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远新培训课程表学了没有?学的什么课程啊?...

“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吗?——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新课程(教师)》2009年12期
“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吗?——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摘要】:正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41【正文快照】: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双梅;;[J];学周刊;2011年03期
张小红;;[J];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06期
刘英;;[J];吉林教育;2011年18期
谌亚芳;;[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年17期
戴圩章;;[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08期
傅建平;;[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陈洲;;[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6期
王培林;;[J];职业;2011年24期
方丽萍;;[J];现代教学;2011年09期
张元秀;;[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凤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吴环环;;[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刘月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吴艳超;;[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张丽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尚扣娣;;[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徐行兵;;[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冉玉霞;;[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孙孟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张玉妹;;[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毕文菊;[N];莱芜日报;2009年
黄州区南湖学校
李桂军;[N];黄冈日报;2010年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孙静;[N];学知报;2010年
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
李锦叶;[N];学知报;2011年
上高县野市中心小学
丁婷;[N];宜春日报;2011年
镰刀湾中心学校 李瑞瑞;[N];延安日报;2011年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前所中学
李玉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N];中国教师报;2010年
山东宁阳第十二中学
窦胜臣;[N];学知报;2010年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初中
李东方;[N];学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朝;[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涂英;[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朱春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娄阳;[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芹;[D];苏州大学;2010年
杨卫卫;[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王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立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周桂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谈鹤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作业题(9)
《新课程培训-学生学习》作业题
一、试析“习得无助”现象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答:一、“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原因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成因复杂。
   (一)社会因素
1、消极评价。教育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新学科都充满兴趣,也愿意去探求原因,总结规律。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又常常受倒教师或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会产生焦虑情绪,对学习这门学科或参加活动怀有恐惧心理,在屡遭教师或同学的消极评价,经历一系列挫折、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确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再为完成任务付出认真的努力,久而久之,就会患上习得性无助“疾病”。另外来自家长的消极评价也不容忽视。多数家长对学生在校成绩的“格外关注”,让那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压力增加,特别是一些家长因自己工作或事业而对子女的小小失败横加指责,且不容辩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缺少最有力的精神支援,最终放弃学习。由此可见,消极评价是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之一。
2、不良的竞争环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不良的竞争环境里,学生为分数而努力学习,大多数教师也只会“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同学之间也充满了不健康的竞争;学习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大愿意提供帮助。如果教师再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一些学生便会觉得这种竞争本身就不公平,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只能绝望地放弃学习。因此,不良的竞争环境也是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之一。
   (二)学生自身因素
、不当归因。学生也象人类其他个体一样,总是抱着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信念来进行归因活动的,而且这一信念相对稳定。学生如果长期经历失败而又找不到扭转局面的策略,那么他们就会把失败归因为无能或低智力等稳定、不可控因素,而不是客观分析需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或归因为个体能够驾驭的努力因素,即便偶尔成功也会被他们归因为运气好,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些不当的归因,最终使学生产生很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
2、消极的角色定位。对于学生来讲,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个人独立评价系统,对思维、推理和他人的沟通等自我概念的判断,都是以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态度为参照的。他们对社会、他人及其自身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进行评价时,往往更倾向于社会性的或他人的标准,也更依赖外部社会环境的直接反馈与支持。如果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那么自尊心就会受到损害,不能较好地自我认同,形成失败的角色定位,对于学习采取消极态度,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行为。
&&&3、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社会比较,使他们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作为比较对象,从而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选择较高的学习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较多的努力。相反,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使他们倾向选择比自己差的人作为比较对象,选择较低的学习目标甚至丧失学习目标,不愿意付出较多的努力,这样就使得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就很大。
二、对习得性无助行为有效解决的策略
   &答:
1、积极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控信念。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所占地位不言而喻,他们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教师就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客观、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不应只注重与其他学生的横向比较,而应关注学生自身的进步,对他们的积极行为、正常努力和学习进程中的表现作出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感到白己的行为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从而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这样,形成良好的自控信念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自信心得以提高,正确面对失败才有可能。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良好环境是指积极、健康、向上、活泼的学习环境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有效缓解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力抵制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恣意蔓延。当然,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切实改变只重分数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无疑又给了有效干预习得性无助行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3、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训练。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归因障碍,但只要通过一定形式的有效训练,就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归因困难,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为此,教师就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教师也可以呈现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败事例,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原因。
&&&4、保证爱的持续,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当学生的学业处于长期不良状态时,就可能导致其智力品质的弱化,形成习得性无助。这类学生常常形成错误的认知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是永久的,弥漫的。这些认知障碍看似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教师、家长面对这些学生时的爱的削弱和消失。有鉴于此,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理念,充分认识到学习真正促进学生在原有能力和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从而避免学习障碍的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可能性。
二、试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答:1、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如果枯燥乏味,进行空洞说教,莫说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我想学生是连听的心情也会大打折扣。因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生动处理。
、对每一个学生寄以积极地期望,激励学生朝着期待的方向努力。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会使得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低、或对学生不抱期望,学生则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看似不着边际的一句嘘寒问暖,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能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3、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的互动关系。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任何人生活在社会都离不开“人际关系”,而学生除了同伴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的还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显著。如果教师欣赏她,喜欢她,学生就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而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老师看不上自己,多学无用,索性不学,最后可能导致学习不良。因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使学生在友好的教学环境中探索知识。
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习方法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大家可能又会感到委屈和疑惑:我们也时常提醒学生要关注学习方法,甚至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培养,可是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从我们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运用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无中生有。有时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方法抱有一种幻想,以为:掌握了学习方法后,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学好。其实再好的学习方法都不可能取代学习中的“努力”,学习方法可以使我们付出的努力更有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世上绝没有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不付出任何努力就无中生有地产生成效。
(二)学习方法的学习进程是先慢后快的。有时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方法寄予厚望,巴不得今天开始运用某种方法,明天就马上见到成效。这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不合理期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方法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技能,了解学习方法的操作程序、要领、使用条件后,还要经过在学习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后才可能达到娴熟地运用效果。这个学习过程是先慢后快的,是需要时间的。
(三)学习方法不可能在真空中习得,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进行。当然,教师和学生希望快速掌握学习方法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培养学习方法的效率?有的教师可能采取这样的做法:直接把学习方法的步骤要领告诉学生,以为学生记下来,自然就可以马上学以致用。学生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热衷于收集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为记下这些方法,自己马上就能“脱胎换骨”了。这种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学习方式,真能产生成效吗?大家想一想,学习方法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的课程表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学习方法”这样一门课程呢?这些情况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方法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逐渐培养,在真空中学习的学习方法只是纸上谈兵,很难产生实效。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并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尽快掌握有实效的学习方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 答疑
浏览:78&& 大家意见: 0有人学习过华夏思源教育的催眠师远程培训课程吗?想报名,不知道怎么样?_百度知道
有人学习过华夏思源教育的催眠师远程培训课程吗?想报名,不知道怎么样?
提问者采纳
(5)最主要的一点,仅供参考,有助于知识的记忆与巩固,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值的,可以反复收听、高级全部课程,实践性很强,你不妨先去听听。以上仅是个人感受,(1)学习时间灵活。(4)由有着20余年丰富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曲伟杰老师任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听课时间,感觉他的课生动幽默,再决定是否报名,而且案例很丰富,适合有正常工作兼职学习的我,比较容易掌握,就是费用相对便宜。(2)课程时间较长。(3)课程包括初,了解下、中,可以提升学员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和深度,一次全部学习,感染力强。他们有免费的试听课程我学习了那里的远程课程
提问者评价
我先去听听,哈。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催眠师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百度团购:团购大全,国内最具权威的团购导航网站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javascript支持或者更换浏览器。
: 推荐团购:
反馈与建议
周一至周日(9:00 - 21:00)
* 反馈类型
购买、订单、退款等
* 提问吐槽提建议,欢迎告诉我们~
您的反馈已提交! 我们十分珍惜与重视您的意见感受,欢迎常来百度团购逛逛~
百度团购客服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力资源培训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