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路上央视突然插播汶川地震出现许多刺猬是要发地震 还是环境改变所致

与法规和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与法规和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概述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体现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它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环境保护法本质的集中表现。  ⑴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应该由法律确认,在环境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⑵不能把它同一般的立法和司法原则混为一谈。如立法原则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司法原则中的以事实为依靠,以法律为准绳,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等原则。  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规范,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  二、协调发展原则  1、概念  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原则非常概括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环境立法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上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主张: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环境----即“先污染,后治理”。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就是走了这条道路,我国也曾经历过一段“先污染后治理”和严重浪费资源的道路。  另一种主张停止发展论----主张应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  认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既然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只有停止发展。其著名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有如下基本观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这五种趋势都按一定的指数增长。五种增长的启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求提供的粮食和工业品,进而使耕地和工业生产量也以指数增长,工业增长使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它们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的双重产物,因而其增长速度比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更快。当时通过计算机模拟,五种增长趋势到本世纪会达到极限。由于人类与环境系统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的矛盾,如果增长不停止而达到极性时,便会导致全球性危机和人类社会的突然瓦解。因而,他们提出“必须把经济增长限制到零”,即所谓“零增长论”。  两种观点显然都不妥当。“先污染后治理”论,实际是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先污染后治理&是对过去发达国家在没有认识到生态规律的状况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和种总结的话,那么在今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应尽量避免再走这样的弯路。而《增长的极限》虽忽视了人类社会的能动性,但它指出了五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增长超过极限将导致全球危机的警告是具有科学意义的.  虽然两者完全相反,但有一个共同的错误:都把发展与环境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反映到环境立法中,就是的“环境优先论”或“经济优先论”片面认识的根源。  我国早在70年代初,中国就在国家计划工作提出了&要把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中去&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协调环境保护的政策。  1979年,在中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第一次对该原则作了法律规定。该法在第5条规定:&国务院和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作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必须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统筹安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为了贯彻和落实该原则,198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其中特别规定了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计划指导,并且各级人民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求必须把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综合平衡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切实纳入计划和规划,加强计划管理。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发展的方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代表国务院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保证条件和战略任务。在这次大会上,该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这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989年12月,新修改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四条在总结了该原则的立法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之上,重新对该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协调发展&,这与国际环境组织提出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  2、意义  ⑴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必须遵循。  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⑶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3、贯彻  ⑴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从源头就控制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⑵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即明确一定时期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建设,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政策、法律措施或方法以及资金的投入,等等。  “六五”以前,我国实际上都没有把环境保护列入五年规划。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总根源。  在“六五”计划中,开始列入了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在“七五”计划中,继续列有环境保护专章,规定了“七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八五”计划中的环境保护有了加强。  199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定为中国现代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⑶制订国家环境保护计划  在已制订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经济基础上,制订国家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计划,是指由国家制定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配合和相衔接的、全面反映国家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的有关计划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规定。中国从&七五&计划时期已开始制定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了保证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综合平衡,国家计委和国家环保局于1994年发布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法》,从而使编制环境保护计划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⑷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实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保障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它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诱导、约束和协调的功能  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奖励综合利用政策,经济优惠政策,征收环境资源费政策等。⑸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相当严竣,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科学技术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概念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实现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同一时期的经合组织的环境委员会也提出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预防为主。  我国在70年代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便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防治工业污染的方针政策。1978年将&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进《宪法》第11条。在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时,将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作为立法指导思想之一,并且为之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以及防止自然资源破坏的措施。在此之后中国制定的所有环境法律也均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明确了预防和治理的关系,确定了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途径和方式。它要求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事前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之上,做到“防患于末然”;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综合治理和恢复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及其财产安全。  实行预防为主原则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⑴环境问题一旦发生,消除危害需要时间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性;  ⑵治理代价高,在经济上不合算;  ⑶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意义  ⑴可以获得投资省、收效大的效果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实行这一原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⑵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  3、贯彻  ⑴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就是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关系作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国土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  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工业及其发展过程中,要对工业布局的合理性作出专门论证,并且对老工业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变,使得工作布局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不良影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生产的不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其中:农业生产和资源的开发布局(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如农、牧、采掘业)同自然环境破坏有直接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不直接依赖环境,但生产中排放废弃物)同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生产部门的分布,又影响居民点的分布,从而影响城镇分布、人口密度及交通、文化设施分布。  ⑵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增强公民尤其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环境风险意识。对于大型建设项目、改造自然项目(如在河川筑坝、发展核电、兴建大型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等项目),更应将可能造成的长久不良环境影响放在首位考虑。  在对环境具有影响的重要政策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决策中,要充分听取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意见。  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  ⑶积极治理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治理;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对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责令其关闭、停产或转产。  ⑷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⑸加强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  1、概念(环境责任)  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是中国在借鉴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Pay's  Principle)&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是1972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通过的一项决议中提出的。这项决议规定,禁止各成员国对该国就企业污染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予以资金上的补助,要求排污者(即污染者)负担由政府部门决定的减少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一种可被接受的状态。这项原则现在也与国际社会提倡的&受益者付费原则&相吻合。  我国在参照&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基础上,于1979年在《环境保护法(试行)》第6条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即&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或者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转产、搬迁&。  这一原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明确污染单位有责任对其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在1989年修改《环境保护法》中,删去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字样,改为由具体的制度和措施规定来隐含这一基本原则。  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污染者治理&的原则,目的就在于明确污染者的责任,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开发者养护是指对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而保护好环境资源,就可以使开发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为更好地持续利用创造条件。所以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不仅有依法开发利用的权利,同时还负有保护的义务。  《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利用者补偿”,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认为环境资源不是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价值;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表现在自然再生产能力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资源及开发替代资源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者,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是理所当然的  “破坏者恢复”,是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  2、意义  ⑴可以促使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⑵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积累资金  3、贯彻  该原则的贯彻实施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实行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以及限期治理制度等,通过具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来明确各种强制性环境与资源整治措施和养护责任。  ⑴结合技术改造、治理工业污染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一条根本途径。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编制技术改造规划时,必须提出防治污染的要求和技术措施,并在年度计划中作出安排,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方案,必须符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开展综合利用,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⑵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力度实行限期治理是分期分批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  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⑷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有:征收排污费;征收资源费和资源税;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  五、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1、概念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环境管理,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执行这一原则,就是把对环境的国家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把依法保护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自觉维护相结合。  2、意义  ⑴有利于调动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全民事业。挖掘群众中蕴藏着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巨大潜力,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  ⑵有利于吸收群众参加环境管理每个公民都有享受清洁、优美、安静的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国内外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广大群众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强烈愿望,有参与环境管理的迫切要求。  3、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贯彻  ⑴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让每个公民了解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懂得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基础。  ⑵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环境保护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通过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使广大群众了解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增强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⑶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保证。如《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的规定,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一种体现。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有待提高。  4、国外环境权理论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提出&环境公共财产理论&、&公共委托理论&和&公民环境权理论&。  环境公共财产理论是经济学家基于公共物品经济学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不能想古典经济学的观点那样,认为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任何人无需任何代价既可任意占有和处置。环境污染的根源或环境质量之所以会恶化,关键是由于人们所使用的环境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够严密和周全所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环境要素在当今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该视为&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公共信托理论认为:环境资源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个人不能任意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行使管理权,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  以&环境公共财产理论&、&公共委托理论&为依据,一位美国教授提出了&公民环境权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并受法律保护。并由此引出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各种权利。  从法律上说,环境保护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事业建立在更加广泛的民主基础上,把政府、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法律的执行建立在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参与和监督的基础上。  5、我国公民的环境权  ⑴公民的法律权  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但在《宪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中,体现了维护人民良好生活环境的精神。例如:《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第1条关于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这实际上规定了公民应该享有的环境权。  ⑵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公众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可以有广泛参与国家的环境管理。  ⑶公民有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都对公民享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作了规定,充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民主原则。但在实践中,公民如何真正有效地参与环境管理,参与监督以及检举,还存在许多困难,如缺乏具体行使权利的形式、程序和具体的法律规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了帮更多人解除心灵上的痛苦,塑造积极快乐的人生      特开此精神健康专帖      与您共同添加相关专业资料,希望正处在抑郁沮丧中的你,能在这里给精神打上一针      沐浴生命中更多的阳光!    1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假如年轻时我知道这些道理★
    有些道理总要等到适当的年纪才能明白,人生的哲理总是来得太迟。回想曾经让我们激动万分的事情,竟是如此微不足道,为什么当初就不能领悟?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我们为什么还在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无法自拔?如果你知道一个人能做的最大的冒险事情,就是乐意在公共场合经常暴露自己的愚昧。你现在愿意这么做吗?    许多人不遗余力地学习,遗憾的是真知往往来得太迟,以至于我们没法充分利用它。的确,我现有的知识在我早年的生活中肯定会更实用,这些知识能让我少走弯路,避免过去那些年受过的痛苦,而这些痛苦,我也让别人承受过。    我不相信生活会无故地变得富裕而有情趣,那只是浪漫的妄想。因为我一生都充满动荡和不安。失败不会主动传授你知识,我通过芸芸众生的无知、胆怯和愚笨来获取真知。有了它们,生活会变得轻松,也更成功。因此,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姗姗来迟的道理,期待能让一些人避免重蹈我的覆辙。  --  很多事情其实无关紧要    许多令我激动、担忧或殚精竭虑的事情,到最后都变得不值一文。只有很少的事情确实关乎我们一生的快乐。我多么希望早点知道这些,以便能把精力都投入到这些关乎幸福的事,而不是其他。  --  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来源    看那些恐怖组织和军事武装集团,往往都是为了陈年旧事,为了索取一小块土地的历史所有权,为了修正一项错误的历史决定。这些都成为了他们将杀戮正义化的基础。  --  等待有把握时再去做一件事,往往意味着永远的等待    一个人能做的最大的冒险事情,就是乐意在公共场合经常暴露自己的愚昧。没有什么能比这样学得更快。“哎呀”, 也是一种乐趣。  --  盲目追赶潮流是对精神和智力的扼杀    你可以成为一个廉价的时尚木偶,也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你,这些都在于自己的选择。信仰不是群众的鸦片,流行才是。  --  如果有人抱怨你太特立独行,恭喜你,你正走在正确的路上    谁愿意像动物一样活着?那些强有力的家伙们不希望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希望你停止给他们制造麻烦并听从他们的命令。但你得知道,你无法做到在卑躬屈膝的同时又能活出自我。  --  如果你将工作等同于生活,那么你将为工作而生活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那些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工作几乎是全部的生活,我感到很困惑。其实那不是工作,那是他们的自我。除非你有无法抵挡的激情,恰巧也能让你从中得以谋生,否则请永远记住,工作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享受生活。在实现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少花时间在手段上。只有傻瓜才是为工作而生活。  --  破坏关系的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信谣言    浪费你时间的最糟糕方式是传播这些谣言。传播流言蜚语的人好比瘟疫的携带者,相比之下,蟑螂都比他们干净、善良。  --  试图取悦别人是徒劳无益的做法    总有些人会对你发飙。很多你接触的人,在很多时候也会不喜欢、贬低、轻视或忽略你。另外,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真正的需要,因此你为此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放松些吧,爱你的人终究会包容你的过失,他们才是值得我们在乎的人。其他那些人,他们甚至都不值得花5分钟去考虑。  --  没有永久的胜利者    踏上冠军宝座是件好事情。但不要梦想着可以永久占据这个位置,最糟糕的是,你正决定为达此目的而不择手段。  --  你不可能取悦、平息或改造一个混蛋    你能做的最好方式,是和他们敬而远之。变成混蛋也能传染,你和他们呆的时间越长,你也越有可能染上混蛋的习气或者你就成为混蛋。  --  努力加倍,期望减半    任何事情都是花掉你计划的两倍时间,最后却只换来你一半的期望结果。没什么好为此沮丧的,(中国俗话说:事倍功半)让它去吧,你要继续前行。  --  人是奇怪的偏执狂    撒谎者总是撒谎,骗子总要行骗。一个人对你倾诉的时候,通常已在其它人的面前倾诉过,只是可能没有得到想要回应。一位忠诚的朋友,无论遭受多大的冤屈依旧忠诚。  --  接纳自己    不管你怎么努力,你都无法逃避成为自己。除了自己,你还能成为谁呢?你可以扮演和假装,但进行扮演和假装的人还是你自己。如果你都无法接纳自己,没有努力挖掘自己已有的东西,那么谁有义务接纳你呢?  --  谈到公众谎言,没有比预算数字更令人震惊的    把时间折腾在这上面,是浪费时间。既使(奇迹中的奇迹!) 你是实事求是并且准确的, 其他人也不会那么愚蠢。  --  世界上最大的噪音是人们的抱怨    不要再增加了。
  ★精神、情绪与癌症有什么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有关。因此,我们要预防和医治疾病就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癌症是一类疾病,它的发生也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精神、情绪是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      精神与情绪的好坏和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在古今医学中早有论述,早在二千年前,《内经》就提出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相关的概念。例如“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由于七情郁结,脾胃受伤等原因,以致气血凝滞的结果。我国元代医生朱丹溪认为乳岩(癌)是由于经常忧愁、郁闷、愤怒等情绪不好所引起。      古希腊的珈伦医生曾注意到:忧郁的女子比乐观的女子更易得癌。19世纪的医生佩吉特说:在牵肠挂肚、忧虑失望的情绪之后,癌症往往会趁虚而入,这样的病例不计其数。      到20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劳伦斯·莱香的美国心理学家对一组癌症病人作了调查研究,他发现了一个特点,癌症病人中大多数人从童年起便开始经历失去父母或亲属的悲伤。丧亲的遭遇养成了他们缄默少说话的个性,成年后变得不爱交际,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理想,经常顾影自怜,郁郁寡欢。他们漫长的一生,经常沉溺在无望或孤独之中。      德国的学者巴尔特鲁施博士调查了8000多位不同的癌症病人,也发现了大多数病人的癌症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他懊丧这种严重的精神压力发生时期。      斯蒂文·格里尔博士对160位被伦敦医院接纳的乳腺肿瘤病人作了观察,其中部分病人是癌症,部分病人则不是。博士发现,非乳腺癌病人中有60%能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在乳腺癌病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做到这一点,其余三分之二都倾向于压抑他们的情感。      在80年代,上海某医院调查200例胃癌病人,发现他们共同存在长期的情绪压抑和家庭不和睦。北京市有一组资料,用对比方法调查,发现癌症病人中既往有明显的不良心理刺激的高达76%,而一般病人中有明显不良心理刺激的只有32%。      以上许多调查研究说明不好的精神、情绪,不良的心理状态、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      精神与情绪不好有明显的促癌作用,有没有实验加以进一步证明呢?      有动物实验的例子,例如有人将6只狗,长期人为地造成精神紧张,其中的3只狗在约16岁左右因癌症而死亡,同时有4只狗,饲料相同,在较正常环境中生活,作为对照组。这4只狗活到老,没有得癌。这说明实验动物常期的惊慌、恐惧,不能很好休息使动物抗癌能力降低,比较容易得癌症。      有医生给丈夫因癌症死亡的一批妇女作测定,发现她们身体内可杀伤癌细胞的淋巴细胞的活力明显下降,说明这些妇女的免疫功能是下降的。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指一个人不健康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上病痛,另一方面是精神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惊慌、恐惧、悲痛、愤怒、紧张、不满、忧虑、家庭不和睦等。有以上情况的人,他体内的免疫功能是下降的。免疫功能下降使人较容易生病,也较容易得癌。经研究现在已知道,长期的精神、情绪的不好,能引起内分泌的不平衡和淋巴系统的功能紊乱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      说明免疫能力的好坏影响着癌症的发展,还有以下例子:      在临床上看到这样的例子:在丈夫因病逝世后一、两年,妻子因长期郁闷而发生癌症,这是在体内免疫功能降低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有的人在生前没有癌症的症状,在死后尸体解剖时发现他是癌症病人,这可能这位病人在生前的免疫功能控制住了癌症的发展。还有一位胃癌病人,手术治疗后很正常地生活了19 年,因兰尾炎手术时才发现腹内淋巴结已有癌细胞转移。这说明由于免疫功能正常,病人和癌细胞和平共处了19年。      从精神、情绪上如何防癌呢?      所以,我们要保持乐观情绪,振作精神,善于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工作有劳有逸,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群体和家庭关系,避免急燥、暴怒或郁郁寡欢,对预防癌症是非常有利的。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虽然他患癌后已得到妥善的治疗,但是,他心中仍然非常紧张,情绪低落,对一切不感兴趣,睡不好,吃不香。象这种样子,他的免疫功能就会降低,就有利于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对这种情况要做解释工作,要培养乐观情绪。近十多年国内外的医学研究,已有很大进步,许多早中期癌症病人可以治愈;即使是晚期病人,经过合理治疗,一部分可能治愈,另一部分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所以癌症病人要树立起战胜癌症的信心,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调动身体内的免疫功能,向癌症作斗争。      如果精神上振作不起来,再好的治疗也难充分显出疗效。精神和情绪不好可以使病情加重,乐观的精神情绪可以促使病情好转。
  等下文
  ★心理疗法如何摆脱抑郁★      根据美国精神健康学会报道,每年约有一千七百万成年美国人要承受抑郁症的痛苦,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种状态是可以治愈的。下面关于抑郁症的问答重点讨论了心理疗法如何帮助人们从抑郁中得到恢复。        文/闻飞      抑郁和偶尔的悲伤有什么不同?      每个人都会偶尔感到悲伤或者“忧郁”,大多数人都会为生活中的烦恼而伤心,比如重病、失业、丧亲或离婚。这些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变淡。当极度悲痛或者失望持续至少两周时间,并且干扰了日常生活——工作、吃饭和睡眠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抑郁的人常感到无助和无望,并因产生这些感觉而自责,有些人可能还会想到自杀。抑郁的人可能会因此变得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拒绝参加每天的日常活动,他们可能会远离家庭和朋友。      导致抑郁的原因是什么?      身体中的化学变化会影响情绪和思考,生物学因素也会对某些抑郁产生影响。另外,抑郁可能会伴随着慢性病或严重的疾病出现,像心脏病或癌症。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抑郁是个人生活中精神和情感上某些方面失去平衡的先兆。心爱人的死亡或是失业这些生活中重大的变化和强烈的刺激会促使抑郁的产生,导致个性或自尊丧失这样的微妙因素也可能对此产生影响。产生抑郁的原因通常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所以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精神护理专家来进行仔细的分析诊断。有时产生抑郁的环境和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然而,在其它的情况下,有些抑郁则发生在那些实际上还有选择的余地来改变生活,但他自己却看不到的人身上。      抑郁可以治愈吗?      绝对可以。如果受到恰当的关怀,抑郁是很容易治疗的。有执照的受过高度培训的提供精神健康并有很多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人们从抑郁中恢复过来。人们在为解决感情或精神问题时,仍然存在着羞怯和犹豫,包括对待抑郁。不幸的是,抑郁经常被看作是一种软弱而不是某些方面失衡的现象。事实是抑郁的人们不能简单地摆脱这种不良状态而自然而然地好转起来,感到抑郁而不寻求帮助的人常常会感到无助,埋在心底的感情和心事伴随着孤独感会使抑郁不断加重。因此得到优质的专业健康照料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心理疗法如何帮助人们从抑郁中恢复?      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帮助人们从抑郁中恢复,这些途径包括认知上的——动作的、人际间的、心理动力的和其它种类的“谈话疗法”。心理疗法提供给人们机会来辨别导致他们抑郁的原因,并且针对心理、行为、人际和环境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训练有素的医师可以帮助抑郁的人们指出导致抑郁的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这些问题在哪些方面可以解决或改善。有经验的治疗师可以帮助抑郁病人确定未来的选择,确立现实的目标,提高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健康水平。如果治疗师也曾经遭遇过抑郁的困扰,他也可以告诉病人他是如何成功处理类似的感情问题的,确定导致无助和无望情绪的负面或扭曲的想法。举例说来,抑郁者可能倾向于极端,也就是说使用“总是”或“从不” 来看待环境,他们也可能以个人态度看待事物。有经验的治疗师可以帮助培养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揭示其它产生问题和导致抑郁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治疗师可以帮助抑郁者了解并改善在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模式,帮助人们控制感情,获得生活的乐趣。心理治疗帮助人们看到出路,并逐渐使他们感到令人愉快满足的生活又回来了。      一次抑郁的经历会大大提高再次抑郁的危险。有证据显示现在的心理治疗会减少以后再次抑郁的可能,或是减轻它们的强度。通过治疗,人们可以学会如何避免在以后发生不必要的抑郁的技巧。      治疗师如何通过其它方式帮助抑郁者和他们所爱的人?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与介入,在帮助抑郁者的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援系统”中的个体可以通过抑郁者的坚持治疗来帮助他们,锻炼他们通过心理疗法学习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抑郁者在一起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可能会感到心理上充满压力,看到心爱的人遭受抑郁的痛苦也会有无助和失落的感觉。家庭和婚姻的治疗可以把受到抑郁影响的人集中起来,帮助他们学会一起应对抑郁的有效手段。这种心理疗法也可以为从未经历过抑郁的个人提供机会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确立建设性的方法帮助他们所爱的人摆脱抑郁。      药物是否对治疗抑郁有用?      对于某些人来说,药物可能对减轻抑郁带来的症状十分有帮助,特别是针对中度到重度的抑郁。一些健康护理专家在治疗抑郁病人的时候喜欢将心理疗法和药物结合使用,由于有副作用,任何药物的使用都要有处方权的医师进行密切的监控。一些抑郁者可能更愿意接受心理治疗而不是使用药物,尤其是他们的抑郁不是很严重的时候。通过彻底的分析,有经验的精神健康专家可以帮助推荐一套治疗个人抑郁有效的治疗程序。      抑郁症会严重地削弱一个人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但是,那些为了从抑郁中恢复而寻找恰当的专业护理的人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通过有经验的治疗师的工作,那些抑郁的人们可以重新控制他们的生活。      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可临近婚期,我心里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有种强烈的失落感。也许这是因为我心理的不平衡:他曾结过婚,比我大10岁,有一个8岁的儿子。论条件无论是相貌、学历、风度等各方面他都很不错,可以说女孩子择偶标准他都具备,而且他还懂情感,又是音乐学院毕业。最重要的是他对我好,他说他就想找我这样,有古典气质的女孩。平时他对我很在意,经常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所以我的同事只要见他来找我,都笑言:你“妈”来了。他是协议离婚的,在他和妻子中间,我是导致他们离异的决定性因素。那时我24岁,家里人对我和他的关系都持反对意见。他的儿子特别懂事,见我就阿姨长阿姨短的,但我却不能接受当后母的角色。我们即将有的家是一个全新的,家具是新买的,房子是新楼房,按说应该没什么他从前生活的阴影了,但我还是觉得不舒服。我常向他打听他前妻的事,可他一旦讲出来,我心里又特别难受。再有我一看到他关心儿子的情景,心里就不是滋味,我觉得,他应该对我们未来的孩子最亲。      虽然我很爱他,在他没离婚前,我最怕的是得不到他,但现在真正得到他了,我却惧怕进入婚姻…… 小 云      “第三者”现象在几年前还是一个让多数人不能接受的议论纷纷的话题,然而今天,情况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不少人对情况复杂的“第三者”现象和因为“第三者”而导致家庭解体,已能持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但一些“第三者”自己真正要进入一个重组的家庭,或要面对婚姻现实时,她(他)们的心理却发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      首先,是新旧两个角色反差很大,他(她)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胜任的能力。因此,一时很难完成角色的转换。你和男友,原来一直是情人的关系,那时你们之间,重中之重恐怕就是谈情说爱再加上“密谋策反”。可如今,你从“第三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式合法的恋爱者,也即将进入婚姻生活的轨道,产生恐惧是正常的。我们都知道,婚姻与恋爱具有质的区别:恋爱的本质是浪漫,婚姻的本质是平凡;恋爱靠的是双方的吸引,婚姻更重要的相互的宽容;恋爱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休息,结婚则意味着一份责任的开始。      从你选择一个比你大10岁,而且他处处都以一个长者的姿态来呵护你的情况来看,这说明你在心理上并不成熟,有强烈的依赖性,生活独立性较差,比较娇气。心理学家认为,履行婚姻的职责,男女双方必须具有相当的成熟度,需要具有一定的判断现实和应付生活的能力。而依靠他人、听凭感情诱导的个性不成熟的女性,往往留恋不需履行个人责任的恋爱时期,因为那时她们无忧无虑,没有进入需要承担责任的婚姻与家庭。      你以前和男友谈情说爱时,虽然你也积极促使男友和妻子分手,让他和自己缔结美好姻缘,但你却根本没有认真考虑非常现实的具体问题:自己与一个已经结过婚,且有子女的男人结合,你能不管不顾来自父母与亲朋好友的反对吗?你能顶住社会上的非议和压力吗?你能处理好与丈夫前妻所生的孩子的关系,并与孩子和睦相处吗?以后你们再要孩子,自己能处理好亲生和非亲生子女之间的关系吗?      从恋爱转为结婚,对你这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女性来说,恐怕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你一结婚就要做母亲,而且是当一个8岁儿子的后妈,其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你一时很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让你感到难以接受这一既成的事实。      然而,你又不能不结婚。在你当“第三者”时,你所竭力争取的就是及早与心爱的人组成一个家。为了爱的稳定,你必须找一个家作为归宿;为了爱能永恒,你也必须用婚姻这一形式来作保证。俗话说: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不会失去。      理想与现实,爱情与责任,占有与给予,自由与义务,这一系列矛盾在你心里不断翻涌着,引出你的一连串苦恼、焦虑与烦躁。      你之所以对前妻的儿子难以接受,并反复打听前妻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你对男友存在着一种“追前嫉妒”,即对男友与自己恋爱结婚之前的两性关系耿耿于怀。这一心理往往产生于那些个性不成熟、心胸狭窄、缺乏人生追求而且爱情至上的男女身上。这类人,总把感情当作恒量,自己必须独占对方的感情,绝不允许心爱的人将这种感情分给别人,无论这种感情分给的时间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人对爱情的需要是在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期,它所需要的并不相同。特别是人对于得到的或已经满足的方面,常常不太注意。而对于没有得到的,还没有满足的方面却时时注意它的存在。在你的男友未离婚之前,你最大的需求是让男友尽早与自己结婚。那时你对男友前妻的嫉妒还暗藏在潜意识里,等到男友属于自己之后,你原有的需要已获得了满足,而独占男友全部的爱,获得一个完整、 “纯洁无瑕”的感情又成了你新的愿望。你对男友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所表现出的不能接纳的态度,也与这种“追前嫉妒”有关。因为你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男友前妻遗留下的影子,更把男友对儿子的那种情感,看成是男友与前妻亲密关系的一种折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形象连带着某种不快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又经常重复出现,那么这一形象自身就能唤起不快的情感,从而建立起厌恶的条件反射。所以,你一看那孩子,就容易产生心里不是滋味的感觉。      这种嫉妒心理,来源于感知方法的不当,它是一种不理智的“思念”,也是一种庸人自忧的对比。此外,这一心理还来源于依赖性过强,因而使得独占欲过于膨胀。      针对上述两点心理分析,我对你及有类似情况的人提出如下简单的建议:要正视现实,热爱现实。从心理上要迅速完成从情人到妻子的角色转换,即从浪漫到踏实的生活转变。为此,它需要你有更高的成熟度、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多的包容性。惟有此,你才能获得婚姻生活的美满幸福。当然这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你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努力。夫妻的共同理想是建立美好的家庭,而不是紧紧盯住对方的过去。问题不在于他以前爱过谁和如何爱的,而在于你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两人之间的感情升华到更高、更稳定的层次上来。
  ★哭和笑都有益心理健康★
    当你遇到非常高兴的事情时,就会兴奋得大笑起来。而当你难过时,就会控制不住地流下眼泪。哭和笑难道仅仅是为了表达感情吗?      笑不仅能表达感情,它还能不可估量的其他作用:一次开怀的笑,就相当于一次适度的体育锻炼。      在笑的过程中,面部、颈部、胸部、背部、腹部、肩部以及四肢的肌肉、关节、韧带都发生了一次有益的活动。      伴随着笑,人体的腹部收缩、脸部扩张、肺容量增大、进气量增多,有利于吸入更多的氧气。      笑还能加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对内脏器官起到一种“按摩”作用,笑还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消除紧张,驱散忧郁,因此常说“笑一笑,十年少”。      而哭通常被认为是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强的表现。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哭同样对人体健康有益处。      哭泣可以将因悲伤而产生的皮质激素和催乳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遇到悲伤的事能哭泣流泪的人比独自生闷气、把悲伤埋在心里的人,得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的机率低得多。      所以,在悲伤的时候,不妨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哭泣之后,对健康反而有好处。
  ★要常给自己戴副“心理耳罩”★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每当对自己所不喜欢听到的评论感到不耐烦时,他就会想起一件事。说的是,在一家杂货铺受理顾客投诉的柜台前,许多女士争着向柜台后那位年轻女郎诉说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家杂货铺不对的地方。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的小姐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丝毫未表现出任何憎恶。她脸上带着微笑,指导这些妇女们前往相应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富兰克林对她的自制修养非常惊讶。后来得知,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女郎是位聋子。顾客刚来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当她们离开时,却个个像是温柔的绵羊。年轻女郎的“自制”使她们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惭愧。这件事对富兰克林人生产了深刻影响,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对于不愿意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    
笔者钦佩上述这位年轻女郎的自制力,可以想象在顾客愤怒甚至恶骂的情形之下,虽然她耳杂在生理上存有缺陷无法听到,可是她心里能体会到,但她在心理上加强了自制,依然脸带笑容,让顾客为自己的言行而惭愧。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一个人失去自制后,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识丁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他们打败。笔者以为,给自己戴副“心理耳罩”在现实生活很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今一些官员更要常给自己带一副“心理耳罩”,提高自制力。原广东省揭阳市委党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的忏悔感叹:“我自己走着,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亲人们把我护着,社会上亲近的人把我哄着,使我朝着腐化堕落之路一直走着,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了不可挽救的万丈深渊!”这番迟到的忏悔,让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丁伟斌常给自己带一副“心理耳罩”,对周围同事甚至亲人的流言蜚语、甜言巧语一律紧“闭”双耳,也不致于走向犯罪的道路。笔者唉叹的是,为什么那么多接受过层次较高教育、历经艰难困苦的官员,却很容易被一些小人之辈而放倒呢。纵观官员犯罪的轨迹,无不与耳朵经不起诱惑和考验有着密切关系。这就应证了富兰克林说,一个人如果先失去自制,就会被形形色色的人所打败。
  ★要常给自己戴副“心理耳罩”★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每当对自己所不喜欢听到的评论感到不耐烦时,他就会想起一件事。说的是,在一家杂货铺受理顾客投诉的柜台前,许多女士争着向柜台后那位年轻女郎诉说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家杂货铺不对的地方。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的小姐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丝毫未表现出任何憎恶。她脸上带着微笑,指导这些妇女们前往相应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富兰克林对她的自制修养非常惊讶。后来得知,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女郎是位聋子。顾客刚来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当她们离开时,却个个像是温柔的绵羊。年轻女郎的“自制”使她们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惭愧。这件事对富兰克林人生产了深刻影响,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对于不愿意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    
笔者钦佩上述这位年轻女郎的自制力,可以想象在顾客愤怒甚至恶骂的情形之下,虽然她耳杂在生理上存有缺陷无法听到,可是她心里能体会到,但她在心理上加强了自制,依然脸带笑容,让顾客为自己的言行而惭愧。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一个人失去自制后,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识丁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他们打败。笔者以为,给自己戴副“心理耳罩”在现实生活很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今一些官员更要常给自己带一副“心理耳罩”,提高自制力。原广东省揭阳市委党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的忏悔感叹:“我自己走着,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亲人们把我护着,社会上亲近的人把我哄着,使我朝着腐化堕落之路一直走着,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了不可挽救的万丈深渊!”这番迟到的忏悔,让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丁伟斌常给自己带一副“心理耳罩”,对周围同事甚至亲人的流言蜚语、甜言巧语一律紧“闭”双耳,也不致于走向犯罪的道路。笔者唉叹的是,为什么那么多接受过层次较高教育、历经艰难困苦的官员,却很容易被一些小人之辈而放倒呢。纵观官员犯罪的轨迹,无不与耳朵经不起诱惑和考验有着密切关系。这就应证了富兰克林说,一个人如果先失去自制,就会被形形色色的人所打败。
  mark下
  前排留名    马克思~
    ★用“禁忌”来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因为它带给人的是沮丧、无力和弱小。尤其是直接受到自卑感困扰的人,在寻找种种方法来克服它,但是千万不要“有病乱求医”,克服自卑也有禁忌,否则会得不偿失,反而带来加重自卑感的危险。      忌“急”。一般来讲,自卑感形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在二三十年的过程中,一套应付自卑的行为模式已经形成。如果说能有什么方法能够“几分钟”、“几天”、“几个月”就使自卑得到克服,这本身就是“急于求成”,违背了你自身“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重蹈“大跃进”的覆辙。      忌“神”。现在有许多被称为“神效”的激励方法或训练,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可以将人变得非常自信。但是,这恰恰是孩子在应对自卑的办法,比如非常小的儿童会幻想自己是“奥特曼”,具有和怪兽战斗的力量。此时,他会非常坚定和自信,弱小感荡然无存。但对成年人而言,参加类似的培训就是在“透支”自己有限的自信了。      忌“比”。适度的竞争可以促使人不断进取,但在调节自卑心态上,通过比某某人强或不如某某人,会增强你的封闭性,削弱你的合作意识。因为人际交往就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只有通过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成长。      忌“怨”。怨天尤人,把自己的自卑原因推给外在环境和他人,是放任自卑的表现,这意味着你不愿意承认你自己有局限性,不去正视自己“弱”。要知道,改善自卑心态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起的一项基本的责任。      超越自卑的图腾      当自卑心理对你的日常生活已经构成威胁和严重干扰的时候,或者说自卑感在渐渐加重的时候,怎样改善和缓解它,这里有两个方法不妨一试:      发现自己的“口头禅”或“心里话”。比如说,“我真郁闷”、“我真后悔”、“唉……”、“真倒霉”、“我就不能像某某那样……”。实际上,这些随口或随心的对自己消极性评价的话,背后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卑感。这些话都是不由自主就冒了上来。现在我们只需要在这句话出来时,留意和关注一下,然后有意识地补上一句话(心里说也可以)。比如说,“唉……”,“我在叹气,我挺失落的,起码我知道自己在这个事情上是有失误的,但也有做得挺棒的地方。”再如“男人嘛就要这样子”,“我在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自己犯错误的模样也挺好玩嘛”。这句话的特点和要求是:陈述自己的心情,既否定又肯定。这个过程是在面对自卑的时候又给自己增加一份自信。      “领养”动物。当然,不是让你真的去养个宠物,而是先闭上眼睛,想象一片草地,然后告诉自己说,动物们要来此开会了,这时会陆续出现一些动物,记住要留意观察。有的动物特别小,会躲在草叶子底下或草丛中。都看到之后,挑出虚弱和需要照顾的动物,再想象着喂它们水和食物。每天花10分钟,在想象中进行 “喂养”,这个过程会使自卑心灵得到滋养。
    ★抚平心理创伤 地震创伤者情绪调整10条法则★    (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痛苦与挫折)    
 1.哭出来。只要感到心理憋屈,你可以撕心裂肺般地将那种压抑太久的恐惧和害怕哭出来,让它们顺着泪水流出体外,会使你轻松许多。    
2.喊出来。面对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喊出你思念的亲人的名字,让失去的亲人知道你的心声。    
3.说出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让他人有机会了解和关心你。    
4.写出来。将你内心的感受写在纸上,让白纸黑字见证你的心迹和心思。    
5.多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紧张焦虑。    
6.理出来。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需要明确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7.不忘记。不要勉强自己忘掉它,地震伤痛的感觉会跟着你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    
8.睡一觉。一定要好好地睡一觉,使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    
9.吃东西。你即使不饿,也要尽量让自己吃些东西以保持体力,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护心理上的安全感。    
10.接受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用了以上的方法,你仍感觉有很多的压力无法排解,表明你可能需要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成功人格及与人相处融洽的原则★      心理学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但可能正是这些现代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为我提供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方法。其实,心理学是帮助我们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当你耐心地读完以下内容后,你也许就会有和我一样的看法了。             一,什么是“成功型的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如下: “是否接受自我也许就能区别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发现真正的自我就能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能重振一噘不振的事业,能改造‘个性失败’的牺牲者。            依我看,我们社会的主要问题可能是大家仿佛已经习惯了那些所谓“不正常的”人格特征,而对于人类的伟大和人类改变的可能性却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太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涉及的是人的种种反常倾向上。恐怕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这类作品和电视节目,在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憎恨、毁灭、罪恶、自责,以及一切消极的东西,并都被看作是“正常人的行为”。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成功?我认为成功的定义就是“满意地达到寻求的目标”。你自己内心的需要、灵感和才华激起的创造性追求,对于你才是重要的。因为你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作用,它才能带来快乐和成功。人的本性便是追求目标,而且,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所以,除非他起到生来应该起到的作用——作一个追求目标的人,否则,他不会感到幸福。      在这里我所说的“成功”与金钱财富和声望的标志无关,而是指创造性的成就。确切地说,任何人也不该去企望“成功”,但他却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试图获得金钱财富和声望或者挂上某种勋章,以为这就是“成功”,其结果必然导致神经过敏,带来挫折和不快。而努力去作为一个“成功的人”,不仅会带来物质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满足、充实和幸福。        那什么是“成功的人”? “成功的人”也就是马斯洛博士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应当是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下列特征:           他们有渊博的学识。         他们高度接受本来面目的自我。         他们承认并接受他人。         他们以不断完善自我而不是战胜他人作为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自我实现的人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接受和承认自我。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在我们周围这样的“成功型的人”太少,但却有太多自卑和有性格缺陷的人,这些“失败型的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纯粹是出于内心的自卑。这些人随时被那些埋藏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所深深困扰并且不知道出路何在。      自卑本身并不会造成破坏,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卑,它就会损害我们的”自我意象”。他们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无用的、无价值的“劣等品“。对那些人致命的伤害并不是自卑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残缺的”自我意象”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生活。可怕的是无用和被淘汰的感觉,是自尊、勇气和自信的丧失。他们没有什么可盼望的东西,生活感到无聊、消极,而且觉得自己置身于物外,没有任何重要意义,所以往往丧失了自尊心。由于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怀疑而永远缺少真正的幸福感。      不管你给幸福下什么样的定义,我想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没有自信可能就不会有内心的平静和充实,没有内心的平静和充实可能也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      那些“失败型的人”由于内心没有始终如一的信仰和和自信,他们的内心世界就象漂流在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不得安宁,这样一些灵魂空虚的人只有不断得到别人的赞赏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可能他们也会经常吹嘘他们活得有多快乐或者还一天到晚劝别人也要过得快乐一些,好象只有他们已经知道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怎么快乐似的。其实他们并不懂什么是幸福,他们所谓的幸福可能只是及时行乐的快乐,他们表面上的快乐也可能是为了要掩盖人生没有意义而虚张声势。由于自欺欺人和表里不一这些经常自称很快乐的人往往内心动荡急躁性格敏感怪异喜欢与人争论不休,他们缺乏自信,充满了失败感——恐惧、忧虑、消极、悲观、挫折,在吃喝玩乐之外往往过着一种懒惰和没有条理的生活。事实上,这些充满自卑感的人的人在什么事情上都找不到乐趣:没有一个目标值得他努力,生活枯燥之极,一切都没有价值。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人,整夜整夜地在夜总会里鬼混,自以为是在享受生活。他们四处飘泊,在人群里转来转去,希望找到乐趣,但找到的总是一个空壳。      其实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内心平静充实和人生有意义的感受,它可能和友谊、爱情、平和、安宁和平静。可能只有那些真正自信的人才能安下心来,可能也只有内心安定才能做一些有责任和有意义的事,或追求一些兴趣爱好,最后也可能到达幸福、成功、宁静,或者你心目中的其他崇高目标。信心、勇气、兴趣、乐观和向前的态度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生命和更充实的生活。            我相信那种具有自信的人格特征可能会经由两条途径:一是天生对自己的外貌自信而没有太多的自卑和性格扭曲(女人的自信可能多以这种方式得到);二可能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后来的生活中通过不断挑战自己获得了自信心,并且他们都掌握了很丰富的知识,对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有了更全面和时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体育运动和读书可能会对我们获得自信有帮助。参加体育运动可能会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对身体自信,而读书可能是一种让我们净化心灵并通过感悟而再次回到原始状态一种方式。我指的是那种作为对思维和人格进行重新整合的读书,可能是阅读大量和各种各样的书,通过读书全面了解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的本源,并实现自己和自然界融会贯通。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就会更接近一种宗教所描述的生存状态,并且将更容易采取一种 “承认和接受”生活态度。
  ★成功人格及与人相处融洽的原则★2  (接上)      四,与他人融洽相处的原则            那些” 自我意象”残缺的人无疑都会具有很多受压抑的症状:羞怯、腼腆、自我意识、敌意、过度的罪恶感、失眠、神经过敏、脾气暴躁等等。其实所有“失败型人格“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无论这些人在学习或事业上成绩如何,他们真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现自己、无法与别人相处,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些自卑和“失败型人格“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对他人满怀疑惧并且很难建立对别人的信任感,有一些人甚至还对他人抱有敌意。当然这些身上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随时准备着防范其他一切人,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就象是一道情感上的高墙,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都不能通过。这就是他们无法与人亲密相处和建立信任关系原因。      一位女孩在一次车祸中受伤,脸上留下了伤疤。每天早晨洗脸时,她总是看到面颊上那道可怕的破坏了面容的疤痕,以及延伸到嘴角的扭曲的肌肉。她一生中第一次产生了痛苦的意识,她自惭形秽,认为自己的面容必定令人厌恶。那伤疤成了她心中的负担,使她觉得“与众不同”,开始“猜疑”别人对她的看法。不久,她的自我变得比她的面容更残缺不全,她开始丧失自信心,感到痛苦,对别人充满敌意。后来,她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她的最主要目的变为保护自我,避免受辱。      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象的残缺和不完整,他随时会有“危险和不好”的感觉。仿佛它正随时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他会为此感到忧虑和担心。他不对自己的容貌和自我意象引为自豪时,他会感到不自信。你不能自由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并且不能良好地在众人面前表现他自己,也不能适当地在群体中发挥作用。它成为耻辱的对象,他极力要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对别人的同情心也就因此受到阻碍,所以他总是心怀敌意,无法与人相处。      那些病态和敏感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啦?就象脸上有伤疤的人一样,过分地防范来自别人言语的伤害,可能使我们更容易受伤害、而且在其他部位受伤更重。我们筑起一道高墙来防范某个人,却隔断了我们与其他一切人的联系,也把我们同我们的自我隔绝起来。前面已经谈到,感到“孤独”或者与其他人缺乏接触的人,同样会感到与真正的自我、与生活失去了联系。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由于自卑和缺少自信而变得过于敏感。那些具有失败型人格的人最典型症状可能就是对他人的过分敏感和敌意。       真正自信的人决不会过分敏感而应该是很平和,轻松而带点幽默感的。实际上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因为别人所说的话而轻易对一个人做判断。也决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喜欢充满疑心和没有信任感的方式,也不喜欢任何矫揉造作和敏感。他们更喜欢真诚,平等,坦率的交流,更喜欢轻松和幽默。而且作为一个讲效率的人,也不喜欢绕圈子,而喜欢直接了当地与人交流。      我相信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也就会怎么对待他人。正是由于对自己满怀疑惧没有自信,所以对别人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怀疑,所以他们总是会先怀疑别人是不是正常人,是不是好可以信任的人。他们不能做到无条件地和一视同仁地接受别人和自身以外的事物。      同时,那些自卑和有性格缺陷的人却习惯于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进行各种分类和评价。他们总是想要对人进行分类,他们将人分成少数人,多数人,正常的人和神经病,干净的和脏的。其实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有洁癖,无法宽容和开放的接受不同的人和事物,或是想以此显示自己的聪明和尊贵,其实可能恰恰是他们自己没有自信的原因,所以要靠贬低别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我们不赞成随意对别人进行分类和评价。对人分类进行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即使对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那也不是歧视的理由,其实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每个不同的人都生而平等,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是非之分,只有接受和尊重,人的情感更应该尊重。      那些无法做到宽容和平等真诚待人的人其实是他们自己比较自卑和敏感,而根本原因是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原因实际可能就是无法接受自己。所以那些不能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外貌家庭出身等)的人是没有自信的,没有自信就会自卑,自卑的人很难建立自尊或者变得过度自尊,过度自尊就会产生洁癖,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有洁癖的人总是宣称不能接受别人或别人的某些行为,所以要对人进行分类,要先按他们自己的标准定出什么人不能交往,别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交往等并作先入为主的判断,这实际上就是歧视。所以我说上帝所创造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和需要尊重的,其实上帝所创造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高低之分,由于那些有洁癖的人心中时刻只有他们自己的那套评价标准,而没有上帝关于博爱的教诲,也不懂什么是人类普遍的尊严,所以他们不惜牺牲别人的尊严来满足他们自己那脆弱的自尊。      自卑的人往往由于怕受伤害而过于敏感,所以总是怀疑一切,怀疑别人是不是坏人,没有任何信任感。由于他们无法真正做到信任,宽容,接受,平等待人和爱人,所以他们也根本不会懂得什么是&爱&和感情的。所以他们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不信神的。      同时还因为每个人自己也是“人”,她对别人所作的评价,无形中也就是对自己的评价。克服罪恶感的一个最著名的方法就是不在你心中谴责别人,不要评价别人,不要因为他们的错误而责怪和憎恶他们。你觉得别人更有价值的时候,你就能发展一个更佳的、更合适的自我意象。      其实和他人融洽相处的首要原则就是尊重和宽容。我们对自己的感情常常与对他人的感情一致,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事实。但一个人对自己不宽容时,她也必定对别人不宽容。觉得“自己丑陋和不重要”的人不可能深深地尊重自己和关心别人。所以我说自尊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其实自尊并不是一定要表现得敏感,自尊的基础是自信,自信的基础是完全接受自己。只有那些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的人才能够去接受别人。尊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受,接受自己和别人。      尊重就是承认和接受。自尊的前提就是承认和接受自己。我想先解释一下自尊的含义。正确的自尊来源于内部,错误的自尊来源于外部。一般来说,自尊可能有两种含义,如果来源于内部就是:坚持自我的原则和不向外界屈服妥协;如果它是来源于外部:就是不容许外界对自己的贬低和侮辱。      其实自信和自尊是有区别的,自信主要来自自身,而自尊却更多依赖外界。自信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一种信念或信心,它与别人的看法和态度无关。自尊更多的是代表他人对自身的一种评价。正确的自尊是建立在承认和接受自我的基础上,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自我表现控制和坚持自我原则,不向外界屈服妥协。这就是自尊的第一种含义。没有自我承认和接受的自尊就只有建立在自身以外的反馈和评价之上,由于这种自尊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接受和承认,所以它是脆弱和不坚固的。      不正常的自尊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缺少自尊或过度自尊。这两种都是不正确的自尊方式。可能会完全转向外界来获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所有的行动可能都不是源自良心和内在的动机而是为了不断获得他人的承认和赞赏。这样的人为了得到外界的承认和奖赏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判断和独立自主性,他们实际上是为别人而不是为自己活着。生活的目的就是不断取悦别人来获得一种关于自身的承认和尊严。所以一个人是否拥有适当的自尊可以决定他是保持自由还是屈就顺从。      自信的人不怕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否定。自卑的人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保护自我。这种时候自尊就成为了一种保护物。这种情况下的自尊可能会变成过度自尊。我们发现在自然界中凡是那些强悍的动物,如狮子,老虎等,总是长着一身柔软的皮毛,而那些弱小的动物却经常披着一身坚硬的盔甲或浑身长满了可怕的尖刺,如刺猬,这可能就是自然界的规律。那些脆弱的自我可能也需要更强大的保护。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自卑的人建立起了超过实际需要的自尊,自尊在她们身上变成了那层起防护性作用的“坚硬的外壳”,以随时防止他人接近自己,保护自我不受侵犯。这样的人很容易对别人的看法变得过于敏感,他们随时准备战斗以保护自己的尊严,即使是一句轻微的批评的言语可能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怒气冲天。      下次如果你想对别人发火,冷静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因为我自己太敏感?过度自尊的原因又是什么?”当你看出你的过激反应其实是源于你自己的自卑感时,你离控制这种反应就不远了。      ★★★(感觉这篇文章很重点)★★★    
      ★西藏生死书---节选★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从长远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死。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生与死的话题太沉重,却又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终极问题,看看这本书, 也许多一种思考方式。      以下部分内容摘自《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一,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灵魂与轮回观点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建立」轮回的主要论点,是以深刻了解心的连续为基础。意识来自何方?它不可能没有来处。瞬间的意识,如果没有它立即之前的瞬间意识是不可能产生的。达赖喇嘛如此说明这个复杂的过程:      佛教徒接受的轮回观念,主要是以意识的连续为基础。就以物质世界为例: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即使是小到极微的程度,我们相信,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在这个起点,物质世界的一切元素都被凝缩成所谓的「宇宙粒子」。这些粒子则是前一个宇宙分解的结果。因此,这就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圈子,宇宙成住坏空,然后又生成。心也是非常类似。我们拥有某种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时,我们又可以从经验得知,我们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当它遇到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时,是会改变的。这告诉我们它分分秒秒的性质,它会改变的必然性。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粗略的层次上,「心或意识」与身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事实上还会受后者的影响。但是在心与物质粒子互动时,如果要产生具有意识的生命,必然有某种基础、能量或来源。      就像物质面一样,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所以,如果你追溯自己的现在心或现在意识,一定会发现你在探讨心如何连续时,必然可以追溯其根源到无穷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般,是无始的。      因此,一定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那个心连续地存在。      佛教相信普遍性的因缘法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会改变,都有其因缘。因此不相信有一个神圣的造物主,也不相信有生命可以自我创造;相反的,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以,心或意识也是由前面时刻的结果而产生。      当我们谈到因和缘时,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主因和助缘,主因是产生某种事物的材料,助缘是促成因缘作用的因素。就心和身来说,虽然可以彼此影响,却无法变成对方的内涵……心和物虽然彼此倚赖,却无法当作对方的主因。      这是佛教接受轮回的理论基础。        任何人如果想认真研究轮回的可能性,我建议他们应该看看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证。有过这种经验而后活下来的人,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继续有生命。他们过去大都没有宗教信仰或任何精神经验:         现在,我历经了整个生命过程,我彻底相信死后还有生命。我不怕死,一点也不。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些人是如此害怕,如此恐惧。每当我听到人们怀疑有来生,或者说:「当你去世时,你就走了」时,我心里总是暗想着:「他们实在是不知道。」      当时我经历了最不寻常的经验,让我了解到死后还有生命。      我知道死后还有生命!没有人可以动摇我的信念。我没有任何怀疑――它是安详的,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二,关于因果报应的简单解释      诚如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它的果报,甚至延到来世;我们无法指出是哪一个因造成某一个果,因为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成熟之后集合在一起的复杂结合体。因此,我们都会以为事情是「偶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如果每一件事都很顺利,我们就称为「好运」。      因此,我们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完全看我们的动机好坏而定。寂天菩萨说: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    完全来自希望别人快乐;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    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因为业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和真实不虚的,所以每当我们伤害别人时,是在伤害自己;每当我们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达赖喇嘛说:      如果你试着克服自私的动机――嗔怒等等――并发展对别人更多的慈悲,最后你将获得比本来还多的利益。所以,有时候我说聪明的自私人应该这么做。愚痴的自私人总是为自己着想,结果是负面的。聪明的自私人会想到别人、会尽力帮助别人,结果是他们也会得到利益。       轮回的信仰告诉我们,宇宙间是有某种最高的正义或善。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放的,便是那种善。每当行善时,我们就是往前靠近它;每当做恶时,我们就是在隐藏和抑制它。每当无法把它表现在生活和行动上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挫败。       因此,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一个重要讯息,那就是:发展这种善心,希望别人能找到永恒的快乐,并以行动去获得那种快乐,培育和修持善心。达赖喇嘛曾经说过:「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我们绝对不可以忘记,透过我们的行动、语言和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如果选择好的一面,就可以消除痛苦和苦因,帮助我们的潜能、佛性在心中苏醒。除非佛性能够完全苏醒过来,我们也解脱了愚痴,与不死的、觉悟的心相结合,否则生死轮回将永无尽期。因此,佛法告诉我们,如果不在这一世为自己负起一切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是持续几世而已,还将持续千千万万世。       就是这种令人清醒的知识,让佛教徒把未来世看得比这一世还重要,因为有更多的未来世正等待着我们。这种远程的观点,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为了这一世而牺牲掉所有来世,那就好象把一辈子的储蓄统统花在一次豪饮上,疯狂地忽视其后果。       但如果我们能够观察业的法则,在心中唤起慈悲的善心,如果我们能够净化心灵,逐渐唤醒心性的智慧,那么我们将可以变成真正的人,最后证悟。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      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种监狱,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把自己从这个监狱释放出来。      时光流逝,但人类追求人生完美境界的愿望却从未改变。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自卑,敏感,犹豫不决和恐惧的性格特征,经历心理和性格整合、适应,终于到达自信和融会贯通,有一段很长的路,且未必平坦顺直,但路存在,这就是希望,只要你珍爱自己,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到底,希望就有头。    
      ★焦虑症的家庭治疗措施★     
焦虑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的文明病,它可源自许多事情: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孤独、交通阻塞。由于饱受生活压力与困扰,每个人或多或少皆有紧张焦虑的经验。    
 长期的紧张会引起焦虑,而焦虑是肌体面对危险时采取的准备方式,但当不存在某种危险而焦虑发生或焦虑过度时,这是一种病态,它会对人的健康 --&带来损害。焦虑症有不同的表现症状,它包括恐怖症、惊恐发作、强迫症、外伤后的紧张状态以及广泛性焦虑。     
其实,不论贫富、教育程度或身体健康的人,都可能经历紧张与焦虑。每天些许的压力并无大碍,相反地,适量的紧张使生活更有劲,至少较不单调。     
虽然每个人都有焦虑的经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调适妥善。有些人善于调适生活压力,有些人则颇受影响。后者多是有野/b、肯奋斗的人,他们有A型的性格,而前者是比较懂得放松心情的人,属于B型性格。     
我们的身体可应付一些短暂的逆境,但若是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中,则会使身体崩溃。有研究指出,当脑部处于不佳状况时,它将分泌过量的亲肾上腺物质激素。此荷尔蒙抑制白血球对抗菌细胞的制造。     
有研究指出,最常引起精神焦虑不安的原因是配偶及亲人死亡,其次是离婚、婚姻不美满、及生病。一个人所受的刺激与打击愈多,愈容易发病。其实紧张与焦虑本身无害,可怕的是心理长期处于此种状态所带来的祖丧与痛苦,它可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轻者包括疲劳、头痛、背痛、胃灼热、消化不良、下痢、憩室炎、失眠、甚至掉头发。重者可产生酸血症、局部性回肠炎 --&、忧郁症、高血压 --&、高胆固醇、免疫系统衰弱、癌症、阳痿 --&、胰脏毛病、溃疡。如果产生这些症状的紧张与焦虑未被善加处理,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下面的一些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纾解紧张、克服焦虑,你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家庭治疗措施     ●深呼吸   
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正确的腹部呼吸是,当你一吸一呼时,腹部将随之一起一伏。    ●活动你的下颚和四肢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纾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保持乐观  
当你缺乏信心时,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幻想  
这是纾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肯定自己  
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结果,你果真平静下来了。    ●学会放松  
在面临每天的例行干扰之前,暂时放松数秒,可以大幅改善焦虑的程度。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养成这种蓄意放松数秒钟的习惯,它可充当有效的镇定剂。使你控制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掌控。周末假日,还可以开车兜风或到海边逛逛。尽量作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抛开工作的烦恼。    ●转移注意力  
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    ●放声大喊  
在公共场所,这方法或许不宜。但当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办公室或自己的车内,放声大喊是发泄情绪的好方法。不论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适时地宣泄焦躁。    ●保持睡眠充足  
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改善失眠的疗法请见本章第一节内容。    营养与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视突然插播汶川地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