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2011浙江政法干警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新生。女...

时间: 12:14
浙江财经大学
------分隔线----------------------------
院校信息: 类型:财经 隶属于:浙江省教育厅 国家重点学科:24个 博士点:1个 硕士点:16个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68人,其中教授147人、副教授29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5046%;博士学位286人,占师资总量的3295%;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0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8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师德先进个人等18人。
学校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普通教学、基础教学、专业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个性发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我校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几年来,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就业,普遍受到政府机关、科研单位、以及大中型事业单位以及三资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青睐。为帮助毕业生就业,学校设有专门的毕业生服务机构,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措施来帮助和指导毕业生走向社会。因此,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畅通,选择机会多,08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
财政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科和企业管理。
浙江财经大学所在的位置: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所在省份:浙江
所在城市:杭州
联系电话:60、557463
院校网址: www.
院校简介: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
------分隔线----------------------------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第二批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会有电话打过来吗?_百度知道
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第二批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会有电话打过来吗?
打过去电话没人接的说!!!
提问者采纳
请您拨打学校的招生办电话,老师会给你答复,电话号码学校网站有,希望你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又快乐! 电话号码最后1位数字加1或者减1试试
我打过的,没人接的,学校貌似不正规啊。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而且我的还是预录取的
三本院校,只要预录取了,好像就没事了,现在大部分学校刚刚开始发通知书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您的位置:&&&&&&& 正文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月底从杭州搬迁至海宁
 日  来源:浙江日报
  教育部一纸《办法》,让不少独立学院面临土地困局本月底,海宁将从杭州迎来久候的客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六千学子下海宁
  杭州女孩韩成晨,正在谷歌地图上反复寻找着一个地名――海宁市长安镇,她仔细地查看着地图上一大块目前还未标注出来的空白地,在它的周围,有什么便利店、快餐店、洗衣店,她都一一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海宁对韩成晨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虽然那里离她生活了18年的杭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网上查询系统很清楚地显示,她已经被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录取。
  东方学院,文一路192号,这是一个和韩成晨擦肩而过的地址,因为她要和近7000名东方学院的学生一起,搬向东方学院位于海宁长安的新校址。
  对于韩成晨来说,9月的海宁充满了种种未知,但其实对于东方学院――全省第一所搬迁的独立学院来说,他们要解决的未知比韩成晨还要多得多。
  东方学院看似简单的迁址,因为其背后独立学院新政的推力,因为省内其他独立学院的关注,而显得分外有意义。
  6600名学生
  “远走”新校区
  本报记者:学校什么时候搬出大杭州?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如果没有意外,本月底就将搬迁。
  东方学院200亩的文华校区,一片静默。除2007级学生以外,那些曾经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宿舍已经人去楼空,一大堆的行李存放在老校区,等待过两天被运往新校区。
  同一时间,离老校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海宁长安,工人顶着烈日在赶工,路面并不平坦的新校区工地上挂着“奋战一百天确保科教新城工程如期完工”的横幅。按照规划,11幢学生宿舍楼,5幢教学楼,2幢学生食堂,3幢实验楼,1幢行政办公楼,1幢图书馆,70%以上的新校区资源要在9月正式启用。
  按照计划,除了2007级学生要在杭州文华校区继续读完大四,4200名东方学院老校区的学生在9月5日先行抵达海宁长安,2400名大一新生在9月12日随后赶到。这个在去年3月10日开工的新校区,总共投资了9.7个亿,占地987亩,办学规模是1万人。
  987亩地
  成了最重的砝码
  本报记者:为什么要将学校搬出大杭州?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一个是响应26号令规范性办学的要求,一个是为了让学校有更大发展空间。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大学”与“大城市”紧密相连。这个汇聚知识、人才、文化的象牙塔,应该呆在象征着现代、发达、进步的大城市中。
  为什么东方学院要从杭州这样的黄金宝地搬到相对“偏僻”的海宁?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说:“一则是为了响应教育部26号令规范性办学的要求,二是为了让学校有更大发展空间。”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26号令),其中明确规定: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这事实上让浙江不少独立学院面临搬迁的命运。
  一直借助于母体浙江财经学院办学的东方学院,去哪里找那么大的地?
  “杭州土地这么贵,在市区找500亩以上的土地,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难题,杭州市也很难批下来。”事实上,即使真的批下这块地,东方学院也没有钱买。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大学债务数字惊人,不少高校一直在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搬出杭州,寻找地价更便宜的周边地区作为新校址,成为东方学院必然的选择。
  2007年6月,浙江财经学院和海宁市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并将办学合作方浙江文华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为浙江财经学院全资子公司)变更为海宁市政府所属的浙江金海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搬迁的事就基本这样定下了。
  一年以后颁布的教育部26号令,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一搬迁进程。否则,他们将面临更严酷的现实:独立学院资格审查不合格。
  “只有搬迁出去,学院才能规范办学,做到规范以后,才能谈发展。”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东方学院一家的想法。
  选址海宁 
  “插队落户”的优惠
  本报记者:为什么新校址选在海宁?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因为地利。这里离母校近,地又大,有很多优惠政策。
  作为海宁市政府引进的第一所大学,东方学院的建设被当作当地“几乎是头等的大事”。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段子是:“同一首歌”来到海宁市,特地把引进东方学院这件事放到了海宁市重视教育的成果展示中。“这说明,东方学院已经成为海宁市的一张新的名片,在这里办学能享受到的优惠,肯定是很多的。”果不其然,此后,东方学院顺利从海宁市政府批到了987亩土地。
  提起当年这场合作,东方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记清说这是难得的机遇和缘分:“海宁市本来就想发展教育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一所大学是必然的。东方学院这时候提出搬迁的意向,大家就一拍即合。”
  一名其他独立学院的教师用“幸运”来形容这块新校区:“他们很幸运,决策层很早就在策划,拿到了紧靠本部的一块地,如今土地寸土寸金,再也难以拿到这么好的一块地了。”
  根据东方学院一名老师的计算,从老校区到下沙本部需要近50分钟,从新校区到下沙本部只要近20分钟,这么一算,学校没有搬远,反而越搬越近了。
  人才迁徙 
  土地之后的又一课
  本报记者:除了土地之外,本次搬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人才。土地之后更难解决的问题是:师资。
  杭州――海宁。
  新校区靠浙江财经学院本部更近;但心理距离,截然不同。
  当年杭州高校群体搬迁至下沙大学城时,就曾遭到质疑:这远离主城区的文化沙漠之地,会否影响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而今,大学直接迁出了杭州城,有些人难以接受。
  教师的抗拒表现得更直接:曾有教师宁可辞职,也不愿去新校区教书。
  东方学院重新在浙江财经学院进行了一次招聘,190名教职工转战海宁。例如,承认有过思想斗争的黄文平,最终还是放弃母校的优厚条件,选择了在东方学院担任金融经贸分院的院长:“体制不同,民办学校发展空间大,办学模式在中国也还属于探索阶段,这对自己也是个挑战。”
  学校还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给予教师事业编制、可以低价购买商品房、提供科研津贴、补贴交通费用。
  海宁政府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开通从海宁到下沙的公交路线(公交路线不只是从本部到长安校区,还有到下沙城区的)。
  当然,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还不够招徕足够的教学人才。黄董良透露,他正在着手准备修改教师考核的标准:“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吸引专心教学的老师。”
  搬迁只是第一步,迁往海宁的东方学院,将面临怎样的未来?我们只知道,关心着这场搬迁的人很多,他们关心的并不仅仅是迁址,更要紧的是这场搬迁背后与独立学院有关的教育改革会以怎样的姿态强势推进。(本报记者 潘越飞 张 本报实习生 吴魍 卢星颖)
【字体:】【】【】【】【】【】
{ 编辑:李烨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