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冰洋相对的地方争夺战地理意义

北冰洋城市广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北冰洋城市广场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外文名The arctic ocean city square类&&&&型大型一站式综合购物中心&产权年限40年租售代理武汉中海华通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北冰洋城市广场[1]是吴家山市场物业管理责任有限公司与东西湖区政府共同联合开发的东西湖首家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一站式综合购物中心。北冰洋城市场广位于吴家山东吴大道与四明路交汇处,东临规划路,南邻吴南花园,西接四明路,北靠规划中的步行街,地理位置优越,人气兴旺,交通便利。项目总占地9千余方,总建面4.3万方,地下2层,地上9层。建成后将满足东西湖区居民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一站式消费需求。
北冰洋城市广场各楼层的主要业态有:
一层:西式甜品 珠宝眼镜 皮鞋皮具 化妆护肤 品牌服饰
二层:品牌服饰 女士内衣 美容美甲 手部护理 男女配品
三层:特色餐饮 韩国烧烤 中式火锅 美食城 茶餐厅 时尚饮品
四楼:电玩城 儿童乐园 电影院
五楼:KTV 电影院
六至八楼:KTV 台球 会计教育区县:东西湖 地址:吴家山四明路与东吴大道交汇处 环线:三外环间交通: 505.621等公交线路,轻轨 商业特色:投资型商铺; 销售许可证:正在申办中 投资商:北冰洋置业武汉有限公司,东西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开发商:武汉吴家山市场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物业管理:待定所在区域:东西湖
物业类别:商铺
楼盘地址:吴家山四明路
主力户型: 全部户型
装修状况:精装修
建筑类别:多层
房屋属性:商品房
建筑结构:框架剪力墙
开 发 商:武汉吴家山市场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售楼地址:吴家山四明路与东吴大道交汇处[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世界地理问题全解
&&&&&&&&&&&&&&&&
/ 世界地理问题全解 
大洋,整个大洋的水量为 72,374.7 万立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水量的 53%。太平洋还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大洋,岛屿面积共 440 多万平方公里,约 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 45%,大部分岛屿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海域,东部的岛 屿既少又小。伊里安岛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岛屿,面积 78.5 万平方公里,仅次 于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二大岛。太平洋也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大洋,大部分处 于低纬地带,北部受北冰洋影响较小,所以太平洋水温较高,表层海水平均 温度为 19.1℃,比世界海洋的平均水温高 1.7℃。该大洋还具有较完整的环 流系统。太平洋的海底地形非常复杂,高低起伏变化大,大洋中部有一系列 海底山脉和海底高原及宽广的深海盆,边缘有深海沟,与周围大陆板块交接 处多火山地震,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库,拥 有极丰富的海洋资源,鱼产量在各大洋中居首位;石油、天然气、煤等是浅 海区的主要资源;深海区的锰结核尚未利用,至今仍以较快速度堆积着。太 平洋在国际交通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东有巴拿马运河,西有马六甲海峡, 沿岸有许多优良港湾,中部有许多岛屿可作为中继站,所以联系亚洲、大洋 洲和南、北美洲的许多重要海、空航线都通过这里,它是世界各国人民互相 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活动场所。52.太平洋完整的洋流系统是怎样分布的?  太平洋的洋流多而复杂,形成的环流系统在各大洋中是最完整的。在盛 行风系、邻近大陆的海岸轮廓、岛屿分布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赤道至 南北纬 40°左右的范围内,南北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北部为顺时针 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里福尼亚寒流 组成;南部为反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 鲁寒流组成。这一环流系统因位于中纬度,水温较高,所以称为暖水环流系 统。在北纬 40°~50°以北的太平洋中又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逆时针环流,由 阿拉斯加暖流(阿留申暖流)与千岛寒流(又称亲潮)组成,千岛寒流同黑 潮相遇后,其中一部分东流,随同北太平洋暖流回到极地海域,形成一个水 温较低的寒水环流系统。在南纬 50°以南直到南极大陆的高纬地区,因无陆 地阻挡,故西风漂流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形成全球性的西风 环流。53.秘鲁寒流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寒流?  秘鲁寒流又称洪堡德寒流,是寒流中最强大的一支。它始于南纬 45°左 右,贴近南美西海岸北流直到赤道附近,洋流长 3,700~5,500 公里,宽370 公里以上,流速平均每小时 0.9 公里。在向北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使平 均深约 100 米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海水温度很低。年平均水温一般为 14°~16℃,比周围气温低 7°~10℃,使近岸洋面多云雾,日照弱。由于海 水上泛带来了大量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 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因此秘鲁沿海成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54.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如何?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大洋,表层海水温度高于其它各大洋。年均温在 20℃以上的洋面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 88%,其中年均温在 25℃以上的面 积约达 35%。太平洋与其它大洋一样,其海水温度升高的热力来源主要是太 阳辐射,因此,表层海水水温分布理应呈与纬线平行的带状分布。但由于有 陆地的存在、洋流性质的不同、气压风向的不一样,使表层水温分布另有特点。从高低纬度来看,赤道附近年平均水温为 25°~28℃,愈向高纬水温愈 低,等温线走向基本上与纬线一致。从东西部来看,在南北纬 40°间,东部 等温线受寒流影响向低纬弯曲,西部等温线受暖流影响向高纬弯曲,即东部 沿岸水温低于同纬度西部沿岸之海水温度;在北纬 40°~60°间,东部沿岸 海水等温线受暖流影响向北弯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而向南弯曲,即东部 沿岸的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西部沿岸的海水温度。而且在北纬 45°~50°间 和南纬 50°~60°间,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别密,这主要是寒暖流交汇处温 差变化大的缘故。从南北太平洋来看,南太平洋表层水温要低于同纬度北太 平洋表层的水温 1°~2℃,这主要是海陆分布形势使北太平洋受北冰洋影响 小,而南太平洋受南极影响大的缘故。从太平洋冬夏水温变化来看,太平洋 西部,由于受亚洲大陆的季风和入海径流水温的影响,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 季节变化,冬冷、夏热。55.太平洋海水盐度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 70%为氯化钠,14%为氯化镁。为了表 示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人们常用盐度来表示,即 1,000 克海水中所 含溶解盐类物质的总量。盐度的大小取决于蒸发与降水的多少,同时与结冰、 融冰、大陆径流及洋流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太平洋海水平均盐度为 35‰, 但各个海区含盐量的多少悬殊很大。该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特点是赤道 附近(略偏北),由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盐度低,从西部的 34.5‰降 到东部的 33‰;在南北副热带海域,因终年处在回归高压带控制下,蒸发量 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较高,尤其是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更高,北半球一般在 35~35.5‰,南半球一般在 36~36.5‰;高纬度地区,因气温低,蒸发减弱,盐度变小,北太平洋北部在 32‰以下,南太平洋南部为 33.5‰。太平洋 西部黄海、东海,因受大陆径流的影响,盐度小,不足 34‰,而且有明显的 季节变化。靠近中美地峡和智利南部沿海,因降水大于蒸发,故海水盐度也 低,小于 33‰。总之,太平洋表层海水盐度之分布规律是副热带海域盐度较 高,由此向赤道和两极渐低。从东部和西部海域来说,西部亚洲大陆沿海盐 度较小,东部南北美洲大陆沿海凡寒流经过地区和多雨地区,盐度也较小。56.大西洋的海底地形有何特点?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非洲之间,南为南极洲,东南部和西南部 与印度洋、太平洋相连,北与北冰洋之间也有宽阔的海域相通。总面积 9,430 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太平洋的一半,为世界第二大洋。整个大西洋水平轮廓具有东西狭窄,南北延伸略呈“S”状的特点。海岸线的特点是,北大 西洋比较曲折复杂,多内海、海湾、岛屿和半岛;而南大西洋海岸较平直、 陡峻、单调,海沟、岛屿、半岛也较少。大西洋的海底地貌,最引人注目的 特点是中部有一条顺应其轮廓走向的巨大海底山脉,通称大西洋海岭。北起 冰岛南延至南纬 55°附近的布维岛,全长 15,000 公里,走向与海岸平行略 呈“S”形;海岭宽度一般 1,500~2,000 公里,约占整个大西洋宽度的三 分之一;岭脊一般距海面 2,500~3,000 米,有的部分突出海面成为岛屿, 如冰岛、亚速尔群岛、阿森松岛、布维岛等。大西洋海岭由一系列平行岭脊 组成,岭脊中轴有一宽 30~40 公里之断裂谷,这是大西洋逐步扩张而形成 的,是新洋壳的诞生处,地壳薄弱,多火山、地震。大西洋岭脊被一系列横 向断裂所错开,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罗曼奇断裂带,水深 7,864 米,把中脊错开 1,000 多公里,成为沟通大西洋东西部洋底深海盆地间的唯一通道,是南北大西洋海岭之分界线。大西洋海岭东西两侧分布着宽广的深海盆地的高 地。大西洋海底地形的另一特点是大陆架面积辽阔,约 620 万平方公里,占 总面积的 8.69%,其比例之高仅次于北冰洋,远大于太平洋(占 5.59%)和 印度洋(占 4.10%)。不列颠群岛周围大陆架最宽可达 1,000 多公里。57.墨西哥湾暖流为什么特别强大?  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暖流。沿北美大陆东岸向 东北流击,至北纬 40°附近进入西风带开始折向东流,并呈扇形展开,称北 大西洋暖。南赤道暖流因受巴西大陆之阻而分出的北支——圭亚那暖流,经 墨西哥湾流出变为佛罗里达暖流,与北赤道暖流北上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 组成强劲的湾流。该暖流因绕经炎热的墨西哥湾后而流出,因此规模很大, 水温很高。在佛罗里达出口处宽约 60~80 公里,出口后加宽到 150 公里,深 度达 800 米,流速每日 130~150 公里,表层水温度 27°~28℃。湾流及北 大西洋暖流所经之地水温和气温大幅度升高,在强大西风吹送下向东北可直 达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使欧洲西北部也成为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 候,一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亚洲东岸和北美东岸气温要高出 15°~20℃, 位于北极圈以北的苏联北冰洋沿岸港口摩尔曼斯克港成为不冻港。墨西哥湾 暖流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除上述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加 上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亚那暖流外,还有墨西哥湾接受了由信风不断赶入的 暖水,使墨西哥湾成了巨大的“热蓄水库”。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强大而 高温、高速的佛罗里达洋流,与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声势更大。58.印度洋的洋流有什么独特性?  印度洋因位于印度半岛周围而得名。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 之间,总面积为 7,492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洋。它与其它大洋相比, 有其独有的特征。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为大陆包围,是封闭的,南部开 敞;北部海岸曲折,多海湾、海峡、岛屿和半岛,南部和东西海岸平直,少 海湾、内海、岛屿和半岛。印度洋绝大部分在北纬 23°以南,主体部分位于 纬度较低的赤道带、热带和副热带范围内,所以有人称印度洋为热带性海洋。 由于印度洋处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三个板块的交接处,故形 成印度洋特殊的“入”字形中央海岭和大致沿东经 90°南北走向的东印度洋 海岭(或称 90°海岭),使海底地貌复杂多样。印度洋北部由于印度洋和亚 洲大陆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季风洋流。印度洋北部在冬季吹 东北季风,使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逆时针环流;夏季吹西南季风,海 水自西向东流,形成顺时针环流。印度洋南部低纬度吹东南信风,中纬度吹 盛行西风,形成比较稳定的逆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 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等组成。59.北冰洋的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 抱。尽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但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 义。就海上运输来说,北冰洋航线是苏联欧洲部分与远东地区联系的捷径, 从摩尔曼斯克到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的航距为 10,400 公 里,走此航线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要近 13,700 多公里,比绕经好望角的航线 要缩短二万多公里。北冰洋在航运上的最大缺点是通航期短暂,除巴伦支海 南部全年不冻外,苏联、美国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仅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 一的时间能够通航。即使在短暂的通航期内,也必需靠破冰船开道,而且运  载能力有限,船舶吨位一船为 4,000~5,000 吨。通过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 线,1957 年首航成功,它是东亚、北美、西欧和北欧间最短的空中通道,从 日本的东京经阿拉斯加和北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线,比原来的航程 缩短 2,700 公里。另外,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和浮冰虽不利于船只的行 驰,但对潜艇的活动十分有利,如由于冰的遮蔽可以使潜艇摆脱飞机和侦察 卫星的监视;浮冰的漂流有碍于监听设备的追踪;由于冰与冰之间的挤压和 冰与水之间的冲刷而产生的噪音,使舰艇的声纳装置受到干扰等。近年来苏 美两国越来越多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则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重 要,二则也利用了这里的有利条件。总之,北冰洋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许多国家都加紧了在这个地区的活动, 特别是美苏两国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建立了许多针对对方的、包括核武器在 内的军事基地。60.北冰洋的海底地形有何特征?  北冰洋古称北极海或北冰海,这一名称源于希腊语“正对大熊星座的海 洋”之意。1650 年荷兰地理学家瓦烈尼乌斯认定它为独立的海洋,1845 年伦 敦地理学会上被正式命名为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海岸最曲 折、岛屿众多的一个洋。总面积 1,230 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 3.6%, 体积 1,700 万立方公里,占海洋总体积的 1.24%。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 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 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217.56 万平方公里),加拿大的北极 群岛(13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群岛。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面 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 1,296 米(一说 1,117 米),最大深度为 5,449 米(斯匹次卑尔据群岛北,低于北纬 82°23′、东经 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 200 米的面积约 440 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35.8%; 水深超过 3,000 米的面积仅占 15%(其中 4,000 米以上的只占 2.17%)。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 一般 400~500 公里,最宽处近 1,700 公里(水深 50~150 米),阿拉斯加 以北大陆架较窄,仅 20~30 公里。这些大陆架大部原为陆地的一部分,第四 纪冰期以后才下沉成浅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 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 罗蒙诺索夫海岭,自新西伯利亚群岛经北极到埃尔斯米尔岛,全长 1,800 公里,宽 60~200 公里,高出洋底 3,000 米,岭脊距海面约 1,000 米左右。 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系构造断裂褶皱山,山脉由沉积岩和 变质岩组成。海岭把整个北冰洋分为两部分,面向北美洲为加拿大海盆,面 向亚欧大陆的为南森海盆,两部分在海流、海水运动方向和水温等方面都有 明显的差异。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条门捷列夫海岭,长 1,500 公里,相对 高度小,坡度平缓。在南森海盆外侧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岭,又称南森海岭、 加克利海岭或奥托·斯密特海岭,由几条平行海岭组成,自拉普帖夫海经格 陵兰岛北端到冰岛接大西洋海岭。总之,对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还很不够, 但已知大部为冰覆盖的北冰洋不是陆地,不是群岛,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深海盆。61.北冰洋的水文有什么独特性?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热很少;在其上空,由于冬 季是一稳定的高压区,云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广布着冰盖,在这些因素的共  同影响下,使其成为世界最冷的大洋。气温终年很低,并多暴风雪。寒季(11 月至 4 月)平均气温在-30°~-40℃之间,最低达-52℃;暖季(7~8 月) 平均气温不足 6℃。平均年降水量仅 75~200 毫米,以降雪为主。故北冰洋 水文的最大特点是:水温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 0℃以下,因而有大面积的 常年不化的冰盖和浮冰。在寒冷季节,北冰洋一片雪白,冰盖面积以三月份 为最大,可达 1,140 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 87%;在七、八、九 月寒季,岸边冰雪大部融冰,周围“冰山”、浮冰到处漂浮,但北冰洋中心 部分仍为冰盖所覆。九月份冰盖面积最小,约 700 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 面积 53.4%,但不是连片的冰盖,而是由面积一至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块 组成的冰丛,厚 2.5 米到 4~5 米,表面平坦或波状起伏,较坚固。北冰洋除 冰盖外,还有由极地群岛上陆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岛或冰山。冰岛流速慢、 表面平、面积大(可达 600~700 平方公里),厚度达 30~35 米;冰山分布 在冰岛周围边缘,面积小。北冰洋由于海底地形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环流系 统,大致以罗蒙诺索夫海岭为界,以东为顺时针环流,以西为逆时针环流, 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时针环流。从海流的性质来看,以寒流为主,暖 流仅在巴伦支海有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兰岛西南端有西格陵 兰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响范围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 还有亚、欧、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 高,并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兰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 多寒流和千岛寒流,与大西洋和太平洋进行着水量平衡的交换。在流入水量中 90.1%来自大西洋,太平洋仅占 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 98.27%,太平洋仅占 1.35%。北冰洋由于气温低、蒸发弱,周围大陆上有大量河 水流入,故海水盐度较小,平均盐度为 30~32‰,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 洋。西部北欧海区(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稍高,为 34.5~35‰,滨海地区为 33‰;东部北极海区较低,平均 28~32‰,滨海地区海域最低,仅为 25‰。62.北冰洋的自然资源贫乏吗?  北冰洋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 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长,生物绝迹的不毛之地。当 然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比较贫乏的。海岛上的植物主要 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 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誉为北极的象征,其它还有海象、 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 处,鱼类较多,盛产鲱鱼、鳕鱼,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夏季在西伯利亚沿 岸一带鸟类很多,形成独特的“鸟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矿产 资源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 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 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 100 亿吨。斯匹次卑尔根的煤储量约 80 多亿吨,煤层 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采,年产煤 100 多万吨;格 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 20 多亿吨,系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 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资源, 但大多尚未开采利用。63.海洋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世界海洋面积为 3.6 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 71%,是陆地面积的2.5 倍。在辽阔的海洋里,共储存 13.7 亿立方公里即 137 亿亿吨海水。由于 海洋面积广大,资源丰富,能从各个方面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因此,它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考察了解 还很不充分,但它在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已相当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和对海洋研究的逐步深入,其重要意义将会越来越明显。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储库。辽阔的海洋生长着十几万种海洋动植 物,每年为人类提供约 20 亿吨海洋动物和数亿吨海洋植物食品,比陆地上提 供的食物要丰富得多。现在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约有四分之 一来自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物质储库。大洋中蕴藏着极丰富的矿物资源,陆 地上已发现的 100 多种元素,在海洋中现找到了 80 多种,估计将来有可能全 部被发现、利用。海洋矿产储量特别丰富,如海水中含食盐总量可达 4 亿亿 吨,如果铺在陆地上,其厚度可达 150 米。海洋矿物分海水矿物和海底矿物 两种。尽管有些元素在海水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微小,但由于海水特别多,因 此其绝对量很大。如海水中的铀,其总量比陆地上要多 2,000 至 10,000 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储库。海洋能源极为丰富,除海底蕴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及铀外,海水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不仅蕴有原 子能(如铀、重水等),而且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及海水含盐浓差 等,也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据估计,仅潮汐能每年可能发电量,比人类有 史以来已消耗的能量总和还要大 100 倍。此外,海洋还是容纳热量的大热库,夏天它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储存起来,冬天再释放出去,对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海地区的海洋性气候 是比较理想的气候,是发展工农业的重要地区,很适宜人类活动。海洋还是 世界运输的大动脉,海上运输比陆上、空中运输有许多优点。海洋还具有重 要的军事意义,当海运事业不发达、现代化武器未出现以前,海洋是免受战 争破坏的屏障;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海洋可使军舰到达各岛屿和大洋沿 岸。当然,海洋的军事作用远非如此。总之,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向海洋进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场所。当着陆地已被人类全部占有,有些资源 已感不足,而人口还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类将向何处发展,只有海洋和 宇宙空间是两个待开发的领域。二者比较起来,海洋对于人类经济活动更为 现实一些。因此,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64.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  世界海洋渔业的分布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渔业资源多少,二 是各地对渔业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的程度。渔业资源的多寡,主要由鱼类的主 要食料——浮游生物的丰富程度决定。因此,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的多少,决 定了海洋鱼类和渔场的分布。  大陆架是浮游生物的世界。这里海水较浅,阳光透入好,水温较高,宜 于浮游生物繁殖。大陆架靠近大陆,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滋 养浮游生物。大洋底海洋生物遗体腐烂后也能分解出许多营养物质。这些营 养物质在海水中分布是不均匀的,以下层为最丰富。大陆架海域,随 着波浪、 潮汐、海流等海水运动,或者是由于上下水温不同而形成的海水垂直运动造  成水体混合,下边的营养盐类被翻到上层供浮游生物食用。因此,大陆架海 域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是海洋鱼类云集之场所。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的 80%以上是在仅占海洋面积 8%的大陆架水域捕获的。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也往往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两股温度不同的海流相遇,海水温度有很大差别,必然造成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连续不 停的垂直运动,使海底营养物质浮上来滋养浮游生物,因而就吸引大批的鱼 群游来。世界上几个大的渔场,都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如西北太平洋渔场 是世界最大的渔场,特别是日本暖流(日本称“黑潮”)和千岛寒流(日本 称“亲潮”)交汇处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国东部沿海渔场,占世界渔场面积的 四分之一;东北太平洋渔场有北太平洋暖流与阿留申寒流交汇;以纽芬兰为 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渔场,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汇合;以北海 为中心的东北大西洋渔场,则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寒流的交汇处。  从纬度上看,上述几个大渔场都处在中高纬度的温、寒带地区,而热带 水域渔业资源贫乏。这主要是因为寒、温带水域多风暴,风大浪大,加速了 海水的垂直运动;同时,由低温造成表层冷水下沉,引起海水上下混合,使 下层营养盐类上翻,利于浮游生物及渔类繁育。而热带海域表层水温高,又 常处在无风或微风状态,海水很难发生垂直流动,表层缺乏营养物质和浮游 生物,因此,渔业资源很少。只有在低纬大陆西部沿海某些海域,如秘鲁沿 海水域,才有较丰富的渔业资源,这是因为秘鲁寒流沿秘鲁海域自南而北流 过,因受地转偏向力和盛行东南风的影响,使寒流表层的海水向西偏离海岸, 促使近岸的深层海水上泛,从海底浮上丰富的营养盐类,利于鱼类生长,因 此,使秘鲁沿海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秘鲁也是世界海洋渔业产量较 多的国家。65.什么是锰结核?它在世界海洋中的储量及分布情况如何?  锰结核是一种棕色或青褐色的球体或圆块体,又称锰矿球、锰团块和锰 矿瘤。外表象是土豆,直径 1~20 厘米,平均约 5 厘米,最大者达一米以上; 如果将其切开,横切面呈象树木年轮一样的同心圆状,中心有一个核。锰结 核是一个多金属矿体,一般约含有锰 27~30%,镍 1.1~1.4%,铜 1~1.3%,钴 0.2~0.4%,以及一定数量的铁、钼、钛、锌等共约 30 余种元素,堪称“金属家族”。大洋底储有多少锰结核,说法不尽一致,一般认为是 1.5~3 万亿吨。锰结核可提炼巨量金属,仅锰、镍、铜、钴四种金属总量可达 8,000 亿吨,而七十年代中期陆上该四种金属的总储量也只有 11 亿吨,即是陆 地上储量的近 800 倍。锰结核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一种意见认为每 1,000 年增长一毫米,甚至 100 万年才长一毫米;另一种意见认为大约每 1,000 年可增长 1~100 厘米。虽然它增长如此缓慢,但从每年的增长量中提炼的 铜、镍可供全世界使用好几年。  锰结核是聚集在四、五千米以下深海底的矿体,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的考察队首先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有关它 的发生、构造和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才开始取得广泛的成果。现在,对其利 用技术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已组成了联合开发 公司,正式进行锰结核的开采与提炼。估计,经过改革技术后,由锰结核中 提取锰、镍、铜、钴等重要金属,其成本可能仅相当于陆上开采、提炼这些 金属成本的 50~75%。就目前所知,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 度洋的深海底,平均厚度可达一米。其中以太平洋中部北纬 6°~20°、西  经 160°~180°之间的洋底最为集中,特别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可达 100 公 斤;其次是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洋底。66.海洋运输与陆上运输相比,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海洋是世界运输的大动脉。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国际分工的 日趋明显,战后海洋运输业发展甚为迅速。船只不断增多,船体越来越大, 货运量逐年增加,港口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并开辟了一些新的航线。海运 业所以获得较快发展,与其本身存在许多优点分不开。海上运输与陆上运输 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1)航路是天然的,是大自然“赐给”的,开辟航 路不需花费大量资金,也省去了日常维修的费用;(2)海上航线是水平的, 没有陆地上的高山与洼地,因此,船舶的行驶不必消耗额外的燃料去爬高或 减速下坡;(3)海上航线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受限制,在主航线上可以有多条 航线通行;(4)海洋是一个连续的水体,中间不必经过转运,船只可以直接 到达大陆沿海及岛屿;(5)运送的货物品种不受限制,各种形态、各种形状 的物品都可靠海上运输;(6)船舶容积大,一船载重几万吨、十几万吨,目 前最高达 55 万吨,很适宜量大、体重的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总之,海运所 需的费用少,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货运的成本最低。  但海上运输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速度慢。海洋运输速度仅快于内河航 运,远慢于航空、公路、管道和铁路运输。因此,不易运送易腐货物,如需 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必须投资在船上建冷藏装置。第二是航运仅限于沿海, 不能满足陆上所有地区的需要。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在各港口筑建铁路 及其它运输线路。第三是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遇到恶劣天气,需及时改变 航向或推迟航期,否则有使船只遇难之危险。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就需 要增加投资造双底船,或装备昂贵的导航设备等。67.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和拥有商船吨位最多的国家都有哪些?为什么有的拥有商船吨位最多的国家不是造船工业发达的国家?现代造船业最早以西欧诸国为发达,1890 年英国商船进水吨数占全世界80%。后来美国、法国、瑞典、日本的造船业迅速发展起来,但直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英国仍占绝对优势。自 1956 年后,日本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 此后,日本造船吨位长期占世界总和的一半左右,成为世界“造船王国”,1974 年造船吨位曾达 1,821 万总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造船业的不景气,1980 年造船量大大下降,日本仅 629 万总吨,但仍居世界第一;其 次是巴西(73 万总吨)、美国(56 万总吨)、南朝鲜(52 万总吨)、苏联(46 万总吨)等。  世界商船拥有量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海运量的增长而迅速增加,1948 年世界商船队共 8,029 万注册总吨,1982 年达到 4.24 亿注册总吨和 7 亿载 重吨。世界拥有商船队 1,000 万总吨以上的国家如下表:  世界拥有商船一千万总吨以上的国家( 1982 年)国 名
吨位(万吨)
注册总吨
载重吨
利比里亚日本希腊巴拿马苏联英国挪威美国法国意大利中国世界总计
7,0724,1594,0043,2602,3792,2512,1861,9111,0771,0381,02842,474
13,9256.8537,0235,4802,6633,5963,8762,8931,8731,7041,55570,198
资料来源:劳埃德船舶年鉴 1982 年  从表上看,利比里亚是世界第一位的海运大国,巴拿马名列第四。但它 们的造船业并不发达,所拥有的商船,绝大部分是属于发达国家的所谓“方 便旗船”。“方便旗船”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船主,出于某些原因 将自己的商船在其它国家登记,悬挂登记国的国旗,俗称“方便旗”。目前, 世界上主要的“方便旗”国家有利比里亚、巴拿马、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 塞浦路斯和索马里等。这些国家为了赚取一定的税收,对在该国登记的商船 规定较低的税率,允许他们自由雇佣外籍船员,船员待遇也比较低,对船舶 技术条件要求不严。一些发达国家的船主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便在“方便旗” 国家登记。因为如果在本国登记要负担较重的税金和费用,而在“方便旗” 国家登记则可减轻税金,可广泛雇佣工资水平低的外籍船员,降低运输成本, 并可摆脱某些政治影响,便于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揽运货物。68.什么叫自由港?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自由港?  自由港通常是不属于任何一国海关管辖的港口或港口地区。外国货物可 以免征关税进出该港,并可在那里进行加工、贮藏、买卖、装卸和重新包装 等。但外国的船只必须遵守有关卫生、移民等项的法律规章。自由港的范围, 有的仅限于某港口的特定地区,有的扩大至港口的邻近地区,该地区通称为 自由区。有些国家建立自由区的目的,在于发展过境贸易,吸引外国船舶或 货物过境,从中获取运费、堆栈费、加工费等。现在比较著名的自由港有地 中海沿岸的贝鲁特(黎巴嫩)、丹吉尔(摩洛哥)、休达(西班牙)、阿尔 梅里亚(西班牙),红海口外的亚丁(南也门)、吉布提(吉布提),亚洲 的马六甲(马来西亚)、新加坡(新加坡)、果阿(印度)、香港、澳门, 北海的赫耳果兰岛(联邦德国),北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英国),加勒比 海的乔治敦(开曼群岛),巴拿马运河出入口两端的巴拿马城、科隆市,西 非的蒙罗维亚(利比里亚),还有世界水量最大的尼亚加拉瀑布西岸的尼亚 加拉瀑布城(美国)和东岸的圣凯瑟琳斯市(加拿大)等等。一般人以为,  自由港是在发展中国家才有,其实,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自由 港,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六十年代开始,英、法、比利时、荷兰、丹麦都设 立了“特殊地区”,规定优待办法,利用外资在国内不发达地区发展工商业。 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荷兰的北部、南部等不发达的边境地带,都实行了 自由化政策,美国在港口、机场、车站、货场附近建有几十个“自由贸易区”。 这种自由港主要起转运站作用,暂时储存进口货物,待价出售;此外,还允 许外商在区内加工、装配、标签、分选等。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些 年来,世界上又形成了许多出口加工区,如爱尔兰西部滨海的香农,墨西哥 的边境,巴西的马瑙斯,波多黎各的马亚圭斯,多米尼加的拉罗马纳,印度 的坎德拉、圣克鲁斯,新加坡的裕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菲律宾的巴丹、 麦丹,马来西亚的普顿、巴央勒帕,印尼的宾坦,南朝鲜的汉城、仁川,孟 加拉的吉大港等等,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也在建 设中。69.集装箱运输有哪些优点?  集装箱化是六十年代初出现的现代化运输方式,是现代化运输业发展的 必然趋势,发展很快。尽管集装箱船在世界商船总吨位中仅占 3%,但却占 杂货运量的四分之一,有些国家的货物装箱运输的比重已达 80%以上。集装 箱就是把要运送的货物先装在统一规格的箱子里,然后将箱子放在船上或车 上。集装箱越大,货运的成本越低,但是大型货物箱子不宜运送到小批量供 应点。因此,现在不少国家既有几十吨重的大型集装箱,也发展了一些小容 量的集装箱。集装箱运输,特别是在海洋运输中具有许多优点:一是运输量大。事先把要运输的零散货物装在箱子里,便于机械化装卸,大大缩短了船只在港口 停泊的时间和货物在仓库里存放的时间,加快了货物运送的速度,降低了运 输费用;箱子规格统一,在同容积船上装的货物也多,增加了运输量。二是 减少物品的破损。集装箱装卸,可以保证货运时完整无损,几乎可以完全消 除物品的耗损量,大大减少损坏与赔偿。如平时运送玻璃板,损坏率达 15%, 采用集装箱运输,仅损坏 0.2~1%。三是节约包装材料。散装运输和采取简 单包装的包装材料多一次性使用;而集装箱则可多次使用,并可减少装箱和 拆箱费用,降低货运费用,对顾客有利。总之,集装箱化可以加快运输速度, 降低运费,便于海陆联运。70.世界海上货运分布的情况如何?  世界海上货运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各大洋之间,在港口、货运周转量 及货物吞吐量方面,相差悬殊。现把各大洋货运情况简述如下:  大西洋的周围几乎都是各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整个欧洲、北美洲东 部和拉丁美洲的重要国家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等,非洲的几内 亚湾沿岸及北非、中东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等,全部面向大西洋。 大西洋航线开辟很早,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贸易中心在地中海,以后移向 大西洋,至今未变,仍是世界上国际贸易最繁忙的大洋,特别是北大西洋, 它是沟通经济发达区域——西欧、北美的最繁忙的海域。该大洋现拥有世界 四分之三的港口、三分之二的货运周转量和五分之三的货物吞吐量。世界著 名港口也主要集中于大西洋沿岸,如北大西洋的列宁格勒、汉堡、鹿特丹、 安特卫普、勒阿弗尔、伦敦、马赛、热那亚、敖得萨以及纽约、费城、巴尔 的摩、诺福克、坦帕、新奥尔良、巴吞鲁日和休斯敦等;南大西洋有圣多斯、  里约热内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港口。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最深的海洋,但其周围的经济水平不如大西洋周围的高。美洲西部耸立着高大而漫长的科迪勒拉山系,限制了太平洋和美洲大 陆内地的联系,加拿大、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主要经济中心都背向太平洋,苏 联的经济发达地区也远离该大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属经济发达国家,但 它们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只有日本是面向太平洋的唯一经济发达国 家。上述情况对太平洋的海运有很大影响,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远逊于 大西洋。目前,它仅拥有世界港口的六分之一、货运周转量的十分之三(不 足大西洋的二分之一)和货物吞吐量的四分之一。著名的港口西岸有千叶、 川崎、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上海、新加坡等;东岸有洛杉 矶和西雅图等。  印度洋的海运地位比上述二大洋更低,这是因为它的面积小,仅及太平 洋的五分之二;更重要的是它的周围除澳大利亚以外都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 国家。印度洋仅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港口和货运周转量,六分之一的货物吞 吐量。在该大洋当前经济活动中起突出作用的是中东的石油,不仅海湾有丰 富的海底石油,而且海洋运输也以石油为主。海湾地区的巨量石油,从印度 洋上分三路运往西欧、北美和远东、大洋洲等地。除石油以外,在印度洋上 过境的船只以运送太平洋沿岸的农矿产品为主。北冰洋是世界最寒冷的海洋,上覆终年不化的冰盖。虽在短暂的夏季近大陆海域融化部分冰雪,但仍布满了浮冰块,船只也难以通过。只有因受北 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巴伦支海一部分水域终年可以通航。苏联于本世纪三十年 代开辟的北冰洋航线,除叶尼塞河以西全年通航外,其余部分也只有在夏季 靠破冰船导航才能航行。因此,北冰洋的航运意义不大,货运量极为有限。71.海洋对世界生产力布局有什么重要影响?  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除 30 多个内陆国家外,都濒临海洋。海 洋对人类活动和世界生产力布局关系非常密切。当生产力水平很低、地域分 工不明显、国际联系不密切时,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大,对生产力分布影 响也很小,甚至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特别是一些岛国,处在与世隔绝状态, 不利于本身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的作用日益突出。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在统一的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宗主国和殖民地间 的海上联系愈加密切,它们的经济重心都逐渐移向沿海。宗主国的沿海地区 成为殖民掠夺中心,很快兴起一些大港市,加工由殖民地掠夺来的原料和本 国原料,向外输出工业品;殖民地附属国沿海则是宗主国掠夺的重点,也兴 起许多大城市,成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的中心。因此,无论是宗主 国还是殖民地,沿海经济多逐渐超过内地,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生产水平 较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以及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原燃料产地与加工、消费区在地区分布上越来越 不一致,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又有进一步向沿海移动的趋势,许多国家的沿 海工业和城市日益迅速发展。日本的“三湾一海”在原有工业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了重、化工业,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工业高度集中区;法国的钢铁工业 中心已经移向北部沿海的敦刻尔和地中海岸边的福斯;意大利在南部沿海城 市建立了大规模的钢铁和石油化工企业;英国的东南沿海及苏格兰东部沿海  已发展成为钢铁和石化等工业的重心;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及太平洋沿岸的工 业发展更为迅速;此外,联邦德国的汉堡、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等港市在 本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沿海地区工业也有很 大发展,并形成了一些巨大城市。据估计,距海 200 公里以内的地区,大约 集中了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全世界约 200 多个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四分之三集中在这个狭长地区,30 多个超过 4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里集 中了 80%。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还很不够,海洋对生 产力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海运和贸易而施加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将对海洋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的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对生产力 分布的影响将会逐步超过航运和贸易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海洋生物资 源,将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海水和海底的矿物、能源将成为工业生产 的主要原料与动力;淡化的海水也将成为工农业和城市用水的重要来源;海 洋旅游业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到那时,尽管航海技术也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直接影响着世界生产力分布。不久的将来,沿海地 区以至整个海洋,将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带。  亚洲72.亚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地理意义?  亚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可从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在数 理位置方面,亚洲的北部接近北极,其大陆上最北点是太梅尔半岛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纬 77°43′),而北地群岛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过北纬 80°;亚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陆上的最南点是马来半岛上的皮艾角(北纬1°17′),至于亚洲最南的罗地岛则更超逾赤道而达南纬 11°03′。这样, 亚洲南北所跨纬度超过 90°,因而使亚洲从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从赤道带 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亚洲大陆从东到西也极为辽阔,其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迭日涅夫角(西经 169°40′),最西点为小亚细亚的巴巴角(东经 26°03′)。亚洲 东西之间占有经度达 164°17′,将近全球经度的半数,东西时差达 11 个小 时。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 8,000 公里。辽阔的空间增加 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间条件。  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们的边缘海,从北、东、南三方面围绕着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还滨临 地中海和黑海。亚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疆,对于海上交通、自然资 源和气候类型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 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由于海陆冷却与增温 的条件不同,以及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遂引起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 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的西部,与欧洲接壤,有很长的陆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远,因此亚洲大陆在气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73.亚洲辽阔的面积和完整的轮廓,有什么地理意义?  亚洲的总面积为 4,400 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欧大陆总面积(约 5,071 万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是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亚洲大陆虽然海岸线漫长,但因面积辽阔,幅员广大,故大陆轮廓仍大而完整。若以阿拉伯河口、拜达腊茨湾(乌拉尔山北端)、科累马河口(西 伯利亚东北部)和珠江口四点相连则略成一个梯形。亚洲大陆在此梯形内的 躯干部分,约占全洲总面积 75.7%,梯形外的大陆沿海、半岛和岛屿等比较 曲折的近海部分,仅占本洲面积的 24.3%。亚洲大陆的半岛面积约有 1,000 万平方公里,在南亚与东南亚有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在北亚有太梅尔半岛和亚马尔半岛;在西亚有小亚细亚半岛 和阿拉伯半岛。其中阿拉伯半岛的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 半岛。  亚洲的岛屿面积约为 270 万平方公里,主要岛屿在南亚有斯里兰卡岛, 东南亚有马来群岛,东亚有台湾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萨哈林岛、千岛 群岛,北亚有符兰格尔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和北地群岛。其中马来群岛面积达 200 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两万个,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亚洲虽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但因大陆庞大完整,故仍有广大内地距海遥远,最大距离可达 2,500 公里以上。这是形成亚洲大陆性气候和沙 漠气候的重要因素。  亚洲的海岸线总长虽达 69,900 公里,但平均每 600 多平方公里面积才 有海岸线一公里,而欧洲平均每 260 平方公里就有一公里海岸线,澳大利亚  大陆平均每 400 平方公里占有一公里海岸线。这说明亚洲海岸的曲折和切割 程度都不很大,缺少深入大陆的内海和海湾。最曲折的海岸在东岸和南岸。 亚洲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 空间,这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亚洲的 季风性气候典型,大陆性气候强烈,与亚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也有密切关系。74.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围绕亚洲大陆的海域复杂多样。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洋,北为北冰洋,海疆发达,多边缘海。由于地理位置、构造基础、气候条 件和洋流动态等不同,各边缘海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大陆的影响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边缘海,每年大部分时间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的结冰期始于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于冬季受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旋中常有暖气团侵入) 以及经白令海峡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冬季较为暖和,是个冰情较 轻的边缘海,冬季一般从九月末开始结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个海域都封 冻。夏季绝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从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东西伯利亚海从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冻,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开始融化。 由此看来,亚洲北冰洋的冰期较长,喀拉海有七个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 利亚海可达九个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个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暂的 通航期内,冰块也给航运造成困难。当冰块漂向北边时,航道畅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块南移,航道受阻,必须由大功率破冰船导航才能通过。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风必经之地,南亚、东南亚雨季降水量的多寡与西南季风的盛衰有密切的联系。 太平洋沿岸,在构造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上。海底地形复杂崎岖,亚洲大陆东侧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岛、海底山脉和深海沟带,且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风气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如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等),它们对附近岛屿和大陆的气候都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亚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亚洲地形十分复杂,在各大 洲中不仅地势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异变化明显,既有庞大高耸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广阔而平坦的低地。亚洲气候也十分复杂,不仅大陆性气候 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而且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不仅长河众 多,而且内陆流域面积广大,同时河流、湖泊的类型俱全。亚洲几乎包括其它大洲所有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其动物也属于典型的大陆型。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构造复杂并具有各种自然环境,所以亚洲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热量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及海洋资源。亚洲石油、镁、 铁、锡等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亚洲既有东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较明显的纬向自然带,如北亚的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东 亚的温带阔叶林带→亚热带森林带,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 林带等;也有受海陆分布、地形结构、距海远近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制约, 而使纬向自然带的排列发生不同的区域变异。如中亚温带荒漠带即深居大陆  中部,其外围,尤其是向北和向东,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使之具有从温 带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以至温带阔叶林带的半环状结构。此外,亚洲还具有 各种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结构。75.亚洲的地形有哪些基本特征?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地势最高。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洲,平均海拔约 950 米,而 南极洲的平均海拔虽是 2,350 米,但基岩海拔仅 410 米。亚洲的山地和高原 等高耸地貌分布很广,约占全洲面积四分之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 原,平均海拔 4,500 米。喜马拉雅山脉长约 2,500 公里,宽约 200~350 公里,平均海拔超过 6,000 米,8,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 12 座,而珠穆朗玛 峰高达 8,848.13 米,为全球第一高峰。  (2)地势起伏极端。亚洲一方面具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山脉和高峰;另 一方面也具有世界著名的平原和洼地,例如:面积约达 260 万平方公里的西 西伯利亚平原,其大部分地面海拔在 100 米以下;死海地沟是世界陆地上最 低的洼地,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 392 米,而湖底更低于地中海海面 792 米。 另外,在大陆东侧的太平洋中,还有极深的海沟,亚洲最高峰与邻近海域最 深海沟之间,高低相差约 20 公里。(3)地形结构为中部高四周低。亚洲的崇山峻岭多汇集于中部,山脉向四周辐射,其中多山间高原和盆地;四周低下,多中、低山、丘陵和平原。 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耸立于亚洲的中南部,构成亚洲地理上的“屋 脊”,亚洲大部分山脉是从这里分散出来的: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延伸的有 喜马拉雅山脉、那加山、阿拉干山,入海接巽他群岛。向东分出的有喀拉昆 仑山、昆仑山、阴山、秦岭和南岭。向东北分出的有天山、阿尔泰山、萨彦 岭、雅布罗诺夫山、外兴安岭和维尔霍扬斯克山。向西分出的有两支,北支 为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克罗卢山脉;南支有苏里曼山脉、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等。  在上述山脉之间,一般都有高低不等的高原和盆地,如青藏高原、柴达 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  在高原、山地的外围,分布着许多面积广阔的平原,如西西伯利亚平原、 土兰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 等。在这些平原中,充填着不同类型、不同厚度的第四纪沉积物。(4)大陆东部独特的岛弧带。亚洲大陆濒太平洋边缘,自北而南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如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 岛和大巽他群岛等,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并围成许多边缘海。76.亚洲山脉的排列和走向与构造体系有什么关系?  根据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地质力学观点,亚洲主要有三种构造体 系: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亚洲地形轮廓的 形成和山脉走向、结构,与这些构造体系有密切关系。  亚洲东西向山脉是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反映,它是由南北方向的挤压 力,使地层沿着东西方向隆起或褶皱而产生的,例如:唐努—肯特纬向带、 阴山—天山纬向带、秦岭—昆仑纬向带以及南岭纬向带等都是发育良好、规 模巨大的纬向构造带。亚洲南北向山脉是经向构造体系的反映。它是由东西方向的拉伸和挤压力,使地层沿着南北方向隆起或褶皱而产生的。例如:死海—约旦河谷经向 带、乌拉尔经向带、马尔代夫—坎贝湾经向带、东经 90°海岭经向带、川滇 泰马经向带,以及萨哈林—伊豆经向带和勘察加经向带等等,都是亚洲的巨 型经向带。  此外,亚洲还有受扭动构造体系控制的山脉,它们是地壳运动水平挤压 力不均衡时,由旋转扭动作用形成的。扭动构造体系型式甚多,如分布于东经 105°以东至濒太平洋地区,主体走向为北北东的三条巨型隆起带和三条 巨型沉降带,它们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而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蒙古西北的大湖区和西伯利亚南部的库兹涅茨谷地、巴尔喀什盆地、楚—伊 犁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以及我国的塔里木、准噶尔和柴达木等盆地,这些北 北西向和北西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主要受河西系和西域系构造体系的控 制。脊柱位于东经 60°附近的欧亚山字型和伊朗—土耳其山字型构造和东托 罗斯—札格罗斯之字型构造也是扭动构造体系的一种。东南亚的班达海旋卷 构造是在亚澳之间发生水平扭动而形成的。班达海是一个旋涡中心,其周围 的岛屿构成环状、半环状旋扭层,这也是扭动构造体系的一种型式。77.前寒武纪时的亚洲是个什么样子?  前寒武纪时的亚洲远非今日的面貌,当时仅不过是几个被大地槽带所分 隔的陆台而已。前寒武纪时亚洲最早形成的比较坚硬而稳定的陆台有:(1)西伯利亚陆台。也叫安卡拉古陆,位于西伯利亚中部,在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其北部和东南部分地区,现在还有太古代的结晶岩露出地表; 在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地表盖有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层,一般作水 平状的分布。(2)中国陆台。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并包括朝鲜半岛、苏联的滨海区一带。太古代的结晶岩层露出地表;有些地方,地表有后期岩层覆盖,有的还有后 期褶皱。塔里木盆地,也是中国陆台的一部分。(3)印度陆台。它占有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除印度半岛西部地表有广大面积的喷出岩外,其余大部分由太古代结晶岩所组成。  (4)阿拉伯陆台。阿拉伯半岛也是一个陆台,半岛西部有太古代的结晶 岩层露出在外;北部和中部表面有中生代岩层;东部表面有第三纪岩层;但 下部则都是太古代岩层。以上是亚洲大陆在前寒武纪就已经造成的几个古陆块,南面的印度和阿拉伯陆台,当时同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古陆块是合在一起的,名叫南大陆,也 叫冈瓦那古陆。亚洲的前寒武纪陆台,具有一般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较为 稳定的地区,在这里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不过几百到几十米;在陆台上褶皱 几不存在,岩浆作用也很微弱,喷出岩的成分很均匀,多为玄武宕。同时在 地壳变动中,陆台也有缓慢的震荡运动,而且是在每次地壳变动的前半期主 为沉降,后半期为隆起,结果在陆台上就形成了凸起和凹陷。  在前寒武纪,有三个大地槽将上述各陆台分割开,即介于西伯利亚陆台 与俄罗斯地台之间的乌拉尔—西伯利亚大地槽带,介于西伯利亚陆台和中国 陆台之间的东西伯利亚大地槽,介于中国陆台和古代冈瓦那大陆之间的特提 斯海大地槽带。这些大地槽带具有和陆台相反的特性。地槽是地壳运动很显 著的地区,地壳升降幅度可达 1.2~1.5 公里,而且升降的对比很明显,岩浆 活动、褶皱运动和断层运动也都很活跃。78.加里东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在这一阶段中所发生的构造运 动统称为“加里东”运动,这一时期也叫加里东构造期。  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自下寒武纪开始海侵,中寒武 纪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上寒武纪时, 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志留纪时,在陆 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 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 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在原来的许多大 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 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 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 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 陆台却扩大了。79.海西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 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 降运动。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 米努辛斯克盆地。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 层。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 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 的前半期。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 后半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至此, 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 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80.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  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 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 在我国发生在二迭纪的叫印支运动,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叫燕山运动。太 平洋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科累马山脉、外贝加尔东部 山脉、锡霍特山脉、中南半岛东部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闽浙太平洋褶皱 带等。经过这次运动,除喜马拉雅地槽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都退出了大陆, 分散的陆块联结起来,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 生基底褶皱。从此,亚洲山地地形占了优势。喜马拉雅运动也叫新阿尔卑斯运动,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的褶皱运动,其褶皱期自白垩纪到晚第三纪,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它分 成两带,一为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经高加索、 伊朗、西藏、中南半岛西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通过苏门答腊、 爪哇岛与另一带—东亚岛弧带相接。东亚岛弧带,北起科里亚克山脉,向南 经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列岛、硫球群岛、台 湾岛,直至菲律宾群岛。  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亚洲大陆已接近现在的形态。西藏和横断山区 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柴达 木断裂下陷,形成为大型山间盆地。许多旧褶皱带,如阿尔泰山、天山、秦 岭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和断裂。  第四纪初期以来,亚洲各地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这就是新构造运动,隆 起和沉降对亚洲巨地形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以及云贵 高原在第四纪至少升高了一、二千米,现在喜马拉雅山每年仍以 1.8 厘米的 速度上升着。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红海以及贝加尔湖和死海地沟 等,都是第四纪以来由沉陷而成的。81.亚洲的北部和南部在地形上各有哪些特点?  亚洲北部,包括西西伯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土兰 平原四部分,这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地形组合区。其中土兰平原面积约 150 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不及 100 米,且有不少地面低于海平面。第三纪以前, 本平原尚被古地中海所淹没,因此在海面褶皱基底上覆有第三纪中新世以前 的海相沉积,中新世以后始成为陆地。由于气候干燥,大部分为风沙吹积的 沙丘,卡拉库姆沙漠和克齐尔库姆沙漠,是中亚的两大沙漠。西西伯利亚平 原,属于海西褶皱的沉陷区,在古老的基底上,平辅着侏罗纪、白垩纪和第 三纪地层。这是一个面积约 260 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不到 100 米的大平 原,鄂毕河流贯其中,地面泽沼甚多。在第四纪时因受大陆冰川影响,本区 河流曾南流入咸海和里海;冰期以后,土尔盖古海峡地区隆起而成为分水岭, 使本区河流改向北流,今在土尔盖谷地仍有古河道遗迹。中西伯利亚高原是 一个海拔在 600~700 米以下的台地,上有丘陵分布。哈萨克丘陵是一个久经 侵蚀的古老低山和分布着盐沼和沙丘的单调台地,海拔一般仅 300~500 米, 表面比较平坦,只有个别起伏和悬崖。亚洲南部,包括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又名掸邦高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是一个以台地为主的 地形组合区。阿拉伯台地和德干高原都是古老地块,地势均向东倾斜,其西 部海岸都有陡崖,两者的西北部也都有大面积熔岩喷发。阿拉伯台地,自寒 武纪以来,几乎没有受到褶皱变动,因此在古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 都能保持平整,仅具有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台地整体比较单调平坦,由于 气候干燥,无常流河,故多干谷,中、南部沙漠广布。德干高原,由于侵蚀 较大,故表面有较大起伏。掸邦高原,海拔高约 2,000 米,岩溶地貌发育,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都是河流的 冲积平原,在构造上同属于新褶皱山脉前渊地带,是海湾的一部分,前者属 于波斯湾的一部分,后者的前身是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以后由于 河流的冲积,平原不断外伸,形成今日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海拔多在 200 米以下,印度大平原在印度河与恒河之间的分水岭,海拔 也不过 240 米。82.亚洲中部和东部在地形上各有什么特点?  亚洲中部位于北部平原和南部台地之间,东达太平洋岸,西至小亚细亚 半岛,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这是一个以山脉和高原 为主的地形组合区。帕米尔山汇为各大山系会合区,兴都库什山系与苏来曼 山系等由此向西围成伊朗高原,向西复合为亚美尼亚山汇,再西分为克罗卢 山脉和托罗斯山脉,并围成安纳托利亚高原。由帕米尔山汇东延的山脉分为 四支:一为喜马拉雅山系,向东南延伸到马来群岛;二为昆仑山系,又分阴 山、秦岭、南岭三支;三为天山山系;四为阿尔泰山系,并由萨彦岭向东北 延伸至科累马山脉。在亚洲中部高山山系之间有许多山间陆块,其隆起者为 高原,沉降者为盆地。主要高原有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等;主要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等。各高原和盆地在构造上多为比较稳定和坚硬的陆块,它们之间的山脉则 为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亚洲的古褶皱山脉,因长期遭受侵蚀和断裂,有 的已成断块山块,但新褶皱山脉则仍保持巍峨高峻的雄姿。  亚洲东部为以华夏向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形组合区。本区与新华夏构造 带一致,包括走向北北东的三条巨型隆起带和三条巨型沉降带。隆起带主要 为山地地形,如东南岛弧山地,是第一隆起带,多火山地震;第二隆起带, 即大陆东缘山地,包括锡霍特山、我国东北山地、斜贯朝鲜半岛的山地,直 至武夷山;第三隆起带由朱格朱尔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脉组成。 沉降带主要为盆地和平原,第一沉降带由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及南海 组成;第二沉降带由布列雅盆地、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 等组成;第三沉降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甘宁盆地及四川盆地等 组成。83.亚洲的海岸类型同大地构造有什么关系?  亚洲大陆海岸线长,海岸类型复杂,各类海岸的地域分布与大地构造有 密切联系。亚洲的太平洋岸属于太平洋型的海岸。这种海岸被一系列深海沟所围绕,具有极复杂的海岸线外形,有很多岛弧和边缘海,形成大陆东缘的“双 重”海岸。外围岛弧海岸是由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碰撞 海岸,属于褶皱类型,最不稳定,具有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山地濒临海岸、 大陆架狭窄等特点。大陆边缘海岸的南北两段,各有不同特征。苏联远东海 岸是由于同海岸平行的山脉构成,缺乏沿海平原,与外围海岸同属一个类型。 我国大陆具有弧状海岸轮廓,其中杭州湾以北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属山地 丘陵海岸外,绝大部分属平原海岸。沿岸地势平坦,岸线平直,缺乏天然港 湾,沿海以平原为多。杭州湾以南,绝大部分属山地丘陵海岸,山地逼近海 岸,由于构造影响和海浪侵蚀结果,海岸非常曲折,多港湾岛屿。山脉走向 一般都和海岸斜交,有些地区因陆地沉降,河口形成三角湾,如杭洲湾。亚洲北冰洋型海岸地形的发育过程与大陆的升降运动相联系。沿岸有宽达 600 公里的大陆架,沿岸岛屿属大陆岛。北部海岸可以奥列尼奥克河口为 界,分为东、西两段不同类型。西段主要为沉降海岸,河流在入海处形成许 多海河湾,是由大陆剧烈沉降而成;在太梅尔半岛沿岸有因受冰川作用形成 的峡湾型海岸。在奥列尼奥克河口以东的海岸,多河口三角洲海岸。  印度洋型海岸的形成,主要由于板块拉伸的结果,所以也叫拖曳海岸。 其基本特征是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和斜交,高原、丘陵或平原邻近海岸,由  于断层作用,沿海有较陡的崖壁,海岸线比较平直。 亚洲的地中海海岸,在爱琴海东岸是与沿岸山脉走向垂直的横海岸;黑海海岸则是与沿岸山脉走向平行的纵海岸。84.亚洲矿藏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和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  亚洲矿藏资源丰富,它的形成和分布同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北亚大陆 区(即西伯利亚地块)、中轴古陆区(其主体包括塔里木地块和中朝地块)、 南亚大陆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都是地壳最古老的部分,在寒 武纪以前经过多次剧烈褶皱变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丰富多样的矿床。以后因长 期遭受侵蚀,使古老岩相裸露于地表。主要矿种多为铁矿、贵金属和宝石等。 北亚陆间区(包括乌拉尔山、哈萨克斯坦、天山、阿尔泰山、萨彦岭、 蒙古的中东部、我国内蒙古和兴安岭等地)是古生代地壳运动最剧烈的地区, 成陆以后受流水等外力作用也很强烈,所以本区矿床数量远超过太古地块 区。主要矿种有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黑色金属。由于古生代中有多次陆地 升降和海水进退,故本区沉积矿床也很多。亚洲重要的煤、岩盐、铜、铅、锌、锡、钨、锑等矿床多分布在本区。 南亚陆间区和濒太平洋地带,是近期上升的年轻的褶皱山系,并广泛存在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形成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矿床。主要矿种有石油、天 然气、金、银、铜、铅、锌、锡、汞、锑、铬、镍、硫磺等。总之,内生矿产多与地壳深部岩浆活动有关,它们是在发生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时期形成的。侵入岩的性质不同,所形成的矿藏也不一样,如果是 基性侵入体时,则形成重金属矿(镍、铬、铁);若为酸性岩基、裂缝侵入 岩和岩脉时,则常形成有色金属矿(金、银、铜、铅、锌等)。外生沉积矿 的形成,则与隆起带和拗陷带有密切关系,长期遭受侵蚀的隆起带,为沉积 矿床提供某些成矿物质的来源;拗陷盆地则是矿物停积或由生物繁殖形成有 机矿的重要场所。85.亚洲气候大陆性强烈有哪些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陆气候强烈,是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的具体表现是: 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气候相比,具有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大陆度高等特点。从下表可以看出,维尔霍扬斯克、雅库次克和赤塔都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而 博多、特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北冰洋相对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