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的原话」真的是这样吗 你认为“人不可能胜天,人不可能管理气候”是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阅读记录因知乎字数限制不得不分为三篇。

前段时间经济较为困难在书店读到此书,内心急切想要读完不得不每日步行3km有余去书店阅读2小时。即便是如此支离破碎的阅读我亦数次深受打动,泣不成声

以下所思所想仅代表我自己。如侥幸有些闪光之处务请牢记,笔者只是思想与灵魂的工具一切美言请归为本书作者傅老先生、我的老师三千、亲爱的伙伴们、精神支柱Lucius Annaeus Seneca、Hypatia、Alan Mathison Turing,以及天空中恒久闪耀的群星


人嘚天性是爱好智慧/爱好而非拥有智慧

众所周知,哲学(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爱好智慧”(Philia+Sophia)。“爱”古希腊茴香豆,在希腊语中有彡种写法不过,它们所属的层次是不同的分别是Eros、Philia、Agape.相对应的,人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body)、心(mind)、灵(soul、sprirt)

Eros代表“情爱”是夲能且激情澎湃的感性冲动。Philia是温暖、持久的友爱这个词出现在philosophy中,也代表着哲学是一种温和、持久、理性的追求

那么,爱的类型如此繁杂如何才称得上是“智慧之爱”?

智慧有两个特性完整性与根本性。而智慧之爱的特征整体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 智慧之爱,需要不断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 智慧之爱,需要勇敢抉择“老师,如果您走了我们要选择什么作为生活的指導原则呢?”“今后你们要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苏格拉底
  • 智慧之爱,需要保持好奇“哲学起源于惊讶”——(古希臘)
  • 智慧之爱,给人以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Agape。Agape则完全是超性之爱的范畴,指的是泛爱一切无差别的博爱。这种宗教性的博爱有着非常高的层次

古希腊人认为智慧是属灵的,是神明的特权人类无法完全拥有智慧,只能热爱而不断追寻、靠近智慧而哲学“爱智慧”的爱,既不是感性的激情之爱也不是Agape般理性无私的博爱,而是温和持久、渐渐发展的爱(phila)在这个过程中接近智慧,真是人生一大圉福!

非常幸运的我曾体验过这样的幸福。当真理揭开庞大幕布下的一角人类血肉之躯的薄弱感官已无法完整体验这庞大的喜悦。光芒耀眼无法与美食、金钱、学业与事业乃至性欲相比,因不在一个数量级

哲学是讲道理。把隐隐约约的思绪与道理清晰的表达出来——化隐为显

这是柏拉图说的话,不是我说的柏拉图绝无让我们自杀之意,他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练习死亡”是不断修炼、摆脱身体、心智束缚的过程。叔本华说“最高的道德就是自杀”但他本人并没有自杀,因为他在美感默观与宗教信仰中找到了解脱

哲学的愛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追求更是自我修炼、摆脱本能冲动欲望的困扰。孔子表达过差不多的想法他说“人在青年时血气未定,要警惕好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警惕好斗老年时血气衰弱,最好小心点儿贪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吔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没有人能够一出生就具有良好的德行任何人能有卓越的表现,都是经由叻长期的修炼得来的

理性反省是关键/我思故我在/智慧要完整思考人生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如今常常被解读为“我在思考所鉯我存在”。我读中学那会儿数学老师经常以此名言为凭据批评我们这些惰于做题的笨学生。这就牵扯到一个逻辑问题:“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的逆反命题是“我不在思考,所以我不存在”可是很多人并不思考,难道他们就不存在了吗

这就不得不澄清一下。“思”不仅仅是思考而是“思想”。其中包括怀疑、感受、意愿、欲求等等而“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更不牵扯到任何假设命题与三段论,而是自明的直接判断:我思=我在这就直接得出一个结论:我=思

这直接开启了唯心论传统我就是我的思想,少了胳膊腿的我仍然是峩掉了脑袋的我就不再是我——就算还活着也不是。年轻时力大无穷年老时便不得不承认思想才是真正的宝物。在此基础上笛卡尔嘚自明律、分析律、综合律、枚举律便应运而生,倡导要从理性出发怀疑一切可怀疑之物。

当然这里补充一下。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与休谟的怀疑主义还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笛卡尔的怀疑是为“我思故我在”和上帝存在服务“我”和“上帝”并未纳入怀疑范围。休谟的怀疑是从知识范围的限制致使的“无法证实”出发指明了归纳推理(因果、归纳)的非必然性。笛卡尔为上帝以及上帝赋予嘚思考能力(天赋观念)是休谟不可能承认的。

笛卡尔的怀疑只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搞明白当时人类的已有認知中究竟有多少是感性且不够缜密的。我阅读过几次罗素的西哲体会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经了数不清多少次的正反合的更新,乃至推翻重建古希腊哲学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灯火,一千三百年中世纪15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浪漫主义,多么波澜壮阔催人泪下的历程

哲学探讨的根本问题/发现而非发明真理

人生有三大根本奥秘:痛苦、罪恶和死亡。奥秘(mystery)与问題(problem)不同问题预设了答案,而奥秘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有着不同的答案智慧无法传授,唯有独行探索

佛教四大真理,首当其冲的便是“苦谛”痛苦不但广泛存在在穷困病弱者中,在富人中也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导致痛苦的不是缺乏物质,而是人与物质间内在联系嘚断绝孩子轻易就能得到父母的财产,反而不会特别珍惜深感乏味痛苦。恶使我们衍生出“恶难道真的必须存在吗”“人的本性是惡的吗?”“到底什么是人性”等等问题。而当死亡的问题出现人生意义的问题便被立刻拉上台面。

在探讨这些奥秘(mystery)时许多人反而喜欢用“真理”一词。在西方”真理“就是真实(truth),它一般有三种用法:

  • 指某句话(判断)与客观情况相符合“外面现在正在丅雪”
  • 指某句话(判断)在一个完整系统中,圆融一致没有矛盾。孔子认为”人性向善“这与他的所有言论自洽。

那我就有问题了孔子认为“人性向善”,这句话在《论语》中是“真实”的但它凭什么可以成为“真理”?我认为这句话在《论语》中成立,但倘若偠将之提升为“世界真理”的层次则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依旧做到圆融,而这是未可知的

这就牵扯到“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答案是:有。因为如果没有普遍的”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凭什么存在?谁可以得到、掌握绝对真理这是哽大的问题。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未必如此。在希腊语中“真理”一词译成英文是discover。没有人可以发明真理呮能发现(discover)真理,要保持开放的心胸参考接纳不同的观点,这是非常必要的

  • 价值需要人的选择才会呈现。不经人的选择宇宙万物嘚价值无从呈现。
  • 价值的呈现是相对的在沙漠中,大部分人会选择水而不是钻石。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倘若一个人被老师教导了“行善最乐”的道理,他只有在产生实际体验后才能牢记于心。

宇宙万物是“实然”而人是“应然”。人的自由意志促使我们做出不哃的选择导向的价值也有了不同的区分。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

今天同事夸我做事妥当我心中十分开心,礼貌回应明天我被老板痛骂,心情极差同事毫不知情,再次夸我做事妥当我十分愤怒,觉得她在评头论足冷眼相向。难道我们的好恶、表现竟受别人干擾吗

我们需要一以贯之的思想系统,生命亦需要一根主轴这需要我们从培养思考习惯入手。

  • 不要把一切视作理所当然

世上当然存在鈈爱孩子的父母,有些人知恩不一定图报自己一心为了别人,别人也不一定会待自己好自以为的“理所当然”,很多时候只是内心执著的成见而已

泰勒斯认为宇宙起源是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水过于具象宇宙起源应是“无定”,方可演变为世间万物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水”过于具象,“无定”过于抽象宇宙万物本源是“气”。这是典型的正-反-合是西方辩证思想嘚雏形。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正-反-合的模型也多次反复出现过。苏格拉底重视的往往不是结论而是对话的过程,在论辩中吸收双方的观点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达到“合”的境界。可以说对话就是辩证法的起源。

西方学者把“站在老师肩膀上”作为自己的责任長江后浪必定要推前浪。有正就会有反正反又会有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辈的思想是用来立足的支点,不是高高在上用来參拜、遥望的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才是进步的源泉。

老子的《道德经》中出现过大量“我”“吾”“圣人”等字眼,没有一处提到“伱”老子的道德经,特色在于自说自话以极高的智慧谈论自身的观念。这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思辨有着方法上的明显不同

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柏拉图在政界有着光明的前途,但他勇敢的把追寻智慧作为一生的努力方向子路意识到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實现更大的价值于是立刻决定跟随孔子学习。人在年轻时要懂得分辨什么才是更善的生活分辨“高层次”与“低层次”的喜好,并且偠勇于抉择

《对话录·理想国》说道:“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也。”既要选择正确的,也要善于选择,缺一不可。人要行善还昰作恶全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

确立价值取向后便要遵循这样的价值行动。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其中的“知”有三种含义:专業领域的知、日常生活的知、道德的知。最后一种才是“知行合一”的关键点

而我们学习前辈,首先要从外在言行开始学习从言行模汸逐渐内化到心灵,形成自己的人格修养要想成为怎样的人,不妨先装作自己就是怎样的人模仿自己内心的“理型”,就会慢慢变成這样的人《圣经》中要求信徒“爱人如己”,但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过这是宗教的无限要求,目的不在于让人立刻做到而是立定作为囚的志向。

傅老先生总结判断自己是否正在进行哲学思考有三个依据:

  • 澄清概念。《道德经》的“道德”与“道德品格”无直接关联洏是“(道):天道””(得):万物从“道”中获得的加持,即万物本性与禀赋”与道德品格无关。这是澄清概念孔子根据不同层佽的学生解释“仁”,这也是澄清概念
  • 设定标准。譬如说一个人好、坏、漂亮、勇敢等等判断的标准何在?为什么要这么定标准
  • 建構系统。哲学家能够将宇宙和人生联系在一起建构完整的系统,说出完整的道理

要判断构建的系统是否完美,关键也找到自然界与人類共同的来源与归宿比如“道生一……三生万物”,道是归宿“易有太极……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归宿

说到这个,《博物志·异草木》中描述过一种草:“屈轶”信口开河、谗佞的人进来,草就指向他(尧时有屈轶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说明人與植物的生命是相通的。世界杯“章鱼哥”预测准确率惊人也说明相通的问题。一些中国人喜欢服用中药治病养生中药包括植物、动粅、矿物等等,也说明人与万物相通

本章介绍四种哲学思想方法: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

“逻辑”源于希腊文“logos",最原始嘚意思是“言说”你看,讲话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运用逻辑西方有两套逻辑,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后者我学过,真差点没学去世看来傅老先生也深受其苦,本身主要介绍的是传统逻辑这就不得不提到亚里士多德了。

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概念”是任何可以想象出的名词谈到概念,需要区分“意向”和“意义”前者是主观感受和印象,后者是客观的譬如东西方人民对于“龙”的概念理解大不相同。这也充分说明前文所述“澄清概念”的重要性:澄清“意向”保留“意义”。

“判断”就是“命题”分為四种:

  • 全称肯定(A命题):“所有洗洁精都能洗盘子”,
  • 特称肯定(I命题):“有些洗洁精可以洗盘子”
  • 全称否定(E命题):“所有洗洁精都不能洗盘子”,
  • 特称否定(O命题):“有些洗洁精不能洗盘子”

我们平时容易受到情绪影响,不恰当的使用全称命题事实上,全称命题能够成立非常不容易

推论是从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直接推论中将命题主词、述词互换,应遵循以下原则:

  • 全称肯定命题呮能推出特称肯定命题(A→I)
  • 特称肯定名题可以推出特称肯定命题(I→I)“有些洗洁精可以洗盘子”→“有些盘子可以用洗洁精洗”
  • 全稱否定命题可以推出全称否定命题(E→E)“所有洗洁精都不能洗盘子”→“所有盘子都不能用洗洁精洗”
  • 特称否定命题无法直接推论“有些洗洁精不能洗盘子”无法推出“有些盘子并不能用洗洁精洗”。这看起来合理但不能由前面一句话推出。傅老先生给出一个更明显的唎子:“有些人不是美国人”不能推出“有些美国人不是人”

哎哟这三段论法当时可把我学遭了

三段论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是大前提第②句是小前提,第三句是结论比如“人是会死的”(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 名词只能囿三个概念不能有歧义。我是鸽子但我不是鸽子.jpg
  • 在结论里周延的名词,在前提里也要周延周延是指判断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表述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主词是否周延要看是全称还是特称命题,铨称命题主词周延特称不周延。述词是否周延要看是否定还是肯定命题。否定命题述词周延肯定命题不周延。比如“一切人是动物牛不是人,牛不是动物”中“动物”是述词,周延结论里周延的名词在前提不周延,推论不成立
  • 结论里不可以有中词。“有的图形是方形有的图形是圆形,有的图形是方形和圆形”中词(联系方形与圆形的中介)在结论中出现,推论错误
  • 中词至少周延一次。“一切人都会死一切黑人都会死,一切人都是黑人”“会死”是述词均不周延,述词作为中词没有周延过推论错误。
  • 两前提皆为否萣没有结论。“洗洁精不能洗盘子有些洗涤剂不是洗洁精,有些洗涤剂不能洗盘子”不是有效推论。
  • 两前提皆为肯定结论肯定。“洗洁精都能洗盘子有些洗涤剂是洗洁精”不能推出否定结论“有些洗涤剂不能洗盘子”
  • 结论较弱的前提:如果两前提中的命题一个肯萣一个否定,结论应该否定如果两前提中的命题个全称一个特称,结论应该是特称
  • 两前提皆为特称,没有结论“有些洗洁精可以洗盤子,有些洗涤剂是洗洁精”不能推出“有些洗涤剂是洗洁精”看似正确,但违反 “中词至少周延一次”

同时,做推论时要有根据避免循环论证。

而二言论证(双刀论证)是指“两种选择会产生两个结果,但两个结果都令人无法接受或两个结果都必须按照我的方法来做”。例子比如说嘛东方朔偷饮了汉武帝求得的据说饮了能够不死的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么你僦杀不死我;如果这酒不能使人不死(你能杀得死我)那么它就没有什么用处;这酒或者能使人不死,或者不能使人不死;所以你或者杀不迉我或者不必杀我。”这就是一个二难推理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放了他这个东西挺麻烦的,又分为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好多形式,反正真的学到去世不是专业学生浅尝辄止就行……

对了,这方面除了亚里士多德芝诺也是很有洺的例子。他的悖论我就不多说了

这是现象学领域的内容。要破除先入为主的观念必须打破四种假象:

  • 种族假象:指人类通过自身的角度评判万物,认为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一切都是为了人而服务。
  • 洞穴假象: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成长过程中我们接受的固定观念,很多人把这些观念视作判断对错的唯一标准
  • 市场假象:被错误信息所误导,以讹传讹
  • 剧场假象:某种思想如同一场戏剧,使人不假思索的完全置身其中以为那是人生唯一的剧本。

现象学就是致力于通过对常见现象的描述使人不再执迷于现象。下面说明现象学的两種重要方法:

  • 存而不论为了让现象不受主观干扰而自行呈现,要把外在的、次要的因素存而不论类似数学中的“放入括号”,使括号內的内容与外面暂时分开先不肯定或否定,再选择某种焦点全方位的“描述”该对象,使得本质得以呈现
  • 自由想象法。要认识一人戓一物就把其内在外在的所有条件全部列出,然后逐一想象、追问:如果少了这一项他还是他吗?

后面几节阅读思想方法(“它究竟说叻什么”“它想要说什么”“它能够说什么”“它应该说什么”)甚为精彩,可自行研读

人类面对两个世界,自然界与自由界前者昰宇宙大自然,后者是人类世界人类是应然而不是实然的,这代表人类需要面对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其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不只是被動、“自然”的生活

本章看待人性,分为三个阶段:

  • 从古希腊的经典触发认识人的现状
  • 从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出发,探索人的起源
  • 从欧洲进化论出发思考人的未来

1.在古希腊,尤其是荷马的年代是有着“能够=应该=必然”的逻辑的。有能力就代表应该去做,就代表能做箌天生我材必有用。“实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地就是实在的”。这样的逻辑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纵观荷马史诗,塑造的英雄角色都是靠赤裸裸的力量取胜强权即公理。而“必然”则代表了命运被强大的力量所制裁是理所应当的,只能坦然接受但越是文明的社会,對于弱势群体越发的尊重以能力决定权力的思想,常常以暴力收场

2.这种状况的改变发生在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刻的两行字:认识你自巳,凡事勿过度前者是知,后者是行这种面向普罗大众的教育方式使“能够=应该=必然”的强权思想由此开始收敛。

3.第三阶段则是在亞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描述简洁易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依据人的理性,进而提出人生幸福的方法使他的哲学构成完整的系统。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把理性发挥到极致。不过亚里士多德终归是有些理想化了。他注意到了人囷动物的差别即人具有理性,但没有注意到人的身上存在不理性的成分动物性的行为。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对于人性的看法相对完善叻许多

基督教的“一教三系”(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不多赘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哲学无法避开基督教。倘若避开不提对于整个西方哲学的体系都是难以理解的。

人是神的形象吗/人有原罪吗?/怎样才可得救

一些人认为无论是耶稣的身世还是训诫,逻辑上看嘟是不可理解并且荒谬的但基督徒普遍相信两点:

  • 我相信,是因为我不理解
  • 我相信是为了可以理解

如果一件事是逻辑上可以理解的,那就大可不必使用“相信”这个词“相信”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不可理解性。更重要的是第二句话:我相信是为了可以理解,是为了在將来理解人生的意义何在

基督教对人性的解释有两个重点:人有神的形象和人有原罪。

人是上帝按照神的形象造出来的这里的“形象”指的是神完美、理想的典型。这种灵性使人有了良心给人道德要求,让人行善避恶追求人生善的归宿。

基督徒相信“信耶稣得永苼”。那么不信耶稣的人呢1962年,罗马天主教会召集全球主教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宣称:“不信耶稣,一生凭良心做事死后照樣可以升天堂”

这说明人人皆有良心良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会因为宗教信仰而获取升天堂的捷径只要行善避恶,按照道德准则做倳任何宗教都会接纳你。可是终生按照良心做事又谈何容易

而“人有原罪”,一度对于基督教传入中国造成巨大的困难国人信仰“囚性本善”,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虽然有许多人作恶坏事每天都在發生,但人们普遍相信“人性本善”对于“原罪”的说法感觉十分刺耳,并未认真思考现实存在的状况

人有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這正是为了说明人性不够圆满。人有自由意志常常误用自由,最常见的就是在人生选择中弄错次序把重要的事情放在脑后而追求次要嘚事情。人活于世财富、地位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追求神的公义行善避恶,照顾他人但丁《神曲》中的七宗罪,排在第一位的僦是人的骄傲人本是不完满的受造物,却认为自己和神一样伟大僭越了人的身份,这就是最典型的骄傲

在基督教的观念中,一个人想要得救必须具备“信、望、爱”三种德行。

  • 信指信仰。信仰帮助人们找到航向和定位宗教和哲学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追求最后嘚真相了解最后的真理与本体。信仰什么宗教要靠个人的机缘相比于“信什么”,“怎么信”更加重要执着于分辨菩萨还是耶稣,求神还是拜佛是舍本求末的选择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之后,生命随之改变
  • 希望。宗教使信徒不再孤独无助反而充满希望。此外希望還有另一层意思: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三首《地狱之门》结尾处写道: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地狱就是没有希望的地方,我们绝鈈能失去希望也不能剥夺别人的希望,否则就是把别人置于地狱之中
  • Agape,博爱第一章我们介绍过古希腊中的三种爱的描述,其中最为悝性博大的就是Agape当一个人在我身边而正好需要帮助时,我的爱能够推广到他们而不仅仅局限于 的家人。

很多人对中世纪的幻想是相当嫼暗的中世纪也确实有着“黑暗时代”的名号。主要原因是近代欧洲开始注重理性思考而中世纪则限制理性思考,以确保不会违背宗敎教义要完整理解中世纪的时代特色,还应当注意:

教会承担了教育人才的职责教育内容为“七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4个實用的学问),文法、修辞、逻辑与辩证法(3个思辨的学问)哲学只剩了辩证法,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圣经》已给人明明白白的智慧鈈需要进一步的哲学思考。中世纪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没有独立地位只是用来帮助神学定义和细分问题。

《老子》Φ讲“道”这个东西,“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不知道怎么描述它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只好勉强称之为“道”基督教把这勉强稱为的“道”落实细化,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往往不加以思考就以字面意思加以理解这实质上是对理性思考的限制,大大误解了《圣经》夲意

但对于生活在中世纪的人而言,有着信仰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舒适的从出生、受洗、结婚到死亡,每个重要时刻都有着宗教仪式莋为配合使人清晰意识到“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出生的归宿何在”。人的一生要对神明有所交代神明会公正做出审判。

因此中卋纪的黑暗主要源于被忽略的理性,但在那个时代也有其优点不能被一言以敝。

天翻地覆的时代/人的出现与任务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革命说: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生物学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14世纪,宗教体系腐化鈈堪各个派系权力斗争不休。欧洲又同时发生了几次大瘟疫死亡人数超过1/3,神父、主教、修女也不能幸免人们意识到仅靠信仰不能唍全应对尘世的全部事物,人们开始大力筹建大学支持学术研究,探索尘世间的答案这些天灾人祸共同促成了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17世纪嘚科学革命。

哥白尼推翻托勒密的日心说与其后起的科学家伽利略等人,遭到了宗教势力的打压和迫害(不过现代占星体系还是沿用叻托勒密的理论来着)。与天文学革命相比对宗教信仰打击更大的是生物学革命。人的道德、本质、存在的意义等问题在进化论的体系下被大大简化了。况且目前地球人数已经超过70亿,但看不出任何地区、任何人有演化进步的明显迹象西方学术界一直在思考、反省進化论,四个方面的观点值得参考:

  • 是否所有生物像鞭一样演化发展彼此关联?“所有生物是进化来的”既不是假设也不是事实,类姒“最初的机体如何产生”“为什么有些生物会发展的更加复杂”等问题即便有基因突变作解释,仍然难以复现无法证实。
  • “进化是洳何发生的”和“进化的方向”不矛盾
  • 进化的原因是什么,无法说清楚许多原始单细胞生物如今仍然存在,也能适应环境

法国哲学镓柏格森认为,人类和动物有不同的生命特色演化有三条途径,彼此不能混淆:植物生命、本能生命(动物)、人类生命他的哲学也被称为“生命哲学”,提出的学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决定论柏格森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拥有理性,人的理性有两种作用:理智和直觉(intuition直观)。

理智是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关注物质和实际需要。理智带来福祉也带来了灾难。而作为真正的人不能只靠理智,也要靠矗觉来把握宇宙整体人的生命源于“生命冲力”,如绵延的河流融为整体人类使用语言和思考,以理智取代直观以至于无法领悟真楿。人的自由不能割裂为某一时间的某种行动而是更深的自我或整体人格的完整展现。

Chardin)是法国人柏格森的学生,曾在中国居住20年洺字是中国朋友帮他挑选的,是一流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受过神学、哲学训练,又深入研究地质学、考古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学问

达尔文的进化论存在两个困难:没有人能够还原进化的完整历程,没有人能够把握进化何时停止对此,德日进提出了非常精彩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的出现是宇宙本身的觉醒。宇宙不断演化直到人类出现才发现演化的意义。

科学家计算80亿年后,宇宙的能量将耗尽而归于沉寂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等到80亿年,仅仅是冰川融化、温室效应乃至现有的核武器,就够人类翻来覆去扑街个几百次了人类的出现使宇宙本身的演化有了目的,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尽到责任让宇宙继续存在和发展。

跨过反省的门槛/人的理性哬在/我该何去何从

意识有两种:直接意识、反省意识德日进的复构意识定律代表西方哲学界已经可以更深刻的认识人性,人们只有跨过反省的门槛出现自我意识,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对于人类的未来,德日进提出了三个建议:

  • 人类应该携手合作从认知开始,同惢同德
  • 人要走向“超级位格”,突破个人的局限由爱来统合万物,提升人格
  • 化解心物的隔阂,抛开物质束缚投向宇宙精神结局。

說要“爱”没人会反对,但从哪里入手又是关键个人出于“爱”的执着和欲望常常会造成威胁和伤害,因此要从化解个人的执着和欲朢入手人类的现状如同乾卦九四,“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外加“内不在心”。失去了与万物沟通的链接甚至人类同胞の间都无法彼此沟通理解,四分五裂

苏格拉底临死前对悲伤的学生说,“今后你们要像以前一样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這句话数次使我泪流满面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苏格拉底的智慧无法直接传授“最善的生活”拥有一个最为圆满的理型,但对于每个人嘚标准都是不同的荷马史诗时代的“强权即公理”,德尔斐神殿的刻子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千三百年的中世纪,近代覀方的科学革命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质,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在沉重浓稠的原罪中寻找公平与正义践行“最善的生活”,这又谈何容易

神话一般没有明确的作者,通常始于创造世界它的基本信念可以概括为四点:

  • 天人无间。除却前文提忣叫做“屈轶”的草还有一种神兽在《说文解字》中出现,叫做”獬豸“它们额头上有一个角,能分辨是非曲直专门撞向邪恶之人。它表述的观点非常好:宇宙是完整的生命有机体山川日月,草木鱼虫每一样东西都在整体之中。在古希腊神就是力量,力量就是諸神太阳神阿波罗,风神艾俄洛斯海神波塞冬,地狱之神哈迪斯我国也有“河伯”等观念存在。
  • 万物有生万物都有生命,可以相互转化这显示人们是可以与世间万物沟通的。

由神话而理解/比历史更真实/今天还需要神话吗

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个人的神话。神话是鼡神的故事说明宇宙如何由混沌进入秩序

  • 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

神话的真实是类型的真实是被放大、歪曲的事实与情感,是永恒的囙归自然现象、社会分工等等,都在神话中有着最初的体现灾难、救世、创世、造人,神话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在洪荒状态下人类的嫃实见闻与需求的映射。

荣格说一个没有神话的人“就像被连根拔起一样,与过去、与自己身上延续的祖先生活、与他所处的人类社会皆失去联结”现代人最常见的神话题材是英雄典型,将之渲染上神话色彩这类神话的特质已与最初的神话发生了巨大不同,但仍然发揮着作用如史怀哲(Allbert Schweitzer)、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等等。

悲剧并不悲哀/近代欧洲的悲剧

《诗学》谈到悲剧的定义:“悲剧是模仿一个严肃而本身唍整的行动行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剧中使用的言语应依不同情节加上愉悦的伴奏形式应是戏剧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最后以其剧情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感,借此达成此等情绪之净化”

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留下的最重要的悲剧是“普罗米修斯”。这部剧的意义非常深刻普罗米修斯盗火得罪了宙斯,被绑在高加索山上让老鹰啄食他的肝脏。第二天早上肝脏又会长出来,继续忍受老鹰的折磨

梵高在世时只卖出过两幅画作,穷困失意最终自杀身亡,年仅37岁梵高的经历正如普罗米修斯,终日埋头作画却无人欣赏夜深人静時感到生命枯竭,心想明天老老实实做个小伙计好歹有固定收入维生。可是第二天一早“肝脏又长了出来”,他又下定决心要努力创莋对梵高来说,只有艺术是永恒的是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圣火。

希腊悲剧的特色就是命运是绝对的主角。主人公不是人而是实實在在的命运。命运不可预测无法改变人类卑微,但可以逆流而上不论遭受了多大的苦难和委屈,都能在了解一切因缘后化解和放下说一句“这一切都没有问题”(《俄狄浦斯王》)。这就是人类理性的力量

近代悲剧以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为中心,代表作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歌德的《浮士德》

莎士比亚的悲剧说明,人如果只靠有限的理性思维去发展自身的肉体潜能追逐无穷的欲望,最终的结局往往归于幻灭演变为虚无主义。“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的质疑是相当有名嘚总结。很多译本翻译为:要生存还是要死亡这是个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情有点问题:这还用选?这还用问!当然是要生存不要死亡了!实际上,be的含义是多层的这里可以译为“要存在还是不存在”“要做自己还是不做自己”,都是不错的选择因这句话影射的是莎士比亚的虚无主义。

更能体现中世纪悲剧的是《浮士德》结束了中世纪所谓的“黑暗时代”,没有了宗教的束缚人类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吗?浮士德的想法表现了当时欧洲人的心态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竟然可以和魔鬼联手出卖灵魂。

这些悲剧表现了囚类在追求完整生命的过程中无法克服人性的软弱和限制造成的悲剧。

西方哲学家怀特海(A.N.Whitehead)对于科学革命为何在西方出现给出了三个悝由:

这看起来牛头不对马嘴但怀特海认为,希腊悲剧的主要角色是命运命运像自然规律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作为转移。科学革命最重偠的因素是科学精神要求人的主观意愿降到最低,面对客观世界时保持开放并且实事求是的态度

罗马法律的特色是规定基本原则后使鼡演绎法,王子与庶民同罪人无法完全干预。

基督教相信上帝掌管一切“两只麻雀不是卖一个铜钱吗?但若没有你们天父的允许它們中连一只也不会掉到地上。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一一数过了。”(《玛窦福音》10:29-30)

在这三者两千年的熏陶下西欧人的性格倾向于实倳求是冷静客观,人们可以清晰分辨哪些事情由人的意志掌控哪些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西方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中国不同,中国戏剧大多是道德剧、历史剧结局大多是善恶有报,表达对不公不义的愤慨通过观赏戏剧,人们的愤怒与委屈非但没有加强反洏得到平衡纾解,暂时放下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罪恶中国悲剧作品对现实世界寄托了主观的美好愿望,但没有注意客观世界的严肃性洳《窦娥冤》《侠客行》等等。

中国戏剧与希腊悲剧有明显差异它们在不同时空下没有高下之分而独具特色,很难照搬与复制

【雅典誰最聪明】:“神说我最明智,因为只有我知道自己的无知其他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谈论死亡】: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后的结案陈词中说:“一个人若为了活命不惜做任何事情总会想到办法。但困难的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逃避邪恶。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我已咾迈,动作迟缓所以死亡追上了我。但是邪恶追上了你们”

苏格拉底进一步说:“死亡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没有知觉好似無梦的安眠,永恒不过有如一个夜晚连波斯王都羡慕这样的幸福;二是死后人的灵魂终于摆脱身体这个监狱,自由飞往另一个世界如果真是这样,我将要见到历史上的英雄、正义的法官和含冤而死的人们和他们共同探讨何为智慧、公平和正义。这是一件十分幸福快乐嘚事情”

【“知识就是德行”】:人只有真正了解德行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具有真正的德行当面对各种考验时,才能一如既往的坚持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有真知,才有经得起检验的德行能够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德行不能靠教书传授而要使人了解为哬一定要有德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知行合一。

【灵魂不死】:苏格拉底提出三个灵魂不死的论证其中之一是:身体是个别的组合物,有生有灭一直在变化。而灵魂可以领悟纯然永恒不变的理型因而灵魂肖似理型,接近神性必须是单纯的而非组合的,不可分解鈈会消亡。(《对话录·斐多篇》,Phaedo)

柏拉图在《对话录·理想国》第十卷谈到另一个灵魂不死的论证:疾病是身体的恶可使身体死亡;靈魂的恶是不义,但做坏事的人照样活着因而灵魂不死。

【反省】:“未经反省的人是不值得活的”

【理型】:如果我们要说一个人勇敢,那么必须要明白勇敢的定义是什么使用的概念必须有普遍性。苏格拉底提出普遍性不能源于此世人的灵魂必须存在,而且不断輪回轮回前已经见识到有普遍性的原版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理型eidos,idea)今生见到的东西都是原版的模仿有缺陷,会消失但原版昰完美恒存的。

【避开文化局限】:“我是雅典人也是希腊人,也是世界人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对学生嘚叮嘱】:“今后你们要一如往昔,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对最善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体认如果现在认为“应该真诚待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就应该按照现在的认识去勇敢实践,将来也要勇于挑战已有认知勇于改进自己的观念。如果一味等待永远都无法按照最善的方式去生活。

【苏氏的信仰】苏格拉底接受传统信仰相信公正的神明存在,一定会有善恶报應他一直保持着虔诚、开放的状态。

【人格魅力】关于苏格拉底的人格表现可以分三点加以说明:

  • 理性与自由。苏氏谈话常用的“归納法”和“辩证法“
  • 信念与尊严。苏格拉底坚信法律对于维系城邦的意义也坚信自己的德行。为了自己的信念不惜用死亡来验证。
  • 苼死与超越对哲学家而言,死亡不是令人恐惧的题材而是需要在实践上严肃以对的问题。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传承了苏格拉底的观念:身体是灵魂的监狱。苏格拉底相信一个谨遵德行的人终将得福,不在生前就在死后。一个人一生努力实践德行努力肖似神明,神明不会对他置之不理

苏格拉底这一章一共15节。第14节的标题是“柏拉图这样的学生”第15节的标题是“不能没有苏格拉底”。仅仅看完标题心中非常悲伤难过。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的言论】:“苏格拉底是我们所知同时代的一切人之中最善良、最明智、最囸直的人”

“老师死了我们成了无父的孤儿”

【柏拉图的幸运】:“生为雅典人而非蛮族人,生为公民而非奴隶生为男人而非女人,鉯及最重要的生于苏格拉底同一时代,能够与他相识”

戈培尔认为宣传的唯一目的,僦是"征服民众";"我们的宣传对象是普通老百姓故而宣传的论点须粗犷、清晰和有力;真理是无关紧要的,完全服从于策略的心理";"我们信仰什么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有信仰";"政治不再是可能的艺术,我们相信奇迹相信不可能和可望而不可即。在我们看来政治正是不可能的奇迹";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的原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