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做校园日常急救知识大全的么?

校园里学急救
金秋十月,合肥市蜀山区翠庭园社区医院走进翠庭园小学开展“学急救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医务人员现场为小学生们普及急救知识,传授急救包扎、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常识技能,让孩子们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懂得如何开展科学自救与互救。余力本报记者张青川摄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您现在的位置: >
全国校园首例:上理工一学生长跑后心脏骤停 幸有校园AED急救成功
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启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评估;再按压、人工呼吸,再评估;电击,继续心肺复苏……日前,上海理工大学的操场上,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将一位心脏骤停的学生成功挽救。此次成功救治突发心脏骤停的事件是本市推行AED校园试点项目后的首例成功案例,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的首例成功案例。据悉,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早用AED除颤。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CPR(心肺复苏术)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猝死病人的最有效抢救手段。
图说:上理工校园内有10台AED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供图
争分夺秒 按下生命按钮
日前,上理工学生李想(化名)在体质测试1000米测试跑中突然倒下,趴在了离终点50米的地方。体育部丁昆老师注意到异常,立刻跑到李想身边,只见他面部朝下,没有自主起来的意识,丁昆老师缓慢将他翻转过来,使其平躺防止呼吸不畅并通知校医。1分钟后,校卫生科科长李长琳医生赶到现场,见李同学瞳孔散大、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
突发状况,错过一秒就可能失去生命。几秒钟预判后,李医生当即决定对其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抢救,同时喊道:“快!取AED!赶紧打120!”李长琳医生实施心脏按压,丁昆老师配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现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令人担心的是,李想因心脏骤停出现了室颤。
李长琳随即启动演习了无数遍的AED。
16:22:10,AED开始分析患者心率,十秒后提示不建议进行电击,继续实施心肺复苏术。
16:24:34,AED第二次分析,9秒后机器提示“建议电击”。面对充电到200焦耳的仪器,李长琳毫不犹豫按下了电击按钮,AED实时电击。然后继续心肺复苏。
16:25:08,机器显示屏上显示正常心电图波形,李想恢复窦性心律。然而在场的所有人并没有因此放松,卫生科老师们接力,心肺复苏持续着。
16:30,赶到现场的急救车将李想快速转送至新华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治疗。此时,距离李想倒下还不到20分钟。李长琳已经累得瘫坐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当晚十点左右,李想在新华医院的进一步抢救治疗下恢复了意识、苏醒过来,而仍在上理工体育部焦急等待消息的校医和老师们才放下了悬着的心,气氛凝重的办公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图说:急救者可根据屏幕智能提示操作AED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供图
成功抢救 &AED不是“摆设”
当AED电击时,200焦耳的能量对于正常人来说是致命的危险,但是对于心脏骤停的人来说,却是“起死回生”的关键一环。“这次成功抢救是所有在场老师、医生的努力,更是因为有专业设备的帮助。”李长琳说。2016年,上理工的校友、深圳迈瑞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建新为母校捐赠了10台迈瑞AED,分别装配在上理工各个校区的体育场、医务室等区域,守护年轻学子的生命。“在许多发达国家,AED就如消防器材一样安装在公众场所,是心脏骤停的必备‘神器’,能极大提高救治成功率。与国外的仪器相比,我们专门设计开发了屏幕显示功能,能够让普通人通过一步步智能提示指导使用。”王建新说。
2015年9月,上海市红十字会启动“上海市试点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公益项目”,向全市各高校红十字会发放企业捐赠的AED训练机,推动各高校红十字会开展AED培训工作,广泛普及AED使用技能,保护师生的生命和健康。目前,除了训练机,上海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大规模设置AED的高校,在校友捐赠支持下拥有120台AED。
目前,李想已经出院,恢复了健康。李长琳感到,能够成功抢救学生生命令自己非常有成就感,但同时也感受强烈使命——她希望能让更多人懂得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懂得并且敢于在关键时刻使用AED,为生命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救命神器”不再是摆设。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董真
说点什么吧……
数据加载中……
我要重新认识这些地方了!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每周四早上6点半,都准时有一辆出租车等候在普陀区真如街道星河世纪...
汽车遥控钥匙作为连接车主与爱车之间的重要工具,无论实用性还是设计...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C)2013
All rights reserved第C08版: 晨语
&&&&标题目录
&&&&&&&&&&&&&北京晨报网
急救课进校园大有必要
  ■多棱镜    今年19岁的小彬和13岁的小露是亲生姐妹,几天前,两姐妹在屋里学习,突然听到一声炸雷,两人被雷电击中了。看见妈妈抱着姐姐昏迷不醒,妹妹想起在电视里看过心肺复苏的知识,就教妈妈给姐姐做人工呼吸,她则给姐姐做胸外按压,大约半小时之后,姐姐醒过来了。(《楚天都市报》)  13岁的妹妹先醒来后,看到19岁姐姐的生命危在旦夕时,能够立即运用自己从电视中学到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并指导妈妈一起对姐姐进行施救,单纯从结果上来看,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妹妹所掌握的急救常识和技能,为何不是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只是偶然间来自电视的“自学”?这才是这起事件背后,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救人是医生的事情,以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及时向急救中心求救。但众所周知,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时间是意外发生后的前4分钟。因此一旦发生意外,第一目击者就是直接抢救者。而对一个遭受严重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患者而言,正确的急救操作是其生命得以挽救的保证,如果抢救时间及时,但操作不正确的急救措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而在我国只有医护人员和极少数专业救援人员具备现场急救技能。因此,笔者以为,我们除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提高急救技能外,我们的学校完全可以开设一门“现场急救课”。尽管这门课,貌似与孩子的考试得满分、升学上名校没有关联,但是,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果连生命都失去了,考试得满分、升学上名校,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要想让“现场急救”成为广大未成年人都能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离不开学校、家庭和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祝建波
版权所有 北京晨报 1998 - 20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晨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1998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播放列表急救演练 走进校园|虎丘街道|红十字|红十字会_新浪网
急救演练 走进校园
急救演练 走进校园
本报讯(记者 管有明 通讯员 俞鉴锴)为迎接“5·8”世界红十字日和“5·12”防灾减灾日,姑苏区虎丘街道红十字会昨天联合硕房庄社区红十字博爱教育基地,在苏州市第十二中学开展红十字教育普及培训活动。“遇到意外情况,你会怎么办?”活动现场,专业人员结合生活中遇到突发状况进行了详细讲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外伤止血包扎的技巧,在急救方法的培训环节,还向学生们传授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并邀请学生上台参与演示。此外,虎丘街道红十字会还为十二中的团员代表授予了“红十字青少年救护队”队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关于进一步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的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进一步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   阅读次数:次
&&& 为了进一步推进“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的有效实施,区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经走访调研,提出如下相关建议,供参考。& &&&& 一、在全市率先系统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的意义在全市率先系统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并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不仅可为虹口的素质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也能更好地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 (一)符合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小学生具有身心发育快、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常常会成为运动性伤害、食物中毒、溺水、踩踏、触电和某些传染病的目标人群。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使更多的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又有利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救死扶伤的爱心化解风险,从而使学生一朝受训,终身受益。 && (二)符合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虹口是教育大区,在校学生6万多人,初、高中学生达2万5千余人。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不仅教会了一个学生,而且能通过学生教会一个家庭,并能够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国民健康文化氛围。“急救知识进校园”不仅是一件利于学生、利于家庭的好事,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 (三)符合虹口教育强区建设的内在要求。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系统的全民急救知识普及体系,这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以前,必须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北欧国家,民众心肺复苏术(CPR)知晓率达到90%以上。从这层意义上说,虹口率先系统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也是虹口教育强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准确定位“急救知识进校园”现状中的长处与不足&&& 虹口教育在“急救知识进校园”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积淀和实践探索,这为系统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有一些学校在国防教育、民防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尝试急救知识的培训和演练。在全区高一东方绿洲为期一周的军训中,穿插一些急救知识培训和演练的内容,在全市形成了比较好的影响。&&& 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以下一些瓶颈与困难: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导致社会对此项工作意义认识的匮乏;二是教育培训需要的专业队伍难以保障;三是缺乏系统而专业的培训教材和器材;四是学校课程整合有一定的难度;五是教育评估范围较少涉及此项内容。由此而导致了“急救知识进校园”还存在基础知识学习不够系统、基本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和实践演练不够专业等方面的不足。&&& 三、扎实推进“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的对策与方略为了扎实而有效地推进“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搭建组织机构。建议成立区级层面“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统筹、决策和考核区域性推进工作;形成区教育局主导牵头,区卫生局、红十字会提供专家和技术的支持,区财政局提供经费立项的协同运作框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功能,逐步形成“医生―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推广架构。& (二)培育专业队伍。从本学期开始,选择若干所学校作为试点校,组织选拔辖区内医院的骨干医生分批次,分区域进入校园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和方法演练。在此基础上,可遴选1-2所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的学校作为“急救知识进校园”示范校,各学校可轮流组织师生前往学习。同时,要精心组织各学校选送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卫生系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形成“急救知识进校园”的种子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积累,逐步做到“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的全覆盖。& (三)开发课程教材。在课程开发方面,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人员意外伤害的急救、心肺复苏救护的基本要领;2、溺水、触电、烧伤、中暑、中毒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3、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止血、包扎、固定和伤员搬运的基本技能。在培训活动实施方面,既要考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直观形象的PPT讲解和生动活泼的动画演示,更要注意现场模拟方法掌握和演练体验效果。另外,学校还可通过校广播台、宣传栏、校园网、彩虹视屏、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急救知识,使学生在休闲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急救知识。& (四)完善评估机制。加大“急救知识进校园”工作标准、评估要点、激励措施等研制的力度,以稳步推进工作的长效实施。在工作评估方面,既要纳入教育督导的范畴,更要注重过程绩效的评估,并逐步探索虹口区域内的学生急救员资格证书考核制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救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