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大宋英豪岳飞传传

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分析
共 10143 浏览 103 回帖&&
发帖: 567 篇
在线时长: 63 小时
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分析
岳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也是被用作话题较多的人物之一。通过小说、戏剧的方式在中国社会和民间广为流传,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岳飞是一个忠、孝、仁、义齐全的英雄人物,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楷模。
生在宋代的岳飞,离我们有近千年时间了,我们无法直接了解真实的岳飞,所对岳飞的认知和印象,多数来自小说、戏剧或者民间故事,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认为,有不少是偏离了历史事实的。
关于岳飞的故事,多数都是来自岳飞的孙子岳珂撰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和《金佗稡编》,甚至《宋史》中关于岳飞的传记也有很多照抄岳珂的这两部书中叙述的事件;再通过故事、评书和戏剧,把岳飞一步步神化。例如故事中的“八百破十万”,有一定知识的人都一看便知是虚构的;甚至还有“直捣黄龙”的荒唐故事,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虽然传说和故事有失实之处,但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这位军事上出类拔萃,战功卓著的名将却在最年富力强(39岁)的时期被自己的朝廷所杀,因此给后世人人们留下了千古的话题。
在一般中国民众的概念中,这一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忠勇双全的民族英雄岳飞被一个罪大恶极的奸臣秦桧害死了。英雄应该歌颂恶人应该惩罚;由于秦桧已经死了,无法惩罚他本人,于是就在岳飞墓前铸了一个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面前,永世不得平身。
往深一步的分析,认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的结果,主和是卖国的,是爱国者和卖国者之间的斗争的结果;按照这些人的思想,主战是爱国的,主和就是卖国;按照这个思维,岳飞是爱国者,秦桧成了卖国贼;于是便产生了秦桧私通金国,秦桧的妻子王氏私通金兀术的说法,使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的妇女王氏也因此被铸成铁像跪在岳飞面前,被人骂得遗臭千年。
另有一种说法,是皇帝宋高宗害怕岳飞直捣黄龙,迎回被金国掳去的哥哥宋钦宗,夺去自己的皇位而杀岳飞。
不管怎么样的说法,都逃脱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只有忠与奸、主战与投降、爱国与卖国的对立和斗争。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思维中,无非脱离不了这几种模式。
抛开千年以来镶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概念,理性地分析一下岳飞、秦桧和宋高宗之间地位思维及其发生的因果关系,不难找到岳飞被杀的正真原因。
首先,岳飞、秦桧和宋高宗都是爱国的。岳飞自十七岁就进入军事生涯,所接受的思想观念自然是保家卫国,正是这个观念使他在作战中勇往直前;在这个国家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认可和尊敬,没有不爱国的理由。
其次,秦桧在南宋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是相当难得的,卖国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南宋被灭亡,他不可能得回现有的地位和利益,因此秦桧没有卖国的理由。
至于宋高宗,就更没有卖国的理由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是愿意向本人称臣的。一些说法是他害怕岳飞打败金国,把他的哥哥宋钦宗迎回夺去他的皇位;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宋钦宗并不是很强势的人物,而且没有军人支持,当皇帝的时间很短,因此在宋朝国内也没有什么根基,像这样被敌国俘虏的废帝怎么能够夺取领导大家打败强敌光复国家的明君的皇位呢?精明的宋高宗不可能连这点肤浅的道理都考虑不到。
岳飞当时是武官,与秦桧没有争权的情况,并且岳飞当时身挂多个官职,其中最高的头衔是少保(正一品),虽然不如秦桧在朝中的权利,但级别是相同的,秦桧没有权利杀岳飞,也就是说,有权利下令杀岳飞的只有皇帝宋高宗。但宋高宗为什么要杀掉这个军事才能最强的杰出名将呢?这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南宋是在国家危难时期特殊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当时宋朝在北方金国的强势进攻下遭到惨败,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多数朝廷官员被俘虏抓到金国,北宋灭亡;宋高宗在危乱之时立为皇帝,建立了南宋朝廷;然而这个朝廷在建立之初危难重重,不断遭到金国的追杀,曾经逃到海上避难;在南宋人民的支持以及一些爱国将领的勇敢抵抗下,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也拥有了一些比较善战的军事将领,如张俊、岳飞、韩世忠、刘世光、吳玠等,但在他们之中,只有岳飞擅长野战,其他几位将领都是以防守为主,因此岳飞的战绩最瞩目。1140年前后,金国大举南下进攻南宋,在攻城屡屡受挫,士气衰落的情况下北撤,岳飞趁势追击,到达河南境内;后因宋高宗下旨,更是因为其他几支军队没能及时跟进而退回。次年被朝廷所杀。
前面既然说了,岳飞、秦桧和宋高宗都是爱国的,为什么他们要杀岳飞呢?说穿了,是由于经济问题。
在南宋军队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百姓欢欣鼓舞;而朝廷却是先喜后忧,战争的胜利使朝廷避免被灭亡而感到欣喜,而战争的扩大却让朝廷内部感到忧;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控制的地方比北宋要小很多,并且一直饱受战争的摧残,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国家收入极其有限;而为了抗金,朝廷供养的作战部队在70万人以上,仅军费开支就达4000万贯以上,而北宋较好的年间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万贯左右;可以想象这4000万的军费开支在南宋的财政收入中占了多大的比例。加上地方部队和地方官员,宋朝的开销早已入不敷出,中央财政开支严重不足。由于战争破坏了原有的财政运行体系,新的财政体系尚不完善,加上军费开支浩大,所以皇室费用与中央行政费用等财政开支严重不足。首先,平时被认为“国之要务”的各种皇室祭祀仪式已不能按照以前的标准去安排了,大多“因陋就简”,供奉与祭祀祖先宗庙的牺牲数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其次,中央政府不得不减省大多数官员、宗室的俸禄与赏赐数量以缓和财政危机。虽然以岳飞为首的军事将领们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南宋朝廷的财政已经无法支撑了,继续北伐,未必能一举消灭金人;
虽然岳飞想要“直捣黄龙”,但若没有其他军队的配合,光凭岳飞手下那支岳家军是心有力而力不足的,这一点岳飞也是很清楚的,所以宋高宗的圣旨下了很久,直到看到其他将领都撤回了,岳飞也就无可奈何的撤回。
精明的宋高宗不是不想光复中原,他知道,除了岳飞,其他军队都是擅于守城而不擅于野战,一旦其他军队在野战中失败,岳飞是孤掌难鸣的,尤其在北方平原地区,更适合金国骑兵的优势,岳飞胜算不大;而战线拉长,军费开支无疑还要猛增,没收回北方领土,自己内部反而崩溃了,才是他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趁着战场上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和谈,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价码。结果事实确实如此,与金人的谈判结果是每年给金国25万两白银,加上绢,合计50万贯价值,换取了和平。使南宋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财政收入不久就达到8000万贯,甚至超过1亿贯,国家的元气逐渐复苏;相比之下,50万岁币只占南宋财政收入的1%以下,所以说宋高宗当时的收兵讲和还是比较明智的。
回到临安后,岳飞被委以一个闲职;但从小就开始军旅生涯的岳飞,习惯了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叱咤风云的生活,对这样官场上的生活是极为不习惯的,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同时也失去了在军中那种手下十几万大军,一呼万应的气派,难免有着巨大的失落感,因此无时不在设法从上战场,找回自己喜欢的那种感觉;另外一个更是经济问题,岳飞身为一品官员,每年从朝廷领取的俸禄自然不菲,但比起在军中犒赏三军时一掷千金的感觉相差简直是天地之别;何况结束战争,必然面临大规模裁军的现实,跟随岳飞血战的很多将士们将面临失业的处境,岳飞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经济问题,因此说什么都不愿意停战。因此他一次次要求北进,并用“迎二圣还朝”这样皇帝难以回应的理由来要求带兵北伐,这使皇帝难以做人,为自己埋下了杀身的祸根;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刚才所分析的经济原因。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发帖: 17 篇
在线时长: 84 小时
&&&&唯经济发展论,确实害死人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68 小时
岳飞如果生活在汉代,就是击破匈奴的卫青;如果生活在唐代,就是大破突厥的李靖。但岳飞生活在南宋,就只能屈死在风波亭了。什么狗屁经济问题,纯属扯淡,真正的原因是宋朝统治者阴暗的心理和苟且贪安的政策。
积分: 2174
发帖: 79 篇
在线时长: 111 小时
同样是宋代,狄青成为一代名将。而岳飞被害,只能说明外有名将内有名相才行。范仲淹比秦桧要好,秦桧放在哪个朝代,哪个朝代的英雄就要被害。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69 小时
引用4楼的发言:
&&同样是宋代,狄青成为一代名将。而岳飞被害,只能说明外有名将内有名相才行。范仲淹比秦桧要好,秦桧放在哪个朝代,哪个朝代的英雄就要被害。
呵呵,狄青最后怎么死的?知道不?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崇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狄青平定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叛乱后,升任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难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是什么呢?不得不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为什么朝廷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可见,宋朝对武官的极度不信任,太祖是周世宗忠臣,不也反了吗?一下子说中了宋朝皇帝的心病)。
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犹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还“秦桧放在哪个朝代,哪个朝代的英雄就要被害”,秦桧要是放在汉、唐,哪有他说话的份?他能和大将比?我看他顶多能做个填填词、作作曲的御用文人。能文不能武的人在汉唐是吃不开的。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69 小时
:“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
积分: 2183
发帖: 79 篇
在线时长: 112 小时
引用5楼的发言:
呵呵,狄青最后怎么死的?知道不?&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崇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狄青平定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叛乱后,升任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
君臣之间,防心与爱心都是兼有的,每朝代包括现代毛与林、毛与贺、彭、刘、陈也是这样。
卫青、李广、高仙芝、黑齿常之这些将领,都有过功有过防。
但这些不防碍当时政府与人民对他们做出的肯定。他们都是我所敬的民族英雄。
积分: 2184
发帖: 79 篇
在线时长: 112 小时
引用6楼的发言:
:“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
阴阳是一种辩证论。是一种集合,是一种分类。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70 小时
引用7楼的发言:
君臣之间,防心与爱心都是兼有的,每朝代包括现代毛与林、毛与贺、彭、刘、陈也是这样。&卫青、李广、高仙芝、黑齿常之这些将领,都有过功有过防。&但这些不防碍当时政府与人民对他们做出的肯定。他们都是我所敬的民族英雄。&&
这不是简单的防心和爱心,这反映宋朝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官何其跋扈嚣张,武官何其备受屈辱。武将本应为阳,文官本应为阴,阴阳颠倒,阳刚不足,这是民族不幸、国家不幸。
从狄青的遭遇可见宋朝武将地位的地下。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曰白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杯”。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又据孔平仲谈苑引魏公别录,狄青在定州,有一天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是狄青授意,勃然大怒说:“黥卒敢尔!”把他骂个不歇,连杯盘都摔掉了。他一点不动气,次日还首向刘易谢步。这又是旁人以他脸上的黥文为话柄骂他的例子。后来他由延州知州入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原来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这也可见兵士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
文人相轻是中国文人的通病,在对待一位靠战功上来的武将心里更是酸溜溜,满怀嫉恨。在宋代重文轻武的积习之下,文臣是很瞧不起武臣的。宋真宗时,善弓矢美仪彩的词臣陈尧咨,曾打算应真宗之命,改授武职和契丹的使者比射。尧咨的母亲知道了,大为生气,用棍子打尧咨说:“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阀阅,忍乎!?”尧咨也就不敢应命了。(渑水燕谈录)改授武职,就算有辱门第,这种家庭教育,在宋代大概是很普遍的。国家社会家庭都重文轻武,文臣如何不气焰万丈呢?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便很受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气。有次韩琦要杀狄青的旧部焦用,他立在阶下为焦用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就在他面前把焦用杀了。(其实状元又算什麽)他不堪韩琦的欺负,每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也说明,虽然狄青的功业远过韩琦,但在当时,少一进士及第,也就是不是文人,那就得低人一等。
狄青做枢密使时,文彦博同平章事,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文彦博的为人,远不如韩琦,而加给狄的压迫,则比韩琦更厉害。文彦博借口民间的流言和兵士们对狄青的爱戴,劝宋仁宗免掉他的枢密使的职务,命他出典外藩。这和贬逐差不多,他不愿出去。宋仁宗也觉得他的功高,不忍这样处置,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这一句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心也信不过他了。但狄青不知就里,仍向文彦博询问命他出外的原故。文彦博直着眼对他说:“无他,朝廷疑尔。”吓得他倒退几步。他无奈何,只得接受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的名义出判陈州,这是嘉元年(一○五六)的事。文人的一句“朝廷疑尔”,足以杀人,疑什么?无非是怕武人篡位。狄青去陈上任,就这样朝廷和那帮阴暗文人还不放过他,每月两次遣使探视他的近况。他一听有使者来,即“惊疑终日”不久他便“病作而卒”了。这样恐吓他,是文彦博的设计,但一定得到宋仁宗的同意,如果宋仁宗要保全他,决不会有如此的结局。
狄青的遭遇是宋代武将的一个缩影,“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反映了宋朝对武将的猜疑和不信任。在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重文轻武无异于自杀。可以说宋朝赵氏为了一家一姓江山的统治,把整个民族至于异族的屠刀之下,给汉民族带来无穷的苦难,宋朝赵氏算不算华夏民族的千古罪人?
积分: 2196
发帖: 79 篇
在线时长: 112 小时
引用9楼的发言:
这不是简单的防心和爱心,这反映宋朝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官何其跋扈嚣张,武官何其备受屈辱。武将本应为阳,文官本应为阴,阴阳颠倒,阳刚不足,这是民族不幸、国家不幸。&从狄青的遭遇可见宋朝武将地位的地下。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曰白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杯”。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
你错误的认为“武将本应为阳,文官本应为阴”,你岂不知道《孙子兵法》中说:“兵事阴也,死生之地不可不查。”
你说“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我看很好,说明宋朝言论自由。就像明朝的大臣可以当面骂皇帝一样,很有自由。
你那个韩琦的个例也不能说明“文臣是很瞧不起武臣”韩琦是一个武将。更如何去代表“宋代文臣”。
文彦博的例子,也只是一个同事间处事方式的常见事情。每个时代都有,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你对宋朝的宿见,源于你受的教育缺乏考证与对比。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71 小时
引用10楼的发言:
你错误的认为“武将本应为阳,文官本应为阴”,你岂不知道《孙子兵法》中说:“兵事阴也,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你说“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我看很好,说明宋朝言论自由。就像明朝的大臣可以当面骂皇帝一样,很有自由。&你那个韩琦的个例也不能说明“文臣是很瞧不起武臣”韩琦是一个武将。更如何去代表“宋代文臣”。&文彦博的例子,也只是一个同事间处事方式的常见事情。每个时代都有,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你对宋朝的宿见,源于你受的教育缺乏考证与对比。&&
迂腐之人,你在哪部《孙子兵法》看到“兵事阴也,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一个妓女敢骂一个武官,一个布衣穷酸敢骂一个军官,你竟然会认为言论自由?文革中红卫兵小将踩在彭德怀头上,那岂不是更自由?把武将不当人看,换来几千万汉人人头落地,换来华夏民族血性的丧失,你还为之大声叫好?你他妈是汉族人吗?
你在哪看到韩琦是武将?笑话!韩琦科举出身,宋朝文官统治武官这是常态,只能说韩琦不同于死读书的书呆子,懂得点谋略,研究过兵法,指挥有方。你如果就此把他划归武将行列,他在坟墓里也会跳出来骂你的。文彦博是个例吗?一般人骂狄青是”赤老“,许多文人都称狄青为“赤枢”,这也是个例?
你对宋朝的宿见,源于你的狭隘心理和固执己见,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你要是这样穷操蛋,和你有什么好谈的?什么都不说明问题,只有你才是正确的?整个一对牛弹琴嘛。
积分: 2232
发帖: 81 篇
在线时长: 114 小时
引用11楼的发言:
迂腐之人,你在哪部《孙子兵法》看到“兵事阴也,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一个妓女敢骂一个武官,一个布衣穷酸敢骂一个军官,你竟然会认为言论自由?文革中红卫兵小将踩在彭德怀头上,那岂不是更自由?把武将不当人看,换来几千万汉人人头落地,换来华夏民族血性的丧失,你还为之大声叫好?你他妈是汉族人吗?&你在哪看到韩琦是武将?笑话!韩琦科举出身,宋朝文官统治武官这是常态,只能说韩琦不同于死读书的书呆子,懂得点谋略,研究过兵法,指挥有方。你如果就此把他划归武将行列,他在坟墓里也会跳出来骂你的。文彦博是个例吗?一般人骂狄青是”赤老“,许多文人都称狄青为“赤枢”,这也是个例?&你对宋朝的宿见,源于你的狭隘心理和固执己见,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你要是这样穷操蛋,和你有什么好谈的?什么都不说明问题,只有你才是正确的?整个一对牛弹琴嘛。
我只是给你证明你的观点的机会,并不是想骂你,说到骂人,你也不会是我的对手。好了,不跟你吹了。
你对宋朝的观点是很有问题。你没有考虑证据和对比,很偏激,这就是我对你的评论。
文革小兵打彭德怀时彭是无职的罪人身份。你说的狄青是武将有权有势的身份。这里你的对比就错了。
韩琦是科举出身的将军,狄青也是科举出身的将军,你单独将韩琦例为文官那不妥当。
关于阴与阳的认识,我说过这是辩证论不会代表屈辱。在中国阴阳观上,你要补上一课。
发帖: 4 篇
在线时长: 72 小时
引用12楼的发言:
我只是给你证明你的观点的机会,并不是想骂你,说到骂人,你也不会是我的对手。好了,不跟你吹了。&你对宋朝的观点是很有问题。你没有考虑证据和对比,很偏激,这就是我对你的评论。&文革小兵打彭德怀时彭是无职的罪人身份。你说的狄青是武将有权有势的身份。这里你的对比就错了。&韩琦是科举出身的将军,狄青也是科举出身的将军,你单独将韩琦例为文官那不妥当。&关于阴与阳的认识,我说过这是辩证论不会代表屈辱。在中国阴阳观上,你要补上一课。&&
你真是啥都不懂,狄青是哪个科举出身,你说说看?我有主贴《大宋王朝的重文轻武》,你可以去看看。
积分: 2245
发帖: 81 篇
在线时长: 115 小时
是,写错了,狄青是功升的,岳飞是科举的。
发帖: 4 篇
在线时长: 73 小时
引用14楼的发言:
是,写错了,狄青是功升的,岳飞是科举的。
你张着大嘴真会胡扯,想哪扯哪,难道是括约肌松弛了?岳飞从一个普通的士卒起步,用鲜血、智慧和赫赫的战功一步步登上统帅的台阶,他当过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一直做到掌管军政的枢密副使。他是什么科举出身?
积分: 2260
发帖: 81 篇
在线时长: 116 小时
岳飞是武举人,《枪挑小梁王》你看过吧。
积分: 2261
发帖: 81 篇
在线时长: 116 小时
引用15楼的发言:
你张着大嘴真会胡扯,想哪扯哪,难道是括约肌松弛了?岳飞从一个普通的士卒起步,用鲜血、智慧和赫赫的战功一步步登上统帅的台阶,他当过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一直做到掌管军政的枢密副使。他是什么科举出身?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75 小时
引用16楼的发言:
岳飞是武举人,《枪挑小梁王》你看过吧。
原来你的历史知识只是停留在小说和演义上,难怪显得如此无知!
积分: 2288
发帖: 82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引用18楼的发言:
原来你的历史知识只是停留在小说和演义上,难怪显得如此无知!
岳飞本来就是武举人。科举选才,从隋开始,文举成相,武举成将。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76 小时
引用19楼的发言:
岳飞本来就是武举人。科举选才,从隋开始,文举成相,武举成将。
翻开你的《宋氏》好好查查,岳飞有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
发帖: 571 篇
在线时长: 64 小时
岳飞思想太单纯,只知道打仗,而宋高宗和秦桧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广一些,在打下去,国家经济将陷于崩溃的处境,政府难以维持下去。国家的战争不同与战场上的将领,将领考虑的是打仗而不是战争,没考虑到那么高的层次,所以岳飞只考虑到打赢一次仗而没考虑到国家和战争这个层面
发帖: 571 篇
在线时长: 64 小时
从深一层的意义来说,宋高宗停战讲和是明智的。
当时抗金,必须有一个代表自己民族的政府来号召民众,如果政府垮了,一时又没有出现大家认可的政府,这个民族将是不堪一击的。明朝被满清灭亡就是一个例子,人民认可的明朝政府灭亡,新立的大顺、大西和南明不足以号召全国民众,所以被一个人口100多万,军队10多万的满清所灭。
如果当时不停战回复经济,南宋朝廷可能会因经济崩溃而倒台,这个民族也许等不到抗元就亡国了。
积分: 2296
发帖: 81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引用20楼的发言:
翻开你的《宋氏》好好查查,岳飞有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
你又凭什么否定啊?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78 小时
引用23楼的发言:
你又凭什么否定啊?
中过武举这么大的事,正史中不可能没有,不但正史中没有,野史中也没有,只存在小说演义中,难道看不出来吗?小梁王历史中也没有此人。你真是头脑太简单了,都是全民读史热害了你啊,你根本不是研究历史的料。
发帖: 571 篇
在线时长: 66 小时
很多中国人喜欢把评书当历史看,现在的电视剧更是害人不浅
发帖: 15 篇
在线时长: 107 小时
积分: 2336
发帖: 84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引用24楼的发言:
中过武举这么大的事,正史中不可能没有,不但正史中没有,野史中也没有,只存在小说演义中,难道看不出来吗?小梁王历史中也没有此人。你真是头脑太简单了,都是全民读史热害了你啊,你根本不是研究历史的料。
中国历史一共出过多少武举,二十三史中例出了几个武举?
我可以说绝大部份都没有在二十三史中出现。这一现象也可包含在文举中。中国历史上举人哪怕是进士能在二十三史中说明进士身份的也是很少的。
发帖: 15 篇
在线时长: 107 小时
引用25楼的发言:
很多中国人喜欢把评书当历史看,现在的电视剧更是害人不浅
&&&&这说了什么,历史不就是评书吗?
&&&&楼主应该多学学历史基本知识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19 小时
引用24楼的发言:
中过武举这么大的事,正史中不可能没有,不但正史中没有,野史中也没有,只存在小说演义中,难道看不出来吗?小梁王历史中也没有此人。你真是头脑太简单了,都是全民读史热害了你啊,你根本不是研究历史的料。
即使在历史观点方面有所差异,双方会争论,会辩驳,你也应该找个值得争论和辩驳的对手.
谈论宋史,可以用枪挑小梁王来证明岳飞之勇武,用四猛八大锤来证明宋军之强悍,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你难道就不担心,在谈论唐史的时候,李元霸会抡着雷鼓瓮金锤,宇文成都会举着凤翅镏金镗一起冲出来吗?
积分: 2577
发帖: 94 篇
在线时长: 131 小时
引用29楼的发言:
记住:&即使在历史观点方面有所差异,双方会争论,会辩驳,你也应该找个值得争论和辩驳的对手.&谈论宋史,可以用枪挑小梁王来证明岳飞之勇武,用四猛八大锤来证明宋军之强悍,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你难道就不担心,在谈论唐史的时候,李元霸会抡着雷鼓瓮金锤,宇文成都会举着凤翅镏金镗一起冲出来吗?
小梁王这些确实在小说中有这样的人物。也存在着虚构的可能。比如说岳全传之类。但《宋史岳飞传》中也没有否定岳飞中过武举人啊。
你认为宋代每四年搞的武举比试,文举笔试是作什么用的?不由此选文官武将,你总不会认为文举武举皆是戏曲吧?
岳飞如果不是由武举出身,顶多只是一个士兵,或是一个小头目之类,怎么会最终成为大元帅的呢?他中过举人有过功名,就顺理成章了。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81 小时
引用30楼的发言:
小梁王这些确实在小说中有这样的人物。也存在着虚构的可能。比如说岳全传之类。但《宋史岳飞传》中也没有否定岳飞中过武举人啊。&你认为宋代每四年搞的武举比试,文举笔试是作什么用的?不由此选文官武将,你总不会认为文举武举皆是戏曲吧?&岳飞如果不是由武举出身,顶多只是一个士兵,或是一个小头目之类,怎么会最终成为大元帅的呢?他中过举人有过功名,就顺理成章了。
笑话,狄青、韩世忠都是从普通士兵干上来的,岳飞也是,非得当过举人才能当大元帅吗?无知还强辩,不觉得丢人吗?
积分: 2626
发帖: 94 篇
在线时长: 133 小时
引用31楼的发言:
笑话,狄青、韩世忠都是从普通士兵干上来的,岳飞也是,非得当过举人才能当大元帅吗?无知还强辩,不觉得丢人吗?
能当元帅都不普通。你看看十大元帅记录就知道了。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81 小时
引用32楼的发言:
能当元帅都不普通。你看看十大元帅记录就知道了。
行伍出身能干到元帅,当然不简单,还用你废话。古代和现代有什么好比?你该哪凉快哪凉快去吧。
积分: 2629
发帖: 94 篇
在线时长: 133 小时
引用33楼的发言:
行伍出身能干到元帅,当然不简单,还用你废话。古代和现代有什么好比?你该哪凉快哪凉快去吧。
宋朝有几个元帅是从兵升上来的?你凉快的时候何不想想?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81 小时
引用34楼的发言:
宋朝有几个元帅是从兵升上来的?你凉快的时候何不想想?
除了朝廷任命的几个狗屁文官担任什么征讨大元帅之外,都是从兵上来的,不信你可以查查史料。从你那话中,好像普通士兵就永远只能是普通士兵似的,笑话!
积分: 2632
发帖: 94 篇
在线时长: 133 小时
引用35楼的发言:
除了朝廷任命的几个狗屁文官担任什么征讨大元帅之外,都是从兵上来的,不信你可以查查史料。从你那话中,好像普通士兵就永远只能是普通士兵似的,笑话!
你说元帅“都是从兵上来的”,这我可查不到。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杨延昭挂帅的时候,他就不是从兵上来的。而是世袭的。
还有“你那话中,好像普通士兵就永远只能是普通士兵似”这也是你的偏见而己,百里奚举于野,你总听说过吧。
发帖: 5 篇
在线时长: 82 小时
引用36楼的发言:
你说元帅“都是从兵上来的”,这我可查不到。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杨延昭挂帅的时候,他就不是从兵上来的。而是世袭的。&还有“你那话中,好像普通士兵就永远只能是普通士兵似”这也是你的偏见而己,百里奚举于野,你总听说过吧。
那你的意思杨老令公杨继业也是通过科举上来的?呵呵呵
积分: 2637
发帖: 94 篇
在线时长: 134 小时
引用37楼的发言:
那你的意思杨老令公杨继业也是通过科举上来的?呵呵呵
你喜欢这样规定别人的“意思”,这跟你的偏执有关。对宋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19 小时
引用37楼的发言:
那你的意思杨老令公杨继业也是通过科举上来的?呵呵呵
我倒是觉得穆桂英和佘老太君都曾挂帅,或许有通过科举的可能.
反正并没有哪一段史书明确否定穆桂英和佘老太君不曾参加科举.杨排风的水火棍的威力也颇是可观.由此推来,宋朝的娘子军战斗力明显过于男军.
发帖: 157 篇
在线时长: 14 小时
&&&&宋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的制度,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
&&&&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在朝廷设置“武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考试,录取名额以百人为限。各地最各级官员可保送1名免试入学,其余的都必须参加考试:骑、射外考兵法和对策。按照考试成绩,优等的直接送枢密院试用为低级武官;其余的按成绩进入武学上舍、或外舍学习。武学讲授“诸家兵法”以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学制3年。毕业考试及格后授予初级武官官职。以后还曾在各州设置武学。
&&&&武举获得选官资格
&&&&武科举考试以后单独进行,1078年《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规定:第一等,步射1石弓,10发3中;马上能射7斗弓,并掌握5种马上格斗武艺;《孙吴兵法》10道题答出7道的,“时务边防策”5题“文理优长”,法律题10道答出7道,就可以出任低级武官。第二等步射8斗弓,10发2中,马上能射6斗弓,有3项马上武艺,答出一半兵法题目和法律题目,可以见习低级武官。第三等,步射6斗弓,10发1中,只有两项马上武艺,兵法、法律只能答3题的,记录在案。每3年考试1次,任命武官不过30人,后来逐步增额,以至于3人取1,每次都有百人入流,比文科举得官还容易。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其余的入武学。&&&&&&&&南宋进一步改革,1135年开始由皇帝亲自“廷试”,合格的都赐予武进士,授予武官衔“保义郎”、“承节郎”等名目。但实授的职务往往并非军官。1166年武举进士也痹徽文科,有第一、二、三名的排名。以后又规定参加廷试的都必须由各地方长官先行选拔,作为“武举人”保送朝廷。这样以来,武科举体系与文科举体系基本相同。1177年明确武科状元之称,状元愿意从军,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副将,第四、五名准备将。
&&&&宋朝对武举制度的贡献 :&&&&&&&&第一,宋朝武举开始了殿试。宋朝的武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解试、省试和殿试。 &&&&&&&&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其考试周期多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而第一次武举殿试与第二次武举殿试仅差一年。 &&&&&&&&从时间上看,宋朝解试是六月底于行在兵部报名,八月考试。解试前要有一个资格试,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其不限人数,只要弓马合格,即可参加解试。解试由行在兵部主持,所取名额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70人左右。 &&&&&&&&省试由兵部主持,是真正的“兵部试”。时间在解试后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 &&&&&&&&每科的殿试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大至在三月至八月之间进行。殿试虽由皇帝亲试,但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恩典,只要不出大问题,所有参加者都能通过。武状元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的。 &&&&&&&&第二,宋朝武举考试的内容是文武并重。 &&&&&&&&宋朝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分为两场,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宋武举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文武并重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朝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的在地方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有的在军事上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薛奕。 &&&&&&&&第三,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编制了专用的教材《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朝曾于玄宗开元年间(713~724)建立过武学,但却没有制度化。这种肇始于唐代的武学,被宋代统治者所借鉴、发展与完善。 &&&&&&&&宋朝武学经历过两次兴废。第一次设立的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地点是河南开封武成王庙,主管官员叫阮逸,其官职为武学谕。但该校只存在了不足百天。原因是无人愿意入学。30年后,即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下诏复置武学,规模初定为100名学生,最高时曾达到200人,分为外舍100人、内舍70人、上舍30人,学习期限三年,食宿由国家供给。武学生源自平民、官僚子弟及有武官资格而未正式做官者,这三种资格的人均需两名中高级官员做保,并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武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兵法——《武经七书》,历代用兵成败事例,历代忠义人士事迹。对排兵布阵有兴趣的学生,还可得到朝廷拨给的兵卒,以供训练时使用。北宋灭亡,武学被迫迁至临安(今杭州)。在那里,最盛时武学生达到了130人。武学生入仕出官,也要经过武举(或文举)考试。由武举入仕之初,一般要到边疆或其他地方担任小头目或任基层统兵官。 &&&&&&&&武学这所中国古代专为培养军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将军事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系统之中,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的完善。它有利于武举制度的贯彻实施,为武举考试输送了较高质量的生源,提高了武举子的文化素质。 &&&&&&&&第四,在武举中设置绝伦科,是宋朝武举的一个特点,也是宋朝武举的一个创新。 &&&&&&&&冷兵器时代,士兵武艺的高低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很大。军队和民间都有很多文章作得不出色而武艺出众且有韬略的人才。为了不使这些有专长的武士有失落感,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宋朝武举特为他们设立了绝伦科。这种开始于北宋的绝伦科并不独立于武举之外,它只是在武举子们之间的部分考试内容中存在着一定差异。绝伦科举子的考试内容也考“策对”,只是在录取时放低了文章的标准,但又加大了对武艺考试的难度,要加试步射和弩踏,且所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参试者。北宋武举绝伦科对文章要求极低,但到了南宋,绝伦科性质也变为文武并重。 &&&&&&&&第五,南宋孝宗于淳熙六年(1179)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进士的授官阶别,对鼓励武进士从军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我眼中的似水流年作品征集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宋英豪岳飞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