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想带“子”字的茶楼茶叶店子红茶叶名称

何姓女孩四个字的名字
我姓何我姓胡我想给我女起个四个
我姓何我姓胡我想给我女起个四个字的名字,有何有胡就好
何胡若兮(若兮,摘自曹植的&洛神赋&)何胡玉莹:冰清玉洁的意思.
我给你提的建议 :好听就可用嘛 我取一个 ;何秋香
所取的名字是:何胡俊娟.
女:何古皎月男、女:何古月枫
类似问题换一批
本人想信古老、而不是现代风水书中的如下二种说法:“圣贤之书,神清鬼伏,...
酸牛奶是用鲜牛奶通过特殊细菌发酵制成的,牛奶经酸化后,酪蛋白凝块变小,...酸牛奶是用鲜牛奶通过特殊细菌发酵制成的,牛奶经酸化后,酪蛋白凝块变小,并且可使胃内酸性增高,对于宝宝的消化吸收很有帮助,宝宝适量食用酸牛奶是有好处的。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购新鲜优质酸奶,家庭有条件的自制酸奶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酸奶容易变质,不宜久藏,一定要现买现吃,或现做现吃。
但是市场上常见的各种乳酸菌饮料,不能代替牛奶来喂哺宝宝。因为尽管许多乳酸也叫“某某奶”,但其中只含有少量牛奶,从营养价值上看,乳酸菌饮料远不如牛奶,其中蛋白质、脂肪、铁及维生素的含量均远低于牛奶,因此应控制宝宝食用,避免宝宝因过多食用这类饮料,而减少了牛奶和其他食品的摄入量,更不能把乳酸菌饮料作为宝宝的主食。
度假村的名字应该短些,这样才方便记忆,后面的后缀太长了不好记!
...度假村的名字应该短些,这样才方便记忆,后面的后缀太长了不好记!
祥云度假村
放轻松度假村
康乐度假村:健康快乐
桃源度假村:世外桃源
山水度假村
喜相逢......
秀水度假村
有问题 @ 爱问Powered by iask.com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准备开茶店,想请大家帮忙想个店名。希望找个名字里有带木字旁的字和有一个香字最好。谢谢!_百度知道
准备开茶店,想请大家帮忙想个店名。希望找个名字里有带木字旁的字和有一个香字最好。谢谢!
想有个林字和香字的店名。XXX茶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宾(槟)香茶店。
希望能帮到你
感觉不大适合。谢谢
采纳率:44%
梦香香、香香棋、梅香园、
建议取名===============香梓茶叶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木字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帮我取一个茶楼名字,简约的,**茶楼或***茶楼、、、_百度知道
帮我取一个茶楼名字,简约的,**茶楼或***茶楼、、、
茶楼不是很大,想要一个简单点,又不俗,清新的那种名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清雅茶楼,茗香茶楼,君悦茶楼,沁心茶楼,一品香茶楼,好来茶楼
清心也茶楼。以前学过一篇课文,文中的一个紫砂壶上写着“可以清心也”,怎么个顺序都念得通。
新我(信我)茶楼
紫香淡雅茶楼,晶莲雅茶楼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消失中的廣州--老字号茶楼(图文)
我的图书馆
消失中的廣州--老字号茶楼(图文)
廣州茶樓歷史:
从清代开始,广州就有了茶楼,不过老式的茶楼“官宦之家,不愿涉足。商界中人,亦多鄙薄”,直到民国五年,长堤扩路,交通无阻,路边的商店陆续开张营业,不少茶楼开在新式的楼房之中,旧式的茶楼,也开始改革,茶楼喝茶这才开始成为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上茶楼,“呱呱叫”  最早称得上茶楼的,应该是光绪年间开的“三元楼”,位于当时商业中心的十三行,楼高四层,算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后来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等陆续出现,因为这些有名的茶楼都有个“居”字,广州人也把茶楼称为“茶居”。  最早的茶居一定兼营龙凤礼饼,一般是楼下铺面卖饼,楼上品茶,所以人们把喝茶叫做“上高楼”。不同楼层茶价不同,当时上二四楼饮茶者,因为茶价高,所以可以“呱呱叫”。  除了这有名的“三居”,广州最有名的茶楼是“九如”,这九如是广州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的商人投资的,他们在粤港两地都有生意,“如”字号其实开了远不止九家,东如、西如、南如、太如、三如、惠如、多如、五如、九如、瑞如、宝如、福如等茶楼,东家都是七堡乡人。    “有脚头瘾”  “有脚头瘾”是广州话,意思是忍不住要到什么地方去,广州人喝茶“有脚头瘾”,因为喝茶不只是喝茶,也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已颇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势头,长寿新街“朱冠兰”是龙凤礼饼的大茶居,招牌老,生意也好。这里的茶客多是雀友,也就是爱养雀捧雀之人。“朱冠兰”附近是玉器墟,所以还有一些玩玉器的人,每到玉器墟收市,就会来品茶。  艺人、女伶多相约到“澄江”、“庆男”;听鸟于“太如”;对弈于“荣华”;经营药材海味南北行的生意人集中在“陆羽居”;收买旧物的喜到“祥珍”;建筑木工行的多聚集在巧心茶楼;教师公务员多集中在汉民路(今北京路)的涎香楼;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四牌楼附近的茶楼,是北郊菜农的聚集场所;西关的陶陶居是粤剧界人士喜欢去的地方。    欲吃虾饺,多饮一分茶  最初的茶楼点心相当简朴,曾经流行卖“大包”,所谓“大包”,其实就是包子,叉烧包、滑鸡包都相当受欢迎,那时候有些茶楼会在墙壁大书“诸君注意即午二时卖大包”,卖时每位限购一个,大包出笼,人人“延颈立足”,甚至一拥而上,动作稍慢,就拿不到了,场面非常壮观。  慢慢地,各茶楼的点心越来越丰富,饮茶的讲究越来越多。比如在十八甫“富隆”有名的是虾饺,有人总结在富隆吃到虾饺的方法是,一不能悭茶钱,要坐四分厅;二不能悭脚步,要上顶楼。因为有些茶点,只卖给四楼的四分厅茶客,有余,才卖给三分厅茶客。如果坐在三分厅,可能会看到伙计端着虾饺上楼,而等他下楼,虾饺很可能被拿完了。  “子欲吃虾饺,需多饮一分茶,否则犹过屠门耳”,这样的表述可见广州人对吃的郑重态度。廣州飲茶的習慣十分悠久。據記載,槳欄路原茶樓同業公會會址內,存放有一塊樟木木刻牌匾,上刻“成珠樓”,下刻“乾隆十年”(1745),這一實物說明成珠樓是至今尚存的廣州最老的茶樓。成珠樓在河南(海珠區)南華中路180號,漱珠橋之東側,初創時僅僅是一間簡易的平房,名叫成珠館。此地在清代有幾個大集市,從東至依次是福仁市、漱珠市、歧興時。成珠館所在的漱珠市正處在各集市的中心。&&此外,名勝海幢寺和成珠館近在咫尺,遊客甚多。這樣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成珠樓得以發展而經久不衰的有利因素和主要原因。&&&&
廣州人飲茶的場所,經歷了茶寮、茶館(二厘館)、茶居、茶樓的變化,從茶寮到茶樓是一個逐步交錯發展的歷史進程。在某個時期內,前者慢慢衰退,後者逐步取而代之。茶寮是一般勞苦大眾的飲茶和休息的場所,環境設施非常簡陋,甚至還是一種兼營的性質。清人徐珂《清裨類鈔》中有所描述:“粵人有于雜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設座,過客立而飲之。”清人金武祥《栗香隨筆》也提到廣州的初級茶寮:“廣州北門外多墳,彌望皆是,市廛盡處有快閣,為行人茶憩之所。”“這種簡易的路邊茶寮被稱為一厘館”,盛行于咸豐、同治()間。與此同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店家為改善經營,提高知名度,適應社會的需要,便設立了廣州最初的專業茶館即“二厘館”。&&1901年茶居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廣州的“二厘館”遍佈大街小巷。所謂“二厘館”,是指當時在肉菜市場開始的簡陋的茶館,方便勞苦大眾休息交流的地方,茶價只收二厘,固有其名。當時每毫錢等於七十二厘,這樣的消費屬於非常低檔。民謠曰:“去二厘館飲餐茶,茶銀二厘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不花假。”意思是說,只花二厘茶錢就能有茶水伴糕點,還能吃飽肚子,相當划算。&&
傳統的“二厘館”最顯著的特色有兩個,其一是依賴與之相應的環境,像街市、魚欄、果欄、碼頭等,主要是方便勞苦大眾。食物多選一些能“頂肚”的,“二厘館”發展到後期,茶點多是些大松糕、盅頭飯,就是糯米雞也是半斤飯一隻,一切以能裹腹為前提;“二厘館”多在街邊巷口開檔,上用樹皮做頂,中用竹木搭建,下襬幾張木臺木凳,旁邊生個爐子,爐上放一煲白粥、一鍋油老闆兼夥計就站著搓捏麵粉,或將面切成麵條,下到油鍋做成“油炸鬼”(油條),同時,還賣些芋頭糕、松糕、缽仔糕之類。茶價二厘。由於“一盅兩件”對填飽肚子幹粗話的勞苦大眾來說頗是實惠,自然“二厘館”就成為肩挑負販者歇腳的地方,也是街坊群眾聊天敘話的好去處。
&&&& “二厘館”最著名的,就是“一盅兩件”。所謂“一盅”,指的就是以石灣產的大耳粗嘴綠釉鵪鶉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裏多放些粗枝大葉,茶味澀而沒有香氣,僅沖洗腸胃而已;而所謂“兩件”,則是多供應以粗糙的大件松糕、芋頭糕,芽菜粉、大包等價廉物美的茶點,以擺臺形式,由客人自選取食,不用點叫,食畢結帳。&&
&& &&後來,對有身份的人士,上層士紳,有地位的商人和自由職業者而言,光顧“二厘館”有失體面,有失茶道之雅,他們不願意去,他們需要有能確定自己身份地位,能互相交流的休閒場所,就這樣,“茶居”就應運而生,時間約是在清光緒年間。茶居之“居”,有“隱藏”起來的意思,目的是招徠有閒階層,為他們提供消磨時間的好去處。茶居與“二厘館”的服務對象不同,茶居所追求的雅靜,與之後的茶樓較為相似。陶陶居、天然居、陸羽居、惠如樓等高檔的茶樓,這茶樓因多有一個“居”字,所以廣州又把茶樓叫做“茶居”。
1958年,建築大師梁思成來穗參加座談會,有人問他最賞識廣州哪幢建築物之設計?梁先生脫口而出:北園酒家。
北園酒家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1928年,陈济棠主粤时期的广州市商会会长邹殿邦在现十七中学右侧的一座别墅中开设北园酒家。因地处羊城北郊,毗邻白云山麓,树木茂盛,环境清静,更有小河从前面流过,故有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称。吸引了市内不少官僚政客、富商巨贾、社会名流、中西医生、著名粤剧艺人前来光顾。& & 1938年广州沦陷,北园宣告结业。& &&抗战胜利后,原北园职工杨仁甫与原北园营业部长陈兆棠、厨师刘苏及黄珠庭筹组合德公司集股经营。并请回北园的原班人马,于1947年在原址附近的小北花圈口重建开业。& & 1956年北园酒家实行公私合营。时任广州市长朱光亲临北园酒家,提出扩建计划。1957年国家投资改建,由莫伯治精心设计,把北园扩建成当时广州第一家古色古香、富有岭南庭园特色的园林酒家。朱市长还为酒家书写&北园&招牌。上世纪50年代,北园酒家就专门为外国人提供餐饮服务,是广州市最早的重点旅游接待单位。曾有“鬼佬”食堂之称。& & 1983年,北园酒家在“广州名菜美点评比展览会”上评选为80年代的名菜有:“宝鼎满坛香”、“瓦花雕鸡”、“蚝油鸭脚”、“汾酒牛肉”、“松子鱼”、“桂花香扎”、“百花争妍鸭”、“金牌油鸡”、“京都熏鱼”等。名点心有:“琵琶虾扇”、“玉液叉烧包”、“香麻奶层糕”、“百花鳌鱼饺”、“太极影双辉”、“月中丹桂盏”、“百花彩篮”、“菠萝雪花杯”、“彩影红梅”等。& & 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 1998年经国内贸易局批准为国家特级酒家。  &
  但好景不長,“七七”事變後受時局影響,生意日漸衰落。1938年廣州淪陷,北園宣告結業。
&“食飯去北園,飲茶到泮溪”,上世紀60年代廣州人的流行語,如今有多少人還熟知?創建於1928年的北園酒家,是廣州最早的園林酒家,以烹制正宗粵菜著名。1958年酒家更新擴建,由廣州著名園林建築師莫伯治設計,其建築風格類似西關大屋,朱光市長為其題字“北園”。從此,北園與泮溪、南園一道,並稱為廣州三大園林酒家。北園酒家位處小北路與越秀北路交界處,越秀公園對門,沿街呈倒“L”字形。其南側的“綺秀樓”已轉租給某品牌婚紗攝影店作為華南總店。
&1956年北園實行公私合營。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廣州飲食業日漸興旺,廣州市市長朱光提出擴建計劃,由著名建築工程師莫伯治操刀設計。北園成為廣州第一家古色古香、富有嶺南庭園特色的園林酒家。朱光市長還為酒家書寫“北園”招牌。
  此時的北園酒家,古色古香、典雅簡樸,魚池石山、彩橋連接、亭臺樓閣、曲徑回廊,奇花異草,使人恍如到了一個古代與現代文明交融的庭園。難得的是酒家的烹飪技術依然保持相當水準,“食飯去北園,飲茶到泮溪”成為一代老廣的流行語。日,換主並經重新裝修後的北園再次開業,仍然有古松、小橋、流水、亭臺。不同的是,北園已經不再是老廣州人記憶中那個一家人嘆早茶的去處。新東家主張北園走高檔路線,價碼提高,來來往往的多數是商務客。懷舊的街坊不免要哀嘆一聲,又一家老字號遠去!
&1956年廣州市政府決定重修北園,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造價必須低於國家指標,為了降低成本,設計師莫伯治和施工人員一同到民間“淘寶”,還果真蒐羅了一大批“工藝建築材料”:每斤不過幾元的紅木舊料,只要2元~5元的套色玻璃蝕刻……最終,北園酒家建築總造價每平方米只用60元,比當時中央規定的指標低。
  難得的是蒐羅的材料件件是“堅嘢”,北園酒家的老顧客大多對正門的那兩扇烏黑厚實大門記憶猶新。雷良告訴記者,這兩扇漆黑色大門就是當年莫大師從江孔殷太史第舊宅中買來的寶貝,是廣州唯一現存的鐵力木大門,直到2007年重新裝修門檻抬高了,這扇大門才被換了下來。北園酒家裏面大部分包括滿洲窗,古董字畫、酸枝紅木傢具等,都是從“太史第”被宣告“代管”,“充公”得到的東西。江太史就是南海十三郎的爸爸
&&郭沫若對北園情有獨鍾,每次外事出訪途經廣州,都一定要到北園飲早茶。他在北園即席揮毫:“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茅盾、老舍也題詩讚美廣州茶樓。大師劉海粟87歲時,曾到北園宴飲,對其茶點菜式大加讚賞,即席書寫“其味無窮”四字相贈,此四字刻在北園門前之墻壁上。&
广州酒家原地是西关文昌庙和洪圣庙,1921年开筑马路时两庙被拆除,商人陈星海与余汉谋及其弟集股在此开办了西南酒家,这就是广州酒家的前身。西南酒家聘请了当时有“南国厨王”之称的钟权大师掌厨。&&&抗日战争爆发,西南酒家被毁,1939年重新开业后改名“广州酒家”。解放前夕,老板迁往香港,由蔡炜汉重新招股复业。1956年,广州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就在广州酒家举行,“食在广州第一家”的美誉自此名传中外。
&40年代廣州酒家門面。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坐落在城西,相连风光旖旎的荔湾湖公园,是1000多年前南汉王刘鋹的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也是昔日的“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这片“古之花坞”上创办了一家充满乡野风情的小酒家。当时,附近有5条小溪,其中一条叫“泮溪”,故此,小酒家也以“泮溪”命名。泮溪酒家作为广州目前三大园林酒家之首,其名菜有八宝冬瓜盅、园林香液鸡、七彩拼盘等,著名的点心有绿茵白兔饺、蜂巢芋角、泮塘马蹄糕、脆皮三色卷等。泮溪酒家有40种菜式和点心在全国、省、市烹饪比赛中获奖。1996年泮溪酒家被授于“中华老字号”; 1997年泮溪酒家被评定为国家级特级酒家;1998年泮溪酒家被誉为广州市著名商标。莲香楼
中最高一根横梁上写着“广州莲香老饼家著名月饼礼饼”字样的这幢房子,是上世纪30年代初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的莲香楼老店。莲香楼创建于1889年。早期是广州城西关专营糕点美食的“连香糕酥馆”。一天,有着精湛工艺的老制饼师傅陈清俭喝着用莲子煲的糖水时突发灵感:用莲子来制作饼点馅料。经过实验,陈师傅制造出幼滑清香、独树一帜的莲蓉馅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州名“茶楼王”谭新义先生收购了“连香楼糕酥馆”,取名为“连香大茶楼”。连香楼的莲蓉月饼有口皆碑。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翰林学士,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莲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现高悬于楼前的“莲香楼”三个大字即是他的手迹)。百年来,莲香楼制作的莲蓉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被誉为“莲蓉第一家”。
&民初时莲香楼的股东、司理合影。前排中是当时广州“茶楼王”谭新义。
&绝大多数茶楼都有几位创办人。按照茶楼的老规矩,必须尊重股东利益,因此创办人没有工资,也不在职工应得的下栏收入中占一份,只有期望年终盈利分红,一般分配的方法是在纯益中提出15-20%作为创办人的花红,其余按股均分。  谭新义是广州茶楼业的早期创办人。他主办或参与创办的茶楼先后达10余家,其中主要有: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茗珍、和心、襟江(澄江)、惠如、莲香等。谭新义有“开荒牛”精神,甚为同行称道。他还重视扶助茶楼业的经营人才。自己虽然文化不高,却尊重有文化的同事,如当时惠如楼的司理兼创办人谭晴波、三如司理陈岳洪、南如司理梁厚、和心司理陈杰臣、东如司理招立卿、五如司理李泽、太如司理谭协、莲香司理区汉波(原西如楼正柜)等都得到他的扶助。宣统元年(1909年),谭晴波等几个人同时筹备襟江楼和莲香楼(称为姐妹企业),得到谭新义的大力支持,终于在宣统二年(1910年)先后顺利开业。  谭新义认为茶楼的成败,半是靠地点,半是靠人事,所以他为了解决选址困难问题,曾成立一家合兴置业公司,专门收购适合建设茶楼的产业,使其业务相得益彰。
  1932年,谭新义逝世。谭晴波被人称为第二代茶楼王。当时他已拥有惠如、澄江、莲香等企业,并与颜乐天(原广州莲香楼的正柜)等在香港及九龙开设了莲香楼,后又将承购的金华(四牌楼)、宝如(一德路)两茶楼改为大元楼,又在太平南十三行口再开设一间大元,一时盛极。当时能与谭晴波媲美的则为赵俭生(广州瑶头人)。谭、赵两人交情甚笃,均为惠如楼创办人,赵拥有省港“添男”、“庆男”和“得男”等茶楼;谭晴波创办的“元”字号各间茶楼,他也是参与者兼监督。抗战前夕,他的主要企业都毁于火。
&上世紀四十年代西關第十甫的蓮香樓。&
當時廣州茶居偏向上層人士,追求文雅舒適。連店名都有其獨到之處,如第五甫的五柳居,源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陸羽居,陸羽號稱茶葉的鼻祖;第三甫的永安居、永樂居,寓意永遠康樂之意。茶居較“二厘館”高級,表現在茶居需要一定的裝修,要有較寬敞的空間,要有比較舒適的環境,茶葉品種較為多樣,點心較為精緻,能創造出自己的品牌,各個方面都要適時更新。廣州“陶陶居”茶樓也有一副對聯:“陶潛善飲,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飛,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裏光陰。”想來應是絕大部分廣州人喝早茶時的心理寫照吧。&&
廣州第一家堂皇體面,真正可稱之為樓的“茶樓”叫“三元樓”,地點是在當時廣州商貿交易中心十三行,時間是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這家茶樓門面為三層建築,當時被稱為高樓,裝飾很豪華,所用傢具陳設均為酸枝木做成。自從有了三元樓以後,大家才開始把茶居叫作茶樓,把飲茶叫做“上高樓”,茶樓的消費也上了一個檔次。
光緒前後興辦的茶樓為後人較熟悉的有惠如樓(1874年)、榮華樓(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蓮香樓(1889年)、雲香樓(1904年)等,這些茶樓創建時都不是三層以上的高樓,而是後來改建或擴建的。
其時的茶樓,每層樓的茶價都不同,愈往上走,就愈貴,所以老茶客都知道那句話:“有錢上高樓,無(沒)錢地下痞(蹲)”從前廣州的茶樓和酒樓是分得很清楚的。
茶樓就是茶樓,只經營早午茶市、點心和龍鳳禮餅,不經營飯市,不包辦筵席。酒樓也是酒樓,只經營飯市、隨意小酌、包辦筵席,不做茶市和點心。“茶樓不擺宴,酒家不做餅”,然而這個傳統到了民國後期,因為飲食業競爭日漸激烈而逐漸消亡。出了名的酒家一般都有穩定的客源,而且還有知名的廚師坐鎮,所以做茶市自然得心應手。
隨著社會的發展,茶樓越來越向高檔化和多元化發展,二十世紀初崛起的“四大茶樓”,即文園、謨觴、南園、西園,其建築規模相當可觀,而且陳設講究,猶如幽雅的園林,這些地方主要是西關少爺、文人雅士、富紳巨賈、宗教人士出入。隨後又出現了四大茶樓,即北園、泮溪、廣州和南園酒家,這些酒家,大都相竟豪奢,別出心裁,建立起自己的風格,創立自家的“招牌茶”、“招牌菜色”。由於竟爭,也促使各類茶點精美繁多,形成廣州茶樓的獨特特色和美食風格。“食在廣州”的美譽從晚清開始就廣為流傳。
茶樓一般高三層,底層有六七米高,二三層各高五米左右,四面是高框玻璃窗,空氣流通,地方通爽,座位舒適,廳內懸挂字畫、條幅、楹聯等,環境佈置清雅。二是茶靚水滾。茶靚——茶的品質上乘,能滿足茶客的口味。水滾——泡茶要沸水,能品嘗出茶的真味。泡茶還要“高衝低泡”,讓沸水飛瀉入壺,使茶葉上下翻動,充分泡出味來。三是點心精美多樣、花式品種多,以大類品種分,有常期點心、星期點心、四季點心、席上點心、節日點心、早點、午點、晚點,以及各具特色的招牌點心。
最早廣州茶樓引進南歐古典卷廊建築與廣州傳統建築演變融合建築,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晶。原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的佛山逐漸衰落後,部分資金轉移到廣州。佛山七堡鄉(現石灣地區)人紛紛來廣州投資,經營茶樓業。七堡鄉人開辦的金華、利南、其昌、祥珍等茶樓相繼開張。:“如”字號的茶樓涌出,自有其一段來歷:光緒元年有陳惠如者,在惠愛中首創了“惠如樓”。後來,譚新義、譚晴波、趙儉生等先後集股開了眾多“如”字號的茶樓,如珠璣路的多如樓,三角市的東如樓,海珠路的三如樓、惠福路的南如樓、賣麻街的福如樓、長堤五仙門的瑞如樓,河南塹口的天如樓、一德路的寶如樓,同興街的九如樓等,大家爭“茶客”、爭生意,十分激烈,競爭手法集中表現為:在建築上爭妍取勝;在食譜上推陳出新。從而逐步形成廣州茶樓的特色。&&&在众多茶楼中,最出名的是九条鱼(如),他们是,三如、多如、太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共计9间,如今除惠如楼外全部灰飞烟灭了。
陶陶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上下九步行街),由黄澄波创建于1880年(清光绪6年),陶陶居拥有的高雅格局,跟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使该茶楼在广州茶楼中拥有殿堂级的地位,历年来均是各方的文人雅士乐于聚首的地方。陶陶居原名葡萄居,后由广东巨商谭杰南(另一说法是一位陈姓的商人)购入后改名,取其“乐也陶陶”之意。&&关于在茶楼大堂上耀眼的牌匾上“陶陶居”的命题,传说是清末文人康有为的手笔,有说康有为到广州讲学时,是该茶楼的常客,因而为茶楼题字;亦有说这三个字是康有为为替爱妾“陶陶”居所题的字,后才落入茶楼老板手中。文化大革 命时期,陶陶居曾被迫换上“东风楼”招牌。至1971年9月,陶陶居的旧招牌才“重见天日”。&&在未成为茶楼前,陶陶居原址是西关一位大户大家的书院。陶陶居由黄澄波自理的时期,主要经营姑苏清茶和细致点心为主。清末民初,陶陶居拹着康有为的名气,再加上店内清雅的装修格局,在民国初期各方文人雅士聚会之地。但后来因经营不善,后继无人,曾经在1927年(民国16年)因巨债而倒闭。直至1933年(民国22年)重开。&&民国时,陶陶居点心制作手抄本。(图中[卩]即英制磅,1磅=0.4536kg)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陶居从公私合营企业过渡到国有企业。经历三十多年,约于2000年被港资幸福楼集团收购。现在陶陶居亦被国家贸易部颁发“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等称号。2005年6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祥珍楼
&&&&&百年老字号茶楼——“祥珍楼”,位于中山七路36号(西门口旧当铺宝生大押旁边),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该茶楼开设茶市、饭店,经营礼饼、月饼,又摆设象棋局吸引棋迷。民国时期,广州象棋的“四大天王”黄松轩、李庆全、卢辉、冯敬旭均在此饮茶下棋而成名。1958年转为国营,文 革期间曾改名“东方茶楼”。上世纪70年代恢复原店名,恢复传统月饼生产,创新推出“祥云珍品月”、“如意吉祥月”,均在1983年被评为“广州市名菜美点”。后因中山七路的扩宽而被拆。太平馆餐厅
位于广州北京路342号-346号的太平馆餐厅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广州最早经营西餐的食府,曾有“广州西餐第一家”之称。太平馆的创始人是广州西村人徐老高。他原在沙面的其昌洋行做厨杂多年,学会了西餐的烹调技艺。1860年,徐老高因顶撞洋工头被辞,遂自制煎牛扒肩挑上街叫卖。徐的牛扒味道可口,生意兴隆,不久就在当时广州南城门外更楼门口一个叫太平沙的地方固定摆档,因地取名,首次挂出了“太平馆”的招牌。到清末民初,太平馆已远近驰名。 
&徐老高自创的烧乳鸽及精致葡国鸡闻名南粤。徐老高去世后,其子徐恒、徐枝泉继承父业,餐馆生意蒸蒸日上。1926年,徐氏兄弟以6000港元顶下广州国民餐厅(现太平馆所在地)铺面,挂上了“太平馆支店”的招牌。从此,永汉南太平沙与永汉北财厅前两家太平馆南北呼应,成为广州西餐行业的出名店号。过去,上太平馆的顾客大多是军政界、银行界、知识界名流以及富家阔少和外国人,当年李宗仁、宋子文、张发奎等都是太平馆的常客。当然,最让广州太平馆出名的还是在1925年8月8日承办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宴。周恩来夫妇当时点的西餐套餐至今仍是太平馆的招牌套餐。成珠酒家
&提到廣州老字號,必然繞不過成珠酒家。成珠酒家是廣州開業最早、時間最長的老字號茶樓,史載清朝乾隆年間已經開始營業,已有250多年歷史。它誕生於1746年,由一家稱作“成珠館”的簡易平房發展而來。成珠酒家曾用過城珠館、成珠餅家、成珠樓等名稱,其中以成珠樓最為著名。
  1858年,成珠樓創制出“小鳳餅”,因形似小雞而被稱為“雞仔餅”。1914年,雞仔餅註冊登記,專利銷售,馳名省港澳以及東南亞地區。廣播電臺曾經編了一段順口溜宣傳:“老鄉老鄉,幾時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雞仔餅。你去省城最緊要——買雞仔餅。”
  雞仔餅配方保密了100年,直至1959年才公開。如今,雖然各地的其他酒家也有生產雞仔餅,不過人們依然把成珠樓小鳳餅看作是正宗的雞仔餅。只可惜,風行一時的成珠樓,從1996年開始,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由於背負多重債務,無力償還,成珠樓終於在2000年9月關門停業。2002年,成珠樓的物業被法院拍賣。留下的財產裏,只有廣州市政府頒發的廣州老字號牌匾,及“小鳳”牌雞仔餅的商標,依舊在靜靜地等待伯樂讓它重生。
&百年老字号成珠茶楼位于海珠区南华中路180号。成珠楼是广州开业最早、时间最长的百年老字号茶楼。它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45年),至1985年该楼毁于火灾时,成珠楼的历史足有240多年了。一块当时题书“成珠楼”三字的樟木牌匾至今尚存。&&南华西路东江鸿星海鲜酒家,原成珠楼旧址 2002年槳欄路原茶樓同業公會會址內,存放有一塊樟木木刻牌匾,上刻“成珠樓”,下刻“乾隆十年”(1745),這一實物說明成珠樓是至今尚存的廣州最老的茶樓。成珠樓在河南(海珠區)南華中路180號,漱珠橋之東側,初創時僅僅是一間簡易的平房,名叫成珠館。此地在清代有幾個大集市,從東至依次是福仁市、漱珠市、歧興時。成珠館所在的漱珠市正處在各集市的中心。此外,名勝海幢寺和成珠館近在咫尺,遊客甚多。這樣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成珠樓得以發展而經久不衰的有利因素和主要原因。&&成珠楼始创时称成珠馆,是广州当时五大家族(潘、卢、伍、叶、周)之一的伍紫垣所有。伍是当时“十三行”的怡和老板,在河南(海珠区)建有规模宏大的伍氏花园(现仍有伍家祠堂),成珠馆就在园内接待处。
&<font color="#85年10月 9日夜,成珠楼被一场意外的大火吞没。为了保持这家老字号,政府决定在原址投资重建,并于1990年1月复业,易名成珠酒家。现在的成珠酒家楼高4层,其建筑风格及内部陈设依然保持着老店的古朴和典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珠酒家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开设了南华东路和荔福路分店,还兴办了集饼饵生产加工、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新洲食品厂。 成珠楼以小凤饼(俗称鸡仔饼)成名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民国三年获准商标注册专利。上世纪20年代获“展品赛会优等奖赏”,1931年获“广州市国货展览会”一等奖章。从此成珠楼小凤饼享誉省港澳。一些外国友人和华侨也把小凤饼视为中国饼食的珍品。1959年成珠楼公布小凤饼制作秘方,被商业部编入《中国名菜谱》内。今天成珠楼的小凤饼仍是大众喜爱的著名食品。長年陳舊的字號,如成珠楼,祥珍楼,荣华楼(在龙津路,始创於1876年)等百年老店始终客似云来。老茶居有市内的惠如、巧心、太昌,东关的东如,西关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令人虽一日数登而不厌的吸引力。由於用“如”字意头好,人们喜以此命名茶楼,最多时竟达十三家,号称“廣州十三如”,
它们是:东如(在三角市口)、西如(在第十甫文昌路口现新华书店址)、南如(在永汉路惠福东交叉汇合点,今北京路)、太如(在太平桥打铜街三叉匯合点,光复路)、惠如(在惠爱路,今中山五路)、多如(在珠玑路梯云路口)、三如(河南大基头,一说南华中)、五如(在维新路马鞍街口)、九如(在十三行同兴街口)、天如(在河南堑口)、瑞如(在五仙門口)、福如(在卖麻街口)、宝如(在一德路与仁济路三叉會合点)。歷史上也因廣州有九家以“如”字命名的茶(酒)楼,廣州人取其谐音称之為“九条鱼”,即惠如、三如、九如、多如、太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
廣州解放时只剩下五家,它们是中山五路的惠如楼,南华中路的三如楼,光复路的太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和北京路的南如楼。2000年12月,三如大酒楼関閉,最後一条鱼消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关闹市第十甫有家西如茶楼(现十甫路新华书店址),为当时的“茶楼王”谭新义所经营。西如茶楼有三层,地下经营饼食,楼上茶座,基本上照搬惠如楼的办法(当时谭已拥有惠如楼、太如楼等数家字号),且标新立异,深得茶客称赞。可惜毁于战火,后来重修由河南成珠茶楼接办,无奈业绩平平,不久即歇业,改为书店。惠如楼
&& &&右边着绿色牌匾者为上世纪30年代的惠如楼惠如楼由陈惠如创办(后来被谭新义收购),光绪元年(1875年)开业,位于原广州市中山五路117号,以经营广东传统风味的清茶细点为特色,是广州市著名百年老字号,也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茶楼之一,以传统粤菜、精美点心、龙凤礼饼驰名。&&&50年代后几经扩建,其主要名菜“百花鲜竹盒”、“惠如一品素”、“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脯鱼干蒸烧卖”等。1995年3月因地铁建设需要,搬迁至三元里广花路212号。&历史上,广州有9家以“如”字命名的茶(酒)楼,广州人取其谐音称之为“九条鱼”。据原惠如楼副总经理潘永杰介绍,广州解放时只剩下5条。它们是中山五路的惠如、南华中路的三如、光复路的太如、三角市的东如和北京路上的南如。这些年,几条“鱼”或因转制改名,或因地铁建设被拆。2000年12月,三如大酒楼关闭,最后一条“鱼”(如)死啦!&茶楼的招牌大都采用红底金字或黑字,以取其吉利兴旺之意,但悬挂在惠如楼门前近7米高的招牌则与众不同,是黑底金字。何故?原来惠如楼开业不久,不巧遇到同治皇帝驾崩,由于国丧,招牌不能挂红,因此把招牌改为黑底金字,一直沿用至1987年的装修前。三如大酒楼
&&位于南华中路425号的三如大酒楼,原名三如酒家、三如茶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广州曾拥有很多上百年历史的餐饮老字号,惠如楼、成珠楼、祥珍楼、三如楼,九如楼、多如楼、太如楼……其中,与“鱼”谐音的九家酒楼,被广州人称为“九条鱼”。民国初期,三如茶楼雄踞广州河南堑口,稳珠江南岸茶楼业牛耳。广州解放时只剩下5条。它们是中山五路的惠如、南华中路的三如、光复路的太如、三角市的东如和北京路上的南如。这些年,几条“鱼”或因转制改名,或因地铁建设被拆。2000年12月,三如大酒楼关闭,最后一条“鱼”(如)死啦!&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三如茶楼被日军占用,改做豆腐作坊。战后茶楼复业,并易名为三如酒家。到解放前夕,“三如”仍是“河南”最大的一家茶楼酒家。&&&&解放后,三如酒家被卖给人民政府,店主迁居香港。日,“三如”出租给南海城,易名为三如南海城海鲜酒家,结合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经营。几经浮沉,三如楼原址已成今日的金坤酒店。&太如茶楼&据查,太如茶楼位于太平桥脚打铜街(光复南路),开业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是过去广州十三“如”之一,礼饼有名,仅次于莲香楼。
多如楼&&&珠玑路的多如楼——剩得个招牌——成为了水产店
新陶芳&&&老字号新陶芳,位于中山五路191号(原美珍居,上图右方),1945年,由当时的广州市长陈策题词开业。是广州首家在门口张贴海报介绍名厨的酒家。解放前夕,国民党政界人士陈其作、陈伟光席卷酒楼资金逃港。1953年,被北区人民政府接收,成为广州酒店业第一家国营企业——北区消费合作社第一食堂。1955年改名越秀饭店。“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改名穗味轩、红雨饭店。“文革”后复名越秀饭店。直至1987年才恢复新陶芳酒楼字号,
&南海大沥人吴满于1885年在广州创办的"蛇王满"。专门收购蛇类供应药厂,或自制蛇胆类中成药,后又增加蛇肴经营。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广州蛇王满店被焚,夷为平地。翌年,吴满与伙伴吴楫川合作,在广州桨栏路重开蛇王满店。1950年9月,吴满因病辞世,终年九十四岁。&&蛇王满以前有个橱窗专门放蛇的,顾客和途人也可以参观。&解放后工商业改造时期,蛇王满、广杏林、联春堂合并入“蛇餐馆”。蛇餐馆以经营蛇餐、蛇胆、蛇酒为主,兼营野昧、海鲜等粤菜。其代表菜式有菊花龙虎凤三蛇炖水鱼、玉液彩龙鸡、美极鲜蛇碌、毒蝎煲三蛇,椒盐蛇碌等。“菊花龙虎凤”一菜曾获商业部金鼎奖。妙奇香饭店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一位名叫表迪的人与朋友合股在惠爱街(今中山四路)开办了妙奇香饭店。他用了44年时间,到1923年才够钱买下饭店旁边三家的房屋并扩建二楼,使营业面积大增,店名改为“妙奇香利记”,还随后开设了“妙奇奇”、“新奇奇”、“亦奇奇”等分店。妙奇香曾有一副被老板欣赏因而悬挂的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据说此联是一江西食客到妙奇香吃完饭后写下的,妙奇香老板觉得此联颇有情趣和生活哲理,便拿去裱好镶在镜框里挂在店内。故事真实性如何没追究价值,倒是联的内容与情调与妙奇香食客和老板的身份、心理、追求非常之合衬。
名人墨客與廣州的茶樓
廣州的茶樓,雅俗相宜,來廣州旅行的人,幾乎沒有不上茶樓的。一些社會名流、名人墨客,對廣州上茶樓飲茶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名人來廣州飲茶歷史,追溯到清代,康有為在廣州講學時,曾經常到陶陶居品茗,還應老闆之請即興題寫了“陶陶居”三字,現在陶陶居的招牌,就是康有為的墨寶。
在民國時期,魯迅先生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期間,偕同許壽裳、許廣平到北園、陸園、妙奇香等茶樓作座上客。魯迅先生說,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1926年5月,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廣州主持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主編《政治週報》。是月中旬,毛澤東作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委兼宣傳部代理部長,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會上,與來自江蘇的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柳亞子初次見面相識,彼此有好感,遂相約到位於現在的廣州中山四路妙奇香茶樓品茗敘談。
妙奇香創辦于清光緒五年(1879),一家老字號茶樓。位於舊城隍廟斜對面(今中山四路),鄰近的文德路和文明路,毛澤東的辦公室兼臥室在農講所(舊番禺學宮、今中山四路42號),常到文德路書坊鋪去查找資料和買書,事畢,還會順便上妙奇香飲茶開飯。而柳亞子到廣州後住在“客塵學旅”,該處離永漢北路財廳前的大東書局不遠,離文德路也很近,故而,二人就相約在妙奇香茶樓品茗。
當日毛澤東和柳亞子于妙奇香二樓,縱論國事,評論政局,也談詩詞。柳亞子早年加入同盟會,是著名文學團體“南社”的發起人,詩名早播。33歲的毛澤東身穿藍布長衫,俊朗儒雅,氣宇不凡。二人在革命浪潮面前,躊躇滿志。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契,毛澤東操很重的湖南口音,而柳亞子不時夾雜著一些“吳儂軟語”,但並不妨礙他倆的交談。
 & 廣州初會後,柳亞子對毛澤東越發敬佩。他常在詩中憶念那次廣州茶敘。事隔多年之後,兩人都以廣州茶敘入詩。1941年11月,柳亞子《寄毛潤之延安,兼柬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董必武、張曙時諸公》詩中有:“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飲茶”。1949年3月28日,柳亞子應毛澤東邀請赴頤和園飯局,毛柳第三次會面,宴罷歸來柳賦詩二首,柳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開天闢地君真健”),毛于4月29日作《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即“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郭沫若也是廣州的老茶客,當年他在廣州三個極富園林特色的酒家飲宴之餘,都留下了詩句。在泮溪酒家,他詩曰:“盤中粒粒皆辛苦,檻外亭亭入畫圖,齊國易牙當稽顙,隨園食譜待耙疏。隔窗堆就南天雪,入齒回輪北地酥,聲色味香都具備,得來真個費工夫”。在南園酒家,他讚曰:“此是工人天外天,解衣磅薄坐高軒,層樓重閣怡宮殿,雄辯高談滿四筵,萬盞岩茶千盞酒,三時便飯四時鮮,外來旅客鹹瞠目,始信中華是樂園。”郭沫若對北園情有獨鍾,每次外事出訪途經廣州,都一定要到北園飲早茶。他在北園即席揮毫:“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茅盾、老舍也題詩讚美廣州茶樓。大師劉海粟87歲時,曾到北園宴飲,對其茶點菜式大加讚賞,即席書寫“其味無窮”四字相贈,此四字刻在北園門前之墻壁上。西园酒家1921年在惠爱西路开业,是一座园林式酒家,号称广州四大园林酒家之一(另三家为文园、南园、谟觞)。西园有一道斋菜鼎湖上素,据说为了与附近一家斋菜馆竞争,他们暗中用鸡和猪肉熬制上汤烹调,味道果然鲜美,引来不少食家。南天王陈济棠也慕名请西园厨师到烩,制作这道斋菜,但要严格检查所有材料,不能带一点腥荤。这下可把厨师难住了,既不敢不做,又不知怎么做,眼看就要穿煲了,无奈只好兵行险着,用白毛巾吸取浓肉汤,晒干后带去,烹制时偷偷用水浸出毛巾内的肉汁调味。这一招瞒天过海,居然被他侥倖得逞。在西园对面的菜根香也有一款招牌菜“鼎湖上素”,与西园的制法大同小异,但纯用黄豆等素食原料熬汤煨制,不用肉汤,也同样美味可口。如今西园变身为中山六路的“陶街电器城”了。云香茶楼
&云香酒楼(原云香茶楼)位于越秀区东华东路342号,始创于光绪三十年(1904)。创始人郑云卓等9人筹得白银5千两为开业资本。开业时是一间砖木结构瓦面的二层楼,首层后座为食品生产工场,前铺为厅堂、窗橱饼柜,二楼经营茶市。主要经营三个茶市和饼食,尤以龙凤礼饼、中秋月饼而著名,素有“西有莲香,东有云香”之誉。1929年,前鉴街(现东华东路)开马路,云香茶楼重新拆建为三层楼房。广州沦陷时业务一落千丈;光复后,业务逐渐兴旺;到了临近解放,业务又转萧条。1956年公私合营,邻近的聚英、嘉宝茶楼及其人员一同并入云香茶楼,1957年恢复三楼对外营业。同时,地下开设冰室(即现在食街)。 酒楼的中秋月饼有传统的五仁肉月、新的品牌云龙香凤月;传统美点冰花鸡蛋散荣获中华名小吃、广东名小吃、广州名茶美点殊荣;名菜有云香葱头鸡、砂窝鱼头、草扎东坡肉、天麻麒麟鸡、烧乳鸽、金钱肚等;食街更集传统小食,印度风情、东北美食、四川特色于一体。愉园酒家
&愉园酒家:& & 愉园菜馆于1953年冬开业,地处多宝路西端。开业不到一年,愉园的名声却不胫而走,门前车水马龙,门内衣香鬓影,不特广州各界上层人士相率前往,连港澳工商界代表人物以至美洲、南洋归侨、侨领、侨眷,每到广州多乐意往此一快朵颐,甚至省、市、中南区等有关领导同志,中央首长以至国家主要领导人也曾莅临尝试。1971年被调到银龙,至1984年又被调回。1953年开业前由南昌茶厅老板冯泉集合员工合资经营。门面招牌“愉园”二字从苏东坡碑帖上套取,借眉山苏轼之意。名菜有油泡虾仁、西汁乳鸽。
1958年夏天,周恩来总理来广州视察,陈郁省长去机场迎接。陈老要请总理吃饭,让朱光市长安排地点,朱光市长决定在愉园饭店请总理吃饭。 当陈老告诉总理要请他吃饭时,总理说:“中央规定不请客送礼,你请我吃饭,又违例了。”陈老一再说明是个人请总理吃饭,不是公家出钱,是自己出钱。总理说:“我现在吃得很好嘛,你不要花钱了。”陈老又讲:“你北伐战争时期在广州饭店吃过饭,到现在几十年了,看一看,尝一尝也好嘛!”经过一番再请再辞,总理终于答应了赴宴。
位于宝华路86号,始建于1937年冬,前身为“谟觞酒家”。因在正门前雕塑两条壁龙并涂以银白色,后更名为“银龙酒家”。曾因经营得法,布局、建筑颇具园林特色,跻身于省港澳十二大酒家之列。建国后,面向大众,增设早点和大众化食品,业务有所发展。1956年改由公私合营。文 革期间曾改称“粤海饭店”、“愉园饭店”。1986年恢复原店名。钟家花园
钟家花园,又称集雅园,位于广州西关宝华正中约,是民国时期广州最有名的西关大屋之一。该屋内有“一拳石斋”、“二酋轩”、“三雅堂”、“四时春”、“金符斋”、“玉茗堂”等建筑,结构布局极具岭南园林特色,被誉为“亭台园林之胜。”晚清翰林钟锡璜获取功名后回到钟家花园,什么事情也不做。他很会享受生活,讨老婆,生小孩,尽情玩乐。家庭生活支出庞大,需要很多钱财,但没有收入来源,他就把祖上产业钟家花园卖掉了,后来又把斜对面的钟家大屋卖了,得到的钱大部分放入私人钱庄,靠吃利息过日子。钟锡璜把钟家花园卖掉后,买主把其中部分改成了漠觞酒家。后来酒家易主,被改建为银龙酒家。菜根香
菜根香(菜根香素食馆)位于闹市区中山六路,店名取自佛教《金刚经》偈语:“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该店有10款素菜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它们是:鼎湖上素、北菇生筋、五彩软筋、罗汉大斋、杏元炖雪耳、酿扒竹笙、红烧北菇、六宝拼盘、香露芥菜、石耳云吞汤。其中“鼎湖上素”以三菇(北菇、鲜菇,蘑菇)、六耳(雪耳、黄耳、石耳、木耳、云耳、桂花耳)及发菜、竹笙、银针、鲜笋,莲子、白果、生筋等制成。“菜根香”创建于上世纪的1933年,原来设在本市西关,1938年广州沦陷后停业,同年迁往韶关。1945年搬回广州六榕寺榕荫园内,1947年由佛门人士杨保洪重新开设,易名为“居士林素菜馆”,次年才改名为“菜根香素食馆”,迁至现址中山六路,店名沿用至今。 1984年,菜根香素食馆投资百万元重新改造装修,增开早茶市。2004年结业,原址现为药房。上世纪20年代,戴恭谦受亲戚释铁禅(六榕寺住持)邀请,在六榕寺内主持榕荫园斋菜馆,为到六榕寺拜佛的居士提供斋菜。当时园内设有高低两厅,其中“保良厅”专为社会上层人士而设。&&中山五路上海餐厅
大同酒家位于广州繁华地段长堤,其前身为1938年日本人中泽亲礼等人开设的“广州园酒家”, 1942年因亏损而易主,由穗、港两地的饮食巨子冯剑生、李铭等人收购,改用在香港已负盛名的“大同酒家”招牌。民国时大同酒家的礼券&抗战胜利后,第三任老板谭杰南集穗、港、澳饮食人才,取诸家之长,锐意经营,深得军政显要、富商巨贾的青睐。陈立夫、宋子文、孔祥熙、孙科、何应饮、蒋经国等曾当座上客。广州解放前夕,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陈诚等,在梅花村陈济棠府饮宴,选了大同酒家的厨师和服务员。新中国成立后,大同酒家长期都是广州市接待国内外宾客的地方。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宴请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朝鲜主席金日成、越南总理范文同等。毛主席到广州视察工作时,酒家也派出厨师参加接待。&&大同的“大同脆皮鸡” 、“娥姐粉果”等一批名菜美点载入由中国商业部饮食服务公司编撰的《中国名菜谱》中;“酥化鸡蛋挞”、“猪脚姜醋蛋”被中国烹饪协会定名为中华名小吃品种;&&70年代的广州大同酒家97年12月,大同酒家经全国饮食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批准为“国家特级酒家”。2001年3月,大同酒家被广州市政府授予第一批《广州老字号》牌匾。南园酒家
&据《食在广州史话》,南园酒家开业于民国元年,在太平沙(现八旗二马路西段),原址为孔家大院。(上三十年代)晚清时,太平沙孔氏大盐商的孔家大院成为了黄佐贤(黄焯卿的叔父)的产业,他将孔家大院改建为园林式酒家,命名“南园”,由同乡何展云(原一景酒家经理)经营。由于当时天字码头一带河面妓艇云集,岸上商旅游人众多,故南园虽不靠近马路,生意也相当红火。到宣统元年(1909年),内街的南园被谭晴波的襟江酒楼(位于广州东堤)抢了不少生意。此时何展云年事已高,再无锐气与襟江抗衡,遂决定把南园低价转让给别人经营。陈福畴(当时在襟江酒楼任楼面部长)利用南园肯低价转让这个大好机会,和高敬之、黄焯卿同承顶了南园经营,并改建了南园,亭、台、楼、阁俱全,并以遍植花木的曲经相连,迎合了达官贵人不乐意与其他顾客杂处饮宴的心理。酒家内陈设古雅、餐具华贵,酸枝台椅、江西名瓷、象牙筷、银酒杯,一应俱全,还可以随时开“四局”-- -- “雀局”(打麻将),“烟局”(抽鸦片),“响局”(召乐队或艺人在席前吹奏或唱曲)和“花局”(召妓陪酒),加之名菜也特别多,因此生意越做越大,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时候,已名扬海内外。可惜后来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时,酒家毁于一场大火。大三元酒家
&1936年,长堤大三元酒家
大三元酒家位于长堤大马路,据传始创于民国5年(1916),大三元酒家的名称来历有此一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可谓十分贴切。大三元酒家位于长堤大马路 260号,创建于1919 年,在20年代,与南园、西园、文园合称广州四大酒家,并位居榜首。在华侨中有“住在广泰来(旅店),食在大三元(酒家)”之说。不但在廣州名气大,而且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誉。其左邻是壶天酒楼,右邻则是羊城置业公司。约在1920年,大三元经营者对着竞争激烈的局面感到力不从心,遂找行内高手承顶经营。酒楼业名家陈福畴集资承顶了大三元,其时壶天酒楼也想易手、羊城置业公司也停业,一德东路万生茶庄老板温心田借出一大笔款项,陈福畴便把大三元的左右铺位一起租过来,把原来的“竹筒铺”扩大为“三合一”的大铺面,大三元顿时成了宽敞大店,不久后便跃上当时广州“四大酒家”之列。扬名有几个原因:一是它的名字响亮,寓三元及第、独居榜首之意;二是它的设施较为先进,是广州首家安装电梯载客的酒家(以“有机可乘”作号召招引食客),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具吸引力的新鲜事。使它在市内同类酒家中排在首位。当然,更主要的还在于酒家的烹饪技艺高,菜肴质量好抗战爆发,陈福畴辞去大三元之职赴香港去了。1938年广州沦陷之初酒家停业。大约在1940年,欧阳拔卿(陈福畴的妻舅)筹集了若干资金,对店中作简单的粉饰后复业,并由陈福畴之子陈董芝为总经理。大约过了两三年,欧阳拔卿与陈董芝都离开了大三元,店中业务由吴仲怡主持,吴銮也曾当过司理兼采购员。抗战胜利后,广州饮食业重新进入兴盛时期,大三元业务也有起色,然而只是昙花一现。1948年秋冬之际,大三元即放“暗盘”招顶,最后由最大债权人万生茶庄老板温光(温心田之子)等人接手经营。温光是广州“第二代茶楼王”谭晴波的女婿,在岳丈的指点下,大三元也经营得较好,仍然保持名店的声誉,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
。“红烧大裙翅”是大三元的传统招牌菜。据说在二三十年代,要花60块银元才能吃得上这道菜。因此,当时的一些名流士绅都以在大三元饮宴为荣耀。“红烧大裙翅”是选用老虎鲨、鲟头鲨等上等裙翅作原料,需经煲翅(即浸发)、滚煨翅、烤翅、上翅等几道制作工序,在火候和烹制时间上都极为讲究。烹制出来的翅,拿筷了夹起任何一根,两端都能自然下垂并合拢成椭圆形为最好,否则说明过硬或过软了。此菜汤清味鲜,香滑而不腻口,一直列为粤菜中的上品。
&大三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港商合作,也曾风光一时。但是随着90年代长堤失去往日“商业天堂”地位,加上人口外迁和缺乏停车场等原因,酒家收入相应减少,更无力进行新的投入。1999年“大三元”改为以快餐为主,在2000年4月因为拖欠房租被迫关闭。大三元酒家楼房年久失修,部分楼体被鉴定为严损房并于2005年4月予以拆除。
&利南楼原位于中山四路267号,名菜有“香酥片皮鸭”等,后因扩路拆除。从广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叹茶的架势可分为三个时期: 沦陷时期,闹市中心惠爱路(今中山四路)有间利南茶楼,对面有东乐戏院、城隍庙。位置极佳,但设备简单,摆出的桌子是清一色的不足一平方米的四方桌,有靠背的凳子,泡茶用的是有盖的茶盅。
六国饭店原址在广州西堤二马路,其招牌鸡是“六国太爷鸡”。抗日战争时期,六国饭店被焚毁,一度辗转到香港开业。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在广州长堤东山再起。到了1959年,六国饭店所处被列为危楼,被并入到大三元酒家。 “太爷鸡”其实是由曾经当过县太爷的周桂生发明创制的,清朝末年,周桂生任广东新会县令,因辛亥革命丢了乌纱帽。之后,周跑到了省城,在百灵街定居并经营起卤熏鸡的生意。周太爷原籍江苏武进,在江苏和广东为官时尝遍两地名食,酷爱吃鸡。他用清远鸡项,兼取江苏的熏法和广东的卤法之长,制成了既有江苏特色又有广东风味的茶香鸡,并挂招牌为“周生记太爷鸡”。 “周生记太爷鸡”打红几年之后,六国饭店老板招宽鱼一心要用“太爷鸡”做招牌,交了50两白银做学费,派号称“油鸡卿”的烹鸡高手梁焯卿厨师跟周太爷学师,于是就有了 “六国太爷鸡”。再后来,“六国太爷鸡”由“大三元”接手,成为该酒家的“四大名菜”之一。东亚大酒店&&&&& && &&&东亚大酒店由旅澳华侨马应彪集资于1914年兴建,落成后称“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东亚大酒店”,为当时广州规模较大的酒店。楼高7层,外表为欧洲古 东亚大酒店典建筑房轩敞,内则全部用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酸枝家具,外洋内中,陈设奇丽,堪称百粤之冠。天台设花园,有“不夜天”之称。民国时期,酒店与邻近的先施公司和海珠大戏院,形成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是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经常出入的场所。& & &1945年10月新一军入城仪式,路经长堤。图中可见东亚酒店、先施公司东面过几间铺的【金龙酒家】。&&&东亚酒店是广州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日晚,当解放大军进城的消息传来后,萧响三(萧泛波)等地下党员与同乐会会员,找来了红布和黄布,按照萧响三的爱人黎秀琼寄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的模样,由同乐会会员马明裁剪并把旗身车缝好,然后工人们精心合作,一针一线地把五颗黄星镶在红旗上。15日清晨,萧响三、梁江佛、 刘广源、刘亨、马寿和马文羲等从东亚酒店三楼的窗口升起了广州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 && &改革开放后,酒店进行了全面改造,被定为一间二星级酒店。199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酒店转制为民营企业,按三星级酒店标准装修改造。
太平南路“南京酒家”
&&长堤金龙酒家、华南大酒店
&&&&.长堤的中山大酒店
爱群大酒店&&钻石大酒家&钻石&&大元茶楼
&上世纪三十年代,谭晴波在太平南、十三行口开设的大元茶楼。(现新中国大厦对出广场位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大元茶楼股票&&长堤的大元茶楼&&冠珍楼
&这间“※珍楼”的大肴馆茶楼的招牌,包办满汉全筵、喜庆白事的荤、素筵席和助兴的戏班。据史料,清末能“包办满汉全筵”的“※珍楼”茶楼,可能是“八珍楼”和“冠珍楼”(原在第七甫,即现光复中路北段。后迁往打铜街,即现光复南路南段。)估计这条老街是“冠珍楼”所在的打铜街。得心茶楼
&1956年的得心茶楼图片。庆男楼
&赵俭生(广州瑶头人),拥有省港“添男”、“庆男”和“得男”等茶楼。图为西堤二马路的庆男楼(心照不宣 之“一组老广100楼”,反转), 艺人、女伶多到 “庆男”饮茶。
&1929年,桨栏路。可见赵俭生(广州瑶头人)开办的“添男茶楼”。&&添男茶楼&据说:小明星在日在此茶楼演唱《秋坟》时,一曲未终,突然昏倒……
&上世纪卅年代,图中右面的是广州茶楼业“九鱼(如)齐出”之长堤“瑞如楼”。&东坡楼&东堤的东坡楼属花筵酒家花筵酒家虽然也是经营酒菜筵席,但更主要的特点是,它是依附于官僚军阀、富商巨贾、豪绅地主、专供他们玩弄娼妓、过荒淫生活的专业酒家。《娼妓、花捐、花筵酒家》叶永春何俅杜沛端等
高升大茶樓
&上世紀三十年代廣州河南的高升大茶樓門面。如果 我没有记错,是在现在洪德路和南华西路的转角处,河南高陞茶楼1929年被拆。80年代中已经被拆成商品房拉,位置是在河南电影院,现在的木偶剧院一侧靠江边的转角处,对面是甜品店和旧模具厂,我很小的时候去过一次。原来以为是三如楼或天如楼,后来发现资料有错,三如在现在的堑口那里,(资料写是大基头,天如就找不到具体地址拉)
&大昌茶楼&上卅年代下九甫的【大昌茶楼】,位置在今下九路与杨巷路转角位。东江饭店
&“致美斋”,旁边的“云来阁”旧址是“东江饭店”(中山四路337号)。&&
1946年改为宁昌饭店,1967年改称东江饭店,拆毁之前有3层楼面、500多个座位。该店一向以擅长烹饪东江菜式(客家菜)著称,传统名菜有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八宝窝全鸭、七彩杂锦煲、东江元蹄、梅菜扣肉、东江炸春卷、脆皮葱油鱼等。其中东江盐焗鸡的烹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的代表菜。有两种基本制法:一是传统盐焗法,把光鸡用砂纸包好,然后置于填满粗盐的砂锅慢火焗熟,因而皮爽肉滑,浓香扑鼻。二是水浸法,用上汤浸至八成熟,取起斩成几大件,放入料盐、猪油、麻油、味精等调成的味料中,加温至刚熟即捞起,斩件或手撕拆骨,上碟。食盐焗鸡时,一般应佐以沙姜油盐,使食味更为香美。东江盐鸡是东江饭店的传统招牌菜,平均日销量达300只,节日多达1500只。
&半瓯茶室原在西关,后迁到惠爱中(今李占记钟表店楼上)。北宋诗人郑谷有“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的佳句。半瓯茶室-----------节选自茶室业十年(冯明泉)广州市的茶室业,是介乎酒楼与茶楼之间的自然行业,全盛而至淘汰仅10多年时间。茶室虽然是两不象(酒楼、茶楼),他实际是看准了这两大行业的不足,为“补漏”而诞生的。在清末民初时期,遗老遗臣、富豪阔少、有闲阶级,特别是喜过夜生活的人,干夜活的人(如伶人之类),他们是不能早起床的,待到起床时,所有茶楼均已收市(酒楼则不准做茶市),于是茶室就最适合这类人物的消费。由于西关这类顾客特多,因此,西关此类茶室一时如雨后春笋。1927年西关十七甫、十八甫以及十八甫南、北相继开拆马路,原来在十八甫南经营玉波酒楼(包办馆)的老板张桂平先生,率先创立一家新玉波茶室。接着马路拆成,这里短短几百米两条相连的马路,竟相继出现了新玉波、茶香室、半瓯等十余家茶室,还有十多家中小型酒楼,使西关十八甫形成了广州空前畅旺的食街。茶室业由零星开设到1927年后迅猛发展,迄陈济棠主粤后期(1936年)实际已经走向下坡。在十七、八甫开拆马路时一窝蜂开办的十多家茶室,也在三几年间相继倒闭。特别在沦陷时十八甫毁于大火,这里的茶室最终荡然无存。半瓯茶室也及时迁入城里惠爱中(今李占记钟表店楼上),同样开早茶市,改变经营作风,虽仍挂着茶室招牌,但地方较大,实际已同一般酒茶楼无异的字号均能维持到解放,直至公私合营。
&中華路的和平大酒樓&
&。聚园酒家
&人人菜馆(那时人民路未建高架桥)1983年,广州市第一家中外合作饮食业——人人菜馆在西濠二马路出现,该馆开业以来,实行24小时经营服务,是全广州最早开始做宵夜的酒店。开业不到两年,就偿还了港商的全部投资。
&上世纪三十年代,六二三路的林泉茶楼陆羽居”茶楼
&上世纪卅年代末,太平路(现人民南路)的一德路口,图中左面骑楼建筑,就是当年的“陆羽居”茶楼。(图中可见其招牌)
&小时候(上五十年代)还见【兆丰楼】尚在经营。听老人家说,当年【陆羽居】刚开业时就在其对面,后来才搬走的。这里都是长寿寺旧址,曾数过,在长寿寺旧址上,一共开有九间规模不小的茶楼。
&位于龙津东路的荣华楼,创业于光绪二年,可以边饮茶边叹戏
&当年的长堤胜记,以食野生動物和新鮮海味爲主,
&&一景酒家&
&上廿年代中期,长堤大马路的【一景酒家】。
&&&西堤聚英茶楼
&清咸丰六年(1856年),小北出土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地府”的地契),被小北门外下塘村村民李月樵得到。李月樵开了一间茶寮,并取墓券中“宝汉”二字命名,茶寮的厅堂以茅草为盖,蓬门为饰,周边以竹篱围之,曲径迂回其间,径旁为绿茵之草地,丽花点缀其中,店旁种以绿竹,隽茂之叶掩映于窗外,好一派田园风味。茶寮既开茶市又有小炒小食,除了茶市盛名之外,饭市的白切鸡也远近闻名,郊外油菜、山根豆腐、沙河粉等亦颇为食客赏识。李月樵还把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陈设在茶寮内,以招徕茶客,到清末民初终成为广州著名酒家之一。
&上卅年代,越秀山五层楼西面,抗战时被毁的南越酒家。&&&&上卅年代,越秀山镇东路边的越秀酒家
&据《荔湾文史》称:宝华路有高升茶楼。清平饭店
&&1949年解放前夕的上、下九路、扬巷、德星路交叉路口,图中右面的骑楼建筑位置即今荔湾广场南面临街铺面。图中可见【洞天酒家】和【品荣陞酒家】(后来的【中区食堂】、【清平(鸡)饭店】)。
天元茶楼&&清末民初广州有名的富商邝伍臣(1850年-1929年)创办,位于上九路光复路口交界处,灌汤饺有名。&&解放后改名为四时春,再改新华饭店,后来改清平饭店。
&创建于1964年在清平路的清平饭店,上八十年代造大,迁往原下九路中区食堂开店。图为外卖部。
以“清平鸡”作为招牌的广州清平饭店集团公司,1994年在宝华路90号开业的总店。
前身是“四时春”的清平饭店上九路分店。“四时春”在1963年改为“新华饭店”在附近还有“亨栈茶楼”!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荔湾广场!
&图中右侧,是长寿西路新胜街口永元茶楼(二、三楼)。&
&&热闹的“富南”楼 从中山八路转入石路基,踏进菜田边的小路,但见三三两两的行人,携着大大小小的雀笼。我们跟着这些行人,穿过铁路底的桥洞,再越过一道铁路,便到了这座四合院古建筑式的茶楼了。 这茶楼正门写着“红桥饭店”,据说,这是文革时改的名,茶客们却仍按旧名“富南”茶楼称呼它。这是一间典型的南国乡间茶楼,坐西向东,门口右边,有一棵古老的大榕树,象一把巨伞,半边遮盖着房子的瓦面;半边遮盖了茶楼门口的一片地。榕树头边,摆放着一些花岗石块。
&富南楼的变迁 听罢老雀友们的“雀经”,我访问了“富南”茶楼的经理,请他介绍一下这间茶楼的历史和雀友们的一些情况。 原来,这茶楼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解放前几年,一位叫蔡富的人同几位好友合伙,开办了这间茶楼,取其名中的“富”字,定名为“富南”。当初富南楼旁有一条小河,与珠江相通,船可驶达。茶楼正门现存的大榕树边,原有一埗头,让船泊岸,人货便由此上落。其时,有些渔民到此卖活鱼、活虾、活蟹等。特别是那些生蹦活跳的大虾,用虾笼放在水中养着,任客选购。茶客们买到活虾,送到茶楼加工煮熟,然后剥鲜虾下酒,十分惬意。 解放后,在“大跃进”年代,修建珠江大桥和铁路的工程相继动工了,茶楼边的小河被填了。后来,茶楼又几经改建,才成现在这样子。
民國初期,粵曲進入茶樓。一邊嘆茶一邊現場聽真人唱粵曲是老廣州人一大樂事。
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廣州的茶樓紛紛開設歌壇,而其中又以九如、大三元、怡香、建南等八家的上座率最高,所以就有了“八大歌壇”的美譽。當時的粵曲名伶經常在省港澳三地獻唱,也促進了粵曲的發展。泮溪酒家、陶陶居、清平飯店等都設有曲藝茶座。通常,那時候的人三五知己,一邊嘆茶一邊欣賞粵曲的演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部分茶樓經過公私合營,仍按照原來的模式進行經營,像陶陶居、蓮香樓、廣州酒家、北園、南園、泮溪、大同、新亞等,茶市依舊。
&巧心茶楼说起惠福西路的巧心茶楼,就不能不说到它的老板谭耀生(也叫谭尧,即茶楼业行尊谭念慈之父)的一片苦心和善心。苦心经营  巧心茶楼创始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址在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马鞍街。1920年,由于开辟马路,巧心茶楼迁去惠福西路现址。这地方原是南海县马房,巧心老板购得后立心建一座四层高的有气势的茶楼,以便更好立足。  广州地处亚热带,天气较热,所以茶楼茶市要旺必须给茶客一个好环境,那就是通风透气凉爽。因此巧心楼楼堂建筑得高大、宽敞,向正南面,南北通风,足可与当时著名的惠如楼比美。  巧心楼的内部陈设,更加是典型的广州茶楼格局,堂内临街四周镶嵌五彩缤纷的满洲花窗,墙上悬挂字联古画、酸枝茶几上摆设名贵陶瓷花瓶。堂上全部是红木家具,门楣和各厅之间格均用红木雕刻上花鸟虫鱼。而巧心楼的镇店之宝是岭南著名画家黎二樵的一幅山水画(新中国成立后捐给广东文史馆)。  在广州开茶楼,要招得茶客首先就得做到水滚茶靓。巧心老板在这方面又下了一番苦心。巧心的茶价各层不同,二楼最平,为一分二厘,三楼前座和中座为二分四厘,后座为三分六厘,茶要靓但又得讲成本,不能做蚀本生意,这就要靠高明的买货手,他的高明不但表现在对茶的品种鉴别上,更重要的是在懂“较”茶上,即是能把同类型的不同产地或不同价格的高中低档茶,混合达到具有色、香、味并且耐泡等性能,既满足茶客要求,又符合节约成本。有了高明的买货手,还要懂得如何贮存茶叶。在这方面巧心确有一套。每次进货都是可供十年使用的数量,所贮存的茶叶以普洱、寿眉、六安、六宝为多。&& & 茶叶靓但又如何保证水滚呢?巧心楼泡茶的开水是双重煲沸的。除专用的开水炉将水烧开外,每个厅均设一个座炉,座炉烧煤球,炉面用一块厚铁板盖上,铁板中间有炉口般大的透火孔,炉上可放4个大铜吊煲(行内戏称“死人头”)。可想而知这大铜吊煲的水是保持沸烫的。  谭老板的苦心经营当然得到丰盛的回报。巧心茶楼最初只做早茶市生意,中午卖粉面,晚上卖甜品糕点。名气大了,到了1945年,也就开设饭市了。这一开就不得了,每月都有500多席的酒席,这在当时来讲是了不得的,足可挤身一流茶楼前列。而当年“大天二”(即恶霸)周耀在巧心摆婚宴,并用专车接曲艺名伶李少芳来巧心唱曲凑兴,更是轰动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调整茶价,巧心与莲香楼、陶陶居、惠如楼同一层次,收每位七分钱茶,是全市最贵的。也就是说,巧心已成广州一流茶楼,谭老板的苦心经营修成正果。当年,巧心的招牌点心是豉油王干蒸烧卖,招牌菜是生炒骨、煎虾饼,可说大受食客欢迎。一心向善 提起巧心茶楼,老茶客们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巧心楼的水滚茶靓,还有谭老板的乐善好施,一心向善。  巧心楼楼堂高大宽敞南北对流,酷暑天时不少街坊邻里拖男带女到巧心楼门口纳凉,而巧心首层除礼饼馆外,空地甚多,小孩便把这地方当成游乐场所,甚至有小孩撒了一地尿。谭老板嘱咐职工不得驱赶责骂小孩,至于地面尿水,要由柜尾小工负责拖抹。有人说这是由于风水佬说铺面是“五鬼运财地”,小孩越多越聚财,故谭尧纵容。但从谭尧一向以来的行事,倒实在是与人为善。巧心的厨师梁广,兄弟俩本是街坊孤儿,幸得谭尧收留,自小在店做“后生”,吃住皆在巧心,可以说是谭尧抚养他们成人的。夏日炎炎,谭尧让伙计在茶楼门口设立免费茶水档,为行人免费献茶,并备有自制跌打丸散施药救人。  民国时期,巧心曾被当局停业30多天,巧心老板没有裁员,而是将储存的茶叶出售支付工人工资,职工大受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巧心茶楼响应国家号召购买公债,一下就出售了储存20年的旧茶叶60箱作购公债之用。  巧心楼老板一心向善其实也是一种经营手法,广州俗语说“人心搏人心,八两换半斤”,对人向以善心是绝不会吃亏的,相反,只会换来理解、信任、尊重。苦心、善心换来兴旺的巧心,也算是广州茶楼业的一段传奇。
&广州饮茶文化
&一、“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广州话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早茶”突出体现岭南文化“早”的特色。岭南,春早;岭南人。起早。正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广州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与之相应的有“趁早墟”(赶早集)、“饮早茶”的习惯。广州人“饮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点来钟起床,步行到茶馆,“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慢慢“叹”(好好地享受)。饮茶配以点心或炒粉、面,这是广州早茶的特点,也是广州茶系异于其他茶系的突出之处。中国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没有佐食,而广州人却不然,饮茶总配以点心。其原因不知是由于光喝茶太单调,还是由于气候炎热不喝茶吃点心难以下咽,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广州人开始有了这种习惯,是否受到西方饮食的影响,也无从考究。 &明清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更为普遍,茶市兴旺。商品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首先是竞争,而竞争的关键是能否节省时间;虽然广州人并不能在理性上认识 “时间就是金钱”,但实际上却不得不加快生活节奏,传统的时间观念开始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观念被动摇,人们处处珍惜时间,饮食中“饮早茶”正是合乎“惜时”的原则。“饮早茶”是利用未开始工作之空暇,喝茶,清洗肠胃;吃点心,喂饱肚子;聊天,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大清早漫步至茶居(茶楼)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而多得,精明的广州人何乐而不为。 &二、茶、茶点、茶楼 & 广州人饮早茶,注重好茶,也注重配茶的点心与茶楼的环境。清代的茶楼,茶台上摆有茶盅、茶盅盖和茶杯,点心糖果放在茶台旁的小窗橱里,由茶客自取,吃完再结帐。广州人多爱饮龙井、水仙、普洱、寿眉、红茶等。广州茶楼所供应的点心,开始时较为简单,仅有蛋卷、薄饼、酥饼之类。近代以来,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广州的茶楼也接受了西方传进的点心,如各种面包,蛋糕等。民国时期,茶楼的点心出现多样化趋势,增加了各种富有岭南特色的包点,以及岭南特有的用肉类制作的“烧卖”,如豆沙包、麻容包、椰容包、叉烧包、腊肠卷,以及排骨烧卖、干蒸烧卖、虾饺烧卖等。 &广州的配茶点心,由简单到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二十世纪初,广州配茶点心愈来愈丰富,茶市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为适应竞争的新形势,惠如楼首创“星期美点”,每周更换一次点心品种,以吸引茶客。广州点心,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是:选料广博,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制作精细,皮松屑薄。茶点,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人饮茶,讲究环境。广州人称茶楼作“茶居”,有不同的档次。上乘茶居,门户金碧辉煌,室内字画高挂,瓷盅沏名茶,配以高级点心,名伶演唱,此为达官贵人的去处;较低层的茶居、茶寮、炒粉馆,不设茶盅,用瓷茶壶,消费水平较低,薄茶足以解渴,闲聊可以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消遣与歇息,顾客多为“苦力”(搬运工)和“收买佬”(收破烂者)等下层劳苦民众。广州的茶市,从来就十分兴旺,大清早就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即使在抗战时期也不中落,可见“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广州老字号茶楼,多创于清代,长年陈旧的字号,始终客似云来。老茶居有市内的惠如、巧心、太昌,东关的东如,西关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令人虽一日数登而不厌的吸引力。
富粤酒楼乙卯大水灾时(1915)的富粤酒楼。
&&1916年的富粤酒楼。
&&以前八路车报站“下一站,西区食堂”,“西区食堂到了”。开康王路时已CHINA(拆啦)!
&乙卯年(1915)大水灾时的长堤大马路。图中,可见东亚酒店西面有两间茶楼:【泉香茶楼】和【怡香茶楼】。聚丰园
&&聚丰园酒家,原设于越华路江苏会馆中。在抗战期间,一些驻会馆的江苏人,为了糊口,制作一些姑苏食品在门前摆卖,如缸炉芝麻烧饼(又名蟹壳黄)、生煎锅贴饺、生肉包子、扬州油糕等小吃,很受欢迎。& & & 后来国民党中将李中萼,在此开设菜馆,用以招待官场中同僚,同时也经营谋利。&  & &&&抗战胜利后,会馆原址征用,故迁到惠爱中(今中山五路)继续经营,并改为聚丰园酒家。基本员工都是江浙人,以姑苏风味著称。菜点除以上品种外,还有蟹黄灌汤包、鲜虾锅贴饺、醉虾醉蟹、四喜狮子头等名菜。&  & & (1958年后,聚丰园、老乡亲合并为华北饭店)
石室前一德茶楼
&&&&&沙基大街“商乐酒家”
&红棉大酒家,在永汉路、惠爱路口
&&&詠觞酒家&最先请香港名伶唱曲的是詠觞老板何先生(番禺大石人氏),他第一次请张琼仙、熊飞影、黄佩英来该詠觞(永汉戏院旁边楼上)献艺。
汉民路口“宜珍茶荘”&&&&得元茶楼&年间的得元茶楼在新元丰码头旁边&&&永南茶楼&河南【永南茶楼】,估计在南华路。
1<font color="#8年广州沦陷。当时龟岗顶上有一块平地,马粪遍地,脏秽不堪,是日军的养马场,还有一座军用药物仓库。抗战胜利后,又成了小商贩设摊摆档的地方。物换星移,恐怕很少人会知道,今天的东山酒家,恰好就在昔日这个位置。东山酒家前身是东区消费合作社第二食堂(简称东山食堂),日开业于东华东路,1957年迁址于龟岗大马路,次年定名为东山酒家,是广州仅有的五家国营饮食店之一。“文革”期间,曾一度易名为东山饭店。1997年,全酒家260多名广州工和外来工全部都成了新股东,成为广州饮食服务业首家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并发展成为拥有4家分店,2000多餐位的企业。&& & 东山酒家除了一天四市的茗茶清香超值之外,菜式更是丰富多彩。就以该酒家于1998年“广州烧卤”大赛中获奖的“明炉火鹅”为例,从选鹅到烧制都是经过精心炮制,那烧鹅上台卖相美,皮色金黄火候恰到好处,香脆、可口,味道与众不同,令人食指大动!而另一款菜式“烧鸡汁桂鱼”在2000年广州美食节中亦获殊荣;“滋补羊肉煲”更被评为《中国名菜》。& & 2004年,东山酒家的职工筹资了4000多万元赎买了东山酒家的国有资产,并对大楼进行重建改造,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成为首个由职工筹资成功转制的国有餐饮企业。东山酒家已经变身为一座商业中心,其外立面已不见了东山酒家招牌的影踪,取而代之的是广州酒家、百佳等多家饮食零售企业的牌子,唯余两颗大家熟悉的大榕树。忆南国酒家  □曾锦燊  1979年,经熟人介绍,来到解放北路的老字号“南国酒家”(曾叫“北秀饭店”)当“八路军”,这是当时社会上对月薪24元,即8毛钱1天的临时工的戏称。  南国酒家在广州属于一流酒家级别,紧随泮溪、南园、北园、广州酒家等之后,楼高三层,呈开放式楼梯;共五个大厅,首层一个,二楼一个,三楼三个。其时,无论是茶楼抑或酒家都极少所谓“厅房”;大型的酒家通常会将若干大厅分为若干等级、两大档次———一种叫“工农兵厅”,一种叫“港澳同胞厅” 。  南国酒家,一二楼则属“工农兵厅”,茶位依次为5分、1毛。三楼3个厅中有一个仍属“工农兵厅”,但已上了档次,茶位为1毛5,舒适好多;其余两个“港澳同胞厅”当然更胜一筹,有地毯,器皿上好,茶位为2毛5。若非交易会期间、没接待任务之时,“工农兵”亦可以去“港澳同胞厅”消费的,贵点就是。在这里消费,可以买到牌价的好烟好酒,例如“凤凰”烟、“西凤”酒等等,若坐“工农兵厅”, 就只能求内部人员走后门买了。  南国酒家不但注重食品质量,还拥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厨房有名厨胡珠、孔果;点心部有名点师帅焜、谭开;最值得一提的是胡珠,刚来时我莫名其妙———饭市时间总看到一个精瘦的、双目如电的老头,背向厨房门口坐在一张专座沙发上,旁边放双筷子。打听之下才知,个个叫他做“老窦”,名叫胡珠,是厨房部长(现称主管或总厨),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因厨艺高超,严抓质量,上层便不让他退休,但也不必“埋位”,只须盯紧菜肴出品足矣。  在这里工作时间虽不长,却让我从老一辈师傅们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见识到广州点心和粤菜之传统精粹;从热闹的用餐场面,感受到市民对老字号的信赖与追捧。  可惜,南国酒家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被清拆了。(羊城晚报日 星期日)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懒云窝子茶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