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我考不上大学的出路,啥也不会,出去打工不会说话不会干活

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一年一度的高考分数出来了,无论是考生、考生家长、亲戚、考生母校、考生户籍县城领导,以及全国各所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在集中进行一个热门的议论话题。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敲锣打鼓。有人痛哭流涕。这些不同的表情和举动,当然和考生的分数有关。考的好的意味着能上一所好大学,四年后踏入社会,前途一片光明。考的不好的意味着人生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前途。是吗?高考真的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大学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答案:是。也不是。具体看的是你怎么去看待这件事。中国1952年实施高考,1966年因文革停止,1977年恢复。恢复第一年,全国各大校园挂的横幅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两种准备,一种是录取,一种是落榜。对于四十年前的考生来说,高考的两种准备的确决定着他们接下去至关重要的命运。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经历了知青下乡,如果盼不来这场高考,意味着自己接下去的人生就真的没有了希望。这对当时全中国的知青们没有任何的质疑和辩驳。但历史是在演变的。随之刮起的一场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国大地,紧接着邓小平的一句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给那些未考上大学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再次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下海经商致富。如今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身价上亿的富豪们,他们功成名就,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未上过大学、甚至有些只上过初中、小学的青年。如果历史不改变,就算他们有再大的商业头脑和本事,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冠冕堂皇。历史的机缘就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历史变了,他们本是一群野鸡在瞬间摇身一变成金凤凰了。和他们同时代考上大学混得一个金饭碗的人,现在和他们比起来,不免唏嘘感慨不已,这是命,是命啊。照这样来看,也照这样来分析,考不上大学并非就没有了前途,甚至前途比没有考上大学或不考大学更有一片光明。分析的似乎很有道理。诸多事例就摆在我们面前,但为什么四十年来,关于高考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仍关系着每一位考生乃至千家万户、整个社会人的心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些复杂。但不外乎有两点。第一:中国人的性格不同于外国人,相对来讲是温和喜稳定性的。残酷的社会对于没有经历过文革的80后学生,靠自己单枪匹马实干实拼,整体上说,多数人是不愿意也不敢的。不愿意是吃不了这种苦,不敢是缺乏冒险精神,担心失败,随之担心一无所有,随后担心一蹶不振。若考一所大学四年里刻苦学习,毕业后凭一张学历证书踏入社会进一家好企业从事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待遇不错,环境不错,压力不大,这正是理想中想要的生活。所以,考大学是必然,考一所好的大学是必然中的必然。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中国家庭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光耀门楣。光耀门楣最好的来源就是上大学,出来后当官或做一份有体面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家庭,一没后台二没背景,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靠实力走出来。再者,他们也和孩子一样,不愿他们,更担心他们去冒险去吃苦,在这个残酷的社会去做没有任何把握的投资,他们输不起。理想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这一理性的合理的想法真的能实现吗?借邓小平的话,一部分人能实现。另一部分呢?我们都知道,凡是考试,就有名次。有第一名也有最后一名。凡是以考试决定的结果,就一定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成功的人我们不去说,那失败的人呢?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社会总是同情弱者,但同情归终是同情,并不能改变他们什么,人们拥护的仍是强者。高考四十年来,每一年都有录取的考生,也有落榜的考生。但他们的命运是不是全部都截然不同呢?犹如题目所说的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看作家余华的高考。余华和我母亲同龄,他们都是在文革开始那一年读的小学,文革结束第二年毕业的业。属于新三届第一批高考考生。余华和我母亲都落榜了(我母亲说她是考取了的,通知书被另一位学生冒名顶替了)。余华落榜后没有再继续参加高考,进了一家卫校学习,毕业后当了一名牙医。几年的牙医工作单调无味,让他时常站在窗口呆呆地看着外面的大街一二个小时,心里涌上一股悲凉,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感到人生没有了前途。从而他改变思维,写起了小说,写出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举世著名的长篇小说《活着》、《兄弟》等名篇。我们再看著名打工诗人郑小琼。郑小琼是一名初中生,虽然读了中专卫校两年,但文化水平只停留在初中。2001年从四川老家来粤在东莞电子厂车间流水线打工多年,业余时间写诗,以打工人的生活为主,辐射到整个中国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外的艰辛苦难生活,作品直逼现实社会。2007年荣获人民文学奖,作品在全国各大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出版多部诗集,众多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影响力极其大,被入选“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担任广东省人大代表。这里说的是两个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郑小琼连高中都没有读,但他们人生的命运和前途并不是一片灰暗,虽然在社会上过了一段无光的日子,但他们的梦没有灭,理想没有泯,在奋斗中靠自己闯出了一条光明的路,带给社会的更是不小的财富和影响。有人会说,他们会写,有作家基因,加上写的文字刚好能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共鸣,然后就出名了,非常正常。那我们再看企业家陈发树。陈发树是一位连小学都未毕业真正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这个估计在当时还无法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却缔造了如今的商业神话。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国企业家首富李嘉诚,也只是一个小学学历。肯定有人会说,他们有商业头脑,加上出生的年代与创业时代不同,那时的高学历人不多,竞争也没什么压力,如今是21世纪,一日千里的变化,到处都在竞争,想成功已不再是早些年那么容易了。说的有道理,但不是因为有了竞争压力就没有了创业成功机会。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竞争压力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成功都是属于少数人的。成功不是来源于口头表达和描述,也不是随便行动一下就能得来,与文化有关,但不是与文化全部有关,他与背后超乎常人的努力有关,也与外援的支持协助有关,当然,也与机遇有关。但最关键的,无论作家还是企业家,或其他什么家,成功看的不全是细胞,不全是机遇,不全是家境,不全是学历,不全是哪所大学毕业,而是智商,情商、健商、人脉、格局、梦想、欲望和行动。不否认,上个世纪毕业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真的是真材实料,尤其是90年代前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有过插队在农村体验艰苦的生活,真正懂得生活的味道,学习和劳动能完全结合起来,吸收在肚子里和脑子里的东西也是真材实料,能和实际结合运用到工作中去。社会能有今天的飞速发展,他们那一代有着重要的功绩。但现在的大学生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是有学历有文凭无文化,在社会上充其量是一个南郭先生。我这不是贬低、也不是故意打击现代的大学生,更不是说现在的人不要去读大学。除特殊因素外,能上大学的,尽量去上,多读一年书绝对比少读一年书要强。只是,现在的中国学生读书都是看的考试分数,以成绩优异受世人青睐和抢手,关于技能操作,落地运用并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或省略,这就是当今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读了一肚子的书却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施展开来的悲剧。以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道德礼仪之邦也因受社会风气传进校园,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有学历有文凭无文化的普遍说。我是一个没读过大学的人,甚至学历非常低,十多年前,我非常仰慕与尊敬那些高学历的人,对自己无比自卑。直到2007年进了一家销售公司,里面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大学生,年龄和我相当。长时间共事,我发现有许多人说话一点水平都没有,上台讲话照着稿纸念都结结巴巴,文采也一点都不好,病句一大堆,有些连语句都不通顺。做一份基本的表格都不会,写的字连小学生都赶不上,但他们的学历都是本科,有不少人还是一本、二本重点大学毕业的。那时候我在想,大学生原来就是这样的呀,和我想象中的怎么完全不一样呢?太让我惊讶和失望了。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对自己学历低的自卑心理有所改变,对大学生的仰慕也没有了从前那样强烈了。前年在微信朋友圈疯传湖南耒阳某文联主席熊艾春因写诗被网友嘲笑一砸电脑成名,一句话尽然有两个错别字还不以为耻,更是让我对大学生这一神圣头衔而摇头。更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的素质非常低下,前不久网上传播的湖北某名牌大学女博士张丹因个人原因迟到五分钟未登上飞机,在武汉天河机场服务台凶狠的掴服务员两耳光,满嘴粗话辱骂服务员被警方严厉处罚,被法航列入黑名单,在全球范围拒绝承运,国内机场地也在向民航局申请,将其列入中国民航黑名单旅客。还有发生在我身边最典型的例子,曾经在一家企业上班,我的上司是一名真正的大学本科生,任职前在一所中学教书多年,因教学质量很不好,经常遭到学生和家长投诉,最后被教育局开除,来到朋友的公司任职管理工作。在公司他什么都不懂,连一张表格都不知道怎么做,通知也写不好,又自私自利,天天像在学校一样,早上站在办公室门口拿着手机盯着屏幕,看谁迟到,迟到一分钟都要被请进办公室教训半天,然后罚款。动不动就在上班时间把你请进他的办公室,像教育学生一样跟你说大半天的废话,最让人痛苦的,每到下班时间把你叫到他的办公室,说一个多小时的废话,有时候还莫名其妙的气你。更让人气愤的是,你帮他做的事情,无论是文字还是技能,他不仅不对你表示肯定,还处处讽刺你,在领导面前跟你抢功劳。当然,身边也有很厉害很牛逼的大学生同事,方方面面才华施展技能施展的都特别好,真材实料,和没有高学历但能力也不错的人比起来,还是要优胜许多。由此可以得出,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并不能一锤定音把他们区分开来,一个人的前途如何,关键看的还是你的实战功能。你的实战功能好,又有高学历,这无疑对你的人生前途是锦上添花。只是在当今社会,对于那些有能力有实力但无学历的人来说悲哀的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外企以及大些正规私企,学历是一道敲门砖,你没有学历但有能力,第一道门槛是过不了的。甚至有不少企业做的很难让人理解的是,同是一个部门,一个职位,做的同样的事情,明明一名专科生或高中生的能力和做的事情要比一名本科生强得多多得多,但就因为他们的学历没有本科生的高,待遇也就拿得比他的少,这是非常的不公平,但现实就是这样,你奈何不得。还有,现在想参加一个什么考试,都必须持有大学学历证书,否则就无法参考。公务员更是一样。特别是我所知道的建造师证,一名不是读建筑专业的人,只要你有大学毕业证书,找一家建筑公司做一个证明盖一个公章,你就可以看书死记硬背的背答案,去参加考试,只要考试合格拿到证书了,就可以找一家建筑企业把你的证书挂在他们单位,什么事都不用管,每年能拿到好几万的钱。想想,这对于那些有真正实力但没有证书的人,是多么的不恭啊。这个时代是多么的悲哀啊。这也是当今许多人苦于要考大学的原因。这也是当今社会许多人开办假证公司,许多人花钱买假证书的原因。这也是我前面说的当今不少人是有学历有文凭无文化的原因。记得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为何现在的中国假学历之猖狂原因时他的回答:他说中国现在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就不看你的实力,只看你的学历,但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学历,但为了生活,不得不想办法办假学历,于是,中国假学历公司就成立了,办假学历证书的人也就多了起来。这无论是于社会,还是于人,都知道是坏现象,悲哀之事,但就是不能改掉和灭绝,你有什么办法?中国就这样,你没办法。尽管很多人都说学历不能代表什么,能力才是主要,但关键时候却不这样去做。你要吃饭呀。前两天看见朋友圈有朋友发表截图图片,关于孩子高考失利,涉及到是复读一年再考,还是选择一所普通的大学读的话题进行讨论。言语中的意思是普通大学最好不去读,读了没有前途,重点大学才会有希望。但担心复读一年还是考不上,花钱,还担心孩子的心理受到打击。我知道家长对自己孩子考分的迫切矛盾心理,但我真的不赞成他们这一想法。一所好的大学与一所普通大写固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一所好的大学也有最后一名,一所普通的大学也有第一名。一所名牌大学有毕业后无所事事甚至成为犯罪的人,一所普通大学也有在社会上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人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功成名就并非是一所大学决定的,而是你自己的造化。当今已经不再是毕业包分配的社会,北大高材生卖猪肉的故事家喻户晓,你又怎么说呢?当然,这不是说北大教育或教学质量不好,北大才子能把猪肉卖得风生水起,卖得赫赫有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中午我在一家论坛看见一位文友写给她儿子的文章,题目叫《儿子,我为什么要你上大学》,文章里说儿子还是一名初中生,就开始给他灌输要好好读书,要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必须要考上好的大学才会有出息,否则这一生就完了。文章里列举了很多例子谈到不读大学的悲剧下场。我看了非常不赞同她的观点,反而为她还是少年的儿子担心他少年青春期的正常成长。考不上大学就真的如你说的将来的下场惨不忍睹吗?若照你这样说,中国有多少人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呀,这惨不忍睹的下场该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呢?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并不是看的上一所好的大学所决定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假若所有人都去上大学,毕业后都有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那么,还会有农民、工人存在吗?我们这些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当然,能上大学肯定是有利无弊的,但千万不能太强迫。春天摘一朵花未必会在秋天少收一个果,但春天你摘一朵花,秋天就一定会少收一个果。愿中国所有家长及学子抱着只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会有前途的心理在心中淡化一些吧。努力考是必然的,考不上也不能悲观。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千万不要因为前途奔命而葬了自己如花的青春。要知道2004年一个真实事例:哈佛大学拒绝了164个STA考满分的中国学生。其中有家长质问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的女儿?哈佛回答:您的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反而以全奖录取了一名来自甘肃的SAT只考了1560分(满分是2400分)的中国学生。录取的理由是他在高一时发明了一种过滤水装置,免费提供给附近村民的农民饮用。哈弗要的是一个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是否还具有创造性,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本专业领域,是否还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兴趣广泛等等,而不是一味的除了看分数外什么都不会不懂的书呆子。中国人是否也该改改思维,也看看其他方面的呢?否则,就会继续成为许多往届大学毕业生总结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毕业等于失业。这是多么惨烈悲哀的说辞。愿这话不再再在大学生口中吐出。
杭州下沙1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只要你喜欢,我什么都可以写一写。好烦啊。。。打算考研吧,看不懂。打算工作吧,大学里连个班干都不是,还不会说话,啥都不行。更连个对象_百度知道
好烦啊。。。打算考研吧,看不懂。打算工作吧,大学里连个班干都不是,还不会说话,啥都不行。更连个对象
好烦啊。。。打算考研吧,看不懂。打算工作吧,大学里连个班干都不是,还不会说话,啥都不行。更连个对象都整不到。。你们说我是不是废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命运存在吗,当然存在,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书籍。作者为明代袁了凡,作于六十九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命中本无功名长寿却得功名长寿,命中无子,却得两子,书电影版和电视剧版都有,网上皆可搜到,,只有善恶可以突破命运,做每件事时的善恶,善增加,恶减少,善即使暂时吃亏,整个命运的福气是增加的,而且增加的多很多,恶正好相反。能控制住每件事做到善就不是凡人,就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了,当然这是需要慢慢练的。所谓修心改命就是修这个,人越善运气会越好,极善之人命运束缚不住...
采纳率:80%
来自团队:
安心的想想自己应该干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想自己什么都不行。考虑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不要害怕困难,坚持下去。选择是痛苦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不过有舍才有得。所以,很理解你现在焦虑的心情。
我已经考虑了N天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
就是没有考虑清楚吧。试着去做吧,毕竟要长大,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再考虑恐怕什么都要错过了。
怎么会呢,天生我材必有用,找个对口的行业,脚踏实地从小做起,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曙光就在前头!
加油!我也面临毕业,各种问题都很烦,但是慢慢来吧,相信都会好的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其实最怕的是那种其实什么都不行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行的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农村女孩上大学与不上大学有什么差别?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5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7分享邀请回答86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联系方式: &&
您的位置:&>&&>&&>&>正文
51岁高考生的世界:22年参加高考考到两鬓发白
时间: 11:01:42&&&&来源:广州日报&&&&浏览次数:&&&&
  “高考生”梁实的世界  22年参加高考考到两鬓发白 坚信智商足够只需改进学习方法  51岁的梁实是四川仁寿人,身材魁梧,浓眉大耳,面色黝黑,外表憨厚。不过,今年才51岁的他,看起来差不多60岁了,两鬓间有了不少白发,就连胡子也有些花白。  梁实在茶馆的沙发上和衣而睡。  “我比他大4岁,每次出去,别人都以为他是我哥哥。”梁实的三姐告诉记者。梁实解释说,主要是连年高考,心力交瘁。  今年是梁实第22年参加高考,他说,感觉今年考得一般,估计还是考不上二本,准备明年从头再来。他的三姐说,高考把弟弟折磨得不成样子,她希望梁实能早日考上,告别“苦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记者和梁实的见面地点约在成都的一间茶馆, 茶馆的二楼有几十个房间,可以打麻将。高考结束当天,梁实便约了几个老友出来打了几圈麻将。“真是憋坏了,从高考前3个月开始,朋友们约我吃饭、打牌我都拒绝了,考完了,总算解放了。”  “估计明年还得重来”  高考结束后这几天,梁实基本上每天都在打牌、喝茶,但他玩得并不畅快。  当其他应届考生都对着答案估分时,梁实却没有勇气这么做。  今年是梁实第22年参加高考。他感觉今年会比去年考得好一些,大概能考400多分,在二本提档线上下,这距离他心中的二本拔尖院校还是有一些差距。“我估计明年还得重来。”  在梁实看来,他缺的是考试技巧。每次参加高考,真正遇到让他看不懂的题目少之又少,100道题中可能只会有1道。他的“失误分”,每科差不多有20分,各科加在一起有七八十分。所以,每次考下来,他都气得直拍大腿。“哎呀,这种简单的题怎么就做错了。真恨不得把自己狠狠地抽几个耳光。”  他举例说,今年高考数学有个20分的大题,很多步骤他都懂,但考试时,他一直想着把最终结果推导出来,忽视了步骤。考场下来后,他懊悔不已。  梁实从1983年开始参加高考,从1983年到1985年,梁实都在预考中被淘汰。1986年,家人安排他去读技校,但梁实却铁了心不去。  父母,使出“杀手锏”:不读技校,就不给他生活费。但倔强的梁实仍然没有妥协,一边到内江打工,一边上复读班,继续准备参加高考。  当时,身无分文的梁实什么都干过,卖电视机、卖电冰箱、卖服装,他经常白天在大街小巷穿梭推销,晚上啃完两个馒头就进补习班听老师上课。从1986年到1989年,梁实又接连4次在预考中被淘汰。1989年,他距离考上本科最近,只差十多分。  对自己智商“高度自信”  1991年,梁实成为内江一家木材公司的员工。经人介绍,1991年底,梁实和刘群结婚。当时家人都以为梁实都成了家,对高考总该死心吧。可没想到,梁实还是放不下他的大学梦,还坚持了二十多年。  1993年,梁实所在的木材公司倒闭。才工作两年,他就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他决定到成都打拼,但妻子刘群坚决反对。最终,梁实还是拿着43元到成都开始闯荡。  他向一位远房亲戚借了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成都开了一家建材铺子。“当时做的人少,一年赚一两百万元很轻松。”那时,梁实在仁寿当教师的三姐,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  “在我们家和亲戚中,梁实是成功人士。”梁实的三姐告诉记者。  后来,梁实的大姐和三姐相继来到成都,跟着梁实学做建材生意,如今都已经在成都安家。  生意场上的成功,让梁实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尽管此前21次参加高考无一录取,但梁实对自己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有着高度自信。“这些年,我不抽烟、不喝酒,丝毫没感到记忆力下降。”  这些年,分数越考越低,让梁实有些生气。“很多人说我,考前说大话,其实真不是说大话,而是真觉得自己可以。但每次考下来又考得不好,我很气愤。”梁实摸了摸脑门上稀疏的头发,眉头紧皱。  他说,并非考试题目自己不会做,而是会做,分数却上不去,这让他很窝火。“如果真是看不懂,早就放弃了,还考什么?有时,一道题做不出来,我会气得把杯子都摔了。要是有个不明白的问题憋在心里面,觉都睡不好。”  “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  在备考方面,梁实向来是不惜血本的。今年4月,梁实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一个教辅机构出的一套“冲刺高考”的试题,一套题300元,在四川地区只卖200套,错过了连买的资格都没有。他心里很清楚,对方是在利用考生的心态做饥饿营销,但他还是忍不住去买。“万一真有个题被猜中了呢。”  梁实说,这么多年来,他早就习惯了别人嘲讽的目光和言辞,他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他看来,自己要做的事,不能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就放弃,把“终身大事”搅黄了。  “你嘲笑我,我心情好时无所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还把你嘲笑回去。你嘲笑我啥,你凭啥笑话我。我不怕你说我不行,也不怕你说我瓜(四川话意为‘笨’),我更不会因此受到打击,因为我的内心非常强大。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梁实捂着嘴笑着说。  但年岁渐长,梁实的想法也不得不更务实一些。“如果还把四川大学当目标,可能再过五六年也未必能考上。退一步吧,能读一个好一些的二本也行。”  梁实说:“上大学是我这辈子必须攻克的目标,不会设置一个期限,除非哪,,自己的智力、体力都跟不上了,那时我才会认输,否则,我这辈子都会死磕下去。”  “他陷入太深,出不来了”  20多年来,梁实的建材铺辗转了几个地方。如今一年只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生活。但梁实却看得很开,钱多的时候就多花点,钱少的时候就少花点。  梁实和妻子刘群在成都有着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简朴,房子中最显眼的,是梁实备考用的资料。沙发上、阳台上、餐桌上,梁实的复习资料随处可见,甚至床头放的都是高考冲刺试题。  刘群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如今,儿子已经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年才有机会回来一趟。梁实说,儿子很争气,还考上了研究生,这让他很欣慰。  对于梁实痴迷参加高考,面色和善的刘群已经看得很开。“ 我觉得无所谓了。我们从结婚到现在,他一直都是这样。他非要参加高考你又能怎样?”刘群抚了抚额前的乱发,眼神中满是无奈。  刘群说,两人结婚20多年来,即便是没有准备参加高考的那几年,梁实每天晚上都在看书。她不止一次劝梁实不要参加高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两人才刚刚结婚,当时工作后的社会人员参加高考要单位出具相关证明。一开始木材公司不同意,梁实就找到主管木材公司的林业局磨了好多天,最终破例开了证明。结果梁实还是没有考上,差10多分才上提档线。  “一开始我还觉得这个人挺爱学习,很上进。后来才知道,他是陷入其中太深,出不来了。”  妻子怀孕他仍在备考  1992年,刘群身怀六甲,梁实依然忙着备考。那是梁实一生中最困窘的日子。一方面,他所在的木材厂江河日下,濒临倒闭,他只好自谋生路。另一方面,“高考事业”仍让他无法割舍,只能一边找新工作,一边复习准备高考。与此同时,他还要照顾妻子。  有一次,刘群一觉醒来,发现梁实仍在做习题,她气得将梁实的习题丢在地上。不过,这一年梁实因为年龄限制最终没能参加高考。  此后沉寂了数年的梁实,因为2001年国家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再度变得亢奋,而这对刘群来说无疑是噩梦。“说实话,那几年,我打心里不支持。”  刘群说,早在十年前,两口子就有了要在成都开个火锅店的想法,但梁实每次都说,等到自己考上大学之后再去开,否则会分心,影响备考。年复一年,梁实的大学之梦却依旧遥远,火锅店也依旧没开成。  “他这辈子被高考耽搁了”  梁实的备考是从每年9月一直持续到来年6月,整整9个月,梁实都把自己泡在茶馆中复习。茶馆中有他的专座,专座上还有铺盖。每天早上9点,梁实开始在茶馆中做题,一直到晚上10点半。这9个月,对于家中的事情,梁实基本上是“油瓶倒了都不扶”。  这些刘群都忍了。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却让刘群和儿子感到,的压力。网上说梁实“中毒太深”、“读书读傻了”,还说他是“,铁脑壳”、“高考钉子户”,这都让刘群很苦恼。  亲戚朋友也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了梁实年年落榜的消息,觉得不光彩,就打电话给刘群,让她劝梁实放弃。“说实话,因为高考的事,没少和他吵过。”  这些年,由于忙于高考,梁实对生意上的事极少参与。他们位于成都富森市场的建材档口,一年下来,梁实都很少在店面露脸,进货、出货、收账,都是刘群一个人打理。有时,下来,她累得腰酸背痛,而梁实复习完回到家已是深夜。  刘群知道,现在再劝梁实放弃高考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听。“范进考了70多岁,他才51岁,他要考就让他考吧,成都人喜欢打牌,有牌瘾的人可以从早打到晚。我只能换个角度想,整天看书总比打牌赌钱要好吧?”  梁实的很多家人对他痴迷于高考也苦恼不已。梁实的三姐便是坚定的反对者之一。  “梁实,是时候放弃了,这事不能没完没了啊,你还得生活啊。”她说。  “还没到放弃的时候,我明年肯定行。”梁实说。  “你只有400分,能上二本吗?你都考了20几年了,还不死心?”她提高语调反问。  “我只要改进学习方法,肯定行,600分真不是难事。”梁实说。  她摇摇头直叹气。“我弟弟这辈子都被高考耽搁了。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别人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三姐红着眼眶说,高考已经把梁实折磨得不成样子,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她只能希望弟弟能早日考上大学,告别苦海。  对话梁实:  “有人找我签名,有些尴尬”  广州日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励志的典型还是一个迂腐的典型?  梁实:我不觉得自己迂腐,也不觉得自己励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就是想考大学,一直没考上,这有啥励志的。我的经历没有参考价值,世俗的生活也要考虑,否则容易走极端,我并不鼓励人们正常日子都不过了来参加高考。  广州日报:如果真考上了,你真会去读吗?要和一帮20岁都不到的年轻人一起生活四年?  梁实: 如果我真考上了,我会完完整整、保质保量地读完四年大学。我的心理年龄很年轻,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去学经济类的专业,我更不怕。我有实践经验,书上的东西,一点就透。  广州日报:年年考,年年考不上,有压力吗?  梁实:前些年不觉得,现在压力很大。我毕竟50多岁了,再考不上,就不好交代了。我是真的觉得我考得上,我把学习方法改进之后,我真的可以考600多分,不骗你。  广州日报:有人说你年年参加高考是想出名?  梁实:我去考试时有人找我签名,我有些尴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出名图啥?因为笨?我出这个名对我有啥好处?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高考,直到最近几年,大家才来采访我。最早高考的时候,哪里会有想出名的概念?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10:59:37 09:43:01 09:23:41 09:04:35 17:18:44
网友评论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验证码:&&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今日热点推荐
Copyright& 新讯网(提供全新―中文资讯的新闻网站)www.xinxunwang.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10-
QQ: 邮箱:
京公网安备2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不上大学要怎么选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