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成绩好的同学上数一数二的同学吧,,据我了解...

生物地理快中考了,复习得很紧张,压力超大,而且我有个同学,不复习考得在班里数一数二,粉郁闷!!!_百度知道
生物地理快中考了,复习得很紧张,压力超大,而且我有个同学,不复习考得在班里数一数二,粉郁闷!!!
提问者采纳
实他可能是在你面前不复习而已。别太大压力?何苦花时间去郁闷呢。还有你的同学怎么样你还是要学习,对吧,急不来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咱看咱的,加油我相信你不可能从早到晚都跟着那个同学吧,这个完全有可能吧?还有别管他,所以你看见的时候人家没在复习,你看不见的时候人家有复习,他多考的分和咱也没关系
地理多看看地图 我认为看地图还挺有趣
点的标志要记住生物要多看看书特别是你经常忘掉的
生物地理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练宏斌(hblian_122t)
深圳女孩的九年奋斗史:从入学考零分到各科成绩优异
转眼间,女儿朔朔要中考了,虽说相信孩子以现在的实力考重点中学没多大问题,但毕竟还有个万一吧。这个“万一”一旦出现,后面麻烦事儿就多了。
这一层,老婆担心比我要多,原因是老婆对朔朔的成绩不是太放心。但朔朔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她被推荐上本校(翠园)高中部的竞赛班了,并让我们打电话给班主任,确认一下。
电话打过,确实如此。原先,朔朔有考深中或外语学校的打算。我给她分析过:依她现在的考试稳定度,考那两所学校,考上不会有任何悬念,但能进重点班的概率是70%,进竞赛班的概率只有一半。如果在翠园的竞赛班和深中的普通班之间选择,你选择哪个?
女儿的答案是:如果保送她进翠园竞赛班,那她就留在本校读高中。
很庆幸,我的女儿在初升高的过程中,提前几个月进了一个她想进的班。
但九年前,我的女儿朔朔在入小学的分班考试中,是以零分的成绩提交了她人生第一份考试的答卷,之后的三年,她的成绩都排在班级下游,倒数几名到十几名(全班50多名学生),但到了小学五年级,她的成绩就进了班级前列,并代表学校参加竞赛,拿到罗湖区的一等奖,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是全校前几名,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如今。回想九年来的点点滴滴,令人不胜唏嘘。
朔朔入学前,所在的幼儿园,不注重教孩子识字、算术等内容,这也符合我的观点:孩子上学前,尽情玩儿。幼儿园老师跟我们说,你家女儿很特别,老师讲课的时候,朔朔从来不听。其实我和老婆也发现孩子有这问题了,不过,既然我打算让孩子在上学前尽情玩,就没必要对上课不听讲这类事情责怪孩子,毕竟她还不是学生,那么认真听讲做什么?
直到现在,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认为幼儿园的孩子,没必要过多学习知识性的内容。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那没问题,你可以尽早开发他的智力。但我不认为我的孩子是天才,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智力正常,这就足够了。只要智力正常,在以后的学校学习中,只要学校和家长引导、教育得当,就能掌握与其年龄相对应的知识内容。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见过很多家长,孩子没上学的时候,教了他数不清的东西,但孩子上学后,就推给学校不管不问了。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到中学后,除了学习非常自觉的孩子,大多都会在进中学后成绩一落千丈、至少也是不能拔尖。有些家长还不错,既管也问,但还是弄不明白孩子的成绩为何总上不去:“我的孩子小学时成绩挺好的,门门功课基本满分,上了中学后,怎么退步这么厉害?”这是个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为什么小学时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到中学后分化会如此严重?甚至,有些小学成绩很一般的孩子,怎么进中学后象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呢?
先回头说朔朔得了零分的人生第一次考试。
我那朋友(另一小学的校长)古道热肠,一直等着我女儿考完,等她知道朔朔的零分成绩,她根本不相信,她从那一大摞试卷中找出朔朔的,估计一看就傻眼了:我女儿的试卷上,除了名字外,没有一个字,也没有一笔一划。
那时候我已经带着女儿回家等消息了。其间,我多次问朔朔考的什么题,考得怎么样,女儿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朋友敲开我家的门,告知我消息时那一脸的失望,随后她安慰我说:“实在不行,去我们学校吧,可以让朔朔上最好的英语班。”
虽有心理准备,但考了零分,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我问朔朔,你怎么答的卷子?朔朔的眼神,惊恐中带着疑惑。惊恐,大概是因为我的声色俱厉,疑惑,或许是她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卷子”。
事实就是如此,我的女儿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考试,什么叫“试卷”!
接下来,就是要对付这难堪的零分了。
面对朔朔的零分,当时的尴尬与失落可想而知。尴尬是由于让朋友也很没面子,人家一堂堂小学校长,推荐来的孩子居然考零分,够丢人吧。失落就纯粹是自己的了,难道我的女儿真的智力有问题?相信每个家长遇到如此情境,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和迷惑。
我跟老婆商量来商量去,一筹莫展。我们两口子甚至真有了让朔朔去朋友那学校读书的想法,但那小学离我们家太远,大概七、八公里的样子,换房子去那附近住,不太现实,每天接送,即便开车,途中也要耽搁很多时间。一次两次不算什么,但六年啊,每天两个来回多耽误二十分钟,六年下来是多少?真不敢想。
商量的结果,还得就近上学。附近这个学校,是重点小学,周边朋友们的孩子大都从那里出来,评价很不错。但不管什么学校,重点班总是要进的,原因是重点班的老师配备会好一些,一般会是该校既有教学水平、又能严格管理的老师,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个类型的老师。
我只好厚着脸皮又去找朋友,让她设法跟这所学校的校长通融一下。
朋友领着我去校长的办公室,校长一脸无奈:“这成绩(其实根本没成绩)进英语班,也跟不上吧。”听了这话,我真的极其郁闷。我已经看过朔朔的分班考试题目,那些题目基本是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的难度。这就意味着,能把这些内容掌握透彻的孩子,理论上说,就可以直接跳级进二年级读书了。但考满分的孩子至少有十几个,能进英语班的,最低成绩也要九十分。
朔朔连学前班都没进过,怎么可能透彻地掌握小学一年级的知识?
显然,朔朔不可能进英语班了。英语班后面,有个重点班,那校长还是给了朋友面子,让朔朔进了重点班,当然,进这个重点班的过程中,另有一些小插曲,但都不大重要了。
入小学重点班的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更大的问题在其后三年中逐渐显现。朔朔这个班,虽比英语班差,但学的内容还是比普通班要深一些,进度也比较快。朔朔入学那年,刚好是从六岁半入学改为可以六岁入学,朔朔刚好过规定年龄一个多月。半岁多的差距,对成人来说没什么感觉,但越小的孩子,差别就越大,朔朔是班上最小的孩子。再加上由于朔朔入班时的成绩不好,学习就显得吃力。有一次,我找到朔朔的数学老师问女儿的学习情况,老师很感慨地说:“她们这届学生,比起前面几届差远了。前面那几届孩子,根本不用教,什么都会。怎么差半年就差这么远呢。”老师既然认为,朔朔她们这届孩子整体都不怎么样,言外之意,朔朔就更不用提了。
我只好恭维老师几句,请她多费心关照朔朔。
想必有过这种经历的家长都有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怎么这么简单的内容,我的孩子就学不会呢?
怎么办呢?当然,每天陪孩子做作业是必须的,先把该掌握的东西掌握牢固,再说其它的。
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回家两个来回,单程路上大概走不到十分钟,四个单程就有半个多小时。路上这些时间,去的时候就教孩子背古诗词,回的时候就问她当天学的什么内容。几年来,成为习惯,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会背诵了几十首古诗词。有时候也讲故事,一般是成语方面的故事,还有就是根据她当时学的内容,直接出题考她,看她对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如何。
好歹,小一磕磕绊绊过去了,总体上,朔朔成绩虽不好,但也不算差,因为大家考得都还可以吧。只要题目不太难,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分数都不会太差。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迷惑家长。
小二开始,朔朔的数学就开始出问题了,她一碰到乘法分配率的题目,就有很大的概率出错。我用算盘、围棋子之类的东西,反复给她摆弄、讲解乘法分配率和结合率的实际意义,她似乎懂了,但一做题目,随手就写错,a(b+c)这样的题,随手就运算成ab+c。
这可了不得,我告诉朔朔,这个分配率你要是总弄错,以后的数学就没法学了,初中以后的数学题,几乎每个题都会用到这个简单的运算内容。
真让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换个很复杂的思维方式告诉她,你明白什么是数学吗?数学就是各种运算方法,最终都能用最简单的加法和减法来表示,如果你以后学了负数,连减法都不用了,你会了加法,就等于学会数学了,一直到你将来学很复杂的高阶多元微积分,都可以用最简单的加法来表示,计算机其实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啊。但用加法算比较复杂的东西太麻烦是吧,那就要用简化的方法,比如要把几个同样的数加在一起,你用乘法就快得多了,几个同样的数连乘呢,也有简便的方法,叫乘方。无论你用简单的乘法算还是笨一些的加法算,结果总要一样对吧,那么,你的结果就应该能反推回去,能推回去,你的运算结果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所以,你每做完一道题,都应该检查一下,看看能不能反推回去。
朔朔的思维也真的很奇怪,我这么讲了后,她似乎明白了很多,以后做同样的题目,情况好了许多,但也并非完全不会出错。我想,她已经被那种错误模式强化成为习惯,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对付这种习惯性的错误,我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告诉朔朔,这种低级错误,以后被我发现一次,你就挨打一次。
为了这个很小很小的错误,朔朔受过多次体罚。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朔朔为了这个错挨了最后一次打。此后直到如今,这个问题再没出现过。
后来我问朔朔,你乘法分配率上的老毛病怎么改好的?她的回答似乎是:为了这么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内容,挨打太冤枉了。从行为心理学上讲,或许是体罚这种恶性刺激改掉了她学习上的习惯性错误。
(我并不主张体罚孩子,不赞成别的家长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我本人也对这种方式的真正效果存疑,但当时年轻气盛,又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不愿意对这种方法进行任何讨论。我只是在如实讲述孩子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真的很艰苦,对孩子和父母都如此。)
总之,朔朔小学二年级出的问题最多,每次去学校找老师沟通,我首先问的就是她听课的时候走不走神。前面已经提到过,朔朔上幼儿园时,老师就跟我们说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朔朔基本是神游天外,目光迷离。有一次,数学老师告诉我说,朔朔最近听课不太认真,经常傻呆呆不知道在想什么。我经常翻看朔朔的课本:书皮上、扉页上、书页上空白多的地方,到处画着大大小小的日本卡通美少女。我告诉她,要爱惜课本。也就几天吧,没见上面多出图画了,但一个不注意,那上面就又多了许多卡通画。
有时候,我打开她的房门去看她做作业的情况,大多会发现她慌慌张张藏什么东西,让她交出来一看,大多是她在演草纸上画的活灵活现的日本卡通少女。
说实话,她画的画很象回事,无师自通那种,挺有灵性。难道她有当画家的天份?我真的很怀疑。
我经常跟老婆谈论女儿的各种爱好,最后的观点,我们基本是统一的。女儿的对画画是比较有兴趣,但我们不是行家,无法判断她在画画方面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早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对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学钢琴。我跟老婆对音乐基本是不通窍,但女儿的喜好,当然没理由拒绝。买了钢琴,请了钢琴老师,很是热热闹闹学了几年,上小学前没教她文化课,也跟她因学、练钢琴,时间紧有很大关系,以致她入学分班考了个大鸭蛋。而她的钢琴,学了一年多的时候就厌倦了,还是她妈妈硬逼着她又学到小学三年级,考了个钢琴五级,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开始明显上升,而后她就对钢琴就再也提不起兴致了。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学什么都可以,但首先,文化课得拔尖,你就是将来考美院,文化课的分数也不能不够吧。
老婆跟我一起做朔朔的思想工作,并明确告诉她:以后画画,不能课堂上画,也不能做作业的时候画,周六、周末所有作业、功课都搞完了,可以随便画。如果想学画,还可以去上绘画班,但要保证考试成绩门门九十分以上。
当时的朔朔在学习上,还不可能做到想考九十分就考九十分。她对画画的兴致,其实完全来源于各种卡通片,她可以对《樱桃小丸子》里的人物如数家珍、对故事情节倒背如流。即便如此,一旦有空闲时间,她就把片碟放进影碟机,看各种卡通片,还往往拉着我或者老婆跟她一起看,边看边绘声绘色讲解,手舞之、足蹈之,兴奋莫名。孔圣人他老人家及其弟子是读书读得“手舞足蹈”,我家小女要达到这种境界却是在看卡通的时候。我这个做父亲的,喜忧参半,喜的是看着女儿的欢态实在逗人开怀;忧的是,“长此以往,学将不学”了。
朔朔在数学上出的问题的本质,在于她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人要是畏惧某种东西,一定不愿意多接触它,能躲避则躲避,能少看一眼就少看一眼。
因此,做完数学作业后,朔朔根本不愿意再多看她做过的题目,因此,很简单的错误,她根本发现不了。
我那段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朔朔,数学非常容易,这个观念,以后多年中,我一直在给朔朔灌输。难易这东西,本来就是相对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她学会学通了,就会觉得容易了。
但实质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以后学理工科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数学都是最难的,对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运算技巧等综合要求是最高的。但你不能对一个本来就开始害怕数学的孩子说数学有多难多难,要反过来说才行。
畏惧-逃避-学不懂-成绩差-没兴趣就会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中反复的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学业荒废。
反之,不觉得难-愿意多接触-成绩好-兴趣大就会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良性循环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
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无论是全面的还是单科,都有可能步入恶性循环,这时候,家长就要想办法帮孩子打破这个循环,不能让它继续下去。进而导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一直成绩好,成绩差的孩子一直成绩差,实质上是这两个循环在起作用。
我也只能按照我的想法实施。不管你怎么样不爱学习,但作业你必须完成,该会的东西你必须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不能有任何模糊。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拔尖,但绝不能掉队。
每隔一两个星期,英语单词,汉语字词什么的,都让朔朔过一遍,每个假期,英语单词是从一年级第一册开始背,默写,错的找出来,再背,再默写,一直到全部过关。这个检查过程从小学入学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她平时作业,大都是她在书桌上写,我坐后面看书,叮嘱她有问题随时问。那时候钢琴还没丢,每天还要抽时间练会儿。钢琴是她妈妈陪她练的,我手指头跟木棍一样僵硬,实在陪不了朔朔玩那灵巧的指尖运动。
小学二年级总体情况,比一年级糟糕些,但她了解的课外的文史知识、科学常识多了很多,大都是在接送她的路途中讲给她听的,没占用她正常的学习时间。
朔朔的课业,终于在小学三年级开学不久达到了最低谷。最低谷,现在回头看,也正意味着大转折将要来临。
朔朔现在是初三,早已经不需要家人接送上学。回想六年前,牵着女儿的手,走在家与学校的并不太长的路途上,可以给她讲见到的花草树木的名字,可以教她背唐诗宋词,可以数着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让她复习除余关系。。。。。。真的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母将老变枯枝,儿女渐长成玉葩。
朔朔小学三年级开学前几天,我在内地的老母亲生病住院,我赶回去照顾了近一个月,母亲出院后,又陪母亲住了几天,然后匆忙赶回深圳。
在我回内地这段时间,经常给家里打电话,问朔朔的学习情况。老婆说,挺不错,每天都陪朔朔做完作业。还说朔朔这学期换了新班主任,跟原先的班主任一样,也是教语文。
回深圳的当天下午,到朔朔放学的时间去接她,然后等她的班主任忙完,连忙上前打招呼。朔朔的新班主任很年轻,估计二十六岁左右吧,教龄应该不会太长。班主任看我的眼神有些怪,我就知道朔朔出状况了。
我的一贯套路,是问朔朔的课堂听课情况。班主任看我的眼神更怪了,那意思分明是:“这问题还用问?”
我一看,这班主任对我没有任何好感,根本就不想跟我谈论朔朔的学习问题。话不投机,那就非常麻烦。
我从老师很标准的普通话里听出了一丝很熟悉的腔调。我试探着换了个问题:“老师,您是湖北人吧?”
班主任眼睛一亮,“你也是湖北的?”
我一看有门,忙说:“咱们半个老乡,朔朔的妈妈是湖北人,朔朔就是在湖北出生的。我大学的同学,一多半是湖北人。”
即便这半个老乡的乡情,也一下子拉近了我跟班主任的距离,而后,我向班主任解释,这一个多月,朔朔的奶奶生病住院,我赶回去照顾。以前,都是我在监督朔朔的学习情况,我这一离开,她可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如果有什么问题,请老师多包涵,要怪,怪父母就行了,以后,我们一定会好好管教朔朔。
老师开始跟我谈朔朔这一个月的学习情况。第一句话就把我弄懵了:
“朔朔至少有半个多月没交作业。”
上面才说了电话中妈妈天天陪孩子写作业,结果一问老师竟然没有上交作业?呵呵
看来是伙同妈妈来骗爸爸,真是母女同心哦&
母女同心绝对没有错,但老婆的确没骗我。对待孩子的学习,老婆比我还紧张。因为我心里有谱,知道孩子教得出来,我能明里暗里帮孩子使劲;老婆心里根本没谱,没到孩子出成绩那天,她都不敢相信孩子真能学得好,她是真正的有劲使不上,干着急,所以不可能帮着女儿骗我。
老婆天天陪孩子写作业是真的,孩子半个多月没交作业也是真的。真正的原因,后面就会写。现在还有其它事要忙,忙完了我会接下去。
既然半个月没交作业,朔朔在课堂上的状况可想而知。
朔朔不爱听讲,也是意料中的事,前面已经提过多次了。在家里,我给朔朔讲解题目的时候,只要时间稍微长点,她就走神。这时候我只能停住讲解,目光严厉地盯着她,等她回过神来再继续。一对一尚且如此,学校老师上课,那可是一对五十多,有学生走神,要是都这样停下来等孩子苏醒,估计课就没法上了,老师大多是用教鞭敲敲讲桌,偶尔点一下太过分学生的名。对朔朔这种屡教不改、且不太危害周边环境的学生,一般都是姑且由之,任其自生自灭。
但朔朔是我的女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自生自灭。
在家里,我能保证孩子有效率地学习,但我没办法保证她在学校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家学习的时间能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相提并论?显然不能。学习上,总的效果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孩子在学校混一天,与没去上学有什么区别?
这个矛盾我一个人解决不了,要靠老师的帮助。
谈话中,知道朔朔的班主任是湖北黄冈地区来的。湖北黄冈的教育水平全国数一数二,这一点我还是了解的。于是我请教班主任:“您经验丰富,请问老师,您原来在黄冈教书的时候,对朔朔出的这种上课不听讲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班主任说:“这得你管!老师管不了。”
这是哪个星球的道理?我真给弄糊涂了。
我只好半开玩笑道:“朔朔的课堂情况,我怎么管得了?您不会特许我陪朔朔一起来你们班读书吧。”&&&&&&
班主任说:“让朔朔准备一个家长老师联系本。每天放学前,朔朔必须到我这里来,我给她写当天的听课情况以及整体学习评语;晚上的学习和作业情况,由家长写评语。”
就是这个简单却极其高明的招数,终于让朔朔的懒惰无处遁形,成为她学业上开始转折的起点。
告别老师回家,得跟朔朔算小账,跟老婆算大帐。先让朔朔面壁思过,到房间罚站。然后气急败坏地问老婆:“你怎么陪朔朔做的作业?朔朔半个多月没交作业你知道吗?”老婆坚持说,陪了女儿做作业,不信可以问朔朔。其实回来的路上就问过朔朔了,她妈妈确实每天陪她做作业。但问她没交的作业哪里去了,她就死活不说了。
第二天下午,我去接朔朔的时候,有意提前了一段时间,没等学校放学,就早早进了学校(门口保安不让进的,要扯点小谎,说是老师找家长谈话,约好的时间)。到了朔朔班级门口,等着她的班下课放学。
朔朔下了课,学生陆续往外走。我暗中看着朔朔,见她拿着联系本,找班主任写评语。我进去跟班主任打招呼,班主任笑着说:“今天朔朔上课情况不错,我刚才给她写在联系本上了。”
我对老师再三道谢。老师要开会,就先走了。朔朔班上还有几个值日的同学,还是虎头虎脑的男孩子胆子大,纷纷围过来告诉我:“你是朔朔的爸爸吧,朔朔的抽屉很恐怖耶,你看看吧。”我摸了摸一个正望着我嬉笑的男孩的小平头,夸了他几句,然后去翻看朔朔的课桌抽屉。
抽屉里满满当当、乱七八糟:揉皱的试卷,缺了皮的作业本,画着卡通美女图的纸张,后面咬掉了橡皮头前面没了铅笔尖的基本还是整枝的铅笔,折断的直尺。。。。。你能想象到的、无论什么跟学习有关的垃圾,里面都有。
我帮朔朔清理好抽屉,在里面整理出了一叠虽残破、但只写了一两页,最多五六页的作业本,问朔朔:“你没交的作业在里面吗?”
朔朔本就低着头,点头的时候,头低得就更深了。我的心真的很酸很酸。
这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去年秋天吧,朔朔刚进初三,有一天,朔朔放学回家,已经六点半了(她的班级放学比别的班至少晚半小时)。朔朔似乎特别疲惫,我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朔朔说,说有就有,说没也没。话里有话,我就继续追问。朔朔说,她跟班上几个成绩好的同学聊天,都说学习太苦了。
这就是典型的厌学情绪。
气可鼓而不可泄。
于是我说,你们班成绩最差的几个同学最不苦对吧?朔朔点点头。
我接着说,他们学习一点也不苦,因为他们根本没怎么学,但老师不会喜欢他们,你自己也说过,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说起他们,都当笑话谈,他们都成笑料了,还不苦吗?成绩不好,在学校里老师不喜欢,同学也不拿他们当回事,回家父母看着头疼,每次开家长会,都害怕得要命,他们不苦吗?他们不用功学习,看似不辛苦,但是心里苦,表面上还得装作开心得不得了,你说他们是苦还是不苦?不苦,就得心里苦恼。再回想你自己小学三、四年级以前,你在你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同学是怎样笑你的?你现在学习上的辛苦比得上那时候心里的苦恼苦闷吗?进小学的时候,爸爸是求爷爷告奶奶,你才进了一个比普通班好不了多少的重点班,但进中学的时候呢,几个重点学校主动打电话找你,现在你们班,两个有名的特级教师教你们,从初一一直送你们到初中毕业,这就是你的苦换来的乐。你的苦多还是乐多?你苦越多,换来的乐就越多,而且,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你付出的辛苦。学习本来就是件苦事,要不怎么说“刻苦”学习呢。不苦,你根本没有学好的可能,就不会有出成绩的快乐。老师对你的赞赏和喜爱是你的辛苦换来的,同学对你的尊重和羡慕是你的辛苦换来的,你在区里、市里拿到的奖项是你的辛苦换来的。所有这些快乐,足以抵偿你那些辛苦了吧。所以你要记住,你们班最苦的不是成绩好的同学,恰恰是成绩差的同学。你不是想知道什么是哲学吗?这就是发生在你身边的哲学。
黄冈来的班主任,非常认真,对学生要求很严。
家长老师联系本,每天在老师、朔朔和我的手中转圈。两边对朔朔的评语一直都很好,朔朔为了这好评语能持续下去,学习越发认真起来。
上次谈话中,班主任还提到过,以前她在湖北当老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作文就写得很流畅了,但她接手朔朔所在的班时,没几个人会把完整的几句话连起来,也就是,这群进了三年级的孩子,连一点写作文的基础都没有。
回想前两个学年,朔朔的语文作业确实很少,有些练习册到最后都是空白,老师没布置去写,朔朔也显得语文学习很轻松。我忙于应付朔朔数学出的问题,语文既然没出问题,也没多想别的,只监督着朔朔把课本上的字词弄会弄通,晚上再多出的时间就让孩子练钢琴了。
但新班主任开始猛抓作文,朔朔就吃不消了,当然,不光是朔朔,朔朔全班的孩子都差不多如此。
记得当时朔朔的作文很频密,至少两三天就要写一篇,大概要求三百字左右吧,我记不太清楚了。每天还有那种半作文练习,就是对某件事、某个东西写几句话,至少要写几十个字。
朔朔班上,开始有大量同学完不成语文课堂作业,放学的时候班主任就不让走,放学后留下来继续,直到完成为止。
朔朔这时候听课情况已经好转,课堂作业基本能过关,被老师留下来的次数不多,但家庭作业中明显增多的作文,让她吃不消。她经常十几分钟过去了,还写不出一个字。对着作文本,朔朔曾经哭过。我跟老婆在一边急得要命,你说这么简单的作文题目,怎么就不会写呢。
老婆对我说,你不是吹嘘文章写得好,还教过学生写作文吗?教朔朔吧。
我上大学时做过各种理科科目家教,也做过作文家教,教过小升初突击考试的孩子的作文,也教过突击高考学生的作文,但这种根本不会写作文的,我还真不知道怎么领进门去。
老婆见我没招,就自己想招了。她也没跟我商量,就做了一个至今令她得意非凡的决定。
有时候,女人的决断力真的不让须眉。
写这篇文章,因不想给女儿造成压力,所以没敢让她看见。因为已经锁定了高中,虽中考还要参加,但复习之余,已经开始给她讲部分高中的功课。没有课本,我跟女儿也都不动纸笔,纯粹的凭空想象,概念、例题、证明等都是口头表述,女儿接受起来很快。比如奇、偶函数、反函数的概念、图形的对称特点,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用确定原函数的反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求解值域这样一些数学技巧、二项式定理及通项公式,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关系、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物理中的机械能守恒条件,内能实质,热化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元素周期表的周期特性、主族副族特征、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与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层、电子亚层的关系。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就讲了两个多小时,中间还证明了几个简单的定理。从小学入学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凭空想象的能力,开始她不太适应,但时间久了就好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已经接触初中的数学内容,当然,她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不敢讲,怕她接受不了反而产生畏惧心理,讲的都是简单的、我判断她能理解得了的内容。
前几天女儿体育科目中考,成绩不错,必考和选考项目都满分。200米比满分标准快2秒多,立定跳远也比满分标准高出近20厘米。女儿的身体一直很好,从出生到现在,没因为生病打过针,只有接种疫苗的时候打过,感冒了吃点药就好了,基本上没去看过病。这才是令我和老婆最开心的事
老婆找了一份特区报,也没怎么刻意挑选,就在报纸中缝里找了个小学语文家教的广告,电话打过去,很快达成协议,一小时一百元,但一般会拖课,不另收费,每周一次。究竟是星期几来辅导朔朔我忘了,好像不是周末和休息日,因为老师另有辅导课要上。
老婆做完这些才告诉我,我听了还是比较郁闷的,脸上很有些挂不住。想想自己教过那么多孩子,初、高中的功课都教过许多,自己孩子的小学功课,却搞不定了。但事已至此,死马当活马医吧。
印象中,那个老师姓鹤,很稀少的一个姓,江西人,个子很小的一个年轻女教师。
每次来,鹤老师坐在朔朔身边,陪她一起写作文。朔朔写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就接几个字,再让朔朔接着写。每写一行,就空两行,留下写完后修改的空间。
鹤老师教朔朔这段时间,先教她写景,从远到近,从近再到细节描写。教朔朔写人物,从描写五官的方法、顺序、音容笑貌、身材体态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对作文的开头,收尾,鹤老师也用了几个小时对朔朔进行了专门训练。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基本没听过鹤老师给朔朔讲课,这些是老婆偶尔听了后告诉我的,鹤老师教朔朔的作文训练本,我们至今还保留着,对这位老师,我和老婆至今心存感激。
对成绩差的孩子,绝不能放弃,
对成绩好的孩子,绝不能放松。
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具有非凡的耐心,能做到这一点的,真的不多。
为什么说基础知识重要呢?比如语文学习中,拼音、字、词、成语、古诗词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巩固,短时间突击学出来的东西,隔段时间就会忘,人对事物和知识的记忆有规律性,大致是1,2,7,15,30,90,180,360这样的时间间隔,也就是学新东西后,以后不再复习,一般会忘记,那么,就需要在第二天、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一年等时间点前后反复温习,经过这样的学习和温习过程,这些知识大致可以一生不会忘记。对有些难度大,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一年后仍要经常抽时间看看和熟悉一下,否则也会模糊。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跟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密切相关。老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多夸他聪明,绝不能说孩子笨,孩子肯定会越学越聪明的。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学的都是比较直观的内容,例如,听、说、背诵、写、模仿等,需要孩子自己分析和总结规律的东西不多,到小学高年级以后,就开始涉及逻辑性的内容了,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联想能力,尽量培养孩子学着独立地寻找各种规律。比如埃及分数的本质是列项求和,这一点,程度好一点的小学五年级孩子都能理解,但埃及分数的变形规律其实是减少一个分母因数,增加一个负分数,找到这个规律后,比埃及分数难得多的列项求和就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方法。那么,推广开的埃及分数求和也就很轻松和容易。小学里接触到的这个内容,到初中也有相对应的数学形式,在分式和无理式的化简、证明中,都有类似的数学思想。但一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涉及埃及分数,所以,大多数小学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进行这种训练。没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初中碰到这种形式的题目,接受起来就困难得多。
在启发孩子上,我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1000除以7,只要学过除法,学过余数的孩子,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商是142,余数是6,大概小学二年级下期的内容,这时候孩子学的是除法的方法。条件变一下,就是已知除数是7,商是142,余数是6,求被除数,课本上是有口诀背的,根据这个口诀,孩子很容易就算出来被除数是1000。这时候,你就要让孩子总结两者的关系了。结论是,两者互为逆运算。到学分数的时候,1000除以7就可以等于142又7分之6了,这个时候孩子大概已经小学四年级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让孩子想想七色彩虹,红澄黄绿青蓝紫,对应1234567,数1000下,数到哪个颜色上了?肯定是蓝色,为什么数到蓝色呢?因为余数6对应的就是蓝色呀。红澄黄绿青蓝紫和1234567是一一对应的,说明一圈以内数到几,就对应哪个颜色,多数一圈,多的圈数就跑到整数部分了,整数部分就多了1,说明整数部分跟圈数有关。最后的落的颜色位置只跟余数有关。孩子想明白了,就可以自己总结出规律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代表数了多少圈,带分数的分母代表数的东西有几个,带分数的分子代表最后数到的颜色位置。当然,如果除尽了,余数为0,就是最后一个。孩子就会知道,1000除以7,商是142,说明数了142满圈七色彩虹,余数是6,说明到142圈后,剩下的数字就不够数一圈了,只够数到6,6对应蓝色,那么蓝色就是数七色彩虹到1000时候的颜色。开始教的时候,用个位数字、十位数字让孩子数,用简单的数字帮孩子建立方法和概念。测试孩子懂不懂的时候,再用大一些的数字。最简单的,是用街上的交通灯,以红黄绿三种颜色(以3为周期数和除数)教孩子学除余定理。
这样一来,除法、分数、除余问题就全部串起来了。不仅如此,事实上,孩子还能在趣味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建立起周期的概念。尽早建立周期概念,对孩子将来学周期函数会有很大帮助。(例如高中阶段的三角函数全是周期函数)
关九岁孩子的智力突变问题,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在自然规律中,有一条堪称经典:量变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
刚出生的孩子,伴随着身体的生长,智力也在上升,但这个过程,每天在孩子身边的人,几乎感觉不到。大多数孩子在一岁左右,会很突然地叫“妈妈”,这就是幼儿的语言标志。在孩子能清晰地说出人类词汇之前,父母只能从人类经验上知道,孩子总会说话的,时间早晚而已。所以,孩子从一出生,妈妈或者其他抱着孩子玩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对着孩子说话、或唱歌,大人说的什么唱的什么,孩子懂不懂,大人根本不会考虑,大人内心里其实是认定孩子迟早都会懂的。这个过程,实际效果就是在不停地刺激着孩子的语言中枢,让孩子积累着语言刺激的数量,直到有一天,孩子开始说话,就意味着语言学习过程的量变到质变完成了。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个反例。从以往大量的报道中,我们知道,偶尔会有人类婴儿被雌性动物养大,这些所谓的“猪孩”、“狼孩”,很难再学会人类语言,也无从适应人类社会生活,成年后,其相对应的人类智力,大致不超过九岁的正常孩子。
就我观察到的动物,以常见的智力水平较高的灵长类中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而言,即便是最聪明的,也难以逾越人类九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但正常的人类孩童,掌握了语言后,就可以在语言平台上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这同样是另一个过程的量的积累过程,但孩子在九岁前,你无论灌输给孩子多少知识,都是在另一个平台下面的,这个平台就是九岁的智力平台。
当然,孩子在登上语言平台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突然开口说出了能让大人分辨得出的语言词汇,我们能明确知道孩子登上这个平台的时间,但九岁这个智力平台,几乎没有任何标志,似乎是无迹可寻的,怎么就说有这个平台呢?即便有这个智力平台,那么,这个智力平台的特征是什么,跟前面的语言平台又是什么关系呢?大概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我自己读中学的六年,上的就不是重点中学,是我父亲执教的学校。但我们学校的老师跟重点中学拼的劲头,让我们那届学生受益良多。我的班主任是个政治老师,高中里政治老师做重点班的班主任,罕见吧。就是这个凶神恶煞一样的班主任,让我们这群资质跟省重点中学根本没法比的高中学生,最后高考的重点率高达50%,本科率90%多,只有三四个人是专科,这几个人也没去上,复读了一年又全部考上了本科。全班不到50个学生,北大,清华,中国科大的都有。市长都发话了,说是个奇迹。结果,就在我们高考完的那一年,我的班主任当了学校的副校长,学校书记当了市教委主任,不久就当了省教委主任(我父亲后来进省教委数学教研组,就是他原先的书记,后来的教委主任调去的)。学校一举成名,原先连区重点都不是的学校,一下就就成了市重点学校,后来成了省重点中学。当时跟我一起上初中的同学,初中毕业后很多考到了外面的重点高中,也就是我们这些剩下的本校生源,两个初中重点班的筛选后合成了一个高中重点班,共40多人(当时没一个外校生考进我们这个重点班的,只是后来转学和复读的来了几个,最后高考的时候有50人)进了本校高中部,三年后就替学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结果是什么呢,原先根本没学生愿意来的学校,我进高校当年,我所在的中学,初、高中招生的时候,全市的学生挤破头地要进去,比当时最好的省重点中学都火。
我当年的班主任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要是我管那些x中(当年的省重点,我们学校当时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考不了100%一本,我跳黄河去。”
就冲老师这劲头,学生能学不好?
有我自己这种切身经历,你能理解我为什么更愿意让女儿进翠园高中的竞赛班了吧。从我女儿现在的几个任课老师身上,我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的班主任的影子。
而且据我所了解的,翠园竞赛班高考重本率基本是100%。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尽量写简单的、结论性的东西吧。
语言平台在一岁左右形成后,后面会有多个平台,比如文字、数字及简单计算等,这些平台对应了人类形成后几十万年来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水平,这些平台其实都很明显,细心的家长都能发现这些变化,但很少有人去总结这些现象。到九岁的时候,有个语言平台之后最为重要的平台,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九岁平台。这个平台的实质,是人类的智力达到了可以进行深度逻辑思维的高度。
人类的智力,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与创新力等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前三种能力,大多数动物也具备,但后两种能力,就我目前所知,动物均不具备。(前段时间有几个研究猩猩逻辑能力的科学实验,好像猩猩也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但物种总是在进化的,具备非常简单的逻辑能力并不奇怪。)
也就是说,人类在九岁左右的时候,经过前期的各个平台后,会很自然地进入逻辑思维平台。
这个智力平台是人与动物的智力分水岭,反映了人类自诞生起,从智力上与其余诸动物物种分道扬镳的过程。前面的能力,可以“生而有之”,以人类进化而来的大脑结构为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类一旦越过语言关口,后面必然能登上九岁的智力平台。但九岁的智力平台之上,更多的是反映人类进化成型后,几十万年来对宇宙万物由浅到深的认知,因此,需要“学而知之”。
孩子上了九岁的智力平台,意味着他就具备了进行深度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能否训练出很好的思维能力,还是要看前面的基础以及后面的思维训练。
对汉字的敏感,是一岁左右的语言平台与九岁的逻辑平台之间就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前面训练不够,以致对汉字的敏感度不够,完全可以在九岁平台之后加速训练出来。
我前面说的那些人类智力平台,分别对应着孩子智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加速度。比如,孩子会写字后,会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促进。同样的,孩子上了九岁的智力平台后,会对前面所有平台的能力有所促进。从智商的角度看,就是孩子一旦具备了深度逻辑思维的能力,那就意味着他的智力水平有了飞跃,当然会对他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都产生极大的正向作用。
很多家长非常注重早期教育,这当然非常好,但九岁左右的孩子,更应该加强各种训练,因为在这个孩子智力开始出现飞跃的年龄段,他前面需要很多年才能掌握的东西,也许一年之内就能全部掌握。更重要的是,九岁之前的孩子,仅依靠简单能力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内容,但九岁之后,就更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了。逻辑思维是一定要经过系统训练的。
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也就是小四左右吧,一直到高中毕业,有一个成绩规律,就是每个年级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基本能在年级排名靠前。数学是最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逻辑思维能力好的学生,意味着他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都不可能不好。这个现象也佐证了九岁智力平台的存在。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不能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但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趣味的有逻辑思维内容的小游戏。比如用一张纸条粘一个莫比乌斯环:用纸条一头的正面和纸条另一头的反面粘起来,就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做成莫比乌斯环后,让孩子用笔在上面画线条,就可以不越过纸张的边缘,在纸的两面一笔划出一条闭合的线条。
还有,你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天平(不用很精确的,最便宜的那种就可以,也就几十块钱吧),让孩子在天平两边放不同的东西,看天平是怎样平衡的。天平一端拿下来或放上去一些东西,想要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应该对天平的另一端做些什么?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将来对恒等式、方程等变形的理解。
用类似这样具有游戏性质的训练,就可以让孩子接触逻辑思维的知识内容,还能让孩子逐渐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象这样的小游戏,你可以到书店找找看,应该有这方面的专门的书籍。
现在回想起来,朔朔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是最累的。小学前两年,朔朔基本处于懵懂状态,大概还没明白上学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此时,在那个家校联系本的有力监督下,她开始被迫认真听课,用心做作业。她的作文也在班主任和鹤老师的帮助下,迅速有了起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朔朔半个多月没交作业,让我和老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终于在做了各种尝试后,令朔朔走上了跟别的孩子一样正常的学习道路。但同样的,塞翁得马,又焉知非祸!这个祸因恰恰出在家校联系本上。
小学前两年,都是我每天接送朔朔上下学,升小学三年级,由于我回老家陪母亲住院一段时间,其间,朔朔开始试着自己去上学。我回来后,也是不定时接送她。大概是家校联系本开始使用一个月左右吧,有天下午,我没去接朔朔,结果,朔朔快六点了还没回家。一般情况下,朔朔五点半之前肯定会回家的,所以,刚开始我也没太在意,因为,朔朔的班主任管得很严,说不定由于留下学生补课堂作业什么的,就会放学较晚,这事常有。那时已经是11月份了,天黑得比较早,我看天擦黑了,才觉得不对劲,就赶忙去朔朔的学校。
赶到学校,朔朔的班级已经大门上锁,我打电话问老婆,老婆说,朔朔还没回家,我的头“嗡”的一声就大了。
过了足足几十秒钟,我才回过气来,然后告诉老婆,赶紧找朔朔所有老师的电话,随后,我急忙赶去派出所报案。
走在去派出所的路上,我就回想刚才去学校的路上有没什么异常,因为我最担心孩子出车祸,这是最坏的结果。想来想去,那一路上没有任何发生过车祸的迹象。再次一点的坏结果,就是孩子被绑架了。
从朔朔刚开始懂事,我跟老婆就一直教她,要她注意安全,包括卫生安全,人身安全等等。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我把除了窗户外、家里所有带玻璃的东西都拆了,厅里的柜子门也拆了,桌子、椅子什么的,只要是直角的、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能扔的就全扔。后来孩子大了上幼儿园,就告诉她,无论任何人打着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的旗号接她,都不能相信。带她去陌生的地方吃饭时,只要那是在楼上或包间之类路形有些复杂的,我都拉着她先去找安全通道。诸如此类的安全教育,一直在给她灌输。但没想到千防万备,孩子还是突然失踪了。那真真就是一种世界末日来临、万念俱灰的感觉。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家长,一定能感同身受
到了派出所,天已经黑透了,找到值班民警,民警例行公事,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开始做笔录,正在这时候,老婆打电话来,说朔朔有消息了。
原来,朔朔的几个任课老师得知朔朔没回家,挨着个打朔朔同学的电话,终于,在一个同学的家里,找到了朔朔。
虚惊了一场。待我到家时,朔朔已经回到家了。朔朔之所以放学没回家,是因为当天放学后,朔朔的班主任去开会,朔朔没办法找到班主任签字,所以不敢回家,就躲到同学家中去了。
真让人哭笑不得。我也只能告诉朔朔,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情况,我们再打电话问老师是不是属实就可以了。
恰好这个事情发生过后不久,学校和电信联手搞了个什么家校服务项目,任课老师把孩子每天的作业之类的,以短信形式群发到家长手机中,所以,家校联系本,也就慢慢不再使用了。
到学期末的时候,朔朔的作文水平已经提高非常明显,但似乎又出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如果鹤老师不在,朔朔就不愿意写作文,她怕写不好。
老婆跟我商量,是不是该在作文上让朔朔独立了?朔朔要是有了依赖症,岂不是离开了老师,作文就没办法写了?我也同意了。所以,以后就没继续让朔朔进行课外作文辅导了。
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过去了,朔朔的成绩依然很一般,但大踏步前进的苗头已经出来了,只是,我们当时并不知道。
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朔朔的班主任又换了,这个班主任,一直教朔朔到了小学毕业。朔朔学习的突变期,就是在这个老师教的时段出现的。黄冈来的那个班主任,仅教了朔朔半年,但这半年,让朔朔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养成,也在她的强制性要求下,我们被迫给朔朔找了个很好的家教,让朔朔进行了很好的作文训练。也正是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的训练,让朔朔的作文在其后的时间里脱颖而出,并得到了朔朔小学最后一个班主任的高度评价,从未受过老师重视的朔朔,在班主任毫不吝啬的赞扬声中,拥有了无穷的学习动力。紧随其后,她的数学成绩也在前面坚实的逻辑训练基础上,开始突飞猛进,从班级的中游偏下,一跃到了前几名。
所有这些变化,首先是从一篇作文开始的。
我抽个时间,给各位家长分析一下教材、各类考试、以及考试成绩如何反映孩子真实的学习水平。这个问题,实话说,能弄明白的家长非常少,如果连这个都闹不明白,那么,你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情况也会模糊不清,孩子将来究竟能上什么类型的初中、高中、大学,其实,你心里就不可能有谱。现在,我让大家心里有点谱。
先说高考难度。高考是下面一系列考试的指挥棒,那么,我们可以将高考难度设定为100%,以此来判断教材与平时考试的难度。
以2007、2008、2009年这三年的广东省理科高考来看,几年中各科的难度基本一致,具有连贯性。对应高中的教材难度,教材难度仅有70―80%,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把课本弄得滚瓜烂熟,能在高考中稳拿70―80分(百分制的情况下)。这个分数好不好呢?很不错了,上大学没任何问题,但能否上重点大学,不一定,部分能上,部分不能,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会有偏科情况,偏科情况造成有些学生好运上了重点大学,有些偏科的偏错了,运气不好上了非重点大学。
问题是,能把课本上的东西学到滚瓜烂熟的学生有多少?我可以明确告诉各位家长,在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达到上述水平的孩子不会超过15%,至少还有85%的学生,课本都没完全弄明白。课本都不能完全弄明白的学生,想上重点大学,基本要靠撞大运。
再来看深圳市这几年的中考。这几年,深圳市的中考难度,与高考难度相当,略微低一些,大致是:如果课本难度是80―85%,那么,中考难度就是100%,学生把课本弄得烂熟,能保证在80到85分上下,上90分绝对困难。同样的,能达到把课本学到烂熟的学生有多少呢?也绝对不会超过15%,甚至更低。
平时的期中和期末考试难度情况如何呢?一般而言,这些考试会照顾到大多数学生,题目不会特别难,一般不会达到中考和高考的难度系数,大致跟课本难度相当,当然,偶尔有个别科目的题目会出得较难,但不会是普遍现象。理论上说,平时这些考试,只要学生把课本学到烂熟,排除掉一些失误分和模糊分,得95分上下才是正常的,至少也要90分,只要得不到这个分数,就说明平时学习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平时这些难度系数为80%左右的考试,有多少学生能得到90分以上?还是非常非常少,这就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连课本都没吃透。只要能吃透课本的,基本都能进入年级的15%以内,另外85%的学生,至少有某些课本内容,都没学会。
各位家长都知道,初中的文化课有五门,语、数、英、科、社。数学和科学属于理科内容,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学透,其它三门属文史类,需要大量的记忆和背诵。所有这些功课,要想学到滚瓜烂熟,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即便时间够了,还需要效率,只有这两个因素都能保证的学生,才有可能把课本学透记牢,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学透。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课本都学透了,才能保证在中考或高考这样的大考中稳拿80分到85分,想要再高的分数,只有做额外的训练。
拿08年广东理科高考的压轴题来说,记得是个复合数列的题目,有16分(总分150)。复合数列问题,高中数学课本根本不涉及。但它高考题就出了,你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平时做过复合数列方面的训练,这个压轴题,快的话5分钟就解决掉了,慢的话也不超过10分钟。但没训练过的情况下,估计一个小时都掰弄不出来,考试可是有时间限制的,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慢慢想办法。但复合数列的问题难不难呢?说难就难,因为没训练过的学生根本就难以下手,说容易也容易,初中的孩子都能训练得出来。比如说,华罗庚杯初中数学竞赛的训练题中,就有大量的复合数列的内容。换句话说,08年广东数学高考的这个压轴题,难倒了无数的高考生,但一个受过奥赛训练的初中学生,就能轻而易举把这个题目解决掉。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厉害,什么难题都会,说白了,就是他见多识广。
由于目前小学升初中没有统一考试,是划片就近入学,也就无法从考试题目中分析小学课本难度与考试的关系,但从外语学校的招生考试中,也可以大致知道,外语学校的入学考,难度比课本更是高得多。
出现分化之后,就另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没上重点中学,没上重点班,没有好的老师教,孩子怎么能学得好?
1,多准备几张布满小正方格的纸,正方格的大小相同,先随意找出一个大长方格或大正方格,比如是3x12的长方格,让孩子数数里面有几个小正方格(36个),再数数这个大长方格的外周边长相当于几个小正方格的单边长(30个)。孩子数对后,就换个方法玩:让孩子再沿着这些格线画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但要保证他画的图形里的小正方格恰好是36个(可以有1x36,2x18,4x9,6x6),孩子能画几个就算几个,先不要强求。画对的,就让孩子再数边的长度。再之后,以确定周边长为30,让孩子画长方形或正方形(1x14,2x13,3x12,4x11,5x10,6x9,7x8这样的图形周长都是30),同样是孩子画出几个算几个,不要强求,画出来的,就让孩子数清楚里面包含了几个小正方格。
这个训练,可以让孩子对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上初中之后,有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定理----即正数的算术平均不小于几何平均,也跟这个图形训练有很大关系。这个数学定理本身很简单,但对付很多限定条件的求极值问题非常有效,即求几个正数和的极值的时候,只要这几个正数的积是定值,就能非常容易地求出其和的最小值;反之,当求几个正数积的极值时,只要这几个正数的和是定值,就能非常容易求出其积的最大值。这个难度是数学竞赛难度。经过那些简单的图形训练后,起码对将来的这个初中数学竞赛难度的内容,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2,同样用上面的那些方格纸,让孩子在每个小方格里用蜡笔涂色,每个格涂一种颜色,相邻的格,不能涂同样的颜色,试试用最少用几种颜色,能把方格都涂上颜色。
这是跟哥德巴赫猜想同样著名的四色定理,四色定理的证明用了大概一个世纪的时间。这就当一个纯粹玩的游戏就可以了,只需要告诉孩子,简单的游戏里也存在很复杂的数学问题。
3,随便找几个不同的数字,比如1,2,3,4,5这几个数字,让孩子随意组成不同的两位数(个位数跟十位数不能相同),看孩子最多能组成几个。然后再教孩子正确的组法,先用1做十位数,分别去跟2,3,4,5组得到12,13,14,15,然后用2做十位数去跟1,3,4,5组,得到21,23,24,25,依次类推,分别得到,31,32,34,35,41,42,43,45,51,52,53,54。这样才能一个不漏地组满20个数。如果个位和十位数可以相同,那就多出了11,22,33,44,55,总共就有25个数。看看孩子有没另外的能一个不漏能组满这些数字的方法?
这个训练,可以让孩子将来对排列、组合等问题有直观的认识,还能培养孩子的细致度。
4,我前面谈过的除余问题,小一还没学过除法,但没关系,不要管什么除法,让孩子玩数指头的可以了,等以后学了除法再教他除余问题。
让孩子在左手五个手指头上依次写上1,2,3,4,5,然后开始数吧,数一圈回到大拇指的时候就是6了,让孩子写在拇指上1的下面;食指是7,写在食指上2的下面,依次类推。数几圈,也写几圈后,让孩子看看,每个指头上------比如食指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肯定是下面那个数字都比上面那个数字多5。
玩了这个游戏后,换个玩法。还是数手指头,从大拇指到小指,依次写上1,2,3,4,5,数到小指头后,下一圈不能从大拇指数,要倒着来,6数到无名指,7数到中指,8数到食指,9数到大拇指,这样完成另一圈,再下面又沿着食指往下数,依次类推。这个玩法,不用让孩子找规律,比较复杂,就玩玩可以了,等以后学了除法和余数,再来找这个规律。这是个周期为8的除余规律。
写在手指头上有点不大方便,你可以把孩子的手摊在纸上,描出他手指头的轮廓,写在纸上,也一样的。
5,星期天,如果出太阳,中午12点整,带孩子出门,告诉孩子,12点整,面对太阳的方向,就是正南方,可以摆一个直的树枝在你朝向太阳的连线上。到下午两点整,你可以再带孩子出门看太阳,这是侯,再在你朝向太阳的连线上摆另外一个直的树枝(跟前面摆的那根直树枝的顶点接触),这两根直树枝的夹角,就应该是30度(可以买个量角器,早让孩子玩,让孩子熟悉角度的概念,培养对角大小的感觉)。
然后告诉孩子,太阳每小时就会向西偏移15度,一天24小时,恰好偏移360度,也就是整整转了一圈。(当然,可以提一下,太阳转圈其实是假象,真正原因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是地球每小时自转15度。这个暂时不提也没关系。)
6,让孩子看日历,看某天是农历的几号。若天气好,晚上外面有月亮,就带孩子出去看月亮,看月亮此时的圆缺情况是怎样的。看月亮的时候,要让孩子脑子里回忆汉语拼音里面的C,这是残月的“残”字的声母,如果月亮的形状是恰好是这个“残”字声母的形状,那这时候的月相就类似于“残月”,残月就意味着是农历的16号到28号之间;如果月相是个反C的形状,那就不是残月,是新月过程,就意味着这一天是农历的初一过后到十四之间的某天。
5,6这两个游戏都是生活中的小常识,知道这些生活常识,能培养孩子对天文学方面的兴趣,喜欢天文的孩子,没一个不喜欢数学的。
总之,生活之中,触目之下皆学问,&先随便写几个还能适合小一孩子的训练吧,以后想起来再慢慢补。
其实,我教自己的女儿,也没按照一定的章法,我不是说过了吗,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我也没办法预料我的女儿会在哪个方面出问题,只能根据当时孩子的学习状况制订符合当时情况的辅导策略。
不过,我对孩子学习的辅导,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一个指向:方略上直接对准高考,谁让高考是个指挥棒呢,不对准高考,你再学得多,学得好也没太大用。也就是说,小学时,我对孩子的数学训练,是有针对性的,就是瞄着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数学不容易理解、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方法上,就是让孩子对所有课本上出现的内容,一定要吃透,课本上的东西学透了,才有能力学更深的东西,学了更深的东西后,又能反过来帮助孩子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她就觉得课本上的东西容易得不得了。小学五、六年级,会有大量的应用题,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记得有种水管注水问题,刚开始,我的女儿有些晕,我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给她反复讲注水问题的本质,是把满池子水当成一个整体1。一个水管m小时能注满这个池子,显然这个水管一个小时就注这个池子水的1/m,要是另有一个水管,单独注水注满这个池子是n小时,那么这个水管一个小时就注水这个池子的1/n,两个管子一起注水,一个小时当然就是注这个池子水的1/m+1/n了,下面孩子就知道了,已知整体和部分求时间,是用整体除以部分。至于某管子先放几个小时水,再两个管子一起放水之类的,就无非是稍微复杂一点罢了,可以先用整体1减去先放那几小时水占的整体的分数,再用整体、部分、时间的关系求最后的答案而已。这个好像是小学应用题里的一个难点,比路程问题稍微难一些,但也就讲那么一次以后,我女儿做这方面的题就得心应手了。原因是她彻底搞懂了。
搞懂了课本上的东西后,就是不定时,不定期地给她讲奥数内容,当然,孩子也没那么多时间,把奥数的内容都吃透,还是具有指向性的,给她讲一些跟初中、高中、高考题目有牵连的奥数内容,比如分数的列项求和,求阴影面积之类的,简单数论。纯粹竞赛内容的东西,比如象棋攻击力问题之类的,肯定跟将来高考无关,我也就没给她讲多少。
1,由浅入深。开始要找小一点的方格让孩子画,别一开始就找那么大的,会吓着孩子。
做多了后,慢慢让孩子自己找规律:小方格的数能用不是1和本身能乘出来的(非质数,是合数。但这时候千万别将质数合数的概念,这么小的孩子一般理解不了),才能画出另外的图形。大方格的周长肯定是个偶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可以教给孩子,单的和双的概念孩子肯定能理解)。玩多了就玩出经验来了,孩子最终能很轻松地先从理论上写出有多少种另外的画法,象我在括号后注明的那些方法一样,那些画法是全部画法,没有遗漏的)。这个训练可以一直做到小学高年级,无非是把图形弄大一些而已。
2,可以另外给孩子买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拼图板(每个大概10几元钱吧,我买过),拼图上就不用涂色了,让孩子玩玩拼图,顺便熟悉一下中国各行政区划以及世界各国的地图模样,以后学社会历史,都会有很大帮助。
3,排列那些数字,排完两位数的,继续排三位数,以及更高位数。以后还可以把0加进去,把问题复杂化。这个简单的游戏也可以玩几年的,因为里面花样非常多。
4,这种游戏可以随便用其它东西代替,比如红绿灯、摆一些火柴棍什么的。
5,这个游戏,训练熟了以后,只要出太阳,最后可以让孩子根据手表上的时间,在任何时候判断正确的方向,也可以根据方向,在没钟表的情况下知道大致的时间。
6,月相看多了的话,可以根据月相圆缺的具体情况,很容易分辨出大致的农历日期,前后误差不会超过2天。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最后提醒这位妈妈一句,学习各种知识是个漫长的过程,做这种数学的思维训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成效。孩子还小,不用着急,只要坚持下去,慢慢训练,一定能训练出孩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上学前,我也不是不想教孩子认字、做算术,但实在是教不进去,你教给她多少,她奉还给你多少,当时我真的怀疑我女儿是不是过于迟钝。不过想想当年的自己,顶多也就女儿这个智力水平,这才释然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都不同,当时的想法是,与其那么辛苦地提前教孩子,不如顺其自然吧,等她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再来教。我虽不是学教育的,但以前上学时在医学院读的行为学、心理学、智力发展规律等比较专业的书籍还是看了很多的,这些都跟教育有些关联。具体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确实也需要边实践边摸索学习,也是件比较头痛的事情。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我这个方法用在女儿身上并未出现大的问题,但结果是不是最优的,这就不好说了。
但我女儿整体上的发展方式,可能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因为大多数的家长没有全面辅导孩子的能力。就我周围的这些朋友当中,硕士、博士什么的,多的是,但也没几个人能真正辅导自己的孩子,辅导小学的内容,都已经很吃力,到了初中及以后,基本上就无能为力了。但我这些朋友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度,一般是比较高的,所以,孩子学习出问题的时候,基本能解决。也有几个朋友,似乎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重点班(深圳的医生们,这点起码的能力肯定会有的),但对孩子平时的学习基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非常糟糕。如果一个家长,连平时孩子的作业是抄袭的还是独立完成的,都不清楚,或知道孩子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却从不设法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家一定能想象他的孩子真实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会如何吧。
所以,作为一个家长来说,判断孩子的学习状况,根本不能只从成绩上来看,而要看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对于将来,成绩只能是一种概率,现在成绩好的,无非是将来成绩好的概率高一些而已,却不是一个必然事件。
语文两大块:语文知识与作文,要同时抓。
你儿子的分数,要具体分析一下,是语文知识丢分多还是作文丢分多,缺哪块先补哪块。同时,多作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非常有讲究的,不可能见什么读什么,孩子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孩子读过的文章,家长要让孩子表述对文章的看法,这能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欣赏能力不高的人,你很难要求他写作水平高。可以先让孩子读一些同年龄人写的好文章,比如蒋方舟在小学时写的一些东西。读蒋方舟的文章时,也要让孩子揣摩,她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孩子能否看出,蒋方舟绝大多数小学时的文章是模仿《伊索寓言》的讲故事方式?此外,对古诗文,要尽早让孩子背诵(孩子上中学后,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少,基本没什么时间再背诵这些课外的内容了)。这一点对孩子上中学后,乃至成年后的写文章水平帮助极大,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但很重要,对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程度,提到任何高度都不为过。
要背诵的古诗文,建议除了常见的一些唐诗宋词之外,要背一些诸子百家的经典,如孔、孟、荀、墨之类,背这些东西,会让你的孩子受益终身,已经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这么简单了。
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后,孩子的语文成绩会在某个时刻出现一次质的飞跃,而且,一旦上去,就很难下来。
我说的这些,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矛头是对准将来高考的。当然,平时的拼音、字、词之类,是必须掌握的,没有这些做坚实的基础,其它都是空中楼阁。&&&&&&&
英语我没什么过多的办法,我能帮自己女儿的,只能是帮她过单词,监督她作业和背诵,很少辅导她,上初中后,女儿的英语基本是自己学的。我女儿的英语成绩也一直不十分好,不能在班上拔尖,拉分很厉害。但初三的时候女儿换了个英语老师,就是玩命训练学生做题,结果,这个方法居然对我女儿十分奏效,到最近两个月,几次小测验和一次大的考试,都拿了班级或年级第一,罗湖区联考,英语居然是全区前几名,我自己都感觉莫名其妙。等我女儿中考完了,若有可能,我让她直接来告诉你,她英语怎么学的吧,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上课纪律不是很好,爱说小话。”这是学校一对多教育中的大忌,会影响其他同学,引起老师反感。对这种行为学方面的问题,我倒是可以出个主意:到休息日,先跟孩子商量好,做作业、复习功课时,要保证多长时间不能说话,不能有与学习无关的动作(大小便要提前解决,不能让孩子在训练中有任何借口,孩子要问问题,必须等规定时间完了之后才能问)。家长坐在孩子旁边边看书边监督,四年级的孩子,可以从二十分钟开始起步训练,什么时间训练到能安安静静坐一小时以上,且能反复持续这么久,才能算合格。这种训练,必须由孩子比较敬畏的父母一方来监督执行,孩子做不到的话,要有适当惩罚,怎么才算适当惩罚,这个要自己去把握,惩罚完了,还要给孩子讲道理,做心理疏导,要让孩子心服口服。总之是为了保证最后的训练效果。孩子做到了,口头表扬,但不能给予任何金钱奖励。
这么小的孩子喜欢读历史,很难得啊,先恭喜一下这位家长。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咱们俩对散文的内涵有分歧。我觉得,古今中外历史书的记载形式大都是散文方式,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西方历史学之父西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这些都是散文形式。只有很少部分半神话半历史性质的历史,是用诗歌写的,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国藏文的《格萨尔王传》。你儿子喜欢读历史书(白话翻译文本也一样),不就是在读散文嘛。你说的散文,是不是特指“抒情散文”?
“对他以后初中以至高中有帮助的书籍和阅读的形式和方法。”我回复前面那位家长的帖子中有一部分。以后,孩子稍微大一些,可以读《读者》上的文章,还有,可以读一些报刊上写时事评论的“千字文”。&
加减乘除、整数分数之类的,如果只学课本上的内容,没几个孩子学不会。但初一就开始正式接触大量的抽象内容了,这时候的运算只作为基本功存在于数学学习中。例如在初一学数学的时候,会学到实数和实数数轴,这个数轴包括了所有实数,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有理数好办,可以很容易在实数数轴上标记出来(当然,对于有限循环的小数,在数轴上准确标记,是需要技巧的)。但无理数如何在实数轴上标记?课本上不讲,也没几个数学老师有意识地去讲,但孩子就未必能理解实数轴的真实意义了,也就是说,一直到高中毕业,也没多少学生真正明白实数轴为何能表示所有实数,这就会让孩子感到疑惑,觉得数学怎么这么虚无缥缈?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编排课本的人和教孩子的人,因为按这种课本编排方法,这个知识点根本就不涉及。但课本上不涉及的这个知识点,在其后的数学学习和考试中,却要占到一半以上的量,后面的各类函数,解析几何,都要用到数轴或平面坐标。一边是让学生满脑子疑惑,一方面又要让孩子懂,你说能有多少孩子能真正懂呢?
实数轴能表示所有的无理数,就是用勾股定理,可以准确地在数轴上标示所有根号n形式的无理数。举一两个简单的例子,如根号2,根号3在数轴上标记出来,顶多10几分钟讲课时间。哪怕初一还没学过勾股定理和尺规作图,也要提这个方法,只需要说明,勾股定理和尺规作图以后会在几何学上学到,我们暂时是借用这个定理和方法,让学生先明白实数轴的真实意义,这样,孩子才不会在这个环节上有任何迷惑的地方。
所以说,你让我说你哥哥的女儿,数学跟不上了有什么办法,我只能说,这孩子没学懂,没学懂怎么能学好学透?但没学懂学透,有各方面的原因,有孩子的原因,有老师的原因,也有课本方面的原因。现在让我说任何改善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不一定对这孩子有用。
我经过你的指点才明白了“无理数如何在实数轴上标记”,虽然也是理工科大学毕业,不知是忘记了,还是小时候就没搞懂过,没开窍过,只知道记公式。
看来我那句“一直到高中毕业,也没多少学生真正明白实数轴为何能表示所有实数”并非妄言。类似这样让学生感到迷惑的地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多不胜数,理化中也不少,但没数学多而已。所以,越学到后面,理科成绩分化越厉害。但这些东西难理解吗?其实根本就不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但课本上没有,老师也不讲,让学生自己领悟?也不是很好悟出来吧。
我当年上中学时,就有实数轴上如何标示无理数的迷惑,发生这种迷惑的时候出现在刚开始学二次函数的时候,当年学二次函数是在初三,都初三了,还不明白初一时学的实数轴,确实让我很痛苦,但也不好意思问父亲,就自己苦思冥想,还是忽然在一道几何题中悟了出来,当时就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说我中学时成绩非常好,但还是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比如物理上交流电的问题,电流大小和方向不停变化的情况下,是如何让用电器正常工作的?问过老师,老师也没教明白,我以为是自己笨呢,结果到大学后,学了一定的大学课程后,自己又把以前没明白的地方好好梳理一遍,一下都想明白了。其实不是我笨,有时候,真的是老师笨,根本教不到点子上。
所以,在我自己教女儿的时候,我就知道哪些地方孩子容易迷糊,着力在这些容易迷糊的地方下功夫。比如,上次提到的女儿做的物理竞赛题,是十几个复杂的直流电路图,改画成常见形式的等效电路图。老师在课堂上,用初中学的电压、电流、电阻关系讲,班上没一个孩子能听懂(让我去听,也没办法用初中这些概念做那么难的题,估计也是个不懂)。孩子回来问我,我就引入了大学电化学里面的电动势概念,结合着水位和水压的关系。也就十几分钟吧,孩子就全弄明白了,就开始下手做题了,不过,那十几个题,也做了三、四个小时。
数学方面启发孩子的书很多,我自己没按任何一本书系统教过女儿,只是随便看各种书,然后抽取里面对孩子可能有帮助的内容讲。孩子如果有能力学高年级的数学书,那最好不过。其实,现在小学奥数里,就有许多内容,涉及到初中、高中的的许多思维方法。比如,把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用的方法的实质,就是高中才会学到的等比数列求和。这个内容也跟实数轴上标示有理数有关(到初二后,加一个把一条线段n等分的尺规作图理论,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全部融合起来)
没把握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呢?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时间就这么多,你要是没把握让孩子学会该学的东西,千万别乱来。学龄段的人,跟成人阶段的学习,不是一码事。孩子每一次考试都对自信心有极大影响,都是他学习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但成人学习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不用跟别人比,只跟60分比就行了。但孩子呢?他不光要跟自己的分数比,也要跟别的孩子的分数比,比较的结果,就是他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有学习自信心的孩子,你根本不用怎么去管他,他会非常自觉非常用功。
如果孩子的爸爸很愿意管孩子,我建议,你把孩子的教育重担交给孩子的爸爸。《三字经》上不是说了吗,“养不教,父之过。”爸爸管孩子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一般情况下,也会比妈妈管的效果好。如果你自认为有孟母的水平,自己管也没问题,但实际上,能做到“子不学,断机杼”的妈妈少之又少。孩子小的时候,爸爸不管,孩子大了,爸爸再去管的时候还有多少底气?
8岁的孩子,其实没多大必要有意去训练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确实超常,你又有能力教,教教绝对有益处。但若教不好,还真不好说能不能起到你想要的结果。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小游戏,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的深层东西非常多,比如那个简单的除余问题,再深究的话,可以讲到数论的剩余项分类、一定mod下同余的概念。不了解这些,有时候学了就白学了,浪费了孩子的时间,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我给自己的孩子做这些思维训练的时候,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玩意,提到的相关内容会非常多。我不要求孩子懂,但要她知道有这么回事,将来学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她就会联想到以前爸爸给她讲过的这些东西,她脑子里只要有印象,就不会有陌生感,心理学上有这个一个规律:人对熟悉的事物,尤其是有点复杂的事物,多少会比较有兴趣,而对陌生的事物,尤其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事物,一般都没多大兴趣。有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怎么来的,而有些孩子又是如何没有学习兴趣的?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很多菜场里卖菜的几岁的小孩子,算乘法都比我快,但如果这些孩子的课余时间都在卖菜,那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大概这一辈子都赶不上我了。
所以,算术快,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非常有限。至于珠算,不用学,没任何用。如果你的孩子将来的职业是出纳之类要用算盘的,到时候再去学都不迟,顶多一个月时间,就能学会珠算。有学珠算的时间,不如多学学语文和英语这些需要日积月累的东西。
奥数有多层含义的。比如学校要选拔数学竞赛的学生,出的题可能就是比课本上略微难一点的内容。选出的学生,要到市里去比赛,那么学校就会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一些适合市里比赛的培训,这个难度就会大一些,市里竞赛再选出的学生,就会参加省里的竞赛,可能又要进行培训,难度又会增加,这样一路下来一直到国际比赛。只有国际比赛才叫奥林匹克赛吧,那你前面学校选赛的叫啥玩意?也就是借用一下数学奥赛的名字而已。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奥数,跟真正的奥赛风马牛不相及,就是难度高于课本,里面有课本上涉及不到的的理论和方法的数学内容。
所以我说的课本学到哪里,奥数就跟到哪里,意思是当课本上学到某一章节,就不仅要学习课本上出现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课本上涉及不到的解题思路,一定要全部让孩子掌握。比如学到因式分解的时候,课本上大概是给出三个方法,我教给女儿的至少有七种方法,这七种方法就足可以对付所谓的奥数中的这部分内容了。还有一些内容,课本上没有,考试一般也不会出,但教给孩子后,孩子的数学理解力就能提高。比如,学到将一条线段二等分,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但三等分呢?孩子会吗?会了,就相当于学会将一条线段n等分了,因为与三等分线段的原理一模一样。思维再向前迈一步:能三等分和n等分线段,理论上是不是就可以三等分一个角(不是尺规作图,尺规作图不能三等分角,这只是一种数学推理思想)以及n等分一个角呢?当然可以的,把一个角放到一个圆心上,让这个圆在线段上滚动,理论上不就可以利用线段的等分,把角度等分了嘛。这些东西能有多难呢?一点都不难吧。
我怎么觉得,你女儿跟我女儿小时候一模一样呢,我女儿也是最喜欢童话,早先写的作文,十有八九都是自己编童话故事。这没什么不好的,写童话一样能能练习写作。
我自己上初一时,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严文井童话选》,里面有一个中篇《下次开船港》,我看了好多遍,既然你女儿喜欢童话,我推荐给你女儿看看。《下次开船港》还挺有教育意义的,写一个非常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遇到的麻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童话故事,比国外那些所谓童话名著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最令我奇怪的是,这部童话都写出来六、七十年了,居然没多大名气。你不会觉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还喜欢看童话也是幼稚吧?为了让各位家长也陪我幼稚一下,同时推荐给家有儿女的各位家长看,希望各位家长也会喜欢。
巧的是,上个月,我跟女儿很偶然地谈起了《天方夜谭》,我问女儿,你知道《天方夜谭》为何又叫《一千零一夜》吧,女儿说知道。我就说了,那我另外再给你编个故事吧:
数学王国里的阿拉伯数字们要结婚了,只有自然数才能结婚,数字们结婚就是要乘起来,1的年纪太小,还没长大,不允许结婚。结了婚的数字就变成合数,没结婚的单身数字就是质数(1依然要被排除在外)。2和5结婚了,结婚相乘后,变成10住在十号房间,好幸福啊。离10最近的三个质数邻居是7,11,13,这三个单身数字看着10很羡慕,于是,这三个单身数字一商量,就结婚了。这三个数字一结婚,又把10羡慕得直流口水。但是天下哪有三个家伙结婚的道理呢,没道理的东西,当然就是天方夜谭了,这件没道理的事,被阿拉伯人说了一千零一夜。
女儿问:老爸在讲什么呢?
我说,你把7,11,13乘起来看看就知道爸爸在讲什么了
关于贪玩的问题,是个孩子就贪玩,不贪玩的孩子真的很少很少,完全意义上不贪玩的孩子,可以说根本没有。孩子贪玩,是靠外力和自控力来控制的,自控力好的孩子,情况好很多,自控力不够的孩子,要多施加外来的控力,比如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检查。另外,学习是个很孤独的事情,大家一定要记得这句话。所谓十年寒窗,“寒”字何解?不是贫寒,而是孤独。这样一来,玩与学的矛盾就彻底出来了。玩嘛,就要人多才好玩,人越多越好玩,一个人玩着肯定没劲,因为没人跟你分享快乐。孟子都说过:“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但学习不是玩,学习中得到的快乐有一个特点,就是“悟”字,恍然大悟,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是一种孤独的快乐,这种快乐别人理解不了,就没法跟你分享。所以,你只能偷着乐,孤独地乐。顶多在你考分高的时候自豪一阵子,并能给你更多的学习自信。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就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孩子们在一起,不可能是为了单纯意义上学习功课,目的都是玩。无论好学生差学生,无一例外。至于在玩中的确是能学到与人交往的能力、增进同学之间友谊和感情之类,那是社会学问题,与咱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无关,因为咱们现在是在讨论如何把功课搞好,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那么,你现在应该明白了,你儿子无论跟谁玩,都不会对他的功课产出本质上的影响,只有他学会跟课本玩,跟书本玩,把课本玩到烂熟,才是真的会玩,才是真的聪明。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你所说的“以前一直觉得近朱者赤,好学生对他,多少会有好的影响吧”这种美好愿望也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愿望,而绝不会达到你想要的真正效果。当然,即便是玩,跟好学生玩,肯定比跟差学生玩要好,这道理大家都明白,我就不多说了。但我为何说,要禁止跟那两个成绩最好的同学在学习上有任何交往呢?这是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因为,不管你儿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如何,至少在你儿子得到差成绩的那次考试之前两、三个月,你儿子的这两个成绩好的朋友,在你儿子的学习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反作用:帮助你的儿子,在平时的作业上对你这个妈妈进行了彻底的蒙蔽!
我可以想象,当一个家长看不明白孩子作业对错的情况下,唯一判断孩子平时学习好坏的办法,就是看孩子作业本上的钩与叉。你儿子的成绩,我同样可以推知,他平时作业,不可能对的多,错的少,你这样对孩子学习比较重视的家长,看到了这样的作业本,你还能放心让孩子去玩?当然不能。那你贪玩的儿子就要想办法,什么办法最好?当然是交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做朋友,一方面,会让你觉得他已经“近朱”,让你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找到了最佳的能确保作业本上全面钩钩的抄袭对象,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还能靠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帮一把,继续蒙混老师和家长。但考试的时候,能抄到的可能性极其低,尤其在管理严格的学校,那么,你儿子也只有在考试成绩出来后才会露馅。问题就在于,考试成绩都露馅了,你这个妈妈还没看出来其中的蹊跷,所以我才说你糊涂。
所以,你说中了其中一个原因,已经非常不错了,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衷心希望你能帮儿子彻底改掉坏习惯,把学习真正搞好。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的故事层出不穷,虽也有赖汉娶美妻,恶女配才俊的说法,毕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者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飞禽走兽都能四处溜达。
英雄才子什么的就不说了,翻开史书,字里行间不是英雄便是才子。毛老先生教导我们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话就有点不大对劲,历史其实是人民里的英雄创造的,人民里的英雄创造了历史后,由人民里的才子们记录历史并根据英雄们的好恶粉饰一番。要命的是,人民都是从夏娃们的肚子里出来的,所以,正确的定理应该是:女人的肚腹孕育了人类伟大的历史。这定理很老实也很实在,老实且实在到可以成为公理的地步,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这定理是很不老实也很不实在、总跟那个老喇嘛眉来眼去的法国人的祖先总结出来的。这说明,月有阴晴圆缺,秤有缺斤短两,事情都不大可能过于完美。
所以,我们不说英雄,不说才子,要先说英雄的母亲和才子的妈妈。英雄的母亲如始皇帝的生母赵姬,才子的妈妈如孟子的母亲,等等,早年做姑娘时分,一个作为一场巨大政治阴谋交易的关键部分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子;一个大概也是身不由己嫁给了名不见经传、且不知算不算才子的后来被称为孟老爹的人。阴谋中的人物和阴谋层出不穷的王宫,注定让赵姬自身有了巨大的阴谋;而嫁入孟家的女人,生了孩子后,则显出无比的精明与果断,成为后世国人教子的典范。
嫁给英雄或才子的女人们,总体而言,结果不如妈妈们。西汉武帝晚年宠幸钩弋夫人,生了后来的汉昭帝,汉昭帝五岁时被立为国储,随即其生母便被武帝赐死。对于“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的疑问,武帝的回答很明确,“女不闻吕后耶?”当然,不只太子生母性命不保,死前,武帝将所有给他生了儿子的后妃全数赐死。司马迁那老儿居然赞誉武帝,“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
我连儒都算不上,加上浅闻且愚,所以只能说些浅陋之辞,为掩饰浅陋,又只好引用几句古人的文雅之语。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者,酒是自己家的好,美女呢,别地方的都美不过咱楚国的,楚国的美女又都比不上咱街坊的,当然了,最牛的美眉就住在俺家隔壁呢。令人叫绝的是宋才子对邻家美人的描述,窃以为,高明的文人总比高明的画家要高得多,再美的女人,总有个程度,画出来,也就到顶了,若说这美人美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就是让你想象,就象许诺给乞丐一笔银子,只要有固定的数目,你给了他,他顶多成中国首富,若真成了中国首富,可就有点儿悬乎了,估计离进监狱的日子就比较近了。你说那笔银子多得象乐倒在地上的阿拉伯数字“8”,就比较有趣味,这乞丐能美滋滋地想上一辈子,并能幻想自己已然是上帝。
无论是楚国宋家邻居,卫国国母姜还是西汉李家妹子,其实名气远不如四大美人,鱼雁花月,四美各占其一,但照此标准,现代美女人数之众,貌美的程度之高,绝超古代数千年之和。记得我幼年和少年时分,在家乡秋日里,年年可见大雁南飞,后来二十多年,就再也没见过大雁飞空,可见现代我国境内,处处昭君临世,大雁飞处,亦是雁落纷纷,此谓“惊艳”继之“惊雁”,长此以往,雁大概只能绝迹了。当年求学初到长江汉水之滨,长江水虽算不上清澈,也还说得过去,至少武昌鱼还能在长江中悠哉游哉而无缺氧之虞,汉水则真算得很清了,在诵读“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时候,还很象那么回事。不过那时候,可以推知,即使在楚国故地,美女也极少,起码是不能多到拥挤到长江汉水之畔,所以,咱只能说“不可求思”。同样可以推知,如今江城美女如云,多到长江上、汉水边,尽是临水沉鱼、貌比西子的美女,所以,长江汉水里,鱼苗都剩不下几根了。说到能闭月赛貂蝉的美女,似乎没那么多,原因也比较简单,地上都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天上的嫦娥美眉怕也长了不少岁数,其一怕是没了兴趣,其二许是眼神儿不如先前灵光,其三是如今天空能见度显然不如古代,因此完全的闭月比较少见,模模糊糊的情况则多之又多,这让人间日益增多的貂蝉们扫了许多兴致,多了些许遗憾。羞花的主儿,原属于杨玉环,众所周知,杨美人属肥美型的,似有悖于现代美女标准,杨式美女们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束腰瘦身之上,无暇顾及去羞花,于是,花儿们有福了,可以肆无忌惮怒放,所以,祖国各地,鲜花盛开,四季如春。
因此,女士们先生们,如果你看不到大雁秋飞,吃不到鲜美的鱼类,请不必伤悲,那是你或者你周围的女人在变得更美!如果你那里依然山明水秀,或者经常能见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景,那说明,你们那疙瘩儿的美女极其稀有,八成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你说的这种情况,都发生在题目比较难的情况下。原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女儿学到了对付某一类题的方法,但不知道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刚学完,你让她举一反三,她照套这种方法就可以了,所以你认为她都会了,其实根本没学到本质。时间久了,又学了其它许多知识和对付另一些类别的题目的方法,你再出这类题目,她就可能根本想不出到底该用哪种方法去对付了。所以,有些孩子越学到后面,越感觉难学,就是因为学的东西多了,学的方法也多了,反而不知道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手头这个题目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数学学到一个合数约分的时候,用竖式的方法,这没问题,挺直观的。再深一点,学两个合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也用类似的竖式。但这时候用的竖式,只是一种方法,就不是求两个合数的最大公约或最小公倍数的本质了。本质其实还是对一个合数的唯一标准分解式的理解。比较两个合数的分解式,就能找出多种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尤其是,对更深更复杂的题目,就非常容易理解,比如“韩信点兵”类型的应用题,孩子根本就不用背方法,记方法,自己就能找到方法了。
这就象缫丝一样,只有找到丝的头,才能完整地剥完这个蚕茧。数学之复杂,比之蚕茧有过之无不及。数学之“思”,类似于缫丝之“丝”,首先还是要找到头绪,摸到规律,否则,就会越学越乱。
[相关文章分类――]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 页
共: 0 条记录
如果你不是罗湖网的用户,请使用这个窗口提交评论
访客身份快速设置:
输入验证码:<div onclick='this.innerHTML=""'>
一次提交,计算机将保留身份
如果你是罗湖教育网用户,请先登录,然后下面的提交按钮可用:
用户名:&&&&&&&&&
用鼠标点此按钮
&&标题&&&&&&&&&&&&&
请输入标题
&&姓名&&&&&&&&&&&&&
&&我的博客&&&&&&&
输入验证码:<div onclick='this.innerHTML=""'>
附件上传:
使用罗湖网账号发表有效评论3次,评论者可加一分,此博客的评论每增加5条评论可增加1分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市文锦中路螺岭小学综合楼7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绩好的同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