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论迹不论心如何用心

来自雪球&#xe6关注 国人缺乏一颗包容的心——牙医乘车事件有感来自  国人缺乏一颗包容的心,习惯于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名人,而名人也总想以完美的形象展示自己。  牙医做过很多充满善意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普通女人,有秀优越感的心理也很正常。因为生活中的大部分女人都是这样,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火车事件中,牙医文字间流露出的优越感让人不舒服,但这是大部分“成功女人”的真实心理,大可不必口诛笔伐。因为你们自己、或者你们的老婆、女儿在这种情况下的真实心理,也可能和牙医一样。她们都是普通人,你不能以圣人(伪君子)的标准来要求她们,一旦不符合就口诛笔伐。  我想,喷的人大部分都没有做过公益。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任何一个去偏远山村帮助过贫困户的人,如果用镜头全程记录,总能被喷的体无完肤。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有巨大的落差,你根本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卫生和生活习惯等等等等,甚至无法正常的沟通,所以如果用镜头全程记录,你总会被别人找到喷点,不管你多么善良、多么用心。  所以,宽容一点吧,别对一个并不坏的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我想对牙医说的是,你是有善心的普通人,再普通不过。有时候被人喷也很正常,为什么非要去辩解呢?你难道真想把你辩解成十全十美的圣人(伪君子)?!&&&&&&&&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慧律禅师&: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慧律禅师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无为名尸(1),无为谋府(2):无为事任(3),无为知主(4)。体尽无穷(5),而游无朕(6);尽其所受乎天(7),而无见得(8),亦虚而已(9)。至人之用心若镜(10),不将不迎(11),应而不藏(12),故能胜而不伤。
(1)无为,不作。名,名声。尸:主,载体,无为名尸:指因物则物各自当其名而言。
(2)谋府:智囊机关。
(3)事任,承担工作。无为事任,让物台个自任。
(4)知主:智巧的主宰。
(5)体:本体。尽无穷:无穷无尽。
(6)无朕,没有开始,没有迹象。
(7)尽其所受乎天:享尽他所禀受的天性。
(8)无见得:不自见其有所得。
(9)虞,指至德不得,无私无己的心境。
(10)若镜:纯客观的反映。
(11)不将,已去的不跟去。不迎:未来的不欢迎其来。
(12)应:反映。不藏:不保留痕迹。
不要做名声的载体,不要做谋策的机关;不要承担任何事情,不要做智巧的主宰。本体是无穷无尽的,而邀游开始没有迹象;用尽它所禀受的天然本性,不要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只不过是虚无罢了。圣人的用心好象镜子,照过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所以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受损伤。
凡语为:对着镜子,你笑它亦笑,你哭它亦哭,你走了,它亦空空如也!不要过于攀比,莫生气,一切都有定数...
圣人之用心若镜,人走镜空,经得起考验才是结果!!
《庄子。应帝王》说:“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是说,一个人的心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应该像镜子一样,一个东西到镜子前,镜子自然就“照到”它,但照到之前镜子并不会提前做些什么“欢迎”,东西挪开后,镜子也不会去“送”。
圣人用心如镜,
不将不迎,
来无所粘,
去无踪迹。
事情发生时,用心感受;
事情过后,心空如镜。
若能做到此,人生中也许会少了许多苦,
也许就得到了平安。
纪录于此,
望能共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用心去感悟圣人
原创舞剧《孔子》文化节前加强排练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用心去感悟圣人
原创舞剧《孔子》文化节前加强排练
  ▲孔子扮演者张傲月正在排练。
  表演春秋战乱情景。
  上梁舞。
  挑担舞。
  洗衣舞。
  文/片本报记者张宏磊曾现金张晓科
  大型历史舞剧《孔子》将在第26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亮相,这是继电视剧版《孔子》、电影版《孔子》相继开机后,由曲阜市组织创作的大型原创舞剧,它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示孔子“仁、和”的思想。
  15日,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西展厅,演员们正在排练第二幕《仁德安邦》。记者看到,展厅里是一番紧张、有序的排练场景。演员们正在表演洗衣、上梁、挑担等生活场景,通过这些舞蹈动作展示当时祥和的生活场景。“这一幕展示孔子担任大司寇期间,秉公执法,鲁国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出现大治景象。”现场舞蹈指导周恭阳告诉记者。
  整个舞剧分为“序:天降仲尼”、“礼乐天籁”、“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四幕和“尾:万世师表”。
  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张傲月在舞剧《孔子》中扮演孔子。“排练中最难把握的是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他告诉记者,原来只是在课本上学习孔子的思想,但对其思想的内涵感悟并不深刻。排练初期,也只是通过单纯舞蹈动作表演孔子,而现在却是用心去感悟孔子。
  舞剧《孔子》总导演王世同介绍,舞剧采用肢体舞蹈语汇为主要表达方式,既有众人群舞又有任务特写和人性化细节描写的再现。既有气势恢宏、撼人心魄的大场景,又有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舞美设计还采用水幕、雾幕、LED等尖端科技,以全景式展现孔子一生历尽磨难、矢志不移、仁德治国的博大胸怀。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学圣人·悟做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学圣人·悟做人
《学圣人·悟做人》将古代圣人的仁爱忠信、叱咤风云、睿智聪明、忧国忧民、执著追求、身体力行、乐观坚毅、慈祥宽容等等优秀品质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在做人方面的教益和启迪。“‘先生,让我从现在就跟着您吧。’曾点眼珠子一转,动开了心思。“好吧,你就留在这里,和我一起管理牧场,一边放牧一边读书,就做一个牧读生吧。”他不忍再挫伤对方的热情,只得点头同意。
学圣人·悟做人内容简介
《学圣人·悟做人》由海潮出版社出版。
学圣人·悟做人图书目录
第一编 少而志学   一、伟大的母亲   故事1 少女嫁老夫   故事2 激励儿立志   故事3 颜母教子   启示1 孟母教子   启示2 陶母训子   启示3 岳母刺字   二、好学的孩子   故事1 学习祭礼   故事2 我要识字   启示1 凿壁偷光   启示2 囊萤照读   启示3 映雪夜读   三、懂事的孝子   故事1 为母亲承担家务   故事2 善意的谎言(1)   故事3 善意的谎言(2)   启示1 行佣供母   启示2 扇枕暖被   四、智勇少年   故事1 舍己救人   故事2 推墙疏水道   故事3 陈棺衢道   启示1 司马光砸缸   启示2 狄仁杰制恶府尉   第二编 成家立业   一、挫折后的奋进   故事1 赴宴受挫   故事2 学会驭车   故事3 乡射夺魁   启示:苏秦的故事   二、初露锋芒   故事1 国君赞誉   故事2 仓库主管   故事3 就任园囿主管   故事4 愤而辞职   启示:诸葛亮的隆中对   三、虚心求教   故事1 拜访隐士   故事2 学在四夷   故事3 拜师学琴   启示:欧阳修求教老樵夫   四、自主立业   故事1 首席牧读生   故事2 第二个非正式学生   故事3 以民为本的思想   故事4 关于立业的沉思   启示:陈普拒官倡学   第三编 教书育人   一、开坛讲学   故事1 奉诏办学   故事2 筑造杏坛   故事3 开馆授徒   故事4 杏坛与卯坛的较量   启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二、有教无类   故事1 子路拜师   故事2 冉耕入学   故事3 孟懿子受教   故事4 闵子骞受夸   启示卡耐基的故事   三、东都考察   故事1 初见老子   故事2 参观名堂、太庙   故事3 学乐苌弘   故事4 向老子问礼   启示:张良拜师   四、心系国政   故事1 含泪评子产   故事2 与齐景公、晏婴论政   故事3 捕鸟的启示   故事4 八佾事件的愤怒   故事5 智救昭公   启示:五日登州府   千载苏公祠   五、客居齐国   故事1 苛政猛于虎的感叹   故事2 齐景公问政   故事3 晏婴阻封   故事4 闻《韶》入迷   启示:庞涓与孙膑的故事   六、离齐返鲁   故事1 义士相救   故事2 兄长过世   故事3 二次入宫劝季氏   启示:指鹿为马的赵高   第四编 已知天命   一、关爱子女   故事1 量人择婿   故事2 庭前训子   故事3 教之以德   启示:朱元璋教子以德   二、关心政事   故事1 再劝季平子   故事2 戒除陪葬   故事3 季平子的心计   故事4 邾使问冠礼   故事5 季平子临终委托   故事6 智斗阳虎   启示:郑庄公智平叛乱   三、潜心授徒   故事1 宥坐与断棂   故事2 颜回入学   故事3 循循善诱   故事4 观水述志   故事5 登山抒怀   启示:仁德之君魏文侯   第五编 人生巅峰   一、任中都宰   故事1 治吏有方   故事2 颜回治邑   故事3 富民政策   启示:西门豹治邺   二、再显身手   第七编 落日余晖   一、返鲁途中作《猗兰操》   二、哀公问政   三、季孙肥问政   四、提出编纂计划   五、全心编著   六、秉笔写《春秋》   七、痛苦不堪   八、获麟绝笔   九、雪上加霜   十、圣人千古   感悟圣人   后记
学圣人·悟做人后记
写完了《圣人千古》这一章,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长长地嘘了一口气,那股难以抑制的倦意猛地袭来,我的眼皮无力地垂了下来,人也处在朦朦胧胧的意识里。   我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步履艰难地向我走来,他脚步虽然蹒跚,可是一步一步迈得十分坚实而有力,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风霜留下的皱纹,那是人生阅历与丰富经验完美的组合,他神情严峻,眉目里不乏慈祥,他性格随和,可在大是大非上表现出无比的刚强。“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我想起荀子对君子的描述,却与眼前的老人十分吻合,不,老人岂是君子=字所能表述,应该用圣人才更恰如其分。   当然,这位老人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孔子。   于是,老人的影子渐渐淡去,圣人的足迹历历在目,那是多么艰难坎坷的历程啊,也许只有天上的日月,才见证了那流逝的岁月: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已去世,母亲用薄弱的肩膀扛住了生活中的一切磨难,用深深的爱心引导和培养着他。“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以为礼容。”年幼的孔子,在玩耍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祭祀的礼仪,这虽然出自圣人的天性,但是如果没有贤母的培养和教导,又如何能造就一代圣人辉煌的一生。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他从小就偷偷地替人家放牛,甚至还曾为办丧事的人家充当过吹吹打打的吹鼓手。贫困的生活,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斗志,也许正是这种苦难的人生,才成就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孔子十七岁那年,相依为命的母亲也与世长辞,孤苦伶仃的他,走上了独立谋生之路。他原想凭着贵族的血统跻身于上流社会,却遭遇了阳虎的侮辱,这当头一棒的打击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励了他奋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刻苦勤奋的学习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   当然,从小就在母亲熏陶下成长的他,一直就以天下为己任,将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一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好在上天虽然无法眷顾于他,却给予他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在他天命之年时,终于得到了一个参与政治的机会,这个机会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年,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中都大治、夹谷会盟、力堕三都,一位政治家的卓越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他的治理下,原本孱弱的鲁国,呈现出勃勃生机。只可惜这种辉煌有如昙花一现,齐国的美人计,让鲁国的头面人物鲁定公和季桓子都深陷其中,迫于形势,他只得含泪离开了鲁国,;ST实现心中的理想,他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在辛辛苦苦的东奔西走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危险,甚至多次险些丧命,可他仍然坚贞不渝地努力实现心中的理想,只可惜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回报他的除了碰壁还是碰壁。晚年他虽被鲁国迎回,但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他心中的理想,只能化作一场秋梦,随着寒冬来临而遗憾地消失。   比起政治生涯来,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上,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第一个创办私学,成为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弟子,形成了光芒万丈的儒家体系。   尤其是他留给后人的刚毅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社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虚l心好学、不耻下问、直道而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待人等等优秀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伟哉一一孔子;伟哉一圣人。
学圣人·悟做人序言
面对孔像的沉思   眼前是一座雄伟的青铜塑像: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穿着大袖长袍,双手拱作天揖,正虔诚地向天地世民施礼,浓浓的眉毛下,双日凝视前方,似乎仍默默地沉浸在对仁义道德的不懈追求中,还有那宽鼻、阔嘴、长髯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国字形的脸上,体态端庄,面目慈祥,温文尔雅,神情安然,既有儒雅之气质,又具学者之风度。   这,就是人格伟岸的仁者、聪慧卓越的智者,流芳千古的圣人——孔子的塑像。   伟哉,孔子,竟然在他二千五百五十七年诞辰之际,拥有了以‘仁’和‘礼’为内涵,将博大、宽广、深邃、智慧、奋发向上集于一身的新形象,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千人千面、百地百貌的历史。   蓦地,我的脑海浮现出历代对孔子的种种描述: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之类的七陋之貌;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赜,辅喉,骈齿的怪异之相;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风峙,坐如龙墩……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的神奇之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等等。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无论外貌的美丑还是怪异,作为一代圣人的孔子,他的神圣地位总是不可动摇的。   我想起了孔庙里这幅颂孔子的对联,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的曲阜孔庙里的大成殿。   当年宋徽宗赵佶尊称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故而才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   亚圣孟子也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盘(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而“万世师表”则是大成殿内正中由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   奇哉,孔子,以一布衣学者身份,竟使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名士,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争先向他鞠躬叩头,行弟子之礼,甚至亲笔为他题字写诗,尽抒仰慕之情。怀念他,无疑的他是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死后几百年里,还有人惦记着他,那么他就是一位贤人;如果一个人死了几千年,人们不仅记得他而且还用他的思想济世育人,那么他就是伟人、是圣人了。孔子历尽两千五百多年而不衰,自然是伟人加圣人了。   何谓圣?“圣”者其繁体为“圣”,也就是说耳口之下的王乃为圣,即为在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再发号施令的君王,才能通达事理,无所不通,才可以做到才智超群,超凡入圣。以此类推,“圣人”自然是指道德高尚,智慧非凡的人了。   孔子生前只有他的弟子十分敬仰他,可是当朝的君主、诸侯们并不认同他,至多不过是对他敬而远之,故此他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乃至在忧郁中逝去。但是,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却在历尽磨难中发展壮大起来。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对孔子的学说,深恶痛绝,故而下令“焚书坑儒。”致使孔子乃至孔子的儒家学说,遭遇了一场浩劫。   有道是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的美丽,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懂得什么是真理。孔子的儒家文化的作用,就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下,十分明显的凸现出来。   汉朝统治者通过秦亡的教训,感受到儒家学说倡导的“仁德”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精神支柱作用,于是,孔子作为人们的精神偶像被推崇出来,孔子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和书籍,也被奉为圣经,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自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将儒家学说确立为人们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正统理论,而作为儒学理论的缔造者——孔子,被奉为圣人,成为开天辟地以来独一无二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汉代经学家还将孔子这位布衣学者,封为“素王。”如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就是说,这位孔老夫子生前虽然没有登上王位治理天下,可他的学说为天下立法,为治理天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故被推崇为“素王”,以此来提高孔子这位布衣学者的政治地位。   汉代皇帝为了表现对孔子的尊崇,封孔子为“文宣公”,其后人被赐封为“奉礼君”、“关内侯”,成为皇帝群臣中的公爵贵族,并拨款在孔子故里修建府邸,奉上田产,子孙世袭;魏晋南北朝又封“宗圣候、崇圣大夫”;唐朝皇帝为表现对孔子的更为尊崇,竟对死去一千年的孔子官升一级,封为“文宣王”;宋代则赐封孔子46代孙为“衍圣公”;元朝蒙古皇帝为了笼络汉族臣民,再给孔子加官晋爵,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子孙世袭“衍圣公”;明朝无法再给孔子晋爵,便下令各地建孔庙、颁布法令凡“非圣毁经”者抓起来,甚至……   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将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颜渊叹息着说:先生的学问和大道,我抬头仰望,越望越高;我深入钻研,越钻越觉得深邃;看看好像在眼前,忽然又觉得在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诱导人,他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前进而不可能,直到竭尽我的才能。他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一个高大的东西立在眼前,我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找不到路径。   重温这段话,我的心为之一动,一种一探圣人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我开始对《论语》、《孔子家语》、《礼记》、《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孔子弟子列传》等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尽管有些资料掺杂了对孔子神化的部分,但剔出那些水分,一个完美的形象,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的展示出来:仁爱忠信、叱咤风云、睿智聪慧、忧国忧民、执著追求、身体力行、乐观坚毅、慈祥宽容等等,他宛如一串珍珠,浑身上下闪烁着光辉,令人由衷赞叹:真不愧为万世师表之千古圣人,于是,我萌生向世人展现孔子一生的冲动,企盼能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教益。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论迹不论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