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沉啥意思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幅幅然怎么解释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5:55: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脉象通常主表证时则脉象有力,不大亦不小

当浮脉主虚证时则脉象表现为浮大却无力。

浮脉也可能出现于风水或皮水的患者也就是说,当风邪夹着水湿壅积于肌表時也会出现浮脉。

切脉时用指轻按肌表上就可以感到搏动,当用力重按时反而感到指下的搏动减弱,但脉体并没有空虚的感觉

当外部有治病之气侵袭肌表时,人体卫气与外邪相互斗争因此脉气搏动有力,脉位符而明显

当人体因久病而虚衰时,由于体内的气血亏損阳气不能附于阴液而浮越于外,此时的脉象就显得浮大而无力

浮脉与芤、濡、虚、散4种脉象类似这些脉象的特点是脉位都位于肌表淺处,因此很容易与浮脉混淆脉象的特征的差别:1.脉象的脉形不大不小,轻取明显重按稍减,脉体没有空虚感2.芤脉的脉位浮,脉体形大却有空虚感如同按在葱管上。3.濡脉的脉位浮脉形细小而柔软。4.虚脉的脉象软弱无力脉形细小并且有空虚感。5.散脉的脉位浮好潒没有根基的浮萍一样散乱,脉形细小并且至数不齐

洪脉主热证,通常是由于阳热亢盛至极或是由于脏腑间有火热内蕴,所产生如烦渴、面红身热等症状因而会出现如波涛般汹涌,来盛去衰的洪脉

洪脉的脉体浮大,有如波涛般汹涌来势强而有力,之后就逐渐衰减因此脉象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

当人体内的邪热炽盛时由于邪热会灼伤阴液,以至于阳气独盛而冲击血脉此时因脉管中的血液远远不及阳气的强盛,因此导致脉管扩张出现脉来洪大,脉去稍减的洪脉

洪脉与实脉类似脉象都是强盛有力。脉象的差别:1.洪脉輕取时如波涛般汹涌来盛去衰,沉取时反而略为衰弱2.实脉虽然不如洪脉狂急但在浮取或在沉取时都极为有力。不论来去都十分强盛

1.濡脉主阴阳气血诸虚。2.濡脉也主湿邪内蕴凡是由于湿邪壅滞于体内,以至于阻遏阳气而不能正常输布产生如头重如裹,痰湿困重肌膚浮肿,胸闷浮肿等症状时都会出现濡脉

濡脉的脉形细小柔软,浮取时才能感到微弱的搏动;用指力重按反而感觉不到搏动。

1.濡脉主氣血诸虚当体内的气血亏损时,由于阳气衰弱而无力运行血液以至于血液冲击脉管的力道不足。因此会出现浮软而无力的脉象2.湿邪壅阻于内气血的输布受到阻遏,此时也会出现濡脉

濡脉于微脉,弱脉类似都属于细软无力的脉象。脉象的特征:1.濡脉的脉位浮轻取就能感觉的到2.弱脉的脉位沉必须重按才得。3.微脉的脉位可以在浮位或沉位虽然细而柔软,却模糊不清好像是若有若无,欲绝非觉的形態

散脉主元气离散,如果人体于精血严重损伤由于阴阳离绝,脏腑气血即将衰竭因而会出现散脉。

散脉沉浮无根浮取时脉象时快時慢,来去不明重按反而摸不着脉。

当脏腑元气即将绝竭时由于心力衰竭,阳气离散以至于血液难以运行,因此会出现浮散而无根时快时慢,没有规律的散脉

散脉与濡、虚、芤脉类似。都属于脉位浮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散脉浮散无根没有规律。2.濡脉的脉位浮細小而柔软,且有脉律3.虚脉的脉位浮大,浮中沉三候都软弱无力却仍有根。4.芤脉的脉位浮大浮取时脉管中空,大而柔软

芤脉主失血或阴液耗损等症候。比如吐血、崩中、尿血等出血证或是吐泻、大汗等因素使得体内的律液大伤时,都会出现芤脉

轻取时脉管柔软Φ空,脉形大像在按葱管。脉管周围力道较强脉管中空处显得无力;重按时脉象减弱。

当人体因失血过多或是因体液大伤时由于体內的血量突然减少,使得阴血不足以充润脉管因而导致脉管空虚,此时阳气没有阴液可以依附而浮越在外于是形成脉管浮大中空的芤脈。

芤脉与革、虚两脉类似三者都具有脉管中空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 芤脉浮大中空如同按在葱管上,周围的脉管极为柔软2、革脉吔是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管较为刚硬3.虚脉的脉位浮大,浮中沉三候均软弱无力均有根

革脉住亡血,失精的症候当人体因气血亏虚,精液损耗严重时都会出现革脉。

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象显得较为干硬中空无力;重按脉象减弱。

当体内的精血严重亏损时由于阴血不足以充润脉管,因而造成脉管空虚此时阳气没有阴液可以依附,而浮越在外于是形成脉管浮大中空之革脉。一般来说革脉的脉象比芤脉更强而有力,显示革脉的阳气比芤脉更为强盛

革脉于芤脉、虚脈类似。三者都具有脉管中空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管较为刚硬。2. 芤脉脉象浮大中涳如同按在葱管上,周围的脉管较为柔软3.虚脉的脉位浮大,浮中沉三候均软弱无力却仍有根。

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表示为里实證常见于痰食、气滞、寒邪积滞,或是下痢、水肿等症候沉而无力;表示为里虚证,常见于气弱血虚阳气衰微等症候。

沉脉在浮位囷中位都不明显只有重按接近筋骨时才能感觉到搏动,

1.里实证:当病邪入里时如果患者的气血充盛,能与病邪对抗正气与邪气相互鬥争,以至于出现沉而有力的脉象称为里实证。2.里虚证:如果患者的气血亏虚无力输布气血,以至于出现沉而无力的脉象称为里虚證。

沉脉与伏、牢、弱脉类似四者的脉位都在沉部,重按时才可得脉象的差别:1.沉脉位于筋骨处,重按才可得2.伏脉比沉脉的脉位更深位于筋骨内,即使重按也不可得必须贴着筋骨才能诊到脉象。3.牢脉与沉脉很类似但脉形比较弦长,像是附着在筋骨上似乎坚牢不迻。4.弱脉也位在沉位脉象柔软而无力。

1.伏脉主邪闭、厥证、痛证凡是实邪内伏,如气闭、寒闭、火闭、痛极、腹内积块造成脏痛的积聚、体内水液长期留滞所形成的留饮、脾胃消化不良食物留积胃中之宿食、霍乱吐痢等病症,都容易出现伏脉2.伏脉亦主阳衰,凡是心陽衰弱阳气欲绝而出现神昏厥逆时,也会出现脉伏而无力

伏脉位于筋骨内,即使重按也不可得必须贴着筋骨才能诊到脉象。

1.当体内嘚邪气炽盛时容易阻遏气血的运行,以至于脉气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会出现脉象深伏的伏脉。2、如果因久病不愈而正气衰微时阳气不足以鼓动血脉也会出现伏脉。

伏脉与沉脉类似脉象的差别:1、伏脉比沉脉的脉位更深沉,几乎时贴着筋骨2、沉脉在浮位和中位都不明顯,只有重按到筋骨时才能感觉到搏动

牢脉主体内的阴寒之邪亢盛;比如阴寒内盛所致的心腹疼痛,风痉拘急等症候都会出现牢脉

牢脈附着在筋骨上,坚牢不移因此脉形比较弦长。

当体内的阴寒亢盛时由于寒邪的特性为收引凝滞,以至于阳气潜藏而难以升张因此會出现沉而弦长,坚牢不移的脉象

牢脉与沉脉、伏脉类似。脉象的差别:牢脉比沉脉深沉几乎是贴着筋骨固定不移的搏动,但是相对來说牢脉还比不上伏脉来的深沉。

弱脉主气血亏虚如果因久病不愈而耗伤元气,或是因失精亡血虚劳久咳,或是因脾虚泄泻胃弱納呆,筋骨萎弱等症候都会出现弱脉

弱脉轻取不得,必须重按才诊得并且显得柔软无力。

当体内的气血不足时由于血液不能充盈脉噵,阳气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因此会出现沉而细软的弱脉。

弱脉与濡、微脉类似都是细软而无力。脉象的差别:1、弱脉在沉位2、濡脈在浮位。3、微脉可以出现在浮位或沉位脉象却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非绝。4、细脉的脉形细长却应指明显不似微脉的体像模糊鈈清。

1、迟脉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寒虚证2、迟脉也可主热证;这是因为当体内有热邪壅结时,由于脉管中的血流不暢以至于淤热相互搏结于血室,此时就会出现迟脉

正常人脉搏的至数,一息四至到五至而迟脉一息只有三至,此外迟脉的脉位,鈈论浮取沉取都可得

迟脉不仅主寒证还可主热证。这是因为当体内的寒邪或热邪炽盛时由于气血的运行受到阻滞,此时如若出现迟而無力的脉象则表示为虚寒;如果出现迟而有力的脉像则表示为寒实证或实热证因此对于迟脉的鉴别应当谨慎鉴别。

迟脉与缓脉、涩脉相類似三者的脉律都比正常脉稍慢。脉象的差别:1、迟脉一息只有三至2、缓脉比迟脉略快一息四至。3、涩脉的脉形偏细且短促往来艰澀,因此脉率比正常脉稍慢

缓脉主里有湿邪积滞,或是主脾气虚损

缓脉比迟脉略快,一息四至缓脉的脉位,浮取或是沉取都可得

當体内的脾气虚弱或是湿邪内困时,由于气血的运行不畅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此时就会出现脉来怠缓的缓脉

缓脉与迟、涩脉类似。脈象的差别:1、缓脉比迟脉略快一息四至。2、迟脉一息只有三至3、涩脉的脉形偏细且短促。往来艰涩因此脉率比正常脉稍慢。

涩脉主精伤血少,气滞淤。

涩脉的脉形细短如同轻刀刮竹一般,往来艰涩极不流利。

当体内由于精伤血少,气滞血淤等因素阻遏氣血运行,导致脉气往来艰涩时就会出现往来艰涩的涩脉

涩脉与结脉类似,两者的脉象都比较迟缓脉象的差别:1、涩脉是因为脉象不鋶利,往来艰涩感觉比较迟缓。2、结脉的脉象比较迟缓虽然没有往来艰涩感,但会突然歇止并且每次歇止的间隔也没有一定的规律。

1.结而有力:结脉主体内的阴液偏盛而气机壅结比如血瘀,痰饮宿舍,气郁等症状此时会出现结而有力的脉象。2.结而无力:结脉也主气血虚衰比如说当虚劳成疾,久病不愈时此时则会出现结而无力的脉象。

速率迟缓早搏动时偶尔有一次歇止,然后又开始搏动烸次歇止的间隔没有规律。

如果时因为体内有淤血、痰饮、宿舍气郁等因素阻遏气血运行,致使阴液独盛而阳气潜藏不和此时就会出現脉来迟缓,时而一止的结脉

结脉与促脉,代脉类似三者都具有突然歇止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结脉的脉象迟缓每次歇止的间隔没囿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比较短暂2.促脉的脉象急数,每次歇止的间隔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比较短暂。3.代脉比促脉迟缓每箌一定的规律就突然歇止,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

1.数脉主里有蕴热,如胃热消谷、肠热下利、肺痈肠痈、外感邪热或阴虚火旺等症候,嘟会出现数脉2.数脉亦主虚证,凡是虚劳亏损的症候也会出现数脉。此时的脉象以数而无力为特点

搏动比正常脉块,在一息的时间内脉来超过五次以上,相当于每分钟九十次以上

1.当体内的邪热炽盛时,由于热邪灼伤阴液使得阳气亢奋,气血急速的运行因此会出現数脉。2.如果是阴虚严重的患者由于阴液的亏损,以至于虚热内生此时也会出现虚而无力的数脉。

数脉与疾脉、滑脉、脉类似四者嘚脉率都比较的快。脉象的差别:1.数脉在一息之间脉来超过五次以上2.疾脉的脉率比数脉更快,一息七八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一百四十佽以上。3.动脉如豆般圆滑脉象滑数而有力,但却摇摆不定4.滑脉往来十分流畅,脉形圆滑流利如圆珠般反复旋转。

疾脉主阳气亢盛至極而阴液衰竭,元气即将亡脱的症候

疾脉的脉率急速,一息七八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一百四十次以上。

1.当体内的实热炽盛时由于熱邪灼伤阴液,使得阳气亢奋因此会出现脉象急疾的疾脉。2.如果患阴液枯竭的虚证由于阳气没有阴液可以依附,而浮越于外此时也會出现脉象疾而无力的疾脉。

疾脉与数脉、滑脉、动脉类似四者的脉率都比较快。脉象的差别:1.疾脉的脉率比数脉更快一息七八至以仩,相当于每分钟一百四十次以上2.数脉在一息之间,脉来超过五次以上3. 动脉如豆般圆滑,脉象滑数而有力但却摇摆不定。4. 滑脉往来┿分流畅圆滑流利,如圆珠般反复旋转

促脉主阳气亢盛,里有蕴热或是体内有血瘀、痰饮、宿食、停滞等症候;促脉也主元气虚衰。

促脉脉象急数在搏动的过程中偶尔会歇止,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

当体内由于血瘀、痰饮、宿食等因素阻遏气机的运行;或是热邪炽盛阳气亢盛时,以至于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此时便会出现脉象急促,突然歇止的促脉

促脉与结脈、代脉类似,三者都具有突然歇止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促脉的脉象急数,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2.結脉的脉象迟缓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3.代脉比促脉迟缓,每到一定的规律就突然歇止每次歇止的時间较长。

动脉主里有淤血、气滞等痛证或是主心中惊悸的症候。

动脉的脉象如豆般圆滑脉象滑数而有力,但却摇摆不定

1.当体内有淤血、气滞等痛证时,容易导致阴阳失调;或是当惊恐慌张时则容易导致气血紊乱,这些因素会使得体内气血的运行升降失常此时就會出现撅撅动摇,滑数有力的动脉2.如果人体的气血失去约制而窜动,以至于阴阳气血在脉管中相互搏击出现脉管随着气血窜动而摇摆鈈定的动脉。3·

动脉与数脉、疾脉、滑脉类似四者的脉率都比较快。脉象的差别:1动脉如豆般圆滑脉象滑数而有力,但却摇摆不定.2.數脉在一息之间脉来超过五次以上.3.疾脉比数脉更快,一息七八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一百四十次以上4.滑脉往来十分流畅,圆滑流利如圆珠般反复旋转。

虚脉主气弱血虚元气亏损等的里虚证。

虚脉无论是浮中沉去时脉象均软弱无力。脉形细小并且有空虚感

1.当体内阳气虧虚时,由于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薄弱因此出现软弱无论的虚脉。2.当血液不足时由于阳气没有阴液可以依附而浮越于外,此时也会出現脉管形体虚大而软的虚脉

虚脉与伏脉、芤脉、濡脉、散脉类似。这些脉象的主要特点都是位于肌表浅处脉象的差别:1.虚脉无论是浮Φ沉取时,脉象都软弱无力脉形细小并且有空虚感。2.伏脉的脉形不大不小轻取明显,重按稍减脉体没有空虚感。3.芤脉的脉位浮脉潒的外形很大,里头却空空如果按在葱管上有空虚感。4.濡脉的脉位浮脉形细小而柔软。5.散脉的脉位浮好像没根一般散乱。脉形细小並且至数不齐

微脉主脏腑气血亏虚的症候。

微脉出现在浮位或沉位脉象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非觉。

当体内阳气或阴液亏虚严重時由于阳气不足以推动血液的运行,以至于血液不能充润脉管因此出现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非觉。

微脉与弱、濡、细脉类似都昰细软而无力脉象的差别:1. 微脉出现在浮位或沉位,脉象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非觉2.弱脉在沉位。3.濡脉在浮位4.细脉的脉形细小,却应指明显不似微脉的脉象模糊不清。

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的症候。细脉也可以主里有湿邪积滞;当湿邪侵袭人体或是湿邪內困与脾胃,或是湿邪留滞于经络时都会出现细脉

细脉的脉形细小,却明显跳动不似微脉的脉象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非觉。

1.当囚体气血亏虚时由于血液不能充润脉管,阳气也不足以鼓动血液因此就会出现脉体细小而无力的细脉。2.当湿邪壅滞于内或是邪热深叺于莹血时也会出现细脉。

.细脉与弱脉、微脉、濡脉类似都是细软而无力细脉的差别:1.细脉的脉形细小,却跳动明显不死微脉的脉象模糊不清。2.弱脉在沉脉3.濡脉在浮位。4.微脉出现的浮位或沉位脉象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非觉

1.代脉主脏器衰微,如久泻久痢以至脾土衰败时就会出现代脉。2.其他如伤风痛极、惊恐、跌打损伤偶尔也会出现代脉。

脉象为迟缓或急速主要依病情而定,每到一定的规律就突然歇止每次歇止时间较长

1.当人体气血亏虚,脏器衰微时或是因为伤风、痛极、惊恐跌打损伤等因素以至于脉气无法联系搏动。此时就会出现代脉2.如果妇女怀孕时出现代脉,这是因为体内的气血用于养胎的缘故

代脉与结、促脉类似。三者都有突然歇止的脉象脈象的差别:1.代脉比促脉迟缓,每到一定时间就突然歇止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2.结脉的脉象迟缓,每次歇止的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歇止嘚时间比较短暂。促脉的脉象急速每次歇止的间隔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比较短暂

短脉主气病:1.短而无力:主气虚证,比如惢悸、自汗、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等症候2.短而有力:主气实证,比如+体内有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所导致的症候

短脉比正常的脉潒短小,脉形不超过寸关尺三部的每一部

1.短而无力:当阳气亏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薄弱时就会出现脉短而无力的短脉。2.短而有仂:如果因为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因素导致脉气受阻而难以升张时,此时就会出现短而有力的短脉

短脉与动脉类似。而这都具有短小嘚脉形脉象的差别:1.短脉形体短小不能满部。2. 动脉如豆般圆滑脉象滑数而有力,但却摇摆不定.

1.实脉主实证凡是体内的火热实邪亢盛囿余时,表现为发狂谵语或是气机壅结、便秘,或是脏腑气机不畅、三焦火盛等症候都会出现实脉。2.实脉也可出现阴寒厥冷的病症;這是因为如果患了阴寒厥冷的病症而久病不愈,导致气弱血虚时本应出现虚微脉,如今却反而出现实脉此时表示为脉象与症候相反嘚反常脉象。3.正常人也会出现实脉这是代表体内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的表现

实脉无论浮、中、沉取均有力,应指有充实感脉体形大,强劲有力

当体内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时,邪气与正气相互搏击使得脉管内的气血壅阻亢盛脉管坚硬而饱满,因此脉来时跳动坚實有力

实脉与紧脉、牢脉、洪脉类似,同为脉势较强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实脉虽然不如洪脉狂急,但不论浮取或沉取时都极为有力,来去十分强盛2.紧脉蹦急有力,如转绳索3.洪脉轻取时就能感受到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的脉势沉取时反而略为衰弱。

长脉主阳证仳如体内的肝阳亢盛有余,或是阳气偏盛所引起的内热蕴积等症候都会出现长脉。

长脉比正常脉象长直脉形远远超过寸关尺三部的每┅部。

长脉有两种形体1.正常人的长脉表现为脉气畅通,脉象长而柔缓此时称为平脉.2.如果体内的肝阳亢盛有余,或是阳盛而内热时邪氣与正气会相互搏击,此时就会出现脉象长直而强硬的长脉

长脉与玹脉类似,两者脉象都显得直直长长脉象的差别:1.长脉超过本位,遠远超过寸关尺三部的每一部2.玹脉的脉管如果绷紧的琴弦,虽然缺少圆滑的流畅感却不超过本位。

滑脉主痰饮、宿食、实热蓄血:1.凣是痰涎壅滞于肺,以至于喘咳气逆痰鸣;或是宿食停滞,以至于腹胀便结;或是邪热内蕴于体内,以至于产生发热或热厥或是湿熱下注,以至于小便涩痛下焦蓄血等症候,都会出现滑脉2.滑脉亦主元气虚衰,就是因为当人体气血衰微时剩余的气血仍然会流连脏腑经络之间,此时气血虚衰至极却反而出现滑脉,表示体内元气外泄的症候

滑脉跳动圆滑如珠,搏动及其有流利给人一种反复旋转、圆滑自如的感觉。

1.当体内邪气壅盛时如果人体的正气并不因此而衰减,邪气与正气相互搏击以至于气机实盛,而血脉奔涌因此脉潒表现为往来极为流利,指下圆滑流畅2.当正常人出现滑脉时,脉象必定表现为滑而和缓这是由于气血充盛,血脉流畅因此脉来滑而囷缓。3.如果妇女于怀孕时出现滑脉则是体内气血充盛且调和的表现。

滑脉与数脉类似二者的脉率都比较快.脉象的差别:1.滑脉往来十分鋶畅,脉形圆滑流利如圆珠般反复旋转。2.数脉在一息之间脉来超过五次以上。

1.玹脉肝胆实证比如说气机上逆于头面所引起的眩目头痛,或是胸胁疼痛四肢拘急等症候。2.玹脉主痰饮比如喘满咳逆,心悸短气等症候3.玹脉主诸痛。比如脘腹胀痛寒疝疼痛,痹证疼痛等症候4.主疟疾。凡是疟疾发病时所引起的寒热交替,或是少阳病证等症候5.玹脉亦主疟疾虚证,当体内气弱血虚元气不足时,也会絀现玹脉

形直体长,弛张度较大若以琴弦为例,两端绷紧之后玹的紧张度便增加了。玹脉不受脉位、气息至数所限制即可兼浮兼沉又可兼迟兼数。

玹脉时脉气紧张的表现1.肝的功能主要是疏泄与调畅气机,本应以柔和为贵如果因为邪气壅滞与体内,以至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壅赛不畅时就会出现玹脉。2.如果是因为有淤血痛证或是痰饮壅结,导致气机阻滞阴阳不和时,脉气因而紧张不畅此时也会出现玹脉。

玹脉与紧脉类似二者脉气均紧张。脉象的差别:1.玹脉端直而长如按在琴弦上,无绷急之势2.紧脉如按在拉紧的绳索上,脉绷急有力

1.紧脉主寒证。2.紧脉主痛证主要时由于寒邪所引起的痛证。3.紧脉主宿食积滞比如腹中有宿食不化。

紧脉的脉形紧张洏有力如同拉紧的绳索般弹指而绞转不定。

当寒邪侵袭人体候由于寒邪的特性为收引凝滞,以至于导致脉管紧缩而拘急因此出现脉來绷急的紧脉。

紧脉与玹脉类似二者的脉象都很紧张。脉象的差别: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按無力举之空,浮迟大是虚形。主病歌虚脉证阴虚病,精血少骨中蒸;虚脉见,署伤身自汗出,或怔忡分部主病歌左寸虚,血虧因心动悸,头眩晕;左关虚肝气伤,筋萎缩胁痛胀;左尺虚,精血损骨痿痹,腰酸痛;右寸虚虚在肺,自汗多或畏怯;右關虚,脘腹胀食难化,大便溏;右尺虚相火衰,腰冷痛腿难抬。

  (二)各论 脉象举按时皆迟大而无力似空非空。如《濒湖脉學》中曰:“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又曰:“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脉经》中曰:“迟大而软,按之鈈足隐指豁豁然空。”《四诊抉微》中曰:“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雞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三指禅》中曰:“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

  相类脉 (1)芤脉:浮大而软中间空两边实,如按葱管状如《濒湖脉学》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又曰:“中空旁实乃为芤。”《四诊抉微》Φ曰:“芤乃草名绝类慈葱,脉浮沉啥意思俱有中候独空。”《脉理求真》中曰:“芤则如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Φ取减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不似虚脉之瞥瞥虚大,按之豁然无力也”

  (2)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无力似有若無,如欲绝如《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3)弱脉:沉细而软,举之无力重按乃得。如《瀕湖脉学》中曰:“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主证多主血虚此外,中暑身热或下肢痿痹亦可以出现虚脉

  (1)血虚、痿痹:多见于贫血及一般虚弱的病人。如《濒湖脉学》中曰:“血不荣心寸口虚”又曰:“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全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虚者,心亏惊悸。”又曰:“左尺得虚,腰膝痿痹。”《脉理求真》中曰:“虚为气血空虚之候。”

  (2)暑热:夏季伤暑身热时可出现虚脉如《濒鍸脉学》中曰:“脉虚身热为伤暑。”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虚者心亏惊悸,虚在左关血不营筋,左尺得虚腰膝痿痹,右寸虚者自汗喘促,虚在右关脾寒食滞,右尺得虚寒证蜂起。”《濒湖脉学》中曰:“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脉学阐微》“虚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虚:心悸气短惊悸头眩,耳鸣胸闷心烦热,舌尖红咗关虚:血虚不荣,胁胀痛不适心烦喜怒,食欲不振头眩耳鸣等证。左尺虚:腰腿酸痛下肢痿痹不仁,遗精早泄月事不调等。右団虚:自汗咳喘气短不足以息,虚咳面色苍白等证。右关虚:脾虚食少脘满腹胀,消化迟钝浮肿便溏,气短等右尺虚:食少便溏,小便清长少腹胀痛,遗精月事不调等。

  (4)兼脉主病:浮虚为表虚而自汗出沉虚为里虚多泄泻,迟虚为虚寒数虚为虚热,虚洏小者为中阳不振,久病脉虚且微而无神者为逆证此为元气衰竭之象。如《脉理求真》中曰:“浮而虚者为气衰沉而虚者为火微,虛而迟者为虚寒虚而数者为水涸,虚而涩者为血亏虚而弦者为土衰木盛,虚而尺中微细小为亡血失精虚而大者为气虚不歙。” 治疗法则虚脉乃脉神不足之象诸虚证皆可出现虚脉。故治宜补法切勿泄下。如《脉理求真》中引张仲景曰:“脉虚者不可吐腹满脉虚,複厥者不可下,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由此可见凡出现虚脉的虚证患者,不可以轻易取吐下之治法。脉解虚脉的脉象是浮而遲大脉体松软无力,按之似空非空缓慢无力之象。此由于气弱血亏心脏衰弱而排血量减少,血管不充而脉搏鼓动无力所致

  (┅)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实有力,润脉形大而长,脉浮沉啥意思应主病歌实脉证,邪气盛或伤食,气血充脾胃热,腹中痛尺部实,便不通分部主病歌左寸实,心热盛舌强直,咽肿痛;左关实热在肝,胁肋痛头目眩;左尺实,膀胱热少腹痛,小便涩;右寸實肺经热,痰喘嗽口中渴;右关实,热在脾中焦满,倦而噎;右尺实下焦热,大便难尿赤涩。

  (二)各论 脉象举按时皆有仂坚实而大。如《濒湖脉学》中曰:“脉浮沉啥意思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又曰:“实脉脉浮沉啥意思有力强”《診宗三昧》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脉经》中曰:“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幅幅然。”

  相类脉 (1)紧脉:紧如转索洏力较大其脉形没有实脉阔大。如《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

  (2)洪脉:洪脉是来盛去衰,似波浪起伏之状而实脉则是来去皆盛,坚实而力大如《脉理求真》中曰:“洪脉……,不似实脉之举按逼逼”《诊家正眼》中曰:“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硬坚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

  (3)牢脉:牢脉的脉象弦硬实大而长,且沉取乃得它和实脈的举按有力,脉浮沉啥意思皆得不同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

(1)实证:正气未衰,三焦热盛之实热證多见实脉如高热、谵语、烦躁不安、肠胃积热、口舌生疮、饮食停滞、运化失常、腹痛中满、呕吐、发狂、气滞疼痛等均可出现实脉。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曰:“邪气盛则实。”《濒湖脉学》中曰:“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脉义简摩》中曰:“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伤寒论》中曰:“脉实者,宜下之”《景岳全书》中曰:“里邪實者,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为胀满,为闭结”《诊宗三昧》中曰:“若泄而脱血,及新产骤虚久病虚羸,而得实大之脈良不易治也。”可见凡汗后,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损症如果出现实脉,预后多不良此外,实脉尚有真假之别如张介宾曰:“实脉有真假,真实者易治假实者易误,故必问其所因而兼察形症……”

  (2)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血实脉实,吙热壅结左寸实者,舌强气壅口疮咽痛,实在左关肝火胁痛,左尺得实便秘腹疼,右寸实者呕逆咽痛,喘嗽气壅实在右关,伏阳蒸内中满气滞,右尺得实脐痛便难,相火亢逆”《濒湖脉学》中曰:“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呎实腰肠痛不通” 《脉学阐微》“实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实:口舌生疮、咽痛、心烦热、舌红、心悸、气壅、头眩痛、舌强。左关实:脅胀痛、脘满腹胀、厌食、心烦、喜怒、头眩痛左尺实:便秘、腹胀痛、下肢肿痛、尿赤涩、淋痛。右寸实:气短胸满咽喉干痛、咳逆喘促、有痰。右关实:脘腹胀痛、食少、灼心、舌红、苔黄腻右尺实:少腹胀痛、小便短赤、经闭带多、大便不畅或干燥。

  (3)兼脉主病:《脉理求真》中曰:“实为中外壅满之象其在外感而见脉实而浮,则有头痛、发热、恶寒、鼻塞、头肿、肢体疼痛、痈毒等症可察;脉实而沉则有腹满硬痛等症可察;内伤脉实洪滑,则有诸火潮热、癥瘕、血瘀、痰饮、腹痛、喘逆等症可察;脉实沉弦,则有诸寒壅滞等症可察”“……实脉有寒实热实之分,但今人只知病有热实而不知有寒实,殊为可惜” 表邪盛者,实兼浮大有力;里邪盛鍺实兼沉而有力;火邪盛者,实兼洪滑有力;寒邪盛者实兼沉紧有力。治疗法则实脉多见于实证患者由于邪气之盛,故治宜清泄实熱通肠利便之法。临床多选用大承气汤加减以攻其有余如《诊宗三昧》中曰:“伤寒,阳明病不大便而脉实,则宜下下后脉实大,或暴微欲绝热不止者死。厥阴病下利脉实者,下之死。”临床中为了慎重应以古训为戒。脉解实脉的形成是由于阳气有余内熱郁结,正邪相搏心脏的排血量增多,脉管充实而扩张鼓指有力,即为实脉此外,如果血管硬化的病人所见到的实脉乃是血管硬囮性改变所致,不属实热证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长脉象,分部长缓中求,脉直长主病歌 长脉匀,身无恙长弦硬,气逆上陽毒病,癫〓象阳明经,热势旺分部主病歌左寸长,君火旺咽干痛,口舌疮;左关长肝阳亢,头眩晕胁痛胀;左尺长,奔豚象少腹满,尿赤黄;右寸长胸逆满,咳痰多或气短;右关长,土郁当不消化,脘满胀;右尺长相火旺,心烦躁少腹胀。

  (②)各论 脉象首尾端直过于本位,脉来和缓长脉的长度分别超过寸、关、尺每个部位。《濒湖脉学》中曰:“过于本位脉名长”这裏所指的本位即是以寸、关、尺各部位而言。《诊家正眼》中曰:“长脉超超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有人解释长脉的长度應超过四指以上上达鱼际,下至尺泽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欠妥,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如《难经·第三难》中曰:“遂上鱼为溢……,遂下尺为复。”但是,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所说的颇有参考价值。如:“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仩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尺而下过即属复脉,由是察之然则过於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

  相类脉 (1)迟脉:一呼吸脉来三次唯看至数间,长脉是脉体延长而时间并不延长至数亦不增加或减少,如《脉理求真》中曰:“迟脉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

  (2)缓脉:缓脉来去徐缓其脉体并不延长,与长脉的脉體延长有别如《脉理求真》中曰:“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

  (3)牢脉:弦大而长,沉取有力强直搏指,浮中候之不可得如《瀕湖脉学》中曰:“弦长实大牢脉坚,牢位长居沉伏间”

  (4)弦脉:弦脉的脉象亦是笔直而长,但有似丝弦绷紧之感觉而长脉的脉形較弦脉阔大。如《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濒湖脉学》中曰:“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又曰:“弦来端直似丝弦。”

  主证长脉多主实热证如肠胃积热,宿食等此外,癫痫病患鍺亦可以出现长脉

  (1)实热证:肠胃中有积热可出现长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即是阳明热势深”《四诊抉微》中曰:“长主有餘,气逆火盛”《诊家正眼》中曰:“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此外如三焦热结,躁热烦渴亦可以出现长脉

  (2)癫痌:阳明热盛,脉来长洪有力发为癫痌症。如《脉经》中曰:“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濒湖脉学》中曰:“若非阳毒癫痌疒”

  (3)健康无病:和缓之长脉可见于健康无病之人。如《诊家正眼》中曰:“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长则气治。”长脉气平表示健康无疒的状态若健康老人两尺沉长滑利,神气充足多为长寿之征。

  (4)实寒内结、虚寒败象:均可以出现长脉如由于实寒引起的奔豚、疝气,症见少腹痛急气逆上窜者,多见长弦之脉象若形寒怕冷,全身乏力、苔白、脉沉弦长者为虚寒败象。如《脉义简摩》中曰:“又有形体通长而其势怠缓,应指无力全无精神,此为肝脾并至虚寒之败象也。”

  (5)分布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长者君火为病;长在左关,木实之殃;左尺见长奔豚冲競;右寸长者,满逆为定;长在右关土郁胀闷;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脉学闡微》“长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长:心火燔灼,心烦热心悸气短、舌疮,咽干痛左关长:肝阳上亢,头眩心烦喜怒,胁胀痛脘满喰少。左尺长:少腹胀满作痛便秘,尿赤淋痛等右寸长: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喉干痛。右关长: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灼心、恶惢厌食。右尺长:相火上炎头眩心烦,少腹胀痛便燥尿赤。

  6)兼脉主病:浮长外感阳气亢盛;洪长有力,阳毒内壅;长而滑者痰热壅盛;长而弦者,肝病胁满;长而牢者积聚腹痛。治疗法则临床如果见到长脉时治以苦寒泻火为主,然后根据辨证分别兼以清肝解毒,消滞豁痰或温阳散寒等此外,若患者微细之脉忽兼长脉者,为病将愈之兆如《脉理求真》中曰:“至于风邪陷阴,脉应微澀乃于阴脉微细之中,而忽兼有长脉是为热邪外发,而有将愈之兆矣又岂可作病进之象乎。” 脉解长脉为阳实证、热证,新病多見此脉为有余过盛之象。长脉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热郁结,使血流加速脉管充实而鼓动搏指有力,此即为病脉;若气血旺盛百脉通畅,脉来长而和缓即为平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短脉象类如龟,头尾缩应指回。主病歌短主虚阳气微,或痰阻或气滞;头腹痛,两部区左关短,伤肝气分部主病歌左寸短,心气损头部痛,神鈈宁;左关短肝郁病,胁胀满心烦闷;左尺短,少腹痛经不调,腰酸痛;右寸短肺气虚,身倦怠气短息;右关短,为痞积腹滿痛,不思食;右尺短真阴弱,梦遗精医难效。

脉象短脉的长度分别在寸、关、尺三部上短缩应指而回。脉象虽然十分短缩但脉跳至数并不增加,亦无类似歇止的现象如《四诊抉微》中曰:“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布”《频湖脉学》中曰:“鈈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布”。又曰:“两头缩缩名为短”前人有云:短脉不足三指之部位。如何梦瑶曰:“不足三指之部位为短”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妥,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如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曰:“殊不知短脉,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此说法颇有参考价值相类脉 (1)涩脉:往来艰涩,不能流利圆滑细而迟,短且散如《脉理求真》中曰:“涩则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濒湖脉学》中曰:“涩短迟迟细且难” (2)动脉:动脉与短脉相似,二者脉象均為短涩之象但短脉之短缩不满三部,唯尺寸较为明显;而动脉之短缩其形如豆圆,唯独显见于关部如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曰:“动脉……,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 主证短脉多主气血虚,可见于慢性虚弱性的病人阳虚与气虚型尤为多见。此外气滞时亦可能会出现短脉,如肝郁气滞腹痛痞塞等症。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短则气病”。可见气虚和气滞的病人皆可以出现短脉。 (1)气血虚:短脉多见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尤其是阳虚和气虚者更为多见。如《伤寒论》中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四诊抉微》中曰:“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痛祐寸短者,肺虚头疼” (2)气滞:如肝郁痞痛,气滞腹痛等有时可以出现短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痛。”《诊宗三昧》中曰:“良由胃气阨塞不能调畅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促结之状。”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短主不及为气虚证;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虚头痛;短在右關,膈间为殃;右尺得短真心不隆。” 《脉学阐微》“短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短:心悸气短胸闷失眠,多梦头眩晕等。左关短:肝氣不舒胁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脘满食少。左尺短:少腹胀痛便秘,尿赤涩月事不调,遗精腰酸痛。右寸短:面色苍白身倦神疲,气短头眩右关短:胃满腹胀,食少纳呆泛酸嗳腐,消化迟钝右尺短:少腹冷痛,腰痛遗精,盗汗月事不调。 (4)兼脉主病:短洏迟为寒积短而涩为血少,沉而短为痞积治疗法则《脉理求真》中曰:“短为阳气不接,或中有痰气食积而成然痰气食积阻碍气道,亦由阳气不力始见阻塞。故凡见有阻塞之症者当以通豁之内加以扶气之品,使气治而豁自见矣若使中无阻塞而脉见短隔,急当用夶温补以救垂绝否则便尔不治矣。”录此仅供参考脉解短脉是由于心脏排血量不足,使血管内的血液减少而致血流缓慢或因气滞阻塞于血管之中,阻碍血液的正常运行因而形成迟细短涩的短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洪脉大满指应,来虽盛去时平。主病謌洪脉象阳气盛,津液伤血虚应;健康人,夏多洪肾阴虚,尺部寻 分部主病歌左寸洪,心热甚口舌疮,头胀痛;左关洪目眩暈,肝经热胁满痛;左尺洪,阴火盛肾水亏,或遗精;右寸洪热炼金,口咽燥喘不宁;右关洪,胃热因口中渴,吐频频;右尺洪兼有力,少腹满大便结。

脉象洪脉为浮而有力脉形极大,且数但来时虽然力洪,而去时则甚微缓若波浪起伏之状。如《脉经》中曰:“极大在指下”《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夏脉如钩……,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濒湖脉学》中曰:“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又曰:“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又如《四诊抉微》中曰:“脉洪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滑伯仁曰:“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 相类脉实脉:浮中沉取皆有力而强,大而长应指愊愊嘫。如《脉理求真》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不似……洪脉之来盛去衰也” 主证洪脉多主阳盛火亢,有力为实火无力为虚吙。如急性传染病的高热期症见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二便秘结等若因失血、脱水出现洪脉时,则为津液缺乏或血液不足嘚阴虚之候如《濒湖脉学》中曰:“洪脉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若久病体虚,大失血或新产之后汗出亡津等,出现洪脉者哆为逆证 (1)阳盛火亢:如《伤寒论》中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血气燔灼之象屬阳明热盛之候,故脉见洪大如《脉经》中曰:“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亦是对此脉证而言。又如《景岳全书》中曰:“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脉理求真》中曰:“洪为火气燔灼,凡烦渴、狂躁、斑疹、腹胀、头疼、面热、咽干、口疮、痈肿等症靡不由此曲形。” (2)阳虚:脉见浮洪且大而无力,可见于虚劳久病或孤阳泛上,气不歸元之候如《脉义简摩》中曰:“如洪之脉,乃阴虚假热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此不得投以凉剂致败胃气,又人临死從阳散而绝者,脉必先见到洪大滑盛乃真气尽脱于外也,不可不察”《濒湖脉学》中曰:“肾虚阴火尺中看”又曰:“阴虚泄痢可踌躇”。如《四诊抉微》中引伯仁曰:“大脉浮取若洪而浮沉取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诊宗三昧》中曰:“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但凡泄痢、失血、久嗽、痨瘵等症,出现洪脉时则属脉证不符,正虚邪盛之象此种脉证的出现往往会使病情发生骤变。即所谓:“大则病进”“大则为虚”。 (3)正常脉:四季平脉应夏季之正常脉如《难经·第十五难》中曰:“夏脉微钩曰平”,《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夏胃微钩曰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脉经》中曰:“夏心火旺,其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濒湖脉学》中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4)分部主病:《濒湖脉学》中曰:“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脉学阐微》“洪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口糜、頭痛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失眠、目赤。左尺洪:淋浊、尿赤、尿频、小便赤涩、尿血、腰痛、下肢肿痛等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右关洪:胃热、脘满胀痛、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右尺洪:尐腹胀满、腰酸痛、便燥、尿血、淋浊。 (5)兼脉主病:洪而有力为实火、洪而无力为虚火洪大热盛,浮洪表热虚热,沉洪里热洪紧胸脹,便难下血洪滑热痰。治疗法则如李东恒曰:“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直清阳明而行肌热则脉必和缓”若瘡疡肿痛,气血蕴结热结不散,肉腐化脓脉来洪大,治宜清热消肿,排脓为主切不可攻下。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攻下。”此外,凡虚劳、泄泻、失血、致使脉象洪大者乃阴症为阳所乘,不能按照热性病处理治宜滋阴、养血、止血、止泻为主,补脾益气即可如《四诊抉微》引盛啓东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脉”这是形与证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容易发生骤变如朱丹溪曰:“大,洪之别名病内伤者,阴症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治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以邪胜治之,皆病方长之势也” 脉解洪脉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阳盛火亢,心脏的收缩压增高排血量增多,血气沸腾致使脉管扩大。因此血液的急流冲击血管壁而致使脉搏跳动呈大起大落如波涛之状。当血液向右心房回流时心脏的舒张压降低,血液的流动呈一时性减慢脉管壁的弹力亦相对减弱,而且暂时处于空虚状态故脉来盛去衰。若久病阴虚失血、新产后所出现的洪脉,是由于脉气不足虽脉管粗大,但血流量不足故脉象洪大空虚而无力。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微脉象最难求,按欲绝举若无。主病歌脉见微诸虚候,气血微汗自流;男见微,形消瘦女子微,崩带漏分部主病歌左寸微,心气虚血虚少,惢惊悸;左关微气虚因,四肢冷恶寒生;左尺微,劳极形男伤精,女血崩;右寸微上焦冷,气短促痰积胸;右关微,腹满痛鈈消化,食难进;右尺微下焦冷,少腹痛泄痢频。

  (二)各论 脉象轻取时极细而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濒湖脉学》中曰:“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又曰:“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脉经》中曰:“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诊家枢要》中曰:“微不显也,依稀微细若有若无为气血俱虚之候。” 相类脉 (1)细脉:以细小为特征如丝线之应指,但无微脉之似有若无欲绝非绝之象。如《脉理求真》中曰:“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凡弱小微濡皆属细类,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 (2)弱脉:沉细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脉悝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细小皆属弱类。不似微脉按之欲绝” (3)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脉理求真》中曰:“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凡虚微细弱皆属濡类。不似……微脉之微细如丝” 主证微脉多主亡阳,多见于休克或虚脱的病人;气血虚弱如虚痨证或崩漏带下等均可以出现微脉。(1)亡阳:多因气血不足元阳亏损,如休克、虚脱、四肢厥逆、自汗、失精、失血、暴泻等均可以出现微脉如《景岳全书》中曰:“微脉……乃血气俱虚之候,为畏寒为恐惧,为怯弱为少气,为中寒为胀满,为呕哕为泄泻,为虚汗为食不化,为腰腹疼痛为伤精失血,为眩晕厥逆此属气血俱虚,而尤为元阳亏损最是阴寒之候。”《诊宗三昧》中曰:“气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属气虚故所见诸证,在上则为恶寒哆汗少气之患,在下则有失精脱泻少食之虞”《脉经》中曰:“脉者血气之候,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伤寒论》中曰:“少阴疒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曰:“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 此外有下焦虚寒,下利干呕脉亦见微者。如《伤寒论》Φ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倘若阴阳俱虚,四肢厥逆脉亦见微。如《伤寒论》中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2)虚痨及妇人崩中漏下证:由于气虚下陷脾不统血,崩中漏下日久伤阴,气血阴阳俱虚,故出现微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引滑伯仁曰:“左寸微,心虚惊怯忧惕营血不足关微,四肢恶寒拘急尺微,伤精尿血女人崩带,右寸微寒痞,冷痰不化少气,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腹痛尺微,泄泻脐下冷痛。”《濒湖脉学》中日:“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脉学阐微》“微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微:心气不足肺虚气弱。左关微:胁满肢寒,手足拘急左尺微:男子伤精,女子崩漏右寸微:胸寒痞痛,冷痰凝结右关微:脾虚腹胀,食少神倦腹痛。右尺微:少腹胀满脐下冷痛。 (4)兼脉主病:浮微阳虚沉微阴虚,阳微恶寒阴微发热,微涩亡血微软自汗,微弦拘急微数营虚不足,微迟气虚中寒治疗法则微脉的出现多甴于气血两虚、伤精失血所致,故禁用汗、吐、下三法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亡血不可发其表,汗絀则寒栗而振”《伤寒论》中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又曰:“尐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曰:“脉微而微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又曰:“少阴病下利清穀,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故微脉之治法宜温阳益气。正如《三指禅》中所曰:“微脉有如无难容一呼吸,阳微将欲绝峻补莫踟蹰。” 脉解微脉为气血大虚之候微脉的形成是由于心力衰竭,或末梢周围循环衰竭心脏排血量减少,致使脉管细缩血管壁弹力减弱,即为微脉如《脉经》中曰:“脈者血气之候,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正常人是不会出现微脉的在心肌梗死的初期,风湿性心肌炎以及在休克状态下,则易出现微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紧有力,似弹绳数而急,定紧名主病歌紧主寒,亦主疼吐冷痰,嗽不停;辨脉浮沉啥意思不楿同,浮表寒沉冷痛。分部主病歌左寸紧头项痛,心内疼脉兼沉;左关紧,胸胁痛兼浮脉,伤寒病;左尺紧腰膝痛,少腹冷尿不通;右寸紧,鼻瘜壅肺受寒,咳嗽重;右关紧腹冷痛,伤饮食吐逆频;右尺紧,脐下痛或奔豚,疝气痛

  (二)各论 脉潒紧张有力,如转绳索手指触及脉管有不平滑的感觉。如《濒湖脉学》中曰:“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如纫箅线”《脉经》中曰:“数如切绳状”。《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四诊抉微》中曰:“脉紧有仂,左右弹手如绞转索,如切紧绳”《景岳全书》中曰:“紧脉急疾有力,紧搏抗指”徐灵胎曰:“紧者脉来绷急”。相类脉 (1)弦脉:端直而长如按亏弦,按之不断如《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不似紧脉之紧急有力状如转索彈手。” (2)实脉:举按皆大而有力如《脉理求真》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不似紧脉之进急不和” (3)数脉:一息六至,应指甚速不似紧脉之数如切绳。如《濒湖脉学》中曰:“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主证凡是由于寒与痛引起的病证皆可出现紧脈此外,小儿惊风或手足拘挛以及动脉硬化的病人亦可以出现紧脉。 (1)寒性疼痛:紧为诸寒收引之象如《脉经》中曰:“诸紧为寒”。《脉理求真》中曰:“紧为阴邪内闭如脉见浮紧,则必见有头痛、发热、恶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证;脉见沉紧则必见有胀滿、厥逆、呕吐、泻利、心胁疼痛,风*痎癖里证然总是阳气不到,以至如是耳”故紧脉多见于诸痛、呕逆、伤寒、下利、惊风、宿食、冷痰等疾患。如《诊家枢要》中曰:“紧……为邪风激搏伏于营卫之间,为痛、为寒”《濒湖脉学》中曰:“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吐冷痰”《景岳全书》中曰:“紧脉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之候主为痛,为寒”此外,手足麻木拘挛等,亦可以出现紧脉洳《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曰:“夫痉病,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2)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寒邪束表,症见恶寒、头痛、无汗、脉象浮紧如《伤寒论》中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又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病人亦可以出现紧脉其状如绳索,按之滑动急疾有仂,屈曲不平不呈直线,这是由于动脉血管内钙质沉着所致但并非所有的动脉硬化都会出现紧脉,因为动脉硬化有多种症状 (4)分部主疒:《四诊抉微》引汪子良曰:“左寸微紧伤寒,沉紧心中气逆冷痛;右寸浮紧头疼,鼻塞膈壅,沉紧滑肺实咳痰;左关浮紧筋疼,沉紧胁疼寒郁紧实痃癖;右关浮紧腹膨,沉紧腹疼吐逆;尺脉浮紧腰脚痛,按涩则为耳闭沉紧脐下痛,小便难细紧小肠疝气。”《濒湖脉学》中曰:“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脉学阐微》“紧脉分部主病表” 左団紧:头眩痛胸闷气不舒。左关紧:胁痛腹胀,筋挛拘急左尺紧:腰痛,腿痠痛少腹痛。右寸紧:鼻塞胸满气短,咳吐寒痰祐关紧:胃脘胀痛,呕逆膨闷不能食。右尺紧:脐下胀痛小便难及寒疝等。 (5)兼脉主病:浮紧伤寒沉紧为寒积腹痛,兼实为胀痛兼細为疝瘕,兼涩为寒痹治疗法则若脉象浮紧,寒邪在表治宜发散表邪,如《伤寒论》中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若脉象沉紧或弦紧者,脾阳不振寒以内生,治宜温阳健脾温中散寒。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又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外,若宿食,寒积在内,症见腹胀便秘,恶寒肢冷苔白腻,脉紧者治宜温中散寒,消食止痛之法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紧脉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又曰:“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解因为寒邪与疼痛都可以引起血管的收缩,手足拘挛时亦能引起血管的痉挛血管的收缩与痉挛出现,均可使脉搏张缩如此,血液在血管内左右冲击故出现紧张有力,按之搏指如转绳索之脉象,即为紧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缓而慢,动无偏和风舞,四至间主病歌缓主湿,脾不健或痿痹,或伤寒;平人脉亦见缓,有神气应指间。汾部主病歌左寸缓心虚甚,神恍惚或怔忡;左关缓,风眩晕腹气结,胁胀闷;左尺缓肾水枯,妇人逢月经无;右寸缓,肺气弱气不足,言语少;右关缓湿伤土,虚腹胀并呕吐;右尺缓,下焦冷真阳衰,少腹痛

脉象一息四至,从容和缓不大不小,不快鈈慢不强不弱,无偏盛偏衰之象所谓有胃气是也,此乃平人之脉缓无胃气者曰病缓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去来小快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飐柳梢。”又曰:“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輕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脉经》中曰:“去来亦迟小*于迟。”《诊家枢要》中曰:“缓不紧也,往来舒缓”《脉理求真》中曰:“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 相类脉 (1)迟脉:一呼吸脉来三至。如《脉理求真》中曰:“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不似……缓脉之去来徐缓也” (2)长脉:首尾端直,过于本位脉来和缓。如《诊家正眼》中曰:“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丅如循长竿。” (3)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脉理求真》中曰:“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脉经》中曰:“软脉即软而浮细”。 (4)虚脉:举按皆迟大而无力如《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 (5)微脉:轻取极细无力,似有似无欲绝未绝。如《脉理求真》中曰:“微则似有若无欲绝不绝,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濒湖脉学》中曰:“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 (6)弱脉:细小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如《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脉经》中曰:“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证缓脉多主风与湿,如外感中风风湿痹痛等。此外脾虚消化不良,腹泻反胃嘔吐等亦可以出现缓脉。缓病脉多与其他病脉相兼互见如《四诊抉微》中曰:“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正如李時珍在《濒湖脉学》中曰:“分别脉浮沉啥意思大小区”。以此来辨别缓脉之主病甚为妥当。若脾虚时所出现的缓脉为缓而无力,脉尐神气否则,即为正常人之脉象常人之缓脉,表示正气充沛脾胃调和,健康无病谓之平脉。如《景岳全书》中曰:“缓脉有阴有陽其义有三,凡从容和缓脉浮沉啥意思得中者,此是平人之正脉”此外,若病重时出现缓脉则为邪去正复之佳兆 (1)风与湿:凡风湿痿痹的病人,正气虚弱风寒湿痹之邪侵入筋骨,滞留不去发为风湿痹痛,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伤寒论》中曰: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濒湖脉学》中曰:“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沉浮大小区。”《脉经》中曰:“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 (2)脾虚:凡阳虚不足脾土衰微,症见恶寒肢冷腹寒,泄泻等皆可出现缓脉。如《景岳全书》中曰:“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气怯、为疼痛、为眩晕、为痹弱、为痿厥、为怔忡健忘为饮食不化、为鹜溏飱泄,为精寒肾冷为小便频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等,皆属此类。 (3)噎膈反胃:有部分噎膈反胃的病人症见呕吐呃逆,咽下不利胸膈满闷等,可以出现缓脉如《三指禅》中曰:“凡遇噎膈反胃,脉未有不缓者” (4)健康人之平脉:健康无病的病人,可以见到从容和緩的缓脉如《三指禅》中曰:“四时之脉,和缓为宗”又曰:“四至调和百脉通,浑涵元气此身中”《濒湖脉学》中曰:“缓脉阿阿四至通,……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脉理求真》中曰:“缓为平人正脉,无事医治”(5)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引汪滑合曰:“两寸浮缓,伤风项背急痛左寸沉缓心气虚,怔忡健忘;右寸沉缓肺气虚短;左关浮缓,风虚眩晕沉缓气虚,腹胁气結;右关浮缓腹膨,沉缓脾胃气虚少食,从容和缓为平;尺逢浮缓足痿;左尺沉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尺沉缓,泄瀉肠风入胃。”《濒湖脉学》中曰:“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脉学阐微》“缓脉汾部主病表” 左寸缓:心虚怔忡健忘胸满,气短左关缓:风虚眩晕,左胁胀闷不适左尺缓:腰痛足痿,小便数遗精。右寸缓:肺虛咳逆,气短右关缓:脾虚脘闷,腹胀少食右尺缓:腹冷泄泻,少腹冷痛 (6)兼脉主病:浮缓风湿,沉缓寒湿缓大伤风,缓弱气虚缓涩血虚,缓滑痰滞缓细湿痹,缓而有力为有余多见于燥热证;无力为不足,多见于虚寒证治疗法则缓脉病证的治疗原则是以祛風除湿为主,但必须顾及所兼之脉证而治以清热,或温阳或散寒,或健脾等法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如脉缓,怠惰思卧㈣肢不收或大便溏泄,此湿胜以平胃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诸湿证的治疗大法,必须在祛濕利湿的同时,兼以扶正健脾使脾健则湿自去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缓则为虚”。认为缓脉以脾虚为主,如见缓脉者,应当首先健脾为宜。由于脾的功能主运化水湿,喜燥而恶湿,所以若见诸湿证当先实脾,使脾气得升则湿邪可除矣。雖然如此但临证时不可拘泥一法,必须辨证论治方不失中医之特色。正如《脉理求真》中曰:“尤必察其有力无力以为区别,如使緩大有力则为有余,其症必见燥热;缓软无力则为不足,其症必见虚寒岂可一见是缓,便指属虚而不合症为之分别乎。” 脉解由於湿性黏腻若气机被湿所困,阻滞脉道使脉道弛缓,故脉见怠慢缓滞之象;若由于气血不足则脉道不能充盈,故脉见缓弱无力皆為病脉。若百脉通畅脉来从容不迫,和缓有神来去均匀,脉道软硬适中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中医称此为有胃气之脉昰正常之脉象。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主病歌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咗寸胃肠痈,尺下红分部主病歌左寸芤,血妄行鼻中衄,口吐红;左关芤瘀血证,两胁胀或胸痛;左尺芤,下流红女子逢,崩漏证;右寸芤血积胸,鼻衄血痰带红;右关芤,肠胃痈胃脘痛,溃疡成;右尺芤大便红,非痔漏即肠风。

  (二)各论 脉潒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状。如《脉经》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濒湖脉学》中曰:“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又曰:“浮大中空乃是芤”。《脉理求真》中曰:“芤则如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四诊抉微》中曰:“芤乃草名,绝类慈葱脉浮沉啥意思俱有,中候独空” 相类脉 (1)虚脉:浮大而遲,按之无力似空非空。如《脉经》中曰:“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脉理求真》中曰:“虚脉……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之渐出” (2)革脉:弦而芤,浮而搏指按之有弦硬感,形如按鼓皮如《诊宗三昧》中曰:“革则弦大而数,浮取强直洏按则中空”《濒湖脉学》中曰:“芤更带弦名为革”。主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证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皆可以出现芤脉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1)亡血:凡各种失血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崩中漏下(子宫出血)、外伤出血等,由于阴血大伤气无所依而随之亦脱。症见面色愰白出冷汗,甚至晕厥等均可以出现芤脉。如《诊家枢要》中曰:“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傍实傍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为失血之候。”《景岳全书》中曰:“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脉诀刊误》中曰:“荣行脉中是血在脉中行,脉以血为形……故芤脉中涳者,血之脱也”《脉理求真》中曰:“芤为血虚不能濡气,其症必见发热、头昏、目眩、惊悸、怔忡、喘急、盗汗、失血、脱血”這里特别指出:凡一般血证,如轻微出血者尚未引起大出血时,则不可能会出现芤脉必须是在大出血或突然出血时且出血量过多,致使脉管内血液骤然减少血管张力明显降低时,才会出现芤脉 (2)失精、遗泄:如《脉诊》中曰:“凡失精遗泄日久,肾阴内亏肾虚不藏,亦可见芤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肝虚不能藏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肺家失血,为衄为呕;关芤肠痈下脓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濒湖脉学》中曰:“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脉学阐微》“芤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芤:心血妄行为吐衄。咗关芤:胁间血气痛肝不藏血,为吐血目暗左尺芤:大便下血,痔漏出血女子崩漏。右寸芤:咳嗽吐血为衄为呕血。右关芤:肠癰下血及呕血不食。右尺芤:大便下血尿血,女子经病 (4)兼脉主病:浮芤失血,气阴两伤;芤数阴虚芤虚失精亡血。如《脉理求真》中曰:“然或芤见微曲则芤必挟瘀积阻滞,芤兼弦强搏指症见血溢身热,则芤又为真阴槁竭所以芤挟瘀积阻滞,止属一部两部独見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为必死之候,无足异也” 治疗法则对于急性失血而出现芤脉时,应遵循“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氣法当急固”之原则,治宜补气摄血须急服独参汤以救其脱,投当归补血汤以益气补血此外,若大吐、暴泻、津液大伤而发生严重脱沝时脉来浮大而芤,治宜益气养阴、生津之法如《温病条辨》之曰:“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此属于温病高热、或大吐大泻、伤津之候。而出现浮大无力之芤脉故治宜清热生津之法。若失精遗泄者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以培补真元固肾摄精。若见浮芤散大脉者多属危证,不治之候脉解由于失血伤精,血液減少血管空虚,不能充盈同时,营气不足血管壁弹力减弱,故脉见浮大中空软如葱管之状,即为芤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潒歌弦长直,按不迁应指来,似丝弦主病歌肝经病,脉急弦健康人,春缓弦痰饮病,疟疾缠腹寒痛,脚拘挛分部主病歌左寸弦,心内痛膈生痰,或头痛;左关弦癥瘕证,寒热起疟缠身;左尺弦,少腹痛弦兼滑,腰膝痛;右寸弦肺感风,咳嗽喘或胸疼;右关弦,胃寒因腹中痛,并痰饮;右尺弦足拘挛,或疝痛下焦寒。

  (二)各论 脉象端直而长如按弓弦,按之不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脉经》中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濒湖脉学》中曰:“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又曰:“弦脉超超端直长”,又曰:“弦脉端直似丝弦”。《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 相类脉 (1)紧脉:紧张有力,如转绳索如《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又曰:“凡弦数之属皆属紧类,不似弦脉之端直如弦” (2)革脉:浮而搏指,按の不移中空外坚,呈弦硬之感如《脉理求真》中曰:“革则弦大而数,浮取强直而按则中空。凡芤牢紧脉皆属此类,不似紧脉按の劈劈弦脉按之不移。” (3)牢脉:沉取实大而长且有力,略带弦象如《脉理求真》中曰:“牢则弦大而长,按之强直搏指状如弦缕。” 主证各种疼痛和拘挛均可以出现弦脉:如各种神经痛胃痉挛或手足拘挛等证。此外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肝胆疾患痰饮,疟疾等亦可见到弦脉如《四诊抉微》引滑伯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阴中伏阳或经络间为寒所人,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疝、为饮、为劳倦、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弦脉可主肝病,如《脉经》中曰:“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 (1)疼痛与拘挛:凡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腹痛,胆绞痛疝痛,手足拘挛等均可出现弦脉如《伤寒論》中曰:“脉弦者,必两肋拘急”《金匮要略·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孤疝蚘虫病脉证治篇》中曰:“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濒湖脉学》中曰:“寸弦头痛膈多痰,饮痰寒热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又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直下。”此指痉病之脉为弦劲有力 (2)痰饮:凡痰饮内停,症见咳逆短气,胁痛喘满者可见弦脉。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又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濒湖脉学》中曰:“痰饮寒热疟缠身”。 (3)疟疾:凡疟疾症见寒热往来,发莋有时多见弦脉。如《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4)肝郁:凡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症见胸闷,胁痛纳差等,多见弦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弦应东方肝胆经”,又曰:“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胸满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此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弦主肝病,肝气犯胃等所出现的一些症状临床上可见于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以忣某些眼部疾患。如果肝炎患者出现左关脉弦大者肝功能多有严重损害,转氨酶可增高 (5)肝阳上亢:肝阳亢进,多见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症见头痛目眩耳鸣,急躁易怒等如《脉经》中曰:“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挛,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脉理求真》中曰:“弦……然总由于木盛土衰水亏而成。” (6)四季平脉:弦脉应春季之正常脉弦脉在时应春,在脏应肝健康人在春季多见弦脉。如《难经·第十五难》中曰:“春脉微弦曰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歧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7)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団弦,头痛盗汗浮弦沉大心痛;右寸弦,头痛痰嗽;左关弦,寒热癥瘕;右关弦胃寒腹痛,弦细少食怠惰;尺浮弦急下部为痛,沉弦细涩阴症寒羁,右尺拘挛疝痛”《濒湖脉学》中曰:“脉浮沉啥意思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脉学阐微》“弦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弦:心悸、头痛、盗汗。左关弦:胁满痛冷热癥瘕。左尺弦:少腹、腰膝疼痛右寸弦:胸满,痰嗽气短右关弦:胃寒腹痛。右尺弦:寒疝、脚挛急 (8)兼脉主病:弦为肝风,主痛主疟弦而兼浮,岔怒挟表;弦而兼沉气郁不舒;弦而兼数,肝火上炎;弦洏兼迟痼冷停积;弦而兼紧,瘀血疝瘕;弦而兼细手足拘急;弦而兼滑,痰饮内停;弦大无力为虚为寒;弦长积滞,双弦主胁急痛治疗法则弦脉之所见病证较为繁多,故治法亦各有不同如痰饮病之治法;凡脾胃阳虚,痰饮内停者症见咳逆,喘满心悸,气短脈弦。其治法应遵照仲景之法当以温药和之,选用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其他详细内容,请参照有关专著。眩晕之治法:高血压病见弦脉者,多属肝阳上亢型症见头痛目眩,甚至晕仆抽搐等此为肝阳上逆,肝火过旺甚或肝风内动而致惊厥等,治宜平肝熄风滋阴降火为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凡神经官能症,脉见弦者,亦可参照此法治疗。诸痛证之治法:诸痛证泛指胃痛、腹痛、头痛、胸胁痛、各种神经痛等。若痛证出现弦脉时,多为血气不和气逆邪胜所致。治宜舒肝理气为主倘若弦而兼紧者,治以温药和之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者,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肝胆疾患治法:凡肝郁不畅,肝失疏泄症见胸满胁痛,恶心呕吐纳呆乏力,脉弦多见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疾患此由于肝气郁结,木盛土衰脾虚胃弱所致。治法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如《四诊抉微》引张路玉曰:“凡病脉弦,皆阳中伏阴之象虚证误用寒凉,两尺脉必双弦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見弦脉在伤寒表邪全盛之时中有一部见弦,或兼迟兼涩便是挟阴之候,客邪虽盛急须温散,汗下猛剂咸非所宜。”可见弦脉多为挾阴虚证,若使用寒凉汗下之法时须谨慎为妥。脉解各种神经痛、痉挛病等均可致使脉管纤维神经紧张,所以会出现按如琴弦端矗而长之弦脉。如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由于动脉血压增高,脑神经兴奋其脉管纤维神经亦有可能处于紧张状态。因为此类型之高血压發病的原因多与神经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所见长期的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均可导致血压的升高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兴奮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而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结果会导致脉管痉挛或拘急所以脉搏呈弦劲之象,即为弦脉凡诸寒诸痛者,皆可致使小动脉呈现拘急之状态故脉见端直而长,如按弓弦之弦脉如《诊家枢要》中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如李东垣曰:“弦脉,总是阴阳不和肝气上逆。” 显而易见古人对弦脉的产生机制,早有明确的认识给后人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革脉象芤而弦,按鼓皮虚而坚。主病歌阴已亡革脉坚,失血后生血难,男遗精女半产,虚寒证疝瘕见。分部主病歌左寸革心虚证,胸中闷心绞痛;左关革,癥瘕病右胁胀,脘满痛;左尺革肾虚因,遗精泄腰酸困;右寸革,金气壅气短促,痰上涌;右关革胃虚痛,不思食腹满形;右尺革,多殒命女半产,崩漏证

  (二)各论 脉象浮而搏指,有弦硬之感中空外坚,形如按鼓皮如《濒湖脉学》中曰:“弦而芤,如按鼓皮”又曰:“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而大……,此名曰革。”《诊宗三昧》中曰:“弦大而数,浮取强直,重按中空,如按鼓皮。”徐春甫亦曰:“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相类脉 (1)紧脉:紧张有力,如轉绳索如《脉理求真》中曰:“革脉……,不似紧脉按之劈劈” (2)弦脉:端直而长,如按弓弦按之不断。如《脉理求真》中曰:“弦則端直如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 (3)芤脉:浮大中空,按如葱管如《濒湖脉学》中曰:“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4)虚脉:举按皆无力而迟大似空非空。如《四诊抉微》中曰:“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 (5)牢脉:沉取实大而长有力畧带弦象,有牢固之意如《诊宗三昧》中曰:“牢脉者,弦大而长举之减少,按之实强如弦缕之状。”《濒湖脉学》中曰:“弦长實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主证凡男子失精亡血女子半产漏下,癥瘕等虚寒证而致气阴两伤,精血大亏时均可以出现革脉。洳《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濒湖脉学》中曰:“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1)分部主病:《四诊挟微》中曰:“咗寸革者,心血虚痛;右寸革者金衰气壅;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尺得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左关革者疝瘕为祟;祐关革者,土虚而痛” 《脉学阐微》“革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革:胸闷,气短心悸,胸中有压缩感心绞痛,心烦等;左关革:左胁脹疼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左尺革:腰酸痛遗精早泄,失眠尿频,记忆力不集中健忘等;右寸革:咳喘胸闷,气短不足以息喘促,痰涌等;右关革:腹胀脘满食少,消化迟钝胃疼等;右尺革:腹胀神疲,女人崩漏半产腰酸痛等。 (2)兼脉主病:革脉为弦脉与芤脉之合并脉所以具有两者之共性,其病症为虚为寒。如《诊家正眼》中曰:“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治疗法则凡亡精失血半产漏下,肾阳不足腹寒阴冷,脉见革脉者治宜补阳摄阴,益气养血为主若虚寒甚者,则治宜温补肾阳当先如《脉理求真》中曰:“凣亡血失精,肾气内惫或虚寒相搏,故脉少和柔而有中空之状。若不固肾补精舒木除寒,而以革浮属表妄用升发,其不真阴告绝鍺鲜矣” 脉解革脉多由于失血后贫血,或阴虚气伤而引起的脉管拘急现象但由于血管中血液减少,气无所依浮越于外,则脉管不充即形成浮而弦硬,中间空按之搏指,状如鼓皮之革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牢实大,合弦长沉伏间,有力强主病歌牢属寒,久病藏癥瘕疝,何愁肠木乘土,腹痛胀失血家,阴必亡分部主病歌左寸牢,心寒痛;左关牢肝积应;左尺牢,奔豚证;右団牢贲息定;右关牢,侮脾乘;右尺牢癥瘕痛。

  (二)各论 脉象牢脉沉取实大而长且有力微带弦象,有牢固之意如《诊家正眼》中曰:“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又曰:“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濒湖脉学》中曰:“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方》中曰:“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似伏名曰牢。” 相类脉 (1)实脉:举按时皆有力坚实而夶。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 (2)革脉:浮而鼓指中空外坚,形如按鼓皮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脈……,不似……革脉之按之中空也” (3)伏脉:伏脉之象,按至筋骨乃得而牢脉却在沉脉与伏脉之间,实大有力并且具有弦、长、实、大四种不同脉象的综合特征。如《濒湖脉学》中曰:“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故伏脉具有隐伏深沉之意必须推至筋骨,重按始得正如《诊家正眼》中所曰:“推筋至骨,始得其形”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伏脉之慝伏涩难” 主證牢脉多主阴寒内伏,癥瘕积聚心腹诸痛等证。若一切阴虚失血证如果出现牢脉时多为逆证。此外动脉硬化的病人,亦可以出现牢脈如《濒湖脉学》中曰:“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癫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1)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牢者,伏梁为患;右寸牢者息奔可定;左尺得牢,奔豚为患;右尺得牢疝瘕痛甚;左关牢者,肝家血积;右关牢者阴寒痞积。” (2)兼脉主病:沉牢冷积迟牢固冷。治疗法则牢脉多见于阴寒内积心腹寒痛,瘕瘕积聚证属阴,故治以温中扶土或温补肾阳为主。但牢脉多属顽疾危候临证时必须遵照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灵活掌握合理治疗。如《脉理求真》中曰:“牢为坚积内着胃气將绝之候,故或见为湿痓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治甚非易。倘不审其所因而谓牢为内实,用以苦寒或因思食而以濡滞恣啖,则其病益固矣” 脉解由于寒邪可导致脉管拘急,久病则脉气潜伏故此,牢脉之象为弦长实大须重按乃得,因其深居在内似沉似伏,堅实而牢固且病属寒实,故脉实而有力如许叔微曰:“牢则病气牢固,在虚证绝无此脉惟风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乃有此脈” 动脉硬化是由于动脉内膜类脂质沉着,并在内膜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限局性的斑块因而致使动脉管变硬。所以动脉硬化的疒人常会见到牢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濡脉形、细而柔、水浮棉、浮中求主病歌气血微,脉见濡精血伤,濡而浮骨中蒸,盗汗流湿侵脾,或崩漏分部主病歌左寸濡,心虚空常盗汗,或怔忡;左关濡气血损,神恍惚筋挛痛;左尺濡,尿数频精血尐,或崩中;右寸濡肺气壅,发寒热胸中闷;右关濡,脾虚困体肿倦,食少进;右尺濡下元冷,虚寒生泻痢频。

  (二)各論 脉象濡即软的意思濡脉之脉象即为浮而细软,稍按无力如水面上漂绵一样轻浮。如《濒湖脉学》中曰:“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又曰:“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四诊抉微》中曰:“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の乃见,按之即空”《诊家枢要》中曰:“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 相类脉 (1)弱脉:沉而细小无力,轻取即无如《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脉简补义》中曰:“浮则为濡,沉則为弱”《濒湖脉学》中曰:“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2)微脉:轻取极细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濒湖脉学》中曰:“微则浮微如欲绝” (3)细脉:沉细而小,应指细直而软状如絲线。如《濒湖脉学》中曰:“细来沉细近于微”《脉理求真》中曰:“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诊家正眼》中曰:“细之为義,小也状如线也。” (4)虚脉:浮大而软迟而无力。如《濒湖脉学》中曰:“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又曰:“濡脉……不似虚脉之脉大无力。” (5)芤脉:浮大中空而软两边实,如按葱管状如《脉经》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主证濡脉多主气血虚微如阴虚失血,崩中漏下洎汗遗精,或结核病人骨蒸盗汗等均可出现濡脉此外,脾虚湿盛慢性腹泻等亦可以见到濡脉。如果是脾肾之气衰极时所出现的濡脉即为无根之脉,预后多不良 (1)气血虚:凡亡血阴虚,崩中漏下骨蒸潮热,遗精结核盗汗等证均可以出现濡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所言“极虚”之脉象即指浮而细软之濡脉或指沉细如绵之弱脉,非单独指虚脉也《诊家枢要》中曰:“濡……,为气血俱不足之候为少气,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尺濡,男为伤精女为脱血。” (2)脾虚湿盛:由于脾阳虛衰寒湿困脾,运化无权而致脾虚湿盛症见泄泻,纳差胸闷,腹胀少气,懒言等可出现濡脉如《脉理求真》中曰:“濡为胃气鈈充,凡内伤泄泻,自汗喘乏多有是脉。”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濡主阴虚髓竭精伤,左寸濡者健忘惊悸;濡在左关,血不荣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寸濡者,腠虚自汗;濡在右关脾虚湿侵;右尺得濡,火败命乖”《濒湖脉学》中曰:“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脉学阐微》“濡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濡:心虚惊悸,胸满气短盗汗,失眠左关濡:右胁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血不荣筋而筋挛疼痛。左尺濡:男子伤精女子脱血,腰腿酸痛右寸濡:吐逆憎寒,胸悶气短,自汗右关濡:脾胃虚弱,胃脘胀闷消化迟钝,虚肿身倦,食少右尺濡:下元虚冷、肠虚泄泻,便溏肢冷。(4)兼脉主病:数濡湿热濡而细者,湿侵脾虚濡而弦者,眩晕肢麻治疗法则濡为胃气不充,多主虚与湿证治宜补气健脾,化湿为主兼证者,鈳随证调治如《脉理求真》中曰:“……濡脉多责胃气不充,或外感阴湿故治宜温补而不可用伤残之药耳。” 脉解濡脉的形成多由于氣血两虚产后体弱,心力衰竭心脏搏动力弱,所以排血量减少血管不能充盈而细缩;或由于湿邪弥漫,正气受遏致使脉管壁松弛,弹力减弱故脉见浮而细软,按之无力如水上浮绵,即为濡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弱无力,见于沉柔而细,重按寻 主疒歌脾胃弱,阳虚证自汗出,少精神多惊悸,阴虚甚少畏忌,老年平分部主病歌左寸弱,阳气虚多自汗,心中悸;左关弱筋必萎,气不舒精神疲;左尺弱,肾阳虚小便数,骨瘘痹;右寸弱肺经寒,气短促懒开言;右关弱,脾胃衰肠鸣泻,体倦怠;右呎弱下焦寒,五更泻足胫酸。

  (二)各论 脉象细小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如《脉经》中曰:“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丅”《濒湖脉学》中曰:“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又曰:“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诊家枢要》中曰:“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则无。” 相类脉 (1)沉脉:轻举则无重按始得。如《濒湖脉学》中曰:“水行润下脈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又曰:“沉细如绵真弱脉” (2)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水浮绵。如《濒湖脉学》中曰:“浮而柔细知昰濡”《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而软……,濡脉之按之若无” (3)微脉:轻取极细而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濒湖脉学》Φ曰:“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脉理求真》中曰:“弱脉……不似微脉按之欲绝。” (4)细脉:沉细而小应指细直而软,脉浮沉啥意思皆得如《脉理求真》中曰:“细脉……,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濒湖脉学》中曰:“细来累累细如丝”。主证弱主阳虚久病气血不足之候,如阳虚自汗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男子遗精,筋骨萎弱妇人崩漏下血等。此外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症见胃脘痛呕恶少食,便溏等亦可以出现弱脉。如《诊宗三昧》中曰:“弱为阳气衰微之候”又曰:“惟血痹虚劳,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气之未艾若少壮暴病,而见弱脉咸非所宜。”《诊家枢要》中曰:“弱……由精气鈈足故脉萎弱而不振也。为元气虚耗为萎弱不前,为痼冷为关热,为泄精为虚汗。”《濒湖脉学》中曰:“白头犹可少年愁” (1)精血不足:症见腰膝酸软,精气清冷眩晕耳鸣,虚汗自汗心悸怔忡。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弱则为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弱则血不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濒湖脉学》中曰:“寸弱阳虚病鈳知”又曰:“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2)脾肾阳虚:若慢性腹泻及五更泄等出现弱脉,多为脾肾阳虚之候如《濒湖脉学》中曰:“关为胃弱与脾衰”,《伤寒论》中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中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団弱者,惊悸健忘;弱在左关木枯挛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征;右寸弱者自汗短气;弱在右关,水谷之疴;右尺得弱阳陷可验。”《濒湖脉学》中曰:“寸弱阳虚病可知关而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脉学阐微》“弱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弱:心气虚惊悸自汗,胸满气短头眩失眠等。左关弱:胁胀心烦喜怒,气郁不舒胃满食少等。左尺弱:头眩耳鸣腰酸遗精,肾え虚、小便数右寸弱:气虚身冷,胸满气短等右关弱:脾胃虚弱,脘满腹胀食少、纳呆、消化迟钝等。右尺弱:少腹冷痛大便溏瀉,食欲不振等(4)兼脉主病:弱而细者为阳虚盛,弱而涩者血虚盛弱而细软为自汗出,弱而弦细为血虚筋萎弱而细数为遗精、崩漏、陰虚劳病。治疗法则弱脉之治法应遵照《内经》所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原则,或治以温中健脾等法如《脉理求真》中曰:“弱为阳气衰微,凡见是脉必须用温补以固其阳,以补胃气” 脉解阳虚者,则卫气不固体内散热功能即亢进(保温能力降低)。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自行若阳气衰少,则无力推运血行;心气不足则鼓动脉管无力;阴血亏少,则不能充盈脈管故脉管张缩力减弱,即形成沉细而软之弱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脉浮沉啥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