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人能不能看到你的关联qqq看别人空间,号里没有任何信息,别人会知道是我吗?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文字和励志日志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一起来看看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qq空间励志日志精选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qq空间励志日志精选: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小李对自己当前的现状很不满意,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够给他指点。他向老师说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其实就是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工作,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

  听了他的话,他的老师问他:“那么,你现在到底想要做点什么呢?”

  小伙子回答道:“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现在所做的工作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我想要的生活绝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老师接着问:“那你有什么爱好和特长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我也不知道,”年轻的小伙子很诚实地回答说,“对这一点我也从来都没有仔细地考虑过。”

  老师追问:“那么假如让你选择,你想做什么呢?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呢?”

  此时,小伙子已经感到非常困惑:“我真的不清楚,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我也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老师听后,对他摇了摇头,笑着说:“你对自己当前的状况并不满意,想要离开,到其他地方去。但是,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不知道你想去哪里。而且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你怎么能改善你的处境呢?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你真的想做点什么的话,那么现在就不要犹豫不决,你必须给自己拿定主意。”

  老师对这个学生进行了彻底的分析,然后针对他的能力而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这个学生有很多潜在的能力。老师知道,对任何人来说,前进的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培养他的目标感和对自己的认识。如今,这位小伙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已经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对于一般人来说,一个人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古人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把“知己”放在首位,你只有了解了自己,清楚自己的实力,你才可能获得。人生最重要的,也不在于目标多么宏远,或者如何踌躇满志,而是善用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并且有最佳的发挥。

  你的能力决定了你的高度,不要手里拿着100万的资金就想接1000万的项目,不要一口吃一个大胖子,要量力而行。子曰:三十而立。要想“立”,就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做什么比想做什么更重要。首先要具备应有的能力,才能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不要眼高于天,要在自己心中放上一把尺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要想办法把自己的才华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成功的青睐。

qq空间励志日志精选:不信奋斗信什么

  “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

  不信奋斗,还能信什么?“含着银匙出生的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孩子,如果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大的发展、改变自己的人生,最可靠,甚至是唯一的法宝,只有奋斗。

  不奋斗可能一无所有。等靠要,等不来一份工作,等不来发展的机会,最后往往只能去“啃老”。一味地怨天尤人,蹉跎的是自己宝贵的,真正的机会来时,容易因准备不足而失去。面对青年就业难题,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首次明确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确保就业,并强调要促进就业公平。“市场主导就业”的前提下,如此政策已称得上对高校毕业生尽最大可能照顾。即便是专供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一样要面对竞争,一样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获得。

  “奋斗没有用,向上的通道早就封死了”——最近网络上一篇这样的文章引起热评。向上流动的难度在当下或许变大,可说到“封死”,除了自己放弃,其他人都做不到。就业过程中,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时有发生,急需大力纠正。然而,用人单位终究要用人,科研院所需要有才华能钻研的人才,医院需要懂专业能吃苦的年轻人,企业需要勇于开拓、积极向上的高校毕业生拓展业务……求职者自身的才华和能力永远是用人单位考虑的核心因素,没有谁会想招录一批有背景没能力的人。进入社会之初未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不等于奋斗就此无用,人生从此暗淡。最近大热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片尾,展示的那些改革开放以来成功者的形象:新东方创始人、马云、“老干妈”……起初未必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好工作”,最终靠的仍然是不懈的奋斗。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面临较大困难,同样有不少学子踏实肯干,迈出了创业的步伐,用奋斗经营自己的人生。

  强调奋斗的力量,不是说社会没责任、问题都出在个人观念。现实生活中,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就要重视经济社会中所有不平等环节,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让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打破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防止近亲繁殖,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踏实肯干的劳动者更多地积累财富,让“勤劳致富”成为劳动者可触摸、能实现、进而深信的事实。

  畅通向上的渠道意义重大。但无论怎样的通道,都不会是笔直的。公平地进入好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公平地获取好工作,不等于必定有好前途。人人有上升的机会,不是人人必定能上升。任何时候,奋斗都是人生的底色。

qq空间励志日志精选:让我的过去,告诉你的未来

  前些天受邀在复旦大学做了一次内部演讲。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校园做分享,也是第一次静下心来,总结和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心得。现在把演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分享我求学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经验,希望能够对更多的年轻人有所帮助。

  我的第一个分享:厚积薄发,时刻保持自信

  我现在是LinkedIn的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用某些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我取得了一些成功。当然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渐入佳境。说我成功的人,只会用现在的高度来衡量。不到41岁做到现在的位置。但是,如果把我的职业生涯拉成一条曲线来看,这是一个经历了非常长时间平缓上升甚至停滞的曲线,最近的四五年才开始加速的上升。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让同事按照我LinkedIn档案上的信息给我画了这么一条横向的时间轴。这就是我过往20多年求学和工作的曲线。我的三个分享,都是围绕着这条曲线展开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20xx年加入Google的时候,我已经32岁了。那时候,我还只是一名工程师。某种意义上讲,我的职业发展是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积累过程的。我92年到96年在南开大学。用传统的眼光看,我应该说不是一名好学生:没获得过一次奖学金,没有当过学生会干部,也没有什么徒步旅行、跑马拉松的壮举。但是,我的大学生活还是非常充实的。谈过恋爱,做过生意,拿了两个学士学位,考了托福和GRE,在本科一毕业的时候,就非常幸运的拿到了UCLA的奖学金,出国留学。总结一下,我没有随大流的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我没有虚度时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我时刻保持自信。

  到了美国之后,我受到的冲击和改变是非常大的。大学四年混沌之后,第一次,我感觉到了对学习的兴趣,发自内心的开始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当然后来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教科书都比较贵,动不动100多美金一本,所以舍不得不读。当然这是玩笑。可能更多的是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压力,给了自己很多的动力。另外就是那种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很容易把自己感染。

  因为中间转了一次专业,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经27岁了。27岁才开始开始工作,和那些21岁22岁就开始工作的美国人比起来,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很多了。后来,一直在几家公司,踏踏实实的编程序,严谨的钻研技术,一干就是很多年,标准的美国码农。离所谓的成功还差的很远很远。后来回到中国,转换轨道做商务。再后来从Google跳出来,创业做糯米网。从之前最多管理不到十个人,到一下子管理2500多人。到现在,成为世界顶尖科技企业的高管,一下子渐入佳境。

  回顾起来,之前的很多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一个积聚能量和准备的过程,都是一个厚积的过程,缺一不可:

  做化学研究的背景,让我懂得了科学的那份严谨;

  工程师的背景,让我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管理系的学习,让我在很早很早就种下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种子;

  美国孤身一人的经历,让我增加了很多抗压的能力;

  早期语言的障碍,对美国文化融入的困难,让我对现在的状态、现在的生活更加的珍惜;

  商务BD的工作,让我对于商业世界的认知,对于业界人脉的积累,对于人与人的沟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创业苦逼的四年,更是对自己的管理带宽,对自己的坚韧,对自己的气度,对自己对人的把控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看似不相关的这些经历,正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

  每个人的求学和职业生涯,都会有一些高高低低,有些人比较幸运,成名很早。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么幸运,比如我,会经历一个非常长的发展期。这些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未来。

  我的第二个分享:不要迷茫,把握好当下

  曾经有位年轻的下属,在他辞职出国留学之前,找我谈心。他和我说:D哥,我很迷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没意思,打开社交媒体,都是各种各样的负面,社会充满了负能量。对自己的前途也很迷茫,到底自己适合做什么,想不明白。工作几年后选择出国留学,也是一种逃避,总之非常迷茫。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解药。我想了想,对他说:首先,这个社会没有这么不堪。如果我们认真去看,社会上还是有着更多的正能量,还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其次,忧国忧民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些都不能为我们所左右。对于你,对于你这样的年轻人,最重要的不是看未来的20xx年,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当下。当你迷茫发呆的时候,捧起一本书来。发呆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读书是在增长知识。

  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如此。当年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就是22岁孤身一人来到洛杉矶。不够好,长得不够帅,没有爹可以拼,没有绿卡。我也曾经迷茫过。后来工作以后,也会经常的迷茫。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良好的读书习惯,给了我很多的能量。我记得在美国念书的头三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谈过恋爱。一周工作6天,只有周日一天休息。休息的时候做什么呢?是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和星巴克开在一起的书店。在那里,一杯咖啡,几本书,一待就是一个下午。看书就是我的休息。至少那个时候觉得特别踏实,觉得没有虚度时光。

  我这里要分享的不是读书,而是把握好当下的这种态度。你可以看不懂未来,你可以彷徨,但是与其迷茫,不如把握好当下,过充实。这样一定会有惊喜在未来等着你。

  我的第三个分享:把握好几次重大的决定

  人生中更多的是平凡和积淀。我见过一些计划性非常强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完美无缺。但其实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大多数的人,可能都会和我一样,平凡的生活。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人生中的几次重大的决定。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机会或早或晚都是类似的,关键是你能够做好准备,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或主动或被动,把握好,抓住他。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中的几次重大的决定。

  在大三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去美国。那时候出国还没有这么热,尤其是本科毕业出国。我在大学,又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英语也一般。大三那年,我父亲去美国考察,回来以后向我描述了美国的种种。一下子就激起了想去美国念书的欲望。就是那么一个点。记得大三那年的寒假,整一个假期,除了年三十和初一两天,都是在宿舍里一个人度过的。念英语,练听力。结果把握住了机会。TOFEL和GRE考的都可以,顺利的出去了。

  一开始在UCLA环境化学专业学习。导师年纪50多岁,很慈祥,对我非常好。给了我奖学金,而且让我直接读博士。我在学术上进步的很快。成绩很好,实验进展也非常顺利。两年就已经发表了两三篇学术论文,并通过了博士候选人的考试。按照那个速度,我在27岁左右,就能成为博士,然后就是博士后,教授……一条看似很顺利的路在等着我。但是,我慢慢的发现。做学问似乎不是我想要的:拿更多的经费,招更多的学生,写更多的论文,拿更多的经费,周而复始。我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很长时间泡在四通利方的BBS上,成为了出国留学论坛的版主。后来又自学搭建了一个网站,专门为想出国的学生提供资讯和帮助。于是我开始旁听了几堂计算机系的课。后来,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换专业。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一方面是对导师的可以说是背叛,一方面是对博士的放弃,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名字后面如果能加上博士两个字会非常的骄傲,另一方面也是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生活会非常的拮据。还清楚的记得,当我提出离开的时候,导师对我说:你再仔细想想。你不知道你在学术的道路上有多大的潜力啊。你可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先拿到博士再做决定。还清楚的记得,我离开实验室的那一天,导师苍白的头发和失望的眼神,他和我说:祝你早日实现你硅谷百万富翁的梦想。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勇气再次面对他。

  在规模比较小的两家创业公司做编程四年之后,我选择了加入一家大公司去让自己有更多的成长:雅虎Overture。加入雅虎后不久,有一天,发现同事们都聚在一起,谈论一个产品,原来是Google上线了Gmail。居然在线邮箱可以做的这么炫,容量可以这么大。后来,又有一次类似的经历,是Google上线了地图。这两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居然有这么一家如此创新,如此牛逼的公司。我觉得我是很不错的工程师,如何证明自己很强?加入Google!当然,还有一个想要加入Google的原因,就是我看到了自己在美国的天花板,我想要回国发展,做一件更大的事情。当时,雅虎已经进入了中国而且发展的不好,没有回中国的机会了。可是Google还没有进中国,还有机会。于是,就开始了艰苦的面试,终于如愿以偿在20xx年搬到了硅谷,加入了Google。现在看来,这是很正确的一个决定。我加入后几个月,开复就宣布加入了Google,于是我很快就加入了landingteam,回到了中国。

  4,加入千橡集团,创业糯米网

  很快在Google做了将近5年的时间。对中国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是变化的时候了。那时候有两条路,一是独立创业,二是加入一家本土公司。独立创业很快就被否决了,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加入本土公司,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和Google没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我要去一家更加本土的公司。那时候人人网做的很火。于是主动通过朋友引荐,和陈一舟聊了一次,感觉不错:千橡不大不小的规模,会有更多的空间;千橡有很多资金承诺我进去之后,会允许我内部创业。于是工资都没谈,就决定加入了千橡并很快开始创立糯米网。现在想起来,是被忽悠了。当然这是玩笑话。那时候,我Google很多同事都在考虑其他机会,但是,他们看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少150万年薪不谈,少100人团队不谈……我那时候根本没有想这些。我想的更多的是发展的潜力和未来的空间。工资方面,不算Google给的优厚的股票部分,单单是现金部分,就足足减了一半。现在回想起来,做糯米网的四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管理带宽的提升,创业的经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了解,这些这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把公司卖给百度。又到了一个重要决定的关口。是继续做下去,克服眼前的困难,把糯米网在百度体系下做大做强。是选择独立创业,再干一件大事。还是其他的选择。这时候LinkedIn的机会出现了。我和LinkedIn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具体我为什么加入LinkedIn,原因很多。现在只想讲一个原因。在我职业发展的这个阶段,单纯财务的成功已经不能有很大的满足感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个人取得成功的同时,为社会为年轻人做一些事,产生一些影响力。这就是LinkedIn这个机会最最吸引我的地方。我们都去过很多跨国公司在亚太的总部。管理层里面,有很多日本人,印度人,新加坡人,美国人,但是中国人并不多。是我们没有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有非常多的优秀的职场人士,我们有非常多聪明的年轻人。我们更多的是缺少一个机会,缺少一个国际化的平台。通过我们的努力,成就一代中国职场精英,是我的梦想。

  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把握住了,做出了相对正确的决定。人生中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决定太多的变化,但是,几次最重大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做的三个分享:厚积薄发,时刻保持自信;不要迷茫,把握好当下;把握好几次重大的决定。我既没有天赋秉异,也没有运气过人,我能够做到的,你们一定也可以做到。希望这三个分享能够和大家产生一些共鸣;希望这三个分享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这就足够了。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qq空间励志日志精选3篇,希望大家能

众人期盼多时的订阅号助手APP终于上线了!

小新赶紧下载体验了两天,怎么说呢?用这款APP注册订阅号极其简单,小新一不小心就注册了一个新公众号。这比大爷大妈注册快手方便多了!

另外,订阅号助手APP也更注重用户粉丝之间的私信互动。而近来微信的一系列动作也表明,微信有意增强并凸显公众号的评论功能,公众号留言、看一看、朋友圈三者相互打通将形成全新的微信信息流生态。

总的来看:这款APP让大家看到的是正在努力做渠道下沉的微信团队,与试图微博化的公众号。

门槛降低,老年人玩公众号不是梦

到底是微信官方出品,订阅号助手的注册门槛极低,可以直接微信登录,然后通过微信支付密码授权瞬间就可以注册一个全新的订阅号。

只要你的微信曾经绑定过银行卡开通了微信支付,你就可以瞬间获得一个订阅号!体验类似于打通微信小程序账号。发个文章也跟发朋友圈差不多,没有任何难度。

点击实名认证输入微信支付密码,新订阅号就注册成功了

这跟当初小新辛辛苦苦调整拍照姿势、上传四大页资料、等待审核结果相比,简直就是零门槛。就算与其他新APP注册流程相比,也是不知道简单到哪里去了!

在过去,也是复杂的注册流程,将许多“没有积极性”的订阅号作者拒之门外。现在微信官方这种零门槛注册方式,就是向所有人宣告:微信公众号要渠道下沉了!

2017年12月7日,微信公众号不再设置原创申请门槛,新申请账号默认自带“原创”功能,同一用户注册数量从5个降低到2个,也预示着订阅号正在转变为高普及率渠道下沉产品。

按照微信这样全民覆盖的国民应用来看,微信订阅号将迎来一大批天真无邪的大爷大妈、寂寞感伤的少男少女入驻,可以说订阅号助手完全就是新时代的QQ空间。

未来的周末,你一个人在家里吃着火锅哼着歌、翘着二郎腿打着滚,这个时候家族群突然蹦出来一条微信消息!

你点开一看,发现是隔壁二大爷远房七舅妈老妈亲信大表嫂给你发了篇《赶紧找一个男/女朋友吧!!!》《吃了这些又不会死,还能治病!!!》《你外甥XX侄女XXX还有XXXX新学了XX向你问好。》诸如此类的个人原创文章。然后大家都开始顾左右而言他,让你指点一二……

请问这个时候,你是否应该留言?你是否应该点赞?你是否应该转发?你是否应该关注?

这是一个五连发的送命题!

为什么是五连发?因为在你听到消息提示音的那一刻,就已经受到致命一击了!

更可怕的是,你把文章转发到基友群,随便吐槽两句,然后莫名其妙就被全网刷屏了!

在过去,这些是不可能发生也不用在乎的“梦想”;而未来,这将是你不得不亦步亦趋小心对待的“噩梦”!

好吧!这也只是小新帮大家预演的臆想。但至于会不会发生,你心里没点数?

评论区加入信息流,公众号就跟微博没啥区别了

然后就是公众号的微博化。

公众号的作者系统、留言评论系统正在快速进化,新的好友评论、评论点赞推送功能正在试探用户的底线。未来放开跟评功能,每篇公众号文章将变成一个个新的信息流,公众号就实现了微博的所有功能,几乎可以完全取代微博。

首先,公众号在产品逻辑上属于客服这种批量群发的回复聊天产品。为了避免公众号与粉丝之间互相产生骚扰,微信在消息推送、私信回复、评论留言上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且所有订阅号都被整理进专用的对话标签内。

普通个人订阅号每天只能推送一个消息,用户关注和发私信之后24小时内,可以进行有限条数的对话。正是这些严格的限制,使得微信无法达到微博那种及时性权威性,更无法直接替代。即便微信放开让媒体可以每天推送三次消息,因为评论功能的限制,也无法实现微博开放的话题讨论效应。

当然,微博复杂没有限度的消息推送模式,也让其难以成为即时通信APP,更无法取代微信的位置。

不过,既然已经有独立的订阅号APP,产品渠道已经下沉,连你大爷你小表妹都在玩了,公众号就难免成了微博这种互粉互转的塑料套路姐妹花的集中地。这是微信公众号向微博靠齐的第一步。

同时为了降低老年人的迷信度,微信公众号的留言评论功能也会逐渐放开,预计会演变成类微博的开放转评形态。这一块也是近两年微信一直在着重整改的,此前已经推出过相应的谣言清理、辟谣标注、夸大标识等功能。

预估即将推出的作者系统,其中一项功能就是通过作者的评论数据,帮助用户排除谣言低质量内容的。这一点跟微博大V所达成的功能很像。

但微博是通过转评热搜推荐等各种功能,用提高大V曝光量粉丝扶植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帮用户筛选用价值内容。微信公众号拿什么激励?至少要放开公众号文章的跟评转评功能吧!不过具体如何实施,小新一会再讲。

目前,微信已经放开了“朋友留言”功能,还为用户评论收到的赞及作者回复提供直达微信首页的推送功能。未来开放“作者评论跟评”“朋友留言跟评”“热评转发”“订阅号互评跟评转发”功能,那公众号的每篇文章都将直接变成一个微博热搜样式的超长信息流!

等未来,你可以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跟评好友留言、还能将作者留言精选留言转发到朋友圈、你喜欢的作者热评也会出现在看一看热点话题之后,微信基本也就能实现微博所有的价值了。

公众号评论区会怎么变?

张小龙一直不愿意让用户在公众号评论区侃大山,公众号的评论区官方称呼是“留言区”,这是在逼着用户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跟好友互动。就连新的朋友留言功能,其实也是在暗示用户“你朋友都看了还评了,转发到朋友圈也无妨”。

不过现在微信已经参照微博热搜打造看一看,预计也正在参考微博转评设计公众号的留言跟评系统,并为其提供直通微信主页的推送功能。

公众号评论系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有点像从互联网1.0向互联网2.0过渡的意味。

那公众号的评论系统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前边已经说过了,公众号留言评论区是要朝着微博式的信息流方向发展。具体的产品功能也不难猜测。

“作者评论跟评”“朋友留言跟评”“精选评论热评转发”“订阅号互评跟评转发”这些都是可以预测的功能,核心就是跟评、转发、作者三个功能,以此来激励用户多多评论。

这些功能何时以何种形象实现,这是一个问题。毕竟微信手里有着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社交数据,早在2015年自媒体们就已经发现公众号活跃度大幅下滑,但在基本功能没有多少改动的情况下,公众号楞能撑到今天已经展示出微信强悍的产品数据掌控能力。

其中订阅号转发、朋友留言功能早已经实现。新的朋友留言、点赞提醒功能预计能帮助公众号再撑多半年时间,最迟到今年12月份的时候,相信微信就不得不推出“作者评论跟评”功能。

“作者评论跟评”功能跟朋友留言相比,社交关系链太弱,影响力会小不少,预估很快就撑不下去。最迟到明年微信公开课,“精选评论热评转发”功能就必须要推出了。

以张小龙极简的产品理念来看,“朋友留言跟评”功能不会在公众号出现,因为朋友圈已经有这个功能,再放到公众号里就是多此一举。而且一旦有这个功能之后,用户转发到朋友圈的欲望就会直线下降。

张小龙想把评论区打造成信息流,也想让他保持干净清爽。

另外,这些功能也严重受其他功能上线节奏影响。

微信给投稿作者准备的流量在哪?

还有已经郑重预告、正在路上的作者投稿系统。

这个系统不可能仅仅是另起一行标注作者的名字那么简单,微信官方必定会动用各种推荐算法为作者们进行曝光,否则作者们根本没有任何主动性。

在此前,微信已经通过辟谣、声明两个功能,来搭建一个权威公众号生态。这些权威公众号可根据与自己及所从事领域相关的关键词,找到相关文章,选择进行辟谣和声明。微信还专门为其提供了“微信辟谣助手”“较真辟谣神器”两款小程序。

不过辟谣、声明功能入驻的都是机构公众号,并且相关辟谣、声明都直接在微信文章打开之前进行着重显示。与普通微信用户有着相似权重的作者们,显然没有这个待遇。作者们能获得的最大权利,就是在文章评论区获取高亮特权,具体到功能上就是可以回复任意用户、也可以被任意用户跟评。

但这些功能还是无法对投稿作者进行更多的主动曝光。而微信这么精明,显然也不愿意白拿流量给别人做推荐,作者必须干更多的活才行。

从对比微博来看,作者们要提供的服务是帮助用户筛选优质内容,这是公众号在过去一直无法实现的,现在这一功能也掌握在微信看一看官方运营手里。未来,这一功能则需要微信的推荐算法来进行,作者们就是从这些推荐算法规则里获取流量。

这些算法所参考的权重,算下来也只有作者文章和用户点赞转发的作者热评数据。综合这些数据预测出用户喜欢哪一个作者,然后在看一看推出“你喜欢的作者也在看”功能。

那些努力评论笔耕不辍获赞最多的作者们,就可以通过微信推荐算法在看一看里进行集中曝光。这时候公众号就跟微博没有任何区别了。

预估为了给作者提供更多的曝光空间,看一看还会演变成类似知乎问答的形态。

综合下来,未来微信公众号应该这么运营:

公众号文章相当于一个热点话题或知乎问题,所有作者们一方面写文章投稿、一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进行评论集赞求转发,以此拉高自己账号在看一看的曝光权重。
等自己账号权重到一定水平后,注册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每天在订阅号APP里发布短平快文章,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找到其他权威作者,进行互动提高自己公众号的曝光度,获取粉丝。
至于盈利,直接在文章中加入商品推荐、小程序推荐,文中及评论区置顶广告文案,都可以产生盈利,都可以达到收割粉丝的目的。

你妈用公众号教训你,问你怕不怕?

有了这些手段之后,许多人免不了会受到亲戚好友的“牵连”,被迫养成每日查看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习惯,并且在评论区进行深刻的互动。

至少,你亲妈让你必须关注她的公众号,并且亲自监督你,每天阅读总结评论转发感悟她的所思所想……说实话,你有多大的胆量与实力不从?

你妈辛辛苦苦发一篇文章,那可是懿旨啊!字字珠玑毫无废话。你得帮衬着把你妈打造成《新闻联播》里的伟光正形象,丝毫不得懈怠。

以前直来直往给你催婚,现在用文字的力量,委婉得让你屈服。多良苦用心天下父母心。

而且微信已经开始在公众号作者和评论上动刀子了。

张小龙亲口说要打造投稿功能,这简直就是为你爸妈的老年生活定制的!

想想有一天,你一肚子火憋不住,给你妈的600字原创文章评论“妈,你这是在制造朋友圈谣言!”顺便又投诉给微信较真谣言分辨器,于是你亲妈的文章受到了一些额外的标注。

你妈就开始笔耕不辍,到处写评论到处转发文章到处投稿,终于有一天,她的文章投到了广场舞领队张大妈账号里、一个你没听说过但很出名的“老年之友”账号里、一个看起来很正经的账号里……

你这个时候也只能心如止水,打电话问到:“妈,这一次润笔费代写费多少钱?让人家发文章收了多少钱?”

你觉得你应该撂两句狠话,进两句忠言,但一想家里还买了5万块的保健设备,这个不算什么,不能气着父母。你也就得过且过了。

当然,还有文笔不够的大爷大妈们。他们则可以把所有精力投放在热评区,号召老友把自己的评论点赞直到进入热评,然后把成为热评的评论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里。

同时不要忽略了,微信在看一看上做的最新动作,“热点话题”“好友都在读”,未来再加入一个“你妈正在参与”,看一看不可避免的跟微博热搜越来越像。

现在万千迷妹迷弟给爱豆打call买热搜,未来就要千万大爷大妈整齐列队,为了让你相亲生孩子集资上热点话题。

这或许是未来公众号生态要面临的新问题。

以前,大家总觉得微信的信息流太少,一群人吵着闹着要让张小龙上信息流产品。现在张小龙要把每篇文章都变成一个新的信息流裂变阵地,一口气送给大家无数个信息流。这也算是张小龙心目中更高级形态的信息流,一个去中心化无限分发的信息流。

目前订阅号助手APP还未提供直接发布视频的功能,一次也只能发布一条文章。在短视频社交热火朝天的今天,视频发布功能只会迟到绝不会缺失。其他微信再一次改变整个市场。

不过我们还是静待老年人抢占公众号热评吧!当年为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们点的赞,未来还要在你爸妈身上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能不能看到你的关联qq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