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的变化还有哪些变化

从石柱土家族文学的变化发展看出路&|&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陈鱼乐  从有关史书资料中纵观石柱土家族文学史,石柱土家族文学的出现年限就几百年,与中国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相比,石柱土家族文学相对比较年轻。纵观其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可知其曾经发展复苏,之后石柱土家族文学取得长足进展。但目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渝东石柱土家族文学的今后出路何在?
  一、石柱土家族文学的发展经历阶段
  石柱土家族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起始、发展、复兴、繁荣4个阶段:
  1949年以前:起始阶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一批爱好文学的业余创作者,其中有教师、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及中小学生。据史志记载,从补辑《石柱厅新志》上看到,石柱散文最早起于宋代。而有文字记载的石柱土家族文学体裁诗歌产生于明清时代。
  明末石柱土司地方官马斗彗,清康熙年间岁贡生,是石柱第一个土司文人,其与川内外许多著名诗人交往密切,诗文达到了高峰,他先后著有《博风社稿》《荒草稿》《泼墨吟诸名集》《竹香斋诗集》等,其诗多数遗失,经清乾隆年间石柱县令王萦绪整理留下90余篇,集于《竹香斋拾遗诗稿》,其代表作《石柱八景》诗见乾隆《石柱厅志》和《石柱县志》(1994年版)。马氏诗人还有马宗大、清代贡生马光仁、马孔照、马宗训,其中以马宗大成就最高。清代冉氏诗人有嘉庆进士冉天拱、乾隆贡生冉永焘、拔贡生冉永燮,其中当数冉永焘成就较高。这些均见《石柱厅志》。清道光恩贡生、以教书为乐的石柱人秦淮月,尤喜诗赋,晚年自辑《滴翠轩诗草》四卷传世,存诗489首,《石柱县志》(民国志)录其7首。此志中还录有李应联、胡绍奎、彭石匠、马光勋等人的诗作。
  在石柱为官之外地人也作诗撰文。如王萦绪在乾隆三十五至四十年间,留下大量歌咏石柱风景的诗篇像《谒秦夫人庙五章》等,清乾隆副贡生石柱厅同知史钦义在补《石柱厅志》里写下大量的石柱风物诗作,如《初到石柱访太白岩题》《石柱八景》诗等,清代乾隆进士嘉庆九年石柱同知江苏人陈汝秋有《于役石柱谒秦夫人庙》4首,清嘉庆进士、道光五年石柱厅同知贵州人徐久道著《渴秦夫人太保》,民国时期石柱县长程友民著《谒明忠贞候秦良玉墓》诗等均录入《石柱县志(民国志)》和《诗咏石柱(内部资料)》诗集中,诗歌在石柱土家族文学史上最有成就。
  此阶段的石柱散文、杂文、游记虽早于石柱诗歌,但从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及诗歌。从补辑《石柱厅新志》上看到,石柱散文最早起于宋代。《石柱厅新志。艺文志》上篇和中篇如《记序、传说、杂著》中载:“宋代,南宾县令刘愉有《太白崖记》。南宾县佐杨应年有《游太白崖记》。明代,吴舆俦的《马千乘墓铭》却是以诗歌形式出现;僧净石有《创修藏经寺玉皇殿记》”清代马斗彗有《宜亭记》,马宗大有《显基王庙记》,厅地民公立有《黄公克显德政碑记》,王萦绪有《增修文庙戟门津池记》《移建文昌庙碑记》《大禹庙碑记》《龙神庙碑记》《南宾书院记》《万安山太白祠记》《万安山太白亭记》,武功进士张洲有《九日万安山宴游记》,孙迁铨有《文石记》《寻石说》,冉永焘《醉仙亭赋》等等。均以散文形式将石柱碑亭祠庙、农事生产等记之,让后世从史志中看到散文的创作轨迹。其中冉永焘《醉仙亭赋》篇幅最长达900多字,文中所写作者游览城南万安山太白亭的感受,升高望远,羽化登仙。正如作者所说“洗净风尘西目,饱餐邱壑霞烟。叹紫府之渺茫,何处堪寻福地;快幽情之畅叙,此种别有洞天。”
  宋、明、清时期,石柱文学主要以诗歌散文的形式负载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山水风物等方面的内容。其审美、娱乐功能退居其次。此阶段的作家与作品相对较少,创作体裁也不多。
  民国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石柱文学体裁多以诗词、歌谣为主,少有散文。口头相传的民间故事却很丰富,如亲情孝子故事《小安安寻亲》,智慧故事《毛家婆》,神话故事《男女石柱的传说》等,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石柱文学体裁的主要形式是歌谣。在历史长河中,石柱土家族人民以歌谣的独特方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以此歌颂劳动人民、反映时代脉搏、记叙历史事实,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今的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其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之一。而在建国以前,因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限制,石柱不少反应和歌颂劳动人民、鞭挞时弊推动社会前进的歌谣,如《情歌》《长工歌》《干妹歌》《相思歌》《十月怀胎歌》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暴民”的烂词烂调。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更是污蔑《长年歌》《佃客苦》《抗壮丁》《壮丁歌》等歌谣,千方百计加以禁唱禁演。县政协办的《石柱文史资料》(第20集)刊载的“红色革命歌谣”是从200多首民歌中精选出185首,辑之名为《老区石柱革命歌谣》,让石柱的“山货”得以奉献给县内外广大读者。其中反映土地革命的74首、抗日战争时期的歌谣60首、解放战争时期的歌谣51首。
  1946年,谭宝彝创作讽刺诗《吊戈林十一人》、散文《无话可说》、报告文学《响应一个抗议》分别发表于《重庆商务日报》《民主报》上。
  民国以前,石柱农村举办结婚酒特别讲究礼俗,因此有《说客》(也称《酒礼歌》和《石柱酒令》),这是男女双方的一场文战,气氛十分激烈又很有情趣,其中《下请书与下迎书》《下吹书与下转书》《男女双方交礼》《交亲》《门外迎风酒百说百答》《拜天地》《拜祖宗》《女方酬宾》《女方迎风传杯》的酒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土家男女双方的代表人在这场斗文斗智中,促成一次婚庆礼仪,无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口头传送的民间文学中,石柱也还有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如《龙骨寨下两状元》《十二花园姊妹》《围腰的故事》等有400多个。县文化馆于2007年从中择其精典99个共20万字编辑成《石柱民间故事集》(内部资料),有的讲自然地理、有的讲风俗习惯、有的讲人物传说,读后让人有移步换景或拍案叫绝、或掩卷沉思、或捧腹大笑、或啼笑皆非,心中为之一亮。
  1949年以前,是石柱土家族文学的起源时期和幼年阶段。文学样式主要是诗歌、散文、故事传说。它为后来的石柱土家族文学发展奠定基石。
  1950年以后:发展时期
  50年代初,业余作者吸取民间文学营养整理创作出反映新时代的诗歌,构成此时期石柱文学创作的主体。。谭宝彝搜集整理《昨夜等妹妹不来》等28首民歌被选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民歌选》(第4辑1955年版)。
  从《石柱县志(1994)》中看到,此段石柱文学创作多为曲艺作品,以歌唱人民当家作主、土改、婚姻法、抗美援朝等为主题。其小说、散文样式的文学作品屈指难数。戏曲作品层出不穷,略有成就。1957年,《剧本》(月刊)发表了黄英《重圆》独幕川剧,后入编《全国独幕剧选》。《四川青年报》《四川工人报》等媒体先后发表了农民作者罗洪斌的川剧《临崖破奸》和快板《四十条纲要传下来》。1958年,石柱文学以诗歌创作为主,“赛诗会”作品大多刊于城乡黑板报上,并在《星星诗刊》《四川青年报》《四川农民报》等报刊上刊载了秦明德的民歌《一挑鸳篼》(后选入《全国民歌选》),快板《兰花的故事》《三年赶上富裕户》等作品。1959年,石柱文学创作开始回落。
  “十年浩劫”时期,全县上下天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石柱土家族文学艺术一片荒芜,处于绝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柱土家族文学创作慢慢步入复兴时期。
  1979年—2000年:复兴阶段
  在此阶段,石柱土家族文学向文学和人性回归,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各种样式的文体齐头并进,层出不穷。
  1980年4月,县文化馆成立了文艺创作室,隶属县文化局管理。
  1985年,文艺创作室先后创办了《工农兵文艺》《群众文艺》《石柱文艺》《龙河》等月刊、季刊,作为业余创作园地。
  诗歌 1982年1月,田应良的快板词《两包辣椒面》在《战旗报》上发表。1984年,县文化馆整理编印了石柱县《民间歌曲集成》上报涪陵地区。1996年,民歌《薅草锣鼓》获黔江地区比赛一等奖,入选《中国当代音乐大辞典》。其《苗山小雨》《喝咂酒》获黔江地区十佳作品创作奖。1997年,《党校学员之歌》入选《全国优秀校歌选》,并由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1998年《土家咂酒歌》《我的故乡》获黔江建区10周年调演特等奖和三等奖。1999年改编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京评选获全国群星奖三等奖。
  年,谭国文(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和重庆作家协会会员)的《家乡的少女》《五指山的花园》《南疆魂》《山寨观雨》《山花》《飞翔的梦》《土陶碗》等130多首诗歌在《四川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发表或入选《亚洲诗坛(日本)》《当代诗坛(香港)》《华文诗学通讯(澳门)》刊物。组诗《南疆魂》获文化部全国爱国主义主题征文三等奖,收入《绿叶对根的情意》作品集里。《无粮的日子》《雪地婚礼》《家乡的少女》《五指山的花园》等诗词分别获得光明日报社“长白美育杯”优秀作品奖。全国桂花诗歌大赛佳作品奖,入选《中国朦胧纯情诗多解辞典》。年,谭国文的《飘想的岁月》《巴国翅膀》《巴山神韵》《祖国之恋》等收集分别由香港金陵、中国电影、河北诗神杂志社等出版社出版或发刊,《飘想的岁月》获诗刊社举办的诗集选拔赛三等奖。
  1992年第2期、第8期《四川党建之声》杂志发表陈鱼乐《哲理小诗一束》
  散文1984年3月,田应良和彭广文的小品文《医院也害病人》在《四川农民报》刊登。同年,田应良、彭广文和向 超的游记散文《石柱县的男女石砫》在《旅游天府》发表。1984年,李勇的散文《家的早晨》、谭红媛的散文《我的爸爸》分别在《少年文艺》《红岩少年报》上刊载;马越男的散文《拜年》获《四川农民报》全省征文三等奖。
  1988——2000年,谭国文、谭长军、陈鱼乐、谭岷江、邓锡河、黄玉才等人的散文《走出老家的农民画家》《苏东坡与鹿鸣寺》《蜀道天险万寿山》200多篇分别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重庆日报》等省级国家级媒体发表。其中1997年-1999年陈鱼乐的《幽幽小三峡》《故乡行》《千里莼羹》分别获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作协《文艺报》、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等奖。
  1992年第8期《四川党建之声》杂志发表陈鱼乐散文诗《铺路石赞》。其散文《黄连之乡话古今》入编《巴蜀百镇》一书。1997年陈鱼乐散文的《幽幽小三峡》入编《敲响新世纪的鼓点》一书。1998年第6期,散文《钓鱼六法》被四川《晚霞》杂志发表。1999年4月,散文《渝东胜景大风堡》被《重庆晚报》发表。1999年6月,游记《姚家古院》《一号水杉树》《十二花园姊妹山》《天马行空马脑城》均被被《重庆日报》刊登。2000年,散文《大风堡奇观》《毕兹卡绿宫》《泛舟人参湖》《龙河悬崖上的奇特文化》《走出老屋的农民国画家》分别被《中国绿色时报》《重庆日报》分别被刊登发表。
  小说 1981年10月,向超的小说《买锄头》发表于《中国农民报》,且获涪陵地区优秀创作奖。
  1993——2000年,谭长军(重庆作协会员)的《祸起萧墙》和邓锡河的《盼盼传奇》《泥蛙》《卵石》分别被《民族文学》《南腔北调》(河南省文联)等刊物发表。陈时政、田应良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明末女将秦良玉》由香港华泰出版社出版。
  纪实 高兴明著有报告文学《山坳里的辉煌》一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石柱县第一位入此会的作家。
  剧本 1981年底,县文化局创作干部叶挺侦千方百计大量搜集秦良玉的文史资料,创作出大型历史话剧《秦良玉》的剧本得到北京艺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肯定,但因经费问题未能拍摄。1989年县文化馆创作的音乐广播剧本《金鸭子》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厅评比三等奖。1990年小品《无法介绍》获四川省“夔门杯”戏剧小品比赛三等奖。1991年,小品《整儿媳妇》获四川医药行业比赛优秀奖。1995年,《乡情乡亲》获四川省广播文艺三等奖。1999年,《无法介绍》获重庆“珊瑚大夏杯”戏剧小品创作演出大赛三等奖。2000年,小品《最后的承诺》获重庆首届乡村文艺汇演三等奖。
  2001年——:繁荣阶段
  因为改革开放前20余年的石柱土家族文学为新世纪的石柱土家族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基,迎来了更加开放的创作出版环境,迎来了更加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其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故事、纪实《报告文学》欣欣向荣,突飞猛进,成果辉煌。
  诗歌 2003年,石柱土家族民歌《望红军》获重庆市首届民歌邀请赛三等奖。
  2006年,谭国文、谭岷江、云秋林的诗歌均被《儿童文学》刊发,成为石柱魅力诗歌。
  梁平(冬婴)在《少年文艺》《诗神》《诗歌报》《青春诗歌》《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曾两次获上海《少年文艺》杂志社“好作品奖”。201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石柱县第二位入此会者。
  周建军(重庆作协会员)先后在香港《诗歌月刊》《诗刊》《星光》《诗歌报》《诗神》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曾获《诗刊》社1994年度“人民诗歌杯”诗歌赛二等奖和其它奖多次。
  陈卓征将自己的旧体诗及新240首于2005年9月辑成《连生集》自印成册流传民间。其诗皆为讴歌祖国大好河山、讽刺时弊、缅怀伟人和个人生活浪花。
  云秋林(重庆作协会员)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60余首,长诗《我和我的家乡》收入翰林诗院《金秋诗廊》一书。
  陈三阶的五言律诗《登太白岩》、七言律诗《吊屈原》及七言排律和词共98首入选《渝东南少数民族十家诗词选》,2006年5月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
  孙永的新诗与古诗词集《红叶》于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10年1月,《重庆日报.农村版》发表陈鱼乐的诗歌《十八岁的姑娘三岁郎》。2012年12月,陈鱼乐的散文诗《法律之星》发表于《法制日报(社区版)》第9版头条位置。
  2006年4月,陈鱼乐的诗歌《龙河行吟》获得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征文一等奖。
  2012年,谭国文的组诗《中国十二章》、2013年新诗《四季中国梦》在《光明日报》发表,《四季中国梦》被《民族文学杂志》评为“中国梦杯”诗歌赛三等奖。
  2013年,陈三阶的旧体诗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中获三等奖。
  散文 2001年—2013年,《中国文艺》《中国农技推广》《人民调解》《国土绿化》《中华辞赋》《中国旅游报》《法制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华教育时报》《中国民族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拉萨晚报》《重庆政协报》《重庆法制报》《三峡之子》《重庆散文》《巴渝文化》等报刊杂志发表陈鱼乐的散文《三峡库区的南国花市:千野草场》《石柱土家族民间舞蹈打道钱》《天然画廊油草河》《林中画眉自在啼》《独特的马武豆腐鱼》《岩洞情缘》《岁月有竹》《亘古悠悠吊脚楼》《写给天堂的巴金》《情之殇》《黄连的故事》《围腰上的文化》《卖葱的父亲》《万寿连云情女峰》《天开国画看奇石》、人物通讯《爱献农宫写华章》《土家山寨的女调解员》《义兵冉崇湘》《一幅和谐的山水画》《画里龙河》、言论文章《健全新机制实现新跨越》《问计于民》《小议官德》《政法干警三境界》《斡旋礼赞》《文学的震撼力》《与爱和谐》《石柱婚俗仪式歌赏析》、报告文学《十大女杰刘中慧》、辞赋《绿染大风堡》等。
  2006年,谭腊梅(县作协会员)在《中国文艺》散文作品。
  2011年以来,谭岷江、黄玉才、李燕、谭超、王兴全、冉小平、唐伟等先后在《重庆日报.农村版》发表一些散文。2012年黄玉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表散文5篇。
  2003年谭长军的散文集《生命的屐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拜师》于2004年获第二届“重庆文学奖”。
  2004年陈鱼乐与童中安合著散文集《武陵情诗》由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
  高兴明出版散文随笔《放飞心船悠悠飘》、《一叶知秋》等,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
  2007年市政协主编的历史文化丛书石柱卷《绿色石柱》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介绍了石柱的山水画廊和民风民俗。
  2011年7月,由冉隆才主编的《红色土地&石柱革命老区》,由重庆出版社出版,7位作家从散文的角度展示了石柱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风云,展望了石柱的今天与时俱进的社会事业。
  邓锡河的散文《绿色情侣》获河北省文联三等奖。
  2011年陈鱼乐的散文《龙河美如画》获河北《散文选刊》杂志主办“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同年8月,陈鱼乐的辞赋《石柱赋》获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重庆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华辞赋》社联办的“为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放歌”诗词联赋征文大赛优秀奖。
  2011年,县委宣传部为石柱县第首届“龙河文艺奖”获得者秦卓莹等或将作者颁发奖金。
  2013年11月,县人民政府为石柱县第二届“龙河文艺奖”获得者谭继文、谭国文、谭岷江、江书辉、陈鱼乐颁发了奖杯奖金。
  小说 2005年第1期《中国文艺》杂志发表谭长军的中篇小说《马鹿花》。
  2006年第3期《中国文艺》杂志发表陈鱼乐的短篇小说《帅哥出租》。2011年1月,陈鱼乐的短篇小说《山路弯弯(节选)》收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作品.2010卷》一书。2009年12月,小说《与影子的特别对话》发表于《重庆法制报》。2009年12月-2010年1月,《时代信报》渝东特刊分别发表小小说《作诗》《神笔龙》《相亲阴谋》。月《重庆日报.农村版》依次发表陈鱼乐的小小说《调解》《自作自受》《稀奇村的标语》。月《重庆法制报》发表陈鱼乐的小小说《莼菜田里溪水流》《不该享受的情缘》《惹祸的标语》《别样的考察》《一个算命先生的自白》。2011年陈鱼乐的小小说《兄弟修出幸福路》发表于《重庆晚报》。日《中国安全生产报》发表陈鱼乐的小小说《小灯》。
  2007年,秦清华(县作协会员)在贵州《山花》杂志发表小说。
  2005年邓锡江著的短篇小说《一耳听风》(聋子小说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7年7月,秦卓莹、唐程合著的历史小说集《川鄂边游击队》(《方岳魂》的再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品集讲述了曾经发生在石柱这块土地上的一场血与火的斗争,是我党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09年9月,谭长军著的长篇历史小说《八德谣》(重庆乌江少数民族作家丛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展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德会农民起义的风云画卷。
  2009年6月,由草原主编《平安石柱温馨家园》(纪实作品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其中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示了小说6篇。
  2009年4月和2010年10月, 陈鱼乐的小说《山路弯弯》《相亲的阴谋》均获得《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
  戏剧 2003年,小品《买房记》获重庆建行系统文艺调演三等奖。2011后6月,谭逢德编著的剧本《方斗山的枪声》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个3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以戏剧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当年发生在川鄂边游击队与反动政府在石柱大地上那一场血与火的斗争场面。
  2010年10月, 陈鱼乐的7集剧本《石柱酒令》获《中国作家》杂志社“金秋笔会”征文一等奖。
  故事 2001年4月《重庆旅游》月报发表陈鱼乐《土家族祖先的传说》、2002年第7期辽宁省《民间故事》杂志刊发传说《土家族哭嫁的来历》。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作协从2011年5月起,创办了《石柱故事》双月刊,从历史天空、社会经纬、传世孝心、传奇流荒等角度展示了业余作家的创作热情。市文联主办《讲故事》(2010年10月增刊《石柱专题》)登载了的向超、陈鱼乐、冉从贤、谭岷江、草原、秦清华、谭登福、黎建帮、云秋林、殴戎戎等作家15个小故事,既有历史钩沉,又有行业致富,既有村官五匠,又有移民歌谣,给读者新的享受,让人耳目一新。
  纪实 2000年6月,田应良的报告文学《侨居巴黎的书画女杰杨光素》在《重庆日报》发表。
  2002年7月,谭长军的报告文学《龙沙河》、陈鱼乐的报告文学《火的赞歌》和《一首壮丽的抒情诗》均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征文“优秀奖”。
  2007年5月,陈鱼乐的报告文学《山洪滚滚爱心流》获得中国作协《文艺报》社征文一等奖,入选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世纪论坛获奖作家文库.2007卷》。
  2008年7月,草原编《走过三十年》报告文学作品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集中展现了50个土家族人的致富故事。
  2012年,县政府原副县长晏华文出版了纪实工作报告《感恩新时代&一个县级领导干部的自述》。它是以纪实文学形式的一部农村工作文集。
  此段石柱文学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队伍稳定,阵地层出。
  日,石柱县作家协会成立以后,有会员50余人。到2013年底,其中有其中国家级会员3人、市级作协会员10人,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巩固壮大。县作协成立的当年11月18日县庆20周年时创刊发行了《龙河作家》月报(四开出版)为全县作者提供了作品发表园地。后更名为《龙河文艺》报。2013年冬季《龙河》季刊升格为市内报刊。同时之前的《石柱通讯》《石柱报》《石柱法治》《石柱商会》《石柱廉政》杂志等纸质体均辟有文艺栏目,为作者发表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阵地。
  2011年起陈鱼东、彭广文、云秋林等作家先后向网络文学发起了进攻。2011年至2013年,他们先后在中国作家网、光明网、求事理论网、中国文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等国家级官司办网、新浪网、红袖添香等民办网,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其它近500篇,在国内外更加提升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知名度。
  2011年——2013年,石柱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学事业的发展,并成功举办了两届龙河文艺,共有10余作家的作品获奖,县政府颁发了奖杯奖金(由首届1000元/人升至2000元/人),更加激励业余作家们的文艺创作热情。
  二是石柱文学进入新时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石柱文学由近代的诗歌、散文的文学样式,发展到当代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杂文等多样式的文学作品,样式由少到多,发展趋势齐头并进。其经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经过近百年的变化发展,石柱文学以教育工具走向市场娱乐,从解放前重武轻文走向文武双全的轨道。重视对土家后裔的培养,借助作品的传播和土家族作家的努力,正在对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石柱正在逐步走向富强与民主、开放。随着石柱民众生活的富足,随着社会对石柱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与科学,石柱文学将更多元素、更丰富,也必将产生更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成为石柱土家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二、石柱土家族文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几百年来石柱土家族文学的变化发展各个阶段,可知其曾经发展复苏,之后取得长足进展,盛况空前。但目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创作队伍较小 缺乏顶尖人才
  在重庆作协1500多人的大队伍中,石柱籍会员仅12人(高兴明、梁 平、周建军、秦卓莹、谭长军、谭国文、陈鱼乐、谭岷江、云秋林、刘建平、邓锡河、黄玉才),还不足其十分之一,且前3人在外地。在中国作协的庞大队伍里,石柱籍会员仅3人(高兴明、梁 平、谭国文),不足大海一滴水,其中我国少数民族作协会会员2人(高兴明、谭国文),这些作家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目前尚无作品在我国获过“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更无人问津茅盾文学奖,匮乏顶尖文学人才,更缺乏文学作品精品力作和扛鼎之作。
  作协机构系民办 创作活动经费不足
  在重庆直辖中,绝大多数区县都建立了有编制的区县作家协会,而石柱县作协已成立10周年了,仍是由民政局登记管理的一个文学社团组织,与政府财政拨经费参照事业编制无缘。作家们都是分散在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的兼职者,真正专职作家没有一人,包括市作协会员在内,政府重视文学人才和文学创作的力度不够。县作协组织市、国家级作家采风团3次到石柱采风,由于经费不足,几次都未正式出版采风的作品集,让人深感遗憾。
  培养文学新人 没机制缺活办有断层
  县作协成立后,几位作家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到青少年宫给青少年学生讲过文学课,但经费属学生自筹,得不到财政资助,讲课作家也因诸多原因未能坚持下去,好像风一阵,因此有断层,缺活力,坚持不够好,导致没有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
  文艺理论研究没机构 问津者少
  石柱文学的理论研究——文艺评论家协会至今没有诞生。文艺评论家更是少得可怜,除谭国文、谭长军、陈鱼乐、蔡玉奎有其相关理论文章,散见诸于报刊网络媒体外,其余尚未发现另有其人。如2011年9月,县志办主任蔡玉奎主编了《石柱土家族婚俗文化探微》(石柱土家族研究丛书第3集)开始涉足。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作家队伍自身努力不够好,没有创作出反映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缺乏敬业精神因而后继无人,没有看到和深刻分析建成理论阵地的好处。二是客观上我县财力浅浅,财政支持文学发展事业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县作协不能成为独立核算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享受群团的待遇,只能是社团组织,作家们看不到希望,作协组织了采风活动,无书籍面世,龙头蛇尾是自然的事。
  三、石柱土家族文学今后的出路思考
  一个地方的文学成就高低,不仅要看体裁齐全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而且要看反映时代脉络的精品力作;不仅要看文学创作队伍的壮大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要看个体素质的出类拔萃;不仅要看创作队伍的好孬,而且要看评论队伍的有无;不仅要看文艺组织自身的发展壮大情况,而且要看政府对投入文学事业的财力和党政重视的力度,等等。
  作品要精品向力作方向进军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反映。打造精品力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也不会一蹴而就。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是精品力作?是作家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独特的慧眼去观察、去分析、去展示国计民生的大事,新旧更替的过程及规律。你看阿来的《尘埃落定》、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这些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大作,何尝不是涉及民族兴旺,部落兴衰的大事的。那么,怎样才能向精品力作扛鼎大作进军呢?
  一是选题要切合时代脉搏,题目小中见大。 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茅奖获奖作品,题目不大,但时间跨度大,前后长达半个世纪。揭示的是以族长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必然灭亡,共产党闹革命的必然胜利的规律。同样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是小中见大,展现土司制度的灭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的过程与规律。再看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题目小得很,而取材却很大,反映了中国过去非人性的计划生育政策,追赶大肚子、拆房子、撮谷子、逼死人命的历史。因此,如果石柱文学创作队伍里有这样的驾驭大事者,以文学形式展示民族大事者,将会大大缩短与精品力作的距离。
  二是塑造好作品中的人物群体形像。文学创作好比修房子。高楼大厦是若干小房子有机组合而成的。长篇小说就是大房子,其它就是小房子。石柱文学至今没有精品力作,就是因为没有修好、修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或是已经修好了未被慧眼识珍珠。修小房子的多,修大房子洋房子新颖房子的少。我以为石柱文学中有两部小说集,如秦卓莹与唐程合著的《川 边游击队》和谭长军的《八德谣》是以小见大的历史小说,作者都成功塑造了人物群像,但我以为人物群像里的主人翁形像不够凸出。或者说是主人翁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事迹不够感染人,缺乏吸引力,这里我并无批评之意,只是谈个人看法。当然不好意思,自己还没写过大部头,也没精品力作问世。如果政府有意推介请人将他们这两部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改编成爱情电影,以爱情为主线,再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来,从而展现川鄂边游击队员们的英雄壮举、八德会农民起义的远见卓识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必胜的波澜壮阔画面。这样不仅仅囿于历史事实,而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必定会走进精品力作。在塑造小说人物群像基础上,来个众星捧月——突出男女主人翁,相信会被广大读者认同。即使不能获得茅奖、鲁奖,也可能获得骏马奖或“五个一工程奖”。作品为何要超越历史事实呢?因为我们不是编辑史志书籍,而是文学创作,尤其小说创作是允许有想像空间的,如只仅仅只限于历史事实,那就没法向精品力作扛鼎之作进军了。
  三是作品语言独到有力,故事情节细 感人 ,语言单位是够成小说作品的细胞,所谓独到有力,它有几层意思,柔中带刚,温柔有力,见解独特,说服有力,体现智慧具有哲理,令人心悦诚服。一部分好的长篇大作,总有些情节细 感人之故事,但不足之处,不是全篇都如此,还要详细得当,重点突出,如果没有一些感人的细 情节,就没法打动读者的心,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没能发现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就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引起人的注意,引起人们共鸣的长篇小说,哪能算是精品力作,哪能算是扛 大作?
  作协组织由民间走向官办
  文化搭桥,经济唱戏。作协机构始终是一个民间社团,让人看不起,因为政府不重视不支持,因而作协组织就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如果将县作协由民办改为官办,先不说是改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就是改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也好,这样可以给一定编制,建立一支专业文学创作队伍,不能不说是我县文化工作的创新,更不能不说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县的体现之一。政府重视、财政供给、能者进入、庸者退出,激励机制健全兑现,就会调动作家们的积极性。一个专职作家三五年里没有一部精品力作、扛鼎之作问世,进入前面所列国家级文学大奖,就请其退出专职作家队伍。专业作家三五年里不能培养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接班人,也请其退出专业队伍。形成这样的制度,坚持下去,我想石柱文学不会缺乏顶尖人才,可能有人站到“五个一工程奖”、骏马奖、鲁奖、茅奖的领奖台,撷取桂冠。同时,规定凡能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骏马奖、鲁奖、茅奖之一者,农民作家录用为事业干部、工人作家录为公务员、副主任科员以下的作家晋级为主任科员。因文化文学提升了石柱县在外的知名度,经济自然也得到了推动和发展,这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创建一支文艺评论家队伍
  有一支这样的队伍,才会弄清错就是错,好就是好,孬就是孬,不会人云亦云,不看脸色说话。同时通过评论家队伍的作用,评论作家的作品,还能指明问题,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向更高的标准看齐,最终达到多出佳作,多出精品,多出力作。
  石柱土家族文艺家协会不少,但评论家协会却没有一个,在没有正式评论家协会成立之前,建议由县文联组成一班人马,对全县各门类作品进行评论,点评目的不是与作者本人过意不去,而是志在提高作品质量,向远大目标进军,先从文学做起,点评文学作品。相信建立这只队伍,有益无害。只针对评论过程只针对客观作品,不针对主观个人。评论结果是提升作品质量,向更好更高目标前进。
  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方面,只有把发展文化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才能切实有效可行。发展文化是一项千秋万代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历史的沉淀,需要不同的机构制定具体的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各种号召落到实处。培养新的有活力的作家是目前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急迫课题。在县庆30周年之际,建议中国作协在石柱县范围内创建1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此举措不但具有文学的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设立国家文学创作基金和少数民族创作资金,改善和提高对少数民族作家待遇并加大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出版的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阅读平台。(编辑:剧艳光)[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霞的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