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高效利用高中物理和数学哪个难课堂45分钟

一、 抓基础
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 抓核心
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展开剩余52%
三、抓薄弱环节
近两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高考有问题,就上www.gaokaoq.com】
【家有高中生就关注高考圈子(微信号:vtstudy),回复“高考逆袭”有惊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运用实践研究论文.pdf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姓名:黄长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物理)
指导教师:唐恩辉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现
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注重教、学双方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程理念、提高物理实
验教学质量的必须。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特点及信
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等问题,从多媒体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运用、网络在物理课
堂实验复习教学的运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运用,
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从实践中得出了信息技术发挥优势的有效途径、使用的一般原则
及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进一步地提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希
望本研究的结果对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改革,提高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质量一
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
effe:ctive
physicsexperiment
importantcontents,and
Experiments
thatWeshould
thecourseof
experiments,it
teaching.During teachingphysics
information
ofthemodem
application
technology,and
of information
attentionpromotionknowledge
technology
areessentialtonot
only application
learningteaching.A1l
coursebutalso
quality physicsexperiment
conceptteaching
thecharacteristicsof
teaching.Theanalyzes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怎么高效利用高中物理课堂45分钟_百度知道
怎么高效利用高中物理课堂45分钟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追求高效课堂,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好家长》2018年14期
追求高效课堂,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摘要】: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就是要让课堂45分钟的教学功能发挥到极致,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顿悟",能迅速将教师施加的外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提升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所谓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笔者从事教学工作38年来的不懈追求,笔者认为要追求"高效课堂"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备好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了解学生是教学不得法的最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33.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易湘燕;;[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贺萍;;[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魏义钧,王秀琴;[J];学科教育;1995年01期
魏义钧,王秀琴;[J];学科教育;1995年12期
吴振宇;;[J];考试周刊;2013年71期
刘娟娟;马路平;王后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35期
于泽元;;[J];今日教育;2008年10期
杜继渠;;[J];中学数学;2009年03期
卞志荣;;[J];物理教学;2012年01期
王栋彪;;[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斌;;[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周雅斐;魏军超;张荣娟;周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周长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简燕霞;方星;;[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金宁来;;[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缪勇华;[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大方县文惠实验学校
徐茂娟;[N];毕节日报;2011年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翟胜云;[N];江苏教育报;2011年
粱焕萍;[N];学知报;2010年
江西省上高二中
李四新;[N];学知报;2010年
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
陈亚红;[N];学知报;2011年
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初级中学
宋炎渠;[N];学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根华;[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宿凌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罗凌霞;[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陈龙;[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毛立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王玉忠;[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晓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谭国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王琰;[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任森;[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物之理——刘明海物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上传: 谢义香 &&&&更新时间: 11:44:02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不少教师也深感物理难教。怎样才能改变物理教学的这种困境,使得学生愿学乐学物理,既减轻学生沉重的负担,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个人认为根本的途径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既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为主动的学,从&应试&的学转为&能力&的学。我校结合实际,设计并实践的&观察-探究-建构-反馈&新授课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学程序,如下: 一、观察。观察的含义:①可以是情境引入,可以是问题引入,可以是生活中的现象、还可以是课本的研读、自学。②学习目标的确定。明确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自学,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或框架。 二、探究。探究的含义:通过问题的探究(理论探究、实验探究)或习题的演练,对已有的知识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建构。经过自主探究后,学生必然存在这些或那些的问题,或理解不够深刻等。接下来怎么办呢?建构知识体系。①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②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探究的过程、现象和结论;交流演练习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对正确的,大家认同的知识点,可以少讲甚至于不讲。对于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解决,从而建构正确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建立好知识结构并加以充实。 四、反馈。&学以致用&,通过当堂反馈,检验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这里,反馈的形式,可以是知识的总结,可以是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是典型题型的运用。 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弹力》为例,展示&观察-探究-建构-反馈& 的教学模式。 《&3.2 弹力》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和方法 能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及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   难点:两物体接触时是否有弹力的判定方法;弹力方向的确定 【课前准备】弹力.ppt课件(配套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从力的产生、三要素认识了重力,这节课我们同样从力的产生及三要素来研究弹力。   新课:   一、观察。(ppt同步展示)   1、学生阅读课本p54-55 并思考:    (1) 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弹力的三要素:①作用点在哪里? ②方向如何确定? ③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弹力的概念(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弹力有无的判定:(1)条件法 (2)假设法 (3)状态法 3.弹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上。 (2)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 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_________指向________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__________而指向绳_________的方向。 ③杆的方向____________沿着杆的方向。(填&一定&或&不一定&) (3)大小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探究。   学生完成:教学案 例题1-4   例1 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两个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d.有形变不一定会产生弹力 例2 (1)试分析下列图中小球受到几个弹力(注:小球光滑且处于静止状态)                                                                                                         (2)上图中,若小球受到了弹力,请在图中作出小球受到的弹力的示意图。 例3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 b.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c.杆对物体的弹力总是沿着杆,并指向杆收缩的方向       d.轻绳一端所受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绳子的方向 例4 如图所示,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则桌面产生微小形变的方向是________,恢复形变的方向是_______,对___产生弹力的方向是______;书发生微小形变的方向是________,恢复形变的方向是______,对_____产生弹力的方向是________。    三、建构   学生交流,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ppt同步显示)   例1、通过学生的交流。   (1)明确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进一步深入讨论、交流,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并明确弹力是一种接触力,而上节课学习的重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例2、学生先判断弹力有无。判断的依据:   (1)条件法。如第一幅图。   (2)假设法。如第二幅图。小球与斜面间是否有弹力,无法根据条件判断,因为斜面与小球间可能有挤压,可能没有。这时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可以假设将斜面撤除,发现小球运动状态没有变化,说明斜面与小球间无弹力。   (3)状态法。第二幅图中,也可以假设斜面对小球有弹力发现小球无法保证静止,说明斜面对没有弹力。同样第三幅,学生发现条件法、假设法都行不通,但是从状态法却可以很快的判断出杆对球有弹力。   接着,做出弹力的方向。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   支持力(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   接触面:&面面&接触垂直于面(平面或切面)   &点面&接触垂直于面   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四、反馈   1、练习反馈   请画出下列各图中a受到的弹力(注:o为球的重心)见下发的材料    学生板书,标出弹力的方向。       2、总结反馈。(ppt同步显示)   通过反馈练习(包括例题4),学生再次体会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的判断方法:   支持力(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   接触面:&面面&接触垂直于面(平面或切面)   点面&接触垂直于面   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通过例4交流,学生从定义判断弹力的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3、疑问反馈。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里知识,还有什么知识尚且存在疑问的。   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放大方法,没有直观认识,可以通过实物(带细管的玻璃瓶)和课件(平面镜反射法)给学生直观的认识。(ppt展示)   4、知识体系反馈(ppt展示)   (1) 知识内容:   ①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②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③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条件法、假设法、状态法   ④弹力的三要素:(1)作用点:作用在接触面上   (2) 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3)大小与形变量有关。(第二节课研究)   (2)物理方法:   ①研究&力&的一般方法:力的产生、三要素   ②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条件法、假设法、状态法   ③微小形变的处理方法:放大法           【教后记】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时学习力的一个难点。采用&观察-探究-建构-反馈& 的教学模式。需注意: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2、学生能自学、合作交流能解决的知识就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体系,逐步实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逐个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和深化。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想不到或解决不了,可给提示必要时示范方法。总之,一个原则,新课改下物理课堂要有效性实施,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适应中国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