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好处如何练出感觉来

太极拳练到身上是什么感觉?快来看看这些感觉你身上有吗?&&朱学峰太极
身上有了太极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
那么,练太极拳的时候身上都应该有什么感觉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img STYLE="Box-siZinG: border- WorD-WrAp: break- MAx-WiDTH: 670 HeiGHT: 80 WiDTH: 670 pADDinG-BoTToM: 0 pADDinG-Top: 0 pADDinG-LeFT: 0 MArGin: 0 pADDinG-riGHT: 0 VisiBiLiTY: visib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Yia5JsOg3J8T5U9CyYZaj6XGshG13r8Y8gVFR1g1TKVOic0GCFC5bBuTjWFaJyDwDOqAI3Cs05QT8ziaa9Jq9oB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DATA-FAIL="0"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Yia5JsOg3J8T5U9CyYZaj6XGshG13r8Y8gVFR1g1TKVOic0GCFC5bBuTjWFaJyDwDOqAI3Cs05QT8ziaa9Jq9oBA/0?wx_fmt=jpeg" DATA-COPYRIGHT="0" DATA-RATIO="0." DATA-W="1280"
ALT="太极拳练到身上是什么感觉?快来看看这些感觉你身上有吗?&&朱学峰太极"
TITLE="太极拳练到身上是什么感觉?快来看看这些感觉你身上有吗?&&朱学峰太极" />
“骨肉分离”的感觉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找到“骨肉分离”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
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
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
陈式太极尽在朱雪峰众太极
长按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太极奥秘
了解了太极拳带给我们的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太极拳的高深与境界。每一个动作、每一口呼吸,都是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融的起承,也是自我升华、探索无上智慧的转合。而现代太极文化,随着造诣的精深,每一个太极人都不在一味追求筋骨的修炼,而更多的专注于内在乾坤的升华。
什么是太极中内在乾坤的升华?
以内养带动外练,以外练升华内养,这才是太极拳中“动”、“养”的美妙结合。内外兼修,才能使太极阴阳相得益彰。
这也是众太极与神农说联手,打造中国第一家动养平台的真实意义。
以神农之名,传承中华百草精华,并独创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物料平衡脱水技术,让中华本草养分完美生长、完整保留。以万物生长的能量,健康每一个华人家庭。神农说,不仅仅是药食同源的保证,更是良心中华瑰宝的传承。---神农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有谁学过或正在练太极拳? | 传统太极拳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637人加入此小组
能进来说说你们的学习阶段和心得吗?
太极拳,其运动强度较低,运动过程中氧气供应充足,符合有氧运动的特点。同时在打太极拳时,如果身体重心放的较低(低架),那么可以对腿部肌肉力量有充分的锻炼,如果按照标准的太极拳要求,很多时候身体的运动靠一条腿支撑,无疑对力量的锻炼效果是很好的,而且单腿支撑可以很好的锻炼平衡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可以不那么标准,量力而行,同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再如,在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肢体舒展,以腰为枢,这些动作又可以很好的锻炼柔韧性。
至于太极拳的能量消耗的研究,目前正在做,按照美国的标准,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能量为3kcal。不过我们觉得美国的这个结论未必准确,不过我们的结论到现在也还没出来呢,囧rz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的话:至于太极拳的能量消耗的研究,目前正在做,按照美国的标准,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能量为3kcal。不过我们觉得美国的这个结论未必准确,不过我们的结论到现在也还没出来呢,囧rz介绍下你?
畜牧学硕士
哈哈,正想过来发这个帖。入组申请里面也有不少朋友写得很详细了,流派还挺全的,不如大家进来聊聊自己的情况。(另外
老师竟然是师承北京田家的,真是失敬。你的了不起的朋友们把你说成起手式高手……)
的话:介绍下你?本科学的临床医学,后来学的运动生化,再后来在大学教授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和运动营养混口饭吃,也做做科研,文章写的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太懒。还同时管管实验室,虽然极其不擅长管理工作。我们学校实验室倒是不错,有普通的各种运动生理、心理、生化、生物力学实验室,还有一个高端的和南大合作的基因实验室,以及一个国内顶尖的体能康复实验中心。
煮饭婆路过,中医学专业的人,太极拳是必修,只不过那时候修的极简单,算照样画样,后来自己打打,被一个师傅训了一顿,说我力不到位,姿势不对,也不运气,经常练反而会伤身……于是停了想着还是空点认真去拜师学吧,现在忙的要死,学习计划搁在明年的……
太极拳的卡路里消耗,运动时的生物化学指标测量,发力时关节肌肉等等解剖学结构的变化或者力学分析之类研究,个人感觉有点走入歧途。这像用西方画透视学解剖学原理来分析中国古代绘画差不多——不是说不能这么研究,只是这么研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恐怕给练习者带不来什么实质益处。既然学中国人留下的东西,目前又没有西方人用西方式的现代手段学习成功,不妨先一心用中国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学着看。
的话:煮饭婆路过,中医学专业的人,太极拳是必修,只不过那时候修的极简单,算照样画样,后来自己打打,被一个师傅训了一顿,说我力不到位,姿势不对,也不运气,经常练反而会伤身……于是停了想着还是空点认真去拜师学吧,现在忙的要死,学习计划搁在明年的……话说我经历有限,遇到真能把拳理、拳架、推手、散手一以贯之的老师不多,但其中没有一个把气功或者运气说得多么重要,反而推崇的都是一些太极拳的基本道理,比如十大要领,或太极拳论。我个人觉得,一说到气,吐纳大小周天循环之类,就不在老师可讲清,学生可触及的范围内,真假就不太好保证。这一点,可以算做学拳访师的一个鉴别参照吧。
的话:话说我经历有限,遇到真能把拳理、拳架、推手、散手一以贯之的老师不多,但其中没有一个把气功或者运气说得多么重要,反而推崇的都是一些太极拳的基本道理,比如十大要领,或太极拳论。我个人觉得,一说到气,吐纳大小周天循环之类,就不在老师可讲清,学生可触及的范围内,真假就不太好保证。这一点,可以算做学拳访师的一个鉴别参照吧。恩恩,当时也觉得烦恼,但这个事情提醒了我让我觉得我的理论的确太不扎实,所以有人给我意见我无法辨别是非,所以我是想去正规武馆学学
的话:话说我经历有限,遇到真能把拳理、拳架、推手、散手一以贯之的老师不多,但其中没有一个把气功或者运气说得多么重要,反而推崇的都是一些太极拳的基本道理,比如十大要领,或太极拳论。我个人觉得,一说到气,吐纳大小周天循环之类,就不在老师可讲清,学生可触及的范围内,真假就不太好保证。这一点,可以算做学拳访师的一个鉴别参照吧。在理。内功,需要正式入师门的,单行拜师礼多只传授拳法与招式。 而把拳理讲透彻、生动的老师,属可遇不可求,或许体院类高校,可能会有些,通过一些地方的政协,也能找到关系。 而讲搏击类技巧,老师会多有顾忌的。不过,据说太极拳与其他武术流派的内功,甚至密宗的意密修行,兼容性颇好的。
的话:恩恩,当时也觉得烦恼,但这个事情提醒了我让我觉得我的理论的确太不扎实,所以有人给我意见我无法辨别是非,所以我是想去正规武馆学学哎。现在这世道啊,正规武馆未必有正规功夫……
的话:在理。内功,需要正式入师门的,单行拜师礼多只传授拳法与招式。 而把拳理讲透彻、生动的老师,属可遇不可求,或许体院类高校,可能会有些,通过一些地方的政协,也能找到关系。 而讲搏击类技巧,老师会多有顾忌的。 不过,据说太极拳与其他武术流派的内功,甚至密宗的意密修行,兼容性颇好的。体院类的我见过不少,都是讲解剖学、力学之类的为多。有功夫的确实有,但说实在的,道理都不是很顺……以我所见而言,民间的老师才有真正可信的。当然,特别不靠谱的也在民间……
电子工程专业,音乐爱好者
膜拜楼上各位大大~被老爸逼迫跟他学85式的杨氏太极,费了吃奶的劲才把那么多动作都记住……不过自此之后竟然培养出了一些兴趣,比如常看看付清泉的太极视频(老爸是他的忠实粉丝),觉得对身体真的很好,而且也确实博大精深,不过也都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其实用解剖学和力学来分析并不是什么坏事,我倒觉得太极拳应该用科学来去神秘化,这本来是一门很合理的技击,一点也不比拳击或柔术更玄学,而是很有武学智慧的实战拳法。
大学体育选的是太极,24式简化版,学校的课程,你懂的,完全没有感觉。快毕业的时候跟一位师哥学过几次陈氏太极。那才是真正的太极。可惜没多久那师哥就毕业了~
以前在大学跟着一位老师学过些日子(挺短的),后悔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工作忙,经常加班,身体不好。就又想练练太极加强下体质。自己买书,网上找视频,还希望这里能有前辈指点下练习方法,少走弯路。
先后学过简化、杨式、陈式和混元式,不过近几年撂荒了:找不到同练的自个儿练很有点憋闷呀…感受是:觉得所有需要协调和控制肌体的运动,包括我学的其他运动如游泳、剑道乃至书法、木工等,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自己去体会掌握那些控制方法,急不得但找到好的训练方法和进程也很重要
的话:其实用解剖学和力学来分析并不是什么坏事,我倒觉得太极拳应该用科学来去神秘化,这本来是一门很合理的技击,一点也不比拳击或柔术更玄学,而是很有武学智慧的实战拳法。首先,我觉得科学是一种精神,不是一套已成型的理论体系。所以说研究太极拳要符合科学,不应该是把太极拳生搬硬套到目前发展水平下的科学技术体系中。而是应该遵从几个原则:客观非主观、可实践/实证、可度量、符合理性与逻辑。通过反复的“观察-解释-预测-确认”的过程,形成对于太极拳的认识,这一点也不神秘。但这个观察过程,却未必具体以解剖学力学这类分析形式来体现。其次,事关格斗这件事的科学,我认为最相关的学问是心理学,其次是战术学。力学和解剖学远排在以上两门的后面。太极拳最核心的技击原理,以及武学智慧,并不在力学或解剖学上,这一点我会专门撰文解释。
很小的时候练过一段时间杨氏,但没有怎么入门。现在在西安和一位拳师学习陈氏,初学,不敢妄言。
以前学过简化24式(其实就是杨式),后来学杨式85式,练得少,快忘干净了,期待能在拣起来
的话:首先,我觉得科学是一种精神,不是一套已成型的理论体系。所以说研究太极拳要符合科学,不应该是把太极拳生搬硬套到目前发展水平下的科学技术体系中。而是应该遵从几个原则:客观非主观、可实践/实证、可度量、符合理性与逻辑。通过反复的“观察-解释-预测-确认”的过程,形成对于太极拳的认识,这一点也不神秘。但这个观察过程,却未必具体以解剖学力学这类分析形式来体现。其次,事关格斗这件事的科学,我认为最相关的学问是心理学,其次是战术学。力学和解剖学远排在以上两门的后面。太极拳最核心的技击原理,以及武学智慧,并不在力学或解剖学上,这一点我会专门撰文解释。我觉得你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我目前的想法是以西方科学研究太极拳的形,以东方哲学领悟太极拳的神,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不过我不会以西方科学研究太极拳的内功心法,那就跑偏了。
我2叔说,身心俱静,才入太极。
练过几年太极,先是自学杨式的42式,后来遇到师父学了傅氏太极,那个时候才算真正在练拳。个人觉得练太极可以把心沉静下来,结合姿势、呼吸、心神,身体通过较为柔和的运动方式得到调养,并以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力。养生与技击结合。
现在正在学陈氏新架一路83式太极拳
习练太极13年的体会,拳架练习一定要慢,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稿多投,呵呵)一方面,拳如其人!太极之哲学,刚柔并济,动静双修,由技入道。慢者,是提醒习练者毋矫毋惰,从容就事。通过慢练潜修,日增效能。另一方面,太极拳之练习,着重练气静心。欲使呼吸细且深而长,非动作缓慢柔和不为功!太极拳强调周身轻灵。若要做到节节贯串、处处详审虚实,则其形于外的动作怎能不慢?太极拳讲究运劲抽丝。想要提高练拳效果,每势都须做到恰到好处,快刀斩乱麻怎么可能行的通?与拳友和爱好者们共勉。
正师从武当赵堡太极的老师学习75式太极拳,刚明白了太极是怎么一会事。我是一边练一边背王宗岳的拳论,今天在果壳明白了什么叫"双重则滞",还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的话:正师从武当赵堡太极的老师学习75式太极拳,刚明白了太极是怎么一会事。我是一边练一边背王宗岳的拳论,今天在果壳明白了什么叫"双重则滞",还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我对赵堡太极只有耳闻,没有了解,能否在组里发文介绍一下?
的话:习练太极13年的体会,拳架练习一定要慢,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稿多投,呵呵)一方面,拳如其人!太极之哲学,刚柔并济,动静双修,由技入道。慢者,是提醒习练者毋矫毋惰,从容就事。通过慢练潜修,日增效能。另一方面,太极拳之练习,着重练气静心。欲使呼吸细且深而长,非动作缓慢柔和不为功!太极拳强调周身轻灵。若要做到节节贯串、处处详审虚实,则其形于外的动作怎能不慢?太极拳讲究运劲抽丝。想要提高练拳效果,每势都须做到恰到好处,快刀斩乱麻怎么可能行的通?与拳友和爱好者们共勉。请问您是哪里人,主要练哪一式的拳?13年的话应该功夫早就上身啦,希望多在本版交流指点哈~
大学选修选了太极,每周一堂课,这学期需要学太极拳,下学期学太极剑。真心觉得太极不到一定年龄,没有那个感觉。我们老师就是一个差一年就退休的老太太,打得很棒
的话:大学选修选了太极,每周一堂课,这学期需要学太极拳,下学期学太极剑。真心觉得太极不到一定年龄,没有那个感觉。我们老师就是一个差一年就退休的老太太,打得很棒这个和年纪真心关系不大。无论任何时候,同样修习一种拳种,年轻人的武力一定大于老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修习的时间和悟性。一个年轻人从25岁开始练太极,练到35岁就正好是巅峰。不过有一点,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生长在“书香门第”或者“武学世家”,对于太极拳里的一些靠近哲学的理解会比较欠缺一点,不到一定年纪(比如30岁)是体会不出来的。但至少,一个30岁上下的人已经可以比较好地体悟太极了。
果壳教育无边界字幕组天文学导论组长
我学过陈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学校要求学的!
举手表示学过~但是因为练到膝盖疼,没学一半就跑了~当时找的老师也是陈氏谱系里的正宗弟子,但是发现练得好的老师也不定教得好。比如我学的时候老师过于重视教每个招式的姿态,又或者因为是开班教课,所以为避免学生厌倦,很快切入到套路的学习,而且一天几个招式。当我回头去研究陈氏太极的资料和视频时,才发现,太多基础知识和训练都被忽视了。比如缠丝劲的练习,比如如何内外联动节节贯穿……我学的连花拳绣腿都算不上~
果壳教育无边界字幕组天文学导论组长
的话:我学过陈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学校要求学的!考试还得了A+
习练陈式太极两年,还处在初级阶段,练的功夫主要是在基本功,练的基本功主要是几个散式和桩功,其中散式以练雀地龙再为重要。腰腿的力量增强了不少,并且可以感到胯部松了。最近开始习练抖大杆,感觉越来越有劲。
的话:煮饭婆路过,中医学专业的人,太极拳是必修,只不过那时候修的极简单,算照样画样,后来自己打打,被一个师傅训了一顿,说我力不到位,姿势不对,也不运气,经常练反而会伤身……于是停了想着还是空点认真去拜师学吧,现在忙的要死,学习计划搁在明年的……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只是学架势,没有呼吸方法那就不是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求配套基本吐纳心法。
的话:举手表示学过~但是因为练到膝盖疼,没学一半就跑了~当时找的老师也是陈氏谱系里的正宗弟子,但是发现练得好的老师也不定教得好。比如我学的时候老师过于重视教每个招式的姿态,又或者因为是开班教课,所以为避免学生厌倦,很快切入到套路的学习,而且一天几个招式。当我回头去研究陈氏太极的资料和视频时,才发现,太多基础知识和训练都被忽视了。比如缠丝劲的练习,比如如何内外联动节节贯穿……我学的连花拳绣腿都算不上~膝盖疼是因为用力错误,注意膝盖方向与脚尖方向一致,且膝盖不能过脚尖。我现在刚开始练,总在这一点上犯错。
的话:话说我经历有限,遇到真能把拳理、拳架、推手、散手一以贯之的老师不多,但其中没有一个把气功或者运气说得多么重要,反而推崇的都是一些太极拳的基本道理,比如十大要领,或太极拳论。我个人觉得,一说到气,吐纳大小周天循环之类,就不在老师可讲清,学生可触及的范围内,真假就不太好保证。这一点,可以算做学拳访师的一个鉴别参照吧。我觉得可能是说法的问题。我是先练的气功,后练太极。练气功时重在意念,太极也是。有时师傅讲拳并没指明了说气,但实际上讲的就是它。你说的吐纳大小周天只是气功中的一类,太极肯定是不讲那个的。
的话:举手表示学过~但是因为练到膝盖疼,没学一半就跑了~当时找的老师也是陈氏谱系里的正宗弟子,但是发现练得好的老师也不定教得好。比如我学的时候老师过于重视教每个招式的姿态,又或者因为是开班教课,所以为避免学生厌倦,很快切入到套路的学习,而且一天几个招式。当我回头去研究陈氏太极的资料和视频时,才发现,太多基础知识和训练都被忽视了。比如缠丝劲的练习,比如如何内外联动节节贯穿……我学的连花拳绣腿都算不上~顺逆缠丝没有练吧,当年张志俊老师学拳的时候1天3,4000个哦
的话: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只是学架势,没有呼吸方法那就不是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求配套基本吐纳心法。初学,入门,别想呼吸就是最好的呼吸。
的话:太极拳的卡路里消耗,运动时的生物化学指标测量,发力时关节肌肉等等解剖学结构的变化或者力学分析之类研究,个人感觉有点走入歧途。这像用西方画透视学解剖学原理来分析中国古代绘画差不多——不是说不能这么研究,只是这么研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恐怕给练习者带不来什么实质益处。既然学中国人留下的东西,目前又没有西方人用西方式的现代手段学习成功,不妨先一心用中国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学着看。嘿嘿,太极拳练的无非就是人体而已,西医已经有从整体到分子的一整套对人体的完整认识,不站在巨人的肩上,非要弄有中国特色的人体学说出来,我不觉得这是聪明人的做法。现代生物学已经可以比较完美的解释太极拳从内功,桩功,心法到推手,散手,乱采花。传统的教学的方式,练习方法可以继承,但是对太极拳的认识我以为还是不要别出心裁的弄出个什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学”才好。
的话:太极拳的卡路里消耗,运动时的生物化学指标测量,发力时关节肌肉等等解剖学结构的变化或者力学分析之类研究,个人感觉有点走入歧途。这像用西方画透视学解剖学原理来分析中国古代绘画差不多——不是说不能这么研究,只是这么研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恐怕给练习者带不来什么实质益处。既然学中国人留下的东西,目前又没有西方人用西方式的现代手段学习成功,不妨先一心用中国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学着看。但凡说科学不能解释的,其实不是科学不能解释,是自己不能用科学的道理解释罢了。太极拳亦然。
的话:膝盖疼是因为用力错误,注意膝盖方向与脚尖方向一致,且膝盖不能过脚尖。我现在刚开始练,总在这一点上犯错。这一点老师也专门讲过,我也有注意,但可能平时坐办公室,膝盖运动少,总之也还是疼~
请教哪种方法开始学比较靠谱?1。遇到个家传练太极的内蒙大哥,推荐上网找视频自学架式,同时向他学习呼吸方法2。陈式12代传人刘万春的太极拳学院因为平时空闲时间不多,哪种方法比较好?多谢~多谢
的话:请教哪种方法开始学比较靠谱?1。遇到个家传练太极的内蒙大哥,推荐上网找视频自学架式,同时向他学习呼吸方法2。陈式12代传人刘万春的太极拳学院因为平时空闲时间不多,哪种方法比较好?多谢~多谢1是不太好,学拳要从基本功开始,还要有老师给你纠正动作,网上视频众多,程度不一,初学者没有辨别能力,不看最好,等有一定分辨力再看。2,不太了解,即便老师有功力也不一定会教学,郭靖郭大侠就是例子。总之找个从基本功开始教起,讲解细致,愿意手把手的给学生纠正动作的老师。
的话:请教哪种方法开始学比较靠谱?1。遇到个家传练太极的内蒙大哥,推荐上网找视频自学架式,同时向他学习呼吸方法2。陈式12代传人刘万春的太极拳学院因为平时空闲时间不多,哪种方法比较好?多谢~多谢再说一点,有的老师本身是很有名,但是有名请的人就多,未必有多少时间教学。偶尔指点一下能有多大帮助?有的老师以技击为主,有的以养生为主,你准备走哪条路,先自己要有主心骨。名师,不等于明师。找太极拳老师慎之,慎之。
的话:再说一点,有的老师本身是很有名,但是有名请的人就多,未必有多少时间教学。偶尔指点一下能有多大帮助?有的老师以技击为主,有的以养生为主,你准备走哪条路,先自己要有主心骨。名师,不等于明师。找太极拳老师慎之,慎之。多谢,我再和练习的大哥沟通下,多谢指点
马宏门下再传还没拜师,老师嫌拳打的不好
大学必修武术课。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太极剑。。感觉都记不住。。对太极拳没什么兴趣。。考试都是应付过关的,。呃。。
引用 的话:马宏门下再传还没拜师,老师嫌拳打的不好 我只能说,呵呵呵
引用 的话:我只能说,呵呵呵总共就4,5弟子都跟了好几年了 ,不能比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教你如何练出太极的劲?
我的图书馆
教你如何练出太极的劲?
名家谈如何练出太极的劲——傅钟文(内容来源于世界太极拳网& 版权归作者所有)&我在少年时就爱好太极拳,承杨澄甫老师的启迪和教诲,不敢说有多大心得,不过,七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正因坚持不懈,认真练习太极拳,增强了我的体质。 太极拳名家傅钟文拳势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  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青年太极拳家傅清泉拳势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 ,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我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 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 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 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太极拳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