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好多气象谚语和事实胜于雄辩谚语完全相反?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东风急,备斗笠。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5、泥鳅跳,风雨到。6、东虹日头,西虹雨。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9、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10、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7、月亮撑红伞有大雨8、月亮撑蓝伞多风去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11、星光含水 雨将临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13、对时雨 连几...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今天,太平洋亲子网小编向大家推荐一些关于...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今天,太平洋亲子网小...
22、狗泡水 天将雨23、鸡晒翅 天将雨24、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25、蚯蚓封洞 有大26.日暖夜寒,东海也乾。2.风吵有雨。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夜星繁,大晴天。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交云,雨淋淋。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先下牛...
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蜘蛛结网,久雨必晴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
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随着太阳的升高,雾就会慢慢地散去,出现“旭日可求”的好天气。若是日出之后,不见雾散,很可能在雾的上空有云存在。这时,雾就可上升与云连成一体,使云的厚度加大,而导...
冬雾雪”可能是在南下高气压前部,因为冷空气和本地比较暖和的空气相混合常发生雾。在高气压刚来的时候,风力相当大,冬天还可下雪。如果在高气压的中央区域,白天还可有下...
降低,反气旋东移入海。在反气旋的尾部就会出现东风。这些东风流到比较暖的陆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现象。这时空气层是不稳定的,易发生上升对流运动,所以极有可能产生...
吹到北方来。因为这时候地面冷,所以贴近地面的空气也变冷而有雾出现。这叫做热带气流雾。热带气流盛行了三四天,本地必定暖湿非常,气压也变低了,接着天气就发生变化了。
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有关天气的谚语及其中的科学道理越多越好,详细的有分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例如黑龙江有“初冬寒春雨多”;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6,7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于气候描述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有些是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面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这类谚语也不少,像“热生风,冷生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凉)”等等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关于风的谚语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 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 *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江苏南京) *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上海) * 东风急,备斗笠.(湖北) *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田家五行》论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东风既然很小,那末,这般气流,必定从很近的地方来的,也许就是本地的气流.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天气要变了. * 东南风,燥松松.(江苏江阴) * 五月南风遭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浙江、广东) * 五月南风赶水龙;六月南风星夜干.(广东) * 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一场空.(江苏、无锡、湖北钟祥) * 六月西南天皓洁.(江苏无锡) * 六月起南风,十冲干九冲.(湖北) “天皓洁”指天气睛好;“冲”指山冲,“十冲干九冲”意思是十个山冲就干掉九个,旱情十分严重. 这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夏季天气谚语.东南风是从海洋来的,为什么又会干燥起来呢?我们知道,雨水的下降,一方面固然要有凝雨的物质--水蒸汽;同时,还要有使这些水蒸汽变成云雨的条件.这个条件,在东南平原地区的夏季,就要靠热力的对流作用或两支不同方向来的气流之间的锋面活动. 热力对流的发生是由于地面特别热,地面层空气因热胀冷缩的道理而向上升腾,这样把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变冷而行云致雨的.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地面空气流动得太快,就不可能集中在地面受到强热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使地面水蒸汽上升.还有在单纯的东南风中,由于它发源地的高空下沉作用,往往有高空反比低空暖的现象;这样,地面的空气就难于上升了.所以东南风里虽然有很多水蒸汽,但还是不可能行云致雨的.夏天没有云雨,自然天气很热了. 其次,讲到锋面活动.锋面是两支不同气流的冲突地带.一支气流比较冷重,另一支气流比较轻暖,这两支气流相遇,轻暖的只有上升.于是,就把地面水蒸汽带到高空去而行云致雨了.现在地面,只有一支东南风,表明并无其它偏北气流来与它发生冲突而形成锋面,所以水汽便不能上升而发生云雨了. * 东北风,雨太公.(《田家五行》论风) 东北风是发源于北方洋面的、或发源于北方洋面而掠过长程洋面而来的气流,所含水蒸汽自然没有东南风多;但是,因为它是冷气流,下面接触了南方的、比较热的洋面或陆面,使它里面发生上冷下暖的现象,造成对流作用.于是,地面的水蒸汽,就给它带到高空而发生云雨了. 再加上,气旋前方必然是东北风活动的场所,因此,又出现了锋面降水. 据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单纯的东北风里,降雨机会,冬天最多也不过26%,夏天只有11%,也就是说不下雨的机会有74%和89%.如果在气旋前部的东北风里,也就是有锋面活动着的东北风地带,下雨的机会就超过晴天.所以'东北风,雨太公'这个谚语,还不一定完全可靠. * 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常州) * 春东风,雨潺潺.(广东)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春天吹东风,是坏天气的前兆.这是因为,一方面春天地面强有力地增暖.另一方面暖空气逐渐活跃,大陆上气压逐渐降低,反气旋东移入海.在反气旋的尾部就会出现东风.这些东风流到比较暖的陆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现象.这时空气层是不稳定的,易发生上升对流运动,所以极有可能产生降水. *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贵县) *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九日睛.(湖北武昌) *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广西) “无米煮”是因天旱无雨的结果.气旋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的前部是东风,但吹了不久,因为气旋前进的关系,就转成别的风向了.所以东风只吹一日,或者不到一日,就转了风向,表示是气旋要逼近的现象,所以可能下三天雨.如果东风连吹三日而不歇,表示西方没有气旋逼近,所以本地方没有雨. 关于云雾的谚语 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从云里可以降雨或雪.对天气变化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天上挂什么云,就有什么天气,所以说,云是天气的相貌,天空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天气变化的动态.云是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现象,所以关于它的谚语最多,也比较符合科学原理. 雾也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从存在的实体讲,雾和云并没有差别.但从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出现的环境来看,却是两回事.雾层的底是贴紧在地面上的,可见成雾的空气层没有经过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所必需的冷却过程是在安定于地面的空气层内进行的.这表示有雾的天气,大气层是稳定的,和成云的大气层不稳定性,刚刚相反.最后演变出来的天气,也是刚刚相反.有云的天气主阴雨,有雾的天气基本上是晴好的.同样,雾也是肉眼可见的现象,所以关于雾的谚语也不少. * 清晨雾浓,一日天睛.(河北滦县) * 十雾九晴.(河南商邱) * 一雾三睛.(河北威县) * 迷雾毒日头.(江苏常州) * 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河北沧县) 早上的雾,是昨夜地面辐射散热的产物:因为一夜以来,天朗气清,地面热力通畅发散,致使地面层空气内的水蒸汽变饱和而凝成雾滴.可见天气先晴了,然后才有雾的.早上是一昼夜间最低温度发生的时间,温度既然最冷,所以这时候的雾也最浓重.再加上太阳一出,由于紫外线对于空中氧气的照射,使一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这小量的臭氧会使空中许多微尘(大多是燃烧的产物,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加强吸水能力.因此,使早上的雾幕,顿时加浓.但是,太阳升高了,热力加强了,地面变得太热,下层空气就要上升,因此雾滴就消散.这样看来,早上雾的临时加浓,也是因为天空无云,天气清朗的结果. * 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湖南) 晚上天空罩了云,早上地面就没有露水或霜.所以早上出行,不用著雨鞋.这是因为天空的云,有保护地面散热的作用,晚上有了云,早上就不会很冷,贴地层的水汽就不会凝结成露水或霜,所以地面是干净的. 早上地面掩了一层雾,天气保证是好的,所以尽管洗衣裤好了.雾是晴天的产物,有雾天气,必定是晴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唐诗中也有引用谚语的,如“朝霞晴做雨”就一语道破了朝霞和降雨的关系;杜甫诗中也有“布谷催春种”这种关于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而且有人把关于降雨的天气谚语汇编成“相雨书”。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也引用有天气谚语。明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引用了许多天气谚语,如关于长期天气变化的“行得春风有夏雨”,“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重阳无雨一冬晴”等等,也有关于“舶棹风”和“伏旱”关系的谚语,“梅雨过风弥日,是日舶棹初回,谚云,舶棹风云起,旱魃空欢喜,仰面看青天,头巾落在麻圻里”;舶棹风即我国东南沿海的信风,此时梅雨已过,虽然有送舶棹初回的东风,却不会有什么大雨,只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仰面看青天”的伏旱了。徐光启也在著名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天气谚语,也有用物侯作长期天气展望的,如“藕花谓之水花魁,开在夏至前主水”,是说荷花开在夏至前(偏早)预示未来雨水偏多。还有些古书,比如《月令广义》、《风土记》、《田家志》、《乐清县志》、《卜岁恒言》、《农侯杂占》等也记载了一些天气谚语,但是这些有文字记载的谚语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天气谚语只是在民间流传,因此将他们搜集起来,加以整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例如黑龙江有“初冬寒春雨多”;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6,7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于气候描述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有些是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面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这类谚语也不少,像“热生风,冷生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凉)”等等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关于风的谚语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江苏南京)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上海)
*东风急,备斗笠。(湖北)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田家五行》论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东风既然很小,那末,这般气流,必定从很近的地方来的,也许就是本地的气流。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天气要变了。
*东南风,燥松松。(江苏江阴)
*五月南风遭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浙江、广东)
*五月南风赶水龙;六月南风星夜干。(广东)
*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一场空。(江苏、无锡、湖北钟祥)
*六月西南天皓洁。(江苏无锡)
*六月起南风,十冲干九冲。(湖北)
“天皓洁”指天气睛好;“冲”指山冲,“十冲干九冲”意思是十个山冲就干掉九个,旱情十分严重。
这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夏季天气谚语。东南风是从海洋来的,为什么又会干燥起来呢我们知道,雨水的下降,一方面固然要有凝雨的物质--水蒸汽;同时,还要有使这些水蒸汽变成云雨的条件。这个条件,在东南平原地区的夏季,就要靠热力的对流作用或两支不同方向来的气流之间的锋面活动。
热力对流的发生是由于地面特别热,地面层空气因热胀冷缩的道理而向上升腾,这样把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变冷而行云致雨的。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地面空气流动得太快,就不可能集中在地面受到强热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使地面水蒸汽上升。还有在单纯的东南风中,由于它发源地的高空下沉作用,往往有高空反比低空暖的现象;这样,地面的空气就难于上升了。所以东南风里虽然有很多水蒸汽,但还是不可能行云致雨的。夏天没有云雨,自然天气很热了。
其次,讲到锋面活动。锋面是两支不同气流的冲突地带。一支气流比较冷重,另一支气流比较轻暖,这两支气流相遇,轻暖的只有上升。于是,就把地面水蒸汽带到高空去而行云致雨了。现在地面,只有一支东南风,表明并无其它偏北气流来与它发生冲突而形成锋面,所以水汽便不能上升而发生云雨了。
*东北风,雨太公。(《田家五行》论风)
东北风是发源于北方洋面的、或发源于北方洋面而掠过长程洋面而来的气流,所含水蒸汽自然没有东南风多;但是,因为它是冷气流,下面接触了南方的、比较热的洋面或陆面,使它里面发生上冷下暖的现象,造成对流作用。于是,地面的水蒸汽,就给它带到高空而发生云雨了。
再加上,气旋前方必然是东北风活动的场所,因此,又出现了锋面降水。
据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单纯的东北风里,降雨机会,冬天最多也不过26%,夏天只有11%,也就是说不下雨的机会有74%和89%。如果在气旋前部的东北风里,也就是有锋面活动着的东北风地带,下雨的机会就超过晴天。所以'东北风,雨太公'这个谚语,还不一定完全可靠。
*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常州)
*春东风,雨潺潺。(广东)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春天吹东风,是坏天气的前兆。这是因为,一方面春天地面强有力地增暖。另一方面暖空气逐渐活跃,大陆上气压逐渐降低,反气旋东移入海。在反气旋的尾部就会出现东风。这些东风流到比较暖的陆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现象。这时空气层是不稳定的,易发生上升对流运动,所以极有可能产生降水。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贵县)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九日睛。(湖北武昌)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广西)
“无米煮”是因天旱无雨的结果。气旋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的前部是东风,但吹了不久,因为气旋前进的关系,就转成别的风向了。所以东风只吹一日,或者不到一日,就转了风向,表示是气旋要逼近的现象,所以可能下三天雨。如果东风连吹三日而不歇,表示西方没有气旋逼近,所以本地方没有雨。
关于云雾的谚语
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从云里可以降雨或雪。对天气变化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天上挂什么云,就有什么天气,所以说,云是天气的相貌,天空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天气变化的动态。云是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现象,所以关于它的谚语最多,也比较符合科学原理。
雾也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从存在的实体讲,雾和云并没有差别。但从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出现的环境来看,却是两回事。雾层的底是贴紧在地面上的,可见成雾的空气层没有经过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所必需的冷却过程是在安定于地面的空气层内进行的。这表示有雾的天气,大气层是稳定的,和成云的大气层不稳定性,刚刚相反。最后演变出来的天气,也是刚刚相反。有云的天气主阴雨,有雾的天气基本上是晴好的。同样,雾也是肉眼可见的现象,所以关于雾的谚语也不少。
*清晨雾浓,一日天睛。(河北滦县)
*十雾九晴。(河南商邱)
*一雾三睛。(河北威县)
*迷雾毒日头。(江苏常州)
*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河北沧县)
早上的雾,是昨夜地面辐射散热的产物:因为一夜以来,天朗气清,地面热力通畅发散,致使地面层空气内的水蒸汽变饱和而凝成雾滴。可见天气先晴了,然后才有雾的。早上是一昼夜间最低温度发生的时间,温度既然最冷,所以这时候的雾也最浓重。再加上太阳一出,由于紫外线对于空中氧气的照射,使一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这小量的臭氧会使空中许多微尘(大多是燃烧的产物,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加强吸水能力。因此,使早上的雾幕,顿时加浓。但是,太阳升高了,热力加强了,地面变得太热,下层空气就要上升,因此雾滴就消散。这样看来,早上雾的临时加浓,也是因为天空无云,天气清朗的结果。
*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湖南)
晚上天空罩了云,早上地面就没有露水或霜。所以早上出行,不用著雨鞋。这是因为天空的云,有保护地面散热的作用,晚上有了云,早上就不会很冷,贴地层的水汽就不会凝结成露水或霜,所以地面是干净的。
早上地面掩了一层雾,天气保证是好的,所以尽管洗衣裤好了。雾是晴天的产物,有雾天气,必定是晴天。
*大雾不过三。(湖南)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河北)
*三日雾浓,必起狂风。(呼和治特)
*凡重雾三日,必大雨。(《帝王世纪》)
雾的种类很多,各种雾的成因也不相同。但是,可以称做大雾且可连续发生三天之多的,大概是辐射低雾,海性雾,或者是热带气流雾。
辐射低雾发生在高气压中心的晴好天气之下。故有低雾之日,昼温很高,温度高则气压低。若天气连续晴好三四天,本地气压必大量降低,于是别地方的气流,就会向此地吹来,而天气发生变化。
大雾如果发生在海洋气流中叫做海性雾。因为这种气流来自海洋,所以温度特暖,湿度也特大,接着会使本地气压逐渐降低,而发生天气变化。
秋冬时节,常有热带气流吹到北方来。因为这时候地面冷,所以贴近地面的空气也变冷而有雾出现。这叫做热带气流雾。热带气流盛行了三四天,本地必定暖湿非常,气压也变低了,接着天气就发生变化了。
*早雾阴,晚雾晴。(江苏泰县)
早雾,指白天有雾。在晴好无云的天气,太阳很好,地面很暖,气流只有上升成云,决不可能静息地面而成雾。现在白天有雾出现,显然天空有云,日光不现,此即阴天的景象。白天的雾,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气旋里面、暖锋面上的云系下降着地的低层云,这是气旋中心区域的天气,当然是阴雨天气就在跟前了。
晚雾晴,晚雾相当于夜晚和清晨有雾,必是晴天。
*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江苏江阴、湖南长沙)
春季天气还冷,在晴天无云的时候,晚上更冷。大气冷而重的,沉着在地面,暖而轻的,浮在上空,造成气温向上逆增的现象。于是地面水蒸汽最先凝结成雾,再向上发展;但是高空温度比较暖些,水蒸汽也比较少,所以雾的发展,只限于地面的薄层。它的高度不过几丈,最低的只不过人体那般高。到了天晓以后,太阳出来,因为天空本来无云,地面热了,雾气上升就消散了,天空依然是强盛的日光。这就是“春雾日头”的解释。但是,如果这上升的雾气,给高空或有的温暖气层遏止着不得上升,那末,这雾幕就成层云的状态陈列在天空,天气也就阴了。所以“春雾日头”并非必然。
夏季天气很热,昼长夜短,在一个晚上,不可能使地面层空气冷却到可以凝雾的程度,所以在晴明的夏天,是不可能有雾的。假使夏天有雾出现,可能是由于天空有云,低层湿重,阳光衰弱,地面增暖不强,气流无上升运动,这是气旋天气的景象。所见的雾,也许就是气旋里面的低云,所以要下雨了。
秋冬两季的雾和春天一样,也是晴天的产物,所以白天的天气,还是好天气多,理由和“春雾日头”相同。不过秋冬的阳光已不及春天强,所谓“秋霉凉风,冬雾雪”可能是在南下高气压前部,因为冷空气和本地比较暖和的空气相混合常发生雾。在高气压刚来的时候,风力相当大,冬天还可下雪。如果在高气压的中央区域,白天还可有下沉西风。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呼和浩特)
雾后来云,下雨;云后来雾,天晴。雾多见于反气旋中,天气晴明;密蔽天空的云多见于气旋之中,天气恶劣。雾之后,来了一大片云,可能反气旋已过去,气旋来临;也可能高空暖湿得很,雾密集不散而出现云,这是下雨前的景象。反之,如果云消而雾起,足见气旋已去,晴明的反气旋天气已经来临,天就好了。
*雾下山,地不干。(呼和浩特)
*云布满山底,连雷带雨滴。(内蒙古呼和治特)
*云雾山脚,淋湿担脚。(浙江义乌)
这是指山上的云下降着地的现象。
这是气旋里面的云系,越到低压中心,也就越近雨区。所以云层越低的现象表示天快下雨,地上不干了。
*雾起不收,细雨不休;雾起即收,旭日可求。(浙江义乌、江苏元锡)
雾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在正常的情况下,日出之后,随着太阳的升高,雾就会慢慢地散去,出现“旭日可求”的好天气。若是日出之后,不见雾散,很可能在雾的上空有云存在。这时,雾就可上升与云连成一体,使云的厚度加大,而导致连绵细雨。
*山罩雨,河罩晴。(四川涪陵)
山顶的罩,就是掩山的低云。这是气旋中心雨区的景象,所以天要下雨了。河面的罩,这就是辐射低雾,它是晴天的产物,因天晴无云,地面散热的结果而出现的,所以说,“河罩晴”。
*朝要天顶穿,暮要四脚悬。(《田家五行》论日)
*朝有天,暮有地,主睛;反此,则雨。(《田家五行》论日)
“朝有天”和“朝要天顶穿”、“暮有地”和“暮要四脚悬”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晴天之兆。
晴天太阳落山之后,地面空气就沉着不动,早晨的空气,更是沉寂。这时候,只有在地面凝成低雾,不可能有云。所以“天顶穿”成了天气晴好的保证。凡是晴明的天气,太阳光强烈,地面气流可以上升,形成云彩;但是地平的四方,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产生在本地天顶,或可下对流性雷雨,但不久就要消灭的,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好的征兆。要是有风暴从远方前来,那末地平线上,必定有浓云密蔽着,决不可能四方空空的。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
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晏雨不晴。(同上)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夜晴无好天。(河北)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这三句都是说:在久雨之中,突然夜间天晴,明天仍要下雨。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在高气压下,风平天青,气层非常稳定,地面尘埃水汽结集低空,所以平视蒙蒙,这种现象既然是气层稳定的表示,所以天气是不会变得阴雨的。下雨后,空中仍是蒙蒙,这必定是在气旋暖锋之后,暖区之内,空中微雨飘荡、水汽充斥,此后还有冷锋大雨,所以天气不可能立刻转晴的。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麻花”指小雨,“雨”就指大雨。雨前麻花是说无大雨而只有小雨,这种雨属于稳定性雨的一类。例如,降落在单纯的热带气流中的雨。热带气流本身很湿,它比较地面要暖些,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热力上升运动,只有由于微风涡动激起的动力上升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很高很厚的云,只见分散的、层状的、薄薄的云,所以只能下麻花小雨,下不了大雨。雨后麻花,就表示大雨已过,还有几滴小雨,这表示雨天将要结束了。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大凡刚刚开始的雨,雨滴必是很大的。因此,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已不成为圆球体,而成为扁平的球体了。在它的下面,可裹着空气,若下落到河面上,这空气从河水中选出,就成为气泡。因为这种气泡是见于开始下的大雨滴的,所以象征着大雨正在开始。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雨声发喘,大雨之貌。雨大了,所以河水涨满。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午饭时天气最热,对流最盛,降雨总是很多的,但非必然。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一块积雨云四脚空空地悬在中天,它下的雨,只及本地,一下子就完了。这种云起自本地,消于本地,所以雨量不会太大,雨时很短。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伏天正值阳历七八月之交,是全年最热的期间。这个时期,如果气层是稳定的,热力对流就不能发生,即使有对流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到在天空造成雷雨云而打雷雨的程度。这种局面一旦造成,可维持很久,使天气久热而不下雨。但若大气层既潮湿,又不稳定,热力对流就极易发生。今天发生雷雨,明天还是发生。因为同一不稳定气团之下,它的组织、构造是可以维持好多天不变的。所以在这种大热天气,不下雨也罢了,下过一次,就很可能常常下。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雨小,只能洒尘,天气太干,旱灾发生,所以要饿死人。
*霜后暖,雪后寒;(苏南)
*霜前冷,雪后寒。(江苏镇江)
*落雪勿冷,融雪冷。(南京、山西太原、河南商邱)
霜和雾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零度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因为天空无云,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融解时并不需要大量热力,所以天气相当温暖。
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解成水,就须吸收大量的热力(一克的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水的温度,从摄氏零度升到80度时所需要的热量)。这热量就从地面层空气中吸去,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
关于雷电的谚语
所有的雷声闪电,都是在雷雨云里发生的。
*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浙江)
*南闪千年,北闪有雨来。(浙江、《田家五行》论电)
*南闪半年,北闪跟前。(江苏常熟、无锡)
*电光西南,明日炎炎。(浙江义乌、江苏常熟、元锡)
*电光西北,下雨涟涟。(同上)
*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湖北应城)
*南闪晴,北闪雨。(广东)
这几句所讲的闪电,是发生在冷锋上的,称为冷锋雷雨,或飑线雷雨。冷锋位于北来冷气团的前锋,从北向南行动。看到雷电发生在北方,可见冷气团将跟着冷锋,自北向南而来,所以'北闪有雨来'。如果看到电闪发作在南方,它必定再向南去,不再北来。这时在本地方盛行着的是干燥而清洁的北方气团,刚到时比较冷些,但是因为天青无云,阳光强烈,温度是会很快升高的,所以说“南闪火门开”。
*东闪西闪,晒煞泥锹黄鳝。(浙江)
*东霍霍,西霍霍,明天转来干卜卜。(福建福州)
*电光乱明,无雨天睛。(陕西武功)
夏季雷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锋面雷雨,一种是局地热雷雨。前者是由于锋面上升气流引起的,呈带状分布,范围广,生命久;后者是由于局地性强热对流引起的,范围小,生命短。“东闪西闪”就是第二种雷雨体现的现象。我们仅能看
气象谚语集锦
天气谚语以成语或歌谣的形式反映了天气变化和一些自然现象的关系,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有些是迷信的,有的也是相当有科学道理的。
有关动物:
“蚯蚓封洞,有大雨”。“蜜蜂迟归,雨来风吹”“蚂蚁搬家,天将雨。”
气象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快下雨时气压较低,小昆虫敏感地觉察到这种变化,所以有所准备。
“牛尾指向西,天气晴朗;牛尾指向东,大雨将临。”
据说牛不喜欢面对大风,喜欢把尾巴夹起来。它类似于一个迟钝的风标,当它的尾巴冲着强劲的西风时,天气晴朗;尾巴冲着东方,指示风在低压中心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雨可能就要来临。
有关降水: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没晴天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有关风向:
东风下雨,西风晴
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七月北风及时雨
春吹东风雨咚咚,冬吹东风雨无踪,秋吹东风毛毛,夏吹东风雨淋淋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有关云状:
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晌
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篷
星星眨眼天要变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
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
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
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
“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
“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
、“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
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以上转自广西玉林市气象局)
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9、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1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1、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13、云交云雨淋淋
14、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5、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16、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17、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8、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20、云结亲,雨更猛
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2、春东夏西秋不论
3、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4、开门风,闭门雨
5、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6、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7、东风急,雨打壁
8、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9、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1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11、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3、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14、西北风开天锁
15、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16、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7、风乱转,不用算
18、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19、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0、急风行
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5、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6、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7、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8、露水闪,来日晴
9、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民间天气谚语收集)
有雨山戴帽 无雨云拦腰
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乌头风 白头雨
“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
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早虹雨 晚虹晴
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鱼鳞天 无雨风也颠
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乌云接落日 不落今日落明日
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气象谚语集锦]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 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16、燕子低飞 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 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21、猪衔草 寒潮到
22、狗泡水 天将雨
23、鸡晒翅 天将雨
24、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 有大雨
26.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2.风吵有雨。
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5.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十雾九晴天。
7.早雾晴,晚雾阴。
8.朝霞雨,晚霞晴。
9.好中秋,好晚稻。
10.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1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12.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3.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4.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5.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6.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8.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鱼鳞天(鲱鱼鳞),不雨也疯癫。
雨蛙呱呱叫,下雨必来到。
行云方向相反、云层厚,要下雨。
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明天有雨落,今晚蚊子恶。
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19.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20.蜜蜂低飞,有雷雨。
21.打雷,梅雨终结。
22.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23.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2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2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2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27.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28.九月九港风。
29.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3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31.雨来雪,不停歇。
3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3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3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3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37.大雨无雨,明年旱。
38.立春落雨至清明。
3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4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4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42.乌头风,白头雨。
4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44.东北风,雨太公。
4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6.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47.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48.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50.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1.春雷十日寒。
52.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3.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4.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
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白露”之后气候冷暖多变,特别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莫贪凉。秋天病菌繁殖活跃,加之气候比较干燥,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所以,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寒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朋友,生活中也应尽量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
寒露后入夜更是寒气袭人。“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湿干判别是非常恰当的,也是很有科学见解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确实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
夏夜风稀来日热。
这是夏天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稳定少变的一种天气。
夏天在我国东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在副热带高压内部,气压梯度不大,风力也就很小。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在热力作用下上升形成对流。热空气上升,四面空气流来补充形成风。因此白天风力相对来说会大些,到了晚上,太阳逐渐西下,地面得不到太阳光照,温度不但不能上升反而还要辐射散失本身热量,温度开始下降空气渐趋稳定,对流作用当然也就自然消失,风力也就自然而然减小。这是正常情况下的风力日变化。夏季晚上风稀风小说明符合这种正常的风力日变化,可见本地尚在稳定的副高控制之下,没有系统天气影响,第二天太阳出来天气当然会更热些。
------------------------------
东南风,燥烘烘。
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伸控制我国东南部及中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风虽然可以带来较为充沛的水汽,但是在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暖湿空气得不到动力抬升作用无法成云致雨,天气晴朗,白天光照充足,地面温度上升很快,天气当然很闷热,所以说东南风,燥烘烘。
春东风,雨祖宗;春南风,雨通通。
------------------------------
久雨西风晴,春发东风连夜雨。
在春季由于北方冷空气开始衰退,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两者势力在长江流域一带展开激烈搏斗,你争我夺,推来推去形成静止锋天气,造成长时间的连绵阴雨。但是这种静止锋并不可能一成不变,经过一段时间相持阶段后,如果这时西北方有新的冷空气南下补充,这样西北方冷空气势力大举向南推进,迫使南方暖空气步步后退,这样就形成一条冷锋,而暖空气在被西北冷空气逼迫下后退的过程中向东北方向转移,在东北方向上暖空气向冷空气展开进攻也逼使东北方冷空气后退形成暖锋,但由于冷空气较重不易推动,这样暖锋移动很慢,而西北方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移动很快,终于后面冷锋赶上前面暖锋形成锢囚锋,这就是气旋。在锢囚锋前部,东北面是冷空气气压高,西南面是暖空气气压低,因此吹偏东风,可见在吹偏东风以后随着气旋中心移来,在气旋中心暖空气被冷空气挟持下被迫上升,形成范围广泛的阴雨天气。这就是农谚所说的春东风雨祖宗。在锢囚锋后部西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大与前面暖空气形成很大气压差,这样就刮西北风,而且风力较大,可见在刮西北风后气旋中心已经逐渐移离本地,本地已经处于气旋后部,不
久将要转受北方新来的冷高压控制,阴雨天气即将结束,天气转好。久雨西风睛是很有道理的。
------------------------------
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天旱东风不下雨,水涝西风不晴天。
这两个谚语看上去很矛盾:一个说东风要雨,一个说东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雨。究竟这是什么意思,是矛盾的吗其实这两个谚语分别表明两个不同时令的天气过程,应当分别应用。前者运用于春秋两季,后者只适用于夏季。
天早一般说来由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缺乏成云致雨的水汽,二是缺乏有效的动力作用。
我国的西部是与无根的大陆相连,风若从西吹来,就不可能带来充沛的水汽。这时天旱是由于缺乏水汽造成的,就更不可能下雨。比如在冬、春、秋三季(特别在冬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大陆上盛行西北气流。这种气流只能带来阴冷干燥的空气。久旱西风更不雨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夏季就不一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东南季风盛行。在副高控制下天气晴好也可能造成天旱,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水汽原因而造成的,而是缺乏使暖湿空气全面抬升这个外力作用而造成的。这时如果再吹东风,动力因素照样不能解决,天气还是下不了雨,因此农谚才有天旱东风不下雨,这条谚语适用于这个时令。相反这时如果有一股西北气流南下,将暖湿空气全面抬升,有了动力作用,阴雨天气当然可以形成。夏季暖湿气流本来就很强,水汽很充沛,如
有源源不断的西北气流前来起作有效抬升作用,阴雨天气可以继续下去,水涝西北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冬季要下雨只有吹东风带来充分的水汽,才可能造成阴雨天气。由于冬季动力条件并不缺乏,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补充,下雨就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久雨东风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解释不同的天气过程,这对于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两条谚语如果颠倒使用,那就可能出现很大差错。特别在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换控制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天气动向和造成天气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分析,那才比较可靠些。
------------------------------
十二月南风要下雨。三月南风要下雨。
农历十二月正是隆冬季节,北方冷空气一股股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在冷空气一次次南下过程中出现一回回冷锋天气过程,整个冬季就是这样,前面的一个冷空气移走,后面的冷空气又移来的不断连续过程。
在本地如果处于冷锋前部,变性高压后部,多刮偏南风。由于我国南部、东部是广阔的海域。风从东南面海上吹来,空气既较暖和,又带来了充沛水汽。暖湿空气在变性高压后部暂时占优势地位。可是偏南风的出现既说明前面一个高压要移走.也说明后面一个高压将要移来。当后面一个高压移来后,暖湿空气就将在冷空气作用下被整层抬升,体积不断膨胀,使自身温度不断下降,使原来水汽被凝结成水滴造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也可能下雪。因此农谚说十二月南风要下雨。
农历三月(阳历4月)已经进入初春季节。这时北方冷空气已经开始减弱,但它的势力还是可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这时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也开始不断向北侵袭。这时如果北方冷空气一旦稍有后退,南方暖空气就会乘隙而入,本地就会吹南风,但是毕竟这时暖空气势力还很弱,不可能把冷空气赶走,只能在冷空气斜面爬升,暖空气在爬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水汽不断被凝结成水滴而造成阴雨天气。所以说三月南风要下雨。
------------------------------
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是晴天。四季东风有雨下,只怕东风刮不大。一年三季东南雨,唯有夏季东南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吹不大。
我国东面濒临大海,刮东风表示海面上潮湿的暖空气源源不断移来,充沛的水汽是造成降水的决定因素。不论任何形式的降水,都要有水汽,这是先决条件。可见吹东风,水汽这个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为降水造成一个良好环境。有了充分水汽并不等于就会下雨,还要有使水汽转化为水滴才能成云致雨。这个条件在冬、春、秋三季也是具备的。这三季中北方冷空气要么控制本地,暖空气在冷空气面上爬升经过绝热冷却也可成云致雨;要么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在南下过程中它像楔子一样打入暖空气底部,迫使暖空气抬升,绝热冷却,也可致雨。在夏季就没有冷空气这个有效的抬升作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造成大范围下雨的,这就是“一年三季东南雨,唯有夏季东南晴”谚语的含意所在。但是夏季是否吹东风就不会下雨呢我们说是,也不是。如果说夏季吹东风是否会造成大范围降水天气或长期连阴雨天气,那么我们就可以回答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夏季吹东风是否不会产生任何形式降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回答不是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东风很大,水汽很充沛。因为夏季白天太阳升高后容易产生对流,充足的水汽给对流发展造成一个很好条件,这时如果水汽很充沛,对流开始后空气稍一抬升水汽立刻达到饱和,以后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在水汽凝结成水滴过程中放出潜热使上升空气增温。这样有利于上升空气块温度永远处于比环境温度高的状况,从而使对流更进一步发展,结果反过来又
使更大量水汽凝结成水滴,地方性热雷雨就往往在这样的时候发生发展起来的。虽然这种地方性热雷雨时间短,范围小,有时雨量却很大。同样地形雷雨也是有利于产生的。总之,可以看出吹东风还是可以发生降水的,难怪农谚中指出四季东风有雨下,就怕东风吹不大。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西南转西北,搓绳来拌屋。
在冬半年,我国大陆基本上是受北方冷空气控制。而冷空气控制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北方冷空气一次次南下的过程,在南下中逐渐变性后东移入海。后面又一次冷空气来了,就把前面变性的冷空气赶走,这就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冷锋过程。
锋前在变性冷高压东移入海后,在长江流域地区处于入海高压后部控制,多吹东南一西南风。这时暖湿空气暂时占优势与北方冷空气交绥造成冷锋锋面的阴雨天气。冷锋移过后又转受北方新来冷高压控制,在高压前部多吹西北风。因为这时处
于高压前部,气压梯度较大,风力更大,比高压后部的风力大许多。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意思是说偏南风吹到后头就要变成偏北风了。也就是冷锋前部风力的转变过程。
西南转西北,搓绳来拌屋。其意思是说当西南风转西北风时风力要加大,因此要搓绳拌屋,这也深刻地反映了锋后的风力远大于锋前的风力这个事实。
------------------------------
东风急、备蓑笠。东风急、戴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东风当日雨。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西风天不晴。
这些谚语共同一个意思,是说吹东风要下雨。
这些谚语一般说来,适用于冬季,春秋季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夏季,就不那么适用了。
我国是一个季风盛行的国家。夏季风从海上往大陆上吹,多偏东风,冬季风从陆上往海上吹,因此多吹偏西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面、南面是宽广的大海,西面北面是无垠的陆地,夏季海上的气压比大陆高,风从海上往陆地上刮,冬季大陆气压比海上高,因此风从陆上往海上刮。
我国冬季基本上受大陆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经常侵入我国,多吹北风或偏北风。北方冷空气一般比较干燥,水汽很少,因此不可能成云致雨,只有在冷空气势力有时稍现衰弱的时候,南方暖空气乘隙而入,这时才多吹偏东风。南方暖湿空气在乘隙而人的过程中顺着冷空气往上爬升,整层暖湿空气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暖空气温度逐渐降低,多余水汽凝结成水滴,就造成阴雨天气。故有冬季吹东风要下雨之说。
在春秋两季,春季北方冷空气虽现衰弱,但其势力远没有退出我国,还控制着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这时如果吹东风,说明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加强向北顶进,挺进的暖湿空气如果遇到干冷的北方冷空气就发生交汇,在交汇面上暖湿空气也同样在冷空气斜面上爬升形成阴雨天气。在秋天南方暖空气开始减弱南退,北方冷空气开始大举入侵控制我国广大地区。此季多吹西北风而且很强。如果吹东风一则说明是冷空气势力稍有减弱,二则说明暖空气势力有所加强,而东面来的暖空气带来很多水汽与冷空气相遇也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这些谚语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一带,对于别的地方就不见得很适用。比如在南岭以南,北方虽然是已经进入秋天开始受冷空气控制或影响,但是这里却仍然受暖空气控制,如果吹东风就不见得要下雨。
------------------------------
五月南风要下雨,六月南风海也枯。
这是在长江流域比较适用的一条谚语,其意思是指农历五月(阳历6月)如果吹南风就会下雨,到了农历六月(阳历7月)如果再吹南风就不会下雨了。
农历五月吹南风为什么会下雨呢这是由于当时长江流域天气形势所决定的。农历五月正是春末夏初。这时北方冷空气势力虽然已经衰退,强度也开始减弱,但它的势力还是可以控制长江流域一带。而南方暖空气势力已逐渐加强步步进迫,这时它向北挺进的势力也恰好可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样冷暖空气势力在长江流域交绥形成静止锋天气,也就是长江流域梅雨天气。
农历五月吹南风,说明南来的暖湿空气能源源不断地到达长江流域,暖湿空气在锋面上爬升。上升空气由于高层空气压力较底下为小,因而体积膨胀,温度不断降低,容纳水汽的能力也就不断降低,多余水汽就不断地被凝结成小水滴形成大片大片的云层。随着水滴增多降水也就发生。因此五月只要有南风源源不断地补充水汽,这种现象就能不断持续下去,也就出现连阴雨天气。
农历六月(阳历7月)这时太阳光照已经明显偏北,冷空气势力进一步退缩到黄淮流域,暖空气势力进一步加强,伸到黄淮地区,在黄淮流域形成静止锋。长江流域已经全部受南来暖空气势力控制。这时再吹南风,虽有充沛水汽供给,由于得不到锋面抬升作用,水汽虽多也不能达到饱和更无多余水汽形成云与降水。所以天气一般总是晴好的。即使在地形作用或热力影响下可能造成地方性热雷雨,也只是局部现象,并不代表大范围天气过程。而且地形雷雨、地方性雷雨范围也比较小,时间也短。
------------------------------
早西暮东风,正是旱天公。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早西晚东风,晒得海底空。晚上起东风,明日太阳红通通。
早西暮东风,正是旱天公。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早西晚东风,晒得海底空。晚上起东风,明日太阳红通通。
这是我国沿海地区流传的几句谚语,意思是白天(午后到傍晚)吹东风,晚上和清晨吹西风,一般都是晴好天气。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东面濒临大海,西面紧靠大陆。
夏季白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在陆地上,由于陆地上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热容量很小,一旦受热温度升高很快,气温也随着迅速上升。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气压降低。相反海水在太阳光照射下,由于它的热容量很大,水温升高得不快,再加上水是流动的液体,可以把热量下传到海水深处或随海流散失,这样水温上升得更慢。水温升得慢,水面空气升温也慢,与陆地相比较气温就显得很低,空气密度当然就比陆地上来得大,气压也比陆地上来得高。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从海面指向陆地的气压梯度力,风也就从海上往陆地上刮,前面讲了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东临大海,所吹的风就是东风,也称海风。这种情况午后到傍晚最为明显。
夜晚,陆地上由于它的热容量小,存热不多,散热厉害,温度急剧下降,气温也跟着急剧下降,它与白天相比较有时日温差可达10-20℃
左右。气温下降的结果使空气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气压也跟着增大。这时海上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由于海水热容量大,储存大量热量供其慢慢散失,散热速度也慢,因此水温降低不多,海上日温差只有1-2℃
左右,因而海面气温也不会有什么多大下降,与陆地相比较这时海上气温却比陆上高了许多,气压也就低了许多,于是产生一个从陆地指向海面的气压梯度力,风就从陆地往海上刮了,也就是说吹西风了,也称陆风,这种情况清晨最为明显。
这种海陆风现象在单一气团控制下晴好天气下方能产生。这是因为晴朗的天气白天可能使地面大量地接受太阳光照迅速升温,晚上热量也能够迅速辐散降低温度,造成海陆温差变大方能产生海陆风,同时海陆风风力一般较小。如果有天气系统影响,风力较大,那么海陆风根本无法表现出来。因此海陆风的存在可以看出本地仍受单一气团控制,没有明显天气系统影响,因此可以预兆未来天气仍为晴好天气。
------------------------------
春南夏北,等不到天黑。春南夏北,有风必雨。
在长江流域,春天随着热赤道北移,北方冷空气势力开始衰退,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向北挺进,冷暖空气交绥地带也逐渐开始北移。但是这时冷空气势力还相当大,还可以控制一大片地方。相反,南方暖空气势力虽开始增强,但其势力尚不足以把北方冷空气项跑,因此其表现为一股股向北顶进的状况。当南方暖空气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力量以后,向北顶进,这时吹南风。南方来的暖空气带来相当充沛的水汽,当它与冷空气接触后沿冷空气斜面爬升,并逐渐冷却。同时在与冷空气接触过程中,通过自身热量交换也使温度降低。温度的降低引起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能力也降低。这样就使原来的水汽有相当一部分变为多余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云。随着温度继续降低凝结出的水滴也越来越多,当水滴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降水。因此说,春天吹南风,天气将转为阴雨。
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南方暖空气势力控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已经降低到最低点了,一般情况下没有与暖空气相对抗的能力了。在单一的暖空气势力控制下,虽然南方来的暖空气含有较充沛的水汽,但是缺乏冷却条件,所以还是不能够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状况,因而也没有多余水汽好凝结成水滴成云降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暖空气控制下都不可能产生降水。比如在山地影响或热力作用下都可能发生降水。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或小范围的天气现象,不可能产生大范围的阴雨天气。如果这时北方的冷空气经过一定时间积蓄力量后开始南下,冷空气南下多吹偏北风。这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北来的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入原来暖空气底部,迫使暖空气大范围抬升,暖空气被大范围抬升后绝热冷却温度降低,终于使空气中的水汽完成了从未饱和向饱和转化,大量多余水汽被凝结成水滴形成云。随着温度继续降低越来越多水汽被凝结成水滴。当水滴多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发生降水。因此夏天吹北风天气也将转坏。
这里讲的南风、北风都是由于大范围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如果因局部地形影响产生的局部地带风向应当撇开。
------------------------------
风吹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夏天天气异常闷热之后,乌黑黑的云层铺天盖地而来,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狂风大作紧跟着黄豆般的冰粒辟里拍拉从天上猛砸下来,有的竟有鸡蛋那么大,这就是下雹。长期以来人们的不断观测发现下雹的宽度不大,而长度却很长。这样下
雹的地方就像带子一样。所以人们经常说雹打一条线,就是根据长期观测得来的。
为什么冰雹会下在一个狭长的地带之中呢
我们上面讲了,冰雹是在积雨云中产生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积雨云都会产生冰雹,即使在下冰雹的积雨云中,也不是整个积雨云都可能产生冰雹,而冰雹只能产生在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最强的那部分。这是因为要产生冰雹必须有足够的上升气流
将水滴送到很高的高度(积雨云中雪区),在那里凝结成雹心,而后几经升降逐渐增大,只有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才能支持住足够大的冰雹使它不致于下落,也就是说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冰雹,只有足够大的冰雹才能使它在下落之后不会因蒸发而消失或变成雨滴,这样才能产生下雹,否则上升气流不强即使形成小冰雹,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外界空气气温很高,小冰雹下落后迅速溶化到地面只能下雨不可能下雹。可见冰雹只能生成于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而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在积雨云中不过有二三公里的宽度,这样造成下雹的地方也只能有二三公里宽度了,而积雨云移动的长度却可达几十公里以上,这样冰雹就下在二三公里宽几十公里长的一个狭长地带内,这就是说雹打一条线。
为什么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呢这主要是由于几十公里宽的积雨云内部的气流受到几十公里内下垫面即地面外表形态的影响。就热雷雨来讲,它是由于热力作用产生对流而造成的。在地面中如果外表是池塘、湖泊等水面,
由于温度升高不快,那里上升气流就弱些。如果外表是岩石、水泥,这样温度上升快些,那里的上升气流就强些。这些情况反映到云中,上升气流也就有了强弱之分了。另外地面高低也有影响,山坡上由于受热快上升气流强或因风向山上吹,山坡上由于高度高上升气流也强些,而谷地就相反,上升气流就弱些,反映到云中也产生了气流有强有弱的情况。所以积雨云中上升气流的强弱,有一部分是来自下垫面的影响构成的,热雷雨就是这样。地形雷雨云与锋面雷雨云情况也一样,也要受到下垫面影响、地形影响、锋面影响,其内部上升气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也是有强弱之分的。
而积雨云底的狂风,是由积雨云中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受地面阻挡无法下沉,形成堆积,产生局部高压区。因此就在近地面向四周辐散开来,形成积雨云底部强烈狂风,由于是向四周辐散,所以也就成了“风吹一大片”。
------------------------------
梅里有雷主大雨。
长江流域春末夏初大都有一段梅雨天气。这是由于这时南北两方暖、冷空气在此地势力相当,形成互不退让的静止锋,而造成长时间阴雨天气。如果在这时打雷,说明有冷空气南下加强,冷空气系统迫使暖空气后退。但是时令毕竟是春末夏初了,南方暖空气势力正处于上升时期那甘落后,同样也加强自身力量。因而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情况,发生强烈对流,在静止锋云系中发展积雨云产生打雷现象。所以这时打雷,说明冷暖空气都在加强各自势力,使静止锋加强,暖空气带来更多水汽,冷空气又为暖空气抬升和冷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雨就会越下越大,而发大水。梅里有雷主大雨正是反映这个情况。
春打雷,春雨随。一日春雷十日雨。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
[日期:]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春天打雷多数都是锋面雷雨。锋面雷雨是由于冷暖空气交绥过程中发生强烈扰动对流而发展起来的雷雨系统。因而春天打雷本身就意味着有锋面存在,而且离本地不远。在锋面影响下势必有一段阴雨天气。而阴雨天气结束要到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后,冷锋向南移动,本地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天气才可能转好。而这时在北方冷空气控制下晴好天气的晚上辐射冷却加强,气温本身又比较低,所以晚上经常可以发生结冰现象。因此说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这主要是指早春时期,晚春时期可能不会发生结冰现象了。
------------------------------
春雷怕寒。
春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尚在赤道左右,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白天太阳照射增温不可能十分强烈,因此春天发生热雷雨情况较少,春天发生雷雨一般多见于锋面系统。
春天,由于太阳直射点逐渐开始向北移动,因而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加强。相反,北方冷空气势力开始衰退。早春时期长江流域一带尚处于北方冷空气势力控制下,暖空气势力只可能表现为一股股向北挺进的暖锋天气。如果这时发生打
雷,说明暖空气势力较强,可能会暂时控制较短一段时间(因为此时暖空气势力毕竟不会太强),天气可能有一段暂时回暖,南来暖空气带来大量水汽。等到北方冷空气再度加强南下后将暖空气大量抬升形成阴雨天气,如果北方冷空气很强,气温很低,可能还会形成春雪天气。因为受到一段短时间回暖后又突然变冷,而且伴有阴雨下雪天气所以感到更冷。
另一种情况是在晚春时候。这时暖空气势力已经大大加强。它的势力已经可以控制长江流域一带,北方冷空气已经退居黄淮流域一带了。这时如果发生打雷说明北方冷空气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以后向南挺进。因为这时暖空气势力较强,北方冷空气要南下,除了要有很强力量之外是不可能的。因此北方冷空气这时能够南下本身就说明势力较强。这样北方冷空气可以暂时将暖空气往南赶,而使长江流域一带重新受冷气团控制,因而天气又将转为寒冷。
春雷怕寒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来讲,都说明春雷以后确有一段较冷天气,但是对于第一种情况开始有段回暖而后才变冷。第二种情况就不同,春雷以后随着冷锋南下立即变冷,所以应该有所区别,可见对于第二种情况可能更适用些。
------------------------------
迅雷不终日,骤雨不终朝。
迅雷、骤雨多为锋面雷雨,而且是移动很快的冷锋雷雨。
为什么说一定要移动很快的冷锋才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我们先来看着暖锋情况,暖锋是一种暖空气推冷空气前进,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轻的去推重的势必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只得靠集体力量。暖空气在推冷空气同时就要沿着冷空气斜面往上爬升,暖空气爬升过程是慢慢地爬升,当它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凝结成云,因为是整层空气往上爬升所以多为层云,而且范围大、厚度厚。这时如果暖空气非常潮湿,当它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时,如果有强烈扰动发生可能发生对流发展成积雨云造成雷雨天气,但这种云上面讲过只能是闷雷,而且雨也只能先是蒙蒙细雨而后逐渐变为阵雨,一般不会形成迅雷骤雨现象。
移动较慢的冷锋虽然其速度会比暖锋快,但是在冷空气插入暖空气底部时暖空气还来得及一边撤退一边沿冷空气斜面慢慢抬升,它的云系很像暖锋云系,范围也较大,深度也较深,如果产生打雷天气一般也是闷雷,雨滴虽然比暖锋来得大,但
还不是一下子增大,还称不上迅雷骤雨。
只有冷空气移动很快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冷空气底部受到地面摩擦影响,前进速度愈快摩擦力愈大。这样上层冷空气由于摩擦力小而匆匆向前赶去,下层由于摩擦力很大阻止空气快速前进,显得较慢些,因而造成冷空气前进中向前倾斜的现象。暖空气由于受到冷空气突然之间强烈冲击来不及后撤,在冷空气前面堆积,暖空气堆积多了对冷空气也产生一个强大的阻力,这比如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如果速度不快感觉不到空气有什么阻力,但如果速度很快则会感到空气阻力很大。这个阻力
迫使骑自行车的人无法一直加快速度。冷空气也由于受到暖空气阻力变得陡峭起来,形成钩鼻子型。但是既是冷锋冷空气不论遇到多大阻力还是要向前进的,钩鼻子型的冷空气猛轰暖空气,而暖空气这时又无法沿冷空气斜面爬升,只好向上垂直迅速拱起,形成发展很快的冷锋积雨云。由于这种积雨云发展很快,而且势力很强,大量暖空气在短时间内被迫垂直上升,因而形成的打雷、闪电、下雨天气现象都很剧烈,造成迅雷骤雨形势。
这种冷锋雷雨形成的长度很长,可以达整个锋线上几百公里长的区域,但宽度不宽只有几十公里范围,由于这种冷锋移动快,几十公里很快就会移过。当锋面移过后锋前所产生的雷雨天气也即告消失,天气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逐渐转好。迅雷不终日,骤雨不终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
孤雷主天旱。
夏季白天如果天空无云,太阳强烈照射,地面受热快,低层空气增温也快。空气受热变轻向上浮起产生对流。当上升空气块达到凝结高度后,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淡积云。而后如果上升气流继续增强对流向上发展,便形成浓积云、积雨云。但是,由于这种积雨云是在单一气团内部稳定天气情况下因热力作用而产生的,经常是东一块,西一块,连不成一片。到下午时积雨云发展旺盛时发生闪电、打雷现象。由于这种积雨云范围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块块分散分布,所以雷声也常常是东一
声、西一声时响时停,而不见下雨。不见下雨的主要原因是在单一气团内部天气晴好,由于每天水分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积雨云中的降水在未到达地面时已经又被重新蒸发掉了,所以只见雷响不见下雨。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地面由于每天水分不断蒸发而又得不到适当雨水的补充,就要发生干旱现象。
------------------------------
东闪太阳红通通,西闪雨重重,南闪长江水,北闪猛南风.东闪晴,西闪风,南闪北闪大雨通。东闪太阳西闪风,南闪北闪雨来雍。
这些谚语只适用于西风带地区。在西风带地区里大型天气系统都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自西向东移动,即使是局部性天气发展起来的积雨云,因其发展高度很高可达对流层顶部,这样积雨云上部也是盛行西风。这样整个积雨云的移动也要受西
风环流的影响,一般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因此东边闪电说明天气系统已经移过本地,不会对本地造成什么影响,天气可望晴好,不会发生降水。东闪太阳红通通,东闪晴正是说明这种情况。相反,西边闪电说明雷雨天气系统发生在西边。随着系统从西向东移动逐渐靠近本地带来强烈阵雨天气,同时由于雷雨前部盛行强大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靠近地面时向四周辐射开来,造成强烈狂风,因此当系统移来时也会产生大风。西闪风,西闪雨重重正是这个意思。南闪、北闪前面解释了这里不再赘述。
------------------------------
南闪半年,北闪眼前。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北闪三夜,无雨也怪。南闪晴,北闪雨。
这些谚语都说明南边闪电打雷不会下雨,北边闪电打雷会发生降水。这又是为什么呢
南闪、北闪应该是指发生在冷锋锋面中的雷雨系统,与电光乱明应当有所区别。
在我国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经常南下,推着南方暖空气向南移动。这种冷暖空气交绥面就是冷锋锋面。在这个锋面,暖空气受到冷空气冲击向上作上升运动发展起来的积雨云产生雷雨天气称为冷锋雷雨。对于我国来讲冷空气总是位于我国北方或西北方,因此冷锋移动大多是从北向南或从西的向东南移动。这样打雷闪电发生在北面,说明锋面还在本地北边,未来冷空气南下后将会移到本地或影响本地造成阴雨天气。“北闪有雨,北闪眼前”都说明未来天气将转阴雨天气。相反,闪电打雷发生在南边,说明伶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将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未来天气将转好。在冷高压控制下,一般可以维持一段较长的晴好天气。“南闪火门开,南闪半年”就是这个意思,半年是喻一段较长的时间,并非一定要半年。
南闪北闪,如果发生在春末夏初,南方暖空气推着冷空气向北移动的暖锋雷雨系统中,就不能用上面谚语来生搬硬套了。这时不是南闪晴、北闪雨了,而可能应该是北闪晴、南闪雨了。
------------------------------
电闪急,雷猛轰,大雨往下冲。天空打雷有雨不远。
闪电打雷是积雨云发展到旺盛时期产生的一种现象,而积雨云中闪电、打雷、下雨三者之间发生时间基本上相差不远。电急闪、雷猛轰、天空打雷都说明积雨云云体中心部分已经移来,积雨云云体中心部分是积雨云降水的主要区域,所以立即
就会下雨。而积雨云中由于上升气流比较旺盛,形成的雨滴相对也大些,这是因为小雨滴可以被上升气流挡住不致下落,因此在积雨云中下的雨都比较大,大雨往下冲就是这个意思。
------------------------------
无闪无雷不成雨。
当积雨云发展旺盛时期,上升气流很强,下沉气流也很强,而且云顶发展到足够高度即气温在-20℃以下都会发生闪电、打雷现象。如果积雨云没有发生闪电打雷现象,说明云体发展尚不很旺盛,上升气流不强,下沉气流也不强。这样的积雨云只能说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降水现象的,农谚无闪无雷不成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
疾雷易晴,闷雷难开。
疾雷是指雷声很响声音很脆的雷;闷雷是指雷声虽然不大但声音延续很长,很像推磨一样隆隆不断。两种不同的雷声其实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天气过程。
疾雷一般产生于一块孤零零的积雨云中。由于云层范围小,在响雷时没有很多回声,而且也没有深厚宽广的云层阻止声音传播。因此听起来多为声音很响、很脆,没有连续声音。这种积雨云都是地方性的热雷雨或山区的地形雷雨。
闪雷一般发生在云层深厚的积雨云中。它不是一块孤零零的积雨云,而是连续成片成层的云海,雷声由于云层阻挡因此听起来并不很响。但由于雷声在云层中受到反射作用产生强烈的回声,这也与我们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可以听到连续几声回响一样。因此我们听到的雷声就是持续不断地隆隆作响。这说明闷雷一般不产生于地方性热雷雨或地形雷雨之中,而产生于锋面雷雨之中。
热雷雨和地形雷雨范围一般都较小,只有几十公里范围,它的持续时间也不很长,只有一两个小时。而对于一个地方产生的降水时间更短,一会儿就会移过本地或自行衰退,雨过天晴,天气仍归晴好。疾雷易晴正说明这个现象。
锋面雷雨产生于锋面之中,而锋面云系一般范围大厚度深,不是一下子能移过去的。它所造成的阴雨天气一般可以延续比较长的时间,甚至几天。闷雷难开也正是揭示了这一现象。
------------------------------
寅时雷,卯时雨。卯时雷,饭后雨来催。卯前雷,卯后雨来催。
古代算时辰不像现在,用阿拉伯字母1,2,3,…,24表示一天的时辰,而是采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一天的时辰。这样一个字就相当于现在两个时辰,十二个字表示24个时辰。寅时表示早上3一5时,卯时表示5-7时,这里农谚中所说的寅时雷,卯时雷都是表示早上响雷。
早上太阳还没出来时,如果没有新的天气系统影响本地的话,应是一天中空气层结最稳定的时刻。这样地方性的热雷雨决不可能在早上发生。因此,早上响雷一般说明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多为锋面雷雨或低槽前部辐合带中的雷雨。由于雷声
传播速度快,天气系统移动慢,中间要隔一定时间。但这个时间不会很长。这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范围一般只有30公里范围左右,也就是说听到雷声说明雷雨系统距离本地还有30公里左右。30公里左右的距离就天气系统移动来讲,用不
了多长时间就会到来,寅卯是两个紧接的时辰也就是这个意思。
------------------------------
一夜起雷三夜雨,雷自夜起必连阴。 一夜起雷三日雨。
前面讲了由于热力作用而产生的地方性雷雨一般都发生在白天最热时间。这是由于那时太阳光照强对流旺盛的原因所决定的,到晚上由于热力作用消失,积雨云中上升气流得不到后面力量的补充,难以维持下去,只好让位于下沉气流,积雨云
便逐渐消散,不可能产生雷雨现象。可见晚上打雷现象一般不是发生在本气团内部(特别是远离海边的地区),而是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绥面上,即锋面上,多为锋面雷雨。锋面雷雨是由于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暖空气被抬升而发展起来的积雨云产生
的雷雨天气。这种雷雨不但范围广,持续时间也比较长,经常造成连阴雨天气。特别是在春末夏初时候,暖空气势力大振,开始向北挺进,而北方冷空气虽然开始衰弱逐步向北退缩,但还有一定势力控制在长江流域。这时暖空气势力也刚开始抵达
长江流域一带,于是暖空气和冷空气在长江流域一带交绥形成静止锋天气。暖空气在冷空气斜面上爬升形成深厚宽广的云幕。这种厚度又大、范围又广的云层到晚上由于云层上部向外辐射强冷却快变得很冷,而云层下部由于受云层阻挡向外辐射散热慢,而它向地面辐射的一部分散失热量又能从吸收地面向上辐射热量中得到补偿,所以温度下降很慢,甚至干脆没有什么下降,因而温度比上层来得高,这种情况就构成了上冷下热的局面。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情况,便产生对流。如果对流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遵循客观现实的谚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