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技校老师生懂得人性不管老师多老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虽然爱闹点,也为他人着想,为什么高中生看不起我们

技校学生评语(初稿)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技校学生评语(初稿)
&&技校一年级学生的评语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精彩推荐:
查看: 5730|回复: 36
【报刊杂志】《牛河梁》2014/第二期(总第三期)目录
主题帖子积分
《牛河梁》2014/第二期(总第三期)目录
&&&&特别推荐&&& && &&&&&& && && &&&
小说天地&&& && &&&& && && && && && &&& 散文方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歌园地& && && && && &&& & && && && && && && &
&&&&&&&&&&&&&& 古韵新声
&&& && && && && && &&&& && && && && &&&
主题帖子积分
主编寄语张晓峰
& && &记得是清明前两天,凌城上空的浮云忽明忽暗之后,竟有零星细雨飘然而落。我驻足仰面,任天霖垂爱,只惜过程有些短暂。俯首观之地皮刚刚湿润,旋即又干涩如昨,好在心田由此萌生的春意由此定格。& && &就在我环视天宇时,远处隐约传来一两声稚嫩的雷音(今年首个),轻柔地叩击着耳鼓,我分明感到浑身的骨节都在吱吱作响。当我把这一情状说与朋友,可他们却说压根就没听见什么雷声。这也难怪,在一个鞭炮乱放,鼓乐频鸣,噪音充耳的城市,若能辨听“萌雷”之音却非一件易事,因为“萌雷”大都是低短而娇羞的,如同孩童梦里的浅笑,自然难入一双双“俗耳”。朋友们对我的变相自赞早已习以为常,没人出来与我较真,只见他们抻抻耳轮相视而笑,好似同样拾到了春的意趣。席间有人说到了雾霾和沙尘,让我不由地想到了兰考,也想起了焦裕禄。& && && &本期之所以头题刊发习近平同志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因为焦裕禄不仅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也是全体国民理应尊崇膜拜的道德典范。我们追怀和学习他,是共同构建民族精神之塔的现实需求,因为一个没有信仰之塔的民族无异于一盘散沙,不管经济体量如何硕大,而内里则是虚弱的。& && && &木兰有韵千秋画,凌水无弦万古琴。一位诗人面对凌水,亲切地呼她为祖母河,是因她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共祖——红山女神。所以当你读完陈玉民先生《感悟牛河梁》系列散文时,无疑会增添许多自豪与自信。& && && &我时常陷入某种忧思,也时常慨叹人心不古矣!在我看来,承担和牺牲精神、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原本是负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早在百余年前就已崩塌,加之“文革”进一步碾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恶行泛滥,以致人文精神的重建可谓举步维艰。仔细想来,精神使命与现实生存,人文情怀与世俗诱惑,始终难以调和。这正是万千知识分子的心灵痛苦所在。西方哲人尼采说:“上帝已死”;我说“孔子亦死”。其实这都是一声声悲叹。人类本来拥有许多高贵品性,但是由于物化,由于无知与贪婪,使之逐渐弱化乃至缺失。所以当我创作《精彩罗明》时尚能寻到一丝丝慰藉。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刻意作为实在难能可贵,足令那些自以为是的小官油子们汗颜。& && && &当你读到这期杂志时,也许没有“满纸烟霞”之感,但时令定是芳菲盈目了。葱茏意味着生机,生长意味着兴旺。你会的,这座山城也会。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与期盼。 & &
& &&&上一篇:《牛河梁》2014年第一期(总第二期)& && &&&下一篇: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主题帖子积分
追思焦裕禄
& &&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 &&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 &&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九〇·七·十五
& &&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 && && && && && && && && && &&&(原载一九九〇年七月十六日《福州晚报》一版)
主题帖子积分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解读
&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于日,作者习近平同志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作。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感人情怀。
& && &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是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思考的。尽管隔着20多年的漫长光阴,今日重读,仍然感觉亲切清新,震撼心灵,一点也不因岁月的递增而消减其思想锋芒和艺术感染力,反而因时光的磨洗和积淀,更增添一份璀璨的光华和凝重的分量。
从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到毛泽东的《昆仑》等,以《念奴娇》词牌写下的古今名篇佳作灿若星河,数不胜数。著名词学家龙榆生认为《念奴娇》“音节高亢,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适合表现深沉慷慨之辞。习近平同志选择这一词牌来表达对焦裕禄的追思之情,是非常自然贴切的。同时,也给《念奴娇》这一艺术星座,又增添了一篇充满时代光彩的亮丽新章。
& && &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前面,特意写下一段简短优美的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过这个小序,我们直接感受到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这里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穆青、冯健、周原3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念,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中夜”即夜半,“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皎洁明月,也常常用作人品高洁的象征。习近平同志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
& && &词的开头先声夺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著呼之欲出。“此水此山此地”则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妙处在于,作者随后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荡开一笔,生动描述了“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这既是对上句设问的含蓄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直接赞美。关于“焦桐”,作者特意注释说:“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可见,“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焦裕禄这个“好官”的光辉形象至此就直接矗立在读着面前。
& && &随后,作者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其中“暮雪”是指黄昏时候的雪,此时的雪是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诗人岑参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朝霜”则是指早晨的霜,因见到太阳就会很快融化,所以常用来比喻时间的短暂,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就写过“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诗句。习近平同志在这里用“暮雪朝霜”的对比,状写顺境逆境、困难大小、任务轻重的不同境况。“意气”即志向与气概,精神和志趣。“父老生死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诗意诠释,而“毋改英雄意气”则是对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的生动写照。
& && &词的下阕开头,一句“依然月明如昔”,语带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的一处闲笔,其实是对焦裕禄美好品德的一个美好象征。这一句过片就如一个巧妙地榫头,将上下两阕串联成一个整体,既收束住了上阙万马奔腾般的情感波涛,同时又于岭断云连、水穷云起的转折之际,为下阙翻出另一番新意:“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从对焦裕禄的思念和称赞,转而开始抒写作者自己的心迹和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巧妙化用了《楚辞·离骚》的诗句,但这里表达的不是屈原笔下求索跋涉的原意,而更多地侧重于表达清廉为官的响亮誓语。当然,要做一个“好官”,仅仅两袖清风还不够,所以作者接下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如下阐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其实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回声。
& &&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接下来的结尾最为精彩。诗味浓郁,诗意盎然。一个“绿”字鲜明醒目,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意义。“涓滴”指微小的水滴,如杜甫“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中的语意。这里作者有自谦之意。“澄碧”本义指清澈而碧绿,这里借代苍茫浩渺的江海景象,类似李白“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的用法。至于“千顷”,则更是极言其广阔了。古人在谈到词的结尾时,经常用“豹尾”来形容。《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结尾就像豹子的尾巴,漂亮、有力,没有任何赘肉,既简洁利落,又劲健给力,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或想象的空间,使全词的情绪达到一个更加空明澄澈的境界。
& && &近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时,提出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实际上,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上阙含蕴的正是“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内容,而下阙正是对“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的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整体来看,全词上阙抒情,下阙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上阕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颂,下阙细腻地抒发了自己的“意气”和志向。上下阕互相呼应,掷地有声。
& && &另外,作者在上阙用一句“百姓谁不爱好官”的问句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把上下阕有机地串联起来。这个问句既承接了上阙的“盼归来”,有藕断丝连之妙,同时又章法突转,异军突起,从对焦裕禄的追思自然进入自己的心志独白。这个问句关涉上阙,而最重要的还是转合下阙,是这首词的关节紧要之处。看似非常轻松的舒缓一问,实则起到了领起全篇的重要作用。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说:“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群众呼唤焦裕禄,表现了对党的干部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更具体地指出了这种“好传统”“好作风”也就是“好官”的几个具体表现:“父老生死系”“毋改英雄意气”“肝胆长如洗”“两袖清风来去”“造福一方”“会它千顷澄碧”……这正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诗性的形象概括。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温《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篇词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吧。
(转载自《光明日报》日第2版)
主题帖子积分
感悟牛河梁
寻找文明之源
& && &人类的文明从没有象现在这样发达,人类也从没有象现在这样受惠于文明。文明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得人类与愚昧渐行渐远,使得世界变得富有生机和灵光。
& && & 在我们贪享文明成果,沐浴文明光辉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它肇始于何时?是谁点燃最早的文明圣火?
& && &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更注重对中华自身文明之源的探寻。面对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先人一直没有间断对其源头的寻找。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发掘安阳殷墟,发现成熟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铜器,确认殷商文明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认为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源。因为这样的文明,没有上千年的文明积淀,是达不到这样辉煌程度的。再往前寻找,因为没有文字可考,人们一时失去方向,陷入迷惘。直到1959年,发现夏墟二里头遗址时,在那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青铜礼器和青铜作坊,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特别是儒家礼制在这里都能找到源头。出土的三足酒爵与商朝出土的酒爵造型大体相同。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礼器,证明这时的礼乐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值得提及的是,二里头出土的碧龙形器,这是一件由绿松石镶嵌的玉饰,它用精美,展示了这一时期文明的较高水准。这些实物证明,夏文明是比殷商文明更早的文明,它标志中华文明在4000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从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判断,它仍然不能构成中华文明的源头。
& && & 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问苍茫大地,问黄河长江,没有一种声音能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是从哪里源远流长而来,没有一种遗落的实物能提供证明,更早的文明诞生在什么地方。在人们摸索寻找之际,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命名一种红山文化,它用些许的玉器,给了人们一种崭新的文明暗示,让人们把文明源头期待的眼光,延伸到更深远的历史帷幕之中。经过考古专家的不懈寻找,隐藏在历史帷幕中的牛河梁,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崭露出新的文明曙光。地处辽西的牛河梁,它带着50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及精美的陶器、玉器,从帷幕的深处走来,向世人昭示,这是一个比确认4000年文明还早1000多年的史前文明形态。它的温柔露面,意味着把中华文明的源头推向更远的5000年前。
& && &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使得红山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最悠久的文化。它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先人们的祭祀文明、礼乐文明,都进入一种较高的发展阶段。人们已走出蛮荒,摆脱愚昧的生存方式,开始用各种经过加工的陶器、玉器、骨器,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抒发意愿。人们的行为,走出动物的原始和简单,赋予了较多的文化内涵。牛河梁坛庙冢遗址的存在,以及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所展现和昭示的正是中华早期文明的特质。
& && & 莫非红山文化,所代表的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得出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再往前后追溯,还能从兴隆洼文化发现的8000年前玉器、以及食用的粟、黍中,看到文明的影子。还能从河南舞阳发现的9000年前的贾湖古笛上,听到文明的声音。还能从山西陶寺发现的金字塔、观象台里闻到文明的气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看到6000年至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业的辉煌与发达。看到4100年到5300年前浪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精美和祭坛的神圣。同时,我们知道还有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他们以不同的文化根源,滋养中华文明的不断发达,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在文明探源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对东胡、山戎、北狄、羌人、西戎、巴蜀等部族对文明的贡献,中华文明的源头中也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中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闪烁着他们的智慧。
& &&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人们找寻和追溯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从最初的“西来说”,发展到“东西对立说”。接下来是“中原中心说”,发展到现在的多元一体说。很长时期,人们一直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自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以后,人们更趋向满天星斗的说法。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区域、不平衡的发展格局。
& && & 欣闻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科研项目。这项浩大的工程,已将中国的早期文明的起止点上溯到公元前4000年前到公元前770年前。这意味着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到中央集权的西周王朝的解体,正是中华文明从形成到逐步成型的时期。这时期,世界几乎正处在浑沌时代,东方文明已经透露出曙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在地球的东方率先绽放,并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 && & 或许是因为我站在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圣殿堂前,感受红山文化内涵最多的缘故,我觉得这里是中华文明之源中最充盈、最鲜亮、最辉煌的一个源头。
遥思那神秘的王国
& && &一座平凡的山脊,逶迤在西辽河流域,像北方很多的山一样,看不出峻峭,也称之不上雄奇。以致世人疏忽了对它的探究和找寻。一个世纪,二个世纪,几十个世纪,漫长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多少文明的时代,纷至沓来的历史足音,震释了多少奇奥的猜疑。唯有它,这座平凡的山脊,一直被人类遗忘着。厚厚的历史烟云,覆盖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也覆盖着未被揭晓的一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而构成了多少不应有的误会,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一直蒙昧在人们的心里。
& && & 今天,历史终于带着喜悦和自豪,把沉思的目光移到这里,一座女神庙,数处积石冢群,类似城堡的围墙遗址。既有精美绝伦的龙形玉饰,又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裸体彩塑女神。辽西的人惊讶了,这里竟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发源地。一向自诩黄河为摇篮的中华民族惊讶了,象征五千年文明的坛、庙、冢竟然发现在山海关外的辽西。
& && & 是探究、是崇仰、还是惊奇?我揣着纷乱的思绪,涉足于这座平凡的山脊。用现代对文明的渴念和思考,庄重地视读了这部灿烂而夺目的历史。虽然它那风格别致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天圆地方”的祭坛也只能从遗址中推想和找寻。但我愿意在这里沉默、思考,愿意在这里凝炼感情。从遗址中走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殿堂,从遗址中拾取失落的智慧,找到丢失的聪颖。在这里,空旷、却不冷漠,沉默、却不会消沉。想象会长出翅膀,理想会得到升腾。是的,在这座平凡的山脊上,我会想,五千年前大凌河地域的祖先们,他们是在怎样一种生态和气候之下生存繁衍;他们凭借什么力量,抗拒辽西的旱魔,抵御狼奔豕突的侵害;他们中有多少古罗马和希腊一样的艺人,才造就那些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的众多女神。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在游动、迁徙的生活中,凭什么定居这里。还有那些受人膜拜的“维纳斯”,是凭心而塑的,还是听闻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后,把她作为爱情的保护神而雕塑的呢?由此而造就的北方古文化与中原古文化,在形成和进化中,个中具有怎样的关联?想象中,一种幻觉,把我带到古老、遥远、神秘的王国中去。于是我看到了莽荒之中前来祭祀的人群,他们在体魄硕大的主神和众星捧月的诸神面前,顶礼膜拜,用生疏不清的语言,虔诚地祈祝着。他们的想象和目光也许还不能触及未来的今天,刚刚脱离对自然崇拜、对图腾崇拜的低级阶段,理想只是谋求神灵的佑护,改变人类进化以来的粗俗和愚昧;我看到了那韶华正茂、容光焕发的女神,慈眉善目地在那里承受信女们的尊崇;我看到那位大腹便便的生育之神,为改变人类的素质,在那里静静地超度,那用玉球镶嵌而成的眼睛,在谛视混纯初开的宇宙、乾坤;我也看到了北京的天坛、太庙、明十三陵一样目不暇接的光景……
& && & 遥思那座神秘的王国,在记取历史以及祖先圣明的同时,我们该如何秉承历史,造就后几十个世纪让人翘仰的文明呢?
祭拜女神庙
& && & 我曾祭拜过许多庙宇,曾向这些庙宇中的供奉者表达过虔诚。我也曾对那些没去过的庙宇做过考证,也曾对那些没去过的庙宇产生过向往和憧憬。
& && & 当我历目所有庙宇后,感觉最让我情感怦动的竟是红山女神庙。虽然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女神庙,不能像祭拜其它庙宇那样祭拜,但女神庙所留下的神灵和神圣,却令我们比祭拜其它宙宇更虔诚。这座女神庙,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个遗址。岁月的风雨,早已毁坏了庙宇的建筑,如果不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意外发现一颗女神头像,人们无法想象,在55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座供奉女神的庙宇。一颗女神头像,在别的地方发现可能会平淡无奇,但在红山文化核心地牛河梁发现,意义确是非同寻常。它是继牛河梁坛、冢遗址发现后能证明还有庙宇存在的又一重大发现。考古界的人士,都记得这是发生在日清晨的一件事情。宁静的牛河梁,这天变得十分不平常。考古队员经过数十天的细心寻觅,在女神庙遗址的的西侧室,发现一颗女神头像:仰面朝天,双目圆睁,略带微笑。人们惊奇地称其为红山女神。正是这一颗头像的发现,它改写了中国没有远古女神塑像的历史,它标志在红山时期,先民们对象征生育、象征大地母神的崇拜已经开始。特别是由于这颗女神头像的发现,标明这里就是5500多年前先人供奉女神的庙宇,是中华母祖的祭拜地。
& && & 祭拜女神,是红山时期先人进入文明祖先崇拜阶段的表现。先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或许认识到,以往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都不足以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唯有繁育人类的女性,才是保证部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尤其是经历过“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后,先人对女神的崇拜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女神庙供奉女神塑像,不难看到,红山时期对女神的崇拜,已经走出早期的盲目阶段,显得更为理性。他们把崇拜的偶像具像化,并置入一个神圣的殿堂去祭拜,使得崇拜有了文明的色彩。
& && & 祭拜女神,我们还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在红山时期的先民中,有一位类似女娲的人物,她虽不具补天的本领,但她具有拯救人类的能力,每当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她总是凭着她的智慧和善良,为人们排忧解难,为人们解决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她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也获取了人们的爱戴。人们尊奉她为母祖,誉她为生命之神。为了寻求她对后世的庇护,让她的生命之光,继续驱散人们心中的黑暗和恐惧,红山先人便决定修庙塑像供奉她,于是才有这座伟大的红山女神庙。
& && & 修建女神庙祭拜女神,无疑为祭祀文明的开启奠定了基础,也为祭祀规模的扩大、祭祀等级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从此以后,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场所,表达对女神的敬意。特别是人们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出席人数的限制,大张旗鼓地在这里举办祭祀活动。在距女神庙北侧8米远的地方,有一座红山人利用山梁的自然地貌修整的约有4万平方米的山台子,可证明当年红山人祭祀规模的宏大。在这里更能彰显女神庙豪华气派的是它的建造结构。这是一个超越史前居住规模的大型建筑,主体部分呈“亚”字型,南北窄长约24米,分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南三室,共7个单元组成的多室结构,首开殿堂和宗庙布局的先河。里面供奉真人比例塑造的多位女神泥像。在南北室还分别设立较大体型的熊龙和鸟神,它们是作为护卫女神的使者设立在这里的。当然,祭祀用品也是颇为铺张的。在女神庙南侧发现的陶器、石器以及羊骨、兽骨等,显然是当年供奉所留下的遗迹,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先人在供奉时也是相当慷慨的。
& && & 透过女神庙的残存,我们的思绪完全可以把女神庙复制成为立体的完整庙宇结构。一座造型别致的半地下建筑,里面的墙壁上还饰有彩色壁画,供奉的女神栩栩如生,尤其是女神玉制的眼球,会放出夺目而慈祥的光彩。人们向她祭拜以后,心里就会获得慰藉。那两个护卫在南北室的熊龙和鸟神,看去十分威武,让进入女神庙的人不由生产一种敬畏感。思绪还能让我们复原女神庙前的祭祀场景。这是一个史前没有见到的场景,各部族的人集合在广场上,他们佩戴各种玉饰佩件,十分虔诚地跪拜在那里,双手合一,面向女神,在一位巫师的引领下,进行祷告。他们或是为刚刚降落的灾难寻求佑护,或是在为未知的明天寻求福祉。有时他们或许还会吹起塤以及骨笛类的乐器,引导人们欢呼跳跃,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一天,可能是一年中最热闹、最神圣的一天,他们会穿上最华丽的服装,就像过年一样喜庆。当然,也可能是每一个季节举行一次,每一次都会带上不同季节的祈祷内涵,祈祷的方式也许会因内容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我们还不能考定哪些祭祀的礼仪是从这时开始的,但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华民族的祭祀传统是发源于这时的。每一次盛大的祭祀,都是先人情感净化的过程。每一次情感净化,先人对文明的追索也会随之向前推进一步。
& && & 祭拜女神庙,红山先人的情感找到了寄托。因为祭拜,红山先人的思维里多了一种忠诚,情感里多了一种纯真,信仰里多了一种传统。因为祭拜,红山先人对人文的、女性的所有尊崇都得到从未有的强化,对自然的、图腾的所有崇拜都得到从未有的优化,对原始的、愚昧的所有祭祀都得到从未有的进化。如果没有这种祭拜,中华民族的文明曙光,或许不会较早地从这里崭露,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也许不会如此地悠久、厚重。正是因为有这种祭拜,我们的心灵,才能与历史相融,与祖先共鸣,与天地谐和。
幻想红山女神
& && &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史,给了我们许多感动和自豪,也给了我们许多憧憬和遐想。然而由于时间的久远、历史烟云的厚重,我们的思绪竟无法把文明初始时的神秘揭开,我们的目光竟无法在文明初始时的精彩处聚焦,我们的情感竟无法为文明初始时的神奇而震撼。
& && &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才呈现出一个新的发端。从所发掘的大型积石塚、祭坛、女神庙的遗址中,我们的考古学家,看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我们的社会学家,看到了社会阶级的出现、古国的形成。我们的民俗学家,看到了图腾崇拜的诞生和对天地神灵的原始尊崇。我们的文学艺术家,看到了与文明相伴生的人性进化足印。
& && &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用坛庙塚的神奇给我们编织了许多梦幻,用精美温润的玉器、多彩绚丽的陶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揣想,用所造设的独特人文遗迹给我们平添了许多遐思。这个梦幻、揣想、遐思,无时无刻不在牵扯中华儿女的神经,为此而执著研究者有之,为此而虔诚探寻者有之,为此而精心诠释者有之。人们试图找到一条进入红山时期的时空通道,让那颗为红山先民创造的文明而欣赏好奇的心,直接深入到五千多年前的场景中去跳动;让那缕为红山女神的神圣而崇拜敬仰的情,荡回到五千年前的画面里去澎湃。这是一种红山文化情结,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
& && & 在红山文化研究专家苏秉琦、郭大顺后面,我仿佛看见有魏泽先、张月瑛两位年轻的作家,他们站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位置,顺着考古学家研究指引的方向,面对红山女神头像,在凝神遐想。长久的沉思,长久的揣想,他们不禁产生幻想,竟不知从何时走进红山远古时期,看见了从女神殿上走下来的女神化身,对其进行了一次跨跃时空的采访。这部《红山女神》,可看作是他们俩与红山女神神会后的幻想之作。
& && & 红山女神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女性形象代表,有东方维纳斯之称,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华民族的母祖。红山时期为什么建女神庙供奉女神像?这位女神为什么会博得红山先民的崇拜?这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和史学界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一个话题。两位年轻作家显然已经感受到,这位女神的化身一定是个充满传奇故事的伟大女性。在野蛮与文明的冲突中,在部落与部落的争斗与同化中,在自然灾害与疾病的双重逼迫中,红山先民似乎还是那样势单力薄,那样无能为力,那样悲惨无助。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多么期盼有一位杰出的人物出现,帮他们摆脱愚昧的束缚,冲破野蛮的阻碍,在进化的路上迎着文明的曙光迅跑。渴盼中一个类似女娲的人物出现了,她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善良,用她原始的女性美,在影响和感染红山先民,率领红山先民克服一道道难关,化解一次次险情,最终赢得了红山先民的信任和崇拜,以至她死后被视为神仙修庙供奉。《红山女神》就是顺着这条文明脉络展开幻想的。
& && & 幻想中,我们依稀看到,一个生活在昆仑山下的玉猪族的部落,因为与另外两个部落争夺食物发生冲突,为了避免流血战争、毁灭种族,也为了寻找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他们在一位叫姑娲的女首领引导下,决定迎着太阳向东方迁移。在迁移过程中,他们不仅战胜了风暴、洪水、大雪等诸多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也经受住了生育、疾病、饥饿、猛兽、野蛮部落的劫杀等生死磨难的考验。最终来到了现在的凌源热水汤附近,征服了一个叫做大阿氏的部落,在此定居下来。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安逸的生活,以大阿氏火风为首领的残余势力不屈服玉猪族的统治,千方百计地挑动事端,制造矛盾,试图驱除玉猪族部落离开热水汤。玉猪族首领姑娲,为求得和谐,努力用睿智、善良去化解矛盾,用真情、信用感化周边各个部落,帮助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成各部落与玉猪部落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对大阿氏部落的首领火风,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她只身深入大阿氏部落,意欲说服和感动这个一直怀恨她的人,希望她能融入到部落联盟中来。她以生命作代价,最终感化了火风,放弃前嫌,实现了牛河梁地区各个部落的统一联盟。
& && & 幻想中,我们还依稀看到,姑娲虽然没有传说中女娲的补天本领,但她却有超越时代的济世才华。带领红山先民,摆脱大自然束缚,克服人类早期的愚钝局限,勇敢地跨过生活所面临的激流险滩,巧妙地躲开生存所遇到的凶恶磨难,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写下了一部最为感人的生命乐章。
姑娲是开启人类心智的智慧女神。每当红山先民遇到迷惘困惑的时候,姑娲总是智高一筹,拨云见日,化腐朽为神奇,找到新的出路。每当红山先民处在危机的时刻,姑娲总是临危不惧,以她的大智慧、大勇敢,引领部落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每当红山先民面临重大转折的关头,姑娲总是果断坚毅,理智清醒,顺势而为,带领她的部族走向希望之地。她用智慧,改善了红山先民的柔弱与无知。她用智慧,提升了红山先民在原始道路上行走的本领。
& && & 姑娲是开启中华文明的先躯性人物。她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勇于探索,善于尝试,掌握了许多生存妙计。她巧用草药,化解了许多疾病带来的生存忧患。她安胎接生,解决了生育中面临的无知与无助。她钻木取火,扭转了丢失火种给部族造成的生命危机。在中华大地上,她率先点燃了文明的火把,照亮了在愚昧中前行的红山先民的生命之路。
& && & 姑娲是开启东方民俗先河的杰出代表。她不是巫师,但她却能利用玉器与神灵沟通,利用陶器与与天地对话。她不是教主,却能把部族的图腾,变成宗教信仰,维护部族的统一,推进部落的融合。她不是神仙,却能主宰人们的心灵,受到人们的拥戴,获得了神仙般的崇拜。这一切得益于她对古老民俗的巧妙运用,得益于她对古老民俗的尊重。她顺应民心,善解民意,重视心灵的安慰。中华民族的宗教之始,礼仪之初,祭祀之先,谁能说不是在姑娲的倡导下开启的呢!
& && & 《红山女神》这部小说,有别于神话故事的无端臆想,也不同于一般传说的虚幻编造。我感到这部小说是立足红山文化的考古事实,进行合理幻想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所留下的丰富遗存,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特别是红山女神头像的发现,引发了许多神奇美妙的想象,令我们对红山时期的母系、父系社会形态产生无限憧憬。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姑娲聪明、善良、贤慧形象的塑造,演绎了一个女人成长为女神的神奇故事,还原了一段不为人知的人类进化历史,摹拟了一种文明与野蛮冲撞下所呈现的社会形态,让我们发思古之幽情,沐文明之曙光,见女神之神韵。
& && & 红山女神从远古走来,从牛河梁女神庙走来,从我们对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幻想中走来。她的足印里,充满着母性的温柔。她的身影中,闪烁着智慧的芳华。她是那样富有神采,那样面带慈祥。看到她,我们就看到了五千年前人类的风韵神采,就看到了红山先人勤奋、智慧、勇敢的英姿倩影,就看到了中华文明圣火燃起时的希望胜景。
文明垒筑的石冢
& && & 牛河梁积石冢,作为红山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用自身独特的墓葬形式,解读了红山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死观,而且也用自身完美的实物遗存,诠释了红山时期文明的进化程度。从积石冢中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我们看到了红山文化的瑰丽和优美,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和灿烂。
& && &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红山文化命名时,人们对这一文化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人们还只是从发现零星玉器、陶片、石件上,对红山文化进行推论解析,对红山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仅限于在社会的专家、学者层面。直到1981年牛河梁遗址发现,红山文化的研究才有重大突破。牛河梁遗址究竟发现了什么,让尘封的红山文化一出现,就惊奇社会、瞠目世界。
& && &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一处集祭坛、积石冢、女神庙于一地的大型祭祀遗址。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参观牛河梁遗址后曾留下过这样一段题词:“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象征。”这是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重大意义的肯定,更是对牛河梁红山文化历史价值的定位。讲坛庙是文明的象征,似乎好理解一些,属于人们信仰范畴的东西。人们的思想信仰与精神文明的形成,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葬人的积石冢和文明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 && & 在牛河梁遗址中,积石冢是最清晰、最易发掘的部分。积石冢普遍置于高度适中的山岗顶部相对平坦的地方,从外观上看是个积石而成的土石状丘顶。在每一处积石冢群中,都设有一中心大墓穴和若干个小墓穴。墓穴是向下开凿一定深度,然后用石板砌成的石棺,尸体置于其内。大墓穴有做工精美的玉器随葬,小墓穴没有此礼遇。积石冢的周边选用边缘加工的平齐石料砌筑而成的三层石墙,基本为方型和圆形。积石冢的石阶外侧,一般还竖置成排无底筒形陶器,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壁厚,多在口下饰弦纹,腹部绘黑彩。在积石冢中间,一般还设有祭坛。积石冢如一部遗落的天书,它用一种特殊的符号,为我们揭开了红山时期墓葬的神秘之幕。从中我们看到了,红山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看到了“红山人”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对自身的珍重。 
& && & 以石板为棺,积石成冢,在今天看来,很是简陋。可是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想起利用大自然赐予的平滑石板,来营造自己死后的天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文明初始,野蛮尚未退尽,人类的居所还处在简陋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造出比石板更优美的墓穴来。历经新石器时代的先人们,对石器是情有独衷的,他们已经习惯利用石头,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红山人”采用石板造墓穴,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行为,既可以避免土穴墓葬不堪雨冲水淹可能造成的迷失,又能保障墓穴格局的坚固不变而确保留存长久。表达了先人们对往世环境的珍重,他们或许认为,现世的美好应该延续到往世去。在墓穴里随葬玉饰器件,或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一块块精美的玉器,陪葬逝者的身边,它饱含寄托者的美好愿望。希望富贵与逝者同在,吉祥与往世相随。更何况,有精美的玉器随葬,也不应没有好的墓穴做保障。
& && & 一堆石冢,埋葬的是逝者的尸骨,但垒筑的是文明。它标明人类从蛮荒跨入文明,从低级生存走向高级生活,从追求活的富有到向往死后的安祥。当然,积石冢带给人们的文明惊喜,不仅是墓葬形式的本身,而是与墓葬天长地久的精美玉器、陶器。这些玉器、陶器,它凝结着“红山人”对天地的认知情感,表达了“红山人”对神灵的崇拜心理,抒发了“红山人”对生死的诉求愿望,较好地展现了红山时期文明的水准。当人们从石器时代走来,手中缺乏坚硬的打磨器具,可“红山人”却不知用何样的工具,把坚硬的玉石磨制成如此精美的器件。这是“红山人”智慧的象征,更是“红山人”为文明开启做出的贡献。由于“红山人”对玉器的钟爱,使得玉文化在这一时期变得更为成熟,更富有魅力。同样,这一时期的陶器也用它的精美,展现了它给文明所注入的内涵。我们虽然还不能准确说出在积石冢外排列陶器的用意,但我们确能准确体会“红山人”对排列陶器的用心、用情。陶器是他们沟通天地的重要礼器,把一排陶器置于积石冢周边,那些逝者的灵魂,就会自由地出入,与天地相融合。
& && & 一堆石冢,一种文化的写意,一种文明的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曙光,谁能说它只是从女神庙、祭坛的遗存中泄露出来的,积石冢所珍藏的文化瑰宝,它所发出的文明之光不也是同样耀眼吗?
& && & 红山玉饰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红山文化因玉饰的精美而灿烂,玉饰因红山文化的悠久而亮丽。
& && & 红山玉饰把我们带进5500多年前的红山时期,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远古的图腾崇拜,为我们揭开了文明的肇始形态。
& && & 红山玉饰让我们把探寻历史的眼光,聚焦于朝阳的牛河梁。这个崭露中华民族第一缕文明曙光的地方,这个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一千五百年的地方,这个让红山文化蜚声海内外的地方,与玉有着太多的牵连。在女神庙,我们从女神温柔的眼光中看到了玉质眼球。在积石冢,我们找到了陪葬红山人的玉人、玉凤。在东山嘴祭坛,我们发现了双龙首玉璜。几乎所有红山文化遗址,都发现了玉饰器件。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红山玉饰数十种之多:其中有动物形玉饰:玉龙、玉鸟、玉凤、玉龟、玉鹿、玉熊。有装饰性玉饰:勾云形玉佩、双联玉璧、双人首三孔玉饰、梳形玉佩、玉琮等。还有斜口玉箍形玉饰等。从这些雕琢精美、种类繁多、代表不同寓意、不同崇拜、不同用途的玉饰器件上,我们找到了红山人对玉的钟爱。显然,玉已融入他们生命的全部,从生到死,从欣赏到崇拜,从情感到信仰,无不与玉息息相关。他们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 && & 可以想象,玉曾给过红山人以极大的安慰。在生产力低下,文明与蛮荒相冲撞的年代里,他们把排解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恐惧,化解原始生态带给的生存困扰,消解自身愚昧造成的情感荒诞,都寄托在玉上。在他们看来,唯有玉这样晶莹剔透、温润无瑕的圣物,能与他们臆想的神相沟通,从而获得神的佑护。玉无所不在,神就会如影随形。不管所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他们身上佩有一件玉饰,心里就踏实多了。玉是他们最可信赖的吉祥物,可以给他们带来无所畏惧的好运。他们最害怕没有玉饰在身的日子,哪怕是死后也不能没有玉饰陪伴。这或许就是他们用玉饰陪葬的用意所在。
& && & 以玉事神可得安康。正是因为红山人对玉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玉才如此铺张地走入红山人的生活。他们可以不惜代价地获取玉,不择手段地拥有玉。尽管当时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没有顺畅的道路条件,但他们仍然要到比较遥远的地方去采集玉石。千辛万苦地运回来后,还要组织匠人精心雕琢。他们雕琢的艰辛,远胜于到远方采集回运。在金属等坚硬的打磨器材没有使用的条件下,把玉雕琢成饰件,当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至今,人们也没有弄清楚,那些充满红山人智慧的玉饰,他们是借用何种工具,雕琢出来的。可以推测,这些精美的玉饰,既不是神力所为,也不是鬼助而成。然而确有鬼斧神工之奇,出神入化之妙。
& && & 去璞成玉,化拙为巧。一块璞石,经红山人的匠心雕琢,便成为一件精美的玉饰。这些浸透红山人心血的玉饰,便不再是一种纯自然的物品,而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文明属性的器物了。
& && & 红山玉饰是红山人智慧的象征。他们能让一块玉石,融入情感,化作心仪的造型,抒发内心的寄托,表达朴素的愿望,获得幸福的慰藉。他们能将一块玉石,打造成虔诚,佩戴在胸前,向神祈求平安,向妖展示威严。他们能把一块玉石,幻化为圣物,上可通天祭苍灵,下可接地震鬼魂。精诚所至,玉石为开。一块块玉石,在他们的精心雕琢下,变换出一个个精美的玉饰来。与玉饰同时诞生的,还有玉文化的演化提升,玉文明的形成和创新。玉饰光亮的不仅是本体的神采,也光亮了人类文明的前程。
& && & 红山玉饰是红山人进入礼仪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玉饰的出现,使红山人的礼仪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玉饰在提升红山人品位,优化社会等级的同时,也让红山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持玉而贵,因贵而重持玉。每有重大事宜,他们总是喜欢用玉饰去美化。每有重要场合,他们总是愿意用玉饰去装点。玉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玉饰的日臻完美和广泛使用,他们的交往不再枯燥,他们的礼仪不再愚劣,他们的情感不再粗俗。不可想象,如果没有玉饰的出现,那么人类的礼仪会滞后多少年。
& && & 红山玉饰是中华文明源头最闪亮的星。红山玉饰以其特有的亮丽和璀璨,曾辉映过历史那片天空。虽然与今天的天空相比,显得不够亮丽,不够耀眼,但它却是我们寻找那片天空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个星座。没有这些星座的照耀,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辨认:中华文明最早源头在哪里,中华文明最绚丽的景观在何处,中华文明最瑰丽的一页是从什么地方掀开的。它不仅给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最完美的记忆,而且也给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最辉煌的展示。
玉猪龙猜想
& && &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它有许多神秘内涵还没有被我们解开。有些考古结论说是一种定论,倒不如说是一种猜想。因为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线索,也没有留下多少可供解析的文化密码。我们只能用现代人的文化视角,对红山先人的生活模式进行揣摸,对那段历史的诸多现象进行猜想。
& && & 玉猪龙作为红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它曾给考古界带来过震撼和惊喜,也曾引起过许多专家、学者的遐思和猜想。这个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中的玉器,整体弯曲,额部突起,两只大耳朵竖起高出头顶,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圆睛略微突起,正视前方,炯炯有神。鼻间至吻部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前突,首尾缺口完全断开,尾部较圆滑。中央有一大孔,背部靠颈际有一小圆孔。它所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寓意?为什么只放置于大的墓穴中,摆在逝者的胸前?是作为墓主人生前的崇拜器物陪葬的,还是作为佑护逝者神灵的祭祀品随葬的。为什么要选择玉作为制作猪龙的用料,而不采用其它种贵重的用料?为什么造型用的是龙身猪首,而不是别的动物身首?
& && & 玉猪龙给了我们太多的神秘和疑惑,也给了我们太多的沉思和猜想。
玉猪龙是农耕文化的象征。红山时期居住在牛河梁地区的先民,在从事农牧业生产中,实现了对猪的驯化和饲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益处。特别是猪的繁殖能力,深为人类所羡慕。它们能从容地面对各种灾难,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坚强。对待人类非常富有牺牲精神,任由宰杀,无怨无悔,是人类最喜爱的动物。为了表达这种喜爱,把它作成饰件,活着时佩带,寓意富有。死后随葬于墓中,期望到另一个世界也不会缺少食物。
玉猪龙是图腾崇拜的圣物。人类由自然崇拜向图腾崇拜转化过程中,对与自身生存息息相关的物体,或对周边世界有影响的物体,逐渐形成图腾崇拜。由于猪的特点和与人的亲近关系,红山先民对猪形成图腾崇拜。就像草原地区先民对马形成图腾崇拜,出现马头c形龙一样,处在农牧地区的牛河梁先民,把玉猪龙视为图腾崇拜。无论生死,有玉猪龙陪伴在身边,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 && & 玉猪龙是拜天祭地的神器。红山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得非常脆弱,不堪承受天地所造成的种种灾害。导致红山时期的先民,非常敬畏天地。为了 赢得天地之神的喜欢,他们选定温润华美的玉,并刻成喜爱的造型,作为神器,向天地之神祭拜,表敬爱之心,达献媚之意。以求得天地之神对人间的关爱,减少自然灾害,佑护人类的平安。
& && & 玉猪龙是巫师灵魂的化身。由于巫师生前以玉事神、敬神、媚神,心灵曾获得过巨大的安慰,使他们与玉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死后也离不开玉,没有玉他们的灵魂就会不得安宁,他们对另一个世界就会感到恐惧。在他们的倡导下,形成了“唯玉为葬”、“葬玉有别”、“别玉异葬”的习俗。不同身份的人,死后随葬玉器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玉器,随葬在身体不同的位置。玉猪龙是所有玉器中最为贵重的,是众多小巫没资格享用的随葬品。因而,玉猪龙作为随葬品,是唯大巫所独享的,而且是必须放在胸部位置,既能与心相通,又能护心通神。就像玉龟放在逝者手的位置,求死后灵魂长安一样,目的是,让玉猪龙成为灵魂化身,死后可以照样与神相通,不脱离神的保护。
& && & 玉猪龙是早期礼制的载体。玉器的规范使用,反映人们观念上形成了礼的概念,有了“以玉为礼”的表现形式。玉是礼的雏形,是区分贵贱的标志,是划分等级的器物。玉猪龙作为玉器中最重要礼器,成为早期礼制的载体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 && & 玉猪龙是玉文化升华的产物,是龙图腾崇拜结下的硕果。它蕴含着丰富的红山文化内涵,它浓缩着红山先人的智慧和理念,它凝聚着红山先人的情感和信仰。它是红山先人精神世界里最具神力的一件法宝。通过它,我们能走进红山先人的精神世界,能体会到红山先人对自然、对世界的所思所悟,能感受到红山先人情感中那份庄重和神圣,能领悟到红山先人襟怀里那份虔诚和真挚,能洞察到红山先人肺腑内那份执著和信赖。
& && & 陈玉民,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建昌县新开岭乡,现任中共朝阳市委副秘书长。
& && & 从1981年开始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散文作品。30年来,书写了数以百万计的散文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上。先后结集出版了散文集《文心览胜》(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成语沉思录》(知识出版社)、《中华诗词畅想录》(辽宁人民出版社)、《古都风韵》(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四部文学专著。与此同时,还结集出版了一部理论文集《世纪求索》(中国经济出版社),与人合编了《人民政协实用知识》(中国文史出版社)《古城古国古文化》等。
& && & 30年文学坚守,为的是给心灵寻找一片可放逐的绿洲,给情感添加一份可慰藉的寓所,给人生选定一种可愉悦的爱好。
& && & 30年文学梦想,让心为世间喜怒所怦动,让情为万物更替所濡染。青春年华多了许多色彩,情感世界少了许多荒芜。
& && &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学会会员,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朝阳市古生物化石研究会顾问、朝阳市收藏家协会顾问等。
主题帖子积分
& && &北方的初夏,是一年里最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的季节,尤其是乘车出行,扑入你视野的一会是翠色横野,一会是山花烂漫。如果再逢喜鹊迎面而来,你定会在万千气象中感到某种沉醉。
& && & 此时,罗明正在乘车赴省城开会,对他而言,这次会议颇为重要,可以说是最为荣耀的一次会议。
& && & 日,全省检察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如期举行。其中一项议程是颁发“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牌匾。当主持人宣布:“凌源市人民检察院”时,只见罗明健步朝主席台走去,掌声、乐曲、光影,使得本来就干练、俊朗的罗明分外灿然。
& && & 自罗明主政凌源市人民检察院之后,最大的梦想就是带领全院同仁冲出辽宁,走向全国,从而摘得全国先进的桂冠。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如今此梦已圆,他和他的同事们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任何一个基层单位,如果能跻身全国先进,无论如何都绝非易事,其间必有厚重的积淀和超常的历练和付出。
& && & 熟悉罗明的人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明是一个“出道”很早,却又“大器晚成”之人。通观他近五十年的人生历程,可谓多姿多彩,不同寻常。也许正因遭逢恁多甘辛荣辱,恁多波折才足壮他特有的人生之色。身为检察官,理性、冷峻、刚毅只是他的基本特质。其实,罗明骨子里并不缺乏诗性和感性。卢梭有言: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是那些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 && & 罗明是在国与家均处于不幸的岁月来到这个世上的。“反右”扩大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罗明刚一睁眼就感觉有两种颜色格外刺目:一种是“红色恐怖”,一种是因饥饿而生的“泛绿肌肤”。因此罗明的第一声啼哭便显得那么悲怆与苍凉。
& && & 父亲罗士桥,二十几岁就是南京军区的营职军官,可谓年少得志,前程无量。谁知竟被扩大化为国民党的“三青团”,错划是真,但当时是有口莫辩,于是被直接遣返回辽宁朝阳,开始还有工作,不久便被下放到城郊务农。由一个军中骄子到一个被歧视的农夫,天渊之别,然而这种反差并没有把他击倒,因为他是条汉子。
& && & 从罗明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砖厂的苦力,靠血汗赚来的可怜工分养家糊口。而母亲却是一位不慕富贵的忠贞女性,甚至不惜与娘家生分也要与丈夫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母亲常常领着罗明,抱着弟弟,一路小跑地给丈夫送饭,一怕饭凉,二怕父亲饿慌。谁都知道在砖厂砣坯子的活计是何等地脏累啊!尤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父亲赤裸的肩背总是一张张地脱皮,晚上就让罗明揭剪,尽管儿子小心翼翼,却也时常会带出一片片殷红。有一回竟剪下一块桑叶般大小的黑皮,质感粗糙而坚韧。罗明捧在手里泪欲盈眶,悄悄把它夹在书里珍藏。他说不仅要记住父亲吃的苦,遭的罪,更要记住父亲的坚韧与刚毅,因为他从未见过父亲有过什么抱怨和不满,总是年复一年的乐观与豁达。罗明说这一点足可让他受用终生。
& && & 罗明11岁就会做饭,带着8岁的弟弟去煤店拉煤,还要一点一点地搬运到庭院。13岁就能推独轮车帮父亲运土。罗明素有超强的掌控能力和平衡感恐怕就是那时练就的。有一年父母双双患病,满身疮疖化脓。没钱去医院诊治,就求助一位懂医的人在家手术。术后急需用药,十几岁的罗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药店都因太晚了而关门。罗明自幼好强坚韧,不知跑了多少个地方,愣是找到一处亮灯的药店。说明情况后,罗明哭求打更护店的卖点药。“更夫”被这个少年的行为深深打动了,就让他先把药拿去,明天再来结账。晚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出去几个小时不见回来,家人急得要命。& && & 当罗明举着药包,满脸汗水地跑进屋时,母亲一把搂过罗明大哭不已……
& && & 罗明念小学时三次被班主任提名当班长,三次未批,因为那是一个政审第一的年代。初中申请入团,团委书记说,你要入团就得写一份与你父亲的决裂书,并检举他是怎么毒化你的。罗明回到家里有苦难言,只有伏席大哭。那是怎样一个没有是非、没有人性的年代啊!
& && & 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冬天寒风刺骨,罗明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河套捞河泥(肥料)。捞上的河泥先在岸上冻成泥砣,够一定数量后推到生产队换钱。他与弟弟揣着45元(比一般干部的月工资还多)钱,飞奔到家里向父母报告喜讯。父亲一听觉得有些不对,便详细追问送去多少河泥以及怎么个核算方式。然后严肃地说:“不对,他们一定是算错了账,不可能是45元,要是四块五还差不多。回去,赶快回去问个清楚。咱再穷也不能赚黑心钱,做人千万不能贪财。自古云:人为财死呀,你们都要好好的记住!”
& && & 果真不出父亲所料,队长和会计正为短账而急得不可开交呢,但就是查不出问题所在。尽管罗明做了这等好事,但入团的愿望仍是遥遥无期。罗明说父亲那番“钱财论”虽然过去几十年了,却令他时常想起,如警钟般洪亮,且会受用一生,因为它不仅警示你如何做人,还会保佑你一生平安。
父亲在外常遭批斗,但回家从来不说,也不告之亲友,依然精神气十足。有一次父亲无意中提到“刘邓大军”四字,结果被抓走挨批斗数日。回家后还是只字不提,只是把京胡拉得如泣如诉,恐是耳不忍闻,就连月亮也躲在了幕云之后。
& && & 1980年罗明读中学时,父亲终于平反,全家兴高采烈地送父亲上车,去南京军区办理相关手续。因是军方直接通知,地方上并不知道内情。就在这个期间,学校突然找到罗明,说是朝阳地委选拔机要秘书相中你了,你赶快去地委一趟。罗明又惊又喜,急忙赶到地委,当他介绍父亲的情况后,组织上觉得无法尽快核实,就只好择用了他人,政治机遇再次与他擦肩而过。罗明如今慨言,那时要有手机该有多好啊,说完一脸苍凉与苦笑。
& && & 父亲平反后家人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但罗明的肺管却早已因多年的压抑而改型,并在日后发作开裂吐血,此是后话了。
& && & 当年为凑够“三青团”名额而诬陷父亲的那个人一直为良心缺失而痛苦。听说父亲平反后便打千里之外特意来到罗家谢罪。罗明见到“仇人”分外眼红。而父亲却谈笑风生不让对方再提往事,并准备好酒好菜加以款待。那人说,我见过心胸宽广的,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你老罗呀!自此,罗明学会了坚韧与宽容。
& && & 因偏科罗明没能考上大学,便去念了技校,因品学兼优而得以留校任教。1985年朝阳市工商、税务、检察等部门公开招考录用人材,家人及亲朋劝他考工商或税务,据说那两个部门既体面又实惠。然而罗明却毅然决然地报考了检察院。他说理由只有一个,因为那是个伸张正义,惩治邪恶,尤其能让父亲那样的人不再蒙受冤屈的地方。
& && & 在朝阳市检察部门此次录用的人中,罗明是唯一的中共党员。培训三个月后,罗明被分到市院撰写院志。为查阅伪满档案,罗明率队远赴长春。为给单位节省差旅费,他提议不坐公交车,来回八站地全是步行。回院后受到领导表扬,1988年被分到了最能代表检察机关形象、业务性最强的审查起诉处(公诉处)。从此别无它顾,一心一意熟悉业务,生怕放过了罪犯和冤枉了好人。当年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起初啥也不懂,只能协助老同志当当下手。第一次独立办一大案,结果走了麦城。当时一个县级院报来卷宗,领导指派罗明审阅,虽说把团伙案中不够审级的提了出来,但还有多人本应追诉的却没看出来,事后基层院又追诉了8人,而且都对。罗明说这是平生以来遇到的最为强烈的思想震撼。虽说领导并未过多问责,但罗明早已羞愧难当。自此发誓要精熟业务。
& && & 罗明办事雷厉风行,当即买了刑法书籍和《疑难案例分析》等书。一点一滴地、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比对、反思。两年里除了偶尔看一下新闻联播,从未看过其他电视节目。白天,除了办案,闲下来就是研读,整整记了7本笔记,时常拿出来随手温习。1990年,他已成为一名行家里手,受到赏识和重用,并在全处第一个荣立三等功。当时罗明还不到30岁。
& && & 罗明在市院期间办过许多重大复杂案件,其中“五块大洋破一起命案”堪为经典。案犯郭某因索财杀死了继祖母,翻出五块大洋,回家后藏于家中谷袋里,藏匿时被母亲扫了一眼。郭某被捕后,一时说与兄嫂共同为之,一时又说与嫂子共犯,一时又说自己一人所为。所以大洋成为最为重要的物证。公安部门把该翻的地方都翻了,最后把炕都刨了也未能找到。无奈公安部门就把案子移送到了市院公诉处。罗明几次提审郭某,他由不供认,到部分供认,最后全部供认,可问其母大洋下落时,郭母矢口否认。随后刑拘郭母,但她死活都说没看见。后来罗明冒险搞了一次母子对质,要知道这样做嫌疑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让郭某改变供述而导致前功尽弃。罗明让母子以背相对,郭某开始叙述全部经过,母亲坚持说没拿大洋。罗明适度地两头“煽情”,当说到你母亲为你都愁白了头,瘦了肉时,郭某猛一回头大哭不已,母亲也随之痛哭。罗明问老人,你真忍心害你亲人么?老人回答不忍心。那我问你把大洋藏哪了?她突然说,没不了你大洋就是了。最后终于说出埋藏地点,挖出一看正好五块。物证找到,兄嫂释疑,罪犯伏法,好不漂亮。
& && & 还有一起重大抢劫杀人团伙犯罪案。二犯一个高大凶猛,一个瘦小精明,因早有前科,他们深知必死无疑,所以拒不交待,只待一死。几番较量就是对抗不说。转眼中秋节已到,再度提审时二犯央求在看守所的存费中给他们提出10元钱买块月饼吃,想过最后一个中秋节。罗明当即答应下来,却没去提钱,而是自己掏出50元(他当时月薪48元),买了两斤月饼,两盒肉罐头两盒水果罐头,两包纸烟等,二犯十分感激,对抗情绪骤减。罗明说,他们虽是罪犯,但毕竟也是人,尽管他们丧尽了天良,但我们不能没有人性。后来二犯开始配合,认真交待。实地指认现场时,罗明都让他俩同桌吃饭,有一次小个子因吞食太多太猛竟犯了“食厥”。一气下来走了许多市县乡镇。二犯见罗明把他们当人看,又主动交待了从未说过的五宗案子。不仅如此,二犯竟说:“如果要把别人干的大案揽到我俩头上,只要你能立大功,我们死也无怨的。”罗明坚止。过了一天,小个子突然说“我家有把日本战刀,交给公安,就算我们哥俩送你的人情吧。”罗明深为感动,也非常感慨……
& && & 二犯临刑前,要求先不要捆绑,让我们哥俩给罗大哥磕仨头再上路。并说此生不配也没机会和罗大哥做哥们了,来生一定学好再做哥们。罗明平生第一次受到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他的眼镜片也随之模糊起来。
& && & 那年月还没提倡人性化办案呢,罗明却走在了前列。这种超前不仅取决他的素养,也彰显了他的人性光芒。当然,他并不是为了“作秀”,他只是朴素地认为,这样办案不仅有利于审结,又体现了人性关怀,能使死刑犯不恨公诉人,家属也不恨司法部门,关键是有利于客观公正,有利于还原客观实际,最终才能实现公平与正义。
& && & 当然,罗明同时认为,对那些顽固到底的死硬分子,就得凭智慧与严细找出证据,用铁证说话,以伸张正义。
& && & 张某杀妻案也是罗明的得意之作。张某是个聪明狡猾之人,文化不浅,智商不低,婚前曾在狱中服刑,读过《刑法》等专业书籍,并遍研狱友犯罪情状,法律水准可抵专业。释放后结婚,妻子有轻度精神病症,遇到刺激便发作。他自述一次防卫过当而致死妻子。他说,那天妻子突然从炕上蹿到地下,抓住他的睾丸死不松手,痛极难忍,随手抓起刨锛打她,以解危急,可她愈加用力掐捏,他就再次刨她头部。听来毫无破绽,而且在公安机关的七次供述始终如一,检验睾丸确有抓伤,实为前一天形成。公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移送检察机关。罗明审阅完卷宗后发现第七次供述却有出入。他说:“她精神病犯了,我也没钱给她治病,她又这么整天地骂我、打我,所以我一时冲动就想,打死她得了,我也不活了”。罗明敏锐地觉察到了这可能才是张某的真实心理,如若这样,张某前述事实还能否成立?带着疑问,罗明数次提审均是无果而终。张某辩称最后供述是公安机关刑讯逼供所致。罗明冥思苦想,决定亲自勘查案发现场(因是张某租房,现场完好),结果发现破绽。张某供述所谓“正当防卫”之处是在居室地上,可罗明却发现炕上天棚处的血点是圆状的,而临炕窗台壁上的血点都是椭圆状,据此断定张某撒谎无疑。杀人的第一现场不在地上而在炕上!罗明下力量准备了四千多字的公诉词,而张某却不用律师,声言自辩即可。开庭后张某激辩如昨,似是天衣无缝,然而最终难抵罗明的详尽诉词。只好认罪。“唉,我认了,不辩了。”行刑前张某问罗明多大岁数了,答曰:“三十”。“唉,我51岁了,苦研了那么多年的法律,结果却败在你手里,我服了。”罗明正色道:“你罪有应得”。
& && & 古云三十而立,罗明不到三十就在专业领域跻身前列,成为“希望之星”,其素养决非庸碌之辈可望其项背的。换言之,罗明青少时尽管经历许多苦难,许多变故,但就其人格框架而言,还是完整的,人生底色虽说有些斑斓,但还是坚实的,足可让他从容地面对后来的人生,包括坎坷与曲折。
& &&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就是如今的朝阳市龙城区。1994年,罗明就是怀着“但使龙城罗明在,不教罪犯得逍遥”的豪情,下派到龙城区检察院挂职锻炼,为期两年。他被任命为区院副检察长,主要分管起诉、法律政策研究等工作,时年他仅32岁。初次有人喊他罗检时他还有点不自然呢,由此他正式步入为官之道。在外人眼里,他来自市院,又是办案高手,如此年轻有为,日后跳跃式升迁当属自然。因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生来就不是一条虫,而是一条龙,吐火行天时是条龙,蛰伏盘卧时也是一条龙。
& && & 罗明初到龙城时,全院那么多科室没一个是先进的,而罗明仅用两年时间就带出两个科室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罗明本人被评为全市十佳模范检察官,并荣立三等功,在龙城期间,他先后荣获朝阳市人民检察院优秀共产党员、朝阳市杰出青年卫士、朝阳市检察院十佳模范检察官,并再次荣立三等功。
& && & 1996年4月挂职期满,罗明准备回市院任职。谁知龙城区的老检察长却不让罗明走。他背着罗明先找到市院要求留下罗明,市院坚决不同意,并说你们这不是抢人吗?何况我们正准备提他为副处长呢。为了留下罗明,老检察长亲自去找区委区政府,陈述罗明留在龙城检察院的重要性,得到区委的全力支持,并在罗明毫不知情的时候,任命他为党组副书记。于是老检察长正式与罗明谈话说,区委同意你留在本院任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我该退二线了,将来龙城就指望你了。罗明听后很是吃惊,忙说不能这样。因为市院二处副处长的位置将是一个更高的腾跳平台。没法子老检察长便把罗明谙熟的方法用上了,直接问:“你就说这两年大哥对你怎么样吧?”罗明无语,只是默默地点头。市院领导得知区委的意见后,找到罗明问其个人态度,罗明答曰:“很难回答,你们组织定吧。”最后市院与区委协议,有条件同意,就是两年后接任老检察长的位置。两年中,老检察长有意培养锻炼他,大小事情都由罗明主持着干。
& && & 盘龙飞天,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两年里罗明已经具备掌控大局的全部素养,只差举行加冕仪式了。几年来,下属们一直都喊他罗检,但此时在语调和声色上已有细微变化,敬畏与钦慕之意愈加真实。
& && &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鸟有铩羽之悲,龙有潜匿之际。再有几个月就到年底兑现承诺之时,岂料8月份正赶上全省第一次检察长交流。老检察长交流走了,却来了只彩凤主政。罗明有苦难言,他既没去找组织讨个说法,(因为在政坛,甭说两年,就是仅剩10分钟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和逆转)也没显露半点不平与失意。因为这种变故与父亲当年蒙冤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 && & 罗明说“人到这个时候必须学会承受,必须把不平之气咽到肚里。然而光咽下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不管苦得如何反胃你必须在短时间消化排泄出去,否则就会胀肚,久之必伤身心,还易产生病变。这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所应具备的修为与襟怀。”说句实话,一般人做不到的,罗明做到了,所以从人格上讲他很另类。套用一句广告词:不妨你也试试!
& && & 女检察长到任后与罗明谈话说:“我知道你是委屈的,本应由你做这个一把手的……”罗明对曰:“这不怪你,你是组织上安排的,我不会有任何想法。何况我也没向组织要求回市院,所以我愿意和你好好搭伙的。”自此罗明一如既往地抓常务,与检察长通力合作而且屡有建树。两年过后,龙城区检察院一举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并在全省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当这位女检察长离任时,很有感触地说:“罗明真是位难得的好助手。”这就是罗明,即便忍辱负重也要躬身前行,也要创造辉煌。
& && & 一个人如果终日满怀政治上的某种期待那一定是很累的,而罗明却能做到泰然处之,用加倍的工作去充塞渴求空间,用扎实的业绩去平衡内心世界。他说,心理过度失衡就会跑偏,就会适得其反,何况我原本就是个欲壑不深的人,但我在工作上却又十分好强,从不甘心落伍,因为我脸皮太薄,干就干到最好,竭尽了全力则无怨无悔。
& && & 2002年10月,第二次交流到来,副职交流成正职的也是屡有先例。照说这次应是一次无痛生产,可结果是再次派来一位由副变正的女检察长。
& && & 照一般常理来说人的忍耐总是有个限度的,人们都在十分热切地关注罗明是如何反弹的。可是罗明却让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们失望了。他主动找女检察长谈话,竟然劝她打消顾虑。“你到龙城来做检察长,你就是一把手,你就是领导,我就是被领导,你就是决策人,我就是执行人。所以你大可放心,我会好好配合的。”
& && & 女检察长如释重负,嘱咐罗明还要像以前那样放手工作。
& && & 起初配合尚佳,后来罗明万没想到会遭遇人生历程中意想不到的冤屈,听来荒谬至极,然而此文不想详述。
& && & 接下来的两年里,罗明率队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这期间女检察长也是放手支持他的。谁知2004年院里内部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涉及追缴赃款的存储,省院下令彻查并要处分结果。市院当然听命于省院,就把处分平分到一二把头上,一把手保住了龙椅,可罗明却蒙受了强加的冤屈。就连市院领导也不得不承认罗明是冤枉的。而罗明最终还是默默地承受了,好在是个时限不长的轻度处分。所以市院领导升迁时特意看望罗明,以表歉意。
& && & 2005年罗明被交流到凌源检察院,仍任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罗明依旧没有任何怨言。罗明说我虽不是什么英模,但这点党性还是有的,也是必须有的。
& && & 遍查古今中外的政治学辞典压根就没有真理二字,于是所谓“合理”就约等于结果了。因为权力分配永远不可能市场化运作,所以资源是否做到了合理配置往往取决于几个少数有形之手随机取舍,尤其在官本位色彩相对浓重的国度。所以,除了天子之外,各级官僚都在承受相近困惑的同时,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加剧着这种氛围。因为自古天无二日,余下的只能是亮度不等的星辰。这是铁律。想明白了这一点,心境就能渐趋朗阔,华发就可免早生,同时也可保“幸福指数”不至一夜暴跌。因为,人首先得健康地活着。
& && & 2005年3月罗明被交流到了凌源市(县级市)检察院,当时已有一二把手在位,罗明虽说也是党组副书记,但只好屈居第三了。历史往往会开一些玩笑的,不料这回又让罗明摊上了。不久检察长调离,由二把手代理,罗明位次又往前蹭了一下。8月份代理检察长也调走了,人们觉得即便“三教”教主这回也会联手眷顾一下这个业绩卓著的“小可怜了”。岂料上苍仍旧没有半点怜悯,依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久上边就把另一个“弃儿”贬到这任检察长了。许是同病相怜,加之性情相投,崔平与罗明在异地他乡一拍即合,由此演绎一场极为精彩的交响曲,且声波渐次传到了省城。
& && & 在崔平到任后不久,罗明的弟弟深为兄长的遭际而不平,他在北京一家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为兄找到了一个报酬丰厚的位置,年薪30万元。照说这个诱惑不小吧,一般人恐怕立马趋之生怕延误了时机。可是酷爱检察事业的罗明权衡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仍做他干了十几年的副职,委实令人佩服。好在历史的机缘巧合让他遇上心灵相通的崔平检察长。他们决心大干一场,共同书写一段人生辉煌。罗明已不再去奢求什么提拔转正的事了,真心实意地干点事、干出点名堂则成了他唯一的诉求,因为他是个最怕空耗精力和才情的人。
& && & 他们的方略是一年打基础,两年创省优。2006年他们打破常规,在用人上一改旧俗,能者上,庸者下,全部竞聘上岗,在全院上下产生强烈震动,由此激发了多年未见的生机与活力。
& && & 崔平性情豪爽,气魄如虹,故主外,罗明内敛精细而主内(业务),就像两口子过日子,拧成了一股绳。罗明分管7大摊子,即全院的核心业务。崔平既放手,也放心,罗明大有诸葛幸遇明主之感,所以定当鞠躬尽瘁。
& && & 近些年来,检察系统的核心工作或者说是重中之重就是省院推出的“两大考评体系”,一是执法质量考评,二是队伍建设考评。可以说囊括了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虽说年终才会公布各个检察院在全省同类院的名次,但大量的工作都体现在每个科室的月份积分甚至周积分上。整个考评系统设置之繁复、之细密、之科学、之先进,操作性之强可谓前所未闻。这么说吧,省院可以在任何时段操控键盘就可掌握全省所有检察院的工作情况,而年终对所有检察院的最终评价就依据“两大考评”的最终得分,公开、透明,因为任何一个基层院都可从网上随时了解同类院的每日情况,所以不进则退,让你别无选择。
& && & 崔平检察长除了分给罗明6大摊子主管业务,又让罗明全权负责“两大考评体系”,作为“操盘手”,罗明深感压力在肩。
& && & 罗明首先需掌握全院20个中层单位的全部情况,以及每个单位共设多少考评项目,哪些属于大项,哪些是加分,哪种是减分,同时还要掌握所有科室每天工作进度情况,还要知道本院在全省同类院所处的动态位次,以及本院各个科室在全省同类科室的排名情况。光知道基本情况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是必须及时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督促相关科室马上改进,否则就会落伍。所以从主抓这项重大系统工程以来,他脑海里每天每夜都纵设横陈着“两大考评体系”。白天,他的主要精力得用在主管的6大摊子上,而如此事关全局的“天大责任”绝大多数是在夜里和双休日完成的。四五年来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得琢磨“两大体系”,常常工作到零时以后,也因此成倍地消耗了纸烟、浓茶甚至是咖啡,因为他也是人,并非机器。笔者曾翻阅过他亲手制作的《全省C类院总分及项目分分析表》,8开本,厚盈尺,每一套需要计算填写的就达160处,每张分析表后面都辅以数千字的指导意见。枯燥、繁琐、耗时,且无休无止,更何况每天都要弄出一份呀!每份分析表右上角都标有年月日和截止时间,其中标有零时以后的竟不在少数。我初看误以为仅是记录着罗明工作到了深夜几点几时之意,政治部主任李兴华笑着解释说,那只是标志着全省动态情况的时间结点。听后,我有点脸热,险些误读了罗明,因为被别人误读是件很悲哀的事情,而世上误读之事又无所不在。现任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的路延富说:“罗检在抓两大考评体系上简直就是个专家,他身上那种敬业精神,那种敏锐,那种应对决策能力,那种全局观念,大局意识,那种追求完美以及正直、正义绝非一般人可比。仅就两大考评体系而言,他夜里爬格子的目的和价值就在于及时指导和调度,概言有四,一是每月召开一次全院调度会,总结上月,部署下月;二是按项调度,抓住各科室的重点项目研究改进、强化;三是个别调度,对进度缓慢,拖后腿的单独教练叫板;四是随机调度,随时随地个别督促、指导,哪怕是在午餐之时。凡是经过罗明指导的项目无一不是关键点,同时也是得分点,但有多少人知道这期间饱含他多少体能和心血呀!我院能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罗明功不可没。”不仅路延富一个人这么说,大凡院里知情者均如是说。有人统计过,这四年罗明整整多干出五年半的工作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和企及呀!凡是笔者采访过的检察官们都有一个惊人一致的表述,那就是跟罗检干活舒心是舒心,可就是一个累呀!因为他业务精熟你不敢糊弄,他严厉要强你就得加码。王世凯等同志向笔者说,有时半夜做梦都在办案,常常惊醒而起呀!比如2010年反贪这块可以说创历年之最,截止10月末就完成17件,若按惯例在全省同类院即可轻松进入前列。然而其他项目都可以从省院联网上查到动态情况,唯自侦这块例外。罗明做事或者办案素来有板有眼,丝丝入扣,何况他已知全省自侦这块是竞争焦点。于是他做出大胆决策,再度给相关局室加码。眼看年关将近,为了如期审结,他亲自去法院协调。结果发现如不临时加码,全院必将失利,连续全省先进必然不保。全院上下百十人的辛劳,包括奖金都将受损。罗明坦言,如果那样,不仅愧对党和人民,也愧对崔检的重托和全院兄弟姐妹的艰辛付出。所以我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除了打打乒乓球出身热汗以健身心,其他娱乐项目从不染指,即使如此还觉得时间紧张呢。许是天道酬勤,崔罗联手仅用一年多时间,凌源市检察院一跃成为全省先进基层院,并连续保持至今。
& && & 2007年全省实行政法系统领导干部涉检访包案制,众所周知,凡是所包的案多为陈年积案中的大案要案,其中李凌上访案多次惊动全国人大、最高法和最高检,成了辽宁政法系统的老大难问题。所以从省到市到县层层下包,崔检又全权责成罗明处理此案。对崔平而言,他是整个链条上的终端责任人,你想罗明能不穷尽思维,想尽办法完成重任吗?因为他与崔平不仅是正副职间的关系,还是心心相印的好哥们。何况罗明一向视“担当”二字重于泰山的。但能否不辱使命,罗明起初也是心里没底的。因为李凌历时10年跑省进京,可以说从国、省到市县什么领导没见过,什么衙门没进过,光 是车票就攒了半麻袋,光是各种材料就有半柜节。让这样一个宁可搭上性命也要讨回公道的“上访专业户”息访(何况人家是有理访)简直比登天还难呀。此前,朝阳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屈连春也多次接待过李凌,深知此事的难度,所以,他特别重视也特别关注和支持崔平、罗明的包案工作。这也是罗明增加信心的动力之一。
& && & 罗明耗费许多精力,认真查阅了大量的卷宗材料,做到了心中有数。原来所谓李凌上访案是由长子被杀后引发的。主犯(李凌的未婚儿媳)自供口角后她是用剪子一刀将未婚夫毙命的,可是血衣却不止一处有洞,李凌怀疑这决非一弱女子所能,应另有帮凶,且不应定故意伤害罪(致死),而应定故意杀人罪。可是罪犯只承认自己一人所为,没想杀死他。案件审结,只判14年有期徒刑。李凌不服要求重新审理,找出帮凶。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曾出庭展示的重要物证--血衣竟不翼而飞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公安机关竟把初审笔录弄“丢”了,开庭时所用的询问笔录竟是重新整理的,自然与开庭时的供述惊人相似。你说李凌一个时任十几年的村支书能咽下这口气吗?从此他迈上漫长的上访之路,数十次入省进京伸讨公道。十年里他风雨无阻,十年里他家破人亡,十年里他倾家荡产,十年里血汗成河,十年里他受尽冷暖炎凉,十年里积劳成疾;十年里他住过澡堂,睡过马路,钻过管洞,更多是睡在车站。如今一提起方便面他就要呕吐,从来不敢看凶杀场面电视节目,整日整夜地听见儿子穿心裂肺的嘶嚎……但他并没有倒腔,依然坚韧前行。只是心变得愈加坚硬冰冷。上至全国人大,下至本市政法部门都劝他走救助之路,而他均是坚辞不受。他对笔者说,十年里他时常受到监视和阻扰,唯恐他外出上访,他不得已常常夜半出行,从临省登车……如今他说上访的技巧懂多了,足可写成一本专业书了。
& && & 自罗明受命接访后,他几次在办公室与其长谈,尊重、倾听、同情之意溢于言表,来时管饭,走时敬烟,先后七次到李凌家中探望谈心。“我是外地人,在凌源也没什么亲戚,不管案子最终如何,你要不嫌弃,以后你就是我大哥了。”李凌听后十分感动,眼睛也湿润起来。每逢年节罗明都带队前去慰问,送去米面肉菜,包括罗明自己身上穿的衣裳以及零花钱。有时去了只唠家常,不谈案件。李凌那颗冰冻了十年之久心逐渐有了温热。如同戏剧一般总会有个高潮到来。2008年一个夏日,罗明带着属下,又驱车来到偏僻的王杖子乡,走进李凌宅前。李凌笑脸相迎时,却发现罗明表情凝重,眼闪泪光,一句话未说,手捧鲜花径直朝牛棚走去。人们有所不知,牛棚里停放着李凌儿子的“十年干尸”。因为李凌曾发誓如果讨不回公道就永远& & 不会下葬。罗明不仅献花,还深深鞠躬三次。不知这三鞠躬是否仅代表罗明一人,还是代表公检法三家。总之这一异举倒让李凌不知所措了,这个从不流泪的汉子竟抱住罗明嚎啕大哭,现场的村民们无不为之落泪。因为十年里罗明是第一个走进牛棚凭吊死者的外人。最为重要的是李凌这一场大哭仿佛宣泄了积攒十年之久的仇恨,精神也渐归于了理性。坐在炕上,“哥俩”促膝长谈。“大哥,兄弟这次来是和你商量侄子后事的,我是他叔,我想我该替哥出出头了,至于救助和追究相关责任人的事就包在兄弟身上了。”
& && & 人心都是肉长的,李凌看着眼前一脸悲苦的异姓兄弟,又想想国、省首长们的以礼相待,尤其是屈连春书记的真情关注,他一句话没说,只是在罗明肩头重重地拍了两下,然后深深地点了点头。李凌对笔者说,人家罗检图个啥呀,亲兄弟也莫过于此呀。他是个好人,实在不忍心让他因我而影响前程啊!
& && & 在崔平的全力支持协调下,罗明果不食言,不仅兑现了全部承诺,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消息传到省市,各部门相关领导无不如释重负。崔平很是高兴,亲自为罗明设宴庆功。如今罗李两家相处如亲,什么养牛、低保、医疗,凡是李凌开口,罗明总是尽力帮忙。
& && & 笔者曾采访过李凌,从他那昏花的泪眼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欣慰,还有难以言说的悲哀,所以这种“私了”实在耐人寻味,也令人深省。对百姓而言,司法公正远比人均收入多少更为要切,如果不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即便把“汉莫拉比法典”刻在石头上又有何意义?
& && & 斗转星移,光阴飞逝,崔平与罗明强强联手创造了连续四年全省先进的业绩,毋庸置疑是对“黄金搭档”的最好诠释。罗明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最累也是最舒心的几年。
& && & 鹰击云端不怠倦,雀跃平滩急啄食。
& && & 2010年,崔平检察长调走,由罗明牵头主政。2011年初转为正式检察长、党组书记。对于这迟来的“正果”,罗明既心存感激又不乏某种淡定。
& && & 罗明坦言:刚接手时深感压力不小,因为崔检在任期间无论从硬件建设,还是全面管理都达到了较高水准,连续四年省优就是最好的证明。基础如此之好,若保不住连续五年省优我将成为历史罪人。就全省同类检察院而言,你连续省优,人家也不甘示弱,每年都有“黑马”杀出,本院几年前一跃跨进省优就是明证。所以罗明不敢有半点怠倦,尽管高处不胜寒,但必须稳立云端。他说工作可以创新,队伍可以强化,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有所继承,不能做出“一朝天子一朝臣”之事。实际上也无需那样,因为他原来与大家处得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大家有了定心丸,所以全院上下工作起来就会一如既往虎虎生风。
& && & 朝阳市委组织部在《罗明同志考察材料》中,重点对他的大局观念、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给予充分肯定,凌源市委对此也是非常认同。近几年来,凌源市一直处于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中,从市委书记到副市长,从公安局长(包括一些副局长)到土地局、教育局等要员接连落马,政治地震震级高,强度大,且余震绵绵。几乎在罗明转正同时,新任市委书记、市长以及市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副市长们相继到位。凌源的政治创口需要弥合,隐痛需要抚慰,干群士气需要提振,尤其经济建设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因为凌源的经济在全省全市中已处严重滞后状态。同时也正是年轻的市委书记、市长们大展身手之时。
& && & 罗明深谙此理,况且他一向具有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这种底色的时空背景对任何一个政治家或是负责人来讲,都需要凭政治智慧来凸显行动上的妥贴,进而找准在全局中的作用点并有所作为。他认为检察机关不能常年整日地盯着那些法律条文框框,而应主动把检察工作的重点纳入全市的战略格局中,不断追求检察机关存在价值的最大化。所以他在市人代会的报告中提出:“把思想观念转变到位,做到牢固树立凌源兴,检察兴的工作理念,切实增强主动服从凌源加快发展、自觉服务全市加速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抓批捕注重维护社会稳定,抓起诉注重推进社会和谐。抓反贪注重促进反腐倡廉,抓渎职注重规范依法行政。”“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起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我们决心公公正正执法,老老实实服务,兢兢业业保驾,认认真真护航……为实现凌源‘十二五’高水平开局,找准责任点和着力点……。”能在人代会上获得代表们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委实不易。这掌声不仅是对上一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检察机关大局意识和务实精神的称许。果不其然,在大会讨论期间获得了普遍好评。市委书记施光磊在闭幕式讲话中特意对检察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引用了罗明报告中的观点和理念。
& && & 罗明是个极具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有些做法不仅在朝阳市甚至在全省都属首开先河之举。
& && & 凌源地处辽冀蒙三省区的交汇处,西南大部与河北承德地区相连,清朝隶属承德府,解放初期为热河省。两地间数百年来血肉相连,亲朋交处,民风趋同。可以说不用贴标签自古以来就是“友好城市”。自恢复高考以来,大量的河北籍学生涌入凌源参考,近些年来愈演愈烈。原因是辽宁院校多,在河北能考上三本的,到辽宁就能考上二本,以此类推,史称“高考移民”。此举不仅破坏了国家高考秩序,尤其挤占了辽宁指标,侵犯了辽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多年以来屡禁不止,其中还滋生了种种腐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中的个别人以及许多中间人,联手作弊,从中牟利。
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关系网、利益链,罗明顶住重重压力,利剑出鞘,一举毅然立案13件13人,其中受贿3件3人,行贿8件8人,介绍贿赂2件2人,实现了该院“涉考”案件及使用行贿罪和介绍贿赂罪罪名零的突破,成为全省反贪工作的经典案例。
& && & “三农”问题一向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关注的头等大事,因为它事关国家兴衰与社会稳定,尤其是关乎民生的经济贪污受贿问题,是导致群访案件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势必产生“蝴蝶效应”。罗明兼任反贪局局长交流到凌源之后,对凌源的社情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2006年就把反贪工作的重点定位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上,并连续三年出重拳予以打击。此举一年后高检和省院才全面展开。朝阳市委组织部的考察材料中写到:“罗明同志以打击制约影响经济发展和化解社会矛盾为重点,2007年一举侦破15件20人次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贪污受贿犯罪;2009年又立案查处6件12人,同时妥善处理轻微刑事案件,较好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两次被评为“辽宁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和“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多次被朝阳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授予“十大优秀检察官”、“十佳检察官”和全市政法系统“十大杰出政法干警”称号。
& && & 罗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业绩远不限于此,比如他首创并实施的“七日悔罪法”,主要针对取保候审的嫌犯,每周写一份悔罪书,详述作案经过、认罪悔罪态度等,待开庭时若翻供可提交法官,使其无法翻案。这是“罗式”的创举,至今该院普遍予以应用。
& && & 罗明说办案一定要有目的性,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必须三者兼顾,反之就失去了办案的本质意义。他尤其擅长把“发散式思维”用于办案之中。他说思维不能太窄,又不能太浅,不能有所遮蔽,完整还原案件事实是一种本事,啥时想想都是一件件艺术品,也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快乐尽在其中。人们评价罗明是个完美主义者,此言一点不虚。
& && & 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罗明率先尝试人性化办案,着力在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和仇恨上下功夫。本着宽严相济的原则,对那些可捕可不捕的尽量走调解处理的路子,前提是得让受害方得到充分的满足,化解仇恨,达成谅解。因为多一个人入狱会牵动很多人的情感,甚至会毁掉一个家庭,同时增加社会仇恨。尤其对未成年的学生犯罪的处理应慎而又慎,因为这关乎他们一生的前程。仅2010年,在罗明的主导下就调解处理了10件15人。然而这样一来无疑会增加检方超倍的工作强度从而付出更多的心血。
& && & 罗明一向靠前指挥,亲历亲为,凡是久攻不下的案件他都亲自出马,屡屡告捷。同志们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书记员,被大家誉为“三员”检察长。
& && & 罗明主政一年左右就把院里治理得井然有序,生气勃勃,不仅受省市垂管部门的表彰,也受到本地党政机关乃至社会的一致好评。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深入思考检察院的长久发展战略。因为他不再满足持续保持全省先进院的称号(其实能持续保持全省先进七连冠就已实属不易了),而是要向全国先进基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校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