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运动康复师报名条件是体育学院还是医学院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信息为准。
2.本网注明来源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所有。
3.如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日内与本网联系删除。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深圳市诺达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C) www.the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3被挡在医院外的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很痛苦|运动康复专业|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员_新浪教育_新浪网
被挡在医院外的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很痛苦
  春节假期刚过,郝婕(化名)又准点出现在家附近的社区医疗服务站,披上白大褂,成为附近居民口中的“小郝大夫”。但郝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夫”,甚至连亮出其康复治疗师的身份时也有些底气不足——走出象牙塔后一道道立在现实中的门槛,让她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体育领域康复教育和医疗领域康复教育怎么就不能融合?要么毕业就失业,要么找到工作的也整天提心掉胆,生怕自己连做治疗师的资格都会被无理剥夺。”看见师姐在朋友圈里发的一句话,郝婕只觉得“不能同意更多”。
  跨不过门槛很痛苦
  去年6月,从国内一所著名体育类高校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毕业后,郝婕原想“进医院,成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可毕业前3个月,她往家乡医院投递的简历被退回,对方给出建议:“你不是医学院的,也不确定你未来能否考资格证和职称,还是重新考虑就业方向吧。”
  这样的话,郝婕的不少同学都听到过。据她估算,班里100多人,约有三成还在朝着进入医疗系统努力,其余的要么考研要么彻底转行“做一些不限专业的工作。”摆在这些学生眼前的几条路,专业运动队极易饱和,私人康复诊所集中在大城市且差异较大,因此,在郝婕的家乡——位于某西北省份的一个注重工业的地级市,医院是她和家人共同的理想选择。
  “我觉得我们都快没人管了,天天被拒之门外。”求职阶段接连遭遇连笔试资格都被否决的痛苦,郝婕终于迎来一丝希望,由于主管领导对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基层单位又缺人才,她得到了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工作的机会,但下一道门槛紧接着就到了:对郝婕来说,想成为名正言顺的康复治疗师,还需要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这场由人社部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大考,决定了“郝婕们”是否有持证上岗的资格。
  买书、复习、网上报名,忙活了一个多月后,1月17日,郝婕去进行考前现场确认,老师拿着她的毕业证说:“你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不能参加考试。”这句话让郝婕瞬间傻眼:“我千辛万苦考上大学,读出来也不容易,难道一句话我就不能从事本专业了吗?”
  挣扎无效后,郝婕听同学说北京、上海等地尚能参加考试,只是和几年前相比“卡得更严了”。有在北京考试的同学表示,现场确认考试资格时,有人直言不讳:“你们体院还有这个专业?学的什么课?拿你成绩单给我看看。”
  “越来越多地区限制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去考康复治疗师资格,例如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甚至还有以前毕业的学生已经考过康复治疗师的初级证,却在考中级证时不让参加。”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系主任王琳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由于我国面临的健康问题日益加重,现在各大高校都在推进相关专业的建设,运动康复学正是热门选项,因此,报考康复治疗师资格的学生不断增加,“人才筛选方式也容易向简单粗暴发展。”王琳表示,目前尚未有国家层面的行政文件来限制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报考康复治疗师资格,但部分地方医学界人士对该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够深入,已经在体医之间建起了森严的壁垒。
  卢颉明经历了这一过程。2013年,作为郝婕的师兄,卢颉明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得到就业机会,但他选择继续深造,于是回老家报读了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想硕士应该更好找工作吧。”结果,去年硕士毕业的他向当地医院投递简历后,在网上资格审查阶段被拒,理由为“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生不能报考。”屡遭拒绝后,卢颉明选择了一个与原专业毫无关系的行政工作,这让27岁的他非常无奈,“没想到多读了几年,反而改行了。”
  跨过门槛也无奈
  2010年本科毕业的宋艳萍在郝婕眼中是“幸运的”,因为她顺利地回到老家、考了证并留在当地一家中医院。但宋艳萍觉得,事情也并不像当初想象中美好。
  宋艳萍的家乡在西南某省的一个地级市,刚毕业时,全家都盼着她能进医院工作,“感觉体面”。但真正投入工作后,她才发现本科期间学的东西很难用上,相反还要大量补充临床医学的知识,而且,这种吃力的感觉在她的同学中十分普遍,“上手的机会主要做按摩、理疗等,很多同学觉得在医院的康复科没办法发挥专业价值,所以也放弃了。”宋艳萍表示,班里大约80人,现在在医疗机构的还不到15人。
  她只能一边恶补临床医学的知识,一边研究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但成果出来后,宋艳萍发现,在同事们浸透着中药味的文字中,自己擅长的运动因素显得格格不入,“根本没人注意。”而且,来自医疗系统的限制也蔓延到宋艳萍的上升路径中,职称考试同样缩小着准入范围,职业规划的天花板已经下沉,这个新妈妈感到前所未有的逼仄,她有时甚至觉得,“在健身房做私教或为大众马拉松选手作运动指导,发挥的专业知识比现在更多。”宋艳萍开始思考,医疗系统是否真是她们最好的选择。
  孙扬是宋艳萍班里留在医疗系统中的那1/15。对于宋艳萍的疑问,她觉得医疗系统本是不错的选择,但所学知识无法完全发挥,除了自身问题,也有目前我国医疗系统内的原因,“其实主动康复在目前临床康复领域的使用意识、范围及科学性、规范性值得我们关注,没被重视,与临床康复人员对主动康复认识不足也有关。少了运动因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且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博士毕业后进入医疗系统,孙扬感受到,让更多懂得运动科学的人进入医疗领域,未必是坏事,“如果医疗领域给予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那体医会结合得更好”。
  在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教授敖丽娟看来,“康复治疗师是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遇到的现状确实难以突破。”她表示,除了医疗机构要极力突破只雇用医务人员的误区外,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也应有所调整,“我国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相比医学院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成立还早,但因为大健康产业在过去发展并不顺畅,因此,前面几批毕业生都往医院去了,这就产生误导,认为运动康复的学生都该去医院,甚至一些体育院校的培养方向也被纠偏了。”
  “大健康产业”是不是救命稻草
  敖丽娟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来自体育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肯定他们的业务能力外,她也会为他们的选择犯愁。“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性医院中比较适合经毕业后培养转做物理治疗师或心脏康复中心的运动专家的角色。”她坦言,未来昆明医科大学也将设立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健康管理中心、运动队、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诊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而不是综合性大型医院。”大健康产业中有很多行业可以接纳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尽管当前市场尚不成熟,但如果国家能有这方面的扶持政策,这种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中心未来可能会在数量方面超过医院,“应该通过市场引导把专业发展起来,如果有一批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生,学校能教会他们懂得怎么在大健康产业中提供服务,他们很可能是最优秀的。”
  不过规划总要时间作为代价。王琳注意到,目前和学生专业契合度较高的运动伤害防护师仍处于确立了职业但尚无考核标准的阶段。目前,由于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在运动科学体系下能供学生选择的职业有限,因此,“医院仍是毕业生唯一既有职位又能符合职业目标的地方。”对于像郝婕一样渴望跨过医疗系统门槛的学生,王琳建议先到行业壁垒相对薄弱的地方取得从业资质,或者有经济能力者,可以出国攻读物理治疗专业学位,“或许能为进入医疗系统增加砝码”。
  要想抹平体育康复和医疗康复之间的壁垒,或许要靠敖丽娟开出的“药方”:“应当呼吁通过国家考试机制,为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建立与其专业相对应的晋职体系,避免在医疗职称晋升系统中行走,否则他们面前的壁垒仍将长期存在。”(梁璇)
  责任编辑:张梦媛
  更多信息请访问: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42808人已测试
87848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研究机构--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
> &->&研究机构
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研究机构
浏览量:1138&发布人:佚名&发布时间: 12:48:45
体育产业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
主& 任:王家宏(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导)
周志芳(苏州市体育局局长)
潘时华(江苏省体育局经济处处长)
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陆阿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导)
汤& 强(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运动康复研究中心:
王国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李惠玲(苏州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院长,教授)
袁& 鹏(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体育装备工程与赛事服务中心:
雍& 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导)
曹& 煦(苏州市体育中心主任)
残疾功能分类、评估中心:
邱卓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主任,教授)
梁& 兵(苏州市工业园区博爱学校校长,教授)
体育休闲产业研究中心:
主& 任:樊炳有(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沈& 纲(常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李燕领(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张大志(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体育健康产业交流合作中心:
主& 任:杨& 清(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邓一国(苏州市体育局产业处处长)
徐& 卫(苏州慧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 洋(浙商总会体育产业专委会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
苏州大学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
Copyright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传真:8& E-mail:taoyuliu@suda.edu.cn
地址:苏州市东环路50号&邮编:215021年中国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竞争力排行榜_高考网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家庭教育家长帮
& 年中国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竞争力排行榜
19:08:01中国科教评价网
  2017年大学评价将发布包括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16类共617个排行榜。
  有关本次大学评价的两本专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将由科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
年运动康复专业大学排名
北京体育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
长沙医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
贵阳中医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体育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玉林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评价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性实体机构。中心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图书情报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单位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组建而成,是一个文理交叉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自2004年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始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隆重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这是RCCSE连续第14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这一结果是各种中国大学评价中评价指标最系统全面、评价思想最科学先进、评价方法最合理严谨、评价结果最准确权威的。
  本次大学评价的院校对象为国内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总计达到2581所,其中含973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136所重点大学,681所一般大学,156所民办本科院校)、262所独立学院、1346所高职高专院校(包括310所民办高职高专)。分10种类型、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和近523个本科专业分别评价其实力和水平。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高考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运动康复师资格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