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生大一心理健康论文1500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您的位置: &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优质期刊推荐李玲俐: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教育在线讯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李玲俐做客中国教育在线访谈间,就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家庭教育等问题予以详细解答,为广大学生与家长提供指导。
  李玲俐在接受专访时认为,对于现在很多孩子的跳楼问题或是其他一些不良的心态,跟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十岁的年龄应该无忧无虑的年龄,怎么会心理压力那么大的?一个10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他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家长只要是用心点,一定会观察到孩子的异样。家庭的责任感很重要,要成为一名好家长,真的是需要去学习,去下工夫。不是嘴上说做个好的家长就真的能成为一名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要学会怎么去帮助他,学会怎么去解决孩子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作父母的我们但凡细心一些,诸如此类的悲痛事件一定都会减少甚至是避免。
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
国际学校qq群:
            
主讲:朱文玲
主讲:海码课堂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国外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国外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浅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浅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否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家庭结构残缺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分类号】:G78;G44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赖文琴;[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张军,席晓玉,师凤彩,赵新喜;[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郭蕾,葛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李海华;[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雷泉;易文涛;;[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3期
关彩萍,王芳芳;[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5期
吴惠娟,沈鉴清,骆宏;[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8期
袁静;余毅震;;[J];医学与社会;2007年03期
侯玉波,过剑寿,胡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梁巍,赵靖平,郑延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丽;王磊;;[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杨迎;;[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李文砚;;[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Z2期
谢艺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胡骑兵;;[J];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何东亮;[J];常熟高专学报;1996年02期
;[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3年11期
朱皖春;[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楚城;[J];家长;2004年Z2期
;[J];时代教育;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房山海;陈毅文;陶然;贾辉;贺峰;;[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黄志坚;;[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谢国日;朱刚;;[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杜振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忆;许洁霜;程利南;;[A];第二届国际妇幼保健学术会议暨2006全国妇幼保健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卫红梅;;[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A];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8年
余丽;;[A];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陈福荣;;[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张革英;罗毅;;[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共青团周口市委书记
市青联主席
朱良才;[N];周口日报;2010年
徐晶卉;[N];文汇报;2010年
黄振宇;[N];朝阳日报;2010年
鲁振虎 实习生
杨自瑞;[N];开封日报;2010年
戚民宗 周茜;[N];常州日报;2010年
记者 向群;[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王荣 王斗天
欧志晅;[N];深圳商报;2010年
衣琼;[N];贵阳日报;2010年
李全明 郝华强;[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记者 王希鹏;[N];柴达木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智忠;[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天燕;[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赵娜;[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晖;[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刘宝卿;[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杨志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丽宏;[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张敏;[D];苏州大学;2008年
李晓小;[D];复旦大学;2008年
王小杰;[D];郑州大学;2006年
李阿盈;[D];江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杜开斌(四川省江油市教师进修校621700)
儿童阶段是个体人格塑造和心理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既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常态才能理性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去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养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家庭教育方式,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有专家认为,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处能力差。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儿童的心理调查发现:88%的儿童有不良行为,11%的儿童情绪抑郁、自卑,8.5%的儿童忧虑、紧张。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育成长,已成为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为其创设健康、积极、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儿童心理健康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生活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家庭,需要用爱来营造。爱的教育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最有效的教育。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就是“爱”。作为父母,需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还要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而不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缩小了的成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语),尊重孩子的爱好,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模式,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与引导下,勇于探索追求,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形成活泼好奇、开朗大方、诚实谦逊的品格。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方式大体分为6种类型:溺爱型、过分保护型、干涉型、放任型、否定型和民主型。
(一)溺爱型
个例描述:张瑞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天生体质差,常犯哮喘,一直在大人心疼的呵护和宠爱下成长。在家里凡是他喜爱的都是他说了算,他不喜爱的都可以乱扔,在班上,好登子是我坐的、好桌子是我的,好玩的玩具是我的、排队我第一、不能满足就大发脾气,捣乱、倒地打滾,不管是上街还是回家说要背就得背、在与家长交流中了解到,由于孩子从小身体差和祖孙三代同堂隔代更亲的原因,孩子倍受宠爱,就是孩子打人,骂脏话大人都觉得无所谓,就是班级搞亲子活动时孩子表现出无理的行为妈妈却笑看不语任其孩子随意表现。
长期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儿童形成极度懒惰娇横的习惯,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指手划脚,不求进取,不积极向上,骄傲自满,老子天下第一的恶习。行为表现为:集体活动中自私,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易冲动、对任何事缺乏动力。在心理发展上儿童会无法形成健全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和人格,心理上难以成熟,认知能力差,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好夸口、无责任感、无进取心等,最终造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难以找到自已合适的岗位,难有自已的发展空间。
(二)过分保护型
个例描述:曾在我班上有个曹林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饭没有老师帮助喂几口是吃不完的,衣服反了没有大人帮他反过来他自已就不会弄。连自已的鞋子都穿不上,鞋带更是系不了。操作活动没有老师在一旁指导就无法进行,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了解到:曹林从幼儿小班到大班在家自已的事都不用自己动手做,全由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包办了,由于大人的精心照顾,给儿童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没有任何主见,严重缺乏自理能力。这类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为儿童的言行画框框、定条条,其结果是阻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养成,长期如此会养成儿童不动脑筋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性格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脆弱、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缺乏创新思维,最终会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
(三)干涉型
个例描述:曾有一个儿童因父母离异被判给妈妈,妈妈工作之余全身心地面对孩子,陪孩子学拉琴、陪孩子学画画、陪孩子学跳舞、要求孩子吃饭不准说话、不准爬在沙发上、不准玩抓猫游戏、不准玩老鹰抓鸡游戏……孩子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表现都很文静,见人总是怯生生的、与老师交流都是用点头或摇头表示,不爱参与同龄儿童的集体活动、连排队都怕排在前面。
干涉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儿童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孩子的日常活动都必须在父母的掌控之中,超严格的管理,与儿童交流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父母本人的意志出发,強迫儿童接受父母的要求,认同父母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儿童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儿童自身的感受,若有违背就以体罚打骂迫使孩子就范。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种表现为不自信、一切都只是顺从,心理孤独、自卑,自尊和性格受到压抑,遇事懦弱、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果断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是学习无心情、作业很被动、成绩很差。
(四)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个例描述:我曾教小学时有个儿童叫刘波,这孩子非常聪明、样子也非常可爱,乖巧时让你别提有多喜欢,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发出怪声,吃饭时把吃剩的骨头放进别人的碗里;睡觉时、总爱在床上跳来跳去;做操时捣乱打人那是家常便饭,叫人简直是拿他没办法,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错误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让人感动,但是、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经过了解我发现:孩子的妈妈在单位工作比较忙,爸爸常和朋友聚会,没时间陪孩子,就经常无原则地买东西给孩子玩,常带孩子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孩子在家里经常是自已玩自已的,想起那样就丢了这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种放任自由的家庭教育方式,缺乏和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言行无任何约束,对孩子在校园和家里的表现一无所知,对孩子的学习也毫不知情。
放任型的父毌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由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一心扑在工作或学习上,顾不上与孩子沟通或陪孩子作业和玩耍,忽视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一点不上心,相信孩子大了就自然什么都懂了。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潜溢黙化和道德教育引导,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孩子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性格和人格。大多数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一旦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五)否定型家庭教育方式
个例描述:李江在班上个头最高、年龄也算最大、爸爸是工人,妈妈希望李江什么都要比别人强,要求比较严格,每天接孩子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有没有不守纪律,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平常要求孩子背三字经,背不会就打手掌,不许吃饭,不许出去玩。漫漫地孩子在校园里不爱说话,也不爱与小朋友沟通交流,犯了错误被老师发现后死也不承认。
这种家庭教方式的父母存在"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观念,管教过于严励,对孩子的言行表现否定多于肯定和鼓励,父母经常对孩子都是批评、责怪、打骂,使孩子较少接受到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长期的否定导致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我接纳程度低,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已不如别人,从而甘愿落后,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对自已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对生活和人生态度也发生改变,认为自已的生活和人生暗淡无光,没有激情和兴奋点,破罐子破甩。
(六)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个例描述:一个邻居小孩叫小芳,聪明机灵,学什么接收都快,有广泛的兴趣,画起画来神采飞扬,写起字来方方正正,性格开郎、活泼,有同情心。小芳自小由父母自已教养,父母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想学什么本领父母就支持并配合一起学习,十分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要先让孩子认识这种要求的目的,还让孩子参与商量家庭大事,如家里需购买什么家具,家里应该买什么样的车,家里要搞什么活动,奶奶过生该送什么礼物等都可让孩子发表意见。
民主型父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各自看法,孩子容易接受父母为孩子的发展提出的建议,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心,就可以按照自已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只要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指正,孩子就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父母遇事总是先给孩子讲道理,若有时父母错了也会给孩子道歉。实践证明,孩子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能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自信心、自尊感、成就欲望也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不一致的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隔代教养、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许多缺少育儿精力的现代年轻父母们都把孩子交给祖辈看管。由于"隔代亲〃的原因会出现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导致儿童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习惯。"隔代亲〃的过分保护抑制了儿童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削弱了孩子的适应能力;"隔代亲〃教养的祖辈易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吃亏的教育意识去诱导儿童,使儿童错失形成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热心帮助他人等品质的良机,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惯。0一5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儿童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会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隔代亲〃不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导致儿童情感不稳定。
(二)红脸白脸教养、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种教育方式自古就有。"严父慈母〃、"严母慈父〃,父母两人对待孩子不一样,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已的行为是对是错,对于塑造儿童的言行极为不利,孩子采用谁的观点不知所措。心理产生很大的矛盾,不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世界观,这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自卑、易产生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三)随心所欲教养、这种家庭教育态度就是今天父母心情好,对孩子就放纵,宽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一味满足,不考虑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还是有害。明天心情不好了,就对孩子严厉,专制,甚至苛刻,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请求都一味拒绝,甚至遭骂。家庭教育态度以父母的心情随心所欲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不知所错,使孩子易产生焦虑心理,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自卑,对父母怨气,对家庭不满,易引发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本着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保证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形成为教育原则。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经过研究发现;对成长中的儿童适当的行为管束是必要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对子女要立下合理的规矩,用这些规矩去管理、约束儿童的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地遵守这些规矩,让孩子做有标准、学有榜样,孩子做错了要接受批评,那父母做错了就必须承认错误并道歉,体现家庭里的民主与平等,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能促进儿童纪律观念、平等观念、是非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成长。
(二)尊重个性,适当期望。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因人而异,给儿童提出适当合理的期望是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没有期望的教育就是没有目的的教育,对儿童的教育要在尊重个性的同时提出适当期望,让儿童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又有积极向上发展的目标。但期望必须适当,要根据儿童的承受能力而定,任何超负荷的压力只会给儿童带来消极、被动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应是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道先要着眼于儿童本身的特点,要儿童经过努力能够得以实现,不能高于儿童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儿童的能力,其次要考虑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期望目标要有远景性和近景性,如儿童长大想做什么,这是远景性目标:那么、从现在起应该做些什么,这是近景性目标。为了实现近景性目标,就要提岀具体的要求,要求可以由低至高,在低要求实现后给予鼓励,让儿童体念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更加增强,再提出高要求,逐步升级以实现预期目标,并将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与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儿童从父母美好的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健康心理。
(三)循循善诱、沟通情感。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孩子在思想上,情感上不断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教子的基本条件。父母同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该尊敬、父母对孩子也应该尊重、信任、爱护。当孩子出现过错时,父母应该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说明行为善恶、解释行为意义;让孩子心悦诚服。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下成长的孩子的内在潜能容易得到发挥,他们或许有让父母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孩子不管在生活上的事,学习上的事,父母都要多启发、诱导、帮助;让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四)感受关爱与恰当的挫折。
儿童最需要的营养素就是"爱〃,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努力为孩子营造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得到父母生活细节上的细致入微的关心,同时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父母,进而自觉地去热爱身边的长辈和同伴。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经历一些逆境,让孩子体会一下劳苦和艰辛,让孩子忍受一些饥饿,让孩子经受一些失败,让孩子去克服一些障碍,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批评,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平等竞争意识和坚持向上的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及与人协作的能力。
总之,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包括高中心理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07年高二学生心理健康讲座、07年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08年心理健康讲座、08年高三考前辅导等讲座的讲稿,内容较为丰富,对教师有较高借鉴意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汇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