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个心理咨询师报名的职称的,要具备什...

『酒泉心理咨询师』相关搜索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心理咨询师(三级)
热门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
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能力
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能力
发布时间:日
专业能力第一章&心理咨询员的心理诊断技能主要内容:初诊接待初步诊断第一节&初诊接待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领会、应用)摄入性谈话(领会、应用)、正确使用心理测验(识记、领会、应用)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领会、应用)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操作步骤(领会、应用)(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二)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五)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约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六)之后,应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七)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归类相关知识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领会、应用)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的重要性。(识记、领会、应用)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性质与范围;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咨询工作的各种形式。(识记、领会、应用)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识记、领会、应用)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领会、应用)语速把握适中,吐字清楚。(领会、应用)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特别是对心理测量资料的保密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识记、领会、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咨询人员不可为了获取求助者的信任而随意夸大它们的功能。(领会、应用)不许吸烟,不许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识记、领会、应用)第二单元&摄入性谈话学习目标——使用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诊断的资料。操作步骤(领会、应用)(一)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与范围。(二)确定提问方式(三)倾听(四)控制谈话方向(五)对谈话内容归类(六)结束谈话相关知识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领会、应用)根据谈话目的和你想收集的资料内容来确定提问方式。(领会、应用)确定了提问方式并提出问题后,要耐心倾听求助者叙述。(领会、应用)控制谈话方向。(领会、应用)谈话之后必须对问题归类。(领会、应用)谈话法简介。(识记、领会、应用)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态度区别谈话法的种类(识记、领会、应用)怎样提问题。(领会、应用)谈话内容的选择。(领会、应用)谈话法的有效性(领会、应用)注意事项(领会、应用)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提问中避免失误。咨询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方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作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误解。第三单元&正确使用心理测验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注意事项(领会、应用)不得乱用心理测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第四单元&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学习目标——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操作步骤(领会、应用)(一)整理归纳一般资料。(二)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三)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四)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工具,向心理咨询师建议进行心理测量。(五)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六)按资料性质进行分类整理。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考察资料的可靠性。注意事项(领会、应用)对于初学者来说,采集资料属于基本功,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烦。收集资料又是个人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在操作中应主动地体会各类资料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第二节&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如何形成初步印象对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在上级心理咨询师帮助下形成诊断第一单元&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学习目标——学习将各种方式获取的临床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确定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将各种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抽象概括出牵动各种因素的关键点。操作步骤(领会、应用)(一)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的内涵:(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二)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三)举例注意事项(领会、应用)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第二单元&如何形成初步印象学习目标——依据所获资料和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初步临床印象。操作步骤(一)使用病与非病的三条原则衡量临床资料中的可疑点。(识记、领会、应用)(二)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领会、应用)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见《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二章第一、三节第三单元&对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学习目标——学会评估求助者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操作步骤(一)逐个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识记、领会、应用)(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识记、领会、应用)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检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项指标(见《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部分)注意事项(领会、应用)获取资料和对资料分析,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保证客观性。在获取与分析资料期间,不得给求助者任何关于最后诊断的暗示,也不能为满足求助者迫切求治的需要,临时实施没有明确诊断情况下的矫治手段。第四单元&在上级心理咨询师帮助下形成诊断学习目标——在上级心理咨询师帮助下形成诊断操作步骤(领会、应用)(一)扼要地写出三份书面报告(二)三份报告提交心理咨询师(三)与心理咨询师一起讨论上述报告,接受指导形成诊断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关於心理诊断心理论断的科学性心理诊断的目标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注意事项(领会、应用)咨询师的指导意见与咨询员已形成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双方应以客观态度讨论,求得一致。遇有确实难以判断的案例,应作为疑难案例申请进行会诊,请高级心理咨询师和其它相关专家会诊解决。第二章&心理咨询员的心理咨询技能第一节&确立咨询目标与制定咨询方案第一单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一、学习目标学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识记、领会、应用)二、操作步骤(一)充分尊重求助者。(二)关切理解求助者。(三)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三、相关知识(一)尊重求助者(识记、领会、应用)为了表示尊重,有必要重视以下几点:(识记、领会、应用)首先,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一个人。其次,尊重意味着彼此平等。第三,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第四,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第五,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第六,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二)温暖(识记、领会、应用)1、温暖、热情应充满整个咨询过程。2、温暖体现在咨询时的耐心、认真、不厌其烦。3、咨询结束时,咨询员应送别求助者,告知有关注意事项,感谢求助者的密切配合等等。4、温暖、热情是一个优秀咨询员的必备素质。(三)真诚(识记、领会、应用)我们把咨询员表达真诚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识记、领会、应用)首先,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第二,真诚不是自我的发泄。第三,真诚应实事求是。第四,真诚应适度。(四)通情达理(识记、领会、应用)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第二单元&全面把握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一、学习目标学会深入了解求助者的相关个人资料。二、操作步骤(一)认真听取有关求助者的相关资料。(二)关注求助者欲言又止的信息。(三)完整把握求助者的资料。(四)对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予以保密。三、相关知识(一)明了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二)了解求助者有关资料的切入点咨询员应重点了解以下基本情况:(识记、领会、应用)(1)&who&(2)&what&(3)&when&(4)&where&(5)&why&(6)&which&(7)&how&(三)资料采集的主要方面(四)完整把握求助者的资料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第三单元&分析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程度一、学习目标学会把握各种心理问题的种类以及判断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一般方法。二、操作步骤(一)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二)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三)了解求助者的行为模式。三、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一)筛选心理问题的类型(识记、领会、应用)(二)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识记、领会、应用)(三)平谷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四、注意事项第四单元&制定咨询方案一、学习目标根据求助者的资料和问题,制定咨询的实施方案。二、操作步骤(一)明确咨询的切入点。(二)在求助目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咨询方向方面与求助者达成共识。(三)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指定咨询方案。三、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一)如何寻找切入点(识记、领会、应用)首先,是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识记、领会、应用)其次,是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入手。(识记、领会、应用)(1)从求助者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2)从求助者最根本或最重要的问题入手。(3)从最有可能成功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第三,明确问题行为的构成(识记、领会、应用)第四,了解环境和文化因素。第五,了解先前事件与后继事件。(识记、领会、应用)(二)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识记、领会、应用)四、注意事项第二节&心理咨询员的个体咨询技能第一单元&正确运用倾听与问话技术一、学习目标学习如何倾听和问话的技术二、操作步骤(一)倾听求助者的叙述,以使其宣泄情绪(二)运用开放式和封闭式谈话以澄清问题(三)运用鼓励和重复技术引导求助者叙述和思考(四)采取求助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交谈三、相关知识(一)倾听技术(二)封闭式与开放式询问(识记、领会、应用)(三)鼓励和重复技术(识记、领会、应用)(四)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识记、领会、应用)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初学者往往不重视倾听,不愿意倾听,以下几点是初学者容易犯的倾听错误。(一)急于下结论(二)轻视求助者的问题(三)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四)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五)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第二单元&正确运用咨询技术一、学习目标正确运用心理咨询技巧,针对性地帮助求助者二、操作步骤(一)运用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帮助求助者理清思路(二)运用解释技术予以有说服力的指点(三)运用指导技术帮助求助者改善自己的状况三、相关知识(一)内容反应技术(识记、领会、应用)(二)情感反应技术(识记、领会、应用)(三)解释技术(识记、领会、应用)四、注意事项(一)运用咨询技术技巧,不得超越原则,比如咨询中对求助者的问题应持中立性态度,这是原则。(识记、领会、应用)(二)解释问题时要谨慎,凡有可能触及对方价值观和信仰的言词,要小心使用,即便是咨询员与求助者在信仰和价值观上有不同之处,也应求同存异,不能强求一致。(识记、领会、应用)第三单元&咨询效果的初步评定一、学习目标能对咨询效果作初步的判断二、操作步骤(一)选择效果评定的时间、人员(二)初步评价咨询效果(三)不成功案例的妥善处理三、相关知识(领会、应用)(一)咨询效果评定的时间段(二)如何评定咨询效果(三)咨询效果不佳的处理四、注意事项评定咨询效果,要力争客观,不可夸张第四单元&咨询案例记录与整理一、学习目标在上级咨询师的指导下,学习案例的记录整理技术及管理二、操作步骤(一)做好每次咨询记录(二)做好咨询的阶段性小结(三)做好案例三、相关知识(一)心理咨询个案所包括的各项内容(二)如何做记录(领会、应用)(三)案例保密的问题(领会)四、注意事项第三节&心理咨询员的团体咨询技能第一单元&见习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准备一、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知识,清楚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及功能,并能在指导下参与团体咨询,见习团体咨询。二、操作步骤(一)学习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知识。(二)了解心理咨询师即将实施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三)熟悉心理咨询师即将实施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计划与程序。(四)协助心理咨询师做好团体心理咨询实施的准备工作三、相关知识(识记、领会、应用)(一)什么是团体咨询与治疗(二)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形式(三)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功能(四)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特点(五)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局限性(六)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类型四、注意事项第二单元&见习团体咨询效果的评价一、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意义、内容和常用方法,并对自己在见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努力的方向。二、操作步骤(一)学习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基本知识(二)初步掌握评估所用的工具及操作过程(三)协助心理咨询师做好评估的准备(四)协助心理咨询师统计分析团体心理咨询效果(五)通过自我分析、团体成员调查、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对自己见习表现进行总结,写出见习报告三、相关知识(一)团体咨询评估的意义(识记、领会、应用)(二)团体咨询评估内容(识记、领会、应用)(三)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估一般方法(识记、领会、应用)四、注意事项第三章&心理咨询员的心理测验技能第一节&智力测验第一单元&韦氏测验一、学习目标:掌握韦氏测验的实施与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二)方法:实施与记分方法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测验的实施方法(二)测验的记分方法粗分量表分(查表):VS、PS、FS智商(查表):VIQ、PIQ、FIQ(三)WAIS-RC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及功能(掌握每个分测验的内容及主要功能)第二单元&瑞文测验一、学习目标掌握瑞文测验的施测与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联合型瑞文测验(CRT)(二)方法:实施与记分方法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测验的实施方法(二)示范测试方法(三)测验的记分方法:原始分数、百分等级、智商(IQ)(四)瑞文测验在我国的修订情况第三单元&比内—西蒙量表一、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比内测验的施测与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中国比内测验(二)方法:施测与记分方法三、相关知识(一)测验的实施(二)测验的记分原始分总分:原始分+补加分智商(查表)第二节&人格测验第一单元&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一、学习目标掌握MMPI的实施与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二)方法:实施与记分方法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测验的实施方法(二)测验的记分方法(三)MMPI的临床量表及其意义(四)MMPI的效度量表及其意义第二单元&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一、学习目标掌握16PF的实施与记分方法。掌握16PF的次元人格因素及特殊演算公式的应用。二、操作步骤(一)工具: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二)方法:实施方法记分方法次元人格因素及特殊演算公式的应用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测验的实施(二)测验的记分未记分前,应先检查答案有无明显错误及遗漏,若遗漏太多或有明显错误,则必须重测以求真实可信;原始分:一般用模版记分,模版有两张,每张可为8个量表记分;标准拾分:通过查常模表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拾分;按各量表标准拾分在剖析图上找到相应圆点,将各点连接成曲线,即可得到被试者的人格剖析图。(三)次元人格因素及特殊演算公式的应用1.次元人格因素2.16PF的应用第三单元&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学习目标(一)掌握EPQ的施测与记分方法。(二)掌握EPQ的剖析图分析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二)方法:实施与记分方法剖析图分析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测验的实施与记分(二)剖析图分析EPQ量表剖析图E和N的关系图(三)各量表的简要解释第四单元&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一、学习目标掌握CPAI的施测与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略)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第五单元&大学生人格问卷一、学习目标掌握UPI的施测与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二)方法:测验的实施与记分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UPI的实施过程(二)UPI的记分方法(三)UPI的历史与构成第三节&心理评定量表第一单元&SCL-90一、学习目标(一)掌握SCL-90的项目和评定标准。(二)掌握SCL-90的记分方法和分界值。二、操作步骤(一)工具:90项症状清单(SCL-90)(二)方法:项目、评分标准及统计指标的计算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项目和评定标准: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每一项目均按严重程度采取5级评分制。(二)统计指标总分因子分(三)适用对象与常模第二单元&抑郁自评量表(SDS)一、学习目标(一)掌握SDS的项目和评定标准。(二)掌握SDS的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抑郁自评量表(SDS)(二)方法:项目、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方法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项目和评定标准(二)结果分析总粗分:20个项目各项得分相加,划界分为41分。标准分:总粗分×1.25,划界分为53分。第三单元&焦虑自评量表(SAS)一、学习目标(一)掌握SAS的项目评定标准。(二)掌握SAS的记分方法。二、操作步骤(一)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二)方法:项目、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方法三、相关知识(识记、应用)(一)项目和评定标准(二)结果分析方法总粗分:20个项目各项得分相加,划界分为40分。标准分:总粗分×1.25,划界分为50分。(二)操作技能部分考试内容1、面试考试内容:心理初诊接待与基本心理咨询方面的面谈技巧和基本职业素质。2、操作技能综合考试部分(为操作技能相关知识中标识“应用”的内容)心理初诊接待、基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使用方面的技能。&
相关热词搜索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时间120分钟 共150分 参考2323人
您好,今年广州市咨询工程师过关分数线...
您好,2016年广东省咨询工程师考试复核...
总题量:14382包含科目及题量:2016年章...
你好,注册测绘师考试的考点很多,建议...
  考职称网了解到,为做好2015年度一...
  考职称网了解到,报考资格审查人员...
您好,宁夏地区今年房地产估价师考试时...
您好,2016年宁夏地区房地产估价师考试...
  您好,考职称网了解到具体考试科目...
  考职称网了解到福建省2016年注册测...
您好,北京市2016年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
您好,我们初级审计师的题库是可以免费...
您好,我们金融风险管理师的题库是可以...
您好,广东省2016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报名...最新历年真题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 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最近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在日即将施行。
之前,有很多的同行和前辈都谈过类似问题,从我刚入行时就读过相关文章。而到今天我自己讲述,岁月已经滑过了10个年轮,不由感慨万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谈论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既显得非常必然,又显得敏感复杂。
内容安排上,和心理咨询相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不可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篇文字里完全说得了的。本文立足现实,整体梳理,秉笔直书,那么文字难免厚实。尤其作为职业化的严谨是我身上自然而然,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所以,每个部分均有标题。读者可按兴趣阅读。一次看不完很正常,有空有闲心了再看。最后,不看也是很好。
&&&&&&&&&&&&&&&&&&&&&&&&&&&&&&&&&&&&&&&&&&&
&第一部分、能活着
这样一篇文字,是回应近日其他社会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第一个小要求,“请问成为心理咨询师,大前景如何呀?”(那么,我就不可避免的走向大。这里我的回答已经很明白了。大,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真正的问题是,你想成为一个活下去的,小的心理咨询师么?
而我做的工作,更多是“小”,小到近乎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宇宙,小到听见那些在社会人群内听取不被听见的人,小到看见这个社会看不见的地方。甚至小到我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混入心理学队伍的一个小咨询师。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完美且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时空间,一个个沉默的瞬间,一个个小时,一个个小案例的解放,铸就了今天的我。
物质环境决定了初始条件,决定了基本生存格局。扣除每个人自我陈述总不免美化的成分。从心理咨询国内开始直到现在,包括纷纷远去的同学,面对的不同来访者所共同面对的生命前景。如果不能说真话,我也不学前人的做法,曲笔隐晦,禁忌重重。我就阐明事实,有所针对,实话实说。否则,就违反我写这篇文字的目的。
那么下面,我就来说小,小到只有我一个人的心理咨询之路。
如果要成为一个科学意义上的标本,如果这个标本是我的话,那么我愿意说原始真实的材料,我的心理咨询之路,选择最普通基础的部分来呈现。因此,这既不是什么心理动力自我解析,也不是什么文学典型,更不是躲在教科书后的多少条目,因为我觉得,那些都是相当程度上的伪装。
& 意外被咨询
2002年的秋天,我写小说陷入低潮卡壳。
百无聊赖之际,我去了一个半公开心理网站。一方面进去启发灵感,收集素材,另一方面是看看他人的生活。说起这个网站半公开,因为注册才能看到内容。逛着遇到同城的一个人,发邮件说约我谈谈。对方告知了电话、姓名和职业。出于社会警觉,我回的邮件就是“没钱”。
原以为打发了,不料对方竟然回答没钱也没关系,过来聊聊吧。
这一年的深秋,天气愈发寒冷,去的时候是晴天,但要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见一个陌生的人,仅仅凭网上共两封邮件,确实奇怪,没有更多交流。早上进入大门,到了约定的四楼,门口随口一问找谁,对方几个老阿姨就直接告诉我等下。
那个地方并非传说中的“心理咨询室”,就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
他出来了,大约是光线的关系,带着点阳光的气息。握手之后,随手指了个地方让我舒服半躺坐下。我忘了他具体说了些什么,似乎只是让我说点近来情况。
我说的内容大致是事业的挫败,无力坚持,难受茫然。从来我都是失败,愧对父母,自身毫无建树。原以为写小说搞创作能有出路,但我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父母当然这样一口气说了大约二十分钟或者更久,才觉得说完。之后,我让自己疲惫瘫坐在沙发里。
“人生是不完美的”他叹了口气。
我却是一愣。
这的确不像是我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听到的声音,从没有过。原本我是准备好接受父母、社会其他人劈头盖脸的建议、指责和评论,那些我很熟悉,比如“你这样做不对,你必须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做”、“都是你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是你的责任,你应该出去马上工作”。
尽管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也包括岁月渲染模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吃惊、恍惚、诧异与震动。简单说,就是愣住了。
这种情况有点像你已经接受惯了社会的回应、父母的回应、包括周围人所有社会性、呼吁性的回应后,忽然一种来自外星世界的回应。你甚至本能准备好防御,准备好抵抗,准备好承受外界的评判。
我能够回忆起的是,之后我的身体还在活动,嘴巴还在发言,甚至条理清晰的宣泄着情绪情感。包括走出,几天内都是有种晕呼呼的感觉。走出踏在外面晴天的地上,觉得地面都是松软温暖。我感觉自己活了,或者用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接触到这个世界,而非过去压抑紧逼却疏离僵硬的感受。虽然时间是寒冬,当地阳光明媚,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不知任何季节的温暖中。
这仅仅是一个没有咨客可接的咨询师,遇见另一个陌生人的一次相遇。
这种感觉让我事后非常诧异,想重新整理清楚思绪。于是重新打开邮件,才知道我被咨询了一把。他在邮件里说的很明白,他是咨询师,找我聊聊天。
虽然这之前我曾以为,吐露内心的声音,变成文字是我最喜欢和最追求。这时才发觉自己更喜欢人与人在一起,而不是书本。“这东西好,比我追求的小说好”,我对自己说。自然而然开始朝心理学方向努力,是自然而然认识到,就是喜欢,并没有太多崇高口号。
另一个地方值得回忆的是,他事后问过我感受,我提到很好,但随之开始建议,原话的大意是“就是感觉有点冷,是不是温暖点,会更好?”
从他的反映来说,并不愉快。他回应“我是善意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心里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直觉,就是这可能让他有点受伤,其实我也是善意。我不知道回馈更好的东西,或者我原有的世界里就这些东西。
以我今天的眼光来看,已经能够得知让自己震撼的东西是什么,是共情。他对我做的,恰好是我这一生都在不停做着的事情,在共情别人,共情这个世界。简单说,因为他的出现,我无意识世界首次和现实的世界对接了。
后来彼此又联系几次,若干年后,我在专业的咨询圈子里没有再看到他。我想,可能他放弃了吧,希望有天还能再遇见。
还有个原因是现实处境,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是需要教育或心理专业学历,才有考试的资格。因此,我能够做的就是网络回帖,有机会就回。
最初的震撼逐渐消褪后,我开始在那个心理网站拼命回帖。曾有人问我,你今天这样是因为当初就立志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么?我的答案是没有。当时我甚至没考虑过更多,就是回帖,不停回帖。那个国家考试资格让我感觉距离很远,门槛很高,心理咨询也跟我没多大关系。事实上,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回帖。
那些最早回复的帖子里,今天看基本是垃圾。我网络回复的很烂。尤其是当我点开若干年前回复,感觉简直惨不忍睹,自己都不好意思看下去。我庆幸的是,幸好没多少人听我说什么。
在我回帖的过程中,还陆续认识了一些人,包括一些正牌咨询师。因为我持续不断的回帖助人。
那些人以为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从没说过自己是。有个男心理同行私下里成立了一个群,当时不少有职业资质的咨询师在里面聊天。可能因为对方看见我持之以恒,毫无报酬持续助人,而觉得因此我就是。当时我确实没有勇气去否认这些。这不是因为虚荣,仅仅是缺乏勇气。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也没有这样正面问过,我没机会说出。
在群里时,我后来遇见一个老头。我有些奇怪的是,同样是咨询师,四周人竟然都听他的。他也总是沉默,更多时候仅仅事后淡淡总结下,基本没有反对的。或者有反对的,两三招就被他搞定得心服口服。有一次,当他跟我聊的时候,随口说出我没有让他知道的内容。我问他。他回答,这是我的潜意识告诉他的。
这个人也是我从“网络中”拣来的,若干年后成为了我的督导。
我持续的回帖中,陆续网上认识了一些国家教育制度内的女性。她们资格考证,然后去考了。取得了证书,她们又无一例外的消失在社会的人海中去了,没有继续从事这份职业。
当别人津津乐道于考证时,我很少想这些事情。我第一次能跟他人聊内心困惑时,也让我很专注。因为这是比小说,比幻想还要更有意思的事情。我发觉自己喜欢活生生的人永远多于理论或职称之类的东西。
我早年学的是法律,后来改写小说,都半途而废。另一方面,专业要求限制了我去报考心理咨询师的可能。在这期间,我工作了,在国内的一个媒体公司里做策划。我还是坚持不断的回帖,这似乎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心理咨询与我的现实世界似乎是两个不同世界。
上面被意外咨询和网络回帖,很多年后我告诉其他心理同行,对方也不明白,我看出来了。另外还有些心理同行似乎为我神出鬼没的咨询风格所困惑,问我途径。我指明这么一片文字帖,像是指着一堆庞大垃圾场。他们笑笑离开了。我记得这种兴奋交流后的失落感受,而自己就是在这堆垃圾中找到生存途径。
若干年后,我得知这是心理评估中,动力最弱、关系最遥远、也是最没有可能性的咨询资源。就如同更早的时间,人们甚至告诉我,网络咨询基本没有可能办成,也没有用。而在我最早写小说时,也有大量的人很有经验告诉我,做这个是不行。我直觉到可以办成功,但没能坚持下来。那个网站就是今天全球最大的中文小说网站,起点中文网。而我曾是这个网站最早签约的VIP作者。因此我很早学会了相信自己的直觉行事,而非听一些社会大多数的人论断。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预测判断,它们大多时间是准确可信的。
大约2006年期间,我遇见了一个女性心理求助网友,聊了两年。我当时并不知道心理咨询还会有什么危险,也想不出什么危险。专业书中提到的危险不足以让我震动,因为我没经历过,尽管充满好奇心,但仅仅凭着苍白的理论就能够说服我显然很难。她后来给我带来了很大伤害。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中国社科院有心理大专学制,网络函授,就为这些无缘考心理咨询师的人准备的。我报了名,趁着网络函授的机会,考了证书,终于混进了心理咨询师队伍。
&天生咨询师
我小的时候特别爱听故事。无论什么故事都喜欢听。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去大便,诱惑我说讲故事。我就去了。结果什么都没有。他又这么干了几次,我再也不去了。
之所以免费咨询让我投入,一方面只是回馈更多的陌生人,这种期望单纯直接,有时也虚幻;另一方面却相当于感召,被心理咨询精神所感召。相当时间内觉得对自己满意。让我感觉到自己价值。2008年那个女性网友,忽然间我一点也不想跟对方聊下去,更不想联络。这是个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女性,至少我的外地同行曾告诉,她将一个咨询机构内所有咨询师逼的无法理解,接不住。这里面或许多少有我的虚荣作祟。但最主要的,还是出自人性天然的关切。只是在当时,我还看不见背后的危险。
为此,我特意介绍给了前面那个“聊聊天”的心理同行。出于专业原因,必须先陈述案情,那人第一反映是咨询师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个案很难搞且恐怖。
我当场苦笑,太晚了。
在这之前,我还无法领悟到人际间存在有潜意攻击这回事。而当我想抽身离开时,对方开始拼命诋毁诽谤。显然,我丝毫不计回报的网络回帖,遭受到外界不同层面的质疑,打击,那个网友在知道我的地方,拼命告诉他人,不惜一切代价,向外界表明我给她造成了极大内心痛苦。
为此我求证过另一个相当权威的心理老师,也在个人体验期间被督导“修炼”过。
那个心理老师是闲聊时听到后,仅仅问了句:“对方有付费么?”我回答没有。他简短回答:“如果没有付钱,你有屁的责任。”
这句话对我有很大帮助,能让我理清责任有限性的存在,不被他人想法或者期望控制、淹没。
我督导则是在一次分析中,完整讨论了心理咨询中设置的意义。这是我在个人体验中,他唯一的一次,用整个咨询时间,来具体讨论一件细小事物背后透露出来的各种含义。我当期内心的痛苦甚至为此被完全搁置。而这样的处理,对我此后的咨询道路影响巨大。
——在当时这引起我内心隐隐不满,但如果放在整个人生历程来看,这一次的处理又是如此的恰当沉重。
说到这里我必须得承认,做心理咨询本身还是需要一些天赋的。就以我而言,最大的天赋是共情。这一方面,也是我必然会遭遇到类似罗杰斯之流遇到的坎坷。性格决定命运,天赋也会决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尤其是看到前人犯过的错时,这一点不免让人唏嘘感慨。另一方面,却是我在以后的咨询生涯内,又最不怕咨客说出类似“你共情不了我”的质疑。
因为这时我往往会轻松,微微狞笑,然后去共情一下顺带证明。结果,来访者往往因为你共的更深且精准,痛的死去活来,继而对我怒不可遏。在冲突之后,咨客再也不会质疑这一点。我能记住的是咨客内心的疼痛,因此现在很少做了。
这在后来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我督导解析时,忍不住用了“天生的咨询师”来挖苦调侃我。第一回,我没明白啥意思。就问他,他说:“你不觉得把天生就是咨询师,生活中永远也没有自己,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么?”当时我没办法将此太当回事。因为有更多的痛苦等待着我去面对。
也是2008年,我爱上一个女人导致精神崩溃。
在某一天夜里我忽然察觉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危险讯息,按照专业点的话说就是精神分裂的早期征兆。通俗的话将,就是快疯了。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明白这发生了什么。于是紧急联络了督导老头,开始人生第一轮正式的被心理咨询。
在内忧外患的时刻,开启了第一轮被心理咨询,当然专业好听点的说法是自我体验。这和我之前自己做的咨询完全不同。我的内心极度痛苦混乱,你甚至都不明白这些痛苦从何处而来,却又撕心裂肺。在痛苦困惑的时候,我问过督导老头类似的问题,他回应:“人格重塑。”
——四个字从黑暗的夜里飘来,带着夜的气息,却又奇异的温暖。
这是我之后敢接也能接精神分裂的一个直接原因。我并不十分恐惧精神疾患,其中的一个缘由是,我似乎能够根据自身经历来评估所能受到的可能危险。历经了个人精神世界极大的危机后,我变得可以治愈对方,但在危险程度上清楚。我在专业咨询中,从没被我付费的病人真正伤害过。更多带给我持续伤害的,其实来自于生活世界。
首次心理被咨询期间,我失业或者说主动辞职了。
虽然我之前干很多事。几乎任何一样事都能够让我今天回想起来自豪,但在辞职改行做心理这件事情上,却是我表面上最主动,其实内心最被动的一次。因为当时我没办法继续承受下来。对于当时领导的挽留,我说了句是真话却也不全是真话的话语。“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还有一层次要原因是:如果我无法以自己的内心这样活下去,那行尸走肉将是一种苟延残喘,我决定选择另一条路。
第一次心理被咨询进行的很彻底,我的社会活动能力很快解体,然后是自身奄奄一息。条件并不具备时,冬天的夜里,我是在寒冷的黑暗中等待咨询开启。我习惯找的地方是一个小花园,每周六夜里8点开始。习惯的位置是中心花坛木座。经常盯着的景物是一棵树,背景是寂寥匆忙的城市,偶尔呼呼的轻轨从我的视野中穿过。冬天在户外持续的咨询,我的手经常会很冷,只有咨询的手机是滚热的。
我忘记了所有,甚至无法也无从得知手机打长途其实有优惠途径。几乎像一个活死人,艰难活在这个世界内。在当时,我甚至不知道是否能够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超过我过去人生任何一次困难。
说件有趣的事情,在心理被咨询结束后,有一次中国移动主动打电话进来,因为对方觉得这个手机总是在黑夜打长途,不计任何后果的长时间通话,因此怀疑被盗号。我告诉对方,没有。我是自愿在打。
在自我体验期间,我也似乎尝试过其他工作面试机会,但我身上过去一直有的,伴随很多年的共情能力忽然一夜之间消失。天生咨询师至少死了,沉寂一阵,可想而知,我的这些面试经历异常糟糕、沮丧和茫然。当我在体验中提及,老头很镇定回答:“会回来,到时候会除了原来的一种,还有新的一种。”
一天夜里,被咨询像往常那样快结束时,老头忽然说:“我们暂时可以结束了”。“怎么了?”我诧异问。他告诉我,可以休息一下了。
结束的第一次被咨询,更感觉到突然、悲伤和茫然。由另一个旅途的伙伴轻轻说着,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我生性压抑敏锐,没有结束的惊喜,更多结束的惆怅。我当时能感觉到双方在这场旅途中的疲惫与艰辛,而且某些瞬间,老头的走神。但他毕竟把我带出来了,从内心炼狱的深渊处。
他不出名,却很实用。我家里从没有足够好的父母,常年争吵、相互责怪。他对我咨询外的要求,有时满足,有时拒绝,却总能在最危险时刻出现。他是个低调务实的老头,讨厌名利职称,看轻所谓的学问,却更多专注于自己想知道的学识。咨询内常常长时间沉默,偶尔说话似乎漫不经心,杂乱无章,却又兴之所致,举重若轻。内心地狱深处、再深处,总是笑笑而过。
家人对我的选择很不理解,觉得我应该尽快出去工作。而我想正式做心理咨询,当在体验中告知督导这一想法时,他觉得目前国内心理咨询的市场并不成熟,不建议我走这条路。
我能够理解督导的苦心与担忧。从我看到听到的和四周的压力而言,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甚至包括最早被咨询那个咨询师,也没有选择这样道路。
这一次,我没有听所有人的。
当我的家人后来问我时,我的说法是,让我40岁前坚持一次自己喜欢做的事业。我母亲不无担忧的问:“如果40岁还这样呢?今后生活怎么办?”我回答:“那我就去死。”
结果,我家人没有再问过。我也还没有死。
& & & 能活着
被咨询结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有两个人找我,都是仅仅做了两次咨询就结束。
当时的我像是刚从地狱中,血肉模糊的蹿出来。有一个咨客甚至很多年后还盛赞我是个令人尊敬的咨询师,这让我有点啼笑皆非。因为我感觉更多是自己的问题,那时所能做到的就是实话实说,当对方告知我离开时,如释重负庆祝。
当然我想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其实更擅长在内心地狱中陪着人走。当时恰好是对方最痛苦的时刻,恰巧是我在场。
过去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接咨客。顺便尝试加入专业同行团体,也就是朋辈督导团体。事实上在相当程度的时间内我异常愤怒与失望。愤怒与失望的是那些看起来更专业的同行为何对咨客们灵魂深处的烙印缺乏敏感与察觉。这些同行承受了我的愤怒,今天回忆起来似乎更多是我的标准。即便是待在这样的专业团体内,也无法抹去我内心孤独。虽然我坚持了很久,后来离开了,但依然感谢他们的包容。
对过去团体中其他同行的要求,很多时候显得苛责。这是我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的问题。正如同我可能不会是一群心理工作者中出刀最快的,但通常会是最准的。这其实源于甄选材料的不同,我手里经常很少有一块完整的材料去仔细端详,更多时候是从一片东西中嗅到更多的气味。我干的更多的事是从隔绝的网络中,或文字或片段,捕捉贴近他人的灵魂气息。就如同我所擅长的网络咨询,事后我才知道这个途径可能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难的。
而我的这种期望毕竟对我的同行们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生存环境不同,所塑造出来的咨询路线也不同。况且我从开始参与直到被体验,大多是处在远程电话和网络之中。
我带领小组完全是撞上的。到了2010年,有个团体快解体时邀请,然后我回答:“带着试试看吧!”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尽管我今天也带了若干年的小组,但还是得承认,我更喜欢和擅长是个体咨询。虽然我带了若干小组,其实依然不是很会带小组。
这样很长时间里我都待在网络,以至于我去现实世界的咨询机构中谈时,我说自己擅长做长程。结果被当作肤浅无能的人请出来。我决定单独干。
是我的咨客们大多愿意把咨询变成长程,因为咨询他们感觉到真实效果。而社会上的咨询机构,似乎更需要一个主要培训兼职咨询的专业角色。当然,如果有一天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咨询劳动养活自己时,你会发觉自己不那么需要机构保护了,就如同我们的咨客有一天长大,能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不再那么需要咨询师。
在有一段时间里,我似乎相当幸运,总能消灭万恶的“脱落率”。直到有天一个咨客打破了这个记录,也让我卸下了肩上负担。我意识到自己无权主导一个人是否痊愈,但似乎能够负责的是他如果每一次到我的咨询中,我付出相应、令双方暂且满意的劳动。
我是一个劳动者。
还有就是曾有个新手咨询师到我这里督导,然后对方又去了一群心理专业人员队伍中,我断言她将是这群人中最“能打、能接咨客”的一个。这源于我对专业或许不熟,但对咨客很熟。结果后来她做到了。
很遗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又让对方走慢一些。为此有相当时间的不愉快,最终她离开这个行业。这让我有些伤心。我其实期望她能走的久一些。
这些也让我对那些其他的精神科同行有了一些了解,因为在我的角度里,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收入与自身存在的平衡。但如果他们一直像我这么干,肯定很容易心神崩溃。因为他们面对的职业环境限制和咨客更多,很多时候无从调整。所以,他们变得不会像我这样贴近敏锐其实是有更深刻理由。
是时代的背景,网络兴起,能够让我这么活下来。是咨客的钱供给了我的生活。我给予让对方得到他想要的治愈。我也并不担保每段咨询都能最终治愈。即便有了一些经验后,我还是经常容易迷惑于咨询中发生的一切。
另外,还有个咨客曾到我这里来,在相当时间里都宣称毫无收获。第一轮咨询结束后,我邀请她最终来告知,咨询中发生了什么。她最后回答我,“我从没想到心理咨询会这么狠,这么痛。”这里感谢她的回应。事实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也很困惑。当我一直信任对方说的毫无效果后加大马力,没想到最终的结果会是这样。没办法,我有时就是这么容易受骗上当。
最近一个咨客问过我一个问题,就是咨询这么多年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有点蒙,当场搜索枯肠想了,最后只有回答:“能活着。”当众人都那么行尸走肉地活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那么活着。当活成为一种外界桎梏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那么活。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我准备好的时候,开始自我体验;同样在准备好时,迎来了第一个咨客全程做下来;在这之后我遇见很多咨客,包括那些被心理大师们无法治愈的案例。我对咨询案例并不恐惧,也不觉得非常难。我也从没接触过什么十分正规系统的培训,花钱最多的是两样,一个是当初考证。另一个是被咨询以后,在我开始执业的常年督导。
有一次,一个咨客在咨询很久之后才告诉我。“你的咨询跟别人不一样。”我有些好奇,“怎么不一样了?”
“就是不一样。”
这是身经百战的咨客的回答,之后听过若干次,直到我不大想知道回答。我知道的材料是,这些咨客精神科医院治疗后没有效果,基本宣布绝望,但当事人还想试一试。同行之间,我一律尊敬,但他们离我太过遥远。直到有一天,某个咨客控诉我对某个大师过于吹捧,我才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没接触过什么大师。更多来源于道听途说,避免麻烦。这是一种防御,不想跟主流社会的专业大师们牵扯。
对大师的一些诊断,我相当注意,那些像是黑暗中飘来的一个碎布、片段,我觉得这其中一定包含了某个陌生同行看见眼前咨客的一个侧面。这是我无法见到的视角。
在心理咨询之路上,我犯了足够多的错误,并且今后还很可能犯下去。但我不准备就此歇手。我又是个足够幸运的人。据我所知,当年考证班级里的人,95%的离开了心理咨询。
我是唯一的一个这么古怪的,却职业化存活下来的一个。
我得感谢这些途中的错误,它们让我看见了人性不同侧面,加深了我的理解。我想没有这些错误,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也包括之前提到的错误,虽然当时看起来很吓人,但或许是珍贵的礼物。能够带着错误愉快活着,这样的活着是自在真实,也是舒服的。
简而言之,能活着。
对于那些想走心理咨询道路的同行,包括提到的问题,什么前途、学历、科班、培训、人脉资源等问题,我的总结很简单:
如果当你感觉危险时,需要个人被咨询,就找个看着顺眼、有经验的去被咨询。
想在这一行生存下去,可能必须经过被咨询阶段,体会到当时的感受。
前面说的大背景下若干艰难,你在经历,来访者也正在经历。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内。
我从没做过什么义工救济之类工作。你的面前,并不存在什么途径,途径是自己走出来。
心理咨询师就是一名劳动者,干活属于多劳多得。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万试万灵的权威道路,也不会存在完全一样的咨询道路。
其实,你什么都可以去干,要内心准备好犯错的可能。
&&&&&&&&&&&&&&&&&&&&&&&&&&&&&&&&&&&&&
第二部分:新的形势
先说新的形势。《精神卫生法》一出台,很多精神科同行都在或已经讨论这部法律,有好些性急的,体制内的心理治疗同行已经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国内心理治疗要大发展,那么要怎么发展?
而与此同时,社会其他层面,精神科同行限定太死,心理咨询同行大多不语,新闻媒体忽视,法律界失望,以我国幅员广阔,此起彼伏的情状,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总之,与之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群情汹汹相比,出台后显得太过平淡。
那么,为什么要拾起这些太过平淡的反映呢?这些社会各界反应,看起来像是末端小节,但在实质上是过去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此后再起波澜的机缘。由于这其中除了心理治疗领域,其他行业态度大多或掩或隐,我们的视角不妨就先从跳出来的心理治疗看起。
先套用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来形容,如果《精神卫生法》规定了精神科医院应当开设心理治疗科室,求治者来到医院马上可以接受到精神医学诊断,然后分流,同时接受到精神科一生的药物治疗配以心理治疗师的心理治疗,因此心理治疗科室增多,这可以言之有理。
但得注意:这是理想状态。
别的不谈,单从现实结果来看,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彻底割裂,显然已经足够让一部分心理治疗者清醒认识到,上层建筑并非总尊重学术发展,而学术理想也不等同于实际呈现。就这部法律而言,从征求意见稿、最后出台、后续解释来一一分别观察,未来前景肯定不会如同某些心理治疗同行想象中描述的那样美妙。
其实这其中,又递呈出四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多方博弈,不欢而散
首先来谈主要社会矛盾。《精神卫生法》一再催促上台,其缘由是要针对目前社会普遍反应强烈的“被精神病”现象。
从近年来普遍反映的“被精神病”现象而言,数年内普遍曝光若干新闻事件中,当事人无一例外向外界宣布,自己被精神科医院伙同亲人绑架至精神病院内,财产转移,人身自由剥夺,冠以“躁狂症”或“双相障碍”等等病症后,忽然之间没钱了,人自然也就自由了。
这背后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否被精神病的问题,而在处于“精神病”或“疑似精神病”期间,当事人的财产权是否受到法律保护的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精神疾病期间,人身自由权利限制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但是很遗憾,这两个问题在精神卫生法当中,第一个问题并未提及,第二个问题是一带而过,仅仅说是精神医院配合公安机关执行。
可能有的专家觉得我这么说不重要,因为精神病人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等等因素作用下,无从分辨其中差别。但是,这部法律其实面对的是社会上健康人群回应。
而且,这背后是有推手,有即得利益集团。那这个集团是谁?就是律师阶层和广大渴望自身利益收到法律保障保护的人群。
任何一个措施,如果连面对的主体都没找对,由此启动的回应还能精准么?更重要的是,即便你遇到“真精神病”,估计这部法律也不好使了,这时还得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活,该吃药就吃药,该治疗就治疗。但这个药可不是给健康人吃的,更不能乱吃。
因此,看起来是多此一举,其实不是。
——不过,没有正面解决,未必是没有考虑解决过。也可能是因为针对的对象错了,因此很多事情自然看上去就成了无解的难题。但如果找准了对象,也很简单。
解决方案无非是这样,个人精神病发作期间或者疑似精神病期间,其财产全转由其个体代理律师处保存,维护。这样,就回应了律师的嘴,也安了普通人的心,似乎可以较好的解决第一个问题。
而第二个问题,人身自由权利。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但如果参照前面前一个问题而言,这里不难推导出答案,就是其中加入个人律师进来。你律师不是想要么?给你。
而实证数据表明,从现在家庭系统治疗来观察,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内,其家庭成员具有认知扭曲方面的问题,高于普通家庭。但这并非意味着当事人或其家庭成员,患有精神疾病,仅仅指一个家庭系统内极可能存在有病理性心理因素。这个结论事实上是结合了社会、生物和心理三因素得出的。因此,属于科学认识部分。
实际上也就是说,如果单从治疗的角度,将这些问题大多推给家庭并非合理,这是先天条件。而将更多社会的责任还给社会,有助于捍卫精神病人权利得以实现。
尤其是针对一个家庭而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家庭承担过多责任,同时也剥离一部分给社会,给律师。而医疗机构也只承担医学意义上的责任。这叫各司其职。想想看,万一以后再打起官司来,多了一个盟友,而且律师肯定是顶在前面,那也是别人擅长的主场,跟己何干?高招啊。
理清这一层非常有意义。也就是说,该限制人身自由时还可以限制,但事实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送给法律。而且这一措施基本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具体操作起来,避免了许多后续问题。又获得了一个“免费”律师,何乐而不为。而律师一旦拥有了反对的权利,在个人权利与医学诊断冲突时,大多时间就势必成为帮手。
打比方的话,这就好比一个人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然后找来三个人,律师看着,精神科医生说了,“这人是需要强制治疗”。结果本人反对,律师说了,“他本人反对,我得尊重他的权利”。那精神科医生就说了,“行,那今后你承担责任。”
但如果精神科大夫一走,律师马上叫回来,说:“行,那我签字。”
这个责任承担不起啊。万一这个病人真以后做了什么事件,律师不能也不可能就这样负担起医学上的责任。但是,看起来复杂繁琐,但这一手是必须做的。就如同心理治疗中的设置。心理治疗中,有些甚至等患者治疗好了也未必用到的招数,但如果不做,一旦发作时,心理治疗就很容易崩塌。
那么这么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第一、接受法律的监督,多一层监督。第二、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粗暴。第三、多一个潜在的反对对象。换而言之,这样执行的缺点就是程序会麻烦,但事实上避免了此后可能更多的麻烦。
如果我们综合这一历程内的角色关系,对比好处与坏处,优势与劣势,就不难发现,益处远远大于害处。也就是说,客观上造就了今后患者处在更加文明和人性的治疗初始情境。其实是三方获益,三家都赢,无非自己要多受点律师的监督,不能无法无天,何乐而不为呢?
结果很奇葩,精神卫生法这么“坎坷”又“奇特”地出台了。
最后是谁都不满意。精神科觉得不爽,心理治疗觉得受限制,心理咨询瞅瞅,大多沉默等等。老百姓不屑,律师还在嚷,这制定的是什么滴东西?
&第二个现象:一厢情愿,学术分家
话说到这里,背后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角色就不难察觉出来了。
单从《精神卫生发》制定的过程中,就有各路诸侯盯着。且说外部势力有新闻媒体、有网络、有律师等等,内部高层分全国人大法制办、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等。如果单就精神卫生而言,有分为精神科、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三兄弟。
这里其实换一个垃圾狗血电视剧来出演,往往会比较具有喜感。比如这回出场角色是老大是人民代表大会,老二是卫生部,老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老大就开话了,“这阵子社会反映很强烈啊,要制定精神规则。老二,这会得收拾你了”。老二一听,立马说了,“这事儿得叫上老三才能办。”
老三在家接到信,一嘀咕觉着事情不对,马上推脱说:“你看我这家大业大,再说这会收拾老二呢。我可来不了,那你们看着办吧。”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办了。
另外,关于老三的来历大家比较耳熟能详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这段时间天天也被外界盯着,什么巨额亏空,养老金,社会保障金等等问题和质疑,更是社会各界诸多火力集中的地方。自劳动部并入后,365行的行业管理,再加上各项社会福利矛盾,可以说是中央部门内少有热闹的地方,因此不去,老大也不好意思去请。这个其实也是有深刻原因的,来了估计也只能是被拖下水。
但现实版本电视剧还得往下演出,事情必须得办下去。
就说精神卫生内部,也有三兄弟呢。老三的家长根本就没来,现有的就变成二人对话了。谈判扯皮是少不了,这其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就不免被“悲剧”了。这个在开始几乎就已经注定。
精神卫生领域,这次三兄弟必须得到场。而且是国内第一部就心理精神方面的法律法规。那么势力最大的“老大精神科”显然不愿挨这一刀,限制自己。那么,问题这里不是谁的学问最大听谁的,这里的规则是谁的官做的最大听谁的,是官场,也是最讲权力的地方,自古皆然。这其中精神科既然在卫生部里势力最大,自然最有发言权。
有办法,正值和谐当政,拆东墙补西墙,老大最递得上话,那么,虽然挨打的是老大,但操办事务也是老大。于是,责任均摊,要从其他地方补回来,从“心理治疗二弟”那里挖一块——诊断权。
但是,光挖是不够的,二弟本来就被遗忘很久了,忽然之间变成一个接班人,也根本跟不上经济要求和形势。况且平素里受惯了老大嘴脸,也不可能长得很结实。这得抢,得掠夺资源。老二跑不了,只能跟老大融合,俩人就开始琢磨,觉着一直暧昧不清,凑近乎的“心理咨询三弟”看看长得太差强人意,还得分家产。
家产是什么?“名声”,而且是医疗的名声。
于是,计上心头,老大跟老二一商量,得,咱们把老三赶出家门。以后别沾咱们医疗的光彩,名声上得撇清。“心理医生”金字招牌一分俩,今后咱得。
就这样,老三心理咨询被扫地出门,事实上除医院以外的其他机构已经彻底失去了国家承认的学术地位。那么,这里面有没有问题呢?有。
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老大的势力太大,基本主导了话语权。在这部法律里,虽然有限制,但更多意义上反映的是精神科的公共意志。
后续的问题很多,各地精神科愿意分给心理治疗科多少资金,资源是个问题;执行到何种程度,是个问题;是否真能绑在一起干,更是个问题。可以说,客观上精神科的意志几乎绑架了心理治疗的意愿。
且不说诊断权全部为精神科收编,单说心理治疗师无权到医院以外的场所进行治疗的本身,就已经限制了心理治疗的拓展。也就是说,你只有在精神科笼罩的范围下,才叫心理治疗,一旦脱出范围了,就是违法,随时有被吊销执照的可能。
那么,为何会这样“捆绑式销售”,而且强调“独家经营权”的医疗现状呢?这个又要详细谈到精神科与心理治疗科的细微区别。
恰好是这一对差别矛盾的事实存在,也就造就了这部看起来很有用,其实必须捆绑的医疗结构。因为精神科主管开药,也就是说,按照精神科的做事方式,在医院我才能够开药,开处方药,一旦到了外面,我就是知道了也不能开药。因为买不到。但心理治疗不同。心理治疗两把椅子,有安静场所就可以。二者工作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心理治疗显然要比精神科自由。
于是问题是仅仅停留于此,就此收兵了么?是不是还会有什么后续变动,且看下一个现象。
&第三个现象:逐步蚕食,无力为继
事情的发展,并不仅仅终于此,往往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前进,甚至停滞倒退。
微妙的变化口径,来自于同一部《精神卫生法》及其后续的解读。
首先看二十三条规定: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群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降碍的诊断了治疗。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部分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再看后继解释,摘录两条:
“人社部发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只是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规定;人社部颁发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对职业技能水平的鉴定,不是执业的必要条件,且该证书只需要大专以上学历,经500小时以上培训,考试合格就能取得,不需要临床实习。目前,全国约有30万人取得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些人中大部分并不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只是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作为拓宽自身技能,改进本职工作的途径。据测算,在全国30万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当中,约有10%的人从事市场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但这些人的服务也饱受社会的垢病。其中有些人缺乏心理咨询的能力,使有些轻微患者的病情加重;有些心理咨询机构收取高昂的费用,等等。”
“由于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制度处于发展初期,心理咨询人员执业准人制度尚未建立。考虑到为将来立法留出空间,本条第一款对心理咨询人员执业只提出原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里我采用的数据并存的方式进行阐述,即两段官方解释前后参照着进行解读,因为这样做往往能够得到比较客观全面、,尽可能符合原文本来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其实说明以下几点:
1、 心理咨询做的目前属于民间行为,分商业和非商业。
2、 犯事时,民法管辖。
3、 目前即使是有执业资格的,相当于没有。
4、社会环境里,工商部门批复核准更加严格,政策上属于暂不充分授权的领域。
这种法制态度听起来似乎是赞同,比如说工商部门批准。但中国的官话自古以来就是曲曲折折,意味深长。这是非常有讲究的。
说个历史掌故,打比方说近代史上有个大臣,在光绪帝上台后写了一封奏折给慈禧,大力要求老佛爷长期执政。你说这个人是奸臣还是忠诚?很多人立刻就要下结论了,这个人奸臣嘛。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人奏折一上,离开引起慈禧大怒,被撤职查办。而且这个人叫屠仁守。在御史当中以刚直不阿而闻名,素有“西台孤凤”之称。正因为他公开说出了一些真话,而这些话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乎是很切合慈禧的心意,所以才招致愤恨。
话说到这里,上海这里这些年得到工商部门批准的心理咨询中心就只有两家。外地批准的相对宽松。但这俩月我也听说其他地方的同行,本来挂着心理咨询某某机构的,全改成或者教育咨询,或者培训咨询之类的名称,经济保障堪忧。
——官面上话素来以套话空话居多,偏偏话中藏话、话中又话、话外有音,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官样文章仔细琢磨,并且与实际结果对照起来看,才会有有所理解。
另外,听闻内部人士介绍,本来还打算不准心理咨询师面向社会执业。专家们似乎给心理咨询师安排了三档出路,一是教育部门的心理教师岗位;二是社会承认公共承认机构的资质;三是国家社区的新型社会工作者,从国家那里获得补贴。
心理学有自己专业的技能,不让其对社会执业服务,多劳多得,这个本身就是反人类社会经济。
况且,如果从人类历史上看,心理咨询或治疗如果进行的是一项劳动,那么就应当获得报酬。这里还有不准收钱?连最古老的算命都知道收钱,你让这些已经给上级部门交了培训钱的人反倒不能收钱,这不是要让别人跟你拼命?
但我们可爱的专家就是能够想出这种反社会趋势、反经济学原理的“奇思异想”。
也多亏心理咨询虽然号称有30万人马,但执业率不到10%,况且大多处于培训初级阶段。执业人士太少。有的干脆不去注册,躲进“密室”进行专业咨询治疗,或者属于流寇,四处讲学,流窜作案。
后来就是这个事也就只有我们的专家敢提,全国人大法制办到底不敢写。写出来可能千古之后都是一件很“奇葩”的历史事件。
而且还是要回到那句话,钱从哪里来?
天上掉不下来,地上挖不出来。从心理治疗面向社会诞生的第一天,就是从来访者那里拿,属于合情合理、且合法收入。在所谓的三条出路里,这其中,第一条和第三条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属于部门内的内部消化区域。第二条路要国家直接掏钱并监督,对不起,这个事儿要研究“很久很久”。
虽然这一想法脱离实际,窒碍难通。于是只能虎头蛇尾,草草了事。但这种安排虽然难以执行,但与之相适应的学术危害依然很大。简单来说,就是除了医院内做心理治疗的,但凡社会内,即便是大学,朝不保夕。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彻底失去了学术承认。
前文剥掉的是地位,后续解释剥掉的干脆是学术承认。
心理咨询是“一夜之间忽然回到解放前”。
这反映了什么?反映的是学术并非绝对重要,重要的社会势力均衡,是题外之意。法律的出台,受惠的并非全是求治者,客观上也鼓励了经济势力角逐和学术霸权的额外侵吞。况且乱象丛生,正是发展初期无序突进的本质历程,最乱的也轮不到心理咨询,而在精神科医院,卫生部自己。但这一招后续解释深得官场阴阳学的精髓,开始时似是而非,暗渡陈仓,然后再次解释时,顺带学术“霸权”,端是了得。
& &第四个现象:任重道远,有待分化
毛病总是挑不完的,一一例举的话,在《精神卫生法》的末尾借鉴样本上存在问题,在挑选甄别材料。法学存在问题,如法律移植优劣。如果我们继续挑下去,对于现今世界却并无太多意义。
通过上述若干现象与过程,我们要反思的是,这一切到底症结何在呢?这是我国心理工作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大”、
二“管”、
三“压”。
这就是一切问题的心理症结所在。这其中,又以“大”为民族核心性格,其余两个为附带心理特征。
集体无意识中,以大为美,以大自大,以大衰落,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从历史长河中说,自秦始皇开始,就觉得普天之下,我是大的。在“天圆地方之下”,周围诸国是蛮夷小国、化外小民。即便是今天,随口打开电视历史剧,不但秦、汉喜欢称我“大秦”“大汗”,即便是在宋,也喜称我“大宋”如何如何。其实宋朝的疆域也并不大。但这种大是刻进骨子里的,融入血液内的毒素,是自大,是病理自恋,也是封闭结构内的宿毒,隔三岔五要发作一通。只有鸦片战争,英国人用炮口敲开了中国国门时,国人才知道,其实自己的国度,并不大,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
我们的民族喜欢大,还表现在文化领域内,大的褒义词很多,比如大气、大方、大人、大度、大慈大悲等等。关于小的贬义词也高度集中,如小气、小人、小心眼、小把戏、小报告等。像追求大是好的,小就是不好。大是美的、善的,小是丑、是恶。
单从此刻本文中,精神卫生法订立之初,就有人提出,不如精神卫生法,改名为心理卫生法,无意识内反映出渴望大,追求大一统法律条文出现的倾向。在大的阴影指导下,一切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却又头重脚轻,断章取义,屡战屡败。
顾名思义,“精神”在现代汉语里,是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这两个词看起来很像,但其实分歧也很大。因为单从词义主体上说,心理覆盖的比精神要广阔许多。比如心理学里有个分支——动物心理学,就是实验室搞心理试验,比如小白鼠啊,兔子、狗啊。但如果你要用个“动物精神学”来使用,这个味道就不对了。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虽然词义相近,但在包含范围,对象均有不同,也只有同时关注到小,才能够明白,期间确实难以融合,况且,即便未来制作一部新的法律,比如《心理法》,包含的领域太广,注定难以成文。因此,与其说制定一部心理法,不若说制定一部《精神科医师法》部门法来的实在。
附带在“大”之后,“管”就成了顺理成章。
第二个思维特征“管”。
由本部法律制定思想来看,尚处于农业经济社会的管理模式思维,与现代商业经济社会的管理模式并不相符。精神科医生享有精神诊断权,其背后却确实缺少二级三级的专业支持体系。一旦遭遇外界攻击,应变能力匮乏,极为脆弱。而由公安机关强制执行的法律条文本身,其现实操作性与公民人权本身之间,未留有更多让社会参与商榷的空间,公民患精神疾病期间其私有财产并未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也未充分体现出来。
这个世界从未出现过丝毫不可能犯错的领域、行业,就像我过去一篇文字里替医学领域同行、包括精神科同行说的一句话,“医闹”现象国内医院的普遍出现,有些人其实不是来找的医生,而是想找的是阎王。好像人进了医院就一定能治好,万一死了就大闹。那么,这个活估计就不是人能干的,而是阎王管的。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精神科医生也是人。
在精神卫生法的法律法规来讲,更多体现在限制方面,缺乏透明度,与现实社会矛盾与结构文化需求接轨,尤其是前期宣传口号上失之于空洞抽象,并未有具体规定行政机关如何执行。相反在规范限制上却相当具体,事实上并未起到精神卫生与社会生活的疏导交流作用。虽然法律是有规范社会的表现,但从其根本目的而言,是调解社会关系,处理矛盾,让社会各个层面增进理解,相互协调的作用。
现实处境压迫和教条框架束缚下,只能让精神科医师更形孤立。
据相关数据统计,医生职业特征是自杀率较高,其中又以精神科医生自杀为翘楚。对此,官方的解释是医生容易拿到药品,如果选择自杀,更加擅长把自己弄死。
对此,心理学专业解释是,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内心无力承担病人对自己的投射,缺乏自我察觉,在压力下,尤其是内外冲突的状况内极易产生自我毁灭的念头。这一观点来自于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学派,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为美国欧文亚龙先生。
遗憾的是在大一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重规范轻协调、只顾头不顾尾、只管嘴上舒服不管现实情况变化的法制弊病再一次显露出来。因此,制定后引起的诸多社会不满与冷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三个思维特征“压”。
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目前采用的是社会主义集中制原则,《精神卫生法》指定方针不着眼于扶助联合专业,以切实增益全国精神文明程度,而是分割限制,以均衡姿态维护国家的安全。这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却属常见,明清两代尤甚。
法规的制定,不是谁实践经验最多、最了解情况去做制定,而是由谁地位最高——谁说话。在这种体制思维下制定的法规,容易脱离社会现实基础。就以近些年的“被精神病”等系列社会事件来看,无不说明底层社会有大量社会精神健康需求,急需专业领域去澄清,消除社会误解偏见。
而行政力量绑架精神卫生系统(如社会上访人员被强行定义精神病)、病人患病期间私有财产遭受损失等社会问题,并非来源于精神系统人员非专业,不规范,而往往取决于更为广泛社会内部原因,或说精神科医生非规范实属次要因素。而且,从根本上说,国内精神卫生系统一旦遭受不白之冤时,往往无从声辩,这才是实情。
因此,本法制定国内精神科享有独家诊断权的同时,一旦遭遇质疑时,从人证旁证都被法律消灭。目前这样的处理,很难想象此类事件,若干年后不会再次发生呢?
法律工作者擅长的是法律,就如同医学工作者擅长的是医学一样,如果卫生部医学专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能够自然而然想到这部法律针对的其实是社会健康人群,包括对精神医学的诸多误解与恐惧,那么在本法中主要体现出对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即可,而非一定要求自身的权威性。
——此刻回顾这一系列新闻事件、社会事件、法律事件前后,表面上看,又像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循环。比如在人大法制办面前,卫生部成了弱势群体;卫生部医学专家面前,精神科专家成为了弱势;在精神科专家面前,心理治疗师成为了弱势;而在心理治疗师面前,心理咨询师成为了弱势;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群众成了弱势;而在人民面前,人大法制办又成为了弱势。
一旦剖析到深层,则更像是一场悲剧的序幕。
& &未来发展
如果我们抛开道德评价,而采用科学分析评价,如果我们来观察诸方面因素条件的实际对比,而不去关注这其中是谁的罪责,从而静下心来进行客观检验,再综合我们前面谈到的各方面问题,就能看到以下事实:
首先看相关数据。解放乃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科医师的数量一直未能大幅提升。目前国内注册精神科医师1.6万,不足2万人,心理治疗师一直未能查到数据。心理咨询师30万,按照目前10:1的职业现状,也就是说,即便打个零头,还得去掉以培训为主的咨询机构,至少目前官方可以确认,实际上面向社会正式执业的全职心理咨询师不会超过3万。只有少的,没有多的。
这里之所以要求心理咨询师全职执业,是这里需要跟前面的挂牌精神科医师做对比,是尽量做到同一个标准,这样才有实际比较意义。也就是说,精神科医师这面的数据是在职统计,是实足数量。
这样的基本事实是在说,以中国现状衡量这三方的学术力量其实都很孱弱,都有待发展,都算目前社会内的“弱势”技术行业。套用一句流行俏皮话,“就像是一张茶几,上面放的都是杯具”,悲剧啊。
相对于其他热门医学部门而言,改革开放以后,精神科医师一直保持较高的岗位脱落率,转行率更高。也就是说,虽然前景很美好,但在工作实践中,前景不等同于现实。
随着精神卫生法出台,作为个体的人,不得不考虑到今后人生选择方向的问题。而按照司法的解释,今后精神科医师不得从事心理治疗,反之亦然。而且双方必须采用1:1的比例常规配备。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之间,必然在精神卫生系统内部产生进一步职业分工。因此,法律实行可能造成精神科医师数量上的递减。
原因有三:
一、 待遇低;
二、 社会经济效益弱,同医疗部门的儿科一样,精神科从来不是“创收”的好部门;
三、 社会误解严重;
这还不是最苦的,还有更苦的。
对于心理治疗而言,谈话耗时长,收益率更低,以往三甲医院内部更是有名的“赔本买卖”。即便大幅提高心理治疗费用,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依然会收到人力的限制。按一个治疗时段50分钟,调整10分钟,一天工作8小时,铁打的硬汉不过只看了8个患者,再加上不吃不喝,也不过十来个,这还不能过度违反我国劳动法。
因此,更可能的未来是:短期内,对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学术分流的影响下,精神科医师将可能出现少幅递减。心理治疗师出现小幅上升。这二者均受制于本身待遇不高,流失脱落率过高的专业现实。
长期时间范围内,总体而言,客观现实上依然对精神科医生稍稍有利。鉴于心理治疗师本身在精神科医生面前存在弱势,且诊断权收归精神科医师所有,加上心理治疗师本身定位不高,只是医疗系统内中级技师职称,缺乏进一步上升空间,是否能报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尚值得存疑。
况且,这其中更为致命的是,心理治疗将无法从社会层面得到支援。以往来自于社会的心理咨询师将被驱逐出医疗系统,今后治疗师来源更多是常日制大学医学与心理专业,供给端口进一步受限。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行业的发展态势反倒受其冲击影响不大。目前,行业内确实存在基数最大,生存率最低,成员中技术最出众的和最初级现实并存的事实。因为这其中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尚身处精神卫生系统中的心理治疗师。
第二类,普通的心理咨询师。
第三类,离开精神卫生系统的心理治疗师。
对于第一类出身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师而言,其社会活动半径受限。在职业法规的束缚下,将无缘参与进一步市场角逐。过去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短期内仍咨询与治疗并存,长期内必然失去主场。通过本法的初衷得到医学权威的同时,也必然受限。这如同虽然躲进了保险箱、安全了,但要出来也不那么容易。
第二类普通心理咨询师。
受过简单训练,并不具备心理咨询核心技能的心理咨询师短期内仍为该群体主流。这类咨询人员大致的生存途径为两条:
1、与咨询机构挂钩,是附带相关国家资格职业培训。处于初级阶段。
2、部分咨询人员在求生无法的情况下,也通常是最见诸报端、媒体。比如今年来风行态势的心理咨询师兼情感专家的社会现象,这种路数是新近两年发生的事儿。
第三类,曾经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治疗师。
对于这些人而言,往往享有成熟的心理专业技能。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而在精神卫生法的“感召”下,这类从精神卫生领域出走的学者势必要考出一张心理咨询师证书“防身”。否则社会内再进行心理治疗,其本身就已经构成了违法。聪明点的做法是,从此宣布自己是心理咨询。
在这些心理学者的面前,主要的工作任务将是在完成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附带二级培训或再次培训的职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市场变迁,客观上形成心理咨询专业化阶梯状供给层次需求。
单从在学术层面,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理论和技术上越来越融合。很多后来的技术不再是出自医院诊所,反倒是更多来于学校、咨询中心、科研机构等。也就是说,近些年来,更多在心理治疗领域的技术,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解释,是来自于心理咨询领域。
按照本法标准“机械”划分,比方说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创出理论场所为医疗系统之外,那么我们此刻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可笑结论,科胡特其实是个心理咨询师。因为,只要脱离的医院本身,从个人年代记事判断,他就只能是个心理咨询师。罗杰斯就不说了,没有他或许就没有心理咨询概念在美国社会的确立。
前些年学界争议的心理治疗师与心理咨询师何为心理医生之争,必然在现实无情的碾压下形成固有社会群体观念。加上在精神科尚未喂饱自己时,心理治疗界短期内并无实现“井喷”状爆发的可能,更不具备大量来源储备。而在法律的监督下,势必更多的心理咨询师不再愿意提及心理治疗。反之亦然。在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下,按照精神卫生法的初衷
“心理医生”的招牌表面上由心理治疗师斩获。事实上今后更多将为更多普通人理解为心理咨询师本身,二者间合作的再次可能性降低。
过去,心理咨询界需要借鉴心理治疗界的技术支持,心理治疗界需要借助心理咨询界的组织宣传,如今基本付诸东流。参照按照货币战争的观点,一旦外部情境满足后将进一步加剧并完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
总之,这将是一个中国心理史上最精彩,也是最无序的领域。其具体表现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最专业珍贵的学术思想也同时必然与最粗俗野蛮的划归一类。出于对国内法律的规避与尊重,也是为了自身安全需要的考虑,“心理治疗”的口号或者名词,将进一步在活跃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中排除。
最后,可能已经有学者说了,经济、法制条件都不具备,心理咨询怎么干下去,这怎么可能?
这里我想补充一个看法,就是在心理学社会普及的过程中,经济条件和法制条件是一个必然条件,但其实这个条件基础其实很低。就比如说,如果以经济条件和法制条件而言,那么世界上目前心理学发展最好的国度似乎应该是瑞士、丹麦、瑞典,因为这些国度最有钱。但事实并非如此。
同样,国内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北京上海广州似乎应当也是心理学发展最好的区域。但在现实生活内,上海肯定较北京逊色许多。也因此,心理学发展除了有经济条件为必然因素外,另外可能需要补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决定因素,学术因素。
就以目前国内而言,北京武汉发展较好,也同时于这两座城市的人重视学术的整体心态有关。显然上海虽有经济强势的美誉,但在学术文化上,并非如此。之所以又加上定义“新文化”,就是我们看到同样是美国或欧洲,但同样是发达国家,同样具有文化色彩,但相对于文化而言,无疑又是习惯接受新科学的国度内,国民相对比较易于接受心理学等新兴学科领域服务于生活。
也就是说,就其他同行发表的观点来看,心理咨询的一切社会条件或许有一定基础,但还不充分具备。是的,是还没有充分具备。但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权利是可以确认的,就是适应当今社会的独立自由权,思想的自由。
未来是属于心理咨询,也仅仅是因为它没人管。
如果我们对上文的相关分析有一个梳理,将一个个点,梳理成为社会发展脉络、心跳,去逐一系统检验、观察的话,那么我们至少得出一个全然不同的判断,未来中国社会必定心理咨询主导社会主流。这一点上,并不因为其不规范,也不因为国家不重视。相反,一定是上述的这些因素存在才能够让一个技术领域有机会、有时间、也有空间去成为一个社会行业。
现今时期,已现端倪。
& & &后记:
一个人的文字、观点,大多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产物。即便看起来似乎很有逻辑、基本现实的事,也属于这样。
在文字开始写作第一遍时,我充满愤怒。但随着修改的过程,逐步让我意识到,光是愤怒并不多大意义。这些制定法律法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也都是我的同行,也都是这个星球上生活着的个体。而随着2013春节来临前的最后一天,这样的视角逐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读者。
这些人也都同我一样,我在想,或许刚开始时是抱着善意好心的态度,却最终办成了这样的结果。因此,我思维的角度深入到集体无意识中领域,逐步思索起国家、民族、整体的内心命运。
当然,这可能看起来更加可笑。
我有点介意,却不绝对介意。介意是因为在乎,不绝对介意是因为意识到每个人内心的不同。
另外,我很喜欢这种可大可小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身处小人物思考的角度,真实自然,带着善意理解,眼神中闪烁温暖,偶尔直接深刻,时而又冷酷真诚。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将来会犯错,但我确实喜欢这种能够犯错,时而警醒,慷慨敞开的生命姿态。为了保持这种生命真实的活力,代价是当然可能犯错,也就自然具有人的属性。
希望我们能过彼此活的好一些,离权威真理远一些,距离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近一点。
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犯错、继续探索下去、继续这样活着。
& & 附录:对一些网友问题的直接回答:
1、 国内咨询师行业目前是什么状况?
答:过去劳动部规定似乎三级咨询员是不能独立执业,二级算独立执业资格。目前随着精神卫生法出台,基本取消了。连劳动部都并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心理咨询行业本身来说,国内尚处草莽蛮荒时期。已有出名的咨询机构中,包括你所看到的一些似乎形成品牌的咨询机构,仍以培训为主,因为这样利润率高。另一方面,真正以心理咨询专业技术为主咨询机构正在成型,市场需要时间来整合。
参照国外行业发展来看,心理界的商业咨询公司的管理领袖多为心理临床出身。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的未来职业主流将会定位在心理服务商业体系。但完全商业化管理出身的技术人才显然难以驾驭这一行业。
2、 心理咨询师收入如何?
答:投入高,产出一般。前期投入需要积累,无论经验还是专业技术都需要如此。未来即使积累到一定阶段,也仅仅属于中产阶级,不属于富豪阶层。
3、 像我这岁数有转行做咨询师的可能么?和科班出身的人他们比?
答:科班出身改行更多,要么躲入学术机构内谋生,要么被消灭于社会。显然这一行,并非单一理论培训或短暂实践就可以胜任。因为这一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更因为你要让自己足够智慧地活下来。
4、 大学或研究生学心理咨询现在都还在做什么?
答:大批的改行,一小撮靠专业能力生存。不信可以看看现在电视或主流节目出场的心理学研究生之类,离开了学术界例如大学机构,更多改行做其他企业的HR、猎头之类工作。
这一点上,现实世界更说明问题。
5、 如果想转行做心理咨询,应该提前看什么书,上什么课?步骤如何?
答:先积累咨询经验,抓住一切机会。如果有可能,不妨边工作边咨询。这是大多人的选择。
最直接的提高方式是被治疗,业内叫个人体验。之后,可稍晚进入体验性或成长性团体。更晚些时候,可参与其他类型的如案例督导团体(条件允许的话,可进行个人督导),从而保持自身拥有足够的内心支持体系,以防御住心理咨询生涯中的各项内心压力。这时虽然后者也是被治疗,但业内称之为个体督导。
原则上并不建议初期个人体验与小组活动同时进行,因为从资源效率上说,第一轮个人体验极为珍贵,为今后的咨询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不投入全部心力是种对自身的浪费。
6、 现在心理咨询市场好不好?
答:网络营销或广告有一定效应。但这一行目前还是主要依靠口碑营销。
能咨询的心理咨询师才是好咨询师,总能咨询好来访者的咨询师,更是可靠安全的象征。但很显然,目前现实是合格的咨询师首先通过拯救自我的途径做到这一步,最终存活下来。
7、 做心理咨询是否需要做义工,做义工是否有老师来指导你?
答:不需要。真正有能力的咨询机构不会,也不随意剥削他人劳动,也会相当注意这一点。
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项可以养活自己的专业技术,而需要他人一味奉献或爱心公益的名义去进行。此类行为本身与心理咨询助人自助宗旨,存在冲突。
8、 有没有半路出家的人做心理咨询成功的实例?如何做长期规划?
答:有。目前外界做心理咨询的,大多处于半路出家。可参照第三个问题解答。
长期规划就是尽一切机会参与心理实践,前提是没把握时不收钱,因为你不可能不犯错。所做的仅仅是在犯错的基础上保持警惕、不犯大错。而收钱是要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9、 听说做咨询师完全没有休息的时候,真是这样么?
答:从没有这种情况。
但你理解的情况可能是,咨询之余自己看书学习,利用剩余时间钻研的没有休息时间。这本身完全是自己掌握的事情。因为心理咨询本身是计时收费,租赁时间。也因此不存在没有休息的情况。而且,来求助的来访者虽然一次交似乎很多钱,但你其实需要承担对方起码几天内的情绪压力,究竟会有多耗竭心力?OK,自己琢磨着吧。
10、 有人说心理咨询几百元/1小时,如果刚入行的人怎样?或者根本没人来找你?
答:标准咨询往往是几百元/50分钟。只不过按照寻常时间观念是1小时。如果是专业咨询中,通常剩余10分钟是留给心理咨询师休息、记录案例用的。
刚入行时基本没人找,这个是事实。即使完全靠咨询养活自己,也是建立在你能咨询好多少来访者后,社会上自然而然的回馈。
最后的最后,请原谅我借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头一段,来结束这篇文字: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咨询师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