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企业共青团工作如何发挥共青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抱歉!您关注的作品出自《中国培训》2016年第4期。
该刊暂未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故无法提供全文下载。
读者请联系《中国培训》期刊社索取原文,
期刊申请加入,请致电023-咨询
主  编:陈祎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路3号邮政编码:100101电  话:010-邮  箱:官方网站:如何提高共青团在高校的影响力、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3被浏览342分享邀请回答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写第一个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您的位置: &
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作用
优质期刊推荐浅谈如何在中职院校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的共青团工作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如何在中职院校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的共青团工作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或下载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刘佳:共青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我的图书馆
刘佳:共青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刘佳: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与政党系统相似,共青团也是由不同领域构筑而成的复杂立体的网络系统。学校共青团在全团中处于基础性、源头性地位,而高校共青团则是全团工作的中轴。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共青团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大格局中进行整体考量和统筹设计,这是由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职能决定的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逻辑基点。一、前提性追问: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论省思与现实考量研究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历史继承性、职能特殊性和改革创新性,必须追问:(1)如何从学理角度将“中国共青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问题讲出富有时代性的新内容,其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主要关切是什么?(2)如何从实现维度审视和把握党团组织与高校青年学生关系的微妙变革?(3)如何从方法论维度构建高校共青团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革新的协同创新路径?首先,从高校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学术谱系来看。“共青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共青团进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理论视域,应该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国内就有一批学者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专题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该论题的研究持续升温,这既是执政党和全社会持续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的结果,也是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的积极响应。笔者曾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共青团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进行研究,初步勾勒出共青团组织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逻辑、历史图景和改革举措,认为“‘思想引领’是中国共青团在高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职能,也是高校党建逻辑与高校团建逻辑——‘党建带团建’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1] 这实际上是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对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内涵做出的概括性阐释。我们知道,在团建话语中的“思想引领青年”实际上就是党建话语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理论内涵、实践边界和价值取向上是高度一致的。那么,如何立足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现实基点来考察共青团组织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如何在理论维度和实践空间上深化对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历史逻辑、职能定位和革新探索的认识,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出发点。其次,从党团组织在高校思想建党的现实境遇来看。历史与时代底色的变化倒逼执政党必须自觉扬弃“思想掌握青年”的传统手段和方法。中共思想建党的对象是多元、普遍且具有层次性的,既有面向全体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成果的理论武装,也有面向广大普通百姓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青年团在学校教育中的根本任务:“从这种学校中只吸取我们实行真正共产主义教育所必需的东西。”[2] 对执政党而言,面向高校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夯实执政根基、拓展执政空间、培育政治“接班人”的战略之举。诚然,高等院校作为“知识教育—政治信仰—个体理性”互构的独特三维空间,有其“思想掌握青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青年个体意识觉醒的特殊时期,执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还不强,少数高校青年学生还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不接受、不认同的态度倾向,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境况。对共青团履职实践和改革创新而言,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个体需求、知识教育、高校发展及政党政治要求中“定好位”“谋好局”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这不仅是关系到当下高校青年学生评估共青团存在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执政党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政治威望和政治凝聚力的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现实考量。最后,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来看。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无论社会生产力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社会生产关系是“超前”还是“滞后”,底层民众与统治集团的关系是“和谐”还是“紧张”,总有一种“隐形的力量”在规范着国家公共活动、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行动方向,在“国家—社会—公民”的三角形结构中起着教化规范和引领示范的作用,这种“隐形的力量”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实践逻辑出发,通过“回归生活与实践”的路径分析,解释了各种思想与精神现象。“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 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构建意识形态主轴及其普及体系是党建实践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共青团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二、思想掌握青年: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历史出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建党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具有纯洁性、先进性两个基本特征。“纯洁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全体无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先进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规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前进方向。保持和增强纯洁性、先进性,一条重要举措就是加强对政党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而通过“共产党员”这个组织系统中的微观细胞,将党的思想、意志和主张传播扩散至全体社会成员,进而达到“思想掌握群众”和“政党组织再造”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其所领导的青年组织的生命线。在此,我们不妨简要回顾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历史进程。民主革命时期(年)。共青团紧跟党的战略指向,以反对强权和专制为目标,运用革命化、政治化的手段自下而上地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政治动员和革命动员,力图“打破旧世界,创建新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地开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青年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中国近现代史舞台。蓬勃兴起的青年学生运动为无产阶级政党(1921年)、青年团(1922年)的相继创建提供了条件,党团组织的建立又为青年运动提供了积极推动力量。在中共的直接领导下,团一大制定了中国青年运动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强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共青年的无产阶级组织,即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团的任务是对青年群众尤其是知识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任弼时指出:共青团“应当有系统地进行生动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使每个团员具有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这种规律而去奋斗”[4]。共青团在中共领导下,一方面从政治上和思想上领导高校学生运动,明确学生运动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先锋和桥梁作用,具体指导高校的建团工作和学生运动,提出学生运动的具体任务、目标、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整合动员各类学生团体和各阶层青年,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的政治主张,扩大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群众对中共政治认同的“公约数”,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化、大众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性转变。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中共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着手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建立党团组织,共青团的任务是将高校青年学生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转化为服务“建设年代”的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共青团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沿用革命年代群众动员的方式方法对高校青年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具有成本低、辐射广、较集中、易操作等特点,但“常常忽略被动员者的物质利益,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青年高度组织化的状态下尚可维持,但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试,任由虚化的精神鼓励走向极端,则会大大影响动员的社会效果。”[5] 二是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期更好地符合党政要求、教育需求和青年诉求。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说:“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团要学会领导青年,和青年人一道,在农村把农业搞好,在城市把工业搞好,在学校把学习搞好。”[6] 此后,高校共青团按照毛泽东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开展了义务劳动、学雷锋等实践性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加强对高校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毛泽东指出,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要管,青年团应该管”[7]。对此,高校共青团重点加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理论学习。1960年3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工作规划》,要求:“所有的工矿、学校、机关、人民公社的团组织,都要举办毛泽东思想讲座,运用业余学校、红专学校的政治课和业余团校,组织学习小组和开展读书活动等有效形式帮助青年学习,有计划地阅读毛泽东著作。”[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以来)。共青团顺应执政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执政战略,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共青团工作重心的转移和自身组织职能的优化,力求准确把握高校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工作规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在规律,不断增强共青团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邓小平曾指出:“党是搞什么的?工会是搞什么的?共青团是搞什么的?妇联是搞什么的?还不都是做政治工作的?政治工作是要做的,而且是要好好地做。”[9] 邓小平认为,政治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领域思想文化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共青团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挑战。为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中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指出:“共青团要把群众性与先进性统一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青年喜爱的各种活动之中,努力提高团员的先进性。要十分重视校、系两级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1989年)强调:“各级党的组织要指导和帮助工会、共青团、妇联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按照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根据职工、青年、妇女的不同情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国情、形势、政策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3年),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等组织的作用,做好改革和发展中的思想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党的组织、宣传部门要做,党的其他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组织都要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由此可见,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国内外形势发生何种变化,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核心职能始终没有改变,共青团协助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业始终没有改变。同时,共青团还主动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和青年学生群体新变化,在继承发扬中共意识形态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政治性、群众性和青年性。三、逻辑归一性:共青团职能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共青团思想引领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实践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高等院校这一独立教育空间开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活动,它是由党直接领导并亲自推动,高校党委部门、行政部门、学术部门和群团组织等相关部门广泛参与、协同推进的政治性工作,属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范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命工程”“红线工程”。而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大工作体系中的一个具体分支和实践领域,“是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遵循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高校共青团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合团的资源、发挥团的优势,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改造和理论武装,引导帮助高校青年学生构建价值世界,进一步坚定高校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引导高校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本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10] 从两者的概念边界和内涵特征来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是一个小圆圈,寓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圆圈之中。高校共青团由于具有同广大青年学生政治距离最近、情感基础最实、活动阵地最广等特点,善于运用青年群众的工作逻辑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青年话语、时尚话语和生活话语,对高校青年学生积极建构与政党政治理念相一致的政治价值观起到关键性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的出台,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一件大事,其背后蕴含着执政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共青团改革发展两大领域深刻的政治考量和高度的政治期盼。首先,会议召开和文件出台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表明中共以高度的政治自信,立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领导和顶层设计,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做好“自选动作”的同时更好地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进行“公转”。其次,会议和文件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思想主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推进实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学科、人才、技术等“硬件”上,还体现在全体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软件”上,后者决定了我国大学所培养人才的政治定位和社会价值。最后,会议召开和文件出台还反映出中共意识到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以共青团、学生会等为代表的高校青年学生组织逐渐从普通青年学生中脱离出来,甚至成为少数“精英”的俱乐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的“内卷化”趋势不仅对组织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造成损害,更为严重的是从根基上消解了群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公信度。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承接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职能时显得乏力和疲软,在多元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共青团、学生会等提供的主流意识形态产品并不是高校青年学生的必然选项,仅是若干后备选项中的一个而已。对此,团中央书记处有着清醒的认识:“任何时候,共青团必须牢记政治性这个第一属性。如果脱离政治性这个灵魂,共青团就会失掉自己的生命坐标。”[11]党与共青团的特殊政治关系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这种特殊政治关系可以概括为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团结凝聚各界青年群众和青年组织,盘活青年资源存量,拓展青年工作阵地,以青年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方式实现对党的政治目标和执政战略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党团关系”从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上决定了中共意识形态建设与共青团思想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等一系列关系具有高度耦合性、同质性。正如胡锦涛所说:共青团“要着力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共青团各项工作中去,增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与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具有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的内在一致性。四、构建改革空间:以共青团的逻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把目光投射在更为具体的高校场域,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两者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吻合。这是因为:共青团改革创新的本质是优化团的职能体系和工作布局,使团的形象回归青年、团的组织覆盖青年、团的活动影响青年,以强化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为抓手巩固和扩大中共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以青年的逻辑开展青年群众工作,让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群众的“娘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层面补齐当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短板”,在高校青年学生中重塑党的形象,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生活化、青年化的实践转型路径。尽管两者分属不同的实践领域,且具体实操理念和技术也略有差异,但两者在政治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在功能结构和实践范式等维度上可以“合二为一”。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两个领域的改革创新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两个领域改革创新在思维、实践和制度设计等环节中步调一致、协同推进、相得益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共青团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思想政治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是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党在理念、原则、方向、目标等宏观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共青团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在高校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避免陷入用一个“新形式”覆盖“旧形式”的怪圈。一谈到改革创新,人们往往就会想到“推倒重来”。其实,执政党所期望看到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结果是“让党团组织回归青年,让青年选择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并持续强化党团青三者的关系”。这是一种价值导向,更是一种价值回归。在具体实践中,应当牢牢坚持“回归初心、回归青年、回归主义”的工作原则,把过去党团组织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经验、好方法、好传统继承下来,对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符、青年群众不喜欢不认可的“老手段”予以扬弃,使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的升级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共青团要把握高校场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坚持创新思维,注重将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之中,推进由专业教师主导的“第一课堂”与由共青团主导的“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构筑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活动阵地。共青团既要输出思想产品,更要输出教育产品。第二,把握好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手段,服务学生成长发展是目的,两者是路径与目标的辩证统一体。在抽象的意识形态和具象的服务青年中实现互动、保持张力,必须把建设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作为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转型和职能重塑的切入点,健全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体系(包括学习支持体系、素质培育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等),“这不仅能够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能力,还能让青年在此轮改革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改善团青关系,强化共青团与青年的黏合作用,为共青团回归青年群众开辟了一条捷径。”[13]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统一”的原则,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的基本能力,推进高校共青团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好团干部“4+1”“8+4”“1+100”等联系青年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青年学生情况调研,既要关注青年精英和青年领袖,更要重点关注“沉默的大多数”,分门别类地帮助学习困难青年、经济困难青年、就业困难青年、心理障碍青年等青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在事。第三,把握好协同与联动的关系。注重共青团改革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联动性。共青团改革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突出重点,协同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要求,既要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这就要求共青团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大体系中找准定位,科学制定学校共青团改革方案,重点解决基层院系团组织资金短缺、人力不足、团务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班级团支部建设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使共青团改革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领域的工作有机融合,实现联动。在实际落实中,一方面要重点补齐学院基层团委人财物不足的短板,加强学院层面专职团干部(特指教师团干部)队伍建设,明确学院团委书记的待遇级别,充实学院团委副职队伍,选聘青年专业教师、优秀学生骨干等兼任团委副书记;加大学院共青团经费投入,实现共青团经费的独立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学院层面的“青年之家”建设,确保青年活动有场地、有阵地、有舞台。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和团干部队伍的融合发展,推动团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团校、青年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科研平台,实现对高校团干部的周期性轮训,开展共青团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建共青团精品工作案例库,提高团干部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结语: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实践。中国共青团已经走过了95年的风雨历程,如何用先进思想掌握青年、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崇高理想引导青年是共青团建设实践中历久弥新的课题。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共青团工作都需要持续改革创新、推陈出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共青团要把握好推进自身改革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重塑组织,又要优化职能,更要盘活资源,使共青团各项职能更好地嵌入高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用共青团的逻辑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责任编辑:胡義 于建贵 & &校对:耿春晓)参考文献:[1][10]刘佳:《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论纲》,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第52,44-45页。[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4]《任弼时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85页。[5]胡献忠:《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6][7]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96-97,112页。[8]胡献忠:《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第47页。[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11]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日。[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56页。[13]刘佳:《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回归青年”的组织形态》,载《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4期)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共青团面临的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