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的学业,父母爬山时全程照顾是喜欢问陪读照顾,放弃了他们原本许多兴趣,高考完了,要怎样让父母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

家长陪读出钱又出人!陪读,究竟陪的是什么?
陪读,是有娃家庭普遍关注的话题。
比如这个暑假,小编就听说,有的家长每天下班后就坐在孩子书桌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培训班间奔走……还有的家庭,爸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接棒上阵了。
培训班外陪读的家长们。
击剑课堂外,家长齐刷刷地低头玩着手机。
其实,不光是假期,关于家长陪读,还有各色各样的故事——
张仪兰陪儿子在长沙读书已经8年,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二。
每天为孩子准备三餐后的空闲时间,
张仪兰就坐在电脑前逛家长论坛
及各个培训机构的网页。
等到晚上儿子放学回到家,
她把一天获取的重要信息提炼成几句话,
在有限的母子交流时间里说给儿子听。
这个暑假,
来自重庆的胡阿姨暑假来杭州带外孙。
看护外孙上暑期兴趣班。
“我们还年轻,还能走!”
“儿女们在杭州创业不容易,
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她的话代表了一大批陪读老人的心声。
今年夏天参加中考的
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学生小华,
他的母亲代继华是位全职妈妈。
儿子小华原本小学成绩很优秀,
但升入初中后,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节奏,
每天做作业到凌晨,成绩不断下滑。
为了帮助孩子稳定成绩,
代继华决定进校听课,
早上8时,她准时出现在教室,
下午5时放学,赶回家做晚饭。
在过去的3年中,
她旁听了儿子班级3000多节课。
她给每一科都准备了一个笔记本,
里面记满老师强调的重点部分。
她还会观察同班学霸们的学习方法,
向他们取经,回去后再和儿子一起探讨。
就这样,在代继华的努力下,
儿子的成绩从倒数稳居年级上游。
今年小华参加了中考,
当时,班主任毛老师说:
“她现在去中考都没有问题。”
家长代继华(左)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做笔记
陪读分多种,你家是哪种状态?
“见缝插针”:空闲时间陪写作业
您下了班回家陪孩子写作业吗?给孩子讲题吗?
其实啊,不论学校是否有相关要求,很多家长都会利用下班回家后的空闲时间,专心致志陪伴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做作业。一方面可以在孩子分心走神的时候督促孩子先以作业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孩子,随时为孩子答疑解惑。
转移“阵地”:专门搬到孩子学校附近居住
有的孩子,学校可能离家比较远,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上下学的路上。于是,为了迁就孩子,有的爸妈不惜将自家的住房空下来,宁愿自己上班远一些,也要举家搬到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节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腾出精力来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家长也可以在工作之余,继续做好一切后勤工作。
“保镖”看护:节假日陪上补习班、兴趣班
在节假日期间,经常能在补习班门口看见席地而坐的父母们,这是家长们将作业陪读升级为补习班、兴趣班陪读。家长们不仅负责孩子上下学的接送,当孩子在补习班里上课时,家长们会全程在教室门外等候,相互分享教子经验。
当然,也还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学、陪读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辈的身上。
课堂“影子”:走进学校课堂,陪上课、记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陪读,也许是很多家长或多或少都亲身体验过的。
但小编还听说过一种陪读——全职陪读,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课堂,陪孩子听课、记笔记、学习。上面提到的全职妈妈代继华女士,就属于这样的陪读啦!
关于家长陪读,大家怎么看?
观点一:陪读算一种亲子行为,“我只是想离孩子近一点”
“没有赚得完的钱,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有一些家长觉得,陪读也算一种特殊的亲子行为,可以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感情,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而且自己也能增长知识。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受到冲击。
一些家长在各种权衡下,最终选择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他们认为,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和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简介、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
观点二:对陪读,心有无奈但又不敢放手
有的家长说,“陪读”其实也挺无奈的,但现在竞争激烈,即便辛苦也丝毫不敢放松。
从事服务行业的黄女士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老师习惯在网上布置作业,孩子回家就进入老师给的网址,从那里下载或抄写作业题目。因为她晚上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甚至更迟,到家孩子已经睡觉了,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做作业名字被老师挂在家长群里。
几次下来,她深感愧疚,只好向领导申请调换到不要加班的岗位。如今,她每天晚上都准时陪读,她说,“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
无独有偶,在法院上班的方女士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稳居班上前五名,好几次她想不陪读了,但女儿不同意。女儿说,比她读得更好的同学家长也都陪读。的确,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往往能在当晚解决所有不懂的问题,第二天老师讲评时印象更深刻,方女士想想大家都在陪读,再累也要坚持,完全不敢放松。
观点三:没必要!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
家长李女士说:“陪读好处不会很多,孩子自己的困难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孩子学习的压力已够大了,家长陪读,也许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陪读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像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我们企业肯定不会要!”某知名企业负责人陈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连读书都要人陪,那么以后工作了,企业要派他出差,是不是也要家长或者其他员工陪呢?
还有家长担心,陪读会让孩子远离集体生活,减少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久而久之,孩子会容易变得孤独、封闭。另外,如果陪读中,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依赖,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观点四:陪读要看客观情况、双方意愿
还有的人指出,应不应该陪读,怎么个陪法,还得看家庭情况、家长个人选择和孩子的客观情况与意愿。
比如,有些孩子身心条件特殊,需要家长时时看护,那么无微不至的陪读无可厚非。但如果有的家长一定要以舍弃个人工作、生活的方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倘若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同意,还是得慎重考虑这样的决定。
陪读,究竟“陪”的是什么?
“陪”孩子更要“读”孩子
陪读陪读,既要“陪”孩子,又要“读”孩子。遗憾的是,有的家长都注意到了“陪”,而忘记了“读”。
36岁的谢佳每天不得不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越”:白天,她是一家国企的中层、办公室副主任;下班后,她成了5岁女儿的同桌,陪女儿上各种课外培训班。
可是,她这种辛苦并没有收获女儿很好的学习效果。她曾经一年给女儿报了7个兴趣班,如今只剩下了3个。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牺牲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却在各个班上都表现得很一般。
实际上,这位母亲在陪读中忽略了“读”孩子的过程。她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愿意让她这样陪读。
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陪”孩子容易,“读”孩子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付出。既“陪”又“读”,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才是陪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陪,是为了减压而不是增压
不论是为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是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有一个原则不能忽视——家长陪读,是为了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远离陋习,而不是用“陪”的方式,让孩子时时感受家庭的过度期望和重压。
一些家长在“陪读”时会反复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不然你就对不起我们在你身上下的功夫。”殊不知,这样的施压会压抑孩子的学习情绪,严重的话,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实际上,当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爱”的照顾时,无需家长多言,孩子自身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家长的付出。当孩子成绩不佳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时,家长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开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埋怨;为孩子减负,而非施压。
陪读是为了今后不用“陪”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
我们该想清楚,陪伴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陪伴才正确?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走入陪读的误区。
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80语文网新浪微博,每天按时推送语文知识
头条号丽语,美文盈目丽语润心
今日搜狐热点家长陪读出钱又出人!陪读,究竟陪的是什么?
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陪读,是有娃家庭普遍关注的话题。
比如这个暑假,有的家长每天下班后就坐在孩子书桌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培训班间奔走……还有的家庭,爸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接棒上阵了。
其实,不光是假期,关于家长陪读,还有各色各样的故事——
1.张仪兰陪儿子在长沙读书已经8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二。每天为孩子准备三餐后的空闲时间,张仪兰就坐在电脑前逛家长论坛及各个培训机构的网页。等到晚上儿子放学回到家,她把一天获取的重要信息提炼成几句话,在有限的母子交流时间里说给儿子听。
2.这个暑假,来自重庆的胡阿姨暑假来杭州带外孙。看护外孙上暑期兴趣班。我们还年轻,还能走!”“儿女们在杭州创业不容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她的话代表了一大批陪读老人的心声。
3.今年夏天参加中考的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学生小华,他的母亲代继华是位全职妈妈。儿子小华原本小学成绩很优秀,但升入初中后,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节奏,每天做作业到凌晨,成绩不断下滑。为了帮助孩子稳定成绩,代继华决定进校听课,早上8时,她准时出现在教室,下午5时放学,赶回家做晚饭。在过去的3年中,她旁听了儿子班级3000多节课。她给每一科都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满老师强调的重点部分。她还会观察同班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向他们取经,回去后再和儿子一起探讨。就这样,在代继华的努力下,儿子的成绩从倒数稳居年级上游。今年小华参加了中考,当时,班主任毛老师说:她现在去中考都没有问题。”
陪读分多种,你家是哪种状态?
1.“见缝插针”:空闲时间陪写作业
您下了班回家陪孩子写作业吗?给孩子讲题吗?
其实不论学校是否有相关要求,很多家长都会利用下班回家后的空闲时间,专心致志陪伴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做作业。一方面可以在孩子分心走神的时候督促孩子先以作业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孩子,随时为孩子答疑解惑。
2.转移“阵地”:专门搬到孩子学校附近居住
有的孩子,学校可能离家比较远,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上下学的路上。于是,为了迁就孩子,有的爸妈不惜将自家的住房空下来,宁愿自己上班远一些,也要举家搬到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节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腾出精力来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家长也可以在工作之余,继续做好一切后勤工作。
3.“保镖”看护:节假日陪上补习班、兴趣班
在节假日期间,经常能在补习班门口看见席地而坐的父母们,这是家长们将作业陪读升级为补习班、兴趣班陪读。家长们不仅负责孩子上下学的接送,当孩子在补习班里上课时,家长们会全程在教室门外等候,相互分享教子经验。
当然,也还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学、陪读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辈的身上。
关于家长陪读,大家怎么看?
1.陪读算一种亲子行为,“我只是想离孩子近一点”。
“没有赚得完的钱,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有一些家长觉得,陪读也算一种特殊的亲子行为,可以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感情,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而且自己也能增长知识。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受到冲击。
一些家长在各种权衡下,最终选择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他们认为,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和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简介、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
2.对陪读,心有无奈但又不敢放手
有的家长说,“陪读”其实也挺无奈的,但现在竞争激烈,即便辛苦也丝毫不敢放松。
从事服务行业的黄女士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老师习惯在网上布置作业,孩子回家就进入老师给的网址,从那里下载或抄写作业题目。因为她晚上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甚至更迟,到家孩子已经睡觉了,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做作业名字被老师挂在家长群里。
几次下来,她深感愧疚,只好向领导申请调换到不要加班的岗位。如今,她每天晚上都准时陪读,她说,“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
无独有偶,在法院上班的方女士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稳居班上前五名,好几次她想不陪读了,但女儿不同意。女儿说,比她读得更好的同学家长也都陪读。的确,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往往能在当晚解决所有不懂的问题,第二天老师讲评时印象更深刻,方女士想想大家都在陪读,再累也要坚持,完全不敢放松。
3.没必要!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
家长李女士说:“陪读好处不会很多,孩子自己的困难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孩子学习的压力已够大了,家长陪读,也许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陪读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像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我们企业肯定不会要!”某知名企业负责人陈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连读书都要人陪,那么以后工作了,企业要派他出差,是不是也要家长或者其他员工陪呢?
还有家长担心,陪读会让孩子远离集体生活,减少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久而久之,孩子会容易变得孤独、封闭。另外,如果陪读中,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依赖,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4.陪读要看客观情况、双方意愿
还有的人指出,应不应该陪读,怎么个陪法,还得看家庭情况、家长个人选择和孩子的客观情况与意愿。
比如,有些孩子身心条件特殊,需要家长时时看护,那么无微不至的陪读无可厚非。但如果有的家长一定要以舍弃个人工作、生活的方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倘若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同意,还是得慎重考虑这样的决定。
陪读,究竟“陪”的是什么?
1.“陪”孩子更要“读”孩子
陪读陪读,既要“陪”孩子,又要“读”孩子。遗憾的是,有的家长都注意到了“陪”,而忘记了“读”。
36岁的谢佳每天不得不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越”:白天,她是一家国企的中层、办公室副主任;下班后,她成了5岁女儿的同桌,陪女儿上各种课外培训班。
可是,她这种辛苦并没有收获女儿很好的学习效果。她曾经一年给女儿报了7个兴趣班,如今只剩下了3个。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牺牲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却在各个班上都表现得很一般。
实际上,这位母亲在陪读中忽略了“读”孩子的过程。她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愿意让她这样陪读。
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陪”孩子容易,“读”孩子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付出。既“陪”又“读”,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才是陪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2.陪,是为了减压而不是增压
不论是为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是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有一个原则不能忽视——家长陪读,是为了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远离陋习,而不是用“陪”的方式,让孩子时时感受家庭的过度期望和重压。
一些家长在“陪读”时会反复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不然你就对不起我们在你身上下的功夫。”殊不知,这样的施压会压抑孩子的学习情绪,严重的话,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实际上,当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爱”的照顾时,无需家长多言,孩子自身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家长的付出。当孩子成绩不佳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时,家长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开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埋怨;为孩子减负,而非施压。
3.陪读是为了今后不用“陪”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
我们该想清楚,陪伴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陪伴才正确?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走入陪读的误区。
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你有陪读的经历吗?
对于陪读,
你怎么看?是支持还是反对?
关于陪读,
你有哪些看法和故事想跟叶子分享?
快来留言吧!
来源 | 学习方法报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图片 | 摄图网,版权归摄图网所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即将到来的开学季,各学校都将迎来一大批新生入学,新生报名、新生家长会、学情调查等工作也在暑期陆续展开,如何让“新生入学”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晓黑板APP可以为学校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各个环节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01新生家长会:扫码签到02家长签到后自动加入晓黑板家长签到后直接下载晓黑板,并会自动进入到“新年级大班”中,学校可以在暑期中一键通知所有新生家长,保证使命必达。03根据学校要求分班学校分班确定后,可根据学校提供的新年级成员架构,将所有“新生家长”划归到晓黑板的各个“班级”中,老师家长无需注册,可直接登录使用。04学情调查:生成全面科学的学情报告分好班后,学校可发送学情调查表供家长填写,系统会根据调查内容生成全面科学的学情分析报告。家长填写问卷(调查问卷由晓黑板教育心理学博士团队共同研发):家长提交后可立即查看自己孩子的学情报告:校长和老师可查看本校和本班新生学情调查报告:总体特征及典型特征:营养情况及男女差异:综合统计及具体学生情况:让老师、家长全面清晰地了解学生/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体验到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帮助。05晓黑板提供免费培训在晓黑板覆盖区域内,培训师可进校对所有老师进行免费培训,手把手指导老师使用晓黑板进行更高效的家校管理。01让校长安心老师在晓黑板中拥有绝对主导权,不再会出现刷屏、家长间发生口角等问题,群体事件不再发生,让校长安心!02让老师省心老师发送通知,可看到哪些家长未查看,并一键提醒未查看的家长,通知不再有遗漏,让老师省心!03让家长舒心家长手机不会被刷屏,通知不用担心有遗漏,还能看到孩子的在校表现,自己孩子的成绩仅自己可见,保护孩子隐私,让家长舒心。晓黑板完全免费现已帮助1000万用户解决家校沟通难题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中国教育报其它文章
教育信息化如何创新落地校园?给设备装上“大脑”,给学生提供资源,给老师添加“助手”
中国教育报
暑假还剩半个月!让孩子及时收心的五大法宝
中国教育报
暑假看紧孩子!这些人贩子的新型骗术一定要警惕!
中国教育报
今晚名师开讲:优秀老师开学前会做的那些事儿!快来听!
中国教育报
家长,你是否在认认真真做坏事?
中国教育报
铭记!“8·15”日本投降日,我们可以这样讲给孩子
中国教育报
33个会说但不会写的字,让你看到怀疑人生!
中国教育报
学霸父亲逼10岁女儿每天写4篇作文,妻子崩溃报警!作为家长,孩子学习应该怎么抓?
中国教育报
父母让6岁女儿开车,边鼓励边拍视频!无知的爱就是害!
中国教育报
新玩法!这些学生的课堂被搬到了微信总部……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中国父母的焦虑,正在毁掉下一代
花费半年工资,给孩子报11个暑假班
近日,朋友媛媛妈在一次好友聚会聊天时感叹道:“我大半年的工资,都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了。”
原来,她给今年下半年即将进入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媛媛,报了一大堆暑假班,包括11个培训班和2个夏令营,共计花费5.7万元,相当于她大半年的工资。
媛媛妈给女儿制定的暑期计划表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11个培训班,包括语文3个、数学3个、英语1个、科学1个、编程1个、书法1个,以及游泳1个。2个夏令营,一个是国学夏令营,另一个是国际夏令营。在时间安排上,从媛媛期末考试结束,一直持续到8月29日,全程无空当。
我问媛媛妈,“暑假班安排得这么满,孩子忙得过来吗?”
“还好吧。我看周围的孩子,个个都排得超级满的。”媛媛妈说,“小孩子嘛,如果不给她安排好,她就会看电视、玩游戏,还不如去培训班学点东西。”
“语文、数学为什么都要一口气报3个培训班?”
对于我们的疑惑,媛媛妈解释说,“经过我反复对比研究发现,几个班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我全都报了,希望媛媛可以补得更全面些。”
媛媛妈还说,“我每年最怕过暑假了。哎,现在买东西都不敢买贵点的了,每次买东西时第一反应都是先换算成孩子的课时费,看看是不是划算。”
“给孩子报暑假班花费那么多钱,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必要吗?”
对此,媛媛妈无奈地说,“现在没有家长不给孩子报暑假班的吧。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你不上的话,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而且感觉周围的学霸太多了,一比就觉得媛媛和他们的差距很大,所以暑假必须要报培训班。”
听到媛媛妈这么说,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才好,眼前浮现了她女儿媛媛的样子:
一个文静瘦弱的小姑娘,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每天忙不迭地辗转于各个补习班。小姑娘我见过几次,给我的印象是特别乖顺,沉静,完全没有花季少女应有的活泼、朝气。
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输
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虽然如此,但中国父母依然担心自己做的不够。
我们害怕孩子长得没有别人家孩子高,成绩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才艺没有别人家孩子多……会输,会落后。于是把这种压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也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承受那份重量。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焦虑,实际上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输。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和对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花费大把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不惜代价送孩子上好学校,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强迫孩子去按照父母的意愿做某件事时,还不忘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说上一句:“我是为了你好!”
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们小时候没考上好大学,想让孩子帮我们圆梦;
我们小时侯成绩不如别人,想让孩子一定要争口气,超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没过上安稳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过上理想生活……
正是这种焦虑,让无数家长和孩子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式父母焦虑,正在毁掉下一代
前段时间,曾与邓丽君齐名的香港女歌手陈美玲在网上又火了。现年61岁的她,在退隐歌坛30年后,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过,她这次是以妈妈的身份。
她先后把3个儿子都送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
最近,陈美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教育理念引人深思:“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陈美玲在视频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点,都让很多父母瞠目结舌。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这种教育理念和大多数中国父母完全背道而驰。我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花费巨额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拼尽全力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这足以体现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同时,这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中国式父母焦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很有可能会毁掉我们的孩子。
有人说,当中国孩子太累了!
看看下面这几张图:
练舞时写作业
上学路上写作业
打点滴时写作业
别人在冲刺,他们在写“冲刺”
孩子因为学习压力、作业问题而轻生的新闻屡见不鲜。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哪怕考上大学后,跳楼、卧轨、跳河的惨剧也是接二连三发生。
这里的每一个数据都足以让我们心惊胆战。
它让我们知道,中国式父母焦虑,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家长的用力过猛,可能毁掉的是孩子光明灿烂的一生。
逼疯家长的不是攀比,是不明所以的“高级”
以国外游学为例,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状况。
但问题是,对于儿童,别说是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连安全都是未知数。
而提供这类“国外理念、高级知识”培训、游学机构们也乐意宣扬这种贵族教育的秩序,乐意让花着真金白银的父母们觉得钱到位了,就是能换来值得的回报。
宁可“烧钱”也要按照所谓成功人士、社会精英的标准打造孩子,烧着了的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焦虑。
于是才有那样的哀叹,“月薪三万撑不起暑假”。
重庆一妈妈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宝宝报了培训班,每节课45分钟,课堂上老师几乎全英语教学。这样一个课程下来,学费高达1.6万元。
“报名之前,说是国外的理念,可以取得好效果。
看到很多人都报名,我也给孩子报了名,但是发现由于孩子听不懂,基本上各玩各的。并不能学到多少东西,真后悔当初报这个班了。”
一项调查显示,有91.1%的中产家庭家长不满足于最基本的教育消费,其中甚至有将近一半的人,心甘情愿多花钱。
“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天的中国父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舍得给孩子教育投资的那一批人。
不仅要给孩子花高额费用报兴趣班、辅导班,送孩子出国游学;还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为孩子教育做准备。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支持不遗余力,也使得孩子对于接受父母的投资理所当然,甚至更加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教育需求。
被利用的焦虑,“逼疯”了家长,让他们有苦难言。
“我们是工薪家庭,一下要拿出几十万元去让他出国,肯定有困难。再说,他现在都不好好上学了,出国就能学好吗?”
咸阳一中的学生小明执意要舍弃现在的学业,出国留学,甚至提出让父母卖掉房子。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一家人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更让人担忧的是,高三开学以来,小明听课不认真,不守纪律,上课经常睡觉,心完全没在学习上,成绩下降明显,甚至落到全班倒数几位。
对于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小明似乎也有自己的考虑:
“其实开始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我可以申请奖学金,还能自己打工……再说,那些钱和房,本来也是为我将来结婚准备的,我不过提前把它用了而已。”
所谓追求,都变成了逃避人生的无理要求。
焦虑会传染,深处教育困局中的学生和家长都难免引火上身。
这一“陷阱”,让家长在潮流中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从而和孩子一起饥不择食。
“贵族教育”,不是暴发户式的教育,更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强行合群。
缓解焦虑,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父母要做到不焦虑,似乎真的很难。
学校和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着,家长被老师压迫着,孩子被家长压迫着,一环套一环,最终孩子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不堪重负,出现厌学、抑郁,甚至选择死亡。
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受伤的孩子,最终三败俱伤。但伤的最重的是孩子,也只会是孩子。
孩子有选择吗?没有!他只能默默地承受,或者选择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比如自杀、轻生。
所以,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父母如果不保持清醒、不自我觉醒,那么最终受牵累的只会是孩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而教育是引发焦虑最多的一个领域。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过上理想的生活。这个愿望是最普遍的,也是人之常情。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当然能够理解,但现实是:
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一生。毕竟,在社会中,普通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特别优秀的人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当孩子学业不出色时,他们就觉得孩子这辈子都完了,于是他们焦虑不安,花费巨额补课费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拼尽全力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如何缓解?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坦然接受孩子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成为普通人并不意味着孩子这辈子就完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和快乐,只要那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
父母不可能把孩子永远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我们应该做的:
就是抛掉无用的中国式焦虑,不去按照自己的期望给孩子规划好人生之路,然后催促孩子不断前进;而应该仅仅以陪伴的姿态,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后,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有一颗平常心,有勇气对孩子说:
孩子,无论你是否优秀,我都会永远爱你。希望你活成你自己,健康快乐,拥有平凡的人生和平淡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