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假了了,潮汕话妖怪是什么意思思?

潮汕话“有影有假”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潮汕话“有影有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真有假,是真是假。还有一个常用的词是“有影有迹”,意思是真的,就跟有影子有踪迹可追寻一样。
采纳率:77%
说的个真一样
“有影有迹”反义词是“无影无迹”
是“有影没影”吧,就是 真的假的。
经常说的是“有影有迹”,肯定语气是真的,确实的意思,疑问语气是说得好像跟真的似的。对应的就是无影无迹咯
又淫又假????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潮汕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潮州话俗语词典
18 / 14531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老程三下斧头花   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所以,都有以为他有神力。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熟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熟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以改造。 ●杨令公撞碑   在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杨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来岂会对脉。”说的是有一年,该县余居乡(今莲上永新乡)请了一戏班在本乡大埋演出《杨令公撞李陵碑》一剧,恰逢里美乡两个乡绅也来看戏,大为喝彩。特别是那个扮杨令公的老生,尾场撞碑一段演得极为感人。戏未演完,两人便来找班主,约请戏班明晚到里美乡演出。   隔天夜里,戏班来到里美乡演出,按主人意愿,最后仍以杨令公撞碑一折压台。该乡是个不上二百人口的小乡,不足余厝乡的十分之一。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剩下二、三十人。班主和演员大觉扫兴,特别是扮演杨令公的老生,更加泄气。“撞碑”这段压台戏,本应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来,戏也落棚了。  隔天,乡绅来戏班交涉道:“昨夜戏未演完先落棚,戏金不还。杨令公在余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为什么昨夜只撞一次碑,连唱一段曲都没有?”班主从容答辩道:“在余厝大埕那是撞唔对脉,就须再撞两次。昨夜一撞,正对要脉,故一次就死去,人死哪能再撞?!”乡绅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如数付还戏金。   此后人们便以杨令公撞碑对脉与否来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看准使狠。●平安当大赚   潮汕俗语“平安当大赚”是指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家里平安,那么他就得到极好的本钱,不用破财,也就等于赚钱了。   从前有一个人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他即无权势又不能赚大钱,生活十分节俭,买不起大鱼大肉,也喝不了酒,所以整天埋怨命运不好,生活难过。  一天,他到街上买米,遇到过去一老友的妻子提着一大包东西,愁眉苦脸,面黄肌瘦。他知道这个朋友开着铺子,做着大生意,颇为富裕。最近还听说他又赚了一大笔钱呢,为何他的妻子这般模样?于是上前问候。原来他朋友确实生意很好,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患了重病,整年都要寻医问药,光是买药就花了不少的钱,又把本来健康的妻子也累得病了。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你看又买了这一大包药,药费太贵了,他爸赚的钱都抵不上买药。” 这个人听了,心里想:“我虽赚不了大钱,但家中父母双全,妻子儿女健康,买得上米,吃得饱饭,整天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真是平安当大赚啊!”自此知足常乐,心情也随之畅快。  “平安当大赚”这一俗语反映了潮汕人知足常乐的心态。●放 屎 画 大 猪   俗语“放屎画大猪”意指异想天开,靠幻想过日子。  从前,某村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图享受,却不想干活,常常在家里呆着异想天开。邻居辛辛苦苦养了一头猪,年底卖了一笔钱,他十分羡慕,但又怕脏不肯养猪。一次上厕时,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画了一头小猪,心里又想,小猪还要养大,太麻烦了,画大点更好,于是就画了头大点的猪。又想到大猪才能卖得更多的钱,决心画一头很大很大的猪。于是,忘了身在何处,把小竹枝一挥就画起大猪来。没想到向后一退,一脚踏空,掉进了茅坑里。于是,就有了“放屎画大猪”的俗语。 ●水滚目汁流   “水滚”即水开了。“目汁流”即流眼泪。“水滚目汁流”是指对于一些本人没能力承受的事,不要强自为之,否则将承受不了。这一句俗语是从一个北方女婿喝工夫茶的故事流传下来的。   从前有个北方人做了人的女婿,他没喝过工夫茶。有一次,他要到岳父家做客,妻子告诉他:“家里人请喝茶时,会连说几声:‘食,食!’但你不能把三杯茶全喝了,要一杯一杯地喝。”北方女婿认真地听了,并记在心里。到了岳父家,家里人很热情,刚坐下来就泡起工夫茶。家里人每冲一次茶,北方女婿就喝一杯,且每次都喝一杯,弄得别人以为他口渴,每次都让他喝。原来他把妻子的话理解成每遍茶都要喝一杯。家里人不停地冲,喝得这北方人叫苦不迭,加上肚子又饿得慌,到了最后,竟头冒虚汗,看到水又开了,他连声说:“水又开了,水又开了。”急得流出眼泪来。于是,便被当地人当成笑话传开了,从这个故事又产生了“水滚目汁流”这句俗语。●惜 落 顺 势 “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八面做到。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老汉做的豆粿,十分好吃,很有名声。远近的人都跑到他这里吃豆粿。不少人吃完后,意犹未止,掏出钱再买一盘,叨念道:“确实好吃,再买一点回家给孩子们尝尝。”这老汉,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身就是因为儿子不肖,才要自己日夜操劳。他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是买给父母吃的?但从来一个都没遇到。这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到了老汉的豆粿摊,吃了一盘之后,又再买了一盘,说:“好吃!买一盘给母亲吃。”老汉心头一热,问:“阿兄,有没有儿女?”这过客说:“儿子尚小,日子还长,今后吃的机会多着呢。母亲操劳一生,买一点小吃孝顺,不过份。”老汉一听,马上声明不收这过客一分钱。过客好些不理解。老汉说:“我在这里卖了半辈子豆粿,买回家的都说要买给儿女吃,还没见过买给父母吃的。这盘豆粿,我白送了。”这过客才恍然大悟,对老汉说:“惜落顺势,人这常情。” ●离 城 七 铺 潮汕俗语“离城七铺”意指两种事物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化地作类比。 明朝嘉靖年间,县城的陈大器任御史,人称陈御史。某日,他与原籍潮阳县贵屿的陈国舅(即陈北科)同时上朝,嘉靖皇帝知道他们是同乡同姓,就问陈御史:“陈卿,你与国舅同乡又同姓,老家是否在一起。”陈大器一贯老实,就以实情呈报:“启奏我主万岁,我们两个虽是同县人,也都姓陈,但臣是县城陈,国舅是贵屿陈,贵屿离城还有'七铺'哩!” “‘七铺'是何意”,皇帝不明白,就再次发问。 陈北科抢先解释:“万岁啊,我与御史家厝屋相连,御史的意思是说我们两家离得近,相差的距离就只七步,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呢!” “噢!”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陈御史在旁也不便辩白,只好作罢。 从此,就流传下俗语“离城七铺”。
共打赏了 0 次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十 嘴 九 脚 仓 俗语“十嘴九脚仓”用于讽喻人多话多,不懂装懂,爱乱发议论。“脚仓”即屁股。胡说八道常被比喻为“放屁”,因而,吐不出象牙来的脏嘴也被比喻为屁股。 从前有一户人家建了新房,请来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画一幅壁画。画家事情很多,整天很忙,来到房主家后就要动笔。这户人家有十口人,除一个小孩外,都聚集到这里,七嘴八舌,吱吱喳喳地发表各自意见。有的要画这,有的要画那,继之又因意见不符而互相争吵,各不相让。扯了大半天,谁都不让谁,毫无结果,最后只好由画家来决定。本来画兴正浓的画家经这阵折腾,十分恼火,更痛惜宝贵时间无端被浪费。于是不吭声,拿起画笔一挥,很快就画了十只鸡,每只鸡都各具姿势,唯妙唯肖,栩栩如生。画家正要收笔,一位小孩忽然嚷道:“咦,怎么十个鸡嘴巴,只有九个屁股呢?”大家才注意到原来一只鸡藏在石头后面,只露出鸡头在外面。画家接过小孩的话,笑咪咪地说:“这就叫‘十嘴九脚仓’嘛!”原来,这是画家绕着弯子在讽刺房主一家哩。●王 茂 生 进 酒 这是一个潮剧剧名,也是一句比喻性俗语,意思是礼薄人情厚”,“人情好,食水也甜”。 王茂生是个穷汉子,与薛仁贵是莫逆之交。后来薛仁贵投奔军伍,因膂力过人而屡立战功,晋升为赫赫大将军,奉命东征高丽,功成而被皇封为王。薛仁衣锦荣归故里,大宴诸亲友故旧。王茂生接到薛仁贵的请帖,甚为欣喜,相应邀赴宴,又苦于无线可置贺礼。最后他用一个空酒瓮,到汾河打了满满的一瓮水,夫妻双双抬到薛仁贵的王府,权作贺酒。薛仁贵盛情欢迎王茂生夫妇。在宴会上,为领受王茂生厚谊,特意打开王茂生所献的酒瓮,大口一尝,明知是水,还连声呼着:“好酒,好酒!”并亲自斟给在座达官贵人共尝。这些人饮后皆皱眉咋舌,但又不敢嫌弃,违心地附和薛仁贵呼着:“好酒……” 薛仁贵富贵不忘故谊、不弃穷友的义行,从此传为佳话。“王茂生进酒”这句话,在潮人中因而寄寓着以上所说的特殊内涵。 ●孬 过 金 章 婆 潮汕人骂一些心肠恶毒的女人,总是用“孬过金章婆”这一个惯用语。它的典故 出自潮剧《金花牧羊》说的是,有一户中等人家,家中兄妹两人:兄长金章,忠厚老实,已经娶妻。妻子人称金章婆,为人歹毒,势利自私。妹妹金花,长得如花似玉,为人善良。金花的嫂子,一心要将姑娘嫁给村中富户,以攀高枝。没料到金花却爱上了村中勤读诗书的秀才刘永,并定下百年之好。金章婆十分恼火。这一年是大比之年,刘永赴京赶考,金花十里长亭相送,依依难舍。金花担心刘永路上无人照料,刘永担心金花在家,寂寞不堪。便干脆一同上京。途中,刘永夫妇遭到强盗抢劫,夫妻被冲散。金花为避免歹徒侮辱,跳河自尽。被一渔翁救起,送回原籍。金花被送回家后,金章婆大喜过望,百般劝说金花改嫁。金花不从。金章婆恼羞成怒,逼令金花上山放羊。金章虽然同情妹妹,但又惧内,只有暗中接济而已。凄风苦雨,金花为了牧羊,赶早摸黑,备受折磨。金章婆稍不如意,不是打就是骂,经常抢走金花的饭碗,动辄要将她赶出家门。金花只有终日以泪洗面。如此苦熬了三年。有一天,金花到出上牧羊。一只小羊羔摔到悬崖下死了,金花胆颤心惊,不敢回家。夜里在河边哭哭啼啼,被一个正要前去迎接新任七省巡按的小驿丞发现了,问明原因,便将金花收留。这七省巡按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失散的刘永。刘永当年被冲散后独自上京赴试,得中榜首,即被封入翰林院,三年后任七省巡按。刘永感妻情义,特赶回家乡祭祀妻子亡灵。当驿丞代读刘永祭文的时候,发现祭文内容与金花所述一模一样,于是请出金花。刘永大喜过望,夫妻团聚,其喜洋洋,自当不提。刘永衣锦还乡,金章婆想起以前虐待金花,羞愧难当。金花不记前嫌。宽厚对待嫂嫂,合家团聚。●欲死还疼支辫俗语“欲死还疼支辫”指人做事不识大小轻重,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要害,常常捡芝麻而丢西瓜。 清朝时,潮州府有一个人,他头发粗硬、乌黑,扎成的辫子又长又黑,十分引人注目,人称“乌辫”。他本人也以这辫子为荣,到处炫耀。“乌辫”从不学无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专干偷鸡摸狗之事,后来终因抢夺钱财杀人而被官府判处死罪。行刑之日,刑场上挤满了围观的人。“乌辫”盯着自己的辫子,觉得死不足惜,只可惜糟塌了这辫子。当快要行刑时,他急忙对刽子手说:“我这条长辫又黑又大,非常好看。请你们斩我时,千万不要把辫子斩断。” 从那以后,潮州各地就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欲死还疼支辫”,用来嘲笑那些不识轻重的蠢人。●大头蚶,开嘴就生虫   “大头蚶,开嘴就生虫”意思是指一个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是不吉利、不中听。   蚶是一种海生贝类,一旦开了口了,就说明已经蔫死了。死了的蚶会发出一股腐恶的臭气,甚且长出虫蛆。   过去,潮汕地区有一个人,名叫阿蚶。这个人没文化,终日“死”呀“绝”呀挂在口上,即使是人家的红白事,也不懂得注意。   有一次,一个乡亲家里死了父亲,请阿蚶过去帮忙。阿蚶一看,大呼大叱地说:“昨天还看到他好好的,今天就死到曲曲。”死者的亲属都面露愠色,碍于情面和场合,不便发作。事后,有人提醒阿蚶,那样说话实在不该,阿蚶还大大咧咧地说:“不那样说怎么说?”   又有一次,有一个亲戚家里生了一个男孩,合家欢喜。满月时请阿蚶去喝满月酒。进席前,有相知者提醒阿蚶,说今天是喜宴,要多说好话,实在不行,就闭口不说。阿蚶答应了,席间果然憋住不吭声。散席时,主人家正庆幸阿蚶今日不开口说话。只见阿蚶走上前来告辞:“今日你们全家欢喜,我吃饭都不敢张嘴。今后,你们家里小孩若有三长两短,不要埋怨我。”人们一听,都说:“你这个大头蚶,开嘴就生虫。”此后,这句话便成了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俗语。 ●狗 母 蛇 假 龙 潮汕俗语“狗母蛇假龙”,是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狗母蛇”、小晰蝎。传说,古时候达濠岛北面葛州张前一带都是大海,与现在的海连成一片。那时候,那里栖宿着一群狗母蛇。为首是一条大如小山的狗母蛇王,它牙齿尖锐,四足有爪,尾巴很长,并且生性凶狠。他自称是龙种,时常在海面上兴风作浪,损害过往船舶,并经常登岸糟埸田园,吞食牲畜,为害一方。这边海滨有一个沙洲,因为是乌鸦聚集的地方,人们就称他为乌鸦洲。洲上有一个土地神庙,叫“鸦洲宫”。这位土地伯公眼看恶蛇肆虐,人民遭殃,自觉失职。一日,他亲自找狗母蛇王,想与之说理,劝它不要为非作歹,荼毒生灵。谁知那横蛮的狗母蛇王却大言不渐地说:“我是龙,不是蛇,你看我有足,又有长长的尾巴,蛇哪有呢?是龙便是万物之尊,谁也管不了我,何况你——小小的土地。你若多嘴,不识抬举,到时休怪我不客气。”一番话说得老土地无言以答,自知年老力微,绝非它的对手,便也无可奈何地走回庙来。路上抬头见前面的一座大山,想起这大山上住着一位山神。这位山神有神威,又有法术,且有正义感,说不定他可以出面制服这孽虫。于是便拄着拐杖,登上高山找到山神,说明了原委,央他出力除害。那山神见说,便一口应允。伴随土地来到山下,找到狗母蛇王。那狗母蛇王一见土地又来了,十分恼火,张口冲向土地。那山神立即一拳打了过去,打中了狗母蛇王的腹部。狗母蛇王受了伤,正想逃入大海,但一时慌不择路,向海旁的一座山岗猛窜,便把那山岗撞开一个洞。然后,直向妈屿外大海逃窜。但因伤势太重,游至将近南澳的海面上,便背朝天死了,它的尸首便变成一座小屿。鸦洲宫土地见大害已除,十分高兴,正想与山神回宫,但一转念,虽然狗母蛇王已死,但其种族尚多,若待其成长,人畜又不得安宁了。便想了一个办法,马上召集所有狗母蛇的子孙前来听训,对它们约法三章:其一,全族类今后只会老,不会口;其二,不准伤害人畜;其三,经人们揭发,立即满族诛杀。那山神也说:“从今后起,我将伸一拳永示于此高山上(即今拳头母石山),让你们时时刻刻作为警示。若敢再不驯服听命,定教你们都粉身碎骨。”这时的蛇子孙见为首的尚且不敌,早已胆战心惊,谁敢违命!从此葛洲乡的南面山峰便耸立着一块拳头关的大石。狗母蛇的蛇子蛇孙也便世世代代只长不过尺,且从此很驯良,不碰到人,便忙向草丛或小土穴逃窜,再不会伤人。 ●庵 埠 老 爷 大 细 目 “老爷”即神爷的俗称。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 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 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称心到在唱连啰曲   在潮汕一带,人们常用“称心到在唱连啰曲”来形容人们高兴时嘴里哼着无字小曲儿,洋洋自得的样子。   “连啰曲”是戏曲中的和声,也称作“打和”。这种帮声的习惯在宋元南戏中就有。潮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一类和声“是从《悉谈章》的‘鲁流卢楼’而来,演变为唐人《渭城曲》的‘刺里离赖’。原出于佛家《涅槃经》文字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说略》)。今福建莆仙戏还保存唱啰哩连的习惯。他们认为它是为了怕舞台上渎犯了神明,为了保台上大家平安而唱的。   总之它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是一种“无字歌”,因而人们就以“唱连啰曲”一语来形容称心得意时的随口哼唱。●今 年 番 薯 唔 比 旧 年 芋 俗语“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的意思是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贪婪狡猾的地主,他既要长工干活,又想方设法不付工钱。某县有兄弟两人:哥哥比较老实,叫阿芋;弟弟聪明能干,叫番薯。有一年,阿芋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与他约法三章,到年底要回答他三个问题,否则全年的工钱全部扣除。阿芋答应了,早出晚归为地主干活。到了年底一听地主提的三个问题,哑口结舌,回答不出,只好空着手回家。弟弟番薯问明情况,明年代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地主又提出相同的约定,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要又倍的工钱。地主心想反正到年底他一分钱也拿不回去,就答应了。转眼年底到了,地主悠悠然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边说边把地主抱到外面。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不慌一忙地说:“你的苦力事不都是我干的吗,抱你一下合情合理。”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胡说,你有何证据?”“老爷,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番薯一听,跑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刀和一把秤,朝地主的头左看右瞧,说:“据我估计,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 。如不信,可砍下来秤一下。”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并把双份工钱如数奉还。“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就这样流传开了。●有人沉船,有人出米 俗语“有人沉船,有人出米”指的是有一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却因此而发财;有的亏损,而有的因此而得益。传说何野云死后,被任命为榕江水神,他决心除霸惩强,救济贫民,管好榕江。何野云首先观察了榕江地形,安顿水族,任命狮、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镇守双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条不紊。不久,人们就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财主、豪绅的船只常常在双溪嘴沉没,而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却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因而就有了“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之说。原来,凡是过往的船只,何野云都要调查一番,凡运载的是不义之财者都没收。特别是掠夺敲榨农民而得来的大米,帆船运载到双溪嘴,何野云就令镇守的神出鬼没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积起来,每日计算着从石缝流出,以赈济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一些人遭殃,一些人发财;有人亏败,有人得益的事,称为“有人沉船,有人出米”,并作为一句俗谚而流传下来。●陈世美讨无咸菜这是潮州城乡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它道出了戏剧观众总是同情戏中的善良人物,痛恨邪恶反面人物的社会心理。旧社会的潮剧,生旦的角色都由童伶扮演。童伶是卖身的契约艺奴,生活十分凄苦。一些经济窘迫的戏班,三餐粥饭既吃不饱,连下饭的杂菜也得自己沿门去乞讨。有一次,某戏班到某村演戏,戏名是《陈世美》。戏演得很真切,台下观众都为秦香莲的被休弃流下同情的眼泪;对于陈世美的无情绝义则给予唾骂和忿恨。翌日的近午时分,几个童伶一同到村里乞讨咸茶送午饭。好心的阿姆阿嫂,都一一给了童伶们,特别是那个昨晚演秦香莲的给得最多。最后剩下一个童伶未给,当他伸着碗子的时候,一个阿姆睁眼一看,竟认出他就是昨夜演陈世美的立时把手中的咸菜收回说:“你是陈世美!你心肠这么枭恶,咸菜就是不给你!”那童伶委屈地解释:“老姆啊,那是做戏做戏嘛。”老姆这时虽也明白那是假戏真做,但一时感情还是扭不过来,坚持不给,那童伶只得自叹倒霉……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多 钱 多 功 德 潮汕俗语“多钱多功德”意思是指花的钱财多,得到的实惠也就多。 明朝万历年间,潮州枫溪出了一个才子,叫做吴殿邦。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工书法。 早年,吴殿邦在考中进士之前,在家乡卖文鬻字为生。他的字,都有一定定价。例如一副对联,收润笔费六两银子,一分一毫也不能少,谁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个尼庵里的住持找到吴殿邦,要求吴殿邦给尼庵写一副对联,但只给了四两银子。吴殿邦微微一笑,接过银子便挥笔写道:“一条笔直,两片齐开。”围观的人都哗然大笑。这对子实在太粗俗了,这住持羞得不得了。要求吴殿邦重新写一对,吴殿邦说:“俗话说‘多钱多功德’,师父难道不明白?”这住持有办法,只好再掏出二两银子补足。吴殿邦也就提笔续写道:“一条笔直天界路,两片齐开慈悲门”,成了一对禅味十足的佳 ●观音生雅一块败  潮汕俗语“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   这里头还有个俗典。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   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  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堵 着 正 切 要 “堵着”意为碰彩,有机遇。“堵着正切要”意指机遇最为重要。从前,某县太爷坐轿时听到两个轿夫正边走边争论。前面的轿夫说:“人就是要有别人来关照,才能长进;如果没别人关照,俺永远是抬轿的。”后面的轿夫却说:“也不尽然,堵着正切要。” 坐在轿中的县官,就是因为受人提携,才当上县太爷的,由此他觉得前面的轿夫说得有理。回到县衙里,县太爷有意要帮助走在前面的轿夫,吩咐手下人把他找来,给安排一个差事。几天后,县太爷在县衙里遇到轿夫,居然是走在后面的那一个,不党十分奇怪,便问:“你何以在此当差?”轿夫只好如实说:“前日公差找我们两人,说您要找抬轿时走在前面的轿夫。但那轿夫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太爷您要怪罪什么,祸事临头,就借故说肚痛,不敢来。我就只好随公差来了。哪知一来就给我派了差事。”县太爷听了,若有所悟地说:“还真是堵着正切要呢!”从此,“堵着正切要”就在潮汕一带流传下来。 ●假 力 洗 茶 渣 潮汕俗语“假力洗茶渣”,用另一句潮汕俗语解释,指的是“力唔是势输过惰”,也就是指不该干的事情你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潮汕工夫茶遐迩驰名,茶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据说冲茶用的茶壶,茶渍越厚,冲出的茶越有味,这茶壶价值越高。 当时,潮汕有一户人家,有饮茶之风。家中的茶壶已经传了三代,这茶壶看起来腻腻的,壶内的茶渍也已经织积了粘乎乎的一层。这茶壶,将一些白开水倒进去,也能筛出来清冽香醇的茶。所以,这一家人将它看成传家宝。 这一年,这家人娶进了一个媳妇。媳妇过门的第三天便开始料理家务。这一天。家翁出门。这媳妇一看,家翁平日里喝茶的茶影视业竟如的脏。于是,便把一整套茶具一古脑地搬出来清洗。等到家翁回来,一看,真是哭笑不得,便说:“你真是假力洗茶渣。”新媳妇丈二金刚一一摸不着头脑,不知家翁责备她是何事。后来“假力洗茶渣”便流传开来,成了一句俗语。 ●齿痛正知齿痛人 从前,澄海县有一位县官太太坐轿出远门探亲。时逢炎热天气,轿夫抬着这贵妇人走了半天,又饥又渴,很想歇息充饥。但县官太太有急事,不但不同意停轿,还催轿夫加快步伐赶路。 ??轿夫忍饥不得,再三恳求。太太听了,心中疑惑,便问道:“肚子饿是怎么一回事?你们说给我听听。”甲轿夫忙说:“肚子饿就是肚中无物,脚酸手软,连走都走不动。”乙轿夫争着说:“肚子饿就像挑担上山,越挑越重,直到走不动。所以,必须让我们歇息一下,吃点东西,才能继续走路。”太太不解道:“我活了数十年,没听说过肚子饿就会脚酸手软,也没听过挑东西会越挑越重,你们不用哄骗我,要多赚工钱,我可再给点,还是快点赶路吧!”任轿夫左说右说,太太就是不理解。这时甲轿夫猛然间想起太太左脸腮肿大很多,没准儿是闹牙痛,便灵机一动对她说:“太太,肚子饿比闹牙痛还要难受,求您允许停轿,让我们吃饱饭再走吧。”太太听了,恍然大悟道:“哎哟,你们怎不早说呢?原来肚子饿比牙痛还难受,怎能忍得?你们快快停轿,吃饭去吧!”后来这句话就演绎为只有自己经历了苦楚,才能理解别人同样的苦况,同病才能相怜的意思。 ●无用姿娘勤三顿 澄海流行一句俗语:“无用姿娘勤三顿”,用来嘲讽那些生性懒惰,却又弄虚作假,掩饰自己毛病的人。   过去,潮汕滨海某村有一个青年,勤劳朴实,娶了一个老婆,却是个好吃懒做的货色。   这青年早出晚归,赚钱维持生计,而妻子在家,却是东游西逛,啥事也不干。邻居们非议纷纷,说这女人年纪轻轻的,也不会做些针线活,纺些纱来帮衬帮衬家里。这后生觉得有理,就对妻子说了。   这年轻妻子也就从娘家搬来了一架纺纱车,每日里估计丈夫要回来的时候,就坐在纺纱机前纺起纱来。丈夫回来,看到妻子忙着纺纱,心里感到十分高兴,便不顾劳累,亲自下厨做饭。并且再三关照妻子:千万别累着,要多歇歇。等丈夫出门,这妻子立刻跑回房里睡大觉。   终于有一天,妻子的这个秘密被隔壁的大娘知道了。因为每当快到三餐时,这家的纺纱机就响起来。而丈夫出了门,就悄无声息了。大娘把这秘密告诉了乡里人,乡里人都知道了,窃笑不已。   后来妻子因暴食过度,死了。这后生想为妻子办丧事,可家中无余钱。想起妻子纺的纱从来没卖,想要把纱卖了。但找遍整个房子,都没找到一个纱团。隔壁大娘跑过来把真相说出。后生十分生气,拆开纺纱机上挂着的纱团,把妻子的尸身裹了。骂道:“真是无用姿娘勤三顿!”用席子草草将其埋葬了事。●俏过王莽 “俏过王莽”这一句俗语来形容一个人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俏”是假借字,在口语中意为得势恃强。   王莽是西汉时期汉帝的外戚,权力很大。汉平帝年间,平帝立王莽的女儿为皇后。王莽的长子王宇劝说王莽将权力移交出来,王莽不听。后来王宇与皇帝的另一外戚通信,被王莽发觉,即被杀死,又诛杀卫氏家族。后来,他又用毒酒毒死平帝,自立为帝。   王莽自称皇帝后,强迫汉帝太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交,王莽便以死威胁,使太后不得不交出来。   王莽称帝,立即废除汉室太庙,建交王氏九庙。又将汉朝的侯王都削职为民,把刘氏亲戚的权力全部剥夺。后来听信谗言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王子光夫妇。王莽有个孙子,叫王宗。有一次,自已画了一张身着皇帝服装的画像,被王莽知道了,王宗被吓得自杀了事。王莽的妻子死后,太子图谋杀死五莽,事情泄露了出去,太子也自杀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王莽无情无义,六亲不认,滥杀无辜。潮汕人谈吐喜欢借古喻今,故有此语流行。●鼓好救月 ....潮汕俗语“破鼓好救月”,意思是说废物有时也可派上用场,劝诫人们不要轻易暴殄天物。....这句俗语的起源在于人们对月食这一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知识。古时每当月食的时候,人们总是感到神秘兮兮,刚才是星月灿烂,突然之间,星月无光,天体漆黑。于是人们便以为,这是一只天狗把整个月亮吞下去了。为了拯救月亮,于是,月食的时候,人们便相约敲锣打鼓,大声呐喊,借以“吓”天狗。“破鼓好救月”之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无好家神通外鬼   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斫断手指头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鬼 簿 寻 无   有一个落神婆(巫婆),在老爷宫前吹嘘老爷(菩萨)如何灵验,说谁对老爷不恭敬谁就要遭到他的惩罚。有个后生哥当众跳出来,说他敢在老爷头上动土。落神婆说:“那你一定要遭到报应的。”  那天夜里,后生哥蒙着头光着屁股披着棕蓑衣,带着铁锤跳上神龛前案上,他倒立着骨背靠着老爷,棕蓑衣贴着老爷的鼻子和眼睛,屁股贴着老爷的嘴巴,闷得老爷无法反抗。他这才转身对准老爷的天灵盖,用力就是一锤!老爷痛得叫不出声。这后生哥才跳下来,以手着地倒立走出庙外。事后这老爷把案子告到阎罗王那里,要阎罗王将这个大不敬的人抓到阴间问罪。阎罗王问其特征,老爷说:“这个人长手短脚,嘴巴又大又臭,堵得我透不过气来;胡子又长又硬,扎得我睁不开眼。”  阎罗王立刻命令判官查找那个人。谁知寻遍鬼簿,都查不到有此特征的人。于是“鬼簿寻无”便成了一句俗语,用来表示某些行动乖张,世上少见的人。 ●死命拾着活猪屎   俗语“死命拾着活猪屎”指侥幸获得钱财,或意外得到成功的意思。   这句俗语来源于榕江边。相传榕江边某乡有一个富家子弟,从小游手好闲,花天酒地,小事不做,大事做不成,家境渐渐败落。父母去世后,他仍不思劳作,就这样坐吃山空。眼看日子不好过了,只好每日里拾一些猪粪出售,挣点小钱度日。本是富家少爷,现在却做起这么下贱的事,实在有失脸面。于是他常常在天未亮就出去拾猪粪,趁天亮前把猪粪卖出去,自以为这样就没人知道了。    某天半夜,他醒来以为天快亮了,就提了猪粪篮出门,边走边盯着地上,看到地上有黑块就捡进粪篮中。心想:“今天真是好运气,猪粪这么多。”不多时就捡了满满两大篮。他赶到江边一看,收购草木灰、粪肥的人还在熟睡着,他只好蹲在那里等着收购,不觉就睡过去了。等他睁开眼时,天已放亮,很多人正站在他周围看着他笑,一担猪粪少了一大半。原来夜里看不清楚,把蛤蟆误当为猪屎捡进了粪篮里。他羞耻万分,无地自容,向着榕江就要跳下去。身边人忙上前劝着:“不可轻生呵!”他叹道:“我只有死命一条,有何留恋。”一个人打趣着:“不对,不对,死命怎么会拾着活猪屎?”人们哄然大笑,遂流传下这句俗语来。后来语意也有了转移。 ●烧(相)辅无半厘,拗蔗浣糖枝   烧(相)辅无半厘,拗蔗浣糖枝,这是潮汕农村流传至今的一句老俗语,用于比喻“乐食懒做”的人。它源自于潮汕古时的制糖业。   旧时,潮汕的糖寮,一般设在田野的旱地上,用竹竿作骨架,用竹蓬和草席盖顶、围边,只留一个出入口,形似“蒙古包”,是个圆状的大蓬棚。棚内设备有榨蔗和煮糖两部分。在制成糖浆时,老师傅即用蔗枝捞出一点糖浆,视其成熟程度,调节火候。那沾着糖浆的蔗枝,就叫糖枝。这本来是制糖过程中的副产物。后来,它却成了农村里顽童们钟爱的东西。一到糖寮开工,他们就跑去看热闹,一边玩耍,一边竞相取蔗到糖锅里浣糖枝,弄得糖寮主人和制糖师傅很不满意,训斥他们“烧辅无半厘,拗蔗浣糖枝。”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广为运用于批评任何不劳而获,“乐食懒做”的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旧时那种土糖寮和孩子们到糖寮浣糖枝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但由其所形成的这句老俗语,却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历久不衰,流传下来。特别是历经旧时代的农村老年人,一见那些“出嘴不出力”、“做无食有”,或帮忙做点事,就想捞到很多好处的人,就有感触,常常脱口而出,说这种人“烧辅无半厘,拗蔗浣糖枝。 ●看 伊 怎 呢 死 潮汕俗语“看伊怎呢(怎样)死”是一句诅咒为非作歹的恶人的气话。语气与“且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相似。据说,它是出自一则民间传说。一日,阴府阎王觉得身边的牛头、马面忠心耿耿,不辞辛苦,整天奔波。于是把他们叫到跟前说:“牛头、马面,你们长年劳累,现在该让你们到阳世享受一阵子荣华富贵了。”牛头、马面听了很高兴。又听阎王说:“你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会尽量满足你们的。”马面当即跪下道:“阳世重地们钱财,请大王把我投生到王候家、有福有禄,那才可享受一生呢。”阎王点头答应。牛头一听马面的话,十分反感。两人一块儿长这么大,没想到马面为着名利,竟会如此厚颜无耻,心中暗骂。又听阎王发问:“牛头,你又有何求?”牛头抬头答道:“小的本来就是做牛做马的料子、不管做人做畜,只要对有有利我就做,只求寿比马面长。”马面在一旁不解问为什么,牛头没好气地说:“我欲看你怎呢死!” ●破 鼓 好 救 月 潮汕俗语“破鼓好救月”,意思是说废物有时也可派上用场,劝诫人们不要轻易暴殄天物。 这句俗语的起源在于们们对月食这一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知识。古时每当月食的时候,人们总感到神秘兮兮,刚才是星月灿烂,突然之间,星月无光,天体漆黑。于是人们便认为,这是一只天狗把整个月亮吞下去了。为了拯救月亮,于是月食的时侯,人们便相约敲锣打鼓,大声呐喊,借以“吓”天狗。“破鼓好救月”之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府 城 人 请 客 潮汕俗语“府城人请客”嘲讽了那些只有许诺,没有兑现的行为。潮洲,又称府城。过去府城有一位老史,吝啬成性,但又经常故作慷慨。每当家中来客人,他总有极力挽留,但又不肯“出血”,只是陪着客人坐着。客人想告辞,他又极其热情地说:“还早呢,还早呢,在这吃顿饭吧!” 说完又不动弹,既不见饭也不见菜。往往客人总是耐不住饥火,最终告辞而走。 有一天,这位老史的一位乡下亲戚来了。由于路程遥远,而且见这老兄又极其热情,所以这天中午就留了下来。日过晌午,才见这府城人对着客人伸出五个指头。慢吞吞说:“中午我们去买一只白斩鸡。”说完便按下一根指头。“一碟青菜”,这下没按指头;“一盘鹅肉”,又按下一根指头:“一碟杂菜”,没按指头;“一碗猪肝汤”,又按下一根指头。说得乡下亲戚连声说:“甭麻烦,甭麻烦,随便吃点就行。”等到上菜,只有一碟青菜和一碟杂菜。乡下亲戚吃在口里,火在心中。原来他按下手指的那些菜都是开了空头支票的。回到乡下,恼火地逢人便说:“真是府城人请客,白白地饿了半晌。”于是,这句话便流传开了。 ●出日头唔晴天  潮汕群众中经常流传着“早出日头唔晴天”这条天气谚语。意思是说:早晨,当我看到太阳较早出现时,天气便要变坏;如果看到太阳较迟出现,便是晴天。这句谚语经过多年的观测和验证,证明它是符合气象科学的原理。 众所周知,太阳一年四季的出没是有一定的时刻,没有今天早出,明天慢出的可能。人们所说的“日出早”和“日出晏”,是指肉眼看到太阳的迟早而言。  为什么人们肉眼会看到太阳“出早”和“出晏”呢?当天气晴朗时,万里蓝天,风静云消。夜间,由于天空没有云层阻挡,使地面白天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热能大量向空中发散,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空得到从地面辐射来的热量补充,所以反比地面温暖,这在气象学上便称为“气温递增”现象。这样一来,较轻的暖空气处于上空,较重的冷空气沉于地面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甚为稳定,所有雾满尘埃,也处于地面附近,不能上升。当太阳刚从地平线冒出头来,此时地面附近温度较低,雾滴尘埃凝集最浓,日头便给这层雾尘掩蔽,所以当太阳刚爬上地平线时,人们却难以看见它的脸庞。等到太阳逐渐升高,地面受晒已热,密集在地面附近的雾滴尘埃俱已消失,才能窥见太阳的真面目。所以太阳较迟出现,天气必然晴朗。反而,当天气变坏时,天气极不稳定,空中风力较大,雾滴尘埃便不能聚集于低空。这样,太阳刚抛头露面,人们很快便可看到它的英姿,故此太阳较早出现,就是恶劣天气的征兆。这条谚语在春夏两季观察,更为灵验。 ●过 去 无 店 铺 “过去”在这里是再往前走的意思。“店铺”指的是旅行者宿歇的客栈。整句的原意是:旅行者们,这里正是可以安下身业的旅店,再往前走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其比喻义是告诉人们作事要抓往眼腾腾的机会,犹如北方话说:“过了这村,没有那店。” 古代的陆路交通主要是依靠官道。在官道的各个路段设有驿站,经供官府人员宿歇。但民用的驿站,在潮州口语中通称为官铺。通常是每十里左右设有一“铺”,故十里路潮语惯称为一铺路。今天仍有不少以铺为名地方,如铁铺、鸟薮铺、马厝铺……等。当旅客跋涉赶路至日暮时,总是要寻找宿歇的场所。所以计算路程与安排宿就必须恰当处理,有时遇上僻远地方就不是十里就有店铺可安歇,若只顾赶路,有时就会“过去无店铺”了。●老 娼 打 拳 唔 就 势俗语“老娼(对老妇的贬称)打拳唔就势”形容做事没有按部就班,却歪打正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前潮州有一老妇人,以为人挨砻(推磨碾米)为生,练就超人的臂力。有一天,老妇到街上买东西,忘记把张纸垫鞋底,看到墙上一张崭新的招贴纸,就随手撕下。没想到街边小巷上闪出内处彪形大汉把好拦信。只听领头的大汉说:“你胆子好大,收揭我的‘比武榜文’,准备好比试一下吧!”原来他们是一群走江湖比武卖艺赚钱的人,谁揭了他们贴的‘比武榜文’,就得与他们比武,羸者有赏,败者赔钱。老妇至此才明白自己不知还觉闯了祸,但事已至此,也只有应会就是。可是她又没练过拳,只好使出她“挨砻”的本事,拉开弓马,用最大的力气,将他们一个个拖来推去。他们见都没见过如此打法,使不出拳路,反应不过来,一个个被推得东歪西倒,乱作一团。那头儿暗自叫苦:“这老娼打拳唔就势,即不象南拳,又不象北腿,不对拳路,不知使的是哪家套式。”只好认输。这样,“老娼打拳唔就势”这句俗语就传下来了。 ●阿奶死,踏破厅,阿爷死,无人行 “阿奶死,踏破厅,阿爷死,无人行”这句俗语形象地道出了势利者的人情观。这里所描述的一则潮汕掌故,传说就是这句俗谚的典故。 晚清时,潮州总兵方耀,为人势利,十分会巴结人,常常千方百计地讨好当时“钦赐总督衔”、任“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朝官丁日昌。丁日昌在榕城定居,方耀经常登门拜访。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某日,方耀往广州办事,已走到半路,忽有人禀报:“丁日昌夫人病逝。”方耀立即命人准备银两,返回潮州,换了衣服就要亲自到榕城吊唁。正要出门时,又接到丁府家人正式来报:“丁日昌大人逝世。”方耀一听,方知死的是丁日昌本人,暗想:“既是丁日昌已死,去了对自己的地位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又换了装束,自顾往广州而去,只是派人送去礼仪而已。时人叹道:真是“阿奶死,踏破厅,阿爷死,无人行”呀!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半 夜 出 阵 日 “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指的是十分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典出澄海出门村的唐伯元。 唐伯元是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民间传说:唐伯元原是天上的文曲星。就在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果然,凌晨过后,漆黑的夜空忽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宛如昼夜,村人都十分惊讶:“半夜出阵日啦!‘这时唐家产下一个婴孩,过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从此,潮汕便有了这个俗语。● 清明念修山 做忌粉神主   这句俗语指的是“临急抱佛脚”、“临渴掘井”的意思。意思相近的俗语还有“临嫁正来穿耳”等。   在潮汕一带,清明节时要上山扫墓,纪念祖先,其中一重要项目就是修坟。   相传有一大户人家,虽有兄弟数人,但有的侨居海外,有的长年在外经商,难得在家团聚,一起上山扫墓,祭拜父母。有一年,乡里遭洪水,祖墓也未幸免,有一处被冲坏了。这年清明节兄弟们看了损坏情况,当场决定选择吉日重修祖墓。但分手后各人都业务繁忙,时间一月又一月过去了,修祖墓的事一直搁置着。到了第二年清明,又商议好修墓,但又没完成。这样年复一年,总是没有动工。于是邻居都笑着说:“你们兄弟总是到了清明才念修山。”这话又与人们在祖先忌辰时才想起为“神主”牌位油漆一新的事联系起来,编成了这样一句俗语:“清明念修山,做忌粉神主。”用来讥讽那些平时不行动,临事才着急的糊涂虫。 ●好 耳 听 石 二   “好耳听石二”常用来形容人听错了话,领会错了意思。关于这个俗语,还有一个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两个小偷悄悄地翻过庵堂的高墙,爬到屋顶上,想要到尼姑的厢房里行窃。他们分好了工,年纪较大的在外头把风接应,年纪较轻的钻进房里。这进四周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这个小偷边走边摸索,摸了很久,才发觉前面是尊佛像,心中一惊,原来弄错了地点,这里不是厢房,而是佛堂。便自言自语地说:“糟了,是佛!”房顶上的小偷年纪大了一点,耳朵有点背,再加上做贼心虚,慌里慌张,听不清楚,以为是摸到秫(糯米)。就低声问:“是秫?”下面的小偷本来就生气,听上面的这么回应,没好气地回答说:“好耳!”上面的贼正希望下面的贼多拿一点,一听十分高兴,连连说:“石二,每人六斗。”   后来,这两个小偷都老了,不再行窃了,便把这个笑话给抖出来。于是,民间便有了“好耳听石二”这惯用语。●一 时 懵 懂,牵 牛 上 楼 棚 这句富有谐趣的俗语流传于一带。意思是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会因考虑不周,作出不合事宜的行为或决定。 据传,揭阳某地有一次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村庄的房屋也已经被洪水侵入,人们纷纷逃上屋顶或楼棚。眼看水位不停地上升,几乎要顶着楼板。有一农户的耕牛在水中拼命挣扎,眼看就要被大水冲走。主人救牛心切,便跳下水去拉住系着牛鼻的绳子游回楼棚上,一家大小协力把耕牛拉到楼棚上。主人看到耕牛得救,松了一口气。不一会,大水渐渐退下,人们的心情都随着轻松。等到露出地面,人们相继从高处下到地面来。这时主人望着楼棚上的耕牛,不禁为之一怔:“牛怎么下得来呢?” “一时懵懂,牵牛上楼棚”的趣话就这样传开了,并成了有一定比喻意义的俗语。 ●免用扶 水涨船自浮 这个谚语常用来嘲讽拍马屁的人。扶,即“扶卵脬”,犹北方话说拍马屁、托大腿。关于这句俗语,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明末,揭阳县渔湖都出了一个翰林院学士黄奇遇。黄奇遇本是贫苦人家出身,又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常常断粮挨饿。但他人穷志不穷,勒紧衣带,发奋读书。相传他到了赴京考试的时候,家中没有钱可作盘缠,只得红着脸向乡里士绅、富豪求借。富家人怎把他放在眼里,求了几处都遭到拒绝,甚至嘲笑他,到处碰壁。而同情他的穷人兄弟又爱莫能助。后来幸而有塘埔屠户黄赐夫妇解囊相助,才凑足费用。到了京城,一举考中进士,授翰林学士。衣锦还乡之日,官船还未到码头,就望见昔日冷脸相迎、避之不及的乡绅、富豪都恭恭敬敬地在码头迎侯。那时恰好退潮,官船搁浅,靠不了码头。乡绅富豪们大献殷勤,急忙脱下鞋靴,卷起裤筒,下河扶推官船。黄奇遇看穿这些人的势利眼,回想当年为借盘缠而遭白眼,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是朝着他们摆摆手说:“免用扶,水涨船自浮。”这就是这俗语的由来。它既保留了对势利者的讽刺,也含着对那些自用多情者的辞谢。●乞食身 皇帝嘴   传说,饶平钱塘宫有一座神庙,庙中神像塑得英俊潇洒,栩栩如生。有一天,一对姑嫂来到神庙许愿。小姑看了神像,顿生爱慕,不觉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祷:将来夫婿若有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愿了。一念至此,心中羞愧,两颊泛着红晕,更是娇媚迷人。这神爷本具灵性,不觉动了凡心。自此之后,神爷夜夜来与小姑作陪,小姑在梦中与神爷风情万种。不久,小姑便怀了孕,并产下一男婴。她自知这是神种,但因来得不明不白,自然招来闲言碎语。小姑有口难辩,便把婴孩放在一只竹箩里,还给庙中神爷,自己自尽了。   这孩子是神种,自然不是凡胎,据说长大了会有帝王命骨。由于是在箩中长大的,所以人们都叫他为“箩稳”。有一次,箩稳受到一个姓万的孩子的欺负,十分生气,便对天立誓说:“他日我若能出人头地,一定要杀死万家人,方消我心头之恨。”箩稳说这话的时候,恰好被城隍爷听见,城隍爷以为箩稳要杀一万家人,急忙禀报玉皇大帝。玉帝一听,觉得这箩稳太狂妄,将来若真当了帝王,那还得了。于是,便决定免去箩稳的帝王筋骨。他派太上老君带上一副乞丐骨,去把箩稳的帝王骨换下来。 那年端午节,箩稳一早和村里的孩子们到溪边去观看龙舟赛会,一直看到晌午,回到家吃了几碗饭,倒头便睡。这时,太上老君立即把他身上的帝王筋骨抽出,并且换上了他带来的乞丐筋骨。正要换上喉咙的时候,赛龙舟重新起鼓。箩稳一听鼓声,一骨碌地爬起身来。太上老君来不及换上喉咙骨和腔骨,只好作罢。   后来,箩稳长大了,果然沦为乞丐,但是因为他的喉咙骨和腔骨没换,所发说话句句应验。这就是潮汕俗语“乞食身,皇帝嘴”的由来。   这句话产意义历经演绎,后专用于指责那些身处贫寒而又讲究吃喝的人。 ●黄 尾 相 耽 误     潮汕民间每逢因某些误会或对事物的错误理解,而招来不好的后果而  后悔时,常要这么说:“唉,真是‘黄尾相耽误’!”原来,这句俗语出  自一个民间传说。     远古时,世上的人个个都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如果有一朝谁的尾巴  颜色枯黄,那就是这个人将要死亡的征兆。那时有一个老兄,一天到地里  做工,尾巴被揩满黄土。他回到家里,转头一看,不觉吓了一跳:“坏了,  尾巴已经枯黄了!”料想自己的生命已快结束了。于是,他把家中的家畜  尽量宰杀吃个痛快,也不下地干活。过了些时,眼看家中的一切都吃光花  光了,可人还是好端端地活着。他悔恨之余,一气把尾巴砍下。从此以后,  人类的尾巴便逐渐消失了,只剩下一橛硬硬的尻骨留在屁股上端。●铜 银 换 纸 靴   “铜银换纸靴”意为用假钱买假货,是对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现象的嘲讽。形容人们做事或交易上你虞我诈、制假售假、互相哄骗的俗语“铜银换纸靴,你走我也惊”便从一则典故而来。  清末民初时,潮州有人私下制造假币,把铜镀上一层薄薄的银制成假银元在市面上交易。某人得到一些假银元,但又胆小怕事,几次都不敢使用。一天,他下定决心要用假银元买东西。他到了街上,看到地上摆着靴子,问明价钱,付款拿了便走。没想到这靴子也是假货,别看靴子表面很标致,但实是用纸糊成的,成本很低。卖靴人看到他离去,生怕他辨出假货回来算帐,收起摊子就走。彼此回家后方觉自已都上了当,不觉苦笑。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笑着说:“铜银换纸靴,你走我也惊。”●唔对凯伯个数路   世上一切事物总有一个理。“唔对凯伯个数路”是说事物数目不符或方法不对。从前潮汕某地有一位名叫“凯伯”的老者,他家境贫寒,只生一子,未能供他读书,只好送到南洋(即今东南亚一带)谋生。过了数年,其子开始积了一点钱,就寄了一百元回来赡养父亲,并附上一封家信,信上没有一字,只画着四条狗,八只鳖。送款人看到信上没有标明具体数目,就偷了二元,只还给凯伯九十八元。凯伯一看到信,马上就把送款人抓住,大声喝问:“你偷了我二元钱。”送款人抵赖说:“信上又没有写明数目,你有什么证据说我偷钱!”凯伯指着信上的图说:“四狗三十六,八鳖六十四(中,‘狗’与‘九’、‘鳖’与‘八’谐音),两数相加,正好是百元正。你还敢抵赖?”送款人无话可说,只得如数奉还,从此俗语“唔对凯伯个数路”便流传在潮汕一带。 ●识字掠无蟛蜞  “识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乘风叩橄榄   乘风叩橄榄 “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   “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   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榄摘落瓮。”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 ●生阿弟,卖阿兄   “生阿弟,卖阿兄”这一句俗语现在人们用来形容捉襟见肘,经济拮据的狼狈相。它来源于过去潮州的一种民间陋俗。  过去潮州的宗法习俗,重男轻女,只有生下男孩,才算添丁。并且必须举行热闹非常的“上灯”活动。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在农历正月十三日家人就可以挑起一对大红灯挂在祠堂的灯架上,象征家中添了丁。在元宵灯节期间,每天晚上,抱着孩子到祠堂前接受乡下的祝贺。除了挂灯外,还要在祠堂前悬挂八屏大花灯,或搭戏台,做“纸影戏”,让村里的人观赏、娱乐。  “上灯”的人称为“灯头”。“上灯”的大小活动由他们推举司事主持,一切费用由他们平均摊派。元宵过后,还要把花灯屏一一赠送给予乡下亲戚。更有甚者,还得在祠堂做丁酒,设宴请客。宴客时用好几张方桌连起来,客人围在两旁饮宴,形同划龙船,叫“龙船席”。还有一种叫“走马席”的,无论亲疏内外,甚至互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然后又重新上菜,迎接另一批客人。  有钱的人把“上灯”看作一件乐事,认为花的是体面钱而引以为荣。然而,对于穷苦人来说,这是一件难以承担的花费,但又无法摆脱这陋俗,所在地以,有时不得不忍痛将大孩子卖了。故有“生阿弟,卖阿兄”之说。●无可奈何舂甜粿   “无可奈何舂甜粿”被用来比喻无可奈何去办某件事。这一名俗语来源于清代的樟林。  清朝时,樟林是一个有名的港口。当时潮汕一带居活贫困,无以聊生,只能到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往南洋群岛谋生。  樟林港有个船主名蔡彦。有一次,他来到船上清点客号货物是否齐备,他的母亲也随着儿子到船上看望。这时,蔡母看到这些过洋的人的行李中,都放着一大块一大块的甜粿(糯米年糕),有的人甚至拿着甜粿津津有味地嚼着,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在潮汕地区,除非逢年过节,一般人家是不会蒸甜粿的。因为甜粿是用糯米做的,一般人家是做不起的。于是蔡老太问:“现在宽时闲月,怎么大家都有甜粿?”  大家给蔡母一问,不禁一阵苦笑。一个过洋者应声回答:“老太,这是无可奈何舂甜粿呀!”大家也随声附和。蔡母说:“有甜粿吃还说无可奈何,这话怎么说?”蔡彦这才说:“每次过洋,如果是顺风顺水,行程需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风浪,要一个多月的行程,若不带些干粮,如何挨过这些日子?甜粿不易变质。所以,过洋者必须准备一些甜粿作为干粮。否则,若有不测,岂不是活活饿死在海上。过洋时吃甜粿,实在是无可奈何啊!”  蔡母听后,方知其中苦衷,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无可奈何才舂甜粿的啊!”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流传相当广泛的俗语。 ●坑水变酒嫌无糟   俗语“坑水变酒嫌无糟”(糟,指酒糟)讽喻人心不知足,贪得无厌,犹北方话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传说明代洪武初年,揭阳地美都大湖村村口有个大娘开了一间小食店。大娘虽然手脚利索勤快,可生活却十分清苦。  一天晌午,一个头戴斗笠,身披破袄的邋遢老头,来到离小食店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敲起渔鼓,唱了起来,唱累了就喝坑水。大娘觉得这老头子十分可怜,便舀了一碗粥给他喝。老头喝完后笑着说:“好!好!好人必有好报!”随后便脱下了破袄来捉虱子,送进口中嗑。自此,这怪老头两三天便来一次,每次大娘都送一点粥给他。有一次,老头问大娘要不要卖酒?大娘说这我也想过,只是没有本钱可造酒来卖。老头一听,叫大娘取来一个大水缸,自己到后面山坑引来清水,流进水缸里就变成了酒。从此,大娘就卖起酒来。坑水整天流不完,家境也随着渐渐宽裕起来。随着家境的好转,这大娘也就不象从前那么勤快了,竟买奴使婢起来。有一天,村里有人来向她买酒糟养猪,而她却无糟可卖,便埋怨老头单给水酒,不给酒糟。要是两件都有,就可多赚钱。  第二年春天,老头又众这里经过。大娘一见,急忙走过去拉住他,要他再给酒糟。老头笑着说:“好!你要糟就糟。”说完便向后山坑走去。大娘等了很久还不见他回来,就派人到后山去看,只见石旁边堆着一堆酒糟,并留有一行字:“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下边落款“虱母仙”,才知那老头原来是虱母仙。从此之后,大娘的酒缸里流进的不是水酒,而是原先的坑水。“坑水变酒嫌无糟”作为一句俗语在揭阳县一带流传至今。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秀才虾米死曲曲  俗语“秀才虾米死曲曲”形容办事不顺心,没希望,或者死路一条。   从前有一个书童跟随秀才上省城考举人,半路住在客栈里。恰好客栈没有蚊帐,秀才又最怕蚊子,忙吩咐书童挂蚊帐。书童找来铁钉,但墙壁十分坚硬,怎么使劲都钉不进去。于是他对着秀才大声嚷道:“秀才,钉不着,钉不着。”这秀才十分迷信,一听 此话很不吉利,因为潮汕方言中钉铁钉的“钉”字和中举人的 “中”字同音。于是便命书童一定要钉上去。书童见秀才生气了,只好使劲再钉。没想到欲速则不达,力气一偏,钉子就脱手掉在地上。书童一急又嚷道:“秀才,落地,落地了。”秀才惊慌失措。书童在地上找回铁钉,但见铁钉已弯成虾米模样,便弯着食指对秀才说:“秀才,虾米死曲曲。”秀才大怒,抡起手对着书童一巴掌,打得书童不明不白。秀才晚上睡觉,老是想着“中不着”“落第”,还有“死曲曲”,越想越不吉利,便回家了。   从此就有了这个俗语。●荆州借久成已业   潮汕俗语“荆州借久成已业”是指那些借用了别人的东西后赖着不还,甚至占为已有的行为。   据《三国志》所载,荆州原是刘表辖地,刘琮带着荆州归降曹操。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从曹军手中夺得。于是对荆州的所有权各执一词。孙权认为荆州是他们的战利品,起初只是借给刘备,现在刘备既然占据川中,成了气候,就得把荆州还给他们。而刘备则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无所谓借与不借的问题,不肯还给东吴。潮汕民间俗语的“荆州借久成已业”,就是从这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 ●门闩头动荡   祖宗忌辰,潮汕俗称“门闩头动荡”(动音读丁)。此语颇费解。究其来由,民间有两种说法。   其一,祭拜祖先,须打开大门,当然必须动门闩。潮汕历史上偏多战乱。据说,明代年间,沿海贼寇陷城,百姓关门闭户,少壮纷纷逃亡。一日,有一居民家中做忌,偷偷开门祭拜,又不敢大门洞开,只悄悄动了门闩,将门半掩。见者会意,只说“门闩头动荡”。   其二,和百里奚的故事有关。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人,昔日家贫,外出求仕,其妻杀老母鸡饯行,一时找不到柴薪,只好以“扊扅”门闩烹鸡。后来,白里奚落魄为奴役,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色公羊皮将他赎身到秦国。三是多年后,百里奚为秦相,其妻漂泊至秦,入相府为洗衣妇。一日,唱《扊扅歌》:“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闻而认妻。百里奚的故事很有名,明代传奇《扊扅记》写此事。广东汉剧有《百里奚认妻》,潮剧也有此剧目,潮汕人对此十分熟悉,尤其对那个用门闩煮鸡的细节印象尤深。而家中做忌,恰好有佳肴可品尝,令平素过清淡日子的百姓们联想起舞台上那个用门闩煮鸡的独特情节,与“门闩头动荡”的故事一样,俗称“有好食”。上述两种说法,第一种较可信。第二种说法较曲折。 ●下寨阿兄免说    俗语“下寨阿兄免说(不用说)”,意指想当然,生搬硬套,自作聪明。在潮汕一带,很多地方是聚族而居,即同村落的人都是同一宗族的,并常以该宗族的姓作为该村落的名称。如高姓聚居的地方称为高寨,郭姓聚居的地方称为郭寨。久而久之,人们一般只要听他说是哪寨的人,就知道那人是姓什么了。   一天,几个外出经商的商人恰好聚在一小客栈里喝酒,彼此都不认识,但一谈起生意经就都十分投机,一见如故。他们约好以后彼此联系,互相帮忙做生意。其中一人自我介绍说:“小弟是郭寨人,姓郭。”另一个又介绍说:“鄙人是林寨人,姓林。”……最后一个介绍说:“小弟是下寨人……”只说出村名,话还未说完,其中一个老兄便自作聪明地抢过话头说:“郭寨的人姓郭,林寨的人姓林,高寨的人姓高,下寨阿兄免说。”言下之意下寨人必定姓“下”。下寨人一听此话,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因为下寨人根本就不姓“下”,且“下”明显含有侮辱之意。   后来,“下寨阿兄免说”就成了在潮汕一带流传的俗语,用于劝诫那些生搬硬套,自作聪明的人。●欲娶雅牡苏六娘  潮汕有句俗语:“欲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牡苏六娘。”这句俗语源于潮剧《苏六娘》。   明代潮州荔浦有一户人家,姓苏,家道殷实。苏员外单生一女,取名六娘,生得美貌无比。自小寄读于西胪舅父家,与表兄郭继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于日久生情,私订终身。 后来由于苏员外与饶平一户人家发生诉讼纠纷,得饶平县秀才杨子良文笔相助,方打赢了官司。苏员外为报答扬子良恩德,将女儿许配于他。这样,六娘与继春的爱情遂经受了波折。六娘是个贤慧女子,对待爱情也十分忠贞。当继春相思病重时,她毅然割股医治、安慰继春,使继春病危而得愈。后来在杨家逼婚甚急的关头竟以身殉情。明本的潮剧《苏六娘》还根据民间传说,写苏六娘死后因不甘心于阴阳隔别而返魂,与继春终成眷属。   苏六娘的故事,几百年来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她美好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欲娶雅牡苏六娘”这乡谚也流传了几百年。 ●戏锣无响 钱免还   “戏锣无响 钱免还”,这一句潮汕俗语,说的是有约定的事,甲方若没有践约,乙方就不用负责任了。   槟江北河流经渔湖半岛东偶水葫芦缩腰处,水域成湾,盛产鲜美的鲚鱼。历史上在这里有一个股份制的渔区,置大网船一只,八名渔工作业,每年2至6月为鱼汛期,猎鱼甚丰。因属股份制,每年标得者便有捕鱼权。为优惠村民,自渔区开创就俗成一例,汛斯村民到船买鱼,可不付现钱,记上账。等至八九月渔主请潮剧酬神,叫演“网船戏”。戏锣一响,买鱼欠账者钱就必须还清,谁也不得违例。这是昔年俗成的民规。一年,标主是一个“名色有限”的人,为惩罚他,村中一个刁钻的穷绅遂心存—计。自渔区开业,他便3天两次到船上买鱼,每次是三是二,都统统记在账上。鲚鱼汛过后,九月里渔主请戏择日准备演出收鱼钱。谁知午后戏刚上台,锣还未响,县里就来了4名“政警”,气势汹汹爬上台说要收“戏厘”(税),开的是天价,便与戏班吵起来,并故意扭打。渔东主来了也没办法。结果戏“而掉”演不成。买鱼的人就统统不肯还钱了。原来此计是那穷绅设的,政警是从县里叫来的。自此,这一地区凡是有约而没有履行的,就用“戏锣无响钱免还”来作为“情理”了。 ●绣球掷给吕蒙正  绣球掷给吕蒙正,这俗语来自潮剧《彩楼记》。   千金小姐刘翠屏用彩楼抛球的方式选择佳婿。彩楼下前往应选的少年,有王孙公子、富商子弟、风流艳少……,这些她都不中意,却偏偏看上了一个寒酸书生吕蒙正,终因触怒了父亲而被逐出家门。在风雪破窖里,夫妻相濡以沫,吕蒙正励志苦读,终于青云平步,得中高第。   潮汕老百姓对这个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妇人们对刘翠屏的择婿标准和眼力咸表赞佩。“绣球掷给吕蒙正”一语,遂成为妇女们在选择对象问题上的箴言或褒语,意指选择配偶时要注重人品才学,不能光看钱财家产。●脾气孬过丁盛发   “脾气孬过丁盛发”用业形容一个人脾气暴躁而又古怪。  清末,潮州有个伤科名医叫丁盛发。他医术高明,常有一些偏方奇方,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  有一次,丁盛发出诊,路过一个乡村,一群孩子正在龙眼树下玩耍,看见他骑着驴子,就齐声叫道:“猴骑驴!”这时正是炎夏,丁盛发想到树下乘凉,便拍着驴子朝龙眼树走去。孩子们误以为他有意过来责骂,立即四处逃跑。有一个男孩爬到树上,心一慌,从树上栽下来,跌得不省人事,边脖子也缩进去了。丁盛发看到这个情形,立即翻下驴身来,把他救醒,还给他敷了伤药,可是还没有让他的脖子伸出来。孩子的父母闻讯赶来,一见孩子模样,放声大哭,苦苦哀求丁盛发医好了孩子再走。丁盛发厉声说:“顽童治愈了,又有何益?让他做缩头鳖吧!”说完骑上驴就要走。孩子的家长再三苦求,他才抛下一句话:“你们把他活埋了,先埋他的下身,埋好就走,晚上再来看。”孩子的父母知道丁盛发治病脾气,只好按照他的意思办。到了晚上,那孩子果然自己回家来了。原来那孩子一紧张,拼命挣扎,就自己把脖子伸长了。再加上外敷药,自然痊愈了。  又有一次,潮州城里有一家姓吴的富人,媳妇过门不久就跌伤了右手臂,整条手臂不能动弹。吴家请丁盛发医诊。丁盛发一看,原来是右手臂脱臼。丁盛发知道新媳妇在家是稳当千小姐,到婆家又是少奶奶,养尊处优,娇惯成性,若是给她施行肩臂骨复位手术,一定会因怕痛而不能和医生配合,手术难以成功。丁盛发沉吟片刻,便对吴家的人说:“我要为病人做一个诀术,驱除病魔。”他叫人搬来一架长梯,安在墙上,让病人一格一格地爬上梯顶。吴家媳妇照他的吩咐用左手扶住梯子,慢慢地登上去。吴家的人没有看见丁盛发突然说:“我要脱掉你的裤子!”话刚出口就真的动手要扯她的裤子,吴家媳妇吓了一跳,又气又急,骂声:“老狗!”转过身子,尽力将那脱臼的右臂伸下来拉住裤子。吴家的人见状十分生气,刚要发作,只听丁盛发笑咪咪地说:“好了!下来吧!”众人回过神来,吴家媳妇的臂骨居然复位了,大家无不折服。  丁盛发虽有此绝技,但他的脾气却十分奇怪,病家如果求医时絮絮不已地诉说自己病情,他就会瞪眼珠竖胡子,粗声粗气地说:“你比我高明,你自己去医吧!”任病人求尽了情,他再也不肯出手。时间一长,在汕头、潮安、澄海、饶平一带,就流传这么一句口头禅:“脾气孬过丁盛发!”  又有一次,丁盛发坐轿从潮安到澄海隆都出诊,时值炎夏酷暑。当丁盛发来到一条小石桥时候,见桥边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牵一头大水牛想过桥。任小孩如何抽打,那牛一动也不动。小孩急得满头大汗,骂道:“你这畜牲,总不过桥,块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听到小孩居然无缘无故骂他,就命轿夫停轿,对小孩说:“小阿弟,你刚才骂水牛,‘个脾孬过丁盛发’,你知道丁盛发住在哪里?干什么事的吗?”小孩望了望眼前这位老头,不假思索地说:“丁盛发是什么人,我不知道。在我们这里,对脾气最坏的人,我们就说他‘块脾孬过丁盛发’,你看这大水牛脾气坏不坏?”丁盛发没想到自己的坏脾气连邻县素不相识的牧童也知道,而且成了口头禅,十分羞愧。自此,他开始克制自己脾气,诊病时,病人诉说病情,他也耐心听下去了。不过,这俗语仍然流传下来了。
主题帖子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203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8 积分
●秀 才 无 穿 裤   明朝潮州秀才夏雨来,是条有名的讼棍,每次打官司,总是挖空心思想要打赢。有一次,一家衣店的老板得罪了他,夏雨来决心要报复一下。   这天,夏雨来故意只穿长衫不穿裤子。到这家衣店说要买裤子。店主就拿了几条裤子让他去试穿。不一会,夏雨来就把裤子还给店主,说是全部都不合身。店主一数,少了一条。一看夏雨来身上,长衫里面露出一条崭新的裤子,分明是刚才拿给他的。便扭住他不放,而夏雨来则一口咬定这裤子是他自己的,斥责店主诬良为盗,要跟他见官。   这样吵吵闹闹来到公堂。县官问明事由,便叫衙役检查夏雨来是否套穿裤子。经检查,夏雨来身上委实只有一条裤子。夏雨来装出一付十分委屈的样子对县官说:“老爷,这是我自己的裤子。这店主说我偷他的裤子,岂不是说我秀才出门无穿裤嘛。”过去,中了秀才可不得了,是天子的门生,是斯文人。县太爷一听,觉得有理。于是,惊堂木一拍:“大胆刁民,竟然利欲熏心,诬陷天子门生,该当何罪?”于是,罚店主金花彩红,纹银若干赔偿夏雨来,并向夏雨来道歉。店主赔了夫人又折兵,有苦难言。   后来,“秀才无穿裤”便变成嘲讽读书人衣冠不整的一句谐德语。●针数勿混卵数   针数勿混卵数俗语“针数勿混卵数”意指不要把两件不同事情混在一起。   潮汕一带农村过去没有杂货店,只有一些摇着小鼓、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他们往往有一定的地段、具体的时间。村民们要用什么日杂百货,就等他们到来。在一些山村,不少是用鸡蛋、地瓜等实物作购货款的。出物不等价,所以卖货郎常常要备一本帐簿记每次所欠的帐,等以后再结算。有一个年老的货郎不识字,一天他挑担又到乡下去卖,刚到村口就有一大群妇女围上来,争相选购。一个老姆拿来一个鸡蛋,却只挑了一枚缝衣针。货郎一时没有零钱找还给她,便在帐本上画了一划,代表针;又画了一个圆圈,代表鸡蛋。老姆看了也就放心地回家了。按照固定周期,过了半个月后,老货郎又到了这个村。老姆想再选购些杂货。老货郎翻开帐簿一看说:“老姆,你上次拿我一把勺子,还没有付钱呢!”老姆莫名其妙,就说:“你无证无据,怎么说我欠你勺子钱?”“老姆,你的记性好差啊,好在我清清楚楚地记在这里。”说着老货郎就把帐簿给老姆看。老姆不看则已,一看哈哈大笑说:“阿摇鼓兄,俺这针数勿混卵数,你看,针和卵一混,就变成一把勺子了!”后来,便有了“针数勿混卵数”这句俗语。●沉东京,存南澳   这句俗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一方获益,一方受害。它来源于一个关于地貌变化的民间传说。   在闽粤交界的南海上,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半岛,称为“东京”,形状如同鼎锅盖。这东京半岛的南面就是南澳岛,南澳岛的形状如同酒盅。相传这鼎盖和酒盅,是天上玉皇大帝赐给东京半岛的男岛神和南澳小岛女岛神的珍宝,由这两位神祗随身携带。   一天,南澳女岛神登山游玩。好远望无边的南海,近观足下如盅的小岛,心中不禁产生一丝顾虑:这小岛虽然美丽,然而这酒盅置于海中,怎经得起波涛的冲击?将来恐怕有沉没的危险,这将如何是好?她想了又想,认为要免此厄运,只有用酒盅换取鼎盖。   一天,女岛神宴请东京男岛神。酒席间,南澳女神借盅为题,数说酒盅的雅致和妙用,酒盅对男人才是最大的用场,而鼎盖对于女人的用途才大,提出互换宝贝的要求。东京男神这时候已经有点醉醺醺的,又见到这盅的确别致,用于饮酒最好。于是,便乘着酒意与她交换了宝贝。   东京岛神回半岛之后,被岛人提醒,才知道自己受骗,上了当,当下吓醒了酒,立刻带着酒盅重新回南澳岛,要换回鼎盖。这时南澳岛神立即将鼎盖抛下海中,漂浮逃走。东京岛神也跟着抛下酒盅准备追赶,但酒盅一抛下,立刻灌满了海水沉没了。  东京半岛就这样沉陷了。南澳岛神经这次受惊,也颤抖不已,所以南澳岛常发生地震。 ●王 黄 尾 相 耽 误   潮汕民间每逢因某些误会或对事物的错误理解,而招来不好的后果而后悔时,常要这么说:“唉,真是‘黄尾相耽误’!” 原来,这句俗语出自一个民间传说。   远古时,世上的人个个都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如果有一朝谁的尾巴颜色枯黄,那就是这个人将要死亡的征兆。那时有一个老兄,一天到地里做工,尾巴被揩满黄土。他回到家里,转头一看,不觉吓了一跳:“坏了,尾巴已经枯黄了!”料想自己的生命已快结束了。于是,他把家中的家畜尽量宰杀吃个痛快,也不下地干活。过了些时,眼看家中的一切都吃光花光了,可人还是好端端地活着。他悔恨之余,一气把尾巴砍下。从此以后,人类的尾巴便逐渐消失了,只剩下一橛硬硬的尻骨留在屁股上端。 ●大食缀(随)月 潮汕民间在善意地取笑某一个人饭量较大时,总喜欢说:“大食缀(随)月”这句俗语。传说,天上的王母娘娘有七个女儿,个个长得天姿国色,如花似玉,又聪明绝顶,天真活泼。然而,天规森严,使她们终日郁郁不乐。终于有一天,她们结伴偷偷来到人间,游玩一番。不料,此事终于传到了王母娘娘的耳朵里,这怎么得了?王母娘娘横下心,将犯了天规的七个女儿囚禁在天牢里,不让吃,不让喝。太白金星觉得七姐妹可怜,就去说情,请王母娘娘从宽发落。王母娘娘只把禁令改了一下:每天只给她们七个人一粒米饭。七姐妹共吃一粒米饭,平时总是按大小顺序每人吃一口。有一次,大姐说:“让七妹先吃吧。”七妹实在饿得慌,接过那粒米饭,便一口吞到肚子里头。众姐妹责骂她,她后悔极了,便伤心地哭起来。众姐妹也情知肚饿难挨,见小妹痛苦不堪,也便谅解了她。然而,七妹更是伤心,总觉得对不起六位姐姐。一天晚上,她悄悄地离开大家,跑到月亮娘娘那里当婢女去了,以换取一顿饱饭。“大食缀月”这俗语就是由这个传说产生的。●担 草 入 城 门 俗语“担草入城门”形容狼吞虎咽,饮食失态的样子。 清同治十年秋,潮州总兵方耀主持重修三都书院。竣工之日,举行隆重庆典,并宴请乡绅富豪、骚人墨客。他们都赶来祝贺,对方耀多加捧场,极尽颂扬之能事。有一个姓林的巨贾,身宽体胖,平时恃强凌弱,霸道商场,但肚子里却无半点墨汁,只喜欢大吃大喝。坐在席间,本来他只顾喝酒吃菜,当一块肥肉刚塞进口中的时候,他看到别人都在向方耀祝酒,也就举起酒杯,摇摇晃晃地走上前来,装出成竹在胸的样子来吟对子,但刚吟出一句“堪褒赞,扬鞭出州府……”就不知道如何续下去了。方耀见他这副窘态,想要取笑他。恰好看到窗外远处城门口,一群挑着山草到城里卖的村民把城门挤得水泄不通,就接口挪揄道:“最紧张,担草入城门。”一时引得满堂大笑。从此,就留下了“担草入城门”这个惯用语。 ●钱 食 迹 在 “钱食迹在”这句俗语意为劣迹难灭,它来自“潮州怪物”夏雨来。有一年,海阳县新来了一位县太爷。他的老婆十分迷信,早晚要到城隍庙进香。为了少让老婆走弯路,就叫人在县衙后墙开了个后门。按古例,县衙是不能开后门的。开了后门就等于宣布招邪纳贿,这是要按律问罪的。这件事被夏雨来闻知了,就来找县太爷说:“晚生穷极,特来请太爷帮忙两件事:第一,借给十元开赌摊;第二,找个地方开赌摊。我看这公堂上阔阔绰绰的,正好设局。”县太爷一听,登时七窍生烟,拍着桌上说:“如果是生活难度,借钱买米、做生意,这还有一说。你却是借钱开赌摊,还要设在公堂上,真是岂有此理?”夏雨来说:“县尊不必生气,试问县衙可开后门,这赌摊怎么不可开在公堂上呢?”太爷被这一问,反而慌了手脚。夏雨来说:“太爷如不帮忙,恕晚生也不帮忙太爷了。”太爷被缠得没有办法,加倍借给了钱,一共二十元,只是央求他不要声张,赌摊也不要开到公堂上。太爷虽然出钱,毕竟内心不大踏实,总担心出现第二、第三个夏雨来,便叫人把后门堵塞了。 县太爷将后门堵塞后,就想警告夏雨来。他出了个帖子请夏雨来吃饭。桌上只摆着潮州小食“胶罗钱”(糯米糍粑)。太爷的意思是要让夏雨来懂得:你吃了我的“钱”。夏雨来也是个鬼精灵,一看便明白太爷的意思,举箸将“胶罗钱”吃了,笑着说:“太爷,钱食迹在。”并且指着县衙后门的方向,意思是说:我吃了你的“钱”,你开的后门虽然堵塞了,但那个门迹还在呀! 县太爷知道对付这个人不容易,只得笑脸应付:“是呀,是呀,钱食迹在。食了就好,食了就好!” ●放掉乞食篮拍乞食   “放掉乞食篮拍乞食”这句俗语在潮汕地区的流传十分广泛,用来嘲讽那些从贫贱变为富贵后,立即翻脸不认人的人。   从前有一对结拜兄弟,流浪江湖,讨饭为生,宿同床,吃同碗,情似亲生手足。后来两人相议各奔前程,寻找自己的生路。分手时,两人相约道:“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富贵,千万不可相忘。” 若干年后,两乞丐中的一位,利用讨来的余资,积累成一点小本钱,并且利用其走南闯北的机会,搞一点小本经营,发了点小财。于是,便定居下来,建起了高大的房屋,开起了铺面,经营生意,终成一个大富户。   另一位乞丐,历年流离颠沛,终无所获。弄得形容憔悴,颜色枯槁。然而,他仍然记挂着当年的那一位盟友,四处寻找。   这一年,那一位早已成了大富户的乞丐做生日,宴请乡绅群富,宾客满门。而穷乞丐恰好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这位成了大富户的乞丐兄弟,早已将这位朋友忘到爪畦岛上。这时忽然见到当年这位朋友找上门来,衣衫褴褛,给自己带来莫大耻辱。于是翻脸不认人,喝令仆人将他赶出家门。那位乞丐朋友气愤极了,在门口大骂:“真是放掉乞食篮拍乞食。”并将那暴发户的乞丐身份抖露出来。从此,便有了“放掉乞食篮拍乞食”这句俗语。 ●捅 破 棚 窗 纸 潮汕俗语“捅棚窗纸”是指揭开事物的真相。其意义与“拆穿西洋镜”相近。 昔年的潮汕皮影戏俗称纸影戏或“皮猴”。是一种流传相当广泛的广场戏。原先的皮影戏是利用粉光投影的。戏棚前面糊着白纸,称为棚窗。演员操纵、唱戏、奏乐均在棚窗内面。棚外的观众,也就只能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了。 据说,从前有一位富家公子,在看潮州皮影戏时,被一个旦角的甜美嗓音迷住了。站在棚前,只觉得这唱腔清丽婉转,沁人肺腑,动人心弦。心想那唱旦解的演员,一定长得如花似玉,美貌可人。从此,每天都到这戏棚下跟棚,尽想着棚里头的那位“佳人”。可是看也看不清,弄得不思饮食,意害丰收了相思病。药石无效,日见消瘦。家里的人都十分担忧。家里有个老佣人,问清了公子的病根后,笑着说:“心病还须心药治,我也许有办法。”于是便把公子带到戏棚下看戏。当来到戏棚的时候,老佣人走近台前,故意把棚窗纸弄破。公子往里一瞧,唱戏的意然全都是一色的男子,其中唱旦角的居然是一个皱巴巴的老头子。公子看了,觉得自己荒唐,心中的结顿然解开,这病遂不治而愈。自此之后,“捅破棚窗纸”这俗语就流传下来。 ●二个“恭喜”扛一个“亦好”  这是一句有关生男生女的评价的谐谑俗语。它来源于一则潮汕民间笑话。   从前有一对青年夫妇常常吵架。丈夫夫权思想很重,在家总是要摆大丈夫架子,妻子也不示弱,总觉得在家里辛苦劳作,还要处处让着丈夫,很不服气。有一天她对丈夫说:“我时时服侍你,你也该帮帮我啊,女人的地位不是总排在男人后面的,古人说:‘女主内,男主外’,这‘女主内’就放在首位呀!”丈夫那天也心平气和,听了妻子的话,笑着说:“古人虽这么说,但古人也说:‘男尊女卑’,男子不但排在前头,而且尊贵。”妻子回口说:“女人排在前的还多呢。‘阴阳’、‘雌雄’都是女在前,男在后。”丈夫听了很不服气:“你别说得太多了。”他指着妻子怀孕八月的肚子说:“你可要给我生个男孩,你看俺潮汕,人家如生了男孩,亲朋好友都上门道贺:‘恭喜!恭喜’,那才光彩呢。倘若生了女孩,就只是说:‘亦好!亦好”。这话刚说完,就听到门口鼓乐喧天,抬过一顶花轿,妻子灵机一动,指着花轿对丈夫说:“看啊!二个‘恭喜’正扛着一个‘亦好’呢。”丈夫一时答不上话来。   后来,这句话便在当地传开了,成了一句俗语。它虽近戏谑,却颇有积极意义。●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潮汕有句谣谚:“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形容的是到了广东而没来潮州,只是徒费时间;到了潮州而不到湘子桥,也是白走了一趟。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这里景色迷人。东面是峰峦起伏、郁郁苍苍的笔架山;西面是金碧辉煌的宫廷式城楼;北面望见七层的塔。在桥上远眺江面,急流滔滔,白帆点点,万鸥翔集,如诗似画。春讯时期,桥畔烟雾迷蒙,波涛拍岸,飞花溅玉,白浪翻卷。这就是“湘桥春涨”的画面。 据记载:旧湘子桥兴建于南宁年间,由于江心流急,桥墩立不起来,中间只好用小舟排渡。到了明朝,用十八只梭船,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作浮桥。清代朝州知府张自谦还命人铸了两头铁牛,安置在桥上,后来一头被水冲走。所以又有谣谚说:“十八梭船廿四洲,两只鉎牛一只溜。” ●论理你着叫我做阿伯    “论理你着叫我做阿伯”这一句俗语用来批评那些不懂人情、缺少礼貌的人。它来源于民间一个谐趣故事。    从前,有一天,揭阳官溪都有个年近花甲的老伯正头戴竹笠,在水田中拨草。这时,后面传来一声发问:“喂,阿兄,此处离仙窖渡还有多远。”老伯侧头一看,原来陇上站着一个后生人向他借问。这后生人年约二十左右。老伯有心跟他开个玩笑。便说:“你是在问我吗?至仙窖渡还有五六千步。”后生人一听,十分奇怪,到底五、六千步有多远?就粗声粗气地说道:“什么五、六千步,人家都论里嘛!”老伯一听,正中下怀,便站直身子,颔首一笑,高声说道:“你要论理吗?论理你着(该)着我做阿伯!”后生人一听,满脸通红,十分惭愧。●斑鱼骗食蚁   斑鱼,学名鳢鱼,属淡水鱼。体表有像蛇、斑马一样的斑纹,故名斑鱼。头像蛇头,圆台形,也像战斗机的机头。“肥”者体表微暗黄色,“瘦”者深青黑色。   斑鱼有时跳到浅滩,不动,装死。蚂蚁见之,以为死鱼,于是呼朋唤友,广告同类,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前来分食“死鱼”。斑鱼待到身上的蚁多,便“复活”跳入水中,身上的蚁则浮于水面,终为斑鱼所食。农民见此景,称曰:“斑鱼骗食蚁”。现代科学证明,蚁含氨基酸多,斑鱼常吃,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这则潮汕俗语通常用来指那些借小利作为诱饵来坑人骗人的恶劣行为,也鞭挞那些见利忘义者的可悲下场。清朝李汝珍所谓:“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镜花缘》),是之谓也。●凡事学大丈   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汕话硬脚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