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高强度螺栓连接形式受拉型连接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_百度百科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是201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侯兆新。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内容简介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共分10章,分别是:高强度螺栓连接及其分类、高强度螺栓预拉力值确定及紧固原理、受剪作用的摩擦型连接接头、受拉剪组合作用的摩擦型连接接头、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承压型受剪连接接头变形准则、高强度螺栓受拉连接接头、高强度螺栓与焊缝并用连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与施工目录
第1章高强度螺栓连接及其分类  1.1高强度螺栓连接机理及其特点  1.2高强度螺栓连接分类  1.3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及其分类  第2章高强度螺栓预拉力值确定及其紧固原理  2.1高强度螺栓预拉力(紧固轴力)的确定  2.2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扭矩紧固原理  2.3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螺母转角法紧固原理  2.4扭剪型高强度螺栓紧固原理  第3章受剪作用的摩擦型连接接头  3.1连接板摩擦面处理及抗滑移系数  3.2涂层摩擦面抗滑移系数  3.3螺栓孔距对抗滑移系数的影响  3.4螺栓孔型系数  3.5连接接头设计  第4章受拉剪组合作用的摩擦型连接接头  4.1试验情况  4.2双剪摩擦面接头抗滑移试验  4.3单剪摩擦面接头抗滑移试验  4.4拉剪组合作用下连接接头抗滑移试验  4.5连接接头设计建议  第5章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连接  5.1高强度螺栓的剪切强度  5.2连接钢板的承压强度  5.3带孔板的受力性能  5.4承压型连接接头承载力  第6章摩擦—承压型受剪连接接头变形准则  6.1变形准则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6.2试验研究  6.3多栓接头中螺栓不同时承压问题的理论分析  6.4多栓接头承压力的理论分析和计算  6.5变形准则在连接设计中的应用  6.6结论  第7章高强度螺栓受拉连接接头  7.1高强度螺栓受拉连接的工作机理  7.2T形受拉件中高强度螺栓撬力(杠杆力)计算  7.3T形受拉连接接头设计  7.4外伸式端板连接接头设计  7.5轴向拉力作用下钢管法兰连接  第8章高强度螺栓与焊缝并用连接  8.1试验概况  8.2有限元分析及其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8.3栓焊并用连接节点承载力设计公式分析  8.4设计建议  第9章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  9.1连接件加工与制孔  9.2高强度螺栓连接安装  9.3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扭矩法紧固  9.4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紧固  9.5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转角法紧固  9.6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储运与保管  9.7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转角法紧固试验研究  第10章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  10.1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进场检验  10.2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进场检验  10.3摩擦面抗滑移系数检验  10.4紧固质量检验  10.5施工质量验收  附录T形受拉连接接头撬力(杠杆力)速算图表  附1高强度螺栓连接副(10.9S)+Q235连接板材  附2高强度螺栓连接副(8.8S)+Q235连接板材  附3高强度螺栓连接副(10.9S)+Q345连接板材  附4高强度螺栓连接副(8.8S)+Q345连接板材  附5高强度螺栓连接副(10.9S)+Q390连接板材  附6高强度螺栓连接副(8.8S)+Q390连接板材  附7高强度螺栓连接副(10.9S)+Q420连接板材  附8高强度螺栓连接副(8.8S)+Q420连接板材  参考文献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07:18:12]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撬力计算及设计方法研究--《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14年硕士论文
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撬力计算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本论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撬力计算模型,推导出合理的撬力计算公式,在外拉力一定的条件下,得出T性受拉连接接头翼缘板所需的最小厚度和最大厚度。鉴于撬力计算的复杂性,文中提出了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简化设计方案,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比公式计算和建模分析的结果,来验证其合理性。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来阐明翼缘板厚度、拉力荷载和撬力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撬力变化的拐点值大小和对应的临界荷载拉力,推导出拐点计算公式。同时,根据图表和计算结果,结合有限元软件Ansys建模分析,研究翼缘板材质、螺栓等级和直径等对撬力和翼缘板的厚度的影响,从而为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参考依据,为设计提供了有力保障。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设计,需要选择合理的极限状态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本文通过对三种极限状态进行分析、对比,选用了螺栓和翼缘板强度相当的极限状态。在一定条件下,首先计算出临界状态的外拉力荷载和翼缘板的厚度,而且这两个数值的计算与外拉力大小并无关系。然后进行设计时,将外拉力荷载与临界状态的取值对比,并根据比值的大小,在满足相关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来选择确定T形连接件翼缘板的厚度,从而设计出最经济、合理的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节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U39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8第1章 前言8-14 1.1 概述8 1.2 国内外对高强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撬力计算及设计方法研究8-13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13-14第2章 理论分析、计算14-36 2.1 T形受拉连接接头三种极限状态的分析、确定14-16 2.2 T形受拉连接接头撬力Q公式的推导、计算16-18 2.3 T形受力连接接头翼缘板、螺栓对撬力大小的影响分析18-21 2.4 螺栓直径对板厚及撬力的影响分析21-25 2.5 翼缘板材质对板厚及撬力的影响分析25-28 2.6 螺栓等级对板厚和撬力的影响分析28-31 2.7 T形受拉连接接头临界状态撬力公式推导31-36第3章 高强度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有限元计算模型36-44 3.1 ANSYS计算程序简介36 3.2 高强度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36-41
3.2.1 几何形式及有限元建模37-39
3.2.2 实体单元类型39
3.2.3 定义接触单元39-40
3.2.4 定义预拉力单元40
3.2.5 边界条件及荷载模拟40-41 3.3 有限元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41 3.4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设定及数据后处理41 3.5 第四强度理论41-44第4章 Ansys建模和计算对比分析44-72 4.1 概述44-45 4.2 ANSYS计算分析验证45-72
4.2.1 (条件一)T形受拉连接接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45-51
4.2.2 (条件二)T形受拉连接接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51-56
4.2.3 (条件三)T形受拉连接接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56-61
4.2.4 (条件四)T形受拉连接接头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61-66
4.2.5 建模考虑和对比分析66-70
4.2.6 综合分析70-72第5章 高强度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设计建议72-85 5.1 原有的高强度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设计思路72 5.2 新的高强度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翼缘板t设计建议72-74 5.3 高强度螺栓T形受拉连接接头的设计计算总结74-77 5.4 设计实例77-85第六章 结论85-87致谢87-88参考文献88-91附录91-92个人简介9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颖;;[J];山西建筑;2010年26期
沈馨娥;何东敏;邢利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7期
;[J];电力建设;1994年11期
刘堂礼;[J];电力建设;1995年04期
宋福星,熊作银;[J];煤矿机械;2001年02期
程书力;扶名福;袁志军;刘伟平;;[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3期
靳大勇;黄利涛;王永;韦炜;;[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唐维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2期
王心健;;[J];教育探索;2008年09期
刘迎春;朱明智;薛素铎;;[J];建筑结构;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永杰;陶怡;;[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永峰;吴桂莲;;[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雷宏刚;;[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张凯;吴旭东;黄颖;蒲晋;贺强;剧锦三;;[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杨秀英;靳猛;周学军;;[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窦开亮;陈志华;;[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张崧;谢黎奎;;[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何东敏;沈馨娥;李伟红;朱颖;魏庆国;;[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董军;黄炳生;郑廷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海涛;;[A];’2008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贾安来;[N];中华建筑报;2012年
专刊记者 金珊;[N];新疆日报(汉);2009年
述文;[N];中国建设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志君;[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文琳竣;[D];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14年
欧阳卿;[D];湖南大学;2013年
曾意;[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张萌;[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焦晋峰;[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周欣茹;[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胡安吉;[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刘刚;[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穆健;[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钢规》7.2.2中1、2条中所述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为P,而在螺栓杆轴方向受拉的连接中,每个高强螺栓的承载力设计值取0.8P。我的理解是高强螺栓在预紧了P值后,如果用于受拉连接,还有0.8P的承载力,难道说螺栓总共能承受1.8P的拉力吗?想不明白,请高手分析下。
1.第一种可能,你认为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螺栓有预拉力P,实际不然。参见本条第3款,拉-剪承载力是相关的,如拉力过大,受剪承载力就小。
2.第二种可能,你混淆了摩擦型高强螺栓的作用,预拉力只不过是提供了摩擦面的受剪承载力。
3.参见7.2.3条,承压型高强螺栓的受拉承载力计算方法,可知,规定的预拉力约等于螺栓本身的抗拉承载力(螺栓承载力远小于1.8P)。但摩擦型高强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规定为预拉力的80%。
修改于 14:00
楼主你画个简单的隔离体,分析下就知道你概念上错了。
假设施工完成后未受荷载时,螺栓中存在的预拉力为P,这个时候连接件之间的压力为P,如下图一。
当连接受力0.8p后,这个时候螺栓的拉力并不会增大,而是连接件之间的压力变小为0.2p,螺栓的拉力依然保持p,这就是预拉力“预”字的本质。
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规范要规定拉力设计值定为0.8p,为了保证连接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力,以防可能发生的侧滑。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onmouseover="if(this.resized)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month_4_342eb288b7dec7e783930yGwWetNwEpa.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3楼的说的有道理,但有一点,螺栓的拉力是要增加的,因为板件之间挤压变形减小,而螺栓也是要伸长的。谢谢。真高兴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呵呵
修改于 16:41
是不是受拉的时候有“撬起”作用,螺杆受力不是那么均匀,故规定的略小于预拉力?
高强度连接主要承受两种外力作用,一是剪力,二是拉力。
一、受剪承载能力是板件之间摩擦力提供的,怎眼保证板件之间的摩擦力呢,就要使板件之间有足够的挤压力;要保证足够的挤压力,就要通过对螺栓杆施加拉力来实现。这就是预加拉力P.
二、当连接受拉时,拉力加在螺栓杆上,使得钢板件之间的压力减小,为了保证连接必要的抗剪能力,以及考虑到撬拔力的影响,我们必须限制螺栓杆的受拉力的大小,也就是规范规定的0.8P。
另外还必须注意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词义理解,这里的中心词是连接,而不是螺栓。
连接包括:被连接的钢板件、连接件、螺栓,以及钢板件的表面处理、预加拉力等等。
对于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计算模型,因为判断破坏的准则不同,分为两种:摩擦型和承压型。这是两种计算模型。
而不是说高强度螺栓有摩擦型和承压型两种。这种概念是错误的。
偶然的巧合,常用的高强度螺栓确实也有两种,即10.9级和8.8级。虽然现在有了第三种9.8级,应用还不普及。
无论是10.9级,还是8.8级高强度螺栓,都可以构造出摩擦型或承压型连接。
所谓高强度螺栓的种类和连接的种类,他们其实是两种意义的东东,不可以混为一谈。
steelzlr wrote:
3楼的说的有道理,但有一点,螺栓的拉力是要增加的,因为板件之间挤压变形减小,而螺栓也是要伸长的。谢谢。真高兴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呵呵 对这个问题,我也疑惑很久了,一直没有解决,请问,楼主是怎么解决的?
根据钢规第7.2.2条条文说明
P=0.9*0.9*0.9/1.2fuAe=0.6075fu
那么1.8P=1.8*0.6075fuAe=1.0935fuAe
根据《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4条文说明:
2.0P=2.0*0.6075fuAe=1.215fuAe
根据《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91
对于8.8级:
8.8级:1.215fu = 1.25*830=1008≈fu,max=1030,好像大多数已经断了。
麻烦大神解答一下啊。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onmouseover="if(this.resized)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month_7_ddf0qw7CrBDaxRR.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onmouseover="if(this.resized) 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month_7_3c4b4f73ffeEDRww41YZEE.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修改于 18:58
心逸无涛 wrote:
楼主你画个简单的隔离体,分析下就知道你概念上错了。
假设施工完成后未受荷载时,螺栓中存在的预拉力为P,这个时候连接件之间的压力为P,如下图一。
当连接受力0.8p后,这个时候螺栓的拉力并不会增大,而是连接件之间的压力变 ... 您说的很有道理,由于外力增加,钢板之间的接触力减小,作用在螺杆上的力并没有增大,理解了一点。可是螺杆在外力作用下,伸长了,实际上,螺杆受力还是增大了,请问,由于螺杆伸长,产生的内力可以计算吗?
理解了,心逸无涛 高手啊!谢谢。
修改于 19:35
在外力作用下,随着预紧的放松,螺杆受力也会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量取决于螺杆截面积与受挤压钢板面积的比值(这个比值一般较小),因此增加不多。也就是说外拉力到0.8P,螺杆战力也不至于超过P。在二楼脱离体的基础上,把平衡方程列出来,可以求解螺杆张力。
沪ICP备020910
版权所有.中华钢结构论坛.永久保留所有权利
[Processing Time] User:0.28, System:0.03, Children
of user:0, Children of system:0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摩擦型高强度螺栓抗拉连接,其承载力()。
A.比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小
B.比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大
C.与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相同
D.比普通螺栓连接小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承载力低,变形大
B.承载力高,变形大
C.承载力低,变形小
D.承载力高,变形小
D.前三种均可
A栓杆的预拉力&&&&&&&&&
B栓杆的抗剪能力&&&
C被连接板件间的摩擦力&&
D栓杆被连接板件间的挤压力
A、雨蓬倾覆
B、钢梁有较明显的变形
C、拉杆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塑性变形
D、压杆丧失整体稳定
A、雨蓬倾覆
B、钢梁有较明显的变形
C、拉杆在动荷载下剧烈晃动
D、吊车梁在吊车行驶时发生抖动、摇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强度螺栓连接形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