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中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语文的语法怎么学好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
高二必读: |
各科辅导: |
高三必读: |
各科辅导: |
单元作文: | | | | |
体裁作文: |
教学资源: |
各科复习: |
知识考点: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指导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高中语文学习文言文: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指导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表达的基本形式,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是用文言记载下来的。作为当代人,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很有必要,也很有好处。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知识,可以从中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陶冶思想情操,发扬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文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承传关系。现代汉语是文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显示文言文易学的一面,可以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同中有异,又显示文言难学的一面,恰恰说明了&望文生义&常常会出错。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我们要学习文言表达的习惯,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了解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技巧。
1.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文言文的诵读势必就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要读准文言文的语音 -
文言文的语音部分,除了多音字的辨析之外,还包括异读字的问题。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
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所读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在这一句中,否定制词&不&修饰&雨&,可知这个&雨&字已经不再是名词了,而活用为动词,作&下雨&讲。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U&,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所通的&悦&字音&yu& &, 而不能再读它的本音&shu&&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我、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例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 h&n&,而不要读为&kěh&n&。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有些古音,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废除了,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叶公好龙&的&叶&是姓,古音读&sh&&,由于大多数人都把它读作&y&&, 现在已经读为&y&&了。作为地名和姓氏的&费&,古音读&b&&,但现在人们都把它读作&f&i&。对于这类字,要根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的《普通话异读审音表》的规定,凡是明令废除古音的字,一律要读今音。
以上说的文言文的三种异读字和我们通常说的多音字多义字是有区别的。多音多义字的音和义在千百年来早已完全固定下来,为大家认可,并经常运用,而这里所说的异读,则只表示在具体的文言环境中,某个字音、义的变化,因此,切勿把它与我们现在多音多义字混为一谈。
3.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作为我们中学生,要起码掌握教材附录中的实词表所列的文言实词。具体而言,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中逐课积累文言实词。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掌握的文言实词就会越来越多,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
4.注意文言虚词的积累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中学语文里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许多,每个虚词的意义又很丰富,要想把虚词学习好,一古脑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好。对文言虚词有意识地进行梳理,抓住学习要点,可提高复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对同类虚词进行分类整理和同义归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文言虚词中表&都&、&只&的副词有好几个,表否定的副词不少,表&你、我、他&的人称代词也各有好几个,学习时可以将这些词进行同义归类,减少记忆量。另外,还可将表时间的副词可按过去时、现在时归类,将表短促时间和迅速的副词分类整理。对用于句首和句末的语助词也可以分别进行归纳。
5.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白话中常见,在文言中尤为普遍。如,笔画最少的&一&字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数目)人,一桌(《口技》);古今一(相同,一样)也(《察今》);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阿房宫赋》);用心一(专一)也(《劝学》);上下天光,一(满,全)碧万倾(《岳阳楼记》);一(竟,乃)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言词汇及其丰富的义项,我们只有靠长期的积累和整理,才能尽可能地掌握它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6.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变化
白话和文言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词义不尽相同,而是有所变化的。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时专指长江,而现在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臭&,在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以,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又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则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7.判断准词语是古今异义还是古今同义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的,因此,判定古今异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古代汉语是&妻&和&子女&的意思,&指示&是指给谁看的意思,也是两个词,还有&其实&、&祖父&、&方圆&、&交通&等。另外就是一些单音词,比如&去&,古代汉语中是&离开、距离&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是&去、到&的意思,像这种情况可以自己整理一些学过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记一记。
8.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通假现象
学习实词,还必须懂得一些通假知识,否则,读文言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所谓通假,指的是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如&反&通&返&,&知&通&智&,&说&通&悦&,&贾&通&价&等。通假字的掌握也需要学习者的整理和记忆。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划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的字被子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
9.注意文言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1)名词使动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肉)(2)名词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之。(以之为客)(3)动词使动用法。如:相如固止之。(使之止)(4)动词为动用法。如:即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之泣)(5)动词作名词用。如:夫大困难测也,惧有伏焉(指埋伏的兵)(6)形容词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国弱)(7)形容词意动用法。如: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8)形容词作名词用。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铠甲。锐,矛之类的武器)。
10.掌握动词的活用现象
(1)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中的&救&,表示&救兵&。
(2)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用法。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中的&走&,表示&使(之,曹军)逃跑&,宾语&之&被省略。
11.掌握名词的活用现象
(1)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中的&芽&表示&发芽&,前面有副词&已&。
(2)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3)活用为有&以&&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
(4)活用作状语。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为状语是很普遍的,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
(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详解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掌握规律,灵活运用,现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细析如下:
①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示意。)
②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B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开花)
④补语前的名词,别无动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驻军,驻扎。&军&字后省略介词&于&。)
(2)掌握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
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也极为常见,现将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归纳如下:
①一般名词作状语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象&&似的(一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象对待&&似的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相如廷叱之。
②时间名词作状语
乡邻之生日蹙。
一天天(月、年)
谨食之,时而献焉。 良庖岁更刀。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2.掌握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1)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2)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
(3)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使&&愚笨&。
(4)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
1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文言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属语法范畴。判断句主要特点是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无判断词,常在主语后加&者&表提顿,在谓语后加&也&助判断。被动句指在结构形式上表被动的句式,分&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之&或&是&字前置宾语等三种。成分省略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五种。
14.了解基本的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
倒置句式。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省略句式。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
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15.学会辨识文言文中的倒置句式
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
(1)主谓倒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
(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16.了解文言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溥《五人墓碑记》)
17.了解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等。
18.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这对一向不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在,文言文翻译题的分量有加大的趋势。20005年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分值是8分。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时,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古今词义是一一对应的,语序也是古今一致的,那只需直译就行了。但如果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翻译诘屈聱牙时,那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意译。当然,意译并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19.学会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虽然文言文翻译题有它的难度,但有一点应该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视为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二十多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宇法来进行。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总之,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的补充;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是指文言语句中带修辞格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等。
20.掌握常见文言倒装句的翻译技巧
常见的文言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高考也明确要求考生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时,对于文言倒装句要注意调整好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在翻译主谓倒装句时,就一定要将原来的古代汉语的&谓语+主语&结构调整成现代汉语的&主语+谓语&结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就更要注意翻译的技巧了,具体技巧总结如下:
(一)定语后置句
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二)宾语前置句
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
例: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如: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处。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我们在阅读相应的古(诗)文时,课文注释中都有介绍和说明,有些也反映在词、句的用法里,这些,在诵读古(诗)文时,都要留意。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我们应该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怎么学好语文?尤其文言文?求方法~_百度知道
怎么学好语文?尤其文言文?求方法~
现在高一,语文不行,只能考考合格~希望能学好语文!~
提问者采纳
特别是聊斋。。。,只求能了解大概意思即可。。,聊斋等等。。。。这两本的故事都挺有趣的。可读的有古文观止。多读短片的古文故事。。。,当年当小说看的,不求甚解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我觉得古时候那些人太有才。只能是多读课文,尤其文言文没有什么捷径啊,搞明白内容再根据作者的朝代和他本人的遭遇来研究其要表达的思想了,只是害苦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了,一个字就相当于咱们几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看释义
多看些文言文课文,了解常见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有时间多看看《古文观止》或者是全高中的文言文释文。多看多读多记多背,一定会大有进步的。
原来你不复习的啊,多读便行,最重要还是有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具体就你自己领悟啦
212301320404
不会很正常 就是看
不会也看 看多了就会了
把句子的大意弄明白就行了
高中里我当了3年语文课代表,老实说我从小很讨厌语文,尤其是作文,憋死凑不齐字数,汗哪,可是我考试的时候语文的分数却很好,高考的语文总分是全校第一哦,嘿嘿,我的语文秘诀就是考试技巧,卷子做多了,出题者的思路就大概有个把握了,以后考试会出什么题型自己心中就有数了(应试教育害人那~)!接下来传你几招:古文——那是给你送分的,别的不说你把语文书上看得到的诗词都读一读背一背,一开始不明白我都是死记的,后来念的熟了,自然就对他的意思有点理解了,然后某一天会突然觉得,这首诗词就他喵的应该这么写,换个字都会变味~然后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曾经有个神经质的语文老师,会把文言文细化到每个字的话,那恭喜你,只要你看懂并记住其中一篇字词的所有古今意思和词形变化,那以后看别的文言文,基本意思都能明白~如果你的语文老师没那么较真的话,那也没关系,推荐你一篇文章(我高一时的一篇,不知道现在的课本还有没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里面的,想当年我那bt老师让背全文的说,那个痛苦,不过现在都忘鸟,就记得一句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呵呵~我要感谢霍老师,虽然以前都叫你邀月宫主,但不得不说你真他喵的有先见之明!!!我建议你要突破文言文就从这一篇文章开始,这篇文章里的古今异义、名作动、宾语前置之类的变化真的太丰富拉,几乎囊括所有常见的古文语法和部分特殊语法,如果全部看懂理解的话,你以后会轻松很多,其实文言文就是个阅读理解,不过是语法字义复杂了些,其他没什么花头的,看熟了有经验了你当他现代文阅读来做就ok了~当然以上的古文学习法仅仅是权宜之计,要提高你的理解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还是多看看课外书的好,推荐几本好玩的,《楚辞》看看有助于提高你的气质,《山海经》就当神话+国家地理杂志吧,《聊斋志异》睡前的鬼故事+八卦周刊,《资治通鉴》看了就知道“至尊红颜”什么的都是P,《水浒传》古代暴力美学+武侠,《三国演义》英雄奸雄狗熊枭雄应有尽有,《红楼梦》一块石头穿越后的幸福生活+处世之道,《二十四史》呃,这个工程有点大,挑着看慢慢来,恩,就这些吧~~现代文——说半天就是为了自己写文章,建议你课本上该背的就背,别偷懒,这可是以后作文的好材料阿,不能浪费涅,想当年偶模拟考作文卡壳了,最后15分钟偶rp爆发照搬《易经》的某一段,然后莫名其妙的文思泉涌,忽悠满了所有方格子,厚厚~所以说多背背有备无患,多看看作文不愁~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笔不行,就一个字“练”,每个礼拜一篇随笔一篇剪报,随笔你就写写什么热点话题阿或是身边发生的趣事或是影视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什么的,剪报不是剪了就完了写点自己的看法评论什么的~其实你还可以利用网络哦,像我不就在你这里写了n多废话么,你可以上你喜欢的bbs,挑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评论发表意见,或是做自己的blog,发表日志,谈谈天说说地写写心情阿都可以~其实要学的话什么形式都可以,就看你想不想,愿不愿,要坚持,不偷懒~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