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一个空旷的地方认清东南西北五个东

如何评价电影《我就是我》?
范立欣曾获过纪录片最高奖「伊文思奖」,怎么跑去拍快男改编的电影《我就是我》了?这难道不是自降格调?
按投票排序
如果不是 极力推荐,加上某位先贤的肯定,我是绝对不会去看一部以快男为题材的电影的。超女正火的时候我上初中,从那个时候起,我对这些选秀节目就兴趣寥寥。对于一个长期喜欢猜度的人而言,选秀节目上那些什么眼泪、故事、梦想、感动无非都是拙劣的演技罢了,有什么好喜欢的?在去看之前,我都在用我的观影经验来猜测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对于一个以no zuo no die这种网络烂梗作为英文片名的影片,老实说,实在很难不让人将其定义为烂片。感觉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这部影片无非就是充斥着贫瘠的笑点,干瘪的感动,像一碗隔了夜的鸡汤,连暖胃都做不到了。这些想法和猜测,在电影结束后烟消云散。因为排片过少,宣传力度不够,空旷的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观众。我很庆幸身边没坐人,能让我安静的欣赏完这部影片。然而我也很心酸,这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或许是不会大热,但那刻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我依然为这部电影感到遗憾和不忿。在此之前,我看到豆瓣、时光网上,铺天盖地的恶评,在还未看过的情况下给的一星,武断的判定这部电影是“粉丝电影”,是“用来圈钱的”。老实说,在观影过程中,有几次我差点掉泪,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部很煽情的影片。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拍的煽情、感人并非难事,尤其是在大家眼中的“粉丝电影”,完全可以加入更多的情节,着重刻画他们偶像梦想的阐述啦,淘汰时的残酷啦,训练时的辛苦啦等等,来赚取廉价的眼泪。退一万步来说,在一部记录一群年轻男孩一起生活的影片里,加入“搞基”、“卖腐”等元素,迎合日渐广大的腐女市场,显然更为轻松和安全。但在这部纪录片里,一个也没有。导演就像是放弃了一切寻找观众g点的手法,一点刺激,一次高潮都吝啬给予观众一样,捕捉和剪辑出来的,都是一些最真实的画面。类似口碑、收视双丰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精细的拍摄,旁白极尽煽情的台词,尤其2当中,奋力表达的人文关怀,但很难唤起我对食物的热爱。然而,这种平铺直叙,对于年轻人追求梦想过程中,或悲伤,或迷茫,或喜悦的真实画面,却让我找到共鸣。在华晨宇通过暗示自己的粉丝投票给于湉,从而力保于湉晋级的“小伎俩”在赛后受到了总导演马昊的批评。马昊严厉的指责这种“小团体”行为,白举纲嗫嚅着想反驳,说了一句“我觉得这不是什么胜利”。我想,恐怕当时白举纲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大概他只是觉得,自己当时必须要说点什么,为自己的兄弟们承担些什么。五个男孩子站在墙边,像极了当年一起因为迟到,因为闯祸而被老师罚站的兄弟们。老师批评教育着,男孩们耷拉着脑袋,心里各有所思,总有个刺头想反驳老师,最后被老师喝一句“闭嘴”,又乖乖的站在那里,不服气的继续听着。还有欧豪说自己成长在海边,每次和小伙伴们在海边晒太阳时,总会去思考将来干什么。封闭的训练营里,华晨宇没让自己的父亲来探班,将其他人的父母送上车,表情从笑到茫然,从茫然到笑。节目组要求每个人各自把自己认为最弱的人的名字写在小卡片上,白举纲写满了自己的名字立在那里,叛逆但又忐忑...凡此种种,镜头只是真实的记录着,不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不去挖掘那些花边新闻,谁和谁好,谁和谁不好,谁的人气高于是我多讲两句,谁没有人气于是不想去理。每一位男生仿佛在镜头前无处遁形,流露出最真实的一面,不矫揉造作,没有演技,因为太过真实。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面对未来,拥有的信心和焦虑。追梦的过程中,谁都有踌躇满志和力不从心的时候,有的人一骑当千到达终点,有的人死在半途无人问津,然而无论是谁曾经走在这条路上,一定是都辛苦过的。《闻香识女人》里阿尔帕西诺说,如今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个选择是对的,但我从不去选,为什么?因为太他妈苦了。是的,太他妈苦了。选秀十年,我们看过太多的新闻与娱乐。曾经的万人空巷,如今理智的去看待。如我这般很少关心选秀节目的人,如所谓“脑残粉”般疯狂追逐喜爱偶像的人,大概都很少掀开幕布的一角,窥探在舞台背后,这些一般大的少年们,内里的,平凡的生活。他们曾与我们一样,如今他们各不相同,这是一段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经历,对他们而言,也是改变一生的经历。马昊说:这个夏天,你们要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夏天过去,或许他们并没有成长为男人。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多,所以汪涵说我希望他们一直是男孩。前途渺渺,未来的路还很长,影片的开头,于湉、白举纲、华晨宇在黑色的星空下,影子里像是在讲述什么。影片的结尾,三个人行走在沙漠中,最后躺在沙堆上,舒服的不想起来。回望过去的超女、快男们,也是一起经历共同的生活,最终,却有了不一样的未来,所以谁说的准呢?也许多年以后,欧豪也好,华晨宇也好,还有其他在这个舞台上奋斗过的人也好,最终也是各不相同。就像你我,和那些曾经陪伴自己的伙伴们,一起奋斗过,一起开心过,一起青春过,转眼间,却走上不同的道路,谁的梦实现了,谁的梦又放弃了。就像朴树唱的:他们都老了吗,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最后,恭喜 导演作品《我就是我》入围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最高奖“人民选择奖”和“人民选择纪录片奖”两项提名,在此预祝拿奖。
感谢大家能关注到《我就是我》这部电影,关于这个疑问,从我做这个项目开始,就一直围绕在身边。甚至有人说,为什么拍过《归途列车》和《沿江而上》的范立欣会去拍《我就是我》,就像贾樟柯拍了《小时代》一样,就像崔健去春晚唱了《爱的供养》一样。其实我一直想拍的,就是体现当下社会现象的真实电影。不管是《沿江而上》还是《归途列车》,他们都有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故事在里面。在《我就是我》里,男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富有的、贫穷的,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同一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现在不同社会阶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在追逐梦想的时候,背后有怎样的动力,以及原因。所以我觉得,《我就是我》不是个粉丝电影,它其实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关于实现梦想的故事。像花花(华晨宇),来自单亲家庭的他其实是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是可以被相信的,自己并没有那么差。像欧豪,他从一个小渔村来,他也送过外卖,所有他困难时候生活的经历,导致他很直白:我需要成功,我需要有社会上升的机会。而他成功了之后也会有危机感,比如他会说现在工作要更努力,不努力的话,明年再办一个选秀,又有新的人会出来了,我们就变成老人了,就没有人气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年轻人的故事,只是不像前几部纪录片那么悲惨。这个片子的整个核心价值就是看年轻人不断去挑战比赛甚至生活的规则,当这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不同的苦难和挑战的时候,你是真的能够看到,在这种压力下所折射出来的价值体系。我不妨讲一下参加这个项目的起因。当时第一次跟龙丹妮见面,我直白的说,我从来没有看过电视选秀。她说这样更好,没有偏见。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就会用你自己的经历去更加努力的发现,发现另外一个生命的价值和过程。可以说,龙丹妮是放肆青春最好的代言人,她非常大胆、可以不计后果去尝试新鲜事物,她是真的有一颗年轻的心。她特别喜欢把不同的元素放在一块去玩,制作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她会找像我这样以前做纪录片的,来做一个真实电影,放在大屏幕上来面对这么多的观众。她给我讲了个故事,我立马就产生了兴趣,当下一拍即合。她说,我做选秀十年了,做选秀的感觉,就像你在爬一个雪山,爬爬爬越来越难,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开始体力不支,各种苦难和挑战让你开始不断的怀疑自己。到了最后的时候你就只会简单的重复一个动作,那个时候你就已经不是你自己了,但是依旧像一个机器一样不断往上爬。最美的一瞬间是你爬到山顶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回头来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你经历了这一切,你站在山顶,才会看这一切的意义。那时候你才能搞清楚你是谁,你为什么要来这里。对于我来说,我很想知道20年后中国是被什么样的人控制或者影响。20年后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第一,至少也是前三吧。现在20岁的人那时候40岁,少壮派,他们会影响中国的发展,我很想来看看他们在今天是怎样成长的,看看他们的价值体系。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有很多来源于媒体的偏见,以为90后自私自利,脆弱,没有担当。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公司的管理者,大家一说到90后新来工作的小朋友,纷纷表示一头雾水,根本就管不了。你跟他说什么事他都是信心满满答应下来,然后一做就砸,砸完了你还不能批评他,一批评他就走。但跟他们真实接触后发现,其实他们是有担当的,只是需要时间去成长。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段幕后的不为人知。就在比赛6进5的时候,花花已经晋级,而他的好兄弟于湉却站上了PK席,当时,花花一个眼神,他的粉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然后把票投给于湉,淘汰了另外的选手。但当晚于湉的发挥不如被淘汰的选手,可以说是花花用自己偶像的力量影响了一个比赛的结果。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一面,你会觉得花花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但是你再往前推,他为什么要去这么做?因为他认定于湉是他的兄弟,在这个青春热血的年纪,去你的比赛,去你的规则制度,I don’t care,我只care我的兄弟。这也是我作为70后,非常羡慕他们的一点——他们敢于活在当下。我们都是活在未来,去当科学家,宇航员,小时候最常被教育的就是你现在好好学习,然后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而90后,就像韩松落说的,他们是轻盈的一代,和李逸轩那个时代(抱着追梦的态度到北京来,要住地下室的什么的)是不一样的。这次接触的很多孩子,都很随意,很轻盈,他们不是觉得什么事都无所谓,只是觉得这事儿没那么严重。他觉得我喜欢唱歌我就来试一下,如果行就OK,如果不行也OK。不行我就玩玩音乐啊,去做一个STUDIO,去吃肉啊,去旅行啊。你如果把今天的中国跟法国、美国德国比,那肯定还是有差距。但如果你纵向来比,各个阶层都是在前进。所以90后能活在当下,他们有更多可能性,他们会拥抱这种可能性。当然,以上种种,均来源于我的主观感受,对于大部分第一次接触《我就是我》的人来说,仍旧免不了猜测这是一部“敛财之作”,最起码也会觉得这是一部“迎合市场”的作品,然后将市场与圈钱划上等号,这些偏见都是无法避免的。其实做这样的判断非常容易,我不敢说我可以影响或者改变人们的偏见,但至少我可以呼吁大家去更理性的来看待《我就是我》,唯有独立思考才是避免偏见的唯一手段。我不忌讳说《我就是我》这部片子是有市场的,这是肯定的。但是我并不觉得冲着市场去就要在艺术性上做任何的妥协。像《归途列车》,我明明知道这种片子在中国是不可能有市场的,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在视觉上潦草马虎。电影的艺术性跟市场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创作者对作品本身的一种态度。我希望我的电影在视听上,是用来讲故事的,而并不是一个花架子。它背后的的源动力是我对于电影的一种认知,我觉得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比如,再回到我对理性的推崇上来说,我的朋友们看了这个片子,都说我不够感性,很多地方再稍微放一点点,泪点就出来了。我觉得他们的意思是,在中国,很多观众的欣赏形态里习惯了被催情,但是我会马上就掐掉。出资人也许会说,为了更好的票房,我需要有更多的泪点,你这个地方可能要放一点,但放那一点我会觉得太臃肿了。我希望《我就是我》没有刻意的煽情,这个也是我追求作者性的体现,这种非常细微的艺术选择,代表了理性的一部分。最后,想讲一个拍摄期间特别深的感触。耿琦被淘汰之后,我跟他们去湘江边玩,湘江边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免费放三十分钟的烟花,那个时候特别美。耿琦很由衷的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我不是那花,我是那声音,你可能都看不见它的五光十色,它的美丽,你听到的只是一个声音,但那个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这句话打动了我。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是挤破头一样去争当那个“花”,我们活得太累了,这是心里的累,并没有人在逼迫你,你现在吃好喝好,一切都很好,但你总想去超越自己。成功学洗脑已经太严重了,我们在我们少年、青年的时候,已经忽视掉了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很希望现在的孩子,能有耿琦这样的心态。汪涵在《我就是我》里说过一句话,他说他希望他们不要长大,不要变成男人,都还是保持男孩的样子。他其实说的是,如果我们可以保持心里的那个小孩,我们才会变得更加真实,其实也会变得更加幸福。这是这个片子最内心的东西,更核心的东西。另:澄清问题中的一个误解,《我就是我》并非改编了快男,《快乐男声》是真人秀,它是一个电视模式,不属于电影。电影会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会有人物形象的大转折。这个转折是一个不可逆的转折,也就是说,这个人物,从开始进入,是状态A,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状态B了,这个B永远也不会变成A。真人秀中没有这种A到B的过程,而电影中有。我的视角,就是记录这个过程,并呈现给观众。
==================7月29日23:40更新=====================《我就是我》入围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已获得最高奖「人民选择奖」和「人民选择纪录片奖」两项提名。=====================下面是原答案============================出乎意料的好。完成度很高的一个纪录片,完全不是大家心中所想的粉丝电影。那几个快男也不算演员,就是大家熟悉的那种纪录片主人公。片方在宣传过程中只字不提纪录片的原因也不难猜到——我国观众根本没有花钱进电影院看纪录片的习惯。对纪录片有兴趣的本来就不多,看纪录片的,基本也都是网上下载,电视里放也可能看看,普遍的认知就是「看纪录片没有掏腰包的必要」。所以提了是纪录片,不但没有帮助,可能还会起到反面效果。从广义上来看,不提是纪录片也没有错。因为「纪录片」本来就是「电影」的一个门类。而这部电影属于纪录片下的一个流派,即与「直接电影」相对应的「真实电影」,这也是范立欣在采访里反复强调的。至于这两者的异同,是纪录片创作者讨论已久的话题,比如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的搬演行为是否失真,张以庆《幼儿园》的有意识引导是否客观等等。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定义矛盾,例如纪录片到底更应该重视「现实真实」还是「事件真实」等等,更是引发了长期的争论。这里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不妨自己找资料一读。不想做技术分析了,说点感想。 《我就是我》这片子,策划,制作都很不错。我觉得这片光说完成度,比范立欣的前作《归途列车》还要好很多,明显能感觉到范立欣的成长。只是可能因为题材显得没那么「深厚」,所以大家不愿意当回事,甚至拒绝观看。片子很完整地展现出了一种状态。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一种状态,考虑到知乎的主流用户,可能这种状态对你们来说已经算是过去式的了。它是什么呢?那就是,在特别年轻的时候,你会做一些以后再也不会做的事,喜欢一些以后再也不会喜欢的人。比如片子里那个叫白举纲的小伙子对节目组要求选最弱者的安排表现出的不配合,比如那个叫华晨宇的小伙子出于意气引导自己粉丝给PK台上唱功弱势的好友投票,比如他们面对编导批评时的偶尔懵懂与不理解,等等。这些都是很多旁观者会觉得幼稚的事。但别说你没做过类似的事。成熟后的你回望过去想起那段经历,回想当时的执念,也许会嫌当初的自己逼格不够高,丢脸,会不屑,觉得不理智、鲁莽、傻。但这其实真没什么好丢脸的,不要抹杀那段岁月。它真实存在过,并曾让你快乐。没有那时的你,哪来今天的你?而且支撑你坚持自己的路走下去的,恰恰就是当年看似傻了吧唧的执念,那股「不服」的拧巴劲儿,和忘不掉的初心。因为之前就知道一些导演范立欣的资料,所以早就预期到片肯定不会差,但是看完感觉做得比我预料的还要好。它就是好看的,对,就是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好看」。制作精致,美学上考究。熟悉中国纪录片的朋友应该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纪录片只注意内涵而不重视制作的精美,所以虽然策划和内容上做得很饱满,但是视觉呈现上很「难看」。而这个片子兼有了内涵与形式。深入浅出把这个题材做得很有趣。 人物捕捉上,同样作为话题缠身的选秀明星,这几个男生作为比赛进行者的心态与李宇春王栎鑫张杰等比赛完成者的心态的对比。场景选择上,进行选秀的演播厅、住所、练歌室等与沙漠、海洋、雪原的对比。一个有鲜花掌声但封闭压抑,一个寂寥无人但旷远辽阔。都很值得玩味。它不刻意煽情,就是朴素记录,但是捕捉到非常多有意思的场景。至于想冲着看偶像脸去的粉丝,大概会失望?那参差不齐的黄牙,那一脸的坑坑洼洼哟,都被老老实实记下来了。什么样的题材才算深刻,才算沉重?非要是孤苦儿童、农民工、艾滋病、没挣到钱的东南西北漂这种吗?少年记忆,也是很深刻的。快乐在青涩懵懂,沉重在无法回头。这片子不真实吗?选秀不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么。从《我就是我》看得出范立欣是有野心的,更看得出他的迷茫。 他在选这个题材的时候明显有做商业上的考量和预期,他想拍这个题材,应该也是希望能通过这种相对通俗一点的话题,让更多人了解纪录片。他预期会受到关注,但可惜的是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应该算是预期失误了。或者说达到了一部分预期的关注,但这部分关注转化成票房的效率极低。本身片子的宣传做得不到位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对这个题材充满敌意,甚至于死抠着某种偏见做一些令人无奈的事,比如看都不看就在各大电影网站疯狂打一星。看到这种情况,说实在的,很心酸,替这片子的制作人员委屈。查了一下,现在整个的排片量都很少,估计没几天就要下了,简直一片惨淡,想看的抓紧。这再一次证明了纪录片进院线的难度。冷门题材根本吸引不了眼球,热门点的话题又容易受偏见。真的很尴尬。之前张侨勇的《千锤百炼》我就没赶上,这次幸好来得及。纪录片进院线这件事,
应该算走在前面的冲锋人物。路还很长,希望能坚持战斗。范立欣的心态似乎可以跟片子里的一句话对应——我不是不想赢,我只是不怕输。
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各种类型百花齐放。
(看了电影来补影评)—————————————————本来只看了题目,我是没资格回答的,因为电影我还没看到。但是看了问题描述,又觉得自己可以献个丑。我不知道为什么题主觉得拍快男就是自降格调。拍艾滋病和农民工就是高大上。这是个很奇怪的论点。选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如同农民工的归途列车一样,它们都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且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格局。如果说范导关注农民工就是有社会责任心,就是在认真拍纪录片,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而拍快男就是为了圈钱得利,自降身份,我恐怕不能苟同。从某个角度来说,拍快男甚至比拍艾滋病和农民工更加需要勇气。一个过分爱惜羽毛的纪录片导演,是不会在拿到了艾美奖之后,还来顶着如题主一类人的这番痛心疾首的感慨来拍快男的。我很庆幸范导不在乎。就纪录片来说,只要它是真实的,它反映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它传递的价值观是引人深思的,那么它就是成功的。选秀是如何策划的,如何实现的。现在日益冷清的选秀和持续疲软的选秀市场,到底是说明这个曾经的造星神话走向落没了,还是在积蓄力量开启后选秀时代?我们会不会有全新的不同的选秀模式?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导演,选手,评委,工作人员,普通观众,以及入戏极深的粉丝。他们都在想什么?他们都得到了又什么失去了什么?十年选秀,不论以什么身份,参与其中的人数已经非常巨大了。所以,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所以,不论别人如何看待选秀以及快男,这个纪录片自有它的价值。而且,最近试图诠释青春的电影那么多,《我就是我》几乎算是其中最贴近我的一个青春了。因为就算我不是片中勇敢又固执,光鲜又无奈的追梦少年们,我也是台下曾经为他们欢呼呐喊过的粉丝。这不是low,这是我的青春。有点蠢,但是有趣。———————看过电影—————————————补充答案——————
昨天看了电影,现在终于有资格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关注了这个问题的人。
先说观点:这部电影我打五星。三星半是电影本身,一星半是我不能对抗的感情本能。求不贴脑残粉标签。
昨天下午才有机会看了电影。去看的原因很简单啊,我是粉丝。那时我并没有想到,我会因为这个身份左右为难。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左手捧着拿进去了却几乎一口没吃的爆米花,右手端着满满的可乐,哭笑不得,后悔不迭。
幸好扭头一看,被我硬拉去一起看电影的妹妹也是一样的造型。
整场电影我都在挣扎。因为刚一开场我就意识到了,这并不是一部粉丝电影。
粉丝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更煽情,更催泪,更励志,更热血。尤其是对于我这样追了整个夏天的粉丝来说,我很清楚的知道,这部电影当然可以做的更煽情,更催泪,更励志,更热血。
因为粉丝嘛,都希望看到更具怀念性的东西,最好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想到那个夏天,每句台词都让我们失声痛哭,这样,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才爽。
我进电影院时就是这样想的。
可是并没有。
我期待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或者说我以为我在期待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幕布暗下去,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妹妹扭头对我说:“蛮不错的,什么时候再看一遍吧。”
我点点头,没说话。心里情绪激荡,这才知道,自己对这部电影其实还有更高的期待:期待它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期待它给我更多的冷静和更深的思考,期待它成为一个打破偏见的契机,期待它呈现出一切范导想要和不想要表达的,期待它用独特的魅力影响到更多的人。
而我没有失望。
有一种中国式的文化传递模式,不知道是源于孔孟还是来自程朱。几乎所有传统意义的知识分子,都要自己先去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和乐趣,就去管别人。
小学时候班里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然后当了小班长,再去管别的同学。
长大了好好的求学,当了知名的理论家,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
总有一种,自己先跳进框框里,然后再把别人也拉进去的感觉。
这也是所有“成熟的理智的”大人们,最爱做的事情。
这样看来,范导简直带了点孩子气的可爱。他自己无比挣扎,他清楚电影面世后最可能的一批受众,可他也清楚自己到底想拍出来什么东西。
他刚放了点热血的东西上来,就立刻要冷静一下。他刚放了点煽情的东西出来,就立刻要思考一下。
他好像已经被拉进了框框里,可又好像在试图跳出来。
片子里的选手们也传递出这样的情绪:几乎没有人不挣扎。
就连欧豪都会在说了“退赛很牛逼,可是选择留下就要接受”这样的话之后,要求导演,至少给他们一个下午的时间,不要拍。并在说完之后气势万钧的举起手里的水枪要来一发以彰显气势,然后泄气的发现水枪里没有水了。
这样的黑色幽默,就是真实发生的。深想简直有点可怕。
连带着我,一会想要感受作为粉丝的兴奋激动和心疼不忍,一会又想要认真的做个电影观众,客观真实的感受电影的情绪。
左边一堆稻草,右边一堆稻草,中间一只驴子,不知道如何取舍。
一只驴子,拍了一群驴子,放给更多的驴子看。
这个场面太滑稽了,我笑出了泪花。——————————————————————————————
回到电影本身。
看这部电影之前两天,我刚好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很有意思的是,松子的故事处处荒诞,每个情节都在残忍的打碎美好和平静。可这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居然从头到尾都用了喜剧的表现方式,让人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出。
我这才知道高级的电影,它不想让你哭,也不想让你笑,看完之后只有沉默而已。
而《我就是我》,却是正儿八经的纪录片,处处真实,每个细节都有迹可循,每一句台词都有理可依,可是这样子一部完全真实的纪录片,居然可以当做一部完整的电影来看。
因为里面有隐喻,有前后呼应,有情节和主题。
华晨宇在所有选手的父母都去了城堡的时候,没有让自己的爸爸来。
可是最后的总决赛,他又是为了向爸爸证明自己。
那么当时于湉所说的“华晨宇没让他爸来”,到底是实情,还是仅仅是于湉在镜头前照顾好兄弟的情绪?
如果是后者,那么后面女导演指责华晨宇破坏规则就更加真实可信了。一个比赛中交心的朋友,如此照顾你的每一点情绪,这多么难得。还能有什么能更加重要?谁能要求他们莫名其妙的公平?说的就好像你能做到一样。
这太可怕了,如果不是生活本来就处处隐喻,前后呼应,那就一定是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
“人们有时会通过虚构出来的电影来结合并看到现实中存在的美好,而这部电影能让你从现实中看到虚构出来的美好!”
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华晨宇当时发的这条微博是什么意思。
这家伙太透彻了。
可是看懂了就有点后怕。
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情节:宁桓宇在被淘汰后,回到城堡里,坐在钢琴前深情的弹唱。认真,并且虔诚。
那一瞬间我就想起了电影前半部分,男孩们刚进城堡的时候,宁桓宇兴奋的和饶威坐在钢琴前弹唱,那时的他们在镜头前还有点羞涩,一个声音叫他们吃饭,饶威先起身了走,宁桓宇跟着起身,一边走一边嘟囔:太好了这个,太好了。然后他在钢琴上飞快的亲吻了一下,眼睛里闪着小星星跑出了镜头。
进城堡时先和它打招呼,他第一眼看到它。
出城堡时最后和它告别。他舍不得它。
他很爱这个东西,无比的爱。
这样一个前后呼应的细节太戳了。尤其是一想到这是一部完全真实的纪录片,两个镜头之间相差几乎两个多月,这样没有设计的细节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
以至于我不得不想,他这样热爱,到底会为它付出到什么地步?
他会保留原则和自尊么?会守住底线和冲动么?正是因为我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不敢说自己能做到。
所以我真的有点怕。因为我爱他,也懂他的爱。
这部片子只有九十多分钟,还有很多很多的幕后,并没有被呈现出来,比如每场的赛制如何制定,帮唱嘉宾如何确定,选手选歌是否凭自己的意愿等等。
不过这也够了。我已经看到足够多了。也已经感受到足够多了。并且收获了足够多。
他们对音乐的态度,对舞台的态度,对观众的态度,对梦想的态度,对自由的态度,对态度本身的态度。
至少范导在真实的传递正能量。
这很可贵。
纪录片要客观真实。可是导演却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
刻意放大也是源于本来就存在。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认同这部电影。喜爱这部电影。尊重这部电影。
下午抽空去院线看了一遍正片,应比一些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够格回答此题。我看的那一场位置全部坐满了,女性居多,男女三七开。之前一直担心会碰到类似后援团包场这样的情况,但幸好,除了一些笑点,并没有观众太失态。没有利益相关。不关注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等一干选秀节目。此前知道范导其人,但并未看过那部获伊文斯奖的「归途列车」。属于计划内看片,六月底就等着上映。之所以会关注到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我一位朋友
在豆瓣写的观后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眼,「」。写得很棒,把观看欲望勾起来了,才动心埋单的。「我就是我」,是部不过不失的片子,不差,但也没到上乘水准。我认为可以走得更深。说实话,最后出来的作品,跟我个人想象中还是有出入的。此前网路上,曾看过一遍「我就是我」预告片,印象最深是有个镜头,总导演站在那堆男孩面前,然后竖着指头:「闭嘴,我说话的时候不要说。」打了个激灵。这个镜头令我误以为整部片子连气质都会充斥着这样特别有张力的表达。配上有趣的文案「呵呵」「不要喂心灵鸡汤」,加上那么能出戏的题材,「天娱」、「青春期」、「粉丝」,我深深地以为,这会是部很「有戏」的纪录片。之前豆瓣上一则短评说得很中我预期:「听说范立欣导快男,所有人都觉得意外,看完才想起来,他跟天娱有一点很一致:看似是纪录,其实都玩抓马。」但从正片看,「我就是我」非常出乎我意料,显得很「克制」。我这么说或者会有点不知所云,或者换个讲法好了,很多很多地方,你都会觉得,怎么说比较合适呢,你可以说,它没有撒狗血,也可以说,他很内敛,但是,在我看来,「差一点劲道」。贯穿片子的主轴是快乐男声比赛本身。影片一开头就扔了个悬念,全片是以决赛倒计时的节奏往前推的。然则,关于比赛其事着墨很少。影片更多讲男孩们的「生活」,他们的备赛以及友情。而且,就算如此,我相信导演也放弃了很多很多的狗血点、泪点、煽情点。放弃掉的着一些,则正是我刚刚言及的「劲道」。但是这或许不是坏事情。在这点上,我很佩服范导。放掉这些东西,正片里却反而有更多的位置来裹住核心要表达的东西,导演放弃了大冲突段落,而回归到男孩们的日常,这里看得出他的表达,也是其高明:当代年轻人在遭遇变折时生活态度。其中有几个点我印象特别深,一个是一圈选手围在一个水池边,然后开始聊这个比赛。带着很负面的情绪。这一场特别有状态,剪得也好。一开头就是其中一位选手问:「你们还有遗精吗?」围绕这个话题,选手开始聊一些,很有话的天。最后一位选手总结,他说(原话记不清了,大意):「这个地方是很讨厌,你讨厌他,你选择退赛,行,你牛逼,我服。但你若然选择继续留在这里,那你就只能往前冲。」凡此种种,包括两位年轻人在排练中受伤,甚至直接将选手们无聊拍着玩儿的视讯放到正片里……影片里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段落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很高级的情绪在里面。如果这种情绪到了,说明,这起码是部用了脑子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圈钱作。但正如我所说的,我认为导演,可以、有能力走得更深,也应该走得更深。首先,文本的叙事很散。虽然九十分钟里头,有一个很重量的大事件支撑着,但是如果落到细处,就会觉得,描述得有点细碎。到现在为止,刚刚看完电影不到六个小时,那么多的小事件,让我特别有印象的只有几处,其中一处是白举纲因为不愿意写「自己认为最弱的选手」的名字而与节目组发生矛盾,另外一处则是复活赛前后。而其他的,我已经很难特别有逻辑地回忆起来。整部片子基本上处在一种,在一个周期事件里东一撇西一撇的叙事中。有些事情是独立的,而另外一些事情却是有因果关系。而且由于表达上的克制,看起来就没那么好看,并且会有意识地放掉很多应该会很好看的点。包括很有一些事件上,都只是表面化地截取了一些主持人、评委的简单回顾,而没有更透彻地去展示这件事。这很遗憾。此外,片子只停留在了呈现这个阶段。九十分钟里,更多的是对这一百天里,这若干个年轻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展示。他们的世界观啊价值观啊,他们特别努力,特别苦啊,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啊哇啦哇啦……除此之外,就没有了。我想看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他们背后更深的故事(而不是停留在「我生长在一个渔村我很为我的家乡自豪我总要出去闯的不可能一辈子打渔」),粉丝现象背后的逻辑。当然我知道,坐在这里用键盘打字总是比较轻松的,刚刚我提到的任何一个命题,要呈现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跟选秀密切相关的这些事情,导演都没有踩进去,而只是,很简单地做了一个「展示」,有些甚至连「展示」都没有。包括很多过往选手的回顾,包括像李宇春,王栎鑫。然则,回顾,也只是一个回顾,并没能再因此下一个更高明的结论来。我以为,十年选秀,除了简单地对 2013 快乐男声的一个记录,是否应该承载更多的东西?作为一部纪录片而言,毫无疑问「我就是我」是合格的。技法上的成熟、表达上的从容,都值得肯定、学习。我相信,范导演手底下的这一作,是那么多年来,一年一度快男快女比完后那些所谓「比赛回顾纪录片」都难望其项背的。但是,我认为,十年选秀,应该可以走得更深,范导演也应该走得更深。这不只是对于「归途列车」、「伊文思奖」应有的期许,更是对「范立欣」这三个字的期许。豆瓣上「我就是我」的打分跟「后会无期」几乎差了一倍,而大量的短评都是「水军再多也依旧挽救不了低分烂片以及芒果台敛财的本质」、「马桶台的圈钱脑残片,必须一星不谢」、「选!选!选!选!选!最后选出来一个二逼当冠军。这节目真牛逼!」。当然,我知道,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但我认为,大家是否可以抛开成见,撕掉标签,支持一下国产电影?是为观后感。以上。
永远不要因为偏见而错过惊喜。如果你没有认真的了解过一样东西,你就没有资格对它指手画脚。
和最后只有几百万人民币的票房表现相比,《我就是我》显然被低估了,这部电影值得一看。若干年后,这部纪录片是中国娱乐史中关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选秀现象」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实际上,以纪录片的题材而言,触碰类似「快男」或者「选秀」这样的娱乐类争议事件,比起选择那些「边缘人物」或者「政治倾向」的题材,或许还更有难度。因为,公众在舆论的渲染下,对这类事件已经有了所谓的「预设态度」:不论是死忠支持,或是刻意忽略,亦或者是抵制排斥。当这种预设立场建立之后,即使再客观的记录也很难让对立者接受。而范立欣选择打破这一预设立场的方式,是用肉眼可及的成长和变化,塑造出「选秀时代」下的一些鲜活的形象。就如同范导在这个答案下的回答所言:这个片子的整个核心价值就是看年轻人不断去挑战比赛甚至生活的规则,当这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不同的苦难和挑战的时候,你是真的能够看到,在这种压力下所折射出来的价值体系。在导演的表现下,我们通过镜头看到了几位有特点有故事又有性格的「快男」: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和于湉等,他们在经历「快乐男声」的比赛这几个月之中的巨大转变。快速成名、残酷竞争、艰苦训练、友情分离;还有很多艺人需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获得的那么多疯狂的粉丝,才能体会到的落差和不公平,他们在短短时间内全都体会到。然后他们要去接受,不仅要从技能,还要从心底开始接受,他们已经是一个「艺人」,是一位「公众人物」;并且时刻要准备着在快男结束后,迅速由自己独立去面对这一切。而更有趣的是,纪录片中着重刻画的这几位,在参加快男之前,是十足的草根素人,连其他选秀都未必参加过。华晨宇帮于湉晋级后说,「在我心里友情比这个比赛更重要」;欧豪面对竞争时表达的,「努力不一定会有,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没有」;还有于湉历经波折后的吐露,「我不是不想赢,我只是不怕输」。在一番与同龄人迥异的遭遇和压力面前,他们所展现出的一些精气神,可以更准确的反射出当下这波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我看来,白举纲这个人物刻画的最为成功。出身于普通家庭,父亲是电器维修工,20岁,参加比赛时才刚刚学音乐年许。至少从镜头上来看,这是一个和善有趣的少年——他会和大伙说起自己来参加比赛后已经遗精三次,也会经常有些愚蠢搞怪的小动作;他又是不轻易妥协的,在被要求写下七强中自己觉得最弱的人时,他除了自己以外不愿写任何人的名字,尔后他把写满自己名字的一张张卡片立在拍摄台上,对工作人员说:「要不拍通宵吧,拍通宵明天就唱不了歌了,就可以证明我是最弱的了」;还有在最后的五强淘汰赛时对着自己PK对手宁桓宇高唱《It's my life》时决绝的样子。这些片段下的白举纲是跳跃的,生气盎然的,有血有肉的;很容易让观众,尤其是曾经看过去年快乐男声节目的观众产生共鸣。以上这些,还有几位男生拍摄宣传片时的意外受伤,山河(音乐总监)和于湉的争执,两位复活选手不甘的淘汰,魏一宁的被淘汰后的感伤,耿琦的叛逆,华晨宇在家长探班的孤单,李宇春等过来人有感而发的评论等等等等触动人的细节,配合上几首颇为恰当的歌曲演唱,超出国内平均水准的构图、美学和摄影,就构成了范立欣导演要表达的精神——年轻人面对梦想时的勇气和倔强。但,似乎少了些什么!2013年的快乐男声,和其他选秀活动有些不同:参加培训营「男声学院」的所有学员,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摄影机记录者——从排练吃饭到洗澡睡觉,然后通过第三方平台(其实就是多玩YY啦)在全国观众前反复播出。这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素材,但同时,遍布于选手身边24小时不断轮转的镜头,这本身就带着一种不自然。若是看过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应该记得其中一个名作「观察者」的概念;只要有所谓观察者的存在,不论是一双眼睛,一个摄像头或是随便什么东西,球状闪电就无法按照自然的状态显现。甚至在影片里,欧豪和伙伴们的对话中也提及所谓的「设计感」。因为镜头无时不刻的存在,甚至所有人都习惯了镜头的存在,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状态,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又有多少充斥着表演和设计。我不会恶意揣测,但也无法阻止这么去想。更何况,最后这部作品里所有的镜头,都是在导演的遴选下公诸于众的。所以在这部纪录片中,你看到的更多的是光明的、真挚的、坚持的;伙伴们之间的交情都是坚固的、单纯的、不掺杂砂砾的。娱乐圈的冷峻、选秀背后的黑幕、竞争时的小动作、选手们之间的攻伐和猜忌,有很多有所期待的元素,可能依稀在几个镜头中一闪而过,但都很难引起人的注意。我猜想范导应该不是那种会被利益诱惑而丧失初心的导演,电影的整体素质也不断的提醒我这点。但与此同时,几个月和选手们相处,或多或少的都会感染到他,所以很多镜头的选取都能含蓄的看到回护之意。天娱作为投资方,在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也不大可能毫不干预,哪怕只是对于个别敏感的镜头提出了小小的建议。更何况,作为有商业诉求的电影,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考虑快男粉丝的感受。不论如何,最后呈现出的结果,无论是「快乐男声」,亦或者是「选秀活动」,再或者是那些男孩们,都太过伟光正了。我期待观赏的是一部「中国娱乐选秀真实的群像谱」,最后看到的却是「选秀男孩们的青春梦想成长颂」。尽管后者完成度很高,也在很多地方打动了我;但我相信,应该有机会可以做到更多吧。如同太宰琰所说:从《我就是我》看得出范立欣是有野心的,更看得出他的迷茫。 他在选这个题材的时候明显有做商业上的考量和预期,他想拍这个题材,应该也是希望能通过这种相对通俗一点的话题,让更多人了解纪录片。范导尝试的勇气让人钦佩,虽然从过程和结果都多少有些不尽如人意。即使没有影视营销公司完全错误的宣传策略,《我就是我》设定的表达也很难在当下的氛围和市场中讨到好处。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纪录片,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时刻都在发生着从未有过的人间悲喜剧的年代,数不尽的题材等着被人去挖掘和深究。中国的大荧幕也需要更多的纪录片;此前也不是没有纪录片大范围公映,但都难逃草草收场的命运。有些可能为了坚持立意而缺失了对市场的捕捉,有些则是走近了利益而放弃了初衷;还有更多是在两者间苦苦挣扎找不到平衡。不过,就如同电影里的某句台词「努力不一定会有,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凡事都是这样。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感谢阅读。
我是来帮范导回答的:老子花几年时间拍两部片子光挣吆喝不挣钱,现在拍部片子圈点钱怎么了!?怎么了!?
此题答案未看先评居多。如何评价一部电影,势必牵扯到内容,不感兴趣,有争议,这些都无可厚非,等同于冲着范立欣的名字怀有信心的未看先推测的答主。但是,但是——是否可以严谨一点,负责一些,去看看,再评价。电影史上针对所有有争议的电影的评价都不可能隔空谈论。试想一下,你看过张艺谋的《活着》和《红高粱》,在未看《三枪》时大胆预测,这必是一部佳作,只会遭人耻笑。同样,看题材无趣,大胆预测必是烂片,可能会错过一部佳作。比如当年错过的《公民凯恩》。归根到底,请大家严谨一些,负责一些。去看看,再评价。不想看是你的自由,只希望严谨一些,负责一些,想评价就看看。
无法理解那么多人喜欢华晨宇
虽然还没看,来发表意见这件事特别扯淡,但是这部讲述快男的电影,主题歌居然找来和快男八竿子打不着的tfboy来唱的这件事,真心是叫人看不下去。无论得票第一的现身说法如何给龙丹妮洗白,都无法不证明她是个极为投机主义的人。也许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从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无论青春天赋如何,无论你如何坚持自己,资源分配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一切。这些掌握资源的投机者也不过是顺势而为做一件看似正面无比的商业事情而已。
完了我真是个负能量瘤。大部分我想说的话,都是四个字,我不同意。我不同意范立欣的自述,那段看起来恳切的文字里面遮蔽掉的最大一个事实是:你是以一个获得了特殊许可的合作者的身份进入一档选秀节目的内部去进行诠释,你就是它的合作者,你还深知自己进行的这个项目是要赚钱的,甚至还要跟你的资源提供者分钱,你拿什么来确保自己的思考的独立性?想要独立思考,就要绕过利益联系,而如果已经决定了当一名合作者,就意味着你很大程度上认同了天娱和龙丹妮的价值观(从范导的文字中也感觉到了),就别怕被评价为“像贾樟柯拍了《小时代》一样,像崔健去春晚唱了《爱的供养》一样”。说远点儿,彼得·德鲁克当年给通用汽车当顾问,跑人家公司里面调研了好几年写了本书《公司的概念》,通用的总裁斯隆看完巨不服气,自己写了本《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如今这两本书都成了经典。这种牵扯了利益也出现了分歧,但最终结果还是都了不起的合作也存在,就是特别少。《我就是我》还没公映,没法评价,(那位卢杰怎么看到的?)但我肯定不会指望范立欣是德鲁克,而龙丹妮有斯隆的格局,按照概率也不能这样指望。最后再吐槽一句,刘香成也拍过郭敬明,他也说,他在记录时代。他的“中国梦”系列里记录的“时代”成员包括张艺谋、姜文、张晓刚、范冰冰、韩寒、郭敬明……我们这个时代只有文艺富豪和娱乐名人?刘香成,我们还指望您当大师呢。
《我就是我》——从男孩变成男人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过——我就是我。   但当我们走进社会才发现——那是谎言。   我不是快乐男声的粉丝,但我是这部电影的粉丝。   其实,在那年,我跟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   2013年的夏天,我毕业了,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广州,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然后像大多数人一样,普普通通的活着,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结婚、生子,组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到老、到死。   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我的理想。   或许,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会对像我这样的小辈说——平淡才是真。   可是,去他妈的平淡,去他妈的普通。我们这年纪的人,除了一腔热血,什么都没有。但那些什么都有的人,偏偏没有着一腔热血。   为什么要平淡?   人难道不应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吗?难道刹那的光辉,不比一直暗淡要好吗?   在电影开头,其中一位男生问了这么一句:如果不唱歌,你还会做什么?   唱歌、弹吉他、写歌。不知道,感觉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大意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半句话是青春的代言。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对于我来说,没有了写作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坚决离开了广州,孤身一人跑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   我羡慕电影中的他们。他们有一场可以参加的歌唱比赛,可以通过比赛让更多人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纸板上,听到成千上万的人呼喊着自己名字。   只可惜,写作没有,当然,也不应该有。写作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种导致肾上腺素激增的行为对写作是没有益处的。   只是,谁不想要成名?   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包围,大概没有一个年轻人不曾憧憬过这样的场景。   他们是我们都曾想象过的未来,但电影里,也让我们看到了光鲜背后的泪水与汗水。   我也同情他们。作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深知媒体对公众人物的缠绕。几名未经世事的少年,一下子被推到镁光灯前面,被无数的摄像头笼罩,一言一行都被成千上万的眼睛盯着。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就变得做任何事情都变得畏首畏脑,思前想后。   这算什么青春?所以,这电影的名字才更加显得意味深长——如何在现代媒体的关注下,做到“我就是我”。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深。   其中一个男生说,我们理解你们要拍东西,理解你们要让观众们看到更多。但是,能不能有一个下午,就那么一下午的时间休息一下,让我们玩一下?   话音低沉,满脸无奈与落寞。   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仅有的经历。跟我们同龄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只是,他们是典型,是代表,是万众瞩目。   我从广州来了北京,人生路不熟,饮食习惯大相径庭,连说粤语的人都没找到几个。在公司里,是新来的同事,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容易做错事情。从学校到社会,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道鸿沟。   不单是我,也不是单那几个快男,我们每一个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人都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在一个新环境底下生活,不敢有半点差池,仿佛周围有无数只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那不仅仅只是在工作上的状态,更是生活中的状态。离家漂泊的人,没有了家庭的庇护,做任何事都得小心翼翼,不许一点的行差踏错。   作为一个北漂,其中的艰苦更与何人说?时刻怕受骗,小道不敢走;强迫自己改掉生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拙劣地模仿北京口音,以免遭到莫名的白眼。   任何事情看起来都比做起来要容易得多得多……   对于几位男生的晋级过程,电影只是草草描述,因为那不是描述的重点。但就在这草草描述的背后,是由无数我们没能看到的努力与汗水所组成的。   电影中有两幕,是讲两位男生因为拍VCR受伤的事情。一位是从弹簧床上摔下来,一位是油漆洒到眼睛里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意外,很可能一个不小心就变得半身不遂,或者是失明。但是,他们不敢跟家里人说实话,偷偷地瞒了下来。家里人打电话来问,他就告诉家里人,那油漆是假的,根本不会有事。但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大家都能看到。   我也是。来北京没多久,因为一次意外脚受伤了,一个多月不能走路。但我一句话也不敢跟家人提。不,不只是我,我猜,在北京成千上万的北漂们,全国各地百万千万为了理想而离家远游的青年们。大家都一样。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成熟的过程,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   在电影中,比赛的导演说了一句话,让他们几个从男孩变成男人。它不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如何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这部电影所想要展现的。   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要学会经受寂寞、就是要学会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   相比起另外几个综艺节目拍出来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中国好声音》电影版。《我就是我》这部电影是真正准备充分的,有诚意的,在质量上也好太多了。   在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偶像歌手们的成功路,而是一群男孩变成男人的艰辛历程。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走过的路。如果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必须要付出代价。   如果,想要坚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想要达成“我就是我”,想要追逐梦想,做一个热血的青年……我们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但是,青春不后悔。
没有名那来利!世界很宽容,不在乎你的蹂躏,只希望你能爱她,她需要平衡,世界需要公平!近1年的电影,不否认会拍的很炫很有内涵,能给年轻人一颗种子,TDM这是要火啊!天时地利人和!要对的住年轻人,他们大都没什么学历,给一个指点,他们就认为可以撬开整个星球!作为媒体一定要记得在盈利的前面,记得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终归老去,但世界终须有他们。十年树人,百年什么来着!
从匿名用户的评论中就可以知道这部片子是多么的优秀。
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很喜欢,感受特别多。影响我的也很多。反正就是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反正我觉得那些在网上随便骂人的人,他们的生活一定不好过吧,不然怎么会那么坏。
我喜欢白举纲,作为秀粉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之前其实不喜欢芒果台,觉得很作很黑很不高大上,也觉得喜欢快男是一件很low的事情,但偶然看到13快男的时候,觉得有种很触动的感觉,今年的快男和以往不一样,有男生学院24小时的直播,粉丝可以随时在YY上看到快男的动态;今年也有大牌的V神,虽然很多V神都不是音乐方面的大咖,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单纯作为一个旁听者,对歌手进行判断和评价,比如在白举纲唱《父亲》的那一次,郭敬明是V神,那一段时间小白嗓子坏了,声音有点嘶哑,但是在小白唱歌的时候,小四就哭了,因为V神是代表观众投票,根据观众意愿,小白在那个环节没有直接晋级,小四就站起来说:虽然白举纲没有直接晋级,但是他是这一场唯一让我流泪的歌手。
可能很多人觉得快男粉很脑残,天娱圈钱很黑心,快男没唱功,单凭炒作就如何如何。但我自己觉得,作为观众,我们不是专业的歌手,我们对技巧对音域什么并不看重,我们重视的就是那个人,他唱的能够感动我,能够让我有所触动,我喜欢听他的歌就够了。在快男还在比赛的那段时间,经常没课的时候刷刷YY,然后为自己喜欢的快男投票,每周守在电脑前面祈祷自己喜欢的快男能够晋级。对我来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希望这些少年能够越走越好,带着粉丝的梦想一直奋斗。
虽然范导的别的作品我没有看过,但是这部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随着快男一起好几个月,那么多的素材,要一点一点理然后剪辑,呈献给观众的是快男幕后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之后是那么多追梦的男孩互相鼓励,在竞争中一起成长的故事。
至于于湉的那一场。可能是电影中的一些话误导了观众。在快男正常的比赛之外,还有一个复活赛的环节,就是之前PK掉的选手再进行PK然后选出人气比较高的选手与正常比赛晋级的选手进行PK,在6+1进6的环节中,张阳阳就被范世琦和居来提(复活选手)PK下去了。在这一场中,基本上所有粉丝都是一边倒的趋势,粉丝心中有种“自己兄弟再怎么PK也是兄弟,你一个外人掺和什么”的想法,多数粉丝都不待见范居两个人,所以在6进5的时候,粉丝也几乎成一边倒的节奏,不仅仅花花家的人在帮于湉投票,其他很多家的粉丝也在帮于湉投票。这个不仅仅是选手care不care兄弟的问题,这也是粉丝自己的想法。
对于这部电影,相信很多快男粉看了都会很有感触,至于不是快男粉的观众,如果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也许你会在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
青春本来就没有那么高大上。。。。。
这部电影排片的时间夹在《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中间,票房必定炮灰,其实就算这部电影不夹在这两部影片中间,票房也不会破亿,不是这电影有问题,而是这本身就是给粉丝感悟和消化的电影,如果去年快男收视率破3,那么这部电影票房破亿我相信没有问题。
要我去评价这个电影评价导演我还真是不敢毕竟我只是个学市场营销的学渣可是我记得我那时候正好是暑假工 小时代没去看因为喷子太多 虽然一二都看了那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的时候还在犹豫要不要看后会无期 可是后来还是看了我就是我毕竟13年曾经高铁到长沙追了一把现场听了一把花花 十强的时候毕竟我一开始是奔着评委李宇春去的毕竟后来看完现场感动到不行毕竟后来又去看了一场踢馆赛然后自此以后每天睁眼就是看yy里的直播嗯 就是奔着那股夏天的热情去看的整场我一个人工作人员以为没人看都没关灯其实 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因为自己是90后 所以感触很深小白那一场全写的自己的名我们都不知他曾被骂的那么惨他们也说 自己最开始只是想唱歌给更多人听却没有想到变成那般羁绊甚至是有苦不能说只有面对一切 并且还得是坦然的面对一切就好像 友情是假的一样 身心疲惫也是假的一样流言蜚语也是假的一样最乐观的还是要数涉世比较久的欧豪总是在不断的努力一个一个的挑战 我觉得他们都很好 都很真实 当然 这还只是他们刚刚进入娱乐圈的起点可能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他们所不能理解但是又必须得接受的事情出现等他们自己回过头来看 应该也会很感吧 虽然那时候那么多的不理解笑中带痛 可是谁也不能阻挡他们所收获的友谊掌声 粉丝 爱 不是吗人这一生也不就是笑笑别人 也被别人笑笑吗 总之 我觉得以我是90后的态度来看我觉得很好 也会一直关注他们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西北五个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