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航天母舰像spaceX那样的商业航天公司?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创新困局与出路
太空联盟郑永春
航天事业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0周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航天事业的成就感到高兴。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面对国际竞争我们要有足够的危机感和前瞻性,中国应该在商业航天领域有所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当然,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小平同志那个时代的国际地位又有了很大提升。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以来,我们有很多的卫星和航天器进入太空,导航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等,这改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现在每年有20多次发射任务,总共已经发射了200多次,这个成绩放到全世界都是值得骄傲的。2020年左右,中国的火星车将要登陆火星,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火星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三位一体对火星开展全方位的立体探测。2020年左右,中国人将建立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可能已经退役,中国空间站将有助于我们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航天看似遥远,实际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显著影响。我们每天出行,可能需要用到导航卫星,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斗产业的白皮书,未来将形成上千亿的应用产业。气象卫星每天提供气象观测数据,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确。这都得益于中国航天60年的成就。再来看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 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举行了一些商业航天的论坛。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一帮年轻人闯出了一条路,他们自己可以造卫星。以及其他一系列事件,说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启动。据统计,国内能造卫星的机构已有8-10家,能独立生产卫星。据航天权威专家表示,民营企业除火箭发动机还没有掌握,其他航天产品基本都有能力生产。但为什么民营企业有能力生产航天产品,但在航天领域中没有发展机遇?我们要分析政府投资的航天任务订单给谁了,民营企业有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这是个问题。 如果明年政府宣布一个价值10亿人民币的航天任务,允许公平竞争,且看民营企业能否做成。所以,要扶持商业航天的发展,就要把机会给它才能成长。中国商业航天的现状是什么?今天召开首届太空经济论坛,2015年已经开过商业航天高峰论坛、航天国际化论坛等很多论坛,也经常在开会。现在商业航天这个概念大家都认可,前景也都看好,但是看的多,做的少。主要还是航天领域的信息情报机构在呼吁,真正造飞行器、造火箭、掌握基础技术的机构和研究所还没有介入商业航天领域,大家都在观望。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400亿美金,已经有上千家商业航天公司在细分领域掌握了独门秘籍。火箭回收、货运飞船、亚轨道太空旅游、充气式太空舱等产品都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航天是大国行为,小国家不需要独立做航天,但其他国家也有航天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未来的航天一定是个全球市场,由少数几个国家、几家公司瓜分这个市场。在未来的全球航天市场中,在与波音、洛马这样的传统航天企业,以及SpaceX、蓝色起源这样的新兴商业航天企业竞争中,中国航天如何参与全球竞争,如何构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研发成本4亿美金,如果是NASA的下属机构研发,据说报价至少13亿美金。猎鹰9号火箭的发射报价都在网上公布,每次发射火箭像中国办春节晚会一样。另一款猎鹰重型火箭甚至宣称能实现载人登陆火星,每次发射任务的报价是一亿美金,如果换作传统航天企业波音公司来做,报价至少3倍以上。所以从价格来看,政府该把合同给谁?SpaceX报价4亿美金就可以做,传统航天企业可能要13亿美金。目前,SpaceX现在已经执行了18次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一点也逊于传统航天企业,发射可靠性已经完全得到验证。SpaceX现在已经获得了58个发射合同,用户包括美国军方、政府机构、全球其他国家的商业公司。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机构都把发射合同交给SpaceX。如此以往,今后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中,我们如何竞争?国外商业航天发展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在商业卫星中不仅可以搭载商业载荷,还可以搭载军方载荷,也就是说即便军方也可以把载荷交给给商业公司来发射,因此所谓的技术保密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在中国发展商业航天,技术可能不是问题,人更不应该是问题,中国有的是人才,高手都在民间。航天事业的定位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以来,国家很认可,老百姓很认可,世界上很有地位。那么,我们需要适当前瞻,航天未来在国民心目中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形象?首先,航天作为国家名片。中国的国家名片中,高铁、核电大家都认可,航天可能是中国的第三张名片。作为第三张名片,我们如何“走出去”。不是帮其他小国家发几颗卫星就叫“走出去”,而是要给其他国家和公司提供研制、发射、运营等整套航天服务,这样才符合国家名片的定位。实际上,在“走出去”国门,参与全球航天竞争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府背景,也不易受国外政策门槛的限制,所以国外也不会太敏感,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更有优势,所以,中国航天“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民间身份开展国际合作。第二,航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应该显著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现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主要是国家行为。未来,要加大航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使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航天,感受到航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唯其如此,航天助力百姓就业和经济增长,在国民心中的地位自然更高。第三,航天作为高技术的代表。航天的高科技不是高在轨道上,而是高在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细节。现在中国经济遇到转型困境和瓶颈,未来要发展只能靠科技创新。航天科技如何为向创新型国家转型服务,大量航天技术如何在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需要大家来思考。中国商业航天的创新困境中国商业航天面临的困境是什么?第一,人才困境。我们国家航天系统的人才基本上都在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和大学里也有一些。当然,发展商业航天,人才不是问题。我们每年有大量航天专业的毕业生,航天企业中也有一些人看到商业航天的前景,从这些机构中跳出来创业。第二,技术问题。造飞行器、造火箭的大量关键技术都集中在两大航天集团,要有规范化的技术输出和转移转化,在技术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知识产权及其股份分配?我觉得,技术保密不是拒绝开放的理由。SpaceX每次发射猎鹰火箭都很风光,很开放,但是它的核心机密从来都拿不到。NASA每次发射任务都做足了宣传,但NASA的很多核心技术我们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拿到。第三,政策和法律的问题。政策要开放,商业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行业,对萌芽阶段的新兴事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设立条条框框加以监管,而是政策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商业航天的政策要尽可能开放,政策制定者迫切要制定的是鼓励和扶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比如,政府投资的航天任务订单,要考虑进行全国性的招投标,鼓励商业航天公司和团队参与公平竞争。一些国家任务中的零部件或分系统也可以进行招投标,从而扶持一部分民营航天企业发展起来。因为从长远看,发展商业航天,发展民营航天是必须要做的,如果不做我们怎么样参与国际竞争?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要做的,然后是法律层面的一些问题。然后市场,商业航天在中国要发展,不能说一开始就想造火箭,就想造载人飞船,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在航天的细分领域来分析问题,解决需求。航天领域有哪个问题,哪些需求,我们要找准需求一个一个去供应。前面一个频率资源的公司做的很好,一个里分领域里面,要找到这样的细分领域,然后做精,做深,做的比现在的航天机构还要好,你的市场地位才能立足,所以要在这方面做一个探索。中国商业航天的出路从长远看,发展商业航天是必然趋势。为此,我给一些建议:第一,航天商业化。现有的大型航天国企应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化改造,,引入外部民营资本和竞争机制。认真分析民间、国家、全球市场对航天的需求,航天企业要响应需求。第二,商业化航天。政策制定方面要引入民间机构承担原来由大型航天国企承担的任务,鼓励以更低的价格、更先进的技术来承担一部分任务。大型航天国企要有长远规划,要清楚发展商业航天的主要目的是延长航天产业链,把航天这个市场做大,只有把市场做大了,大家都有饭吃。发展商业航天时要引进两种思维:一是互联网思维。马斯克是互联网大佬,每次火箭发射都是面向全世界直播,相当于吸引粉丝的免费广告。互联网思维就是共赢和分享,你赢我也赢,你赚钱我也赚钱,我有什么东西跟你分享,你有什么东西跟我分享,如果是一个封闭的思维,大家都是死。互联网思维要引进到商业航天中。二是商业化思维。商业化思维就是响应市场需求,民间、政府和国家对航天的需求。中国要向创新型国家转型,航天如何发挥牵引作用。要通过市场竞争降低价格和成本,现在航天元器件太贵了,部分产品的价格比商业化元器件贵一到两个数量级,商业航天的重要作用就是鼓励竞争,降低成本。如果一直是高成本,政府投入航天的兴趣也会下降。如果主动把成本降下来,航天任务订单就会源源不断。第三,批量化制造。以前的航天任务由于次数较少,所以常常采用研发模式,每次任务都从设计图纸开始做,研发成分太高。商业航天就要像生产冰箱、洗衣机、彩电一样生产火箭和飞行器。采用流水线的生产、元器件批量化采购和生产,这些思路要引进到航天领域。第四,扁平化的研发模式。现在航天任务研发中垂直化的层级太多,设计图纸或文件档案上有十几位签字的,这样能保证可靠性吗?签字多了,可能反而降低可靠性。扁平化的研发思路是中间有个核心,周围是各种服务和货品的供应商,最后围绕核心实现研发。总之,发展中国商业航天,第一、要把商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引入航天领域;第二、大型航天国企和研发机构要敞开大门,通过引入外部力量促进航天研发体制改革;第三、政府决策部门要把一些航天任务订单向民间开放,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让民间机构有机会参与航天。我相信,十年之后,商业航天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shengnanli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当SpaceX再创奇迹时,中国商业航天却刚在萌芽_网易科技
当SpaceX再创奇迹时,中国商业航天却刚在萌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春天:十年内有钱的你可以去太空旅行
崔玉贤/文对宇宙的探索人类从未停止过。曾经发射火箭、卫星、航天飞机都只能集国家或军方之力才能做到,直到那个发誓要将人类送上火星的马斯克,在不断的质疑声中,将巨星火箭发射成功,引爆了全世界对商业航天领域的关注。而与此同时,我国商业航天也从2015年的破冰起航,迅速发展了3年。有人说2018年会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春天,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来自航天的专家提醒道,我国商业航天还在萌芽,还只是一个小树。与美国相比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航天技术与国外相比至少落后两位数,几十年甚至三十年。但商业航天落后只有几年。”专家表示。但是,随着政策的放开,民间资本的流入以及市场应用的发展,商业航天被认为会是个超过百亿美元的市场。虽然目前很多商业航天的应用更多是2B市场,但对航天领域研究多年的吴树范博士对网易科技表示,只要下决心,十年内可以把人类送到太空旅游,因为技术已经有了,只是成本问题。而这,就是马斯克和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创始人们想要实现的梦想。2018年:商业航天的春天伴随着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世界科技创新脚步明显加快,成本费用大幅降低,运载火箭海上回收,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商业载人空间站,低成本月球探测等一系列之前未曾设想的航天计划,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彰显出商业航天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力量。尤其是商业航天的明星企业“SpaceX”的一次次用成功击碎了外界对商业航天的猜测和质疑。毕竟,曾经的火箭卫星发射以及航天飞机仅限于集国家或军队之力。“马斯克SpaceX引爆了世界对商业航天领域的关注。仅仅在12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这样瞩目成就,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借鉴。”民营火箭研制企业蓝箭CEO张昌武表示。其实,中国商业航天在2015年就开启了破冰之旅。“2014年中国政府发出了我们的一些政策,就是说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明确进入航天,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政策的大门打开了。我们也称2015年是商业航天的元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中组部千人计划,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吴树范回忆道。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60家民营企业涉足到商业航天领域的创业里来,特别是以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卫星测绘为代表的创业企业。比如在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向全球发布了商业航天“五云一车”: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以及高速飞行列车的商业航天工程格局。在民营企业中,有火箭研发企业比如蓝箭航天,有卫星发射企业微纳星空、卫星测控企业宇航智科等等。专注商业航天领域创想基金合伙人透露,我国目前商业航天企业还普遍处于初创阶段,大部分处于A轮和A轮之前的阶段,资本市场进入航天领域的投资机构也越来越多,目前偏早期的投资会比较多一些。“很多央企在商业航天,火箭或者卫星领域都有布局,原来体制内的航天研制单位也都成立了很多新的机构、或者是公司或者是平台,来去布局商业航天。”张昌武表示。参与到中国商业航天的玩家越来越多。而且可触及的市场也越来越大。“以地轨卫星星座为例,已经公开的建设计划到2020年总共有6000颗卫星需要被发射,有接近50%的美国卫星。但还有一大部分就是我们商业航天的市场。这个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美元,这都是我们可以伸手捕捉的机遇。”张昌武表示。因此,2018年对于中国商业航天来说,会是快速发展的一年,是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据了解,宇航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百所高校院所共同启动了“立方108计划”,也就是共同发射108颗卫星,实现全球的气象探测,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北斗导航。中国航天技术的差距:不如美国的40年代虽然,美国情报委员会刚刚发布的《全球威胁评估》显示,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了太空领域的主要威胁。而且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在轨应用卫星1450多颗,中国以200余颗总量超过俄罗斯,成为空间资源拥有第二大国。但我国航天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技术储备不足,我们人才力量,特别是高端人才力量缺乏。”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吴树范也表示,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但我们要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行列。“想一想美国40年代的技术已经超过了我们现在能做的事,印度已经发射卫星到火星去了,所以我们还有距离。”田玉龙总结了我国航天体系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应用短板,干强枝弱,三多三少。国家航天走向了高深远,但应用卫星产业价值链呈倒金字塔分布,卫星应用是短板,工艺应用多,大众服务少,军事应用上多,民用上应用少;其次,国际竞争力不强。卫星广播通信方面产业规模约为200亿元,应用服务仅能覆盖国土及周边地区占全球市场的2.5%;在卫星导航方面,国内2500亿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北斗导航仅占30%左右,龙头企业仅为美国的3%;卫星遥感方面,应用以气象、国土、海洋、健在等行业部门及工艺需求为主,长期以来主要靠政府投资,为政府服务,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禁止,数据市场规模仅30亿元,缺乏有竞争力的企业;最后,整体质量不高,美国富创公司2014年发布的《全球航天竞争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各航天大国政府投入指数,产业竞争力指数、投入产出比:美国37:37,欧洲21:18,俄罗斯24:15,中国14:7。
而对于现在大力发展的商业航天,田玉龙提醒更要关注核心竞争力,而不要搞短、平、快。“肯定要强在核心竞争力上,这个是中美贸易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商业航天发展是不会走远的,而且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只是停留在当前的视野中发展很危险。”田玉龙认为。但对于未来5-10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专家们仍然充满了信心。吴树范认为,未来5年内一定会有较大的民营企业站起来。而对于民众想要实现的太空旅行也会在10年内实现。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白鑫_NT446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SpaceX与中国航天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 宁南山SpaceX与中国航天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 宁南山袁岚峰百家号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解读科学,洞察本质戳穿忽悠,粉碎谣言导读SpaceX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其组织形式和效率和美国官方机构截然不同,不管以后能不能活下去,它已经成为了美国航天乃至美国的一张名片,极大的提升和展现了美国的高科技形象,这个无形品牌的价值是巨大的。马斯克是一个营销大师,把spaceX的航天工作成为了一件很酷的事情,成为了梦想,勇气和探索的代名词。SpaceX在技术上的最大突破是降成本。而中国呢,还是脚踏实地的走自己的路。2018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6日,带着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世界现役最强大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Falcon Heavy”6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升空。火箭高70米,超过20层楼高,宽12.2米,标称近地轨道运力高达63.8吨。由3枚“猎鹰9”火箭捆绑而成,拥有27个发动机。在历史上,只有上世纪的“土星5号”登月火箭的运力比“猎鹰重型”更强;在现役火箭中,排名第二、属于联合发射联盟(这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的运力只有“猎鹰重型”的不到一半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突破。我家里有一些八十年代的杂志,那是我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八十年代是太空竞赛的末期,可能现在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那个年代中国的军事,经济,社会,文学类的杂志,上面介绍美国和苏联太空项目的文章很多,或者说至少比现在多。尤其是作为青少年读物的《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经常会有各种图画和图片,介绍宇宙科学项目,可以说激起了我对太空和宇宙强烈的兴趣。我还记得当时杂志上的旅行者一号去探索地外文明,还有土星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介绍,真的非常有趣。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人一下子失去了比赛对象,在航天领域的投入慢了下来,全球航天探测进入了平稳期,不过最近几年,全球航天领域进步最快的势力并不是SpaceX,而是中国。在最近三年,中国航天取得的突破是很快的,这背后还是有钱了,这里仅仅列举一些过去三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进步。一个是火箭技术,我国在过去三年首飞了四种新式火箭,分别是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日,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飞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这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的首次发射,该型号主打500kg左右的小卫星发射到太阳同步轨道,主要是低成本,无污染。仅仅五天后,日,我国长征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这是一款20.8米长,重58吨的火箭,运力并不高,低轨运载能力700公斤。火箭在接到任务命令后,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星箭技术准备和发射任务,其中在发射点的发射准备时间不大于1小时,具备“日发射”能力,官方宣传稿是说满足自然灾害应急发射,但是我总感觉还可以用在别的地方,你懂的。液体火箭的优势是运载能力大,但是加注时间长,从测试到发射整个流程需要20―50天。能够一天之内发射的固体火箭也是我国的必须型号。长征七号在2016年6月首飞成功,这是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把中国把物体送入地球近地轨道的能力从之前的8.8吨提高到了13.5吨。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说法,预计到2021年左右,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各项技术趋于稳定时,将承担我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用来逐步替代现役主力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的主力火箭。不过到目前为止,长征七号只进行了一次发射任务,2017年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另外一个就是长征五号了,2016年11月发射成功,将中国进入近地轨道的能力从13.5吨由提高到了25吨。不过第二次发射2017年7月失败了,说明其还不稳定,根据最新的消息,目前原因已经查明,将在今年再次发射。第二个是新式卫星。我国以前空间科学卫星发展非常落后,但是最近两三年,开始密集发射,不断创造历史首次——2015年12月,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成功;日,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发射升空;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并且在2017年成功进行了中国和奥地利加密视频通话;2017年6月,中国第一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HXMT)卫星慧眼号发射升空;日,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发射成功。除了科学卫星以外,过去三年我国在气象和通信卫星方面也取得了突破,2016年12月我国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在气象卫星领域一举赶上了欧洲和美国的水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风云四号卫星也是我国首次获得彩色的卫星云图,并且用在了中央台的气象预报上,在此之前,我国的风云二号卫星都是单一可见光通道,微信的开机画面一度也换成了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图像。2017年4月,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发射,最高通信总容量超过20Gbps,超过了之前我国所有研制的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当然了,和欧美上百Gbps的通信卫星比起来,我国还要继续追赶。美国2016年12月发射的EchoStar19通信卫星,总容量达到220Gbps。另外就是我国开始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日我国发射首批北斗三号(2颗)地球中圆轨道导航卫星,在此之前,我国在2015年至2016年陆续发射了5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进行技术验证试验。2020年将会组网完成。定位精度从北斗二号系列的10米进步到了2.5米到5米。通过地基增强系统,可以提供米级,亚米级,分米级和厘米级服务。第三个是一些奇妙的物体。2016年6月随长征七号上天的遨龙一号,是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以模拟的空间碎片为目标,验证碎片清除关键技术,任务结束后进行钝化处理,这真是一个不可描述的装置。另外就是同样在2016年6月随长征七号上天的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其作用类似于“空中加油机”,用于在空间轨道上为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进行气、液补给,延长航天器的工作寿命。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与远征1A上面级不分离,试验任务结束后再入大气层烧毁。另外就是2017年4月发射的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了,同样是长征七号送上去的。其他还有2016年11月随长征五号升空的远征二号,相当于太空摆渡车,这是火箭最上面的上面级,装备双发动机,负责将载荷运送到不同的轨道进行释放,具备极强的变轨功能。2016年9月,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站,是中国的飞行器首次装备了机械臂,同时首次放飞了伴飞卫星,天宫二号还搭载了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以上都是2015年以来中国航天的第一次,可见近几年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还是很快的,再强调一次,这跟有钱了有很大关系,GDP真的很有用。另外,中国航天的进步是火箭,卫星,航天器的全方位进步,这次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有的媒体开始又说不得了了,差距太大了,嗯我们要搞清楚,SpaceX主要是搞火箭研发的,另外还有龙货运飞船。火箭只是航天产业里面的一个子系统。当然,本文还是主要讲讲SpaceX,美国航天事业发展相对于中国很大的优势在于,并不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而是有大量私营商业航天公司参与研发,这样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事业,可以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先优势,实际上,美国大量的卫星都是由商业公司开发完成,例如大名鼎鼎的美国休斯公司。在火箭领域,近年来的佼佼者就是SpaceX,实际上,SpaceX公司的火箭和发动机都是自己研发和制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几年SpaceX的巨大成功,加上马斯克这个营销天才的大师级宣传,极大的刺激了美国人的航天梦。SpaceX有多成功呢?2017年2月,《华尔街日报》披露了SpaceX的财务数据。如下所示2011年-2015年的营收增长状况。下图为SpaceX的历年发射次数,注意2017年及其以后的年份为估计值,因为这是华尔街日报2017年2月的报道图片。2011年,SpaceX的营收只有1亿多美元,有意思的是,这一年SpaceX一次商业发射也没有,他们的营收来自哪里?2012年一下子猛增到4亿美元多一点,出现了翻倍的增长,这一年SpaceX终于有了两次商业火箭发射的收入;2013年达到了6.5亿美元以上,增长超过50%,这一年进行了3次商业发射;2014年更是一举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进行了六次商业发射,这一年NASA把近地轨道业务外包给了SpaceX。请注意,从年和三年,SpaceX的商业发射全部成功,没有一次出问题。2015年,SpaceX进行了7次发射,但是6月份出现了猎鹰9号发射空中爆炸事故,这次事故让SpaceX当年损失了2.6亿美元。请注意,从年,SpaceX公司每一年都有微弱的盈利,但是2015年6月的这次爆炸事故,让SpaceX公司当年的收入从2014年的10亿美元下滑到了2015年的9亿美元多点。同时2015年出现了2亿多美元的巨额亏损。本来SpaceX公司在2015年有10枚火箭发射计划,因为事故原因缩减到了6枚,SpaceX不少客户也转而考虑其竞争对手发射卫星,比如2016年两个客户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和美国卫讯公司就转而找到法国的Arianespace发射其卫星。从2015年的火箭爆炸事故,可见航天火箭发射对可靠性的要求是多么的高,只要有一次发射失败,就会对公司运营带来极大的灾难性的影响,因为发射失败损失的不只是一枚火箭,而且上面的卫星和空间载荷也全部损失了,更重要的是后续计划中的发射合同也会被客户取消。简单的说,一次发射失败,白干一年。不过SpaceX公司在商业上发展迅速,极大的吸引了美国民间资本的投资,2015年初SpaceX获得了来自Alphabet(谷歌母公司) 和Fidelity投资的10亿美元,所以即使是当年亏损,SpaceX到2015年末仍有13亿美元的现金。在做这笔投资之后,谷歌和Fidelity共同拥有SpaceX公司10%的股份,说明当时SpaceX的估值为100亿美元。日,SpaceX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Falcon 9火箭后,成功的实现了一级火箭已经成功回收。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我想当时看过火箭回收视频的人都会感到极大的震撼,SpaceX做到了人类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2016年,SpaceX原本计划当年发射20枚火箭,结果再一次很不幸的,在2016年9月再一次发生了猎鹰9号爆炸事故,而且是在发射台上直接爆炸,导致不只是火箭和卫星载荷损失,连发射台也受到了严重损害。和上一年一样,大量客户取消和延迟了合同,导致当年SpaceX只完成了8次发射。本来2016年SpaceX的收入在爆炸前预计为18亿美元,运营利润5500万美元,爆炸后Space X遭受了严重损失,虽然至今没有公布2016年的财务数字,但是几乎可以肯定100% 亏损。2016年的这次爆炸,上面搭载的Facebook公司首颗互联网卫星Amos-6也损毁了,该卫星价值2亿美元,下图为该卫星外形,爆炸了好可惜。到了2017年,SpaceX的主力火箭终于实现了稳定可靠发射。2017年,SpaceX公司成功的实现了18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火箭发射商业公司,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法国的Arianespace、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合资创立的ULA去年的火箭发射次数分别为11次、8次。并且在这一年,Space X的火箭回收技术达到了极高的可靠性,连续17次回收成功,同时其中有几次实现了用回收的火箭第一级再次发射。我们对比一下,中国2017年发射次数也是18次,其中有一次长征五号发射完全失败,另外有一次是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两次爆炸,很多人质疑猎鹰9号火箭的设计有问题,理由是9台发动机可靠性不高。另外就是为了降成本用各种方法进行火箭减重,这是违背火箭需要高可靠性的常识的。 但是实际上按照猎鹰9号火箭现在的表现,体现了非常高的成功率。截至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266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4.74%。而猎鹰9号火箭到今天为止48次发射46次成功,成功率高达95.8%,充分体现了美国作为航天超级科技强国的底蕴。Space X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面临马斯克系公司的共同问题:盈利。特斯拉一直在烧钱,一直不盈利,Space X也是类似的。从2002年就成立的Space X,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烧钱的状态,在成立后的第四年,Space X 2006年3月猎鹰1第一次发射失败;2007年3月第二次发射,再次失败;2008年第3次发射,依然失败。不过SpaceX第四次发射幸运的成功了,2008年1月,猎鹰1号发射成功,成为全世界第一枚进入卫星轨道的私人公司研发制造的液体燃料火箭。实际上,2008年之后的时间,马斯克差点破产。当然了,从实验成功,到能够实现商业发射还有漫长的过程,四年后的2012年开始,SpaceX开始商业发射,营收逐渐大幅增加,并且此后几年全部成功,因此到2015年初,马斯克欢天喜地宣布盈利了。不过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次爆炸,当年公司都是亏损。2017年SpaceX总算争气的连续18次发射成功,那么现在开始盈利没有呢?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公布财务信息,所以估计还是没有盈利,还要继续烧钱。根据Space X在2017年的融资金额,其估值已经从2015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了220亿美元,所以还是会有持续的现金流。目前对于SpaceX的众多投资人和股东来说,最恐惧的就是火箭的可靠性,一次爆炸就会白干一整年,当年巨亏无疑。此次首飞成功的猎鹰重型火箭,由三个猎鹰9号火箭组成,总共27台发动机,这是人类从来没有持续成功过的设计,其可靠性是被人质疑的。实际上,根据彭博社报道,面对猎鹰重型火箭即将到来的首飞,马斯克于本周一表示,这只是一次试飞,只要它别在发射台上炸毁,那就算试飞成功。如果发射失败,希望能暴露出更多问题,这样自己才能吸取教训,不断进取。可见连马斯克自己也没有信心。不过最后的结果总算是好的,我想不管是马斯克,还是投资人都松了一口气。下图为猎鹰重型的27台发动机,感受一下这个变态设计。另外不只是马斯克本人具有极大的野心,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SpaceX目前高达20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马斯克给公众描绘的巨大愿景和伟大计划支撑的,SpaceX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对这些领域进行研发投入,以维持其形象。火星计划就是SpaceX的梦想大杀器,SpaceX已经发布了其火星计划,2022年发射BFR飞船到火星,2017年10月,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马斯克在举办的ask me anything活动里面就花了很长时间讲述其火星计划。因此这个项目还会继续烧钱。SpaceX还不断的发布各种火星计划的图片,以吸引公众的目光,下图中的火箭是SpaceX将要开发的BFR重型火箭,用来执行火星任务。另外一个与钱有关的问题是SpaceX的发射费用低廉,该公司走的是通过低价抢夺市场的道路,当然这条路是没有问题的,航天科技要想走向平民化,就必须要想办法降成本。但是低报价除了导致SpaceX公司的盈利是个问题,也让其面对发射事故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目前市场主流的火箭发射服务公司,例如ULA,报价都很高,实际上也是提高公司的事故承受能力。如果SpaceX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出事,那就更加依赖不断的获得融资来维持生存。SpaceX的报价确实低廉,按照Space X的报价,猎鹰9号(Falcon 9)火箭报价在6000万美元左右,猎鹰重型火箭估计以后的报价仅为9000万美元左右。我们对比下SpaceX的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发射联盟的报价,下图是其官网的基本价格,Atlas 5火箭,中文名宇宙神5火箭,基本价格1.09亿美元,当然了这是基本价,宇宙神5是一个系列,下面有不同的型号,选择不同的型号,以及选择是否要使用其他增加服务还得加价(https://www.rocketbuilder.com/)。宇宙神5的超过一亿美元的报价,和猎鹰9号6000万美元的报价比起来,显然是贵了很多。也因为此,SpaceX在和主要竞争对手ULA的竞争中节节胜利。我们从2017年发射次数SpaceX为18次,而联合发射联盟只有8次就可以看出来,仅仅在2016年,ULA的发射次数还是12次,可以看出只要不出发射事故,SpaceX就在凭借低价格大大侵蚀对手的市场。下图是2017年ULA所有的发射任务,总共才8次,已经完全被SpaceX超越,大名鼎鼎的德尔塔4火箭2017年才发射了一次。只要SpaceX持续保持不出事故,同时不要在火星任务这样看不到盈利前景的项目上烧太多钱,依靠猎鹰九号盈利还是可以期待。实际上,由于SpaceX在降成本上的努力,自从ULA在200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被其垄断的利润最为丰厚的美国军方发射任务,也在2016年首次授予合同给Space X,是GPS军事卫星的发射合同。“With ULA, Lockheed and Boeing held a monopoly on military launchesfor more than a decade, until the US Air Force awarded a GPS satellitecontract to SpaceX in2016”美国军方的合同利润有多高呢,他们和ULA签订的36次发射任务合同,总金额为110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3亿美元,而2016年的这个给spaceX的合同,仅为8300万美元。直接导致ULA也开始降价以留住军方合同。但是我认为,SpaceX的模式是一条不归路,要研发火箭,是需要巨大资本投入的,所以SpaceX必须不断的融资,而要以比较好的估值获得融资,把自己和其他商业航天公司区分开,就必须不断的讲故事,以梦想和勇气去打动人,下一代重型火箭,火星任务乃至火星移民就是一个最好的故事和愿景。其实现在老老实实的依靠已经比较稳定可靠的猎鹰9号抢占市场,实现盈利是一条比较稳妥的路,但是不管是投资人还是马斯克,已经很难停下来了,失去了这些故事和愿景,如果估值一夜期间从200亿美元下滑到50亿美元呢?2月7日,在猎鹰重型火箭成功发射之后,埃隆·马斯克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讲火星故事了,他说“Space X公司现在将开始认真关注下一个大型航天运载火箭“BFR”。”“我们的大部分工程资源将用于BFR,我认为它将使所有这一切进展得很快。”第二个问题是猎鹰重型的使用问题。60多吨的运载能力,运载什么载荷呢?这个地球上目前没有这么大的载荷需要发射到太空里去,除非是要去火星或者登月。所以这次猎鹰重型发射了一辆特斯拉汽车,60多吨的能力,只用掉了一两吨,这1亿美元的发射费用,就当是营销广告了,从实际效果来看,真的相当好,不知道能对特斯拉汽车的销售起到多少促进作用。这不是一款以项目为导向的重型火箭,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商业合同而进行研发,而是研发出来之后再找商业合同,这会面临造出来后无任务的窘境。 如果要发射登月,火星,或者近地超大型飞行器,那客户肯定是NASA,但是NASA有自己的重型火箭项目SLS(Space Launch System)空间发射系统,将于2019年发射。登月,火星探测或者大型轨道航天器的合同会给SpaceX而不是NASA自己的火箭吗?这要打个问号。另外就是,更重要的可靠性,运载能力越大,意味着携带的设备越昂贵,对可靠性的要求就越高。这类执行超远距离或者超大型的飞行器,其价值是极为惊人的,一旦出现事故,损失就不只是2015年的2.6亿美元,2016年的超过3亿美元那么简单了,而是以10亿美元为单位。猎鹰重型目前27台发动机的非主流设计,让人很难对其可靠性放心,全球主流在研火箭,一级发动机一般也就是10台或者以下,因为有高推力的发动机,无需大量并联。NASA即使想和SpaceX合作,一旦出现事故的损失不能承受的。SpaceX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竞争对手。除了老对手联合发射联盟也在研发重型火箭Vulcan,将于2019年首飞,而且绝对不会采取27台发动机并联方案,ULA虽然因为发射费用问题,市场一直在被SpaceX侵蚀,但是其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非常高,下图来自ULA的官网,自从2002年宇宙神5号火箭首飞以来,70多次发射成功率高达100%ULA的德尔塔4型火箭系列也连续15年发射成功,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实力。另外还有新进入的商业火箭公司,这就是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建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也在研发重型火箭,看下图里面的New Glenn火箭,将于2020年之前首飞。由于亚马逊老板比马斯克还要有钱,所以商业火箭领域会迎来新的竞争对手,在成本方面很可能迎来新的竞争。 至于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办?以下是一些想法。1:SpaceX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该公司雇佣了超过5000名员工,其组织形式和效率和美国官方机构截然不同。极大的增强了美国航天的力量。有个SpaceX员工曾经对记者说,在NASA工作的时候,他负责的只是整个工程中的一小部分,都不知道整体进展是什么样,而在SpaceX的日子里,马斯克每周更新总体项目进度,让自己感觉是在经历人类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航天科技研发投入,主要是依赖几大国有集团,民间资本投入极少。同样是互联网公司,谷歌就能花几亿美元投资SpaceX,而中国的BAT则没有这方面的投入。国内拥有大把资金的各种资本到处在找项目,但是航天领域却没有投资渠道和项目,说明了我姑和美国在航天运作模式上的差距。如何吸引民间资本也参与航天科技投资,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航天企业私有化,而是引入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事业发展,激发竞争和活力。否则在和美国竞争中,我们面临官方投入比拼美国官方+民间投入的局面,这是不利的。另外一个是人才问题,这个是老问题了,但凡中国火箭出现发射事故,一定会有人提到航天集团待遇问题造成的人才流失。其实人才流失除了待遇问题以外,另外还有工作氛围和团队气氛等很多原因。一个美国的航天人,在NASA干的不爽,还可以去ULA,可以去SpaceX,可以去blue origin,可以去轨道科学ATK,他还是在航天这个产业工作,他的经验和能力不会流失,而且这些公司往往还能提供不错的薪资。而一个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的工程师,如果离开该集团,那么往往就从航天产业流失了,其他和航天沾边的国有集团一般就招应届生,也没有像样的民营航天企业可以去。当然,在民营企业参与航天领域,中国也在探索。2018年中国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时刻,标志性事件就是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智能小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日,该公司研制的X系列火箭发动机成功进行了点火试验,为2018年上半年实施首飞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零壹空间”核心研发团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高校,并具有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院所的型号研制经验。日,“零壹空间”获得来自春晓资本领投,联想之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合投资的逾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该千万元投资主要用于研发。2:不管SpaceX以后能不能活下去,他已经成为了美国航天乃至美国的一张名片,极大的提升和展现了美国的高科技形象,这个无形品牌的价值是巨大的。马斯克是一个营销大师,把spaceX的航天工作成为了一件很酷的事情,成为了梦想,勇气和探索的代名词。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创办blue origin公司研发火箭,这背后是他对太空探索浓厚的兴趣,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曾表达过对于太空探索的个人兴趣。谷歌公司在创办初期,曾对员工做过关于制造所谓“太空电梯”的讲座。他们一定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航天和太空,受到过影响,马斯克本人小时候看过《银河系漫游指南》,此次猎鹰重型发射,特地在特斯拉车的屏幕上打出了“don’t panic”的字样,可见影响之深。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对科学的向往,这非常重要,我国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航天员在空间站对全国中学生进行直播,但总体而言,还是要进行学习。虽然马斯克时常被国内称为是美国贾跃亭,在美国国内也不乏质疑他的声音,但是能够吸引大量民营资本和人才进入航天产业,不管SpaceX是否最终存活,这已经是对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即使哪天SpaceX资金链断裂垮了,他留下的遗产和曾经的探索也是宝贵的。毕竟科学探索,纯粹用资本回报的角度去考虑,短期内可能看不出价值,但是长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3:SpaceX在技术上的最大突破是降成本。搞火箭回收技术,搞各种部件自研,其努力的目标和核心还是降成本,只是走的火箭回收这个方向比较非主流,就他们的火箭各项指标而言,并没有什么突破之处,依然在美国航天积累的范围之内。猎鹰重型的各项指标和美国的德尔塔4,宇宙神5,土星五号相比,并没有过人之处。SpaceX比较大的突破就是火箭第一级回收技术,但是该技术能否真的降低成本,目前还没有定论。SpaceX尽管已经成功的回收了十几次火箭第一级,但是真正经过修复后能用于重新发射的,只有几枚。至少目前而言,SpaceX能够达到低廉的发射成本,是因为其进行了各种子部件的自行研发,以及对火箭整体进行了大胆的降成本设计,而不是因为其回收了火箭第一级。因为一直到2017年3月,SpaceX才第一次使用回收的火箭第一级进行再次发射并且取得成功。2017年Space的18次发射,绝大多数仍然是用全新的火箭发射的。可见目前低廉的报价,主要还是来自于对火箭的重新设计和零部件研发,这也是中国航天的前进方向和可以学习的地方。4:中国还是脚踏实地的走自己的路。我们在航天领域,总体还是跟随者,沿着主流路线走是最可行的。脚踏实地的把2018年的长征五号发射任务做好,保证发射成功,确保我国近地轨道能力达到25吨,这是我们今年的重要任务,可以把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一举提升到和俄罗斯,欧洲,美国主流火箭的水平,长征五号尽管在系统设计上表现优异,但是发动机仍然需要技术突破,长征五号上芯级(也即是中间的圆柱)使用的氢氧发动机YF77推力只有70吨,是全球新一代运载火箭氢氧发动机中推力最小的型号,对比下美国德尔塔 IV火箭RS-68发动机,真空推力为 344吨,欧洲阿丽亚娜5上火神2发动机,真空推力为137吨,即使是日本H-IIA/B火箭上LE-7发动机,也有112吨真空推力。就是YF 77这款,从2001年立项到2012年突破所有关键技术,也耗费了11年的时间,把我国氢氧发动机的推力从YF 75的8吨提高到了70吨,目前我国新一代的YF 220氢氧发动机正在研制,真空推力预计可以超过200吨。我国航天有一个巨大优势是年轻化,尽管我国航天事业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每年仍然有大批一流高校理工科学生投身航天事业,仅仅以2017年毕业生为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国内双一流高校招聘学生人数(包括本科,硕士,博士),清华大学28人,西安交大34人,东南大学17人,哈工大126人,北航224人,北理工217人,吉林大学19人,天津大学29人,北航和北理工两家是中国航天最大的工程师来源地,大批各项航天工程的总师都来自这两个学校。相比下,美国NASA的工程师平均年龄已经在40岁以上了,SpaceX在美国的巨大反响,估计也会激发美国年轻人从事航天事业的热情,这对美国航天发展也是好事。只要不出意外,今年长征五号重新发射之后,我国20吨级别的大型空间载荷将会依托长征五号开始大量发射,包括登月机器人,空间站,大型空间科学平台,火星探测器等。同时我国下一代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即将浮出水面,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7日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制重型运载火箭,未来将实现近地面轨道有效载荷140吨。龙乐豪表示,“长征九号”的预先研究工作、技术攻关、方案论证都在进行中,也有一些初步进展,只待国家正式立项。“以中国现有技术,立项后10年之内研制成功是完全可能的”,龙乐豪表示,“根据当前世界各国的动态看,‘长征九号’如果按计划实现,到时有可能是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之一”。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建造的太空发射系统(SLS)运载火箭,其Block1型、Block1B型和Block2型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分别为70吨、105吨和130吨,均低于“长征九号”。长征九号的研制,不会走大量发动机并联的路线,而是会研发新式大推力发动机,这是最稳妥合适的路线。我们先不说龙总师的话是否能够实现,但是这份信心满满的精气神是需要的,人类航天事业已经停滞太久了,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SpaceX的进步能够刺激美国和中国都加大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投入,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尤其是中国,我个人一直希望中国人能够在十几年内实现载人登月,实现超远距离深空探测,这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技术研发和投资,没点刺激是不行的。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知乎大V宁南山。文章于日发表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宁南山(http://mp.weixin.qq.com/s/hh3DHOnDsUz7HtSQg_Gm4g),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责任编辑:郭尖尖欢迎关注风云之声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一点资讯: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今日头条:http://toutiao.com/m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袁岚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科学素养,家国情怀,横跨文理,纵览风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