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的想要加入组织!寻找11届南京晓庄学院招生...

南京晓庄学院校社团联的公共主页 - 人人网,,南京晓庄学院校社团联,兴趣社团,公共主页
社联即将招新了,就在24、25、26,小鲜肉们来呀,学长学姐等着你们呢!么么哒,有意向的也可戳短信至.。。。。
学校: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方山之声”广播台。...
ACC动漫社1.
社团成立1)。成立时间:20042)。社团宗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活跃第二课堂,营造健康校园动漫艺...
亲爱的小伙伴们速速看过来哟~我校社联即将招新,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加入我们哟(*^__^*) ~
今天要给大家...
亲爱的小伙伴们速速看过来哟~我校社联即将招新,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加入我们哟(*^__^*) ~
今天要给大家...
给南京晓庄学院校社团联留言
&:&社联即将招新了,就在24、25、26,小鲜肉们来呀,学长学姐等着你们呢!么么哒,有意向的也可戳短信至.。。。。
&:热烈庆祝南晓社联全体社管会社团第一次会议圆满召开
&&发表了日志ACC动漫社1.
社团成立1)。成立时间:20042)。社团宗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活跃第二课堂,营造健康校园动漫艺术氛围,为广大爱好动漫的同学提供交流与学习更多更专业的动漫知识的平台。3)。社团口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特色动漫”4)。社团所获荣誉:号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的COSPLAY比赛中获得最佳表演奖
&上传了5张照片至
&上传了1张照片至
&:社联一家亲,社团一家亲
:&回复施小超: 来拿吧,还有呢
&上传了1张照片至
&:社联学术哥)等待学妹的加入<
:&回复陆志强~Vic!: 必须的
&:招新ing!!!
:&求外联部号码,上海高顿财经校园合作
&:社联欢乐多!风雨也无阻!七个颜色任你选,九个部门任你挑~你还等什么!!!快来报名吧!
&&发表了日志亲爱的小伙伴们速速看过来哟~我校社联即将招新,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加入我们哟(*^__^*) ~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宣传部、编辑部和外联部。宣传部是全面负责社联的宣传工作,负责社联各项活动的宣传(包括海报、展板、网站等);管理社联宣传栏和宣传板以及负责社联网页(包括西祠讨论版http://b1074695.xici.net和人人网...
&&发表了日志亲爱的小伙伴们速速看过来哟~我校社联即将招新,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加入我们哟(*^__^*) ~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财务部和活动部。
财务部是独立负责校级社团财务的管理,对社团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对社团立项赞助、赞助单位赞助进行单独管理的部门,是社联及社团的“理财能手”。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们的活动部。活动部主...
&:&祝大家中秋快乐。伙伴们看月亮了没,吃月饼了没,赶紧的啊!祝社联中秋后招新圆满。
&:&祝所有小伙伴们中秋节快乐~~
&&发表了日志亲爱的小伙伴们速速看过来哟~我校社联即将招新,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加入我们哟(*^__^*) ~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监管部和档管部。监管部就是我们常说的监督管理部,该部门主要负责社团设立、升级、指导老师以及年检的审查也负责了社团学分制管理和修订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并负责精品社团工作,是社联与各个社团联系交流的...
&上传了2张照片至
&&发表了日志亲爱的小伙伴们速速看过来哟~我校社联即将招新,欢迎各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加入我们哟(*^__^*) ~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办公室和联席办。办公室是代表社联主席团监督各部门工作情况,并全面负责对社联下属部门工作信息的传达、落实情况的部门。同时呢办公室还要负责起草社联规章制度、文件等,并对社联的重要文件和资料进...
&:&在社联里我可是结交了不少朋友呢,爱玩儿的二货们,部门聚餐,部门旅游可是很让人high的哦,学弟学妹们,快点加入我们,跟我们一起成为快乐的“小二逼”吧!!————卢月楠
:&我们好二,哈哈
&:&在社联的一年中我结交了很多小伙伴,也认识了我们人超好的部长@孙心怡,谢谢社联让我的大学生活更happy,很怀念和舍友@孙琳 一起工作的日子,还有我们愉快的聚餐,吃货们注意了~社联会给你更多精彩的,学弟学妹们还在等什么,快点加入和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联席办杨曦彤
:&宣传一下
&:&为嘛新生有枪玩,当年我们没有???
:&不科学!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表彰决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表彰决定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孩子的培养
孩子的培养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
更多相关报道23 / 45 页
■专业阅读■纸里故乡
从心态到行动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
各位实验者以及关注专业发展的朋友:
&&&&&&& 本周五(2008年11月14日晚7-9点)群讨论的内容为“《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请大家从论坛下载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并做好批注。请在12月5日晚6点以前将批注上传至本帖中,然后准时参加群讨论。若无法参与群讨论,可查看群记录(一般会保持一周),也可以通过本帖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
【】【】【儿童典型的自我中心】
【母爱是无条件的,因为我是我,所以被爱】【积极一面】【不努力就可以无条件的获得】【母爱是婴儿宇宙的一部分】
【此时,爱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一样了,唤醒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化进程加速发展。】【一种人生态度的巨大的转变】【这种爱是与社会情感结合在一起的。】 【一个是主动性的,一个是被动性的。】
【个体性进程改变了母亲的地位,母亲的权威受到动摇】
【这种本质区别决定了母亲和父亲对孩子成长的不同的影响】思·【我们在心底深处都渴望被一个人无条件的接纳,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爱你不需要理由,因为爱所以爱。都表达对无条件爱的渴望】【恋母情结】
【父爱是条件的,需要不断的努力要得到父亲的赞许。所以对父爱包含着不断的努力和承担责任】
【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构成一个孩子在个体化进程中一方面工获得安全感,中车方面不断的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找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真正的自由需要经过爱和劳动。会爱别人,会在劳动中结成新的社会关系。】【母亲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独立成长形成障碍】
【宽容与责任】【因为你的我的孩子】
翻过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但没有深入读下去,看了淡墨的提示,很有一种迫切感!呵呵!得抓紧了!
原帖由&婷子&于& 14:44:35&发表翻过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但没有深入读下去,看了淡墨的提示,很有一种迫切感!呵呵!得抓紧了!
看完,你将完全不同.
翅膀卷起的风暴
&&&&&&&&&&&&&&&& &&&&&&&&&&&&&&&&&&&
&&&&&&&& &&
&&&&&&&&&&&&&&& &&&
&&&&&&&&& &&&&&
&&&&&&&&& &&&&&&&&&&&
&&&&&&& && & &&
他们是一群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他们扇动了着有力的翅膀。在他们的挥动下千人大厅形成了巨大的气旋,他们带来了思想的风暴。他们是马玲,铁皮鼓,和干干。他们过境之处,花非花,雾非雾。大家都成了干干所讲童话中那只傻乎首的达利B。
这次会议是一次思维的挑战,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巅覆,是一次知识结构的重构。马玲的讲座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使老师有了方向,使学生有了成长的丰沃土壤,使家长有了新的希望。干干的讲座,首先课件的制作水平是一流的,唯美,美伦美奂,那首海子的《九月》真是绝配,这是形式上的;而内容上的冲击和思想上的震憾,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干干是怎样的,他们在做着怎样的事。他怀揣一种剃度为僧的虔诚,一路行来,一路走去,过处,花落成歌。
魏老师的讲座是我最想听的一部分,涉及到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是这场讲座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也许会有人觉得过于严谨,但严谨的背后是无穷的张力。很多人感受到的是,意犹未尽。冰山的一角之后,是巨大的一个未知的神秘海洋。同居一室的那位老师说:‘魏老师怎么讲这么少啊。”
意犹未尽之极,很想与他们交流,向他们请教,又怕打扰了他们的工作和安排。趁小荷的机会,与美丽的初荷,虔诚的同事历史老师,敲开了马玲的门,马玲和杜涛他们正忙着给学生寄来的作业拍照。当我说出我的名字的时候,马玲非常让我感动的说:“我们抱抱!”轻轻一拥,是一次深情的相聚,更是一种迟码相同的印证。魏老师来了,干干也过来了,阿常也来了,更多的人不由自主的相聚而来。
小荷轻轻地对马玲说:“你是我的夏洛”。是的,新教育是我们的夏洛,一次次帮我们点烯心中的梦想。
种一棵新教育的三叶草,种下属于新教育人的追求和希望,用行动去自发的践行,在与会中相遇的老师们坚定而自信的眼神中得到了印证,在他们独立的思想所散发出来的清丽之美中得到了印证。
这是一次用翅膀卷起风暴的聚会,使多少人心生呼啸。
我们是远处的树
我只能仰望了.精彩.秦主任,你,我们的团队就是我的夏洛
原帖由&水中文字&于& 10:16:43&发表我们是远处的树
只要你是一棵树的种子,即使踩入泥土,你也会发芽的.
水中文字,握手.
原帖由&刘程&于& 10:43:53&发表我只能仰望了.精彩.秦主任,你,我们的团队就是我的夏洛
QQ19002100QQ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教育人类学》& 第四章 教育气氛
【环境,人的直觉(情感态度)】
【教育气氛的重要性,决定教育的成败】
【如何理解这里的】
【母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使孩子建立起信任感,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出来】
A·尼切克再三强调了在我们这一时代,信任对幼儿毕生发展的作用。他这样写道,“母亲的照料之爱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可靠地、纯洁的空间。儿童所获得的将是依附的、有意义的、熟悉的、亲近的和易于交往的品格。”因此,一般地说,这不仅是一种有助于儿童能力发展的内在气氛,更具体地说,这种关系除此以外还通过他们所爱所信任的人的中介为他们开辟了认识世界和接触外界事物的道路。【儿童对世界形成最初的信任感的重要意义:开辟认识世界的通道】尼切克继续写道,“认识能力就是由此产生的,而这种能力导致儿童对外界和世间万物的理解。”
【博尔诺夫与埃里克森一样使用了危机一词】【培养希望的美德】【福禄培尔最早重视儿童问题,给孩子设计的智力开发工具称之为“恩物”赐于儿童安全的幸福感,是我们成人和社会的责任】
【情绪,客观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感强烈说明内外失衡,以一定的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和生活】
【学校应成为快乐的场所,给儿童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儿童充满希望的面对世界】
·【愉快的情绪,在这里使用了心境一词。心境更具有长时间持续保持的力量。】
【学校沉郁消极的气氛使儿童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是可怕的】
【在儿童今天的生活中保持面对明天生活的希望】
【我相信你,我看好你,我一直看好你!经常这样的告诉学生,告诉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境,增强信心和勇气】N·哈特曼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正确的评估:信赖能产生创造力。一个人“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就会真的去使其做到。”他归纳道:“信赖能够改变人。”【失去信任的儿童不敢承担义务,甘愿落后,不敢检视自己的力量,勇气的退化,获得信任感的儿童产生创造力,信赖能够改变人,相信人是改变自己的动力】
【教育气氛或者教育环境的作用,教育能塑造人也能毁灭人】
【失败并不可怕,可贵的是在失败后仍有重树信心的勇气,正如集结号的感想,生活仍在继续,活的人要继续勇敢的生活】【如果谁认为教育是可以操控和完全把握的,那是它不懂教育规律,不懂成长的规律】N·哈特曼用充分的理由证实:“一切信任和信赖都是一种冒险……这等于信任者把赌注压在被信任对象身上,他就像置身于一场赌博之中。”所以这种预先给予信任的教育需要教育者自身作出极大的努力(承担义务)。【教育者信任自已,更信任孩子,需要极大的努力与勇气】
【反对言不由衷的假信任,假信任就是不信任说的太好了】
【帕尔默在教育的勇气中说:教育是心灵不断受伤的过程,而教学的勇气就是即使受伤,依然保持教学的勇气】
【耐心使我们不被失望和失败击垮,使我们依然保持信心,依然不断的相信儿童。】
第七章 克服存在主义
【信任才能产生对世界有意义的行为】G·霍伊普特纳经常从历史哲学方面探索这一问题。他所强调的显然与存在主义的解说有极大的区别:“我们的世界最初着眼于成功。”“谈论‘失败’,谈论人类存在的‘不安全’已经够多的了——为什么不能谈谈历史上的成功例子及其最初的可靠性?如果要这样做,则现代人必须经历一次这种‘矿泉疗法’。”
E·布洛赫还强调说:“重要的是要学会希望。希望的任务是不是放弃,要寄希望于成功而不是失败。”
【新安全观,重获对世界的信任,希望。重新建构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获得安全】
第八章 人类学对空间的解释
【集结号后的若干年,生活需要重建;汶川,需要重建的不仅有物质的家园,还有精神的家园,而更多的是精神家园的重建。背妻子安葬的男子再婚了,范美忠也有新的工作的新闻,一次一次使人们生发出重建生活的勇气】
【相信人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6.失去信任的儿童不敢承担义务,甘愿落后,不敢检视自己的力量,勇气的退化,获得信任感的儿童产生创造力,信赖能够改变人,相信人是改变自己的动力
8【耐心使我们不被失望和失败击垮,使我们依然保持信心,依然不断的相信儿童。】
9.信任才能产生对世界有意义的行为,信任才能产生对世界有意义的行为包含着对世界对生活的最终依赖,才有可能不断的重建生活的勇气。
“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
各位实验者以及关注专业发展的朋友:
&&&&&&& 本周五(2009年元月16日晚7-9点)群讨论的内容为“《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被压迫者教育学’”,请大家从论坛下载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并做好批注。请在1月16日晚6点以前将批注上传至本帖中,然后准时参加群讨论。若无法参与群讨论,可查看群记录(一般会保持一周),也可以通过本帖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
反对灌输,提倡对话,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这是新课程的精神。但是当我们说出这些词语的时候,甚至当我们的教室变得一天比一天热闹的时候,教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生活在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里,只不过多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压迫与被压迫是灌输式教育的根源】
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师生关系,理解对话,那些真正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例如伯姆《论对话》、马丁·布伯《我与你》、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中,都有专门的深刻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也渗透在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等一批教育家的著作里。对师生关系本质的深入探询,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的精神,也理解新课程、新教育的实质。
在节选的这部分内容里,弗莱雷拿起锋利的手术刀,直接切入基于灌输的师生关系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弗莱雷的论述是基于巴西的专制现实,但他又不止于此。事实上,压迫与被压迫是在任何社会中都广泛存在的现实,这里的压迫者,是指任何社会中的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阶层,在消费社会中,则显得更为隐蔽。而超越这种权力关系,弗莱雷提醒我们的是,必须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要建立一种不再彼此割裂,而是彼此支持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发展学生或者说人类的批评性以及反思。基于此,弗莱雷提倡对话教学(也即提问式教学),他认为这是民主社会的教育基础。
真正理解了弗莱雷的精神,以此来反思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一定会深受启发。
《被压迫者教育学》 第二章
保罗·弗莱雷
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主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教育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
教师谈论现实,就好像现实是静态的、无活力的、被分割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要不,他就大谈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去甚远的话题。他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实相脱离,与产生这些内容并赋予其重要性的整体相脱节。教师的话被抽取了具体的内核,变成空洞的、遭人厌弃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反对对话的师生关系的两种典型形式讲解和灌输。知识是静止的,脱离实践,脱离生活,学生不是能意识到自己不完善而力求完善的人。学生成了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这种讲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冠冕堂皇的言辞,而不是其改造力量。“四乘四等于十六;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学生把这些语句记录在案,把它们背下来,并加以重复。他们根本不明白四乘四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州府”在“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这个句子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就说,他不懂得贝伦对帕腊州意味着什么,而帕腊州对巴西又意味着什么。
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的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教育在这里是一种单向信息的交流】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这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概念(“banking”concept of education)。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学生没有输出信息的自由。】无疑,他们的确是有机会对所存储的知识进行收集或整理。但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被灌输出来的学生没有独立性,也主没失去真正的思考和创造力】
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知识是恩赐的思想根源在于占有知识的一方掌握知识的话语权。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必要的对立面出现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无知是绝对的,教师以此来证实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类似于黑格尔辩证法中被异化了的奴隶那样的学生,他们接受自己是无知的说法,以证实教师存在的合理性,——但,与黑格尔辩证法中那位奴隶不同,他们绝不会发现他们同时也在教育教师。【真正的师生关系是互为师生,互相促进而发展】
另一方面,解放者的教育的存在理由在于其调整的倾向。教育必须从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入手,通过调解矛盾双方,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
这种解决方法不是(也不能)在灌输式教育中找到,相反,灌输式教育通过以下各种态度和做法,维持甚至激化这种矛盾。这种态度和做法整体上反映了压迫社会的面貌:
1、教师教,学生被教;
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5、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
7、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反思自己的课堂,大多时候呈现这种形式。自已思想深处并未把学生当作掌握知识的对等的人,因而呈现出一种独断专行的课堂同格。那么学生在哪里?】
灌输式教育认为人是可以适应现状、可以控制的存在,这不足为奇。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的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灌输式教育无法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
他们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
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并使学生轻信,灌输教育的这种能力符合压迫者的利益。压迫者既不关心这个世界被揭露,也不关心这个世界被改造。压迫者利用他们的“人道精神”来维持其有利可图的地位。因此,几乎是出于本能,他们反对任何教育实验,只要这种教育实验能够激发批判能力,不满足于对现实的不完整看法,却又总是试图找出一个方面与另一个方面、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适应社会,抹杀其创造力,轻信 这样的人格特征是压迫者所需要的。】
的确,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的现状”,【使他们的意识轻信,盲从,甘于现状。把压迫者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理容易被控制。反对对话式教育的政治根源在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因为被压迫者越是可以被引导去适应这一状况,他们就越是容易被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压迫者利用灌输式的教育以及家长式的社会行动机制。在这种机制中,被压迫者被委婉地说成是“接受福利的人”。他们被当做个体看待,被看成是偏离了“良好的、有组织和公正的”社会的一般形态的边缘人。被压迫者被视为健康社会的病害,所以社会必须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来使这些“无能和懒惰的”平民百姓适应该社会的模式。这些边缘人需要被“融入”、“纳入”他们所“背离”的健康社会。
然而,真实情况是,被压迫者并不是“边缘人”,不是生活在社会“外部”的人。他们一直处在“内部”——处在使他们成为“为他人的存在”的结构内部。解决的办法不是讲他们“融入”压迫者结构,而是改变这一结构,使他们成为“为自己的存在”。这种改变当然会损害压迫者的目的。因此,他们要利用灌输式教育来避免学生意识化的威胁。【 我的思考—边缘学生:我们的班级和教室也有一些边缘化的学生,他们游离在守纪与违纪之间,游离在学习与不学之间,教师和同学都把他们视之为边缘学生。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不是以集体的名义召回,也不是接纳和融入,而是他们本应是教室的主人,激发他们成为自己的存在。】
比如说,在成人教育中使用灌输式教育,就绝不会建议学生批判性的考虑现实。相反,这种教育要处理的是诸如“罗杰是否给山羊喂过青草”之类的重要问题,并坚持认为,学会“罗杰是否给山羊喂过青草”是重要的。灌输式教育的“人文主义”掩饰了他们把人变成机器人所做的“努力”——这正与他们成为具有更完美人性的本体使命背道而驰。
那些运用灌输式教育的人,不论是否有意(因为有无数出于善意的银行职员式的教师【是习惯于服从命令习惯于按程序操作,而无视对方是独立思考的人的非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意识不到,他们所做的只会使人非人性化),没有觉察到存储物本身包含着关于现实的矛盾这一点。但这些矛盾迟早会使原先被动的学生转而反对对他们的驯化,反对驯化现实的企图。他们也许会通过现实的经验发现,他们当前的生活方式与他们追求完美人性的使命格格不入。他们可能从自身与现实的关系中觉察到,现实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经历着不断的改造。如果人是探索者,并且他们的本体使命是使人人性化,那么他们迟早会觉察到试图控制他们的灌输式教育所存在的矛盾,然后投身到解放自身的斗争中去。
但是,人道主义的革命教育工作者不能坐等这一可能性的实现。从一开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去双方的人性化。教师的努力必须充满着对人及人的创造力的深信不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是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
灌输式教育不允许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存在——而且必须这样做。为了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把存储者、发号施令者、驯化者的角变换成学生中的共同学习者这一角色,会削弱压迫的力量并为解放推波助澜。
隐含在灌输式教育背后的是人与世界可以分离的假设:人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起发展;【从哲学的依据来看,反对话式的教育方式的哲学根源在于人可以与世界分离,人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来自外部现实世界的存储信息】个人是旁观者,而不是再创造者。由此看来,人不是意识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意识的拥有者而已:空洞的“头脑”被动地接受着来自外部现实世界的存储信息。比方说,我的课桌、书本、咖啡杯,我面前的所有物体——我周围世界零零碎碎的东西——都在我的“内部”,正如我现在置身于书房之内一样。这种观点混淆了容易接近意识与进入意识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过,这种区分是必要的:我身边的各种物体只是容易为意识所接近,并非存在于意识之中。我知道它们,但它们并不在我之内。
从意识的灌输概念中可以顺理推出,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对以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把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另外,由于人们把知识作为被动的实体来“接受”,因此教育应当使他们更加被动,并使之适应这个世界。受过教育的个体是经过改造的人,因为他更“适合”这个世界。【更合适于被统治】在实践中,这一观念与压迫者非常合拍。因为他们的安宁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其造就的压迫世界以及在多么小的范围内对这一世界提出质疑。
大多数人越是完全地适应由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为他们设定的各种目的(统治者由此可以随意剥夺大多数人的权利),占少数的统治者就越容易继续发号施令。灌输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有效地服务于这一目的。【根源于压迫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语言课、阅读要求、衡量“知识”的各种方法、教师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升的标准:这一现成的方法中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思考。
银行职员式的教师意识不到,在他过于复杂的职责中没有真正的安全感。他也意识不到,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其他人和衷共济。一个人不能强迫自己,甚至不能只是和学生一起生存。和衷共济需要真正的交流,但是教育工作者的指导观念却惧怕甚至禁止交流。【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和衷共济,在费菜雷这里和衷共济指的是要设身处地的与所要团结的另一方设想,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才能成为共同的发展的双方。和衷共济是大量爱的行为,爱的延伸,爱的实践。相濡以沫,而这样需要真正的交流】
然而,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真正的思考,即是对现实的思考,不是发生在孤立的象牙塔中,而只能通过交流才能产生。如果思想果真只有作用于世界之时才产生意义,那么学生便不可能屈从于教师。
由于灌输式教育的出发点是把人误解为客体,因此它不能培养弗洛姆(Fromm)所说的“嗜命癖”,反而却酿就了其对立面“恋死癖”。
“嗜命癖”---热爱生命,热爱成长,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合作,注重师生共同成长和相互学习。能否这样理解呢?
“恋死癖”。--他迷恋控制,借助控制,他扼杀生命。
尽管生命是以一种有结构、有机能的方式生长,但恋死癖者却热爱所有不生长、所有机械的东西。驱使恋死癖者的欲望是把有机体变成无机体,机械地看待生命,好像所有有生命的人都是东西……真正重要的是记忆,而不是经验;是拥有,而不是存在。除非恋死癖者真正拥有某一物体——一朵花或是一个人——他才与之建立关系。因此,对他的所有物的威胁便构成对他本人的威胁;如果他失去了所有物,他便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系……他迷恋控制,借助控制,他扼杀生命。
压迫——强有力的控制——具有恋死癖特征;它滋生于对死亡而不是对生命的热爱。为压迫利益服务的灌输式教育,也具有恋死癖特征。凭借某种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灌输式教育把学生变成接收体。它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们去适应这个世界,并抑制他们的创造力。【太精彩了,静态的,顺从的,适应的,接受的而没有批判和创新】
当人们的合理举措受挫时,当人们发现他们无法施展其才能时,他们吃苦受罪。“这种因软弱无能而带来的苦痛正是植根于人们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这一事实。”但是缺乏付诸行动的能力使人们痛苦烦恼,也使人们唾弃自身的软弱无力,他们企图
……恢复付诸行动的能力。但他们能行吗?又该如何恢复呢?一种方法是屈从并认同于某个或一群有权势的人。通过象征性地参与另一个人的生活,人们会产生行动幻觉,但在现实中,他们只能从属于并成为那些行动者的一部分。【弗洛姆逃避自由讲的权威型人格,一方面屈从权威,一方面一旦成为权威更加变一加利的统治人】
平民的表现也许最能说明被压迫者的这种行为。他们通过把自己和具有领袖气质的领导人物联系在一起,慢慢觉得自己是活跃的、富有成效的。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精神得之于他们要采取有效行为这一意愿。统治阶层认为,只要这种办法能以自由、有序、社会安定(亦即让统治阶层过安稳日子)的名义加以实施,其统治就会更稳固,压制就会更严厉。他们也便可以从自身的立场合乎逻辑地宣判“工人罢工为暴力行径,并同时号召国家用暴力镇压罢工”。
作为实施统治的手段,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轻信。【灌输式教育,没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培训盲从和轻信】它的思想意图(通常不为教育者所觉察)是向学生灌输适应受压迫世界的观念。希望统治阶层会因此轻易放弃这种做法,这是天真的。这种天真的希望并不是要提出责难。其目的是要让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认识到如下这一事实:在追求解放过程中不能用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只会妨碍这种追求。革命的社会也不能从压迫者的社会中承袭这些方法。施行灌输式教育的社会要么被误入歧途,要么不信任人民。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它都受到反动幽灵的威胁。
不幸的是,那些拥护解放事业的人自身被产生灌输式教育的氛围所环保,并深受其影响,通常也就觉察不到其真正的重要性及其非人性化的威力。自相矛盾的是,在他们认为是解放的努力中,他们使用了这一相同的疏离人民的手段。其实,一些标榜为“无辜者”、“梦想家”甚或是“反革命者”的“革命人士”应该对这种教育实践提出挑战。但是,我们不能通过疏远人民来解放他们。真正的解放——人性化的过程——不是向人民灌输另外一种东西。【而是团结和组织人民,要团结和组织就要交流,进行对话】解放是一种实践:是人民为了改造世界而对世界采取的行动和反思。真正投身于解放事业的人既不会接受机械的意识观念作为待填装的空容器,也不会接受以解放的名义利用灌输统治(宣传、口号——存储物)的方法。
真正投身于解放的人必须彻底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接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这一观念,这里的意识是针对世界的意识。他们必须放弃储存信息的教育目标,代之以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提出来的教育目标。“提问式”教育(“problem-posing”education),与意识的本质,即目的性相呼应,它摒弃公报,体现交流。它概括了意识的具体特征:有意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态度,也是对贾斯帕斯“分裂”说中与外界隔绝的意识自身的看法——意识是对意识本身的意识。【对话式教育即提问式教学方式的哲学基础,相信人可以认识到自已的不完善并努力改善这种不完善】
解放教育表现在认知行为中,而不在信息的传递中。它是一种学习情景,可认知的客体(远远谈不上是认知行为的目的)成为认知主体——一边是教师,另一边是学生——的中介媒体。因此,提问式教育的做法一开始就注定要解决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对话关系——对于认知主体在理解同样被认知的客体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此处不甚理解】——要不然便不可能建立。
实际上,提问式的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纵向模式特征。除非提问式教育能克服上述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否则就不能实现其作为自由实践的功能。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及学生的教师(teacher -of-the- students)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cher - students)及学生教师(students-teachers)。【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论点不再有效;为了起作用,权威必须支持自由,而不是反对自由。在这里,没有人去教其他人,也没有一个人是自学而成的。人民以世界为中介,以在灌输教育中由老师所“拥有”的可认知的客体为中介相互教育。
灌输式教育(倾向于把一切事物进行二分)把教育者的行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他在自己的书房或实验室里备课时,他认知了可被认知的客体;【我们备学生,有某些方面是主面臆造的备学生。学生即教室的情景永远是动态的,生成的】第二阶段,他向学生阐述这一客体。学生并不是被要求去理解,而是去记忆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只是被要求记忆,在适当的时候提取。而不是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学生也没有任何认知实践,因为认知行为所指向的客体是教师的所有物,不是唤起师生双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媒介。因此,在“保存文化与知识”的名义下,我们拥有的制度既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也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
提问式教学并没有把教师学生的行为进行二分,教师学生一方面是“有认知力的”,另一方面是“讲解的”。 【这里强调教师学生双方都有认知力。首先把学生作为独立思考的主体】无论是在准备一个项目还是在与学生对话时,教师学生总是“认知的”。他不认为可认知的客体是他的私人财产,而是自己与学生思考的对象。这样,提问式教学者从学生的反思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反思。学生——不在是温顺的听众——在与教师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是批判性的合作调查者。【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吧材料提供给学生供其思考,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他又重新考虑自己早先的观念。提问式教学者的作用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创造。在这种情况下,信念(doxa)层面的知识被理念(logos)层面的真正知识所替代。
【怎么理解信念层面的知识,理念层面的知识呢?信念层面的知识可否理解为活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意识处于脱颖而出的状态;理念层面的知识能否理解为死的存储的知识,意识处天淹没状态?】
灌输教育麻痹、抑制创造力,而提问式教育却不断地揭示现实。前者试图维持意识的淹没状态;后者则尽力让意识脱颖而出,并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干预。
由于学生不断的面对世上与自己及与世界有关的问题,所以他们就会越来越强烈的感到受到挑战并且必须应对这种挑战。由于他们把这种挑战理解成是与总体背景里的其它问题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加以理解,结果,他们的理解就变得越来越具有批判性,并因此而不断地使人感到不太生疏。他们对挑战作出应对又激起新的挑战,伴随而至的是新的理解;慢慢地,学生认为自己已全身心的投入。【学生不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完善的存在,在不断的与世界的对话与思考中使自己走向完善】
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与教育作为统治的实践相反—【从实践层面上理解,对话式教育是作为自由的实践的表现;反对话式教育是作为统治实践的产物,不同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观和师生关系】—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独立的、与世界没有联系的;它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真正的反思考虑的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没有人的世界,而是与世界有关的人。在这些关系中,意识与世界同在;意识既非先于世界,也非后于世界。
意识和世界同在:世界实质上是意识的外表,世界与意识实际上是相关联的。
在智利的某个文化社交场合,大家在讨论(根据一个汇编的情况)人类学的文化观。讨论中,以为根据灌输教育的标准来说完全是愚昧无知的农民说道:“现在我明白了,没有人也便没有世界。”当教师回答说:“为了讨论起见,我们假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死了,但世界本身仍然存在,与它共存的还有树木、鸟儿、河流、海洋、星星·······难道这不是世界吗?”“哦,不对”,农民断然地说道,“那样的话就没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世界。’”
这位农民想表达的意思是:那样的话,会缺少一种关于世界的意识,而关于世界的意识必定包含意识的世界。没有非我(non-I)便没有我(I)的存在。反之,非我依赖我存在。决定意识存在的世界,变成了反映这种意识的世界。因此,也便有了前面引用过的萨特的断言:“意识与世界同在。”【很有意思的一个案例,类似于苏格接底的崔产术】
由于人们同时考虑自身与世界,增加了感知的范畴,他们开始注意以前不为人注意的现象:
在严格意义的感知中,作为一种清醒的认识,我转向具体的物体,比如说转向纸张。我把它理解成是此时此地的存在。这种理解是把它单独拿出来,因为每一物体都有其体验背景。纸的周围有书本、铅笔、墨水池等。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东西也被感知,它们在“直觉领域”真感性地存在着。但是当我转向纸张的时候,我并没有转向这些东西,也没有去理解它们,根本没有。它们出现了,但他们并没有被单独挑出来,也没有单独予以考虑。如果“直观感觉”已经包括了被转向这一状态,而且这也是一种意识体验,或者更简洁地说,实际上是对存在于整个被共同感知的客观背景中的一切事物的“意识”,那么,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会有这么个背景直觉(background intuitions)或背景认识(back-ground awareness)区。
那些已经客观存在但没在更深层含义上被人感知(如果真是被人感知)的东西开始“单列”出来,呈现出问题所具有的特征,也因此呈现出挑战所具有的特征。因此,人开始从“背景认识”中去筛选出一些基本的东西加以思考。这些基本的东西现在成了他们思考的对象,而且,就其本身而言,成了他们行动和认知的目标。
在提问式教育中,人形成了批判性地认知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方式的能力,他们发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并与之共存。他们逐步明白,世界并不是静态的现实,而是发展的、在改造中的现实。【对话式教育或者提问式教育的哲学基础,人与世界的关系】尽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这些关系是如何被人们所认识(或者是否被人们所认识),但是,他们采取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在这个世上的看法,这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对自身和世界同时进行反思,无须把把反思和行动分离开来,因此也建立起真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决定和师生关系的模式,是对话的,合作的,组织的,团结的,分享的;还是征服的,分裂的,文化侵犯的】
我们在分析的两种教育观念和做法再次相抵触。灌输式教育(处于显而易见的理由)试图通过把现实神话来掩饰一些可以解释人类在世是如何生存的现实;而提问式教育则以去除这种神话为己任。【灌输式教育善于制造神话,打压人的探究世界的愿望,使人轻信和顺从,人被知识淹没】灌输式教育抵制对话;提问式教育则把对话看作是对揭示现实的认知行为不可或缺的。灌输式教育把学生看作是需要帮助的客体;提问式教育则把他们塑造成批判性的思想者。【人在不断的追问中脱颖而出。】通过将意识与世界分离开来,灌输式教育抑制创造力并且驯化意识的目的性,从而也否认了成为具有更完美人性的人的本体和历史使命。提问式教育以创造力为依托,鼓励对现实作出真正的反思和行动,因此与人作为存在的使命是一致的,因为人只有投身于探索和创造性的改造中才是真实的。总之,灌输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使人固化不变的力量,不承认人是历史的存在;而提问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人的历史性为出发点。
提问式教育肯定人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存在——是不完美、不完善的存在,存在于同样不完美的现实中。其实,与其它不完美但没有历史意义的动物相比,人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他们清楚自己的不完善。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其真正的根基也正是在这种不完美与这种清醒的认识之中。【激发人去行动,去探索,去创造】人类的不完美性与现实的改造性需要教育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动。
因此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得以重新改造。为了生存,它必须改变,教育的“期限”(从柏格森派哲学意义上来说)可以从相对立的变与不变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看出来。灌输式教育强调不变,由此变得被动;提问式教育——接受的既不是循规蹈矩的现在也不是预先决定的将来——扎根于动态的现实,因此变得革命。
提问式教育是革命的未来性。因此,它具有预见性(从而也是有希望的)。因此,他与人类的历史本质相一致。因此它肯定男男女女都是超越了自身的存在;他们向前走,朝前看;对他们来说,静止代表的是致命的威胁;对他们来说,回顾过去只是一种更清楚的理解他们是什么,他们是谁的一种方法,他们因而能更明智的构筑未来。因此,它符合使人成为意识到自己不完善的存在的运动——一种有其出发点、有其主题和客体的历史运动。
这一运动的出发点在于人本身。但由于离开世界,离开现实,人就不能存在,这一运动必须以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因此,这一出发点也必须总是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此时此地”构成了人淹没其中并从中解脱出来的情景。只是从这一情景出发——它决定了人人对它的认识——人才开始前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人不能把他们的现状看作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改变的,而只是有限的——因而也是具有挑战性的。
灌输式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强化了人对其境况的宿命式的认识,而提问式教育则把人目前的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由于这种处境成了认知的对象,因此,产生宿命论的那种天真和神奇的认识,便让位于即使在认识现实时也能认识自身,也因而能对现实作出非常客观评价的认识。
随着人对自身的处境的意识的加深,人们把这种处境看作是易受改造的现实。改造与探究的动力代替了顺从。人觉得改造与探究已在自己控制之下。人作为必然要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打交道的历史存在,如果他不能控制这种活动,它将会(也应是)违背人性。凡是一部分人要阻止另一些人投身于探究,这种情况就构成暴力行为。所采用的手段并不重要,把人与他自己的决定割离开来,就等于把他变成客体。
这种探究活动必须指向人性化——人的历史使命。不过,追求完美的人性不能在孤立状态或个人主义思想下进行,而应在伙伴关系和衷共济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它不能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敌对关系中开展。当一个人要阻止他人成为人时,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人。【没有把学生发人的教师本人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想利己得变得更像人,便会自私自利的要得到更多,这是一种非人性化的表现。这并不是说,为了成为人,拥有并不重要。正是因为它是必需的,一些人的拥有不应该对另一些人的拥有构成障碍,不应该去巩固前者的力量而去压垮后者。【知识是一种分享,而不是占有和恩赐】
提问式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者的和解放的实践,把被统治的人必须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这一点看得很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问式教育通过克服权威主义和令人避而远之的理智主义,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它也使人们克服对现实不正确的认识。世界不再是靠不住的字眼能描述的了的;世界变成了人们改造行动的对象,人性化随改造行动而产生。
提问式教育不是也不能为压迫者的利益服务。没有一种压迫秩序会允许被压迫者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尽管只是革命的社会才能系统地开展这种教育,但革命领袖并不需要到完全掌权以后才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在革命过程中,领袖不能借口权宜之计,想等以后才采取真正的革命行动,把灌输式教育作过渡手段。他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必须是革命的——也就是说:注重对话。
二.讨论提纲
存储知识时并未把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会思考的人来对待,存储知识不需要要追问和思考;学生没必要追问为什么,也没无从从知识中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不需要知道知识的对与错,无从发展学生的批判力。
“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的现状”,改变压迫者的意识,使他们轻信盲从压迫者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谁能反抗自已呢?从而更容易被控制。反对对话式教育的政治根源在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兵器库》之“浪漫-精确-综合”
【用婴儿掌握口语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先难后易】
【教育的节奏一定要遵循必要优先原则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后果,制造了教育中的撒哈拉,看来另有一个新的节秦。】
101820【智力发展周期的螺旋式出现】【教育节奏的三个队段】
【没有浪漫队段的对事实的认识就没有精确队段的系统分析,而精确阶段的分析又超出浪漫阶段的事实,这是一个能动的创性的阶段】
【———】
【用儿童发育的例子来比喻三个阶段】
1020【失败在于没有把握教育的节奏】
【浪漫期的重要性】【儿单浪漫期要用故事、历史、艺术色彩等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他们只有浪漫的金色年华才有可能拥有一个高起点的精确期】81213
111215【儿童精确期是学语言的最佳时期,对语文的精确组织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但违背中学授课的模式】
15【综合运用期的学习特点,专注于科学。不同时期孩子学习的有效性不一样。看来我的女儿不能错过精确期和综合浪漫期了】
16【精确期对学理来说是有一定的优越性的。】
【尊重不同孩子的不同差异,才能让每一根网线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辩证的否定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有相同的重复,但这种重复是一种更高境界】
ErikErikson:1902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
【八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魏老师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可逃遁的宿命,从人的成长角度说,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我们回避不了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成功的应对危机,成功穿越这八个阶段】
【危机也是一个转折点。成功的应对危机就成功的跨越了这个阶段】【上一阶段危机能否成功的解决决定了下一阶段危机能否成功的解决。人的成长具有连续性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解决危机的办法不是单纯的积极解决或者单纯的消极解决,是看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谁占主要方面。】
【这也是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学的原因】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
【上一次研讨时研讨了母性之爱保持了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上一问题懂了就打通了这一问题。】
【母爱带给儿童的对世界的安全和信任】(1963247)【形成希望的美德,】
【对未来怀有希望,具有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度过挫折。】
【儿童开始自我认识,个体化进程发展,开始探索我是谁,与世界的区别是什么】
【父母即要控制儿童的行为,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主性,这个度很难把握,或者滑入溺爱的一面,或者滑入专制的一面。孩子具有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
“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羞怯是一种自我被识破的尴尬】
“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 )。【此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形成意志的美德】
“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成为那一类人】
【自主性和创造性】“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122)
【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勤奋感】
……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1963,258259)
【形成合作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勤奋感是为他步入社会做准备】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1963,259)
【与勤奋感相对应的是不适合社会,无法找到社会和个人的统一,自卑感由此而生】
“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1963261)
“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1964,124)【具备与社会相处的能力,具备有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能力。】
【() 16:29:15
【干国祥-歌唱着走向死亡() 15:42:12
明晰的统一的自我感觉,自我认同。
干国祥-歌唱着走向死亡() 15:43:57
你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遵循何种道德原则么?】
【能够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明白我是谁,我在那里,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1959118)
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现在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寻找社会定位与自我定位的契合点,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这个问题……。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发生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过了童年期的各种自居作用。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力必多的变化,与先天遗传形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机会进行整合的这种能力的自然增长的历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1963261262)
【不能给自己在社会中找到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会感觉到与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才对社会进行抵触,或者反抗。所以是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1959131)
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1959131)
(HalcolmX)
……如果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青少年走上犯罪,对抗社会】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众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1964,第24页)
?“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昭著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的确已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太象样的人’(1959,第132页)。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
&&&& 放假的这段日子里,收获很大,精读了心理学方面的三本书。在业读之余。整理自己一年以前专业阅读的感受,修改完,太阳已经西斜,一天又过去了。[p-center]该帖子于 15:59:46被 淡墨轻轻影 编辑过[/p-center]
23 / 45 页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晓庄学院招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