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人学马云学历低为什么还能成功好吗

10月1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百富榜名单,马云家族以2700亿登顶中国首富,而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则以2500亿跌至第二位,而马化腾13年来首次出现资产缩水,以2400亿元排第三。第四名是碧桂园37岁的杨惠妍,以1500亿财富蝉联中国女首富。

阿里巴巴CEO马云在接受撒贝宁采访,表示“我从1999年创业阿里巴巴到现在,没有拿过一个月工资,”表示工资都发到了老婆那里,他还称“我从来没碰钱,我对钱没兴趣”。

此刻,相信小撒的表情代表了千万网友的心情。

登上又怎么样  丝毫不影响我的排名

马云家族财富增长了700亿。当然,这并不是靠阿里巴巴平台亦或者天猫的快速发展,也不是靠每年双十一都新高的销售业绩,其内在增长主要得益于蚂蚁金服的估值。当越来越多人使用蚂蚁花呗、蚂蚁保险等金融服务时,马云家族的资产也随之暴涨。

有钱人为什么更需要保险

有人说保险是保障,有人说保险是储蓄,也有人说保险是投资……但对富人来讲: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资产保全,这种方式就叫保险!保险无法给富人以灵活的存取功能,无法给予富人高额的投资回报,却能帮富人进行资产保全!

长期荣登香港富豪榜榜首的李嘉诚,虽然他很有钱,甚至买下几家保险公司也不在话下,但偏偏喜欢买保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像李嘉诚那样的有钱人也要买保险呢?难道他的财富还不足以抵御风险?我们听听这位香港首富是咋说的。

他认为,人对财富的支配一定要具有三种权力:所有权,控制权,受益权,因此,企业资产不等于个人资产;个人资产不代表有绝对支配权,只有人寿保险,才真正保全财产,传富子孙后代!人寿保险是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留给自己与家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大名鼎鼎的“崩盘帝”国世平教授曾经说过:中国企业家活该倒闭,没有学会用保险锁定利润和保全资产,现在的很多企业家不是已经破产就是在走向破产的路上。

一个投资,你难道只进攻,没防守,怎样做到攻守兼备呢?为什么外国的企业家、富豪、千万富豪一旦富有,往往终身富裕。

就是因为外国的企业家非常注意锁定他的利润,赚一千万,国外一定是把其中的200万锁定下来买保险。一旦投资失败,我还有这笔保险资金供我东山再起,重出江湖。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就不知道做防御型投资,总是想到进攻!进攻!急功近利,不破产才怪。

大家要熟悉保险,我们在买保险的时候,一定是把他作为资产的配置!国外的资产配置是什么?他的进攻型资产配置为75%,防御型资产配置为25%,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你别讲20%,你连5%都没有。那你为什么不这样配置资产呢?

如果在过去的十年,你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型投资,那么现在就到了你要增加防御型投资的时候了!十年赚的钱到了你锁定的时候了,买进保险作为防御型投资。

保险不仅仅是保障的工具,更是保卫资产守护资产的工具。中国的富人群体,购买保险一般来说都是出于以下两个目的:高端医疗、财富传承。事实上,保险也能很好的完成这两个目标。

其实,守住财富,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年都有大量的企业家大量的老板破产,他们辛辛苦苦几十年,却因为一些风险在短时间内,就损失了自己所有的财富。

山西首富七年败光100亿

曾经的山西首富李兆会早在2003年就已在山西商界如雷贯耳,无人不知。2003年初,有着“山西钢铁大王”之称的海鑫钢铁前任董事长李海仓发生意外被人刺杀,后传是因为私人恩怨导致。而22岁的李兆会临危受命,接受了家族企业,被称为最年轻的首富。

2010年,李兆会迎娶影视明星车晓,车晓出生在演艺世家,母亲王丽云也是著名演员,结婚时的场面真的是非常浩大,开席500桌,婚车200余辆,什么悍马车队,当时也成为新闻的头条。

因为是李总的大婚,一向对员工不薄的他,邀请1万多名员工全部参加婚宴,而且不收礼金,还发给他们红包,500元起步,光是这项开支就花了他们600多万元。可见李兆会出手有多么阔绰,但婚后1年零3个月后李兆会和车晓和平离婚。

2010年胡润百富排名,李兆会还凭借100亿元的财富排在第85位。不过在李兆会继承海鑫钢铁的12年之后,他终于把百亿的资产败光了,山西海鑫集团破产重整进入法律程序。

这意味着,作为董事长的李兆会已经败光百亿身家,因为海鑫集团现有负债及对外担保数字约为104.59亿元,而他的资产也不过只有100亿,已资不抵债。

江苏首富从315亿身家到负债60亿

祝义才曾经是雨润集团的董事长,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两个哥哥因为吃不上饭饿死了,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体制内,结果没过一个月后他就辞职了,辞职后他捣腾起了水产生意,结果不多一年就赚了480万。

但是人家挣了个满盆盈钵后又不干了,转身挤进冷鲜肉行业,仅用了12年就登上了福布斯百富榜,以315亿的财富成了江苏首富。

可功成名就后祝义才便开始了花样作死生涯,频曝丑闻,集团内部千疮百孔,百亿身家败光不说还欠了60亿的债,而他本人最终也没逃过牢狱之灾。本是意气风发、前途无限的草根创业英雄,结果最终却成了守不住财富的败寇,其中过程,让人唏嘘感叹。

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案例,企业家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艰难创业,由于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公司破产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着实给我们沉痛的思考。而我们也看到国外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早早地用保险规避风险,安享晚年。两种结局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中国富豪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财富榜上,年缴费百万元以上的大单在保险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富豪愿花重金购买保险,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份保障吗?不完全是,高净值人群,更加看重保险的三个维度功能,

我们都知道,保险的四大功能:保障、保证、保全、保持,这四大功能是其它任何金融产品无法替代的,已成为全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地区家庭理财的最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领取保险给付和理赔金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包括身故赔偿金、车损赔付、医疗保险金等分红类保险的分红收益,也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人寿保险还具有分配遗产的功能。在国外,富豪们通过购买高额人寿保险,来有效规避因大量资金和财产滞留所产生的利息所得税及遗产税。

同时保险指定受益人的独特方式,还可以有效避免遗产纠纷。对富人而言,及早做好人生财富的规划,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规避投资风险,容易变现

富豪们虽然手头上有大把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但一笔生意或项目动辄几百几千万投资,经营风险巨大。通过购买高额的保单,将一部分的资金脱逃出这个风险。不至于在投资失败的时候,一无所有。

而当资产被冻结或被强制拍卖时,保单贷款功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最好的变现工具,解决资金困境。

对富豪来说,投资失败导致最终破产是常有的事。也许前一天还风光无限,就因为一个决策,第二天可能就一无所有,倾家荡产。家里贵重的东西拿来拍卖抵债。

如果曾经买过大单保险,兴许还能为自己和家人留一条后路。因为当所有的财产都被冻结甚至拍卖时,唯有人寿保险的保单不能被冻结和拍卖,被保险人领取保险金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计入资产抵债程序。

富人们一辈子打拼,积累下来的财富,虽然注定会传承给子女。但却没有谁愿意子女成为贪图享乐的寄生虫,通过购买保险,富人们的资产可以按年金的方式分年给付下一代,一直从幼年持续到老年。

这样做一举三得,既不必担心财产在短时间内被挥霍一空,又能培养富二代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保证了他们有一定质量的生活。

保险就是以法律合同的形式,拿出您今天收入的10%,保住你90%的钱。确保让你在未来不可知的日子里有一笔可知的金钱!你的钱永远都属于你,而且保值增值。

  2022年4月8日,《财富》杂志正式发布了“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榜单。企业家是人民的英雄,企业的领导者好不好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一次,中国50大商业领袖,尤其是10大企业家宣布,这是一张商业世界的权力割据图,也说明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节目:中国十大商业领袖都有哪些人,榜单背后透露了哪些信号。

  先来揭晓第十名,现年61岁的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   

  许多人不熟悉徐征。事实上,这并不是徐征第一次被列入商界领袖50强,但与前一年相比,这次徐征首次进入前10名。这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建工集团所做的贡献密切相关。近年来,上海建工帮助上海、天津、武汉、成都、沈阳等地建设防疫隔离设施,体现了国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业务管理上,上海建工也表现不俗。上市公司上海建工已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建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15.16亿元。

  第九名是现年68岁的格力集团掌舵人“董明珠”   

  董明珠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女性商业领袖。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国内女性商界领袖排行榜中,董明珠常年独占榜首。   

  《财富》杂志指出,自董明珠成为格力电器掌舵人以来,她一直以铁腕手段管理着这家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并成功带领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疫情爆发后,面对中国消费者被困家中,格力3万家线下门店关门的局面,董明珠开始探索新的销售模式。董明珠,一个业务员,亲自上台,重操旧业,跑遍很多城市,网上直播卖货。2021年4月,在董明珠的第一场直播秀销售额约为3.4万美元,到9月,在董明珠的直播销售额达到1.75亿美元。此外,格力还先后向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捐赠了空调、空气净化器等物资。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电器多条战线作战,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这说明董明珠是一个主动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企业家。

  第八名是大家熟悉的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   

  今年52岁的雷军登上十大榜单,与他背后的小米集团的成功密不可分。去年,小米还成功入围国内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百强名单。目前在华为打压的背景下,小米已经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手机巨头。随着5G新时代的到来,小米在小家电和物联网领域占据了战略地位,目标是为每一个家庭带来更快、更便捷的智能生活。   

  第七名王传福:56 岁,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电动车时代揭幕,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也是汽车产业升级的受益者。作为国内电池技术的领军人物,王传福在1995年抛弃了体制内的铁饭碗创办了比亚迪。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王传福坚持技术优先,质量为王的理念。比亚迪在短短十几年内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   

  除了电池,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同样驾轻就熟。根据比亚迪2021年年报披露的数据,2021年比亚迪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60万辆,较2020年翻了两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17%。2022年,比亚迪电动车销量增长趋势持续。2022年3月,比亚迪单月生产新能源汽车10.67万辆,同比增长396.27%。比亚迪甚至在今年3月宣布停产燃油车。   

  第六名是现年58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马云第一次被挤出了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前五名。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疑对国内电商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成立到2011年,阿里巴巴改变了国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生态。在电商平台的冲击下,线下实体店服务差、效率低、退货难的老问题逐渐被打破。淘宝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更好的服务,而且在成本上也有优势。   

  2011年后,阿里巴巴凭借自身优势实现了对电商平台的垄断。早期的阿里和马云无疑是以颠覆性的形象出现的,而自电商帝国形成以来,阿里巴巴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主业和初心。2021年被称为国内互联网平台监管元年。   

,在强监管之下,阿里巴巴利用资本进行扩张,在行业中进行垄断等一系列现象逐一曝光,不仅领到了182亿元的巨额罚单,内部各业务条线也被要求重塑。这或许也是马云跌出榜单前五名的原因之一。   

第五名是现年54 岁的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志祥。

张志祥的名字我估计大部分的观众都没有听到过,但他可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钢铁大王。北京建龙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474.63亿元、利润83.62亿元,不仅如此,集团粗钢产量达到3671万吨,整体规模居全球钢铁企业第8位。

榜单第四名是国内新能源“一哥”宁德时代创始人,现年54岁的曾毓群。

股民无人不知宁王,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宁德时代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一哥”。从2021年初市值逼近万亿元,到2021年末成为市值排名第三位的公司,成立时间才刚刚满十年的宁德时代迎来了行业和企业的高光时刻。已经是巨无霸的宁德时代还在高速增长,2021年,企业装机量同比增长167.13%,市场占有率高达32.6%,预计未来,宁德时代将以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动力电池为核心业务,产品将逐渐覆盖无人矿山、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等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应用场景。

曾毓群是个低调的实业家,同时也是美团王兴的偶像,有一个趣闻说的是,王兴说早年一个投资了宁德时代的朋友第一次去曾毓群的办公室,就被墙上“赌性更坚强”五个字震撼住了。当时他心想,果然是福建人,并问曾毓敏,为什么不挂“爱拼才会赢”呢?没想到曾毓敏很认真地回复: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通过这件事情,曾毓群作为福建企业家敢拼敢闯敢赌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好了,已经到了公布榜单前三甲的时候了。

首先公布季军,是现年50岁的腾讯集团创始人马化腾。

马化腾在国内互联网大佬当中是属于比较低调、务实的性格,与阿里巴巴一样,腾讯集团的2021年也并不好过,可以说是经历了内忧外患,根据腾讯公布的财报数据,2021年腾讯实现营收5601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约1238亿元,同比增长1%,2021年是近十年来腾讯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2021年以来,马化腾与腾讯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了企业科技发展与社会公益活动上,马化腾提出,腾讯由原来的互联网经济要更多转向关注实体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并进一步提出了用户、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国家强调“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腾讯已经公布了合计1000亿元的公益计划,其中首批500亿元将用于发展“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另有500亿元将用于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不管是马化腾本人,还是腾讯的员工,都属于国内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根据腾讯集团披露的员工薪酬数据计算而得,腾讯员工平均薪酬每个月约为8万元,这么高的月收入可能是很多人一年的收入,腾讯和马化腾为社会做贡献,实在是太应该了。

亚军选手是今年39岁的张一鸣,作为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同样还是前十强当中最年轻的领袖。

张一鸣位列榜单第二名,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预料,2021年,字节跳动以约2.3万亿元的估值超过马云的蚂蚁集团和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公司,可以说,当前的字节跳动已经成为了国内科技领域最受瞩目的公司。企业的发展为张一鸣带来了财富与成功,前不久,福布斯发布全球亿万富豪榜,张一鸣以500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在总榜单第25位,成为国内仅次于钟睒睒的富豪,此外,《福布斯》将字节跳动视为当今全球最有价值的未上市独角兽公司。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毫无疑问是华为集团创始人任正非,有趣的是,今年77岁的任正非和位列第二名的张一鸣分别是榜单中年级最大和最小的两个人,两个人整整相差了38岁。任正非做得好事业,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爱国热情,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商业领袖。90年代,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写道:“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走过一个个冬天。如果你对任正非和华为的创业史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苦难英雄任正非》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研究华为将近20年,可以说是任正非之外,最了解华为的人之一,书中很客观地对任正非其人进行了剖析,而不是一味地赞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任正非,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书中收录了华为历年来经历的每一次危机,并且从管理学和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真正总结出了华为过人的软实力。

这几年,在美国芯片禁运的制裁下,华为仍然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21年营收6368亿元,同比下降了28.6%,消费者终端业务几乎腰斩,净利润1137亿元,虽然同比实现了大幅增长,但与荣耀、超聚变(X86服务器业务)的出售有很大关系。

困境之下,华为仍然以研发为核心,坚持多线出击的战略,2021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427亿元,按照华为高管的原话来说,研发人员一直是华为最大的财富。这几年,华为已经打造了欧拉、昇思、鸿蒙生态,并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拓展光伏、储能等项目,华为的路在越走越宽,也是当前国内科技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前十名之外,著名的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三一重工掌舵人梁稳根、万科董事长郁亮、顺丰集团创始人王卫与美团创始人王兴纷纷榜上有名,这里我就不再花时间为大家一一介绍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网上看一看榜单。

从财富杂志“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的整体情况来看,上榜人物中,只有7位女性,男女分布差距悬殊;而从年龄分布来看,50岁以上的占到75%以上,其中50-60岁有25人,占到一半比重;再来看商业领袖们所处的行业,信息科技、先进制造、传统基础行业位居前三,并且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逐年有提升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富钟睒睒并没有上榜,一方面跟钟睒睒本人低调的个性相关,一方面也说明财富对榜单的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反过来,商界领袖本人的社会责任心与参与公益事业的程度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日益成为领袖们行走江湖的名片。

节目到了尾声,“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中有你关注的企业家吗?你对中国首富未上榜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喜欢节目的朋友别忘了点赞,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Ophelia是传统教育竞争中的“赢家”,成为2个孩子的妈妈后,却选择让孩子们走一条跟她完全不一样的路。她在“叛逃”体制内教育路上的焦虑和纠结,却一点也不少……

出生于70年代的Ophelia是个妥妥的“别人家孩子”,学习一路顺风顺水。小学就近入学,初中考到了上海市的头牌初中重点班,高中考上了上海高中“八大金刚”之一,半只脚踏进重点大学。

虽然Ophelia的成绩有点偏文科,但因为她的散文经常发表在《青年报》上,机缘之下,最终她拿到了保送北京大学的博物馆专业的名额,本科毕业后又直升进入考古专业。

回到上海工作的十几年,Ophelia加入软件行业,做过HR、还拿到了的认证,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服务近1年。

成为2个男孩的妈妈后,Ophelia对教育越发感兴趣,目前她是一家教育机构的学术主任,负责整体课程教研管理与教学管理。

走到了体制内金字塔顶尖的Ophelia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她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学习不如自己,会让学霸妈妈感到焦虑不安吗?

仅仅以好好学习为目标,

我1997年入学,2001年本科毕业,毕业后20年,我们这群在应试教育竞争中的所谓“赢家”,最后是否都站上了传统意义的人生巅峰?好像并非如此。

我的同学们普遍看淡物化的成功,赚多少钱或做到什么职位。他们更关注的是:你现在的生活是否是你想要的,你是否正做着你既擅长又喜欢的事情——同样是工作,被迫996的“社畜”和那些因为热爱没日没夜创业的“大佬”幸福感完全不同。

回顾我的求学经历,看起来一帆风顺,我自己却并非毫无遗憾。我学了7年的考古,毕业后却做了与此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浪费”,有时我自己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但不能否认的是,考古专业的学习对我综合管理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有极大帮助,以至于我一毕业就能零起点担任HR;考古学中器物的登记造册、整理,也与企业制定流程相关。从这个方面来看,本硕7年绝不是浪费。

另一方面,曾经里被灌输只要学习好,干啥都能成功的我,工作后才渐渐领悟到:如果把自己的学习能力,用在既擅长,又感兴趣的地方,人生会更加如鱼得水。工作后,我发现自己特别擅长观察、分析和沟通,我的情绪起伏很少左右自己理性的判断,从事心理咨询相关的行业我特别得心应手。

虽然工作后也可以参加相关的课程学习,但如果我早一点想明白“未来的我人生要这样”,在大学时就进行相关的专业学习,也许今日的我能以一己之力,影响更多的人吧。

随着我如今接触的应届生年龄越来越小,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当初的遗憾”都能在后来被发现,并得到弥补。很多年轻人宏观上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擅长什么,细节上也表现比较被动——如果领导不对他提要求,他对自己没有要求。

追根溯源,他们从小被动长大,被安排做作业,参加课外班,去所谓的名校,他们只要按照老师、家长的要求,被动成长,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家长手上。

因此我意识到,成人介入太多的教育,会让孩子的主动性被磨灭,他们很少会去想:我喜欢什么,我长大了要做什么?

所以,我的大儿子7年级,我经常问他:“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我并不认为他现在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小孩的想法时刻在变,但这样的提问依然是有意义的。首先要有目标,才能在人生的进程里不断去调整,最后找到自己的方向,要让他有思考的习惯和意识。

4年级的小儿子也经常被我如此提问,但问题更多集中在眼下的目标是什么,比如今天快点写完作业,可以玩一会儿。我目的是希望他能做好计划,发挥学习。

喂知识破坏了他们的学习力

我进了北大后见识到了很多令人膜拜的“天才”,我有个师兄有过目不忘的天赋,他快速看完一本书,合起书本就能告诉你某一段话在书中的哪个章节,后来他去做了科研,这样的能人在北大并不少见。

所以在我的同学圈,“鸡娃”的氛围并不浓郁,可能是大家也想明白了那些人工“鸡”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些真正能站到顶尖的人,都是靠“自鸡”而成,并发挥了天赋,不是靠喂养出来的。

不鸡娃不代表放任不管,对于两个儿子的学习,我其实是花了不少心血的,但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上,我跟其他家长可能有所差别。

我们70年代人的学习经历,跟现在的孩子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爸爸妈妈不会辅导我做功课,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我要自己琢磨去弄明白。

我有个特长就是特别擅长写口诀,把大段的文字浓缩总结成朗朗上口的口诀,背熟了,考试时再展开使用。我写作爱好也不是父母“鸡”出来的,是我爸爸喜欢写文章,家庭潜移默化的结果。

现在孩子的学习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太多,碰到难题找家长、老师、辅导机构,很容易得到丰富的教育资料,知识点汇总。这是便利,也有问题。因为孩子们被剥夺了通过自己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机会。换句话说,他们学习的“底层能力”没有培养起来,短期也许成绩不错,但后劲如何呢?

我儿子的数学和语文没有在外面上辅导班,是由我亲自辅导。我认为,搞清楚小朋友到底哪里不懂,辅导起来就能事半功倍。很多知识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把“宗”搞明白了,则遇百题而不慌,要达到这个效果,非VVVIP辅导不能见效。

坦白说,7年级的数学有些难度了,有的知识点我早忘了,有些我甚至没学过。所以,我会让哥哥跟我先讲一遍概念和定义,我快速学习一遍,我教他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顺便检查他是不是真弄明白概念和定义,而不是只会刷题。

在辅导哥哥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中的数学题看似复杂,但其实解题的思路很类似,但是7年级学生并不能把同类型的题高度提炼起来。中国人讲求的“悟性”,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大人帮孩子点拨一下。

至于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怎么去归纳和整理自己的易错点,这些都是由我给他讲方法论,他自己去执行完成。

我现在教学工作用的是拼搭类教具。我发现有些幼儿园大班孩子来上课,手上力量明显比同龄人弱,扣不上积木,看到他们和长辈的相处模式我就明白了。要喝水,是水杯拧开了递到嘴边,要吃面包,是包装撕好小块掰好送到嘴里。

是这样过度贴心的照顾,“斩断了”孩子的手脚。

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在我看来,关心过度,满足的是长辈照拂子女的欲望,而不是子女真正的需求。一个哪怕是幼儿园的孩子,也是有独立精神的人,他有能力表现自己的想法,需要充分的锻炼机会,需要被尊重。

幼儿时期帮他拧开瓶盖,读书后再喂他知识点,甚至给他学习方法,长大后告诉他要有稳定的工作……“尽心”的父母却未必是好父母。

择校方法论:平衡的艺术

我的两个孩子都经历了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转学。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择校的理由,在给孩子择校时,我们考虑的是三个主要因素:

  • 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适合他的教育

我的大儿子是个“适应型”儿童,无论环境如何,他都能调整自己去适应。所以他在公立学校学习4年,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但我的小儿子就是个令人操心的“自由型”儿童,积极、独立,并且不轻易屈从,公立学校的环境让他有些格格不入,他就会表达“不想去学校”的意思。所私立要求学生创新、积极分享,鼓励好奇心,开放的氛围让弟弟如鱼得水。

在孩子的幼儿园小班和中班时,我给他们都做了加法:报了很多兴趣班,去寻找他们的天赋所在——那些即便没有花很多精力,就能超越同龄人的领域,就是他们的天赋所在。

大班开始做减法,把精力投入到他们有天赋的技能学习上。现在,哥哥在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收获了不少国际级的奖项,弟弟也在坚持画画。

  • “一碗水端平”的特殊情况

按说哥哥在体制内,还是一所不错的公办学校,不必要转学。但二胎家庭会出现“一碗水端平”的问题。看到弟弟去了一所学费贵,学校环境好,活动多的学校,哥哥表现出了向往,于是在经过和他详谈,并再三确认他的决定后,四升五那年,哥哥也转进了弟弟的学校。

哥哥转学后的表现也令我们吃惊。他在公立学校时,老师和亲戚们都说他是个稳重、拘谨、寡言的孩子。但到了新学校,他竟然是班上比较活跃的学生之一。可见“适应型”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调节能力 。也可以看到,不同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改造”是巨大的!

  • 查缺补漏,认清体制内外的利弊

虽然我的孩子们现在都走了体制外,但我毕竟深受体制内教育的影响,我很清楚体制内教育的优势。

哥哥4年级转学和弟弟1年级转学,俩人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转学后,哥哥能轻松hold住学科学习,弟弟就会让我花更多时间课后帮助他巩固基础。

坦白说,我也常有焦虑的时刻,身处大环境,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哥哥小学时,我们也跟风报过奥数班,非常不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老师上课,父母记笔记,回家辅导孩子大量刷题,这样的“成品”不是我想要的。

出于尝试兼取体制内外教学模式长处的考虑,哥哥初中转到了双轨制的学校。今年疫情爆发后,全世界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说实话我们也还没想清楚8年级后到底走哪条路,这并不是迷茫,而是时变之应,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没有绝对的不焦虑,我相信阶段性的平衡,无论是给孩子择校,还是我在工作和家庭上所投入的精力。

我也相信,只要父母用心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了解自己的孩子,唤醒孩子他们的学习潜能,孩子就会未来可期。

*作者:蝎子号,本文来源: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80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学历低为什么还能成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