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总是接触到蛮横的拼音人,可最后在上司眼里还落个自己性格问题 郁闷 求助

你不配做一个月薪5000的中年人_凤凰财经
你不配做一个月薪5000的中年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你不配做一个月薪5000的中年人 版权信息|本文作者:王耳朵先生,原载于王耳朵先生(ID:h
原标题:你不配做一个月薪5000的中年人
版权信息|本文作者:王耳朵先生,原载于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的朋友圈,今天有没有被这张图片刷屏?
一个看起来像管理层的女人,正在告诫她的同事:
千万不要去责骂年轻人,但对办公室里的中年人,不要心软。
好几个朋友,都转发了这张图片。
一个朋友,配了段很长的话,她说:
我月薪5000,马上就40岁了。这张图片,真的戳到我心窝了。
是的,我有时不要尊严。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没有了这5000,谁去承担责任?
还有个男性朋友,半调侃半认真的说:
领导骂我算什么?就算他想打我的脸,打了我左脸,我再给他右脸。
虽然很搞笑,但听起来让人心酸。
人到中年,除非你早已功成名就,实力惊人,在办公室里,你真的只能忍气吞声,小心翼翼。
你不配做一个,月薪5000的中年人。
因为,你早已经不属于自己。
因为,你身后有家庭,有妻儿,你必须珍惜每份工作,抓住手里的每一分钱。
真是这样。
前几天,经过手机店。我看到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大声训斥40多岁的女店员。
我听了两分钟,弄清了大概的事情经过。
手机店明天开始促销,但女店员记错了时间,今天就按照促销价,卖了台手机。
年轻男子是店长,他一口气骂了好几分钟。
女店员沉默站在那里,眼里有泪水在打转。
她为什么不辩解?
除了犯错误,我想她还抱有小小的期待吧:希望店长骂后,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
她不想被罚款,更不想失去工作。
那意味着,她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维系家庭。
丁丁张在《永无止尽的约会》里说:
随着荷尔蒙的减少,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比如,问:失恋和失业,哪个更痛苦?
青年人会说:失恋,中年人则会说:失业!
年龄越来越大,为了不委屈家人,在职场,你就只能委屈自己。
前年搬家,我被震惊了。
我在杂物间里,偶然翻出了,爸爸年轻时用过的一个箱子。
里面有笛子,有口琴,还有一把依旧崭新的二胡。
突然想起,小时候,爸爸是最爱音乐的。
在家,他嘴里总是哼着歌。单位晚会上,他常常表演一曲二胡独奏,收获一片掌声。
周末,他偶尔会静静的吹一会口琴。我虽然还小,也觉得乐声格外好听。
但上到初中后,我就再也没有看到,爸爸摆弄这些乐器。
他和我说的最多的,是今年的工资涨了多少。
又或者是,学校里来了新校长,他的工作又被调整了。
他在家里,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那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是怎样一步步成了唯唯诺诺的“单位人”?
很久前,看过一句话:
这个时代老人负责闭嘴、中年人负责工作、年轻人负责搅弄风云。
让你成为规规矩矩中年人的最大原因,从来不是其他.
而是你肩膀上的压力和身份
网络上,曾经流传一份“油腻中年人的一天”,说出大多数中年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
就算你再睡眼朦胧,也必须在7点前起床。
精心为妻儿准备好早餐,然后准点,把孩子送往学校。
呆在公司的八个小时里,你必须和无数个客户斗智斗勇。
你可能受尽委屈,但你仍要假装强大。
上司越来越挑剔,办公室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你随时可能被取代,被淘汰。
你必须不停加班,不停维系自己的渠道和关系,才能呆在原地。
然而,下班前,你依旧被总监批得体无完肤。
你沮丧开着车回家。到达车库,你在车厢里坐了几分钟,抽了根烟,调整好心情。
然后你再回家,给开门的妻儿一个微笑。
你既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爱人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你的生活里,曾经发生了无数场海啸,但你不想家人知道。
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年人的职场,和生活。
作家连岳说:
最愤青的往往都是年轻人,他们此时立足未稳,空有一身精力抽刀劈水。
而当你到了中年,你就会变得弱视,除了看到年轻女孩,会眼睛一亮以外。其余东西,他看起来都是丝绸般平滑柔顺,无可挑剔。
你指责那个迟到的中年外卖小哥,他们从不回嘴。
不是他们没有情绪,而是他们知道,只有忍让,才能继续这份养家的工作。
你曾经热血沸腾,遇到看不惯的事和人,曾经在写字楼里拍案而起。
但现在,你成了公司里人缘最好的人。
你曾心比天高,发誓努力工作,辛苦创业,要把自己的名字,放进福布斯排行榜里。
但现在每天,你最想做的,是不丢掉手头的一个项目,是准时打卡,永远不被罚款。
这不是耻辱,也不是堕落。
而是你对生活,妥协了。你只想对家人好,让所有对自己好的人,都岁月安稳。
当你发现自己没能力改变世界,你就妥协了自己。
所以,千万不要瞧不起你身边,那个看起来“懦弱”的中年人。
他们的懦弱,实际上是另一种坚强,和奔跑。
如果你没有哭着吃过饭,千万不要说,你懂得生活。
人过三十,你只有拼命奔跑,忍受所有的不容易,才能让家人过上平凡生活。
请多心疼你身边的中年人。
他们是你的父母、丈夫,妻子和朋友。
请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心疼他们的坚强,宽容他们不再像年轻时意气风发。
如果你人到中年,请照顾好自己。
保持锻炼,健康的身体,才能支撑你努力和打拼。
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硬撑,和家人有分寸的沟通,也许效果会更好。
同时 ,记得保持学习力,跟得上时代和潮流,这样再怎么样,你也不会过得糟糕。
人到中年,你不配做一个月薪5000的中年人。
但余生漫长,你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走得更远。
最近主编开放了自己的微信私号,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gptz1618),沟通交流投诉反馈:
想让孩子个子长得高?
这件事情没做对,那可是在催熟孩子!
当妈的,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出落得亭亭玉立、儿子长得玉树临风的。为了让孩子身高挺拔,我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保证好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持续监测他们的生长发育……当你做足了所有的功课,唯独这件小事忽略了,那可是事倍倍倍倍倍倍功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际iMarkets
中新网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网
名侦探小六儿
杭州日报综合
一点资讯周口
中国新闻网
小游民旁观记
中国台湾网
中国经济网
科普中国网
央视新闻移动网
精彩好视频
每日精彩视频
每日精彩视频
未来网视频
每日精彩视频
每日精彩视频
直播港澳台
未来网视频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张燕妮: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环球人物》2014年02期
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张燕妮: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
【摘要】:正提起张申府,很多人可能会说不知其人。但他在中共的资格之老、一生之奇特连一些著名领袖和开国元勋也难出其右。张申府曾经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黄埔军校的筹建、民盟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动,却长期被政治冷落;毛泽东称他"曾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还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但不久后却意气用事退党,从此鲜见于党史;他
【分类号】:K82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广武;;[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金昌;;[J];百年潮;2010年05期
夏燕月;;[J];党的文献;2011年01期
唐正芒;吴静;;[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5期
于光远;[J];读书;1998年06期
邹新明;[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03期
王晨力;;[J];传承;2012年12期
刘涛;;[J];党史文苑;2012年18期
唐正芒;;[J];百年潮;2012年08期
勾超;;[J];北京纪事;2011年09期
马句;;[J];百年潮;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树人;;[J];党史博览;2009年01期
张复;;[J];先锋队;2011年03期
叶青松;;[J];党史博览;2012年01期
王树人;;[J];党史文苑;2012年01期
冯侃;[J];统计;1986年08期
李忠诚;;[J];党建;1993年03期
吴象;;[J];人民文学;1964年08期
申身;;[J];诗刊;1991年08期
章倍;;[J];山西老年;2010年07期
李曙新;;[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德贵;;[A];胜利旗帜 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汪明;;[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邵组;[N];组织人事报;2009年
王海旭;[N];人民武警报;2000年
袁浩;[N];宁夏日报;2010年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孟;[N];解放军报;2013年
通讯员 王怀敏 冀景涛 记者 张淑会;[N];河北日报;2006年
张建春 刘洋 本报记者 夏洪青;[N];解放军报;2004年
本报特约记者
丁雅涵;[N];解放军报;2013年
邓海军;[N];战士报;2014年
杨志武;[N];战士报;2006年
郑卫东 师世平
本报特约记者
丁绍学;[N];解放军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左右为难:原来的上司成为了我的下级怎么办_百度知道
左右为难:原来的上司成为了我的下级怎么办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马特雷波迷
来自心理分析类芝麻团
马特雷波迷
采纳数:982
获赞数:297
擅长:暂未定制
参与团队:
职场上常有的事呀,没关系的,坦然面对吧。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1.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能力我们看到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一些部落(比如漫威的《黑豹》),获得王位的方法是什么?——公开决斗。谁赢了,王位就是谁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所有人都可以作为见证,输的人心服口服。可是,公司里面的职位是高层的任命,没有“公开决斗”的环节,所有会有人不服,不仅包括落选的原上级,还包括其他的同事。这时候作为当选领导者的我们怎么办?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没有决斗的过程,我自己创造一个“决斗”的过程,来展示,我是比你们都有能力的,所以我才能坐这个位置,而不是你们。当然,因为我们已经在这个位置了,这种主题的设置可以对我们更有利,而且不一定是“决斗”的形式,可以是一场演讲、处理一件事、做出一些行为。为什么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是什么?其实是告诉大家,我是有能力的,我烧这三把火就是展示我的能力!2.公开与私下维护原来上级的自尊原来的上级有情绪很正常,如果他没有情绪或者情绪没有表现出来才奇怪呢,那种情况可能说明他真的很大度,但是那种人真的很少。解决原来上级的情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公开解决,一种是私下解决,公开解决是在各种公开场合赞扬这位上级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或者工作经验是值得团队学习的。私下解决是利用你们私下里的私人交情,解决这个问题。我上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给我讲过他职业发展中的一个故事。他曾经就遇到过案例中的这种情况,他怎么做的呢?他把这位原来的上级请到自己家里喝了几场大酒,一开始两人还都是憋着恭恭敬敬的,后来喝到最后两人把平时不敢说的话都说了,平时不敢表达的情感都表达了。最后不仅是这位原来的上级领导,连他自己,心理上的负罪感也释怀了很多。后来,他们之间工作配合的非常顺畅。当他做上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之后,比他原来这位上级已经高了好几个级了,但是他的那位原来的上级不仅拥护他的领导,还以他为荣,因为觉得公司的总经理曾经是他的手下,都是他培养起来的。3.利用他的资源和经验曾经的上级能成为上级,一定有他擅长和独到的地方。而且曾经的上级通常在经验上比我们要更丰富一些。要把当成团队中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弱化、在是非问题上强化你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让原来的上级负责一块相对独立的业务,和我们之间现有的业务不发生太多工作上的交集。通过绩效中的目标管理明确他的目标,剩下的就放手让他做,我们只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控。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保持相安无事。4.必要时杀一儆百,绝不姑息如果前面你能够想到的,能够做到的都做了,他还是不配合你的工作,或者私底下搞一些小动作。这时候你也不需要再姑息之前的上下级关系,毕竟发展是硬道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必须要清理。这时候,就是该杀一儆百的时候,这样做还能够真正梳理你的权威。不然的话,别人还觉得你只是个没长牙的纸老虎,只会吓叫唤不会咬人。毕竟权是别人给的,威是自己立的。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传奇张申府:曾为毛泽东上司 也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传奇张申府:曾为毛泽东上司 也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日09:13 来源:羊城晚报
1922年,左起为赵光宸、周恩来、刘清扬和张申府,于德国柏林万赛湖游船上合影)
人物简介: 张申府,名崧年,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冲击,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提起张申府,很多人可能会说不知其人。但他在中共的资格之老、一生之奇特连一些著名领袖和开国元勋也难出其右。
张申府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纵横捭阖,温文尔雅。
张申府不仅是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的入党介绍人,还与蒋先生联袂创建黄埔军校,并一手安排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这职务原本是他的——进而影响了历史进程。
许多人称张申府为周恩来的伯乐,恩人,并非打诳之语。周恩来26岁,中学文化,没有任何军事经历,后来却长期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内战期间两军一些高级将领,例如林彪、徐向前、陈赓、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周的同龄人都是周的学生。
名满天下的钱锺书有“文化昆仑”、“民国第一才子”之美誉,是现代史上当之无愧的国宝级人物。
那么,是谁第一个将钱锺书誉为“国宝”的呢?
旅欧期间,张申府(前排左一)在德国哥廷根和朱德(前排右一)等人合
答案是张申府。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后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曾是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的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张申府也是黄埔军校首位共产党人,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代理主任。周恩来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就是接他的班。
一、最早将钱锺书高度评价于报刊,并誉为“国宝”
正是这个在现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张申府,最早将钱锺书高度评价于报刊,并誉其为“国宝”。与钱锺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常风,在其著作《和钱锺书同学的日子》中说:张申府先生经常买来新的西文书,他看了之后要写篇文章介绍。这些文章写好后总是请锺书代他送给《清华周刊》。当时在清华教授中,知道和了解钱锺书的人除了本系的两三位先生以外就是张先生。大约在1934年,张先生编《大公报》之副刊“世界思潮”,在一篇文章中,他说:“钱锺书和我的兄弟张岱年并为国宝。”
当时,钱锺书才刚刚24岁,就获得了如此之盛誉。后来钱锺书和张岱年都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学者,足见张申府在识人方面的先见之明。
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研究“五四”以来的中国史时,张申府绝对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重量级人物。尽管历史几乎将他遗忘,以至于现在的许多人对他很陌生。
1917年毕业于北大的张申府,与毛泽东同年出生(1893年),并曾与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共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闲谈中,章士钊向毛泽东提及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毛泽东说:“那是我的顶头上司啊……”由此才牵出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申府在北大时担任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的编委,早期革命家郑超麟曾经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程度是因为看了张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三人联手创办了新文学运动旗帜之一的《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当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张申府在当时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罗曼·罗兰等西方进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了罗素的多篇文章,年仅25岁时,就成为闻名遐迩的罗素专家。“罗素”二字的翻译定名就是出自张申府之手。罗素曾在给一位法国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的张申府先生,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
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筹备建党,为了确定组织名称,在上海的陈独秀在给李大钊和张申府的信中说:创党之事“只有你(指张申府)与守常(李大钊)可以谈”。建党之初时张申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他与李大钊是当时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两位创始人,张国焘是由他介绍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张申府还是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人。他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黄埔军校中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1924年2月,刚从欧洲归来的张申府来到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广州,因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推荐,加上当时广州留学生很少,改组后的国民党迫切需要人才,张申府受到廖仲恺等人格外热情的欢迎。时值国民党筹办黄埔军校,参与筹建军校的还有孙中山邀请的几名苏联军事顾问,他们中有的人会讲英语、德语。通晓英语、德语的张申府很快成为校长蒋介石的翻译,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
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中的第一人。
当时的政治部主任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他离开时张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张申府为军校推荐人才,张申府开出15人名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张还为周恩来解决了从欧洲回来的经费,全力将他推上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将他推上了政治舞台。
1924年6月下旬,张申府因与蒋介石难于共事,辞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
五、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张申府列席了会议,会上因讨论党的纲领时反对与国民党结盟而与蔡和森、张太雷等人发生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
退党之后,张申府以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所教的都是罗素哲学或逻辑。当时的哲学界:杜威实验主义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美的胡适,柏格森生命哲学主要介绍者是留德的张君劢,黑格尔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美留德的贺麟,罗素新实在论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法的张申府。
1931年,张申府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教授,讲授逻辑与西洋哲学史。当时,清华大学哲学系还有冯友兰、金岳霖、邓以蛰三位教授。几人颇相契合(冯友兰的堂妹后来还嫁给张申府的弟弟张岱年),几位大师级的教授齐聚清华大学哲学系并称“四大金刚”,其阵容之豪华,综合实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领导“一二·九” 运动被清华解聘,与蒋介石矛盾日深
1935年冬,张申府与刘清扬、姚克广(姚依林)、孙荪荃(时任女一中校长,后来嫁给了另一位传奇人物中共的创党元老谭平山)等共同发动和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潮,张申府是游行总指挥之一。当时的政府于1936年2月将张申府、刘清扬同时逮捕,将他们关在安定门内的陆军监狱。两个月后,才由冯玉祥保释出狱。出狱之后,张申府又讲了几个月的课,到暑假时,清华大学囿于当局压力把张申府解聘了。
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民盟的前身,救国会另几位主要领导人是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成立,张申府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华北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是爱国进步教授中一位活跃的较有影响的代表。
张申府离开共产党之后还追随邓演达。为继续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与邓演达、章伯钧、黄琪翔共同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今日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之前身),人称第三党。
1938年7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大会,张申府与“救国会”的沈钧儒等6人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张申府为参政员,与蒋介石矛盾日深,蒋介石有一次当面骂他,说他“反对政府”,“你不但写文章反对政府,还在防空洞里反对政府!”并表示是有人在防空洞里亲耳听到的。
张申府气愤地说,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人,纯属无中生有。
张申府因为平白无故挨了蒋介石的一通骂,怒气难平,就提出要离开重庆去打游击。政治部长张治中听说后,跑来一再慰留,他才留下了。自然,参政员是无法再当下去了。
最后悔的两件事
1948年,张申府在储安平主编的《观察》上发表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11月15日,在香港召开的民盟总部第四次扩大会议,以“张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为由,开除了曾是创始人的张申府的盟籍。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痛斥叛徒张申府的卖身投靠”!10天后,已进入东北解放区的张申府的夫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刘清扬在《人民日报》刊登离婚启事,标题为“张申府背叛民主为虎作伥,刘清扬严予指责”。并宣布与张申府从此一刀两断。
建国后,张申府在北京图书馆当了研究员,负责选书,采集古籍,并专心于文史资料的整理研究。因他掌握英、法、德多国文字,还负责引进外文典籍。1957年,他被划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张申府辞世,享年93岁。《人民日报》发表讣告称他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
张申府晚年曾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另外一件事情则是1948年因为在共产党连连击败国民党、胜利在望时发表了《呼吁和平》一文被民盟开除。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女儿忆张申府:退党是父亲最后悔的事
日17:27 人民网-环球人物
张申府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张燕妮认为,“以父亲跟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他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可靠,曾说蒋介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这可能也是他退党的原因。”
1922年,左起为赵光宸、周恩来、刘清扬和张申府,于德国柏林万赛湖游船上合影。
张申府,名崧年,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冲击,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提起张申府,很多人可能会说不知其人。但他在中共的资格之老、一生之奇特连一些著名领袖和开国元勋也难出其右。
张申府曾经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黄埔军校的筹建、民盟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动,却长期被政治冷落;毛泽东称他“曾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还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但不久后却意气用事退党,从此鲜见于党史;他是第一个研究罗素的中国人,自称“中国哲学第一人”,钱钟书等名家也曾是他的学生和崇拜者,但又因指挥“一二·九”运动被清华大学解聘。张申府在前半生里,与老一辈革命家们同时投身于中国革命,他的后半生却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度过,默默守着一堆泛黄的古线装书,无人问津。
在北京海淀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张申府的小女儿张燕妮,“父亲书写了非凡的一生,既有辉煌,又多曲折。父亲并不算是政治家,甚至很不识时务,他只是一名参政文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还是一个‘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活动始终受到他学术思想的影响,才会有时处在浪头的顶尖,又很快被席卷到浪底。我陪伴父亲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30年,父亲生活简单、不嗜烟酒,但爱书如命,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并且刚直不阿……”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燕妮为记者讲述了父亲非凡的人生故事。
一、与周恩来交谊颇深
日,张申府出生在河北献县,祖父是当地的富农,父亲和伯父都是晚清进士。
张申府早年在私塾里接受儒家教育,1906年,父亲将他送往顺天学堂读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中西结合的学校之一,开设数学、英文和科学课程。1914年,张申府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又转到数学系学习。张申府在这里迷上了数学,知道了罗素,并率先接受了罗素关于自由和平的学说。关于罗素,张申府晚年曾回忆:“我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已听过罗素的名字,很早之前我就买了他的《数学原理》,3年内,读尽罗素的所有著作——书籍、杂志,任何东西。”通过罗素,张申府开始深入研究西方思想,他说:“我很像罗素,支持正义,但同时不偏不倚,保持逻辑头脑。”1917年,张申府以助教身份留在北京大学,结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这时,张申府接触到全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李大钊与张申府3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准备建党工作。
1920年,张申府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内第一次见到周恩来。“五个青年进步团体在陶然亭举行茶话会,决定‘改造联合’。周恩来和我发表了演讲,我们共同畅谈中国前途和人生理想”,张申府曾在晚年回忆道。年底,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张申府获得了去欧洲的机会。这次旅欧,张申府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到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发展海外共产主义组织。当时在法国的周恩来听说故交张申府来法,就急着找到他,张申府向周恩来介绍早期共产主义组织,便成了周恩来的政治引路人。1921年,周恩来在张申府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张申府曾回忆起这段往事:“周恩来当时在巴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工作勤奋,团结同志,在留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入党是在1921年春天举行,比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早半年。”这时,党组织还处在秘密萌芽状态,没有入党宣誓,主要程序是张申府事后写报告给总书记陈独秀。
张申府还是朱德入党的关键人物。1922年,张申府和周恩来一起到了德国柏林,周恩来介绍朱德与张申府认识,张申府又和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德在未去德国之前,就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陈独秀不同意,说他是旧军阀,父亲说,朱德追求进步,虽为旧军人,但为人非常谦虚诚恳。”这样朱德也入了党。
1923年底,张申府回国,李大钊建议他去广东参加国共合作的工作。于是,张申府来到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1924年5月,张申府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负责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可以说黄埔一期都是张申府招的学生。在这期间,时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让张申府举荐人才,他就列出了一个15人名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并且说,周恩来是个穷学生,你们要给他寄路费去,廖仲恺和戴季陶一口应允。就这样,时年26岁的周恩来到了黄埔军校,很快出任政治部主任,并被授衔中将。
“父亲与周恩来的交谊颇深,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周恩来的关心照顾”。张申府参加“一二·九”运动后,被清华大学解聘,生活无着落。国共合作抗日后,他成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又因得罪蒋介石被赶出。1942年,周恩来邀请张申府到《新华日报》任副刊主编,给予经费照顾,还给他写了信。信中告诉他,“已令总厅会计室自当年7月份起,先补二个月经费,以后到渝每月领1000元,迁移费亦照领”。1942年7月中旬,周恩来的父亲在重庆病逝,张申府去吊唁。时隔不久,周恩来特意给他写信致谢。1958年,在香山碧云寺举行的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会上,张申府又见到周恩来,谈话中,周恩来高兴地对这位研究罗素哲学的学者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罗素又要来中国讲学了……“1973年,父亲参加章士钊的追悼会,周总理也出席了,总理身边有很多人,父亲不方便与他说话,总理就特地托罗青长过来问候父亲。”
二、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闲谈中,章士钊向毛泽东提及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毛泽东说:“那是我的顶头上司啊……”由此才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17年至1920年,张申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兼北大图书馆编目股股长,主持图书编目工作。1918年11月,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张申府和毛泽东在这里相识。毛泽东负责誊写书目,交给张申府过目。据说,有一次因为毛泽东不小心出错,张申府便重重地甩给他要求重抄,由此才有了“顶头上司”之说。张燕妮澄清道:“现在也有人说,当时毛泽东可能没有出错,只是用了龙飞凤舞的毛体字,父亲才让他重新誊写。但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为据。”
20年后,毛泽东和张申府有了第二次交往。1938年秋,张申府收到了毛泽东寄来的刚出版不久尚未装订的《论持久战》和一封信,这时张申府已经退党13年了。信里写道:“泽东不敏曾于五六月之交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有所讲述,撮其论旨著为《论持久战》一册,自知管窥蠡测无当于大雅之林,然献曝微忱亦且聊尽匹夫之责。”张燕妮说,抗战期间,共产党联合各党各派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父亲是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将《论持久战》寄给父亲,体现了毛泽东对民主党派人士的尊重。1942年,毛主席还曾给周恩来发电报,称张申府对党充满热忱,指示周恩来接受张申府的建议,把党报办成允许一切反法西斯人士,包括党外人士说话的地方,使党报成为“天下人的发言机关”。
三、两件最后悔的事情
张申府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一部分历史,公开资料并没有相关记载,张燕妮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内情。这年1月,父亲在上海列席了中共四大。会议上,大家围绕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发生了争论。父亲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认为共产党应当保持它的独立性,不应当依附其他政党。当时有人说他幼稚可笑,父亲怒不可遏,一气之下表示要退党。当张申府回到北京后,李大钊等人劝他不要退党,他不为所动,很生气地说道:“大多数人赞成我我就干,不赞成我我就滚蛋,就在党外帮助干。”最终,张申府没能如愿,退出了共产党,他说自己是“宁折不弯”,而周恩来是“弯而不折”。张燕妮认为,“以父亲跟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他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可靠,曾说蒋介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这可能也是他退党的原因。”
张申府最后悔的另外一件事情则是1948年因为在共产党连连击败国民党,胜利在望时发表了《呼吁和平》一文被民盟开除,进而被彻底地赶下中国的政治舞台。关于《呼吁和平》一事,张申府曾为自己做过辩解:其实他在早些时候就写了这篇文章,但到日才将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观察》上。这时,解放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共产党已经从呼吁国共和平转变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张申府说,因为当时自己在北京教书,不知道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结果文章就变得不合时宜了。晚年采访张申府的美国女作家舒衡哲说,张申府似乎总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而张燕妮则认为,张申府发表《呼吁和平》,“一方面是时间延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父亲受罗素和平思想的影响有关。抗战胜利后,父亲一直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这与早些时间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主张相吻合。”也许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言行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发现事物长远的走向,但对于眼下政治局势的判断就糊涂得多。
张申府曾自我评价:“我不是机会主义者,我从18岁参加革命起,就忠实于我的信仰。”尽管发表了不合时宜的文章,“但父亲绝非在帮国民党说话。当时一些人指责他投靠国民党,还有人说他跟随蒋介石离开了大陆,但父亲并没有走,他不可能跟蒋介石走。”张燕妮说。
1978年,张申府与夫人关素文、女儿张燕妮在院子里合影
2014 年1 月5 日,张燕妮在家中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四、默默无闻的大右派
1949年,离开政治舞台的张申府去了北京图书馆工作。张燕妮介绍,父亲当时任图书馆的参考部主任,主要负责选书,采集古籍,充实馆藏。同时因为他掌握英法德多国文字,还负责引进外文典籍。
1957年,张申府被打为右派。“文革”中张申府更是被挂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和“里通外国”的罪名遭批斗。张燕妮回忆,他们家住在王府仓胡同,1966年也就是她9岁那年,8月的一天晚上,大约八九点钟,乘凉的人们刚刚散去,一辆卡车疾驰而来,“嘎”地一声停在身边。“这就是张申府家!”一车人跳了下来,然后冲进屋中。这些臂戴“红卫兵”袖章的人大声地嚷着,脸上泛着亢奋的红光,把家里好一阵翻腾。“那个时候,父亲已经远离政治好多年了,但也没有逃脱厄运,常被拉去陪斗”,说到这里,张燕妮眼睛湿了,“那时,家里更冷清了,除了几个‘好友’偶尔悄悄来往,其他人都不怎么敢来了。”
“文革”后期,张申府除了被批斗,仍坚持为图书馆选书。他走遍了北京的旧书店,看到图书馆没有的书就随手记下。张燕妮回忆起那个时候家里的情景,说父亲的工资一扣再扣,母亲也没有工作,但父亲还是会把大部分的工资用来买书,每天下班一回家,就会钻进书房里读书,直到深夜。“到了晚年,经历过风风雨雨的父亲更是深居简出,思索不断,变得更加豁达,甚至还培养了一些其他生活兴趣,比如春天种种向日葵和玉米,秋天和朋友们共享丰收的果实,这也许是他能够活到93岁的原因吧。”张燕妮还告诉记者:“他很幸运,能在86岁高龄时亲眼看到自己被平反,并在此后担任了两届政协委员”。1986年7月,张申府逝世,《人民日报》发表讣告称他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
五、父亲教我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张申府有四任夫人,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刘清扬。她是和张申府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夫人,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之一,也曾是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的第一位省外会员。1948年,刘清扬与张申府离婚,1977年时离开了人世。他们有两个女儿,新中国成立后,姐姐刘方明在新疆工作,后来定居青岛,现在已经80多岁,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妹妹刘方清曾在中央编译局工作,年过八旬,也已经退休多年了。
张燕妮是张申府第四任夫人关素文所生,是张申府最小的女儿。1976年,张燕妮高中毕业,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她被分配到文史出版社印刷厂做学徒工。当时家里很困难,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也半身不遂,但父亲总是告诫她要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勤勤恳恳。张燕妮谨记父亲教诲,在工作中表现十分出色。张申府获得平反后,张燕妮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现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从事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工作的转变让张燕妮有更多机会来继承父志,研究父辈们在民主革命中走过的道路。
2002年,张燕妮内部交流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担任环境处处长。张燕妮介绍,政协委员在调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环境保护专题时,她没少到臭气熏天的地方组织服务工作。她还参与了保护母亲河、保护森林等公益宣传活动。2010年,张燕妮回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担任办公室副主任。谈到这30多年在政协的工作,张燕妮充满感情,她说:“我很喜欢政协的工作,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向委员们学习到很多东西。我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工作不敢有一丝松懈。父亲在世时常常说,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这是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是我做人行事的准则。”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警察在工作中对群众态度蛮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