己的亲外甥刘辩,被十常侍骗进宫给宰了。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袁氏兄弟和曹操带领西园军放火烧了青琐门,杀进皇宫,把大大小小的宦官砍了个干净彻底。果然有刀有兵就是老大,数十年无法解决的宦官问题,一天之内完全了账。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军阀董卓趁机进了雒阳,擅自废立天子,把持朝纲。那些公子哥儿们逃出京城,矫诏讨董――汉家天下彻底乱了,这可以说是三国的开端。
第1楼 ? ? ? ?发表于 20:01:37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群雄逐鹿   董卓的凉州兵纪律散漫,简直强盗一样,可是战斗力真强,加上关东诸侯各怀鬼胎,打了小半年,一点进展也没有,终于粮尽一哄而散。至于汉朝的老官僚们,就更没用啦――比如皇甫嵩时领大军屯在扶风,长史梁衍劝他讨伐董卓,他不但不听,还自动接受了董卓的领导,整个儿一汉贼。  诸侯讨董的过程中,只有四个人冒了出来。一个是曹操,冒进到荥阳汴水,被徐荣打得大败,回到诸侯屯驻地酸枣一看,嘿,各路诸侯根本没有前进的意思,气得借口募兵回老家自打天下去了。第二个是孙坚,他从长沙一路北上,所到之处要兵要粮,不给的,连太守和刺史都说宰就宰,然后阳人聚一仗大胜,砍死华雄(演义上把功劳记在关羽的头上了),赶跑吕布,杀进了雒阳。这时候董卓早烧光、抢光,挟裹着汉献帝迁都长安去了。孙坚得了座空城,这个失望啊,只好退兵回归江南。   第三个是刘表。他单骑进宜城,靠着当地豪强蔡氏和蒯氏,很快就控制了大半个荆州,成为乱世中一方净土。第四个是公孙度,董卓派他做辽东太守,他一去就自称“辽东侯、平州牧”,当上了土皇帝,势力最盛的时候甚至渡海打到山东半岛。要等48年以后,司马懿才终于把这个家族灭掉。  从袁绍吞并韩馥开始,关东诸侯开始窝里斗,打了个不亦乐乎。董卓这个高兴啊,可是他也没能高兴多少日子,就在袁绍破公孙瓒于界桥,势力大膨胀以后不久,他就被王允、吕布、士孙瑞等人宰掉了。董卓部将李唷⒐岬壬比氤ぐ玻衷琢送踉剩哟怂玖ヒ猜页梢还唷B啦继映隼矗缺剂嗽酰偻墩叛铮涝埽只赝啡フ艺叛铮即舨坏郊父鲈隆蛭蠹叶贾溃饪墒侵谎皇斓睦轻套影。   其后,东方两大势力开始膨胀。一是袁绍,从事沮授给他献上了四州战略,要他东退黄巾,西败黑山,北灭公孙瓒,并合匈奴,拿下冀、青、幽、并四州,进取天下。二是曹操,他在青州大破黄巾余党,得降兵三十万,男女百余万口――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青州兵”的由来。虽然青州兵其实一点也不厉害,还习惯抢劫与挟持带兵将领(夏侯驮恍郑龉酥剩际桥┟癯錾恚罄赐吞镏っ魇且话押檬帧B沂乐刑锏鼗奈撸傩盏酱α魍觯玫揭豢槲滞梁托矶嗯┟瘢侵赂磺勘墓丶   曹操正在意气风发的时候,糟糕,出事了!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死了路过的曹操的老爹曹嵩。历史上的陶谦,可不象演义中那么善良,是乱世军阀的典型,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军纪乱也是出了名的。曹操当然大怒,立刻封建军阀的凶残嘴脸暴露,攻打徐州,屠灭三县,鸡犬不留。这就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为父报仇是传统孝道,可以扬名的,至于老百姓,只是工具而已,他们才不放在心上哪!   曹操气势汹汹地过来,陶谦吓了个半死,到处请援,可是谁敢来救(况且前讨董盟主袁绍是曹操的发小兼后台)?只有文弱书生孔融来了,还有公孙瓒配下大将单经派了刘备过来。陶谦马上把刘备留下,让他屯扎在小沛,还上疏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豫州就是这么开始叫的。前面提过,刺史不算什么大官,而且当时东汉朝廷已经不值钱了,上表奏请某某人为某官,往往只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先斩后奏――真有假地方官杀死或赶走中央委派的真地方官的事情哪,而且还屡见不鲜。   曹操粮尽退兵,隔了几个月又来打,可是突然后院起火,吕布攻入了他的兖州。吕布是被迎接进来的,迎他的一个是曹操的发小,也是他老家陈留地方的太守张邈,另外一个是谋士陈宫。原因就不清楚了,也许是不满曹操的屠杀政策,也许是势力内部派系斗争,也有可能是别人煽动的。总之,曹操急忙退兵,回濮阳和吕布恶战,打了一百多天,最后因为兖州大闹蝗灾,粮食没有着落,才各自退兵。  这一年是汉献帝兴平元年,也即公元194年。当年有两个重要人物去世了,一个是益州牧刘焉,他儿子刘璋袭了位,另外一个是徐州牧陶谦,结果客将刘备拿了徐州。历史上没有“三让徐州”的事情,只有陶谦临终时对别驾麋竺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放着自己的儿子不传,让刘备一步登天,并且还不预作准备,要临死才传只有麋竺作证的遗言,事诚可疑。现在普遍认为麋竺和陶谦的另外一名重要幕僚陈登,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是劝说,是威逼,是假传命令,就不好说了。  第二年,曹操终于打败吕布,夺回了兖州。吕布南投徐州,刘备不自量力,以为自己养得熟这只狼崽子,就把他留下了。曹操基业初定,突然就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给他――关中李唷⒐岬榷恐罱ハ喙セ鳎ぐ哺浇淞艘黄椎兀合椎壅纷拥搅寺逖簟5笔保谑谌霸苄熳右粤钪詈睿稍懿惶懿倬椭浪换崽虼忧靶┠暌黄鸷染频氖焙颍艽影缸拥紫峦低蹈醋约核娇痰挠耒舻氖焙颍椭懒恕2懿倏墒且惶分析形势,就立刻东向去迎接天子。把皇帝安排到许昌,自己当起大将军来。  袁绍一看又着急了,去信责问。这时候的曹操哪敢和袁绍斗啊,赶紧把大将军位拱手献上,自己退一步当车骑将军。袁绍得了个虚名,就觉得“行了,够意思”,再不为难曹操。至于以后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地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征伐,天下豪杰望风来投,他可就不管了。袁绍的心理,自己永远是老大,曹操不过是小兄弟,帮自己挡住南方的亲兄弟袁术足矣,他才没本事也没胆子造自己的反哪!  可是往往这种心理会害死人。就在前年,孙坚的儿子孙策(孙坚早在和刘表的战斗中牺牲掉了)问袁术借兵东向,开始经营扬州。去年,吕布趁刘备和袁术恶战的机会,夺取了徐州――内应的是陶谦旧将曹豹,可见当初陶谦让徐州的遗命事有可疑,很多人不服。吕布这场政变,幕后主使是袁术,可是他很快又和袁术闹僵了(大概为的分赃不匀吧),把刘备又请回来,“恩养”在小沛,就象当初刘备对待自己一样。  当时,袁绍继续往北方发展,把公孙瓒打得狗一样,一头扎进易京城里不敢出来了。孙策在江东大发展,不但战必胜、攻必克,而且施行善政,治下路不拾遗,人气度急剧飙升。袁术和吕布打打和和,刘备逃去投奔曹操。曹操则用了枣祗献上的屯田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派钟繇镇关中防备西凉马腾、韩遂,自己两征北荆州,暂时压服了张绣势力,得到刘备来投,大喜过望。这又是报仇的良机,不久他就攻克下邳,宰掉了吕布。不过曹操大概没有料到,杀了一个狼崽子,又收了一个狼崽子――那就是刘备,他比吕布还养不熟,并且深怀野心……  袁曹到这个时候,已经完全闹崩了。前太尉杨彪(杨修的老爹)就因为和袁家通婚,被曹操诬陷他欲谋废立,下了大牢,狠脱了一层皮。袁术在寿春称帝,自号“仲家”――仲就是老二,他大概还不敢和汉天子平起平坐――曹操派刘备猛打。刘备一离开许昌,仿佛虎入深山,龙归大海,立刻就占领徐州独立,还北连袁绍,早不理曹操了。袁绍呢?才把公孙瓒干掉,就南下向发小曹操开刀。中原又大乱起来了,不过这次的大乱有脉络可循,兴亡成败只在两个人手里,那就是袁绍和曹操。官渡大战,揭开了序幕。
第2楼 ? ? ? ?发表于 20:02:33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从官渡到赤壁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雄踞河北的袁绍才灭掉老对手公孙瓒,就开始准备南下袭击许昌,把汉献帝捏在手里。袁本初不是白痴,虽然预见力不够,可是曹操尊奉天子以后得到的诸多好处,他可都一一看在眼里。不行,我是新时代的老大,你曹操光给个大将军的虚名给我可不成!  曹操闻讯,首先进军黄河南岸的黎阳,修筑公事,防备河北军的侵攻。他屯田的成果刚刚显现,尤其是,关中基本平定,李唷⒐岫急皇窒驴沉四源赐督邓赂涸鸸刂惺挛竦哪涣盼狸橄咨细骺は芈蚶缏蚺#└傩湛鸦牡慕ㄒ椋膊鸥崭湛肌刹荒茉谡飧鍪焙蚯肮∑T苣兀壳耙荒昊苟龅檬勘疾缮]匚常驮诨茨侠搪菟抗沟睦系茉跸嘤吵扇ぃㄕ饩褪乔畋蛭洌恍裘窳Φ南鲁。衷谥沼诮崾顺つ甑挠闹葜剑蓟萃土福艘幌伦佑擦似鹄础6醣徊懿佟⒘醣复虬埽缓谜獗沧拥谝淮蜗蚶细绶洌肭笫樟簟还艿桨氲谰OVER了,真乃天不佑恶人也!  袁绍还是很稳健的,一方面南结徐州刘备,给曹操背后捅了一刀,一边积聚实力,并不着急进攻。曹操松了口气,急忙派重兵扼住官渡要冲,并且于第二年亲自挥师东进,赶跑刘备,逮了关羽。刘备跑去袁绍处哭诉,袁绍也正好感觉时机成熟了,于是聚集大军,直向黎阳杀来。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官渡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前锋接触战在白马展开。袁绍派郭图、淳于琼和颜良去进攻曹操方的东郡太守刘延,而自己率领主力,在黎阳做好渡河准备。曹操往救刘延,采纳荀攸的建议,耍了一个花招。他直指延津,作出偷袭袁军后方的假象。袁绍恐怕大本营兵力不够,急忙抽调颜良等人的部分兵马回援。曹操趁机以精锐部队奇袭白马,大败并且砍掉了颜良。  虽然初战得胜,解了白马之围,但是众寡之势没有改变,曹军数量仍然小弱,曹操就勒令白马附近的老百姓向西搬迁,免得落入袁绍之手(前面说过了,农民数量是强国的关键)。袁绍终于渡过了黄河,在后面紧紧追赶。到了延津以南某个地方,曹操停了下来,不但停了下来,还命令大家下马休息,把辎重粮食随便扔在道路上。时候不大,袁绍前军五六千骑兵出现了,领兵的是刘备和文丑。袁军纪律涣散,看曹军没有防备的样子,就放了心先抢辎重要紧。曹操突然发动攻势,又把文丑给宰了。然后他就退守官渡,袁绍则进军阳武。  对于官渡大战,双方的军力比,演义中的七十万对七万当然是夸张啦,可是史书上给的数字却也不可信。古来征战胜利,从来虚报杀伤人数,同时大幅度压缩己方实际前线兵力,已经成为惯例了。做史者稍微疏忽一下,也往往信以为真。按《三国志》本传记载,袁军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而曹军不足万人,只有战马六百来匹。对此,裴松之作了很好的批评和分析,重点包括――  曹操起兵的时候就有五千人,后来收了青州黄巾三十万,从来打仗胜多败少,就算分兵守护各地,主战场上人也不应该这么少啊。如果双方兵力对比真的达到十比一,袁绍大可包围住曹军,何必相持阵地战呢?更怎么可能允许后来徐晃劫袁军粮草、曹操火烧乌巢等事情发生――这不正说明对比曹军,袁军兵力也不够多线布阵吗?战争结束后,据说曹军杀死了袁军七八万人,七八万人奔逃,七八千人追都追不过来,怎么杀法?最后,《钟繇传》记载,钟繇运了两千多匹马给曹操,可是说曹操只有六百骑兵,马都哪里去了?(依俺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曹军粮草不足,军马都宰了吃了;二,曹营战将千员,一人两匹马就……哈哈哈哈)。  因此,现在普遍认为,当时官渡主战场,袁绍有十万兵,曹操有七八万兵,虽然确有差距,但不是传说中那么恐怖。  袁绍大军压进,打了几个胜仗,终于来到了官渡。他以强弩攒射曹营――袁军的弩手是有名的,当初在界桥,就是用这招破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曹操打不赢袁绍,一时气沮,打算撤兵,多亏荀一封书信劝住了。袁绍看正面战场无法短期取胜,就派刘备去汝南,联合刘辟打游击战,骚扰曹操后方。史书上说“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用了一个“叛”字,看起来他虽然造反出身,当时应该已经被曹操招安了。  曹仁进军打败刘辟。刘备逃回官渡,张目一看,怎么那么久了战事还没有进展啊?这位枭雄政治嗅觉敏感,觉得袁绍大事不妙,于是再请南下,去汝南联合另一伙贼寇龚都。曹操派蔡阳前往征剿,被刘备砍了。  袁绍的骚扰政策才见了一点成效,他的末日也就临近了。先是曹操用荀攸计,派徐晃、史涣劫了他的部分粮草,接着又得到许攸来投,亲自出马放火烧了乌巢。乌巢守将淳于琼字仲简,原是袁、曹做西园校尉时候的老同僚,据说有兵万余,曹操虽然只领了五千精锐,但是出敌不意,还是把他击败了。淳于琼的覆灭引起了连锁反应,袁军大将张A、高览等随即降曹,曹操发起反击,北军全线崩溃。  考究官渡大战袁绍的失败,恐怕很大因素在于内部矛盾。沮授、田丰等有能力的谋臣被疏远,逢纪、郭图等内斗高手深得宠信(并且这几个内斗高手还因为拥护不同的继承人而攻讦不休),怎么可能打胜仗?何况,他的对手还是军事天才曹操……  袁绍在官渡大败,跑回去没多久就郁闷死了。其实这个时候,河北实力损伤并不算致命,致命的是他到死也没能磨合几个儿子间的矛盾。曹操到了晚年,也堕入相同的悲哀境地,不过好在他的儿子分档次,曹植、曹彰在政治上完全不是曹丕的对手。袁家兄弟可不一样,袁谭经验丰富,袁尚野心勃勃,谁也斗不过谁。于是曹操用拉一个打一个的方法,很快就把他们兄弟做掉了。从不明智兼不理智这两点上来判断,两个家伙完全是废物,也许袁绍让中子袁熙或者外甥高干继承他的事业,情况会好一些……  曹操欲北先南。首先往汝南去打刘备,刘备够明智的,一看曹操亲来,仗都没接,掉头就逃,到荆州去依附了刘表。然后曹操摆出南征刘表的架式,袁氏兄弟看到外部压力减轻,开始放手内斗,袁谭吃了点亏,就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挥军北上,端了袁家的大本营邺城――这座重要军事基地,后来成为了曹操的大本营,而把许昌只作为摆放汉朝皇帝的一个最大宗庙罢了。  曹操进了邺城,先去袁绍坟上大哭了一场――这未必全是演戏,曹操是个诗人,难免有时候掀起感伤的情绪波澜,他向来以喜怒无忌闻名汉末官僚层。而且,年青时代,他们确实有过一段深厚的永远难忘的友情……不过感伤归感伤,老友既然已经变成了敌人,就必须毫不留情地赶尽杀绝。曹操第一个砍掉的是新投降的袁谭,第二个砍掉的是降而复叛的高干。袁熙和袁尚逃往北方,去依附三郡乌丸(又称乌桓,东胡的一支)和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用郭嘉的建议,千里奔袭,在柳城附近斩杀乌丸首领塌顿等。不久,公孙康派使者送来了袁熙兄弟的首级,表示臣服。至此,曾经拥有四州庞大势力的袁氏家族彻底完蛋了,长江以北,无人再能抗拒曹操的征伐。曹操,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刘表雄踞荆州已经很多年了,而一向动乱的扬州,现在也有了新的强大的主人。“小霸王”孙策向袁术借兵千余,并老爹留下的部曲(家族形式的私兵),一路攻坚破锐,吞并了大半个江东。孙策具备极强的个人魅力,并且和其他军阀不同,非常关注民生,因此扬州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接近荆州的繁荣程度(可惜,扬州人口实在太少,南部更多少数民族如山越等闹事――江南在当时还是偏远的未开发地)。官渡大战的时候,孙策曾想奇袭许昌,劫夺汉献帝――他够狠的,真要干了,那曹操就完了!  关于孙策的死,根源在于广陵太守陈登对江东的策反。孙策因此杀死了吴郡太守许贡。一说他单骑追杀许贡家人,结果被许家的门客击伤,一说是许家门客趁他打猎的时候围攻致伤。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都非常戏剧性,联系到孙策正欲偷袭许昌,不禁让人隐约感觉到背后阴影中伸出陈登的黑手……  总之,一代英豪就这样故去了,年青的孙权继承了老爹和老哥的事业,准备迎接来自北方的强大考验。赤壁之战,揭开序幕。
第3楼 ? ? ? ?发表于 20:03:11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势成鼎足   孙权虽然接下了老哥的庞大遗产,可是他实在年纪太轻,没有威望,父兄用过的老人很多未必服他,他急切地需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就在这个时候,人才从天而降,那就是曾经因为归葬其母而与孙策失之交臂的鲁肃鲁子敬。  老哥的铁哥儿们兼连襟周瑜推荐的鲁肃,孙权当然万分重视,拉了合榻对饮,于是鲁肃就献上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试图打消孙权的割据念头,告诉他汉室将倾,不可复救,身为江东之主,应该西征刘表,吞并荆州,然后合荆扬之兵,北图天下。孙权大为高兴,感觉自己眼前,突然敞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可惜,鲁肃的计划还没能开始,曹军就已经南下了。刘表忧惧而死――他也没能搞好继承权问题,两个儿子争位,最终靠山强大的刘琮获胜。刘琮还是个孩子,根本没有主见,曹操一逼近,就在手下的怂恿下投降了。只可怜暂居新野的刘备,凄凄惨惨失了靠山,举城逃往江夏去依附刘琦。   刘备前此才得了两个军师,一个是徐庶元直,一个是诸葛亮孔明。可是再好的军师,也不可能在势力比超过十比一的情况下打胜仗。逃亡途中,徐庶的老娘被曹军俘虏了,徐庶是个孝子,告别刘备,投往曹营。曹操知道刘备的价值,这个家伙如果活着,比刘表在世更加危险,于是派精锐骑兵不眠不休地猛追,终于在当阳长坂赶上,大败刘备。可惜刘备比兔子还滑,抛妻弃子,保住小命逃到了江夏。   鲁肃在江东听说刘表死了,要求前往吊丧――多少年的仇敌,吊的哪门子丧啊,其实他别有用心。他对孙权说:“我去查看一下情况,如果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联合一心,咱们就暂时放下冤仇,联刘抗曹,否则,看看能否趁乱取利。”没想到才走到半路,就听说刘琮投降了。可能他看到刘备贼心不死,刘琦兵马尚在,觉得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带上诸葛亮回江东,游说孙权抗战。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大半个荆州,志得意满,写信给孙权说:“我准备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你在吴地会猎。”这时候,连益州刘璋都被迫派了一支部队来支援曹操。江东文武大恐,纷纷要求投降,孙权也犹豫,还是鲁肃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在想什么啊,我们投降了照样做官拿俸禄,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儿搁?”孙权恍然大悟,终于决定鼓起勇气,和曹操拚个你死我活。赤壁之战,演义中说,曹操有八十三万,孙刘联军才五六万――这样悬殊的比例,怎么可能取胜!实际上,曹操三十万撑死了,而且第一线未必有那么多人,孙刘五六万倒差不多。  曹操有点骄傲了,也有点心急了,北军不娴水战,荆州军新降,难免心生疑虑,他要是多在荆州稳定休整一阵子,也许还有胜算。结果甫一交锋,曹军就打败了,退回江北驻扎。周瑜用了黄盖的诈降计,火烧曹军的战船。曹操知道胜利没有希望了,于是把剩余的船也付之一炬,免得落到敌人手里,然后安排大将曹仁等守备北荆州各军事要隘,自己逃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应该没有传统认为的那么大,否则不可能他的北方实力丝毫未损,也不可能曹仁此后守备江陵一年多才失败。估计战船是烧光啦,新降的荆州兵是死光或者被逮光啦,真正北军,只是暂时溃退而已。不过败就是败啦,至于曹操自己说的:“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过自我掩饰和自我解嘲罢了。 此后,是长时间的荆州争夺战。刘备吞并了荆州南方四郡,周瑜打败曹仁取了江陵,但是未能全部统一北荆州――从此,荆州分裂将近百年。以鲁肃的意思,把荆州暂借刘备,以期维持联盟的稳定。周瑜老大不高兴,可是也无力改变现有的分治局面,就劝孙权趁刘备前来江东的机会把他留住,用美酒和美女消磨刘备的斗志(这招对俺肯定管用,哈哈)――和演义中不同,孙权没有采纳。  一代俊杰周瑜,才取下江陵,就想着远征四川――他肯定要趁机拿刘备当炮灰。可惜,才刚准备阶段,就年纪轻轻的病死了。他究竟真的有能力取下四川呢?还是好高骛远,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呢?也就成了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   周瑜一死,鲁肃终于得以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荆州借给了刘备。从此,开始了孙刘联盟的真正蜜月期。孙权侧翼无忧,放心地北取合肥,屡败屡往,因为这是唯一的突破点。在南方,步骘进入交州,和中原割裂了十数年的岭南地区,正式归并入孙吴的版图。而刘备,才不急着和樊城的曹仁硬拚哪,却把目光瞄准了西方……  赤壁之战的第三年,也就是周瑜去世的当年,曹操在邺城造铜雀台,大赏文武百官,并且下《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可谓是一代英雄曹操真实的心理写照。曹操写道,他年轻的时候,不过想出力为朝廷征讨外族,获个征西将军的名号,封个侯爵,然后功成身退,和夏侯兄弟们回老家“春夏读书,秋冬狩猎”,只因为纲纪失统,诸侯纷扰,才起兵打出一片天下。现在贵为丞相,到处谣传他要篡位,因此有人劝他交出权力,但是他不能够,天下未定,“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篇文章说明了两个道理:一,从来英雄都是有自己成长的道路的,没有人天生帝王相,从小就有超强的权力欲;二,乱世中做权臣要比做忠臣,对自己和国家都有好处。从来没有人象曹操这样敢说真话,所以他是真英雄!   孙、曹、刘三家都把目标瞄准了西方的益州。东吴若得益州,则足以和北方相抗衡,并且不再怕刘备这个枭雄盟友反复;刘备若得益州,则多了和东吴讨价还价的筹码;曹操若得益州,高屋建瓴,沿江东下,可以再图荆扬。周瑜还未出师身先死以后,第二个有动作的是就曹操。   曹操首先要打的,是汉中张鲁,取下汉中,就等于打开了通往西川的道路。张鲁本来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当年受刘焉的指使袭取汉中,就把他的道法在当地试行起来。他自称“师君”,手下教徒称“鬼卒”,高级教徒称“祭酒”。到处建设义舍,内放米肉,让过路人自己取用。犯法的原谅三次,然后才处刑。这样宽容的政策,使得百姓人人拥戴。刘焉死了以后,刘璋因为张鲁不听命令,把他留在西川的家属都宰掉了(刘璋是暗,可是未必暗弱,杀起没有还手能力的人来,丝毫也不手软),于是张鲁就干脆脱离成都的领导独立。朝廷奈何他不得,封他做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曹操整合大兵向西,还没有走到潼关,突然听说关中诸将造反了。原来关中韩遂、马超、程银、侯选等人,听说曹操发兵上陇,以为是来袭击自己的,所以先下手为强。曹操心说:好吧,那就先解决关西问题。  马超等人屯扎在潼关,所部骑兵,多持长矛,威武雄壮,曹兵看了都有惧色。曹操笑了,说关西长枪骑兵厉害是厉害,可是我斗智不斗力,让他们空有一身武艺,无法发挥。关中诸将纷纷前来会合,一共十支部队。可是敌人兵,曹操不但不害怕,反而面有喜色。战后他解释说:“关中地域辽阔,各反贼如果分兵拒险,没有一两年拿不下来。天幸他们聚拢在一处,各自谁都不服谁,没有统一指挥,我一举荡平,就要简单多了。”   演义中提到一桩轶事,说曹操强渡渭水,每每被马超的骑兵冲击,无法立起营寨,多亏一位老人教曹军以沙筑墙,再泼上水,一夜水都结冰,遂起沙城一座。这个故事,来源于当时的重要史料《曹瞒传》,可是裴松之分析说:“曹操渡渭水是在当年闰八月,关西再冷,怎么可能闰八月就结冰呢?”   曹操知道韩遂和马超的老爹马腾素来不合,就用反间计使他俩自疑,然后出动弱兵诱敌决战,打了大半天,突然命令精锐虎豹骑冲锋,一下子把关西兵打得大败亏输。当阵斩杀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跑了凉州,杨秋逃去安定,程银、侯选往汉中去投张鲁。纷乱已久的关中地区,终于基本平定了。
第4楼 ? ? ? ?发表于 20:04:00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刘备入川   虽然打败了马超,曹军可也疲乏得不行,不能再继续前进了。于是曹操留大将夏侯渊镇守长安,自己先退回东方休整。  虽然这次曹操没能进取汉中,可是西进的举动不仅仅刺激到了马超、韩遂,也刺激到了西川刘璋。刘璋前此和张鲁翻了脸,就任命庞羲为巴西太守,派他进攻汉中,结果屡战屡败。时间一长,庞羲对刘璋的出击指令也怵了头,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僵。又有刘焉时代的老部下赵韪叛乱,向成都发起进攻,川中闹成一团糟。豪门势大,刘璋力孤,想要找个靠山来撑腰,就派别驾张松去见曹操。  演义上说张松会曹操是在赤壁之后,这个没有道理,曹操遭到赤壁一败,早该收敛了,怎么还敢如此狂妄自大?史书上记载的时间比较可信,正好在赤壁大战之前不久,曹操得了荆州,陈兵长江北岸,还没有遭到周瑜的火攻,这个时候刘璋先派阴溥去讨好,再派张肃送去了三百兵卒和相关物资,第三次派去了张松。曹操的骄横是逐渐累积形成的,又不是一天之内暴涨,前两个西川使节过来,请吃的请吃,封官的封官,偏偏张松来了,曹操没给他好脸色看,其中定有别情。史书上用了“不复存录”四个字,意思很奇怪,说曹操不肯录用张松。张松是别人的部下,你曹操录用个什么劲?莫非张松一脸谄媚想献四川地图,又请求当平定益州的内应,所以曹操瞧不起他,把他赶跑了?   张松回来就大说曹操坏话,正好赶上赤壁打完,他干脆让刘璋断绝和曹操的来往,反而去资助曹操的敌手刘备。等到曹操平定关中,刘璋坐立不安,张松趁机献策说:“曹操的灾祸远在千里,可是州中庞羲、李异等人恃功骄横,早有反心,这个灾祸就在眼前。如果没有刘豫州帮忙,内外交困,将军迟早会失败的啊!”刘璋采纳了张松的建议,不顾黄权、王累等人的反对,派法正去请刘备入川帮忙,还告诫各地,殷勤款待刘备,要让他入了川就和回家一样舒坦。  时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没费心思,就抢先孙、曹进了益州,真个宾至如归,他决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再也不离开了。刘备是一代枭雄,“不夺同宗基业”什么的仁义或者说迂腐思想,其实他是不会有的。大家看看他入川以后的表现,就可以明确地知道,他早等着取刘璋而自立西川的这一天哪!  刘璋亲自出城迎接刘备,双方欢宴百日,这个亲哪。然后商量定了,刘备北上帮助刘璋进攻汉中张鲁,只要取下汉中,就不怕曹操从北路进攻了。说不定刘璋还想象当初刘表恩养刘备一样,完了把这位皇叔放在汉中,做自己的长城哪。他可没想到,今天的刘备,早不是当初那个没有立锥之地的逃亡诸侯啦!  刘备统率数万兵马,浩浩荡荡进入益州。和刘璋见面的时候,对方的张松、法正和己方的庞统都劝他,干脆就在这里袭击刘璋,一战给西川换个主子。刘备是聪明人,知道这样办,自己半辈子辛苦积攒的声誉就全毁了,并且未必擒下刘璋就可以平定整个西川。他微微一笑:“此大事也,不可仓促。”否决了急性子们的建议。  他刘备戎马数十年,好不容易才有了半个荆州,现在事业蒸蒸日上,可不能因为贪图一时小利而毁了大局。反正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再等两年又何妨?与是他对刘璋笑脸相迎,两个人亲得兄弟一样。刘璋表刘备做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做代理征西大将军、领益州牧,两个人互相大开空头支票。刘璋不但给刘备增添了兵马,还把西川北边门户白水关守军的指挥权全数奉让,并且为他预备了丰足的物资粮草。刘备的兵数增长到三万,他送刘璋回成都,自己北上行进到葭萌关,就停了下来。此后刘备干了些什么呢?有进攻张鲁吗?史书上对此只写了十二个字――“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第二年,曹操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前身来自于萧何,可是曹操当然没有箫何那样温柔平和、忠于天子。曹操将要篡权的谣言甚嚣尘上,曹家班子开始分裂。  孙权有出濡须口北进的态势,于是曹操南下亲征,走到寿春,手下第一谋士荀就自杀了。荀文若自杀的原因,看似简单,其实复杂。表面上,因为前此董昭等劝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出行时候增加九种服饰和仪仗)――当时人根据王莽的先例,认为加九锡就是篡位的先兆。荀反对,遭到曹操不满,所以此时自杀。可是剥开表面现象,究其本质,这是以荀氏为主的世家大族,终于惨败在某些中小地主势力手下,因为曹操支持后者。曹操一贯打压豪门,拉拢弱小,而豪门只希望天下安定,中小势力却巴不得改朝换代,可以一步登天。双方的斗争,终于因为九锡事件而激化。  刘备在川中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立刻向刘璋请求,暂时退兵,还救孙权,并且还要求刘璋再支援他一万人和相应物资。这是个以退为进之策,可惜张松看不明白,偷着写信问刘备:“咱们商定的大事已经快要顺利完成了,将军您怎么这就要走呢?”结果信被刘璋得到,这才知道刘备的险恶用心。于是刘璋砍了张松,还命令各地关卡,不要放刘备离开。刘备大怒(其实心里说不定这个高兴啊,终于逮着机会了),叫来白水关守将杨怀,骂他无礼,“卡嚓”一刀了帐,然后亲进白水关,把其中西川诸将的妻儿老小留作人质,逼他们和黄忠一起南下进攻刘璋。  刘备军在涪城打败刘Y、冷苞、张任、邓贤等,进逼绵竹,绵竹守将李严归降。刘备又让原在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沿长江西上,两路夹攻。最后顿兵雒城之下――雒城守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这小子厉害,拦了刘备整整一年。  这时候,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对峙了一个月,双方各自退兵。才回到许昌,曹操就称了魏公,加上了九锡。魏公的封地在冀州的邺城附近,从此这里就成为曹家的新的大本营。  马超在凉州东山再起,张鲁也派大将杨昂相助,凉州刺史韦康是个胆小鬼,立刻开城投降了。可他没想到,马超一进城,立刻教唆杨昂把他宰了。  凉州从事杨阜发誓要为刺史报仇。他伪降马超,得机会脱身出来联络舅子姜叙等凉州各反对马超的家族,在卤城起兵。马超大怒来战,杨阜身先士卒,家族兄弟战死七人,终于把马超打败了。这时候,夏侯渊从长安发出的援军还没赶到哪!  马超南投张鲁,第二年再攻祁山,夏侯渊挥军上陇。夏侯妙才是汉末骑兵战和快速行军的高手,军中到处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歌谣传唱。他横扫陇西,不但打败马超,消灭前此逃去联络羌人的韩遂势力,还把在⒑辟猿啤昂邮灼胶和酢比嗄甑脑旆凑咚谓ㄒ徽秸渡薄B沓踊睾褐校蛭驼怕衬置埽帜舷峦督嫡谖Чヶ贸堑牧醣浮  刘备如虎添翼,虽然攻城时候折了军师庞统,终于还是把雒城拿下了,然后直指成都。才围了几十天,刘璋就受不了了,出城投降,刘玄德终于成为西川的主人。他犒赏三军,别说简雍、麋竺等老哥儿们,法正、孟达等功臣,连原来刘璋的手下黄权、董和,刘璋的亲戚吴懿、费观,以及自己看不起的许靖、素来忌恨的刘巴等人,全都大加封赏。他是得够西川的人心了,可是也因此搞到府库空虚、财政紧张。虽然后来采取发行大钱敛财的方法暂时度过危机,可是蜀中经济的临时性和无计划性,就此埋下了伏笔,糟糕的财政运作一直延续到蜀汉灭亡。  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又变成了皇亲国戚。他终于二度统合大军上陇,讨伐汉中张鲁。走到河池地方,消灭氐王窦茂,同时韩遂的部将砍下韩遂脑袋来降,陇西彻底平定。   其后就是戏剧性的汉中之战。张鲁本来没有战意,准备投降的,可是他弟弟张卫不肯,率领主力数万人据险要的阳平关抵抗。曹操屡攻不克,打算退兵了,可是一次偶发事件,导致了张卫全军溃败。对于此次偶发事件,一种说法是夏侯⑿淼等因为夜黑迷路,误入张卫营中,张卫以为敌军偷袭,掉头就跑;另一种说法是因为野麋鹿数千头撞坏了张卫营寨,曹军趁机掩杀,张卫恐惧而降。总之,张卫很倒霉兼很弱智,曹操很撞大运,这两点应该没有错啦。   有人劝张鲁烧光粮草物资,给曹操来个坚壁清野,张鲁不干,把所有仓库都贴上封条,自己跑到山里去了。曹操尽取汉中,逼张鲁出山投降,因为他封存府库,无罪有功,就封他阆中侯,镇南将军,好好奉养起来。  曹军入汉中,消息传到成都,四川的老百姓一夜数惊,都说曹操要打过来啦,这份恐慌啊。趁此良机,如果曹操大军南下,尚未稳固的刘备成都政权可能要完蛋。于是,三巴攻防战开始了。
第5楼 ? ? ? ?发表于 20:04:53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联盟破裂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进入汉中的当口,刘备正准备和孙权火并。前此孙权装模作样把荆州借给刘备(荆州是刘表的,刘表死了是刘琦的,刘琦死了爱给谁给谁,关孙权什么事?),刘备因为势力小弱,只好认了。暂且不管这是不是不平等条约,可是认同了就该遵守,偏偏刘备不想遵守。孙权来索还荆州,刘备总是以“等我得了益州,有了立锥之地,再还好了”作搪塞。这回刘备真的得了益州,孙权当然来要,刘备也表态愿意先还一半,可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偏偏不给。  关羽不过地方镇守将领,又不是荆州王,刘备都下了命令了,他说不给就不给,这不是很奇怪吗?刘备如果在背后没有其它暗示,杀了谁我也不信。总之,孙权可真怒了,派吕蒙带兵动手去抢,关羽也陈兵相向。刘备一听说,立刻亲自统军前来增援关羽――他实际上是不是真的想还荆州,至此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吧。   眼看盟友闹翻,行将火并,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坐不住了,他写信给关羽,要求和平谈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会”。和小说中不同,单刀会并非体现了关羽的英勇和鲁肃的胆怯,相反,会议上鲁肃有理有利有节,侃侃而谈,关羽只是以“国家之事,我只管听命令”来敷衍。最后什么协议都没达成,就各自散去。  这个时候,倒是曹操帮了孙刘联盟的忙。刘备才走到半道,就听说曹军进入汉中的消息,急忙认输,把荆州一分为二,湘水以东还孙权,湘水以西还姓刘。于是大家握手言欢,满天乌云尽散,各怀鬼胎的联盟得以继续。   曹操终究是老了,汉中之战,已经让他耗尽了心力,好不容易侥幸取胜,“既得陇,复望蜀乎”,也就退兵回去中原。他只留曹洪守汉中,派张A统兵南下三巴。  三巴是指巴郡、巴东和巴西,几乎包括整个四川东部。守备此处的刘备方将领,是张飞张益德。张飞并非小说中描写的有勇无谋粗鲁人,他智勇双全(还擅长书法),在宕渠大败曹营一流名将张A,稳定了西川的民心士气。为了帮助刘备抵御曹操的进攻,孙权也在此时向合肥进军,牵制曹操西援的兵力。守卫合肥的是张辽,所部不过七千,而孙权足有十万大军,大家都以为这仗没得打,赶紧向邺城求援要紧,可是张辽偏偏不服:“等到曹公派援兵来,咱们早就覆灭了,不如先杀一阵,挫敌锐气,然后再守城不迟!”   没有小说中设伏什么的花样,张辽不过挑了八百精锐,趁吴军刚到,阵列未整,突然杀出。他披甲执戟,先杀二将,斩数十人,直入敌垒,冲到孙权面前。孙权大惊失色,逃到一处高坡上,任张辽百般叫骂,不敢下来。张辽从日出杀到中午,几进几出,没人敢拦,吴人胆落。士气既然低迷,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孙权连打了合肥十多天都拿不下来,只好撤兵。张辽从后追杀,又大破吴军,几乎逮到孙权。这就是演义中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张文远大战逍遥津”。  曹操于次年进位魏王,离皇帝只差一步了,可是他就是不去摘这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设天命真在魏,吾其为周文王乎”,是他豁达,反正大权在握,就不求皇帝的虚名了,还是终究当了那么多年汉臣,有点香火之情,可就谁也说不准了。他现在堕入和袁绍当年一样的继承权陷阱中,反复权衡,终于还是立了次子曹丕为魏太子(长子曹昂早就在宛城战死了)。曹丕多年当五官中郎将(丞相的副手),有实务经验,看起来虽然不算聪明,然而很老实肯干。三子曹彰能征惯战,可是为人粗暴,四子曹植只会纸上谈兵,都不大可靠。   曹植因为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惨败,很多人都对他深表同情,可是考察这个家伙的实务能力,其实未必很强。他的诗歌文章是很有名的,可是曹丕是“建安七子”的领袖、“建安文化”的开创者,就文学功底来说,也未必比兄弟差。曹操选择曹丕,还是蛮有眼光的。并且曹操也狠,怕因为继承权问题再起风波,干脆顺手把支持曹植的杨修也给宰掉了――曹植的悲剧人生,从此更上一层楼。  这一年是曹操的立嗣年,也是天下文人的灾荒年,中原闹大瘟疫,“建安七子”中除去孔融、阮r早就死了以外,剩下五个,全部染病身亡。  刘备拦住了曹军的南下势头,休整满一年,开始反攻了。他派张飞等进屯下辨,以图汉中。曹洪挥军来迎,双方对峙又近一年。其间张飞派遣部将吴兰、雷铜游兵北上,都被曹洪、张A给砍了。刘备亲自统兵援张飞,曹操也派陇上的夏侯渊来替换曹洪,同时自己西进到长安。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按照刘备军师诸葛亮的“隆中对”方略,应该一路军出汉川,一路军出宛洛,相互策应北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汉中大战一触即发,荆州的关羽却没有多大举动。他只是派无数间谍到曹魏领内策划叛乱,最终宛城守将侯音等起兵造反,被驻扎樊城的大将曹仁平掉了。   拉回去再说汉中,刘备以法正为军师,稳步前推到阳平关,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关于夏侯渊之死,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定军山中伏,被刘备将黄忠所斩;一是说刘备部队在走马谷焚烧鹿砦,夏侯渊轻骑往救,猝逢敌大军,力战阵亡。总之,曹操听说了这个消息痛哭不已,同时埋怨夏侯渊:“早说了为将单凭勇力不行,要有智谋,妙才你怎么不听呢!”  曹军主将阵亡,士卒混乱,多亏司马郭淮等力推张A暂时统摄诸军,才稳住了人心。曹操兵进汉中的时候,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偏向刘备了。曹操没有办法,竭尽毕生最后的智谋,才安然无恙地把诸军拉出这块死地。这是曹操戎马一生中,打的最后一仗。刘备遂有汉中,并派大将孟达和义子刘封,东去取下房陵、上庸二郡,势力膨胀到最大。刘备乃自称汉中王。   汉中战斗结束前后,荆州的关羽也动了,他统帅大军北攻樊城。曹操派于禁整合附近的七支部队前往支援,结果赶上天降暴雨,七军被淹,全部覆没。关羽复引水灌城,差点把整个樊城给淹喽。曹仁想要突围后撤,被汝南太守满宠劝住了:“樊城是北上的门户,咱们一走,可就把黄河以南都送给关羽了,将军您三思啊!”  这时候,关羽的间谍计划又生成效,陆浑(在今河南省)民孙狼等起兵响应。曹操受不了了,一度想把汉献帝从许昌接到自己身边来,免得被乱民抢了出事。多亏丞相军司马司马懿劝阻。司马懿并献计,关羽势力膨胀,孙权一定不高兴,不如暗中怂恿孙权进攻关羽。   关羽骄傲自大,孙权早就不满,偏偏云长毫无政治眼光,在这种形势下还要去招惹本来就不稳固的盟友。他擒获了于禁许多兵马,粮食不够,就动手抢防区附近东吴的粮仓。孙权恨他恨得牙痒痒的,曹操密使一到,立刻答应背后捅刀子。  孙权终究不是自己人,不可靠,曹操另外急调刚从汉中出来的大将徐晃,带了一批新兵去救援樊城。徐晃用声东击西之计,长驱直入连营,大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这仗打得漂亮,连曹操都赞不绝口。关羽暂时败退,可还不死心,依旧在樊城附近徘徊,准备卷土重来――可就在这时候,东吴终于下黑手了。   东吴大都督吕蒙吕子明,和去世的前任鲁肃不同,是典型的鹰派,主张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他早就盯着荆州很久了,看到关羽因为前方战局不利而几乎把后方的留守兵马调空,就让士兵伪装商人,白衣渡江,袭取了江陵,守将麋芳和傅士仁等投降。吕蒙入了荆州,约束士卒,抚慰百姓,军纪很好,地方上很拥护,他趁机让军属们给前线士兵写信,告诉他们吴军的善政。   当初孙权才答应曹操夹攻关羽,曹操就让曹仁把这个消息暗通给敌人,想让他不战自退,回去和孙权狗咬狗,可是关羽愣不相信。等到这时候,东吴使者到了樊城附近,关羽才知道老窝被端。他急忙冒着被徐晃追杀的危险回军,可是手下兵卒接到家信,纷纷逃散――怎么能让敌人随便在自己营中散布不利于己的消息呢,关羽实在太傻了。等关羽跑到麦城,手下兵卒剩下不过数千,吕蒙一鼓而下,砍下关羽和他儿子关平的首级,送给孙权,孙权又送给了曹操。瞧这父子俩走的远路……  吴蜀联盟,彻底破裂了。
第6楼 ? ? ? ?发表于 20:42:36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奸雄和枭雄的退场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死荆州,第二年改元延康(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了。一代将星和大政治家、大文学家陨落了。太子曹丕继了魏王之位,同时成为汉朝最后一名丞相。一朝天子一朝臣,中小地主势力再度遭到压抑,世家大族重新抬头,原来不上不下,不掌实权的陈群、华歆、王朗等人开始大展拳脚。  陈群破坏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定“九品官人法”,即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品评人物,向朝廷输送后备官员。因为各地中正官主要都控制在世家大族手中,所以中小地主阶层再难出头,开后来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糟糕政治制度之先河。  七月,刘备部将孟达因为遭到排挤,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降魏。曹丕很喜欢孟达,引为心腹。十月,曹丕终于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其实曹操自己没有称帝,终其一身,不过魏王而已。曹丕定都雒阳,因为要以水德代替汉朝的火德,所以改其名为“洛阳”。  关于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人艺有一部话剧《天之骄子》,演绎得非常有意思,也有深度。顾威扮曹操,谭宗尧扮曹丕,濮存昕扮曹植。戏一开始,就是曹操责问曹植:“前些日子我考察你们兄弟,派你们出京公干,却故意叫门吏不要放行。结果你哥哥灰溜溜回来了,你却斩了门吏,抢出门去,很有魄力啊。究竟是你自己的主意呢,还是有人教你的?”曹植一口咬定是自己的主意。就在这个时候,护军来报:“杨修已经伏法!”曹植吓得趴在地上,赶紧承认,确实是杨修教他的。曹操叹了一口气:“你为什么不一口咬定是自己的主意呢?以诚信为人,是为君子;以诚信为帝王,是蠢驴!”于是下诏,立曹丕为嗣。  等曹操去世,曹丕上台,立刻大肆迫害众兄弟,把他们赶去封国,派人监视,还不许随便来往。曹彰偷着去找曹植,劝他造反夺位,曹植还在犹豫,曹丕征孙权到了他的领地,曹彰赶紧逃走。  曹丕看到兄弟的悲凉境况,也不由得鼻子发酸。两人各叙别情,曹丕说:“你以为天子这么好当吗?我现在一首诗也写不出来了啊!”于是抱头痛哭,曹植为自己误会了兄长而内疚不已。正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孙权出了濡须口,曹丕马上要御驾亲征。曹植劝他:“西蜀诸葛亮才是心服之患,应该先平西蜀。”曹丕不听,一意要先灭孙权,被劝急了,摆下一句话:“你懂什么?!争夺天下的权柄,你还是个雏儿!”掉头就走。  曹植写了一封长信,不但向兄长道歉,还把曹彰的阴谋一股脑托出,最后取出曹操送给他的宝刀,要上京献刀,为国家再做贡献。来到洛阳,正赶上曹丕带伤败回。曹丕心情本来已经不好了,又听说到处谣传他已经死了,邺下的老臣要拥立曹植继位,并且皇后甄氏似乎也和曹植不干不净。一怒之下,赐死甄氏,鸩杀曹彰(历史上的曹彰是在上京朝见时病死的)。曹植这时候来献刀,曹丕冷笑:“我记得父亲当年也给董卓献过刀……”  于是欲杀曹植,多亏卞太后阻拦,才命令曹植七步成诗,做得出来就放他走,做不出来就杀头。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七步诗》的故事。关于《七步诗》,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一个版本是:“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这诗,也感到悲伤,就把曹植给放了。  话剧的最后一幕,最为出彩。描写的是曹植去向曹操的阴魂哭诉兄长如何迫害他。曹操找来曹丕质问,曹丕辩解说:“我怎么会迫害兄弟呢?我不过是想磨练他而已。”曹操和曹植一起骂:“撒谎!你以为七步成诗这么简单吗?你也做一首试试!”没想到曹丕真的能做,大意是:“豆杆在锅下烧,最终化为青烟;豆子在锅里煮,最后却端上祭台。各人有各人合适的位置,何必要悲伤呢?”曹植服了,曹操也说:“你比我厉害,我不过逼逼袁家兄弟,你却能威逼汉天子。”曹丕潇洒地做了个手势:“不,父亲,那叫――禅让!”  曹操去世,大厦倾倒,魏的各地又差点一塌糊涂,连大将臧霸都以为天下将乱,带着青州兵擅自脱离防区。曹丕即位后,派曹休去安抚臧霸,然后逮机会夺了他的兵权。曹丕定都洛阳,改元黄初,开始大造宫室,糜费无度。经费不够,就复兴汉代的五铢钱(曾被董卓废除),第二年因为谷价太高,又把它废了,结果闹得财政混乱,好几年才重新恢复过来。作为皇帝,曹丕算是中等水准,可是因为有他老爹曹操高明的施政手腕拦在前面,大家都说他是个倒退者,无能者。  孙权得罪了刘备,倚为栋梁的都督吕蒙不久又病死了,自然不敢趁这个大好时机北伐。他还把统治中心迁到武昌,摆明了怕刘备来打,要死保荆州。刘备呢?一听说汉献帝被废,他就着急自己称皇帝,名义上是延续汉统。有人劝刘备别这样干,会失去天下的人心,刘备不但不听,还把上书人宰了。据说从此以后,再没有中原的读书人因为缅怀汉朝而逃到蜀中去。  刘备皇帝位子终于坐上了,大封功臣以后,就准备发兵东征,为关羽报仇。臣子们都劝说曹魏才是国贼,伐魏是正,征吴是偏,可是刘备腰杆硬了,就是不听。当年七月,车骑将军张飞被部下刺杀,首级送去了东吴,刘备更气了,誓灭孙权――我想他是把从借荆州开始的所有怨恨,都攒到一块了吧。  刘备水陆联军,传说七十五万(太夸张了吧),其实不过二十万,沿江东下,势如破竹,进到秭归。孙权慌了,赶紧把杀张飞的降将献出,并且答应交还荆州,称臣于蜀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本来这是一个稳妥台阶,大可见好就收的,可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是不退兵。孙权没有办法,只好拜陆逊为都督,统军五万,以御刘备。  陆逊本名陆议,是江南的本地大家族出身。演义上说他是青年书生,可实际这时候,他已经四十三岁了。当然,比起刘备来他还是很嫩的,所以刘备看不起他,继续前进,从巫峡一直连营到彝陵,在这里和陆逊相持,屡出挑战,而陆逊不应。  这是第二年的夏天,距离刘备离开成都,已经快一年了,队伍老化,士兵疲乏,物资消耗无数,傻瓜也看得出来战局即将扭转。可是刘备偏偏仍在自满昏乱状态中钻不出来。闰六月,陆逊于V亭火烧连营,大破刘备。蜀将张南、冯习,以及蛮王沙摩柯都战死,杜路、刘宁投降。刘备逃上马鞍山,被陆逊重重包围,杀死万余人,尸体落下长江,江水几乎都被塞断!多亏当初进兵时沿路设置的驿卒焚烧铠甲物资,拦住吴兵去路,刘备才终于凄凄惨惨逃到白帝城。  汉末三国时代三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赤壁、彝陵,要算这最后一仗中的刘备,败得最惨。陆军几乎全灭还则罢了,水军被吴兵阻隔,无法增援也无法回国,总帅黄权反复权衡,只好全军北投曹魏。曹丕这个高兴啊,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美事,立刻挥师南下,想要混水摸鱼,结果被陆逊等及时拦住,无功而返。  纵横天下一辈子的枭雄刘备终于到了他的弥留状态。他一则没脸再回蜀地,二则怕东吴趁虚而入,所以率领残兵镇在白帝城,度过了坎坷人生的最后一年。孙权虽然战胜,可是看到刘备这种不依不饶的姿态,反而遣使修好――刘备这次不再死不让步了。  第二年四月,刘备死在白帝,临终传位于太子刘禅,而以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托孤辅政大臣。就和曹操去世的时候一样,蜀汉也乱了起来,汉嘉太守黄元举兵拒守,才被平定,益州郡豪强雍]就流放太守张裔,煽动孟获等少数民族首领造反,太守朱褒和越`夷王高定也响应雍],称臣于吴。  为了稳住局面,汉相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正赶上曹丕一回不成来两回,反复攻打江东,于是孙权干脆断绝与魏的往来,称臣于汉。到了建兴三年,也就是刘备死后第三年,诸葛亮发兵平定南中,击斩雍]、高定,收服了孟获,蜀汉第二代政权才算基本稳定了下来。  第二年,当上皇帝不过六年的曹丕死掉了。这些年他一点没有安生,彝陵大战后,几乎每年都要攻打一次东吴,可惜他的政治才能可能接近父亲的一半,军事才能却一成都没有,全都无功而还。他死的时候,命年青的太子曹睿继位,以曹真、陈群和司马懿辅政。当年值得一提的事情还有,吴交州刺史吕岱派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也就是今天的柬埔寨。  天下局势,反复变动,终于暂时又回归了稳固的鼎立局面。
第7楼 ? ? ? ?发表于 20:44:58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六出祁山   曹丕死了,靠山倒掉的孟达,发现自己身处大群反对者的包围中。加上魏国经济次年再度临近崩溃边缘,一度用谷帛替代钱币,一度又再次复兴五铢,孟达觉得前途无望,准备再度投归蜀汉。  赶巧,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上了著名的《出师表》,并且亲到汉中,准备北伐中原。他和孟达暗通款曲,书信被新任都督荆、豫两州军事的司马懿破获,司马懿不待请示皇帝,昼夜兼程,杀到新城。仅仅一个月,城池就被攻破,可怜的孟达被杀。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诸葛亮率领数万汉军,兵出祁山。自从刘备死了以后,曹魏政权就轻率地认为蜀汉已经不足为患,只要先灭东吴,挥旌可下四川。所以疏忽了西线的防务,诸葛亮这第一次北伐,攻其不备,一下子把敌人给打懵了。   天水、南安、安定等陇上三郡,吏民反叛,响应诸葛亮。此时镇守长安的是公子哥儿夏侯臼旅槐臼拢ㄗ用坏ㄗ樱院捍蠼貉忧肭蠼迩Ь鲎游绻绕嫦ぐ玻浜现罡鹆恋慕潜环窬隽恕V罡鹆两簿课仍却颍夯和平僮按影钡澜∴d城,却派赵云、邓芝率疑兵走箕谷,自己统主力出祁山。这种迟缓的前进策略,把宝贵时间送给了敌人。三月,魏明帝曹睿亲自移驾长安,派大将军曹真总统关西兵马,往箕谷以御赵云,同时右将军张A往战诸葛亮。结果曹真在并非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战败赵云,张A也于街亭击破马谡率领的蜀汉前军,堵死了难行的蜀道出口。蜀军两路皆溃,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前此反叛的三郡,不战自平。  诸葛亮回到成都,杀马谡以请罪,同时自贬官职三级。另方面,曹真终于意识到西线防务要加强,就命郝昭守备重要关卡陈仓,以防蜀汉的再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的“一出祁山”,它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时机最好,敌军最为薄弱,但可惜还是失败了。  下半年,吴将周鲂自断其发,用诈降计引诱魏将曹休进攻,陆逊在石亭大败魏军。这条计策实在玩得漂亮,仗也打得有声有色,可惜除去杀伤敌人有限的兵马外,在战略上几乎没有丝毫价值。吴人擅长舟楫,而不惯平原作战,又缺少骑兵,所以一渡过长江,踏上北方的领土,就败多胜少。诱敌南下作战吧,蚂蚁啃大象,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把魏的东方军事实力消耗光。可叹的是,持续这种没有意义的战斗,就是以后孙权和陆逊、诸葛瑾等人的人生目标了。   听说曹休大败,诸葛亮趁机再度北伐,出散关,攻陈仓。曹真敌情判断准确,用人得当,加上郝昭真是守城战的名人,没让汉军占到一点便宜。就这样,“二出祁山”也以失败告终。  演义中所谓的“六出祁山”,其实计算得很不精确。首先,诸葛亮亲统大军北伐只有四次,并且除了第一和第三两次出的祁山以外,第二次出的散关,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的斜谷。此外,二、三两次间,曾经策应进军,行至建威,其后魏曹真等伐蜀,诸葛亮在成固赤坂屯扎待敌,结果双方基本没有接触――这两次,都不应该算“诸葛亮的北伐中原”。   现在,就先从那次策应进军开始谈起。那是攻击陈仓失败的次年,诸葛亮派将军陈式进攻魏的武都、阴平两郡。武都郡在汉时就有设置,属凉州,南伸入渭水平原,阴平则是诸羌故地,总之,都属于魏陇西防御线上的突出地带,易攻难守。雍州刺史郭淮统兵来救,才待交锋,诸葛亮亲自领兵北进,到达建威,郭淮一看实力对比太过悬殊,就主动撤回,蜀汉遂得二郡。   当年四月,武昌的孙权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了,自称皇帝,改元黄龙。九月,他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六朝古都的风花雪月,就从这时候开始。蜀汉够倒楣的,一眨眼,昔日的盟友兼下属,就变成了平起平坐的纯盟友。一时间舆论哗然,纷纷要求绝不承认这个东方伪政权,甚至还建议起兵讨伐。丞相诸葛亮说伪政权反正已经有曹魏了,再多一个也不算多,还是多交朋友,少树仇敌的好,何况,先主刘备被人家打得惨兮兮的教训,还没有吸取吗?于是遣使报聘,继续维持盟友关系。   孙权和几乎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样,掌握了权力,又怕它不长久。也不知道哪个无耻之徒给他透露了一条小道消息:据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和五百童男童女去蓬莱求长生不死药,最后就停留在一座叫做州的仙岛上,繁衍生息……孙权大喜,立刻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统帅一万水军,下海去找州。  这种传说中的地方,怎么可能找得到?如果能找到,徐福早回来找秦始皇请赏了。结果出去将近一年,卫温他们只找到一个名叫夷州的地方,和当地土著打了几仗,捉了几千人回来――这个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岛。这是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的最早一次记录,但是发现台湾的卫温和诸葛直,却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而被砍了头,真是惨到家了。  所谓魏晋浮华清谈的风气,是在魏文帝曹丕统治时期开始的。到了曹睿登基,冒出来第一批耍嘴皮子不干事的家伙,就是诸葛诞、邓r等人。其实吹牛空谈是个人爱好,本来没有什么,但如果这票人本身都是上层官僚,他们的行为举动会直接影响甚至转变社会风气,那问题就严重了。董昭上书陈说利害,曹睿罢免了这些人的官职。  曹真上奏,西蜀小寇两年里面打我三次,实在有损我上国威风,不如咱们主动出击,把它灭了省事。于是,魏以曹真出斜谷、张A出子午谷、司马懿走祁山一线,诸路南下,进攻汉中(瞧人家这大手笔)。诸葛亮急忙统军在城固赤坂严阵以待。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原来魏国发兵没有多久,中原和关中地区就连降暴雨,伊水、洛水、黄河、汉水,到处泛滥,这样的气候怎么行军?短短的子午谷,张A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曹睿只好下诏退兵,第一次伐蜀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大概是败得实在不甘心,憋了一肚子闷气不得发泄,第二年,大司马曹真就病死了。曹真可谓是曹家班底中最后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他死以后,就只剩下曹爽、夏侯玄之类清谈误国兼覆身的笨蛋了。从曹操时代起,就过于依赖宗族势力的老传统,现在逐渐产生出反效果,在宗族中再找不出栋梁之材的情况下,它反而成为王朝衰败和灭亡的强大推动力。   听说曹真死掉,诸葛亮再统大军,兵出祁山。魏国由大将军司马懿代替原来曹真的位置,抵御进攻。司马懿坐镇长安,派张A等去前线作战――换了一名统帅,果然战局的发展就会不一样,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明明兵力要超过魏陇西部队,却被曹真、张A击败,司马懿现在明显以多敌少,却屡屡败退。好在汉军粮草运送不易,不能长期在外作战,司马懿看透了这点,干脆我和你耗着,看谁耗得起谁。对峙了好几个月,诸葛亮终于后退。张A前往追击,遇埋伏中流箭死。   东线战场,东吴还在玩黄盖时代以来玩到敌人都烦了的诈降计,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中郎将张布,目标换成了魏将王凌。冬十月,张布引诱王凌南来,孙权早在丘陵地带布置好伏兵,喜孜孜等着哪。还好王凌比曹休聪明,一看情况似乎不对,掉头就走,吴军白出动一场,张布也终究做不成周鲂第二。  东吴打仗不胜,就考虑用政略手段削弱敌人。魏国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自从公孙度割据辽东以来,已历四世,虽然表面上臣服于魏,实际是一个独立王国。公孙度死以后,其子康嗣位,康死,传位弟弟公孙恭。公孙恭阳痿,导致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结果被侄子,也就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给谋杀了。魏国正在和吴蜀交兵,一时顾不到辽东的事情,就承认了公孙渊那得来毫不光彩的地方统治地位。   孙权先派周贺、裴潜渡海到辽东,向公孙渊买马(东吴航海技术可真是一流),结果在回来路上,被魏兵捉到给宰了。公孙渊觉出势头不对,怕曹睿责怪,干脆向吴称臣。孙权大喜,派张弥、许晏前往封他做燕王。可是这个时候,公孙渊又后悔了,砍下两颗人头,送去洛阳。东吴使节团的其它属员,凄凄惨惨逃到高句丽,被遣送还乡。
第8楼 ? ? ? ?发表于 20:45:46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曹魏。这回,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名为木牛流马,大大降低了军粮运输的困难程度,一直打到d城附近。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诸葛亮反复挑战,甚至送女人的衣服首饰给司马懿,嘲笑他简直胆小得象个娘儿们一样。司马懿不要脸,不在乎,他手下将领可都受不了了,纷纷请战。司马懿说,好吧,我先向朝廷请示一下再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何况普通前线交锋,你请示个屁啊,摆明了是托辞。聪明的曹睿收到请示书信,立刻明白了司马懿的意思,派卫尉辛毗去军前下了严令,坚决不许出战。  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屯兵五丈原,开荒种地,做好长期战的打算。可惜他的身体抗不住了。八月,诸葛亮死在军中。  司马懿后来被尊为晋宣帝,《三国志》是在他子孙们当权和当皇帝的时候写的,所以多少要帮他美言几句,抬得光辉一点――虽然就这点上来说,比马屁满天飞的《晋书》要强太多了,可是仍不可尽信。许多有关司马懿打仗的记载,其实版本很多。比如前次张A阵亡,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命令追击,张A反复劝说不听,被迫前往,终于遇伏。今次女人服饰事件,也有相异版本。据说司马懿多少要点脸,真的被激怒了,多亏辛毗柱节立于营门口,大呼:“有敢出战者斩!”司马懿才没敢动,免去了战败的危险。  拉回来说,诸葛亮去世了。他的尸体还没有凉,汉国就出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据说诸葛亮召集亲信官员开会,布置身后的安排,决定让长史杨仪统军回国,叫大将魏延断后。侍中费t把命令传达给魏延,魏延一听就怒了:“丞相死了,可是我还在啊,可以带兵前进啊。打仗难道是儿戏吗?花费了那么多金钱物资,说退就退?何况,杨仪什么东西?我怎么能给他断后?!”  魏延、杨仪一直不和,这点费t是清楚的。他赶紧敷衍:“您说得有理,我这就去找杨仪,让他交出兵权。”嘴里这么说,可是跑出去就和杨仪商量,不如不理魏延了,咱们自己撤吧。杨仪果然带领大部分部队,就此南撤了。魏延听说了更怒,率领本部兵马,从别的道路赶上前去,想要劫杀杨仪。  杨仪和魏延一边各自兼程赶路,一边雪片一样奏章传到成都,都告状说对方谋反。后主刘禅晕头转向,就问董允、蒋琬:“谁的话比较可信?”董、蒋二人都和杨仪一样,是诸葛亮的亲信,他们当然为杨仪说好话啦。于是后主派蒋琬带兵北上平叛。  蒋琬才走到半道,前方问题已经解决了。原来魏延和杨仪在南谷口遭遇,大将王平首先出阵进行政治宣传,告诉大家杨仪有诸葛丞相的遗命,他的方针是正确的,魏延是叛逆。魏延部下兵马本来就不如杨仪多,听了这话一哄而散。魏延带着几个儿子想往多年经营的汉中跑,被马岱追上去砍掉了。  一场奇怪的政治风波,就此平息,其中缘由,奈人寻味。首先,诸葛亮安排后事,不通知身为副统帅的魏延,却和一班中级官僚商量,还把指挥权交给素来与魏延不合的杨仪,实在奇怪;其次,声称听到这道遗命的,只有杨仪、费t、姜维等寥寥数人而已,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是否有串通矫命的嫌疑,谁也说不准;第三,按照魏国的记载,事情的始末正好相反,说是诸葛亮让魏延主持退兵,杨仪不服,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了魏延。因为史料不足,此事件的真相,大概会成为永远的谜吧。  诸葛亮死后,魏蜀吴三国间的战争进程趋缓。汉以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实际上秉持国政,费t作为诸葛亮临终遗命的二号接班人,升为后军师,不久又升尚书令。原本最受器重的杨仪反倒遭到排挤,他口出怨谤之言,被削职为民,最终遭逮捕,在狱中自杀。  第二年,东吴的老臣张昭也去世了。张昭是当初孙策去世的时候,留给孙权的宰相之才,可是孙权才一称帝,他就告老。他大概那时候就看出来了,孙权这小子能力不强,野心蛮大,而且性格容易膨胀。果然,孙权越到老年,越是倒行逆施,无所不为,吴国的政治每况愈下。等到孙权突发奇想,要北连公孙渊的时候,张昭犯言直谏,两人终于闹僵了,老头子就干脆闭门不出。孙权派人封了张昭的门,张昭干脆也从里面把门封死,表示自己的决心。  终于,张弥、许晏被公孙渊宰掉了,孙权这才想起张昭的意见来,上门去二度请他出山,可是张昭仍然不为所动。孙权急了,放火烧房子,嘿,老头子真沉得住气,面不改色窝不挪。孙权只好再命人抬水救火,白忙活半天。  不过最终软硬兼施,张昭还是被迫重新参加朝会,一直到八十一岁高龄去世。  三国里面,吴国的经济最为原始,并且糟糕。别看东吴地方大,可江南在那个时代还是初开发地区,尤其大片领土都有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居住,东吴凡有名的将领,几乎都是靠和少数民族作战累积功勋,爬上高位的。并且,据后世估计,半数以上的吴军都是从山地拉来的少数民族壮丁。  本来就地广人稀,劳动力不够,吴国政府偏偏还故意减少纳税人口。在东吴,大多数官僚和将领都是当地豪门世家,广有奴隶、依附和部曲,孙权和以后诸代吴帝,还不断奉送奴隶和依附给功臣。按照魏法,这些属于豪门私有的户口,也是要缴税的,可是在东吴,法令规定完全不用上税。私家势力因此坐大倒是小事,国家经济不面临崩溃的边缘,才没有天理哪!  张昭死去的当年,魏国倒退政治家陈群也去世了。先曹休,再曹真,现在是陈群,拦在司马懿面前的几块绊脚石,先后被老天爷铲除,这个“鹰视狼顾”的一代枭雄,终于可以顺利爬向权力巅峰了。  司马懿字仲达,是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当地的世家大族。当初曹操为了拉拢当地势力,要他出仕,他自高身价不肯,结果曹操使用和董卓招蔡邕时候一样的办法:“不出来,我就砍你全家了啊!”他这才勉强出山相助。从这点上看起来,曹操其实是没想重用他,否则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才,怎敢使用暴力威胁?曹操想要利用的是他和司马家族的名声,所以只要你肯出来做官,使用什么手段都无所谓。  司马懿先当的文学掾,后来升黄门侍郎,主要帮太子曹丕做事。他就利用这个机会,抱上了一条大粗腿。当时,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并称“四友”,都是曹丕的亲信。曹丕一上台,这些家伙立刻就发达了,司马懿也从尚书、督军,一路上升做到抚军大将军。曹真死了以后,更是成为大将军,掌握了曹魏主要的兵权。  这时候,又一件事情增高了他的威望。那是在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睿命令公孙渊到洛阳来朝见,这是对他前此向吴称臣的惩罚性试探。公孙渊果然不敢来,不仅不来,还干脆自称燕王,改元绍汉,作出据守之势。于是,曹睿命令司马懿远征辽东。   司马懿兵到辽东,公孙渊派大将卑衍、杨祚统数万军来迎。司马懿不去理他,声东击西,直取公孙氏的大本营襄平。卑衍等急忙赶回,被打得大败。于是围城,正赶上天降暴雨,辽河涨水,司马懿引水灌城,城破,公孙氏君臣全部被杀。延续五十年的辽东独立王国,终于灭亡了。
第9楼 ? ? ? ?发表于 20:46:26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政归司马氏   公孙渊完蛋的当年,魏吴两国各出了一件大事,对政局的影响相当大。在吴国,孙权诛杀了横暴不法的校事吕壹。吕壹曾经深受孙权宠信,连太子孙登揭发他的劣迹,孙权都听不进去。等到吕壹终于奸恶暴露,孙权宰了他以后,痛悔自责,下诏向诸臣道歉,并且派使者就国政向他们征询意见。使者的回奏让孙权大吃一惊,诸葛瑾、吕岱、步骘、朱然等都推说不管民政,搞不大懂,把皮球踢给陆逊和潘F,而陆逊、潘F见了使者竟然哭了,一副害怕遭打击报复的样子。孙权这才知道这两年自己多失人心。可是知道归知道,从此他的行为收敛了没多久,又再故态复萌。   在魏国,三十三岁的明帝曹睿得了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召司马懿回京,并且拜曹真的儿子曹爽做大将军,政治格局重新组合。果然,当年腊月,他就去世了,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曹爽和司马懿都做了辅政大臣。  倭女王卑弥乎派使者难升米来到魏国,被封为“亲魏倭王”,赐予金印,也在当年。这是中国史书第一次有关中日交往的记载。  拉回来说曹爽,他具有其父曹真所没有的野心,但是能力连老爹的一成都不到。借着老爹的威望,以及自己位极人臣,大批趋炎附势者很快包围到他身边。第二年二月,他用亲信丁谧的计策,加司马懿为太傅,削夺他的兵权。司马懿知道自己现在还不是曹爽的对手,隐忍不发,甘心当无权高官――好戏还在后头哪! 第三年,东吴发动了最大的一次北伐,全琮略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包围樊城,诸葛瑾攻贾校上慷际О芰耍ㄋ坪跷馊朔烙酱虻枚疾淮恚源又荑に懒艘院螅フ骄痛永疵挥C欢嗑茫砺砘⒒⑺惆敫鼋诺闹罡痂惨膊∷懒恕  又两年,汉大将军蒋琬也得了重病,把国事都交托给了费t。当年诸葛亮去世,蜀中一片恐慌,蒋琬继其执政,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才逐渐把人心稳定下来。他被评价为“方整有威重”,汉国在其治理下,经济状况略有起色。因为诸葛亮屡次北伐陇西不成功,蒋琬想要改变方略,从水路东下,通过汉水、沔水,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两郡。可惜才开始大规模造船,他自己先就病倒了,计划也因此搁浅。   同时候,当了东吴十九年丞相的顾雍去世了。汉吴两国同时最高执政完蛋或接近完蛋,被曹爽以为是个大好机会。于是,曹爽、夏侯玄发动十万大兵进攻汉中。自从魏延死后,先是吴懿,后是王平,接替的汉中太守的职务。魏延镇守汉中,讲究用《周易》“重门”之义,层层布防,让敌人没有下嘴的地方。吴懿、王平继任,也遵从这个方略。这次魏军打过来,汉中只有三万人马,有人建议说不如固守汉城和乐城,放敌人进来,找机会围而歼之,被王平否决了。王平派护军刘敏、参军杜琪在兴势山布阵,自己于后接应,大战曹爽。曹爽无法前进,被迫撤退,士卒死亡很多,他个人的威信也从此一落千丈。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汉延熙八年、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两国的执政者,蒋琬和陆逊,先后去世。陆逊去年才当的丞相,因为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不和睦,孙霸的党羽进孙登的谗言,他劝孙权不要听,孙权竟然不高兴。陆逊遂愤恨而死。  汉国和蒋琬一起OVER的,还有尚书令董允,这两个家伙一完蛋,朝政为之松驰,一直窝在后宫的宦官黄皓终于冒了出来,开始干预政事,埋下了蜀汉灭亡的种子。从这点上也看得出来,继任大将军的费t,比他前任要差得远了去了。   魏国的政治越来越是腐败,究其根源,是大将军曹爽和他的亲信们实在太不象话,用人唯亲,掠夺田产,奢侈浪费,无所不为。司马懿看到这种局面,不知道是伤心还是高兴,他干脆以退为进,告病不理政事。于是天下人都奔走相告:曹爽乱政呀,司马仲达是好人,可惜病重,否则定能规劝曹爽,扭转乾坤。  到了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看时机成熟,终于动手了。他趁皇帝曹芳和曹爽一起去祭拜明帝陵墓的时候,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帮助司马懿的都是些什么人?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这都是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可见曹爽多么失人心了!   司马懿的政变计划非常高明,可惜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皇帝还在曹爽手中。曹爽的智囊司农桓范就劝主子,干脆挟持天子到许昌,号召各地军队入京讨伐叛逆。可惜笨蛋就是笨蛋,曹爽吓得要死,根本听不进去。等到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到司马懿那里探风声回来,说司马懿只是想夺权,没有杀他的意思,他于是就投降了,交出了皇帝。司马懿客客气气把他接回来,软禁在家里,当时果然没有杀他――等了好几天,罪状罗织够了,才以谋逆罪名,把他及其一党全给宰了!   于是以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虽然司马懿还要装样子,推辞不受,但魏国的军政大权从此全都落到了他的手中。只要权力在握,官职大小倒关系不大――就象当年的曹操一样。  诛杀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召征西将军夏侯玄入京,而以郭淮代之。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他一进京,堂叔讨蜀护军右将军夏侯霸(夏侯渊的第二子)害怕了。夏侯霸曾经深得曹爽信任(大家都是亲戚嘛),又和郭淮素来关系不好,于是离开军营,孤身逃向汉国。蜀道难行,他又迷了路,差点玩完,多亏刘禅派人前来迎接。原来刘禅还和夏侯霸有亲戚关系哪。建安五年,正是官渡对峙的时候,刘备奉袁绍命令骚扰曹操后方,夏侯霸的堂妹才十三四岁,上山打柴的时候被张飞给掳了。张飞一看这小姑娘长得不错,又知书达礼,象是大户人家小姐,就老实不客气讨作老婆。后来就是这个女人生了个闺女,刘备作主嫁给刘禅,当了张皇后。所以夏侯霸算是张皇后的表叔。   第二年,东吴大乱,太子和鲁王的矛盾终于尖锐化。孙权废掉孙和,宰了孙霸,而立小儿子孙亮做太子。隔一年,魏国王凌造反,谋立楚王曹彪,反对司马氏专政。司马懿亲自带兵往征,把所有参与谋叛的人一个不剩,统统灭族。但是,这只是反对司马氏诸多造反事件的第一起而已,以后有得他们忙活的。只是司马懿不用操心了,他终于病死,把所有权力和包袱都留给了儿子司马师。司马师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对比魏国,吴国也有一位权臣上台,那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他被任命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下诏,各官署处理的政务,一律都要向诸葛恪汇报。不过诸葛恪的本事,可要比司马师差远了――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下场。  诸葛恪上台不久,孙权就撒手西去,十岁的孙亮继位。魏国觉得这是个大好时机,分三路进攻东吴:南郡、武昌、东兴,兵力惊人。诸葛恪亲率老将丁奉援救东兴,击破魏东路军,于是另外两路敌军也被迫烧营撤退。   就在同一时候,汉国执政费t也去世了。历来对费t评价很高,可是细察其当权以后的所作所为,似乎算不上是个好官僚。王平大战兴势的时候,费t受命前往增援,才要出发,光禄大夫来敏来找他下棋。到处喧喧嚷嚷,军事文书往来传送,士兵在外吆喝整队,费t却面不改色,从从容容下完了一局棋。来敏点头:“嗯,我是试试你啊,看起来你果然能够打赢敌人。”这算什么道理?!国家大事当成儿戏一样。这就是魏晋时候清谈风潮的滥觞,似乎最高品德就在于处事不慌张,至于干活是否认真,办事能否成功,全都无关紧要。世间万事,只要镇定,似乎就一定会成功。真是奇谈怪论!   费t还很迷信。他执政以后,仍长年呆在汉中,寻找北伐的时机,偶尔回成都一次,碰上个算命的,说“成都地方没有丞相的位置”,他就住上两天,再度北行。最终,这个只有从容心,没有警惕性的家伙,在宴会上喝得大醉,遭到从魏国投降过来的郭循刺杀,一命归阴了。  费t死掉,汉国的军事大权,落到了资格最嫩的姜维手中。姜维是陇西降将,虽然很得诸葛亮的亲睐,可是资历不够,威望不足,也没有自己的拥护吹捧班子。所以费t还活着的时候,只给姜维一万兵,不让他掌握大军团――也大概费t看姜维不够“从容”。终于,姜维被加以“都督中外军事”的头衔,成为军事上面第一把手,以为可以放胆施展自己的报复了。可是他不能象诸葛亮、蒋琬、费t那样军政一把抓,迟早是挨排挤的歹命。
第10楼 ? ? ? ?发表于 20:47:12
发贴&&32491
积分&&15035
江东大乱   《三国演义》自诸葛亮死了以后,故事就变得非常简单,大概是因为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念的明君贤相都化作尘土了,写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其实这段历史还是蛮精彩的。不过乱世才出英雄,魏蜀吴三国内部相对平稳以后,却出现了一大批养尊处优的白痴或者恶棍,看了让人起急,更让人恶心。咱们就先从恶棍轮流当道的吴国开始说起吧。  孙权去世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历史将证明孙权老眼昏花,找来的全是一票禽兽。首先是孙弘,他和诸葛恪素来不睦,孙权尸体还没有凉,就打算发动政变,干掉诸葛恪。可惜阴谋败露,自己先掉了脑袋。  其次是诸葛恪,他仗着老子诸葛瑾的威名,又带领丁奉等人打败了魏军,威信呈直线上升,这个得意啊,脑子一热,想要北伐中原。世传诸葛亮两篇《出师表》,第二篇(《后出师表》),史学界对其真实性一直存疑,有一派认为就是诸葛恪为了给自己北伐编理由和造舆论,而故意伪造的。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他终于不顾众人的反对,领兵包围了合肥新城。  一连几个月,城池都不能攻克,士卒疲劳,加上大热天喝水不干净,腹泻和脚气诸病齐犯,死亡无数。各营军官来报说兵力不足,无法继续进攻,诸葛恪认为他们是在故意搪塞,拔剑就要砍人,结果谁都不敢再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了。诸葛恪这种家伙,越是失败,就越是脾气大,还迁怒他人。将军朱异说了几句怪话,立刻就被解职;都尉蔡林苦劝他不听,干脆投降魏国去了。魏国从蔡林这里得到吴军的真实情报,大喜过望,立刻派发救兵。诸葛恪被迫后撤。   本来这样已经很丢脸了,诸葛恪还嫌自己名声臭得不够快。一路上伤兵哀号,他竟然和没看见一样,神情坦然自若。离开合肥,他先去长江上某小岛住了一个月避暑,又计划在浔阳置办田产。朝廷屡次发诏,催着回师,他才缓缓而退。这样的怡然自得,仿佛费t。  回到建业,他还没完没了。先是责骂中书令孙嘿:“你们怎么敢草拟诏书,反复给我下退兵命令?!”又把各衙门的官员来个大换血,皇帝的禁卫部队,也全都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整备粮草,打算再度北伐。   这一来,大家可全都急了。第三个禽兽孙峻因此登场。孙峻和吴主孙亮合谋,打算趁请诸葛恪吃饭的机会,把他宰了拉倒。散骑常侍张约、朱恩了解到部分内情,悄悄透露给诸葛恪。诸葛恪才走到宴会厅门口得到的消息,掉头就准备离开,正巧撞上太常滕胤。滕胤是不知道这个阴谋的,可是间接当了帮凶,他对诸葛恪说:“你大老远回来,没有拜见皇帝。今天皇帝开宴会请你,你都走到这里了怎么能退出呢?身体不舒服吗?多坚持一会儿吧。”诸葛恪也没主意,心说我怕谁啊,多坚持一会儿就多坚持一会儿吧。结果这一坚持,坚持掉了他的小命。   孙峻一不作二不休,把诸葛一门全都宰了。诸葛恪的弟弟、公安督诸葛融是个花花公子,还不如他哥哥呢,一听说朝廷派兵来捉他,彷徨无计,连逃跑都不敢。最终吴兵围住公安,他服毒自尽了事。可叹虎父生了两个犬子!   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这一支远房亲戚本来就没什么号召力,加上他本人刻薄寡恩,虽然因为主谋宰了诸葛恪而执掌了政权,却仍然威信不足。为了权力稳固,他一方面拉住太常滕胤,一方面大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