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讲课视频一定很好吗?会通俗易懂吗?基础差的学生能适应特级教师的课吗?

马向阳,特级教师、海南中学校长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国学宗师,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先生祖籍江苏无锡,生于1895年,于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担任教职。先生于1949年只身来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开创一片天地,传继文化薪火。1967年后,先生定居台北,著书讲学,传道授业,直至1990年驾鹤仙逝,享年95岁。

作为教育家的钱穆先生,不仅有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更有着广泛而长期的教育实践。先生虽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辩才无碍,著述等身,但是,他讲授大学课程则能举重若轻,讲授小学课程则必严阵以待,无论大学小学,从不掉以轻心,不敢懈怠轻慢。

比如,先生在担任后宅初级小学教职时,讲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作文课程。年少懵懂儿童,读书识字均有所限,对于提笔写作多有畏难情绪,此必然之事。先生经过反复思考与准备,在首次作文课上,即鼓励孩子们,道:“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即作文课,题目是《今天的午饭》,规定时间一到,收上作文,先生选择其中较佳者一篇,抄写在黑板上,大致意思是:“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接着,先生讲评道:说话可以平实,作文须有曲折,此文末尾一句,妙在曲折有致,所以评为佳作。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妙在曲折”一语,便牢牢记于心中。

先生常常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相互启发,以期共同进步。尤其提倡学生们写眼中景,述亲历事,抒心中情。即便到了晚年,先生对此一时期的成功的教学实践,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在《师友杂忆》中慨然写道: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竟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摩。如是又半日……

就是这样,先生经过半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到孩子们四年级结业时,一般的能写短文两百字以上,程度好一些的能写作七八百字,且能够“文从字顺,条理明畅”。对比,先生也颇为自负地说:“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信哉斯言。事实上,凡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意、不甘平庸的老师,均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反思得失、总结提升、推陈出新,是特别关注教育实效的。

尝忆四十年前,笔者就读于乡下某中学时,语文教师贾公传棠先生,于教学之暇,也总会把我们十数位弟子召集在一起,或读书、或讨论、或吟咏、或著文。有时也会带领我们行走于乡村小路之上,欣赏美景、观察民情、叙话桑麻、纵论人生。回到学校,命每人上交习作一篇,长短不限,只求写眼中之景,道内心真情。老师详加批阅,红笔增删,加圈加点,多有褒奖。我等牢固的写作基础,便从此奠定,至今受益。

  待我大学毕业,也做了人师之后,薪火传承,本乎天性。尽管当时青春年少,匮乏教育经验,但情愫盈怀,一片赤诚,与学生剖心相见:运动竞技,师生一同驰骋;歌咏比赛,群体引吭高歌;骑车春游,铃声并歌声飞扬;挖灶野炊,菜香与花香四溢;大雪飘落时,漫天皆白,堆雪人、打雪仗,机趣与童趣并在;深秋白露天,树叶缤纷,登太行,摘野果,激情与豪情齐飞。学生们有所感悟,辄激励其付诸笔墨,行诸吟咏,编印校刊,切磋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至今师生们面晤时,此种经历,仍是最为美好回忆之情景,常感叹唏嘘,皆出乎真诚。有学者曾论曰:教育工作,既要讲策略,讲智慧,更要有真心,有激情。此言得之。

马向阳:优秀老师必备扎实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

给外语(课程)老师做演讲我很忐忑,因为外语学得最差,但是我是教语文的,学习语言和教授语言可能有一些是相通的,我就讲一些故事和案例。四个方面,一是分享一则故事,二是讲述一个案例,三是介绍一点体会,四是推荐几位同事,很轻松。

先分享一则故事。1986年大学毕业三年,教高中语文,那年夏天在太原,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举行了一个学术会议,请知名的教育家、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给我们作报告。当时我还犹豫了一下,我说我是学语文的,请数学教授作报告我也听不懂,但是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一位大师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就去了。当然我听报告有我自己的一个风格,肯定要坐在前几排。40分钟的报告,苏步青先生当时是84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说“听说郭沫若先生会背《史记》我们很羡慕,但也不算什么,我能背《左传》,背《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这也不算什么,因为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就是散文,我能背《春秋经》”,接着他给我们背了20分钟的《春秋经》。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做一些成就,就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要学好国文,国文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国学方面的,学好国文可以贯通上下五千年,第二,要学好一门外语,精通一门外语就纵横地球八万里,畅通无碍”。40分钟的报告,没有讲一句数学的问题,就阐明了这么一个观点。

我给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什么呢?第一,无论是学国文也好,还是学外语也好,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二,学习语言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是向生活中学,第二向经典去学。全国知名的教授,知名的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华钟彦先生他告诉我说“名著名篇,如果能够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就可以做到名言警句,典故成语、诗词意境、文脉意趣等如同己出,好像是自己写的一样。写作的时候,俊词妙语汩汩而泄,涉笔成趣,文契贯通,典雅华贵,美文天成”。为什么?因为你在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存储语言信息的过程,是吸收营养的过程,是在不断整合各种知识,并且去创造新知的过程。如果你热爱哪个作家,经常读他的作品,你提其笔来,你的语言、用词、行文风格都有所接近。所以说我们的这种阅读不可或缺,这是分享一个故事。

第二,讲述一个案例,我自己的案例。2010年,我从海口一中到了海南中学去担任校长。尽管是个老校,但是也是百废待兴。我第一次参加语文组的教研活动,我又是语文特级教师,所以主持者就跟我说,课后有一个评课活动,校长你要发言。我说不发言行吗?我们都知道,如果在一般的讨论上,校长一发言,可能其他老师就不发言了。他说,不行,你是到一个新的学校,第一次在同行面前亮相,你得拿出你的学术水平来。

讲得是什么呢?是《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这是李白的千古名篇,这是一个译文评课。上这节课的老师非常地优秀,执教能力特别强,我边听边记。接着他们这节课一结束,说现在由校长开始评课。我说主持人,我已经把我评课的报告发到你的手机上了。

我说“艳祺老师执教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课,讲解透辟,评析得当;启发点拨,教法允妥;诵读精妙,感染人心;课堂结构张弛有序,宛如山涧清溪,欢畅明快,课堂上弥漫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可圈可点之处颇为不少。

课后静思,犹觉美善之处尚有点滴遗憾,概括起来,三点于下:

其一,临近下课,虽有小结,但缺乏点睛之语。一节课的小结,要有点睛之语,这点睛之语,则往往反映出上课者的思想高度。以李白此篇而论,篇末所写的"一觞一咏",小结时则应该让学生明白:李白等人饮下去的是美酒,是物质,喷薄而出的是诗篇,是精神。世俗之人只是饮酒,李白的饮酒却是一种创造。世俗之人的饮酒就是生活的目的,而李白的饮酒却是生活的手段,是创造的介质与催生剂。

其二,课文的难点尚没能彻底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评价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我们认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就应该充分的享受美好的生活。能否享受美好生活,不仅折射出所处时代与社会生活的状态,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生活情趣,生活技能,生活态度。观赏与享受良辰美景,从事一些赏心的乐事,既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

其三,课文的重点尚需要进一步突出。一般来说,文章的特点也应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重点。至于这篇课文,一是语词优美,句式整饬,涵泳之下,齿有余香。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应反复诵读,烂熟于胸,直至如同己出。二是绘景如画,生动感人,叙事高雅,触人心怀。所以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认真体味,从而在以后的岁月中,创造并享受雅致的生活。

教学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活动,多有遗憾的存在。课后反思与总结,就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少一些遗憾,多一份美满。谨此,与艳祺老师作一次面对面的反馈,并请大家指正。”

评课过后,说,校长,你真厉害。我心里想,这是我扎实的学科素养所决定的。不仅是这节课,只要我认真去听课,下课之后我绝对给你提交一篇比较恰当的、公允的一个评价报告。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管是教语文的还是教外语的,一定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一定要有丰厚的人文情怀,什么是学科素养?学科基本素养是教师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种素质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五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所以说学科素养就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还有基本的态度这几个方面。

第三,介绍一些体会。从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验中,学科素养是怎么来的?语文的学科素养有哪些?我概括一下,用最通俗的,最易懂的话来讲,四个方面。第一,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引领学生的能力。第二,从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美与表现美的能力。第三,有效阅读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第四,恰当得体的表达思想情感与有效指导学生恰当得体的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具备这些你就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具备这些你就差一些。

怎么获得学科素养?最基本的途径,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海量阅读与经典阅读相结合,专题性阅读与闲适性阅读相结合,浏览式阅读与评注式阅读相结合。第二,要善于表达,我们好多老师,包括语文老师,不能写文章,我们在座的英语老师你能否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写一篇很好的文章,写诗歌,写诗句?所以说书面式表达与口头式表达的基本训练,被动式写作与主动式写作的基本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必须要有。第三,要乐于行走,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我也建议英语老师要到英国语言背景下,文化背景下去行走。第四,要学会聆听,包括对话与交流,聆听大师的教导,与大师进行交流,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感,有茅塞顿开之效,有相见恨晚之态。如果有以上四点,坚持不辍,你就能够成为一个学科素养扎实的老师,你就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品质,能够获得工作的快乐与职业幸福感,你不想成为名师都不可能。

当然现在说我也读书,你天天读的是微信,是短信,是浅层阅读,是界面,是花花绿绿的东西,不是深层阅读。

什么是深层阅读?举个例子,我们一个语文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陆宗达先生,年轻的时候去拜黄侃教授为师,国学大师黄侃,说拜过见面礼,行过拜师礼之后,黄侃一个字也没有跟他讲,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第二次见面,黄侃接过来,那个书都翻烂了,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说完就把那个书扔在书摊上了。第三次见老师,陆宗达送上点化的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你再去买一本。三个月以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旧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我是不是得再去买一本了,这一本我又看烂了。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胸,这文字哲学已经得到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不用再翻这本书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学来,后来陆宗达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的泰斗。他后来回忆说,就是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这就叫精读,这就叫深层阅读。

我们现在是一个阅读的时代,李克强总理三次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习总书记在西雅图的公开演讲中,讲到了他多么喜爱阅读,他读了美国哪些作家的作品,他不仅阅读,而且我们的习总书记还喜欢行走与体验,因为和阅读有关联的,有目的的行走,其本质上就是阅读的延伸,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所以说,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追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质。

我曾写了一个顺口溜,我请书法家装裱以后,挂在我的书房里,我说“远离宾馆酒店,闭门既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幸福也很简单”。

我推荐几位同事,新课程实施十一年来,在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我的好同事,包括今天来到我们这个现场的海南中学的三位老师,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亲爱的三位老同事。他们在专业发展、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中,我也是实时的能够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幸福。

这个老师是过去的老同事,是非常精于阅读的,善于语言学习与交流的一个老师,他能够背《三国演义》。正因为他能够背《三国演义》,他回到学校就开了一门课程,叫“三国演义的智慧学”,带领孩子走进经典,所以说这位老师他所开的这门课程,一直是原来那个学校最经典的课程,每年都有两三百个学生去选。

海南中学这个徐老师,是我们的初中部的物理课组长,海南省物理中考的专家命题人,是海南省直属中学物理名教师工作室的首席导师,去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请我去给文学硕士去讲课,我就把徐老师带去了。我做了一个开场白,之后说请我们的老师给你们讲《红楼梦》专题,讲《红楼梦》研究专题,讲了两个多小时,学生是掌声雷动,诗词歌赋,随口拈来,人物、情节、故事等等,包括他的感悟和体验,讲完之后,我说你猜猜这位老师是做什么的?语文特级教师,跟你一样。我说,错了,他是物理老师,物理骨干教师。

所以说,一个具有学科扎实的学科素养的人,再加上具有丰厚的人文情怀,这就是我们优秀老师必备的条件。一个学科素养高,人文情怀丰厚的老师,教育教学能力一定很强,水平很高,效果好,就深受学生的爱戴与社会的敬重,能够充分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职业的幸福感。肤浅的感悟和在座的各位分享,和语文老师,也和外语老师分享!我想咱们有共同语言的,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级教师讲课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