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30ºN太阳辐射单位的...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我国30°n西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为何有这种差
骚人扫噶EC0
两个原因一气候西部比较干燥,东部受海洋影响,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于西部,湿度比西方大;二地形西部大多为高原,东部为丘陵平原,西部地势高于东部,云层比东部更加稀薄,太阳辐射受到的削弱也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太阳经纬度 【范文十篇】
太阳经纬度
范文一:几何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纬度、
当地纬度三个变量中任意知二,就能求第三个,在这里谈谈如何用几何法来计算。
首先把一条经线作为数轴,正方向表示北纬0°到90°,负方向表示南纬0°到90°。然后再在数轴上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太阳直射点纬度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当地纬度(北京)和太阳位置各为一个顶点。
1.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求:正午太阳高度。
例如:北京(40°N)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下图:
图中∠1就是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2等于所对边在数轴上
两点间的距离(既北京和太阳直射点)
∠2=40°N-23°26′N
∠1=90°-∠2=90°-(40°N-23°26′N)=73°26′
2.已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求:太阳直射点纬度。
例如:一日测得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则此
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根据题意作出下图,则∠1=30°,∠2=90°-30°=60°,即太阳直射点与北京在数轴的距离为60°,北京是40°N,则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S。
另外,当地纬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时,太阳直射点可能是两个,数值小于等于23°26′都合理。
例如:某日测得A地(10°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8°,则此时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作图如下:∠1=78°,∠2=90°—78°=12°
即太阳直射点与A地之间在数轴上的距离为12°,所以太阳直射点为2°N或22°S。
3.已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纬度。求:当地纬度。
例如:太阳直射10°N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30°,此地所在纬度是多少? 画出下图,这样的地点可能有两个,数值小于等于90度都是合理的。
如图所示:∠1=∠2=90°—30°=60°
即此地与太阳直射点10°N之间的距离等于60°,所以此地是70°N或50°S。
(四川宜宾江安二中)
范文二:几何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三个变量中任意知二,就能求第三个,在这里谈谈如何用几何法来计算。
首先把一条经线作为数轴,正方向表示北纬0°到90°,负方向表示南纬0°到90°。然后再在数轴上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太阳直射点纬度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当地纬度(北京)和太阳位置各为一个顶点。
1.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求:正午太阳高度。
例如:北京(40°N)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下图:
图中∠1就是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2等于所对边在数轴上
两点间的距离(既北京和太阳直射点)
∠2=40°N-23°26′N
∠1=90°-∠2=90°-(40°N-23°26′N)=73°26′
2.已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求:太阳直射点纬度。
例如:一日测得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则此
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根据题意作出下图,则∠1=30°,∠2=90°-30°=60°,即太阳直射点与北京在数轴的距离为60°,北京是40°N,则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S。
另外,当地纬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时,太阳直射点可能是两个,数值小于等于23°26′都合理。
例如:某日测得A地(10°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8°,则此时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作图如下:∠1=78°,∠2=90°—78°=12°
即太阳直射点与A地之间在数轴上的距离为12°,所以太阳直射点为2°N或22°S。
3.已知: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纬度。求:当地纬度。
例如:太阳直射10°N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30°,此地所在纬度是多少? 画出下图,这样的地点可能有两个,数值小于等于90度都是合理的。
如图所示:∠1=∠2=90°—30°=60°
即此地与太阳直射点10°N之间的距离等于60°,所以此地是70°N或50°S。
(四川宜宾江安二中)
范文三:利用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纬度计算该地昼长
以北半球任意一点A(此时A点既无极昼现象,也无极夜现象)为例。设A点纬度为?,太阳直射点F的纬度为?。晨昏圈与过A、B两点的纬线圈分别交于C点和D点,P点为过A、B两点纬线圈的圆心,CD与AB交于Z点,且ZP垂直于CD。O点为赤道的圆心。
(1)当A点处在夏半年时,如下图可知:
=tan?ZOP,得出 ZP=OP tan?ZOP OPOP
=tan?PAO,得出OP= APtan ?PAO 在直角三角形APO中,AP
①在直角三角形ZPO中,
②在圆P中,CP?AP
?tan?PAOtan?ZOP CPZP
③在直角三角形PZC中,CP
综合①、②得出结论:
F?ZOP=90? ?FOM=? ④?FOM+?POF=90?
得出?ZOP=?
?AOM=?PAO ?AOM=? 得出?PAO=?
综上①、②、③、④得出结论:则?ZPC=arccos(tan?tan?) 则A点的昼长为: 24-24
?tan?tan?=cos?ZPC CP
arccos(tan?tan?)arccos(tan?tan?)
=24{1-} ??
(2)当A点处在冬半年时,如下图可知:
①在直角三角形ZPO中,
=tan?ZOP,得出ZP=OP tan?ZOP OPOP
=tan?PAO,得出OP= APtan?PAO 在直角三角形APO中,AP
②在圆P中,CP?AP
?tan?PAOtan?ZOP CPZP
③在直角三角形PZC中,CP
综合①、②得出结论:
④?FOM+?ZOM=90?
?ZOM+?ZOP=90? ?FOM=? 得出?ZOP=?
?AOM=?PAO ?AOM=? 得出?PAO=?
综上①、②、③、④得出结论:
?tan?tan?=cos?
则?ZPC=arccos(tan?tan?) 则A点的昼长为:24
arccos(tan?tan?)
综合(1)与(2)的结论可知:
arccos(tan?tan?)
arccos(tan?tan?)
当A点在冬半年时,其昼长为24
当A点在夏半年时,其昼长为24{1-
在这个公式中,利用当地纬度和任意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可以求出该地任意一天昼长,知道昼长后,也可求出夜长和日出、日落的时刻。
地址:新疆库尔勒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中地理组 邮编:841000 投稿人:朱万宏
联系方式:
2007 年第 4 期
教 材 新 析
太阳直射点经纬度的确定
●王建林/河南省息县第二高中( 464300)
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 是进行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首选内容,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这一类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太阳直射点的特点和确定。
一、太阳直射点的基本知识
太阳直射点是指某一时刻被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球表面, 此时该地的太阳高度为 90°, 影长为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会发生往返移动, 其周期为 一个回归年, 再加上地球的自转, 太阳 直 射 点 的 位 置 每 时 每 刻 都 在 不 断变 化 , 因 此 , 它 可 以 用 一 组 经 度 和 纬度数字来表示。但由于一天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很小, 我们可以认为某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不变的,用 下 面 的 方 法 就 能 确 定 直 射 点 的 经纬度。
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1.根据具体日期确定
在不同的日期, 太阳直射在不同的纬度位置, 如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在非特殊的日期, 可以通过查阅天文年历得知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在试题中往往要根据晨昏线的位置特点来确定日期: 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经过南北极点、将所有纬线平分时,可以确定为春( 秋) 分日; 当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时( 各只有一个交点) , 再根据是南极或北极附近是极昼还是极夜,可以确定夏至日———北极附近为极昼,南极附近为极夜, 反之则为冬至日。有时还可以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来确定日期: 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零, 夏至日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最大为 23°26′。
在地球的日照图( 侧视图) 上,
如图 1, 延长太阳光线, 通过地心的那条太阳光线所在的地理纬度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图中 P 点( 该太阳光线和圆周的交点) 即为直射点。从 A 点所在纬线到极点都出现了极昼现象,从 B 点所在的纬度到极点都出现了极夜现象, AB 点是晨昏线和极昼、极夜最大范围纬度相切的切点。由于太阳光线总是垂直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而赤道又垂直于地轴, 因此, 在图中∠POC=∠AON, 其中∠POC 的大小是直射点的纬度, ∠AOD 的大小是 A( 或B) 点的纬度, ∠AON 和∠AOD 互为余角。由此可以得出: 任意一天中, 直射点的纬度值与出现极昼( 极夜) 最大范围的纬度值互余。具体来说, 若北纬φ 度以北出现极昼, 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北纬 90- φ; 若北纬 φ 度以北出现极夜, 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纬 90-φ。
如果已知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值,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 φ- δ( 式中 H 为正午太阳高度, φ为当地纬度, 永远取正值, δ为直射点的 纬 度 , 若 夏 半 年 取 正 值 , 冬 半 年 取负值) , 就可以计算出此时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在使用公式时应注意以下 两点: ①已知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可以根据两地纬度( 直射点的纬度和该 地 的 纬 度) 相 差 多 少 , 正 午 太 阳 高度就差多少的规律, 直接确定该地的纬度或直射点的纬度。②要注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的不同,先判断出该地的纬度, 再进一步确定直射点的纬度。
三、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各地都把当地太阳升到一天中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 12 点。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 90°,太阳位于其天顶, 其地方时也是 12 点。依据同一经线上各点地方时相同的特点,计算出地方 时为 12 点的经线的经度, 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在计算中, 应该注意下面两个重要点的地方时: 由于赤道终年昼夜等长, 所以赤道上各点都是 6 点日出, 18 点日落, 即赤道与晨线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6 点, 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为 18 点。
当某地的地方时为 12 点时, 其太阳高度也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同时还是白天正午的时刻。在日照图中,昼半球正中间的经线就是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在侧视图中该经线往往位于昼半球的最外侧, 在图 1 中过 P 的经线就是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在俯视图中该经线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除春( 秋) 分日外, 晨昏线总是与两条纬线相切, 如图
而切点的地方时有两种可能: 或为 12 点或为 0 点, 可以根据切点所在纬线的昼夜情况进一步判断———若切点所在的纬线位于夜半球, 则该切点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 反之, 切点就与直射点正相对, 它们的经度和为 180°, 一个为东经, 一个为西经。
3.其它方法
在昼半球, 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 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 因此, 过同心圆圆心的经线就是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另外如下面的描述: 某地的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或物体的影长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时, 就可以判断出直射点与该地在一条经线上。
确定了直射点的经纬度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日期、季节、各地的地方时、昼夜长短及其它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情况。
范文五: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计算
上海卷地理(十七))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9分)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________,北京的日期
是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________区到东12区。(3分〉
2. 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____。(6分)
【答案】6:24;6月23日;东2
43. 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
【解析】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160°W)北回归线上时,即为12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6月23日6:24,20°E的地方时为0时,即为新的一天,与北京日期相同,所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东2区到东12区。
此题难度较大。从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为顺时针可知,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西略偏南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绕地球运动两周,即可知用时为48小时,在两天期间,靠近远日点(7月初),则可知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增大,角速度逐渐减小,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缩小,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范文六:_  堡 垒鲎  2 0 1 3 年 第 2 1 期  
高 中 地 理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 阳高度都是高 中地理教学 中的 
重点和难点内容 ,是需要认真研究分析的部分。  
南 、北两侧逐渐递减,往北直到北极 ,往南直到南极 ,  
极昼区的正午经线上太阳高度大于零 ,极夜区的正午经  线上太阳高度小于零 ,北极点和南极点上的太阳高度角  都分别是当日北半球和南半球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何谓极夜?就是这个区域的正午太 阳高度角不大于零 ,   该区域 内的纬线全都是夜弧 ,连续不小于2 4 t , b 时的时间  内 ,太 阳都在地平面 以下 ;何谓极昼?就 是这个 区域 
正 午太 阳高 度的 纬度分 布 规律 及年 较差 
太阳高度角是 指太 阳相对于地平面 的高度 角 ,正 
午太阳高度角就是一天中的最大值 ,直射点上的太阳高  度角为全球最大值 ,即为9 0 度 。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  自直射点开始向四周呈同心圆式递减Ⅲ,晨昏线上的太  阳高度角等于零度 ,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大于零度 ,  
的子夜太阳高度角不小于零 ,该区域 内的纬线全都是昼 
弧 ,连 续 不 小 于 2 4 小 时 的时 间 内 ,太 阳 都 在 地平 面 以 
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小于零度。   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 I 教材 中说 ,  “ 同一时  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 、北两侧递减 。夏  至 日,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冬  至 日,正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春 
分 日和秋分 日,正午太阳高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根 
上 。所 以,无论太阳直射点在哪个纬度位置 ,都有 “ 同 
时刻 ,正午太 阳高度从直射点开始向南 、北两极递  减”这样一种纬度分布规律存在 。亦即 ,当太 阳光直射  减 ;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 
线向南 、北两极递减 ;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 ,正午太阳  高度就由赤道 向南 、 北两极递减。依据正午太阳高度的  纬度分布规律我们知道 ,极点上全年的最大正午太阳高  度角是2 3 。 2 6  ,最小值是一 2 3 。 2 6   。因此 ,我们可绘制  出如图2 所示的 “ 全球二分 、二至 日正午太 阳高度角的  纬度分布及年较差分布图” ,图中a 、b 、c 线分别是 阳   光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赤道上 、北回归线上时的正  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 ,a 、c 两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就  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较差。  
北 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 回归线向南 、北两极递 
据这些说法 ,
笔者觉得关于 “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规律 ”的表述 ,该教材前后不十分一致 ,显得很累赘。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 ,同一根经线上的  地方时相同,太 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就是正午经线 ,某 
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就是当 日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当  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当直射点不 
在赤道上时 ,两极地区就会有极昼和极夜的区别。如下  图1 所 示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P 开始沿正午经线往 
图1正午经线上太 阳高度 角的分布 图 
图2全球二分 、二 至 日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纬度 分布及年较 差分布 图  
如图:α是太阳直射点维度,β
H小+β+μ=90° 为当地维度,H小小为24时太阳在当地纬度地平面下的太阳高度(为负值),H小=
由于光线1和光线2平行
β+μ=180-(180°-α
H小=90°-(α
有H正午=90°-(β
所以H正午-H小=2α-β) +β-α) ) (因为最小太阳高度为负值)
其他情况就不说了,随便画下就能证明。极昼处楼上有证明
(只讨论极昼地区):
如图,P1P2所在纬线产生极昼,P1为该地午夜太阳高度(最小太阳高度)即∠hmin, P2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太阳高度)即∠hmax,由图中几何关系易得:
Hmax=900-(∠Ψ-∠δ)=900-∠Ψ+∠δ
…………………………………………………①
Hmin=900-[2∠α+(Ψ-δ)]=900-[2(900-∠Ψ)+∠Ψ-∠δ]=∠Ψ+∠δ-900………………②
由以上两式可得:δ=(hmax+hmin)∕2
(②式是一般的计算午夜太阳高度的公式!)
至于负太阳高度同理可分析!
① 发生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② 若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
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③ 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
直射点纬度的2倍;
④ 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
度就相差多少度;
⑤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
⑥如果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上中天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H1=90°-|φ-δ|
其中H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下中天时的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 H2=(φ+δ)—90°
① 发生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说明:该极点处于夏半年;在南北半球中,与直射点处于同一个半球;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太阳高度一样,套用上面两个公式,得 H1=90°-(90°-δ)=δ H2=(90°+δ)—90°=δ 即一天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② 若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
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说明:前半句话跟“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从北极圈开始往北都是极昼”意思一样,就是两地纬度加起来等于90°。即φ δ=90° 后半句话用公式表示为 H1=90°-|φ-δ|=90°-φ+δ=2δ (同处南半球或北半球,φ比δ纬度高,直接去绝对值)
③ 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
直射点纬度的2倍; 说明:代入公式,得 H1=90°-|φ-δ|=90°-φ+δ H2=φ+δ—90° H1+H2=90°-φ+δ+φ+δ—90°=2δ
④ 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
度就相差多少度; 说明:根据题意,假设甲、乙两地都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则 H甲=90°-|φ甲-δ| H乙=90°-|φ乙-δ| H甲—H乙=|φ甲-δ|—|φ乙-δ| 在南北半球中,甲乙同在一个半球,则H甲—H乙=|φ甲-φ乙|; 若甲乙不在同一个半球,则H甲—H乙=φ甲+φ乙
⑤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
多少度; 说明:当太阳直射在任意一条纬线上时,这条纬线上的点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是从0—90—0(180度)。如果是直射赤道的话,那么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昼的范围是180度,跟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是一样的。
⑥如果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说明:直射的纬线不是赤道,此时晨昏线与经线斜交,直射半球出现昼长夜短的情况,昼弧(白昼
范围)大于180,也就是说经度范围大于180。 这些内容算是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定理了吧,要好好掌握。
范文八:正午太阳高度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 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纬度与 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 的纬度为直射点纬度与 90?之差的一半。 证明:第一种情况 假设相等点的纬度大于 23?26`
(1)相等点与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 H=90?—纬差=90?—(φ相等点—φ直射点)=90?—φ相等点+φ直射点 H=φ相等点
2φ相等点=90? +φ直射点 (2)相等点与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时, H=90?—纬差=90?—(φ相等点+直射点)=90?—φ相等点-φ直射点 H=φ相等点
2φ相等点=90?— φ直射点 第二种情况 假设相等点的纬度﹤23?26`
这种状况不会出现 故 上述结论成立。
例如:当太阳直射 20°N 时,55°N 的正午太阳高度=(90°+20 °)/2=90°-纬差=90°-(55°-20°) 35°S=(90°-20°)/2=90°-纬差=90°-(20°+35°)
范文九: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纬度的关系
作者:文静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5年第02期
摘 要: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太阳直射的移动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纬度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有什么特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出现在地方时的正午12:00,因此叫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使得地球表面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那么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不同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变化幅度的大小怎样呢?首先来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φ代表某地的地理纬度,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两个纬度同是北纬或南纬时用“-”号,当两个纬度分别是北纬、南纬时用“+”号。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纬度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分几种情况来分析。
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H=90°;当太阳直射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具体来说,若该地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若该地在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H最小值时是多大呢?计算如下:H最小=90°-(φ+23°26′)=66°34′-φ,即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最小值越大。H的变化范围是66°34′-φ到90°之间,H的变化幅度是23°26′+φ,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纬度范围内,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小;地理纬度越大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大。H最小时是23°26′(该地纬度等于0),H最大时是46°52′(该地在回归线时),H的变化幅度在23°26′到46°52′之间。
二、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
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直射点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例如,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的变化幅度是46°52′,是个定值,与某地的地理纬度没有关系。
三、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
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但有极昼、极夜现象。某地一年中H最大时是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H最小时是该地出现极夜时H=0。例如,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该地出现极夜时H最小等于0,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0,设当地的地理纬度=66°34′+x,
H最大=46°52′-x,H的变化幅度是46°52′-x,由此可以看出距离极圈越近的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大,距离极圈越远的地区H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小。最大时是46°52′(极圈地区,x为0),最小时是23°26′(极点地区,x为23°26′)。例如极点,x为23°26′,则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23°26′;极圈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46°52′。
综上所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的变化幅度特点是:
(1)赤道地区和极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是定值23°26′;
(2)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定值46°52′;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23°26′+当地的地理纬度,即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大;
(4)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当地的地理纬度与极圈的纬度差,即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大。
?誗编辑 王梦玉
范文十:摘 要: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太阳直射的移动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纬度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有什么特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出现在地方时的正午12:00,因此叫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使得地球表面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那么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不同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变化幅度的大小怎样呢?首先来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φ代表某地的地理纬度,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两个纬度同是北纬或南纬时用“-”号,当两个纬度分别是北纬、南纬时用“+”号。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纬度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分几种情况来分析。    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H=90°;当太阳直射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具体来说,若该地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若该地在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H最小值时是多大呢?计算如下:H最小=90°-(φ+23°26′)=66°34′-φ,即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最小值越大。H的变化范围是66°34′-φ到90°之间,H的变化幅度是23°26′+φ,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纬度范围内,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小;地理纬度越大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大。H最小时是23°26′(该地纬度等于0),H最大时是46°52′(该地在回归线时),H的变化幅度在23°26′到46°52′之间。    二、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    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直射点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例如,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的变化幅度是46°52′,是个定值,与某地的地理纬度没有关系。    三、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    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但有极昼、极夜现象。某地一年中H最大时是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H最小时是该地出现极夜时H=0。例如,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该地出现极夜时H最小等于0,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0,设当地的地理纬度=66°34′+x,    H最大=46°52′-x,H的变化幅度是46°52′-x,由此可以看出距离极圈越近的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大,距离极圈越远的地区H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小。最大时是46°52′(极圈地区,x为0),最小时是23°26′(极点地区,x为23°26′)。例如极点,x为23°26′,则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23°26′;极圈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46°52′。    综上所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的变化幅度特点是:    (1)赤道地区和极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是定值23°26′;    (2)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定值46°52′;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23°26′+当地的地理纬度,即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大;    (4)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当地的地理纬度与极圈的纬度差,即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大。   ??S编辑 王梦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辐射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