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问你对我到底个字的读音和意思

《论雷峰塔的倒掉》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论雷峰塔的倒掉》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教学实录 点击数: &&&
《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化难为易:从入手??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生①: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生②: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生③: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生④: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生④: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J’II.讨l,所以叫雷峰塔。它踉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分。??师:你读书很细心,还用上了形声字的知识。他(指写错的学生)大概没有好好看这条注解。有一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傻”问题:雷锋同志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鲁迅干吗要希望纪念雷锋同志的培倒掉?(笑)我想,如果他好好看了注解,就不会这么犯傻了。(笑)其实这位同学文章也没有看懂。你们说,鲁迅希望雷峰塔倒掉跟一个什么放事有关系???生⑤;踉《白蛇传》的故事有关系。因为白蛇娘娘就被法海和尚压在雪峰塔底下,所以作者希望它倒掉。??师:这就对啦!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是鲁迅;当时凡是知道白蛇娘娘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它倒掉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③:因为人们同清白蛇娘娘。??生①:白蛇娘娘是蛇妖,法海除妖,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师:好!你敢于和大文豪鲁迅唱对台戏,(笑)我钦佩你的勇气。请大家一起发表意见。??生③: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白蛇娘娘是个好的妖怪。(笑)??师:你怎么知道的。??生③;文章里说的,白蛇的故事出于《义妖传》,“义妖”当然是好的。??师:有说服力!文章第二段里就有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说明你的细心。既然说到了第二段,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段。你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根据。证明白蛇娘娘是个好妖怪,是义妖。(学生默读第。段)??生③: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恩。??师:你说的是对的,但最好不要这样笼统地说。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件事,要一件一件地说,最后证明白蛇娘娘到底是好是坏,是值得同情的还是应该镇压的。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字句把主要的情节概括地表达出来,简洁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试试看。??生③;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诲藏……夫,(笑)… 白蛇寻夫……水满金山……白蛇中计…,··造塔镇压。??师:嗯,概括得很好。刚才大家为什么笑???生③:他说法海藏“夫”,人家会误以为是法海的丈夫笑)最好改成法海藏“人”。??师:“人”又好像太笼统。(学生七嘴八舌:藏“许”)好,就用法海藏“许”。现在大家看看,这样的故事情节说明了什么?不要用一句话回答,最好能作一点分析。??生(11):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结婚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1):-一电视里看到的。(笑)可是法海总想破坏,最后终于把白蛇娘娘收到一个钵盖里,压在雷峰塔底下。白蛇娘娘一心要报恩,当然是“义妖”。她有情有义……(笑)??师:说得好!既然白蛇娘娘有“义”,那么法海就是有“义”的反面,是怎么样的人呢???生(12):不义之人。??师:你们同清白蛇娘娘,还是法海???生:(齐)白蛇娘娘!??师:同情法海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对生(7))怎么,你也不举手?你是赞成法海除妖的。(笑)??生①:我只是提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其实我心里也同情白蛇娘娘。(笑)??师:澳,原来如此!你对活跃我们的思维作出了贡献!(笑)的确,凡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几乎没有不同清白蛇娘娘的。从课文里看,只有一种人是不同情白蛇娘娘的,不知道你们看懂了这句话没有。是谁啊???生(13):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人。(师插:能解释一下吗?)就是头脑里有毛病的人。??师:是精神病吗?(笑)??生(13);是指有封建思想。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嘲笑这种人。??我很高兴,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清白蛇娘娘,证明全班同学的脑髓都是正常的。(笑)大家别笑,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重要的。不过,这篇文章比较难学,要真正读懂,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同学们在自读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我看了大家做的问题卡片,发现你们很会提问,有不少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大家提的问题。由于问题多,时间有限,我只能挑选一部分,给卡片编了号,请拿到编号的问题卡的同学,按序号提出问题,现在开始。??二、了解写作意图??生(14):(读1号卡)鲁迅在雷峰塔倒掉以后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读文章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很懂得怎样读文章。大家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什么来考虑。(生齐;时代背景)不错,时代背景,尤其是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大多针夜时弊(板书并稍作解释),如果不了解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就不知道他写作的意图。现在我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清白蛇娘娘,希望镇压白蛇娘娘的雷峰塔倒掉。有趣的是,这座塔在1924年9月果真倒掉了。当然,不是像故事里说的被“白状元祭塔”祭倒的,也不是“小青姑娘”修炼成仙后用法术把它击倒的,而是因为当地的人迷信,以为拿一块塔上的砖放在家里可以消灾避难,于是你拿我拿,塔的根基被挖空,就倒塌了。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不是)但鲁迅却为此事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生(15):借题发挥。??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生(16):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生(16):提手旁一个“平”??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i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生(1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句。??生(17):“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生(17):“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师;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是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问题,我感到很愉快。现在讨论2号卡片。?&&三、理清文章思路??生(18):(读2号卡片)从本文的标题看,是,但跟过去学过的议论文不同,写得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师:他说鲁迅的文章有些杂乱,你们说呢???生:(议论纷纷)杂乱。不杂乱。??师:请起来说。??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生(19):是写得有些乱。先说雷峰塔倒掉,后来却东拉西扯,还写到吃螃蟹,让人理不出线索来。??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也能起来讲讲吗???生(19):我…··俄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师: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中学生了。(笑)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也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生(20):文章写的都是雷峰塔倒掉的事。(师插:能说得具体些吗?)写《白蛇传》的故事,写吃螃蟹这些事,都和雷峰塔倒掉的问题有关。??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正确。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杂文”(板书)。杂文里常常要发表议论,但是踉议论文不同。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刚才他(指生(20))虽然话说得不太漂亮,但道理是对的。文章看起来似乎“东拉西扯”,可是都跟雷峰塔的倒掉有关。本文的标题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提示我们,塔的“倒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做,只要把文章组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来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生(21):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听说……倒掉。??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最后就可以把线索理出来。(学生看书,找线索,教师边听边写,最后完成板书;听说倒掉一希望倒掉一仍然希望倒掉一居然倒掉一仍然希望终究要倒掉)??师:你们看,作者就按这条线索,有时叙述,有时议论,一路写下去。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在哪里“点睛”??生(22):最后点睛。师插:为什么说。“睛”在最后?)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师:你们看,把文章的线索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步不乱。这可以说是杂文的一个特点:杂而不乱。下面讨论第三个问题。??四、解疑:关于“憎塔”(上)??生(23):(读3号卡片)“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句用了两个“听说”,显得罗唁,“没有亲见”和“听说”的意思也是重复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师: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生(24):为了强调“听说”。??师:有点道理。但为什么要强调“听说”,而不是一听说,立即坐火车到杭州去看个究竟?你再往深处想想,揣摩一下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生(24):作者对雷峰塔没有好感,因为塔下压着白蛇娘娘。“听说而已”,就是说知道有这回事就算了,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生(2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知道塔下没有白蛇娘娘,他对塔没有好感是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师:你们两人都说得很好,你(指生(25))的纠正尤其好。不过,说作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恐怕还不够,我给大家一个字,请组成一个词,这个字是 “冷”字。??生(26):冷漠。??生( 2 7 ):冷淡.??师;请从两个词中选一个,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生(2 8):用“冷漠”好,因为它不但是冷淡,还有一点漠不关心的意思,表明作者对雷峰塔倒不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更没有兴趣到杭州去看。??师:这个问题挺难,想不到会解决得这样好。现在讨论下一题。??生(29 ):(读4号卡片)“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胜迹中的一个名目。 “胜迹”就是风景优美的古迹,但作者却说它“并不见佳”。“雷峰夕照”究竟美不美???师:上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估计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谁来说???生(30):我想“雷峰夕照”的景色大概还是比较好,可是作者对它没有好感,所以要说它不美。??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我早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太容易了。不过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得到这个结论,而是要细细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说说作者在对雷峰塔的具体描写中是怎样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的。??(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生(31):用“破破烂烂”描写雷峰塔,给人一种破落的感觉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使人感到很荒凉。??师:你的感觉很准确。这些词语的确带有荒凉、破落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感情。这里用词很有讲究。雷峰塔是一座古塔,如果你带着欣赏的态度,也许会说它“古色古香”、 古朴苍劲”。但作者却说它“破破烂烂”,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如“落山的太阳”,如果改为“夕阳的余辉”,感情色彩世截然不同。这对我们怎样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感情是很有启发的。好,下一题。??生( 34):(读5号卡片)“并不见佳,我以为”是不是就是“我以为并不见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倒过来说???师: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有学生举手)请等一下,暂时不忙发表意见,先把这个句子再朗读几遍,细细体会,哪些字要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然后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倒装的句式。(学生各自朗读,体会)??生(33)把“并不见佳”移到前面,起了强调的作用,读的时候,要把这四个字读得重一些。??师:还有意见要发表吗???生(34):我觉得“我以为”三字要重读。(师插:为什么?)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和别人的态度不一样。??师:你说的“别人”指哪些人???生(34):头脑里有点贵恙的人。??师: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地表明自己和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呢???生(34):针锋相对呀。??师:你的体会好极了,我完全赞同。不过,他(指生(33))的意见也是值得考虑的。一般说,把句子的某一个成份移到前面,总是为了突出这个移前的成份,读得要重些。这个句子显然突出了作者对“雷峰夕照”的评价:并不见佳。还有,“我以为”三字,不必全部重读,只要强调一个字就可以了(生插:“我”)这样,这个句子既突出了“并不见佳”,又强调了这是“我”的态度,跟那些为雷峰塔大唱哀歌的文人针锋相对。语气肯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顺便还告诉大家一件有趣的事:鲁迅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人们除了为鲁迅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外,对这个句子新颍的形式也发生了兴趣,纷纷仿效,说话、写文章都要来一个“×××,我以为”,一时成为流行的句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锤炼语言的功夫。最后,请大家把第一段完整读一遍,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尤其是最后一个倒序句,两处重音都要读出来。??(学生朗读)《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五、解疑:关于“憎塔”(下)  师:上一课我们讨论了关于“憎塔”方面的三个问题。现在我们继续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生(35):(读6号卡片)作者小时候以为雷峰塔底下压着白蛇娘娘,所以希望它倒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后来看看书,知道塔下并没有白蛇娘娘,为什么“仍然心里不舒服,仍然希望它倒掉”?  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也是并不太难的。你们想,作者小时候希望塔倒掉,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生(36):小的同情心。  师:那么长大以后呢?又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生(37):希望封建势力垮台。  师:是呀。你们想,这时候的雷峰塔在作者的心目中,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塔吗?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含义?  生(38):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为什么雷峰塔能够象征封建势力呢?所有的塔都会有这种象征意义吗?  生(39):雷峰塔本来是一座“镇压的塔”,而封建势力就是压迫人民的,所以能够象征。  生(40):老师,我认为你的问题提得不确切,鲁迅用雷峰塔象征封建势力,也不过是借题发挥,因此没有必要问别的塔有没有这种象征意义。  师:(惊喜)太好了!太好了!谢谢你的指正,我提这个问题是有些多余,现在我声明取消。(笑)的确,作者用雷峰塔象征封建势力,是借题发挥,未必是作者真的跟一座塔有什么过不去。再进一步说,雷峰塔的象征意义还可以扩大到一切压迫人的反动势力,这样理解,文章的意义就更深广了。这个问题讨论得好极了,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也受到了启发。下面讨论7号卡片。  生(41):(读7号卡片)课文第4段“现在,他居然到掉了”,我认为应该把“居然”改为“果然”。因为作者是一直希望雷峰塔倒掉的,现在“果然”倒掉,语气好象顺一点。  师:你“居然”敢于为鲁迅改文章,真是勇气过人。(笑)这问题也是挺“高级”的,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42):我同意改为“果然”。“果然”表示塔倒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塔是终究要倒的嘛!作者是早就料定它要倒的。“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用在这里是有些不合适。  师:好啊,又有一位主张为鲁迅改文章的勇敢者!(笑)到底要不要改?我想再引用一下前一堂课上一位同学的话:“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他这里用“居然”总有他用“居然”的道理,大家是不是也站在鲁迅方面替他想想。  生(43):我认为用“居然”比“果然”好。  师:好,你为鲁迅辩护,如果先生还在,我想会高兴的。(笑)不过你要讲出理由来。  生(43):“塔是终究要倒的”,这是必然的,作者又希望它倒掉,但是塔毕竟是不大会倒的,现在雷峰塔这么快就倒掉了,是出乎意料的,当然要用“居然”。  师:言之成理!我再作一点补充。大家看,紧接着“居然”这一句,下面是什么句子?  生:(齐)“……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师:“居然”表示雷峰塔倒掉这件事出乎意料地发生了,普天下的人民则为之无比欣喜,有一个成语恰好能够表达人民这种出乎意料的欣喜的感情,谁能说出这个成语?  生(43):喜出望外。  师:你真行!我现在宣布:你为鲁迅辩护成功!(笑)现在请大家再把三、四两段连起来朗读一遍,体会一下“我”从“希望倒掉”直到“居然倒掉”以后那种喜出望外的感情。  (学生朗读)  师:你们是不是感到用“居然”引出下面的“欣喜”,给人一种加倍欣喜的感觉?(生接:是的)这里我顺便问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欣喜,而要写人民的欣喜?“人民”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普天之下”这个定语?  生(44):这说明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人民”之前加上“普天之下”,说明全世界人民都这样。(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45):他说:“全世界人民”范围太大了,外国人不会知道雷峰塔下压着白蛇娘娘。(笑)应该说是“广大人民”。  师:纠正得很好。不过他(指生(44))说的道理是对的,作者所以要写到“普天之下的人民”,表明他厌恶雷峰塔,强烈地希望塔倒掉,决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跟广大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下面谁提问?  生(47):(读8号卡片)“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这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事实”指哪些事?  师:这个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多少深度,但是他这种咬文嚼字读文章的认真态度我十分赞赏。谁来回答他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大家暂时把手放下,我想请提问的同学自己先说说看,看能不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疑问。  生(47):“这”指普天之下的人民为雷峰塔倒掉而欣喜这件事。“事实”就是下面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都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师:看来,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不过,我想问你一下,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想过答案?  生(47):想过,但是我不大有把握。  师:现在有把握吗?(生接:有。)为什么现在有了呢?  生(47):刚才你说我能力很强,我知道自己答对了。(笑)  师:看来你还需要更多一点的自信。其实,你是有能力的,你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上面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都是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对这座镇压之塔的制造者──法海和尚是怎样的态度。请提出问题。六、解疑:关于“讽僧”  生(48):(读9号卡片)法海对许仙和白娘娘的结合为什么要嫉妒?“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这里“大约”和“一定”是不是前后矛盾?中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师:他一连提了三个问题,都是“高精尖”的,我真感到有点不大好解决。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讨论出个结果来。(生接:能!)大家有信心,我很高兴。那就先好好想想,再发表意见。  (学生考虑,约2分钟)  师:为了回答这三个高难度问题,先从文章里看看法海去破坏白娘娘和许仙的美满婚姻有没有什么道理?  生(49):法海是毫无道理的,文章里说,“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  师:你找的句子里有几个副词很重要,从它们也可以看出法海毫无道理,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生(49):前面两个“自”,还有一个“偏”和一个“横”。  师:两个“自”说明了什么?“偏”和“横”又分别说明了什么?能说说吗?  生(49):两个“自”说明许仙和白娘娘是自由恋爱,(笑)完全是自己愿意的,法海去干涉是没有道理的。“偏”字说明──(语顿)  师:他本来不该去惹是生非,可他“偏偏”要这样做,想想看,这个“偏”说明了法海怎样?  生(49):顽固。(有学生插话:固执)  师:说“顽固”也行。“顽固”的人必定“固执”。好,你再说那个“横”字。  生(49):说明法海蛮不讲理。  师:你理解很好。这些句子表明了白娘娘和许仙的婚姻完全两相情愿,而且他们生活幸福,既不招谁,又不惹谁,法海横加干涉,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所以作者只能作一个推测:大约是怀着嫉妒罢。现在就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法海为什么要嫉妒?  (暂时无人举手。有几名学生在掩口而笑)  师:有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开心?能说给大家听吗?你笑得最厉害,就你说。  生(50):和尚不能娶老婆。(大笑)  师:别笑!别笑!这绝对不是笑话。这里对法海是有一点调侃(板书)的味道。“调侃”,用言语戏弄,也就是用开玩笑的语言来讽刺。鲁迅的杂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板书),这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文章这样写,是为了调侃,但假如我们对法海的本质要有个认识,那就要想得深一点了。大家想想,法海代表了一种什么社会势力?  生:(齐)封建势力。  师:对,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种人忠实地维护着封建旧礼教、旧秩序。人们把他们叫做“封建卫道士”。(板书)他们看到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看到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是绝对不甘心的,总要想方设法地加以破坏。这种封建卫道士,除了法海以外,大家还能举一些出来吗?  生(51):“牛郎织女”故事里的王母娘娘。  生(52):《天仙配》里的王母娘娘。  师:哦,看来王母娘娘尽干这类坏事。(笑)  生(53):还有《孟姜女》里的秦始王。  师:秦始皇可是个暴君的形象,不过说他是封建卫道士也不能算错,因为他是封建势力的总头目。这个人物比较复杂,他跟王母娘娘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再讨论。总之,这类例子很多,咱们就不举了。现在请考虑一下两个问题:“大约”和“一定”前后矛盾吗?中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54):“大约”有点推测的语气,因为上面说法海干涉许仙白娘娘的婚姻是毫无道理的,──(语顿)  师:你大概是想说,既然毫无道理,为什么还偏要横加干涉呢?所以作者只能作出这样的推测,是吗?(生接:是)好,你说下去。  生(54):推测之后用个破折号,我觉得好像是表示对上面的推测有个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是:“那简直是一定的”,肯定了法海的嫉妒。  生(55):我认为这个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从推测到肯定,意思进了一步。  师:两人的意见我都同意,因为你们事实上没有什么分歧。总之,这一小段对法海卑鄙的嫉妒心理,既有无情的揭露,也有近于调侃的冷嘲热讽。最后从推测到肯定,细细辨味,也带有调侃的色彩。看来,这样高难度的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继续提问。  生(56):(读10号卡片)玉皇大帝是天上最高统治者,可是作者对他很满意,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让玉皇大帝来惩罚法海?作者对玉皇大帝究竟什么态度?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解释一下:他(指生(56))问为什么作者要让玉皇大帝来惩罚法海?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作者绝对不可能打电话通知玉皇大帝惩罚法海。(笑)玉皇大帝惩罚法海是民间传说里本来就有的情节,所以这一段用“听说”开头,这位同学读文章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但是他提的另两个问题很好,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57):作者对玉皇大帝并不完全肯定,也有否定。  师:说得很好,请继续往前想:肯定的多还是否定的多?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为什么肯定?文章里是怎样写的?想问题要步步深入地追问,这里既有阅读方法,也有思维方法。  生(57):作者对玉皇大帝总的说是否定的,“腹诽的非常多”,就是说对玉皇大帝的不满意不是一两件事,而是“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一个“独”字,说明满意的只有这一件。  师:好,文章就要这样读。再思考一个问题,玉皇大帝为什么非要拿办法海不可?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生(57):因为法海多事,荼毒生灵。  师:你知道“荼毒生灵”是指哪件事吗?(生接:不知道)有谁知道?(稍顿)其实这段文章里已经写明白了,大家找找看。  生(58):大概是指“水满金山”一案。  师:“水满金山”怎么会“荼毒生灵”?为什么这事要由法海负责?  生(58):水满金山大概淹死了不少人。法海如果不把许仙藏起来,就不会有水满金山的事,当然应该由法海负责。  师:对了。可见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实在是因为法海荼毒生灵,不拿办不足以平民愤,才不得不这样做的。但不管怎么说,他要拿办法海总是符合大众的愿望的,所以作者对这件事还是满意的,但用了个“独”字,表示对玉皇大帝的肯定是极其有限的。读这一段,还要注意一个字的写法和读音,你们猜我要说的是哪个字?  生:(齐)荼。  师:为什么猜是这个字?  生(59):因为容易跟“茶”字搞错。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  生(60):(读11号卡片)第8自然段写吃螃蟹和怎样找到蟹和尚,是不是闲笔?如果不是,那么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师:你用了一个绝对高级的名词,(笑)大家听出来了没有?  生:(齐)闲笔。  师:什么叫“闲笔”,知道吗?(稍顿)看来都不知道。(向生(60))你大概知道,你说吧。  生(60):闲笔就是文章里多余的笔墨。  师:你说对了一半,这已经不错了。准确地说,应该是“看似多余,其实重要”,所以叫做“闲笔不闲”。总之,闲笔是一种写作的技巧,说来话长,现在不可能展开讨论。你这个问题是不是改为这样提法:作者写这一段有什么必要?它有没有离开中心?你看这样问是不是容易回答一些?同意吗?  生(60):我同意。  师:好,那我们就这样讨论。谁来说?  生(61):我认为这一段不是多余的,它说明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必定要落得这样的下场。  生(62):这一段对法海还有讽刺、嘲笑的作用。  师:从哪里看出讽刺嘲笑?  生(62):文章前面说法海是个得道的禅师,肯定是神气活现的,可是现在成了让小孩子拿着玩的“蟹和尚”,让人觉得可笑。  生(63):这一段证明了镇压人民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师:同学们的意见我都同意。但这些意见只能说明这一段应该写,还不能说明这一段为什么要把吃螃蟹和找蟹和尚的经过写得这样详细。我们不妨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然后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谁先来说怎样写?注意动词。  生(64):先把匈揭开背壳,再把里面的黄、膏等东西吃掉,就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接着就写一连串的动作,切下、取出、翻转,最后就可以看到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就是法海。  师:大家看,作者写得多么具体,简直像一篇小小,题目可以用“怎样吃螃蟹”,(笑)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生(65):我认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  师:有道理,但还不完全是为了增加趣味。  生(66):为了证实法海的的确确藏在螃蟹里。  师:说得好。我读了这一段,似乎听到作者在说:法海确确实实逃到了螃蟹里,如果你不信的话……(向生(66))你能不能把我这句没有说完的话说下去?  生(66):……那就去买个螃蟹来吃一下试试。(笑)  师:接得好!所以这一段具体描写增强了法海受惩罚这件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板书:可信性、真实感)关于这一段的作用,我们谈了不少,谁能小结一下?  生(67):讽刺法海的可笑下场;证明镇压人民的人不会有好下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还有增强了可信性和真实感。  师:总结得很好。最后一句话有点残缺:增强了什么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生(67):法海逃在蟹壳里这件事。  师:这样说也对。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被一学生举手打断)  生(68):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法海荼毒生灵,死了不少人,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逃进了蟹壳,玉皇大帝为什么就算了呢?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  生(68):把他揪出来。  师:揪出来干吗?抢毙?杀头?(笑)其实,法海躲在螃蟹里的日子也是不好受的,大家看文章里怎么写?  生(69):独自静坐,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师:法海什么时候能出来?  生(69):永远出不来。  师:为什么?  生(69):螃蟹不会断种。  师:就是说,法海被判了什么刑?  生:(七嘴八舌)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师:你们看,这日子恐怕不会比枪毙更好受。(笑)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了。顺便说一句,鲁迅这篇文章完全是根据民间传说写的,传说中法海就躲在蟹壳里。现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  生(70):(读12号卡片)“活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单独列一段,把它并入上一段好不好?  师:先理解“活该”是什么意思。谁说?  生(71):罪有应得。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书面化的“罪有应得”,而要用这种口头语呢?  生(72):为了讽刺。  师:对,这个“活该”就有点嘲弄的口气。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73):我认为“活该”后面应该用个感叹号,读起来才有力。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怎么没制卡片呢?(生:现在才想到的)不过这对讨论12号卡片有帮助,我就把它插进来一起研究。到底用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这关系到对作者感情的体会。现在就通过朗读来比较一下,究竟用句号还是用感叹号读起来够味儿。这要靠敏锐的感觉,仔细辨别,用心体会,我想看看大家的感觉怎么样。就读最后两小段。你(指生(73))主张用感叹号,请你先按感叹号的语气读。  (生(73)朗读,接着又一名学生按原文的标点朗读)  师:他们两人都读得很好,读出了感情。他(生(73))读得语气很强烈,他(另一生)呢,语调比较低沉,故意把“活”的声音拖长些,给人的感觉冷冷的。两种读法,表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大家说说,用哪一种读法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生(74):我觉得语气太强烈了,好像在大声斥责法海,听起来虽然有力,但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师:那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呢?  生(74):从上文看,法海造了雷峰塔镇压白娘娘,但最后白娘娘从塔里出来,法海自己却落得一个躲进螃蟹的下场,变成了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使人觉得很可笑。因此,我认为这“活该”是在笑他自作自受,好像还有点幸灾乐祸。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稍顿,无人举手)  师:(向生(73))看来你是少数派了。(笑)不过你的问题提得好,帮助大家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你也是有贡献的。(笑)他(生(74))的发言很有水平,不过他用了个“幸灾乐祸”,这个成语习惯上带有贬意,其实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作者为法海可耻的下场既感到可笑,又为之庆幸,所以“活该”两字带有一种“冷嘲”的色彩。这样体会,我觉得是符合作者本意的。现在讨论最后一个小问题:“活该”为什么要单独列一段?跟上一段合并好不好?  生(75):为了强调“活该”。  生(76):使读者印象更深刻,觉得法海的下场的确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生(77):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觉。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稍顿)大家体会得很好。我再补充一点:这种形式叫“独词段”,它一般都用在文章的关键处,在突出、强调的作用。因为一段只有一个词,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本文用“活该”收束全文,确实是精彩的一笔,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杂文既尖锐泼辣又幽默风趣(板书)的特点。同学们还记得吗,上一堂课我们遗留了一个问题,准备在读完全文以后讨论的。(生插:关于杂文的特点)现在下课的时间马上到了,看来不能讨论,不过,经过两堂课的共同学习,我感到你们不仅学得主动,而且思维能力很强,我相信你们对杂文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这个问题就请你们到课外去自己研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交流。尤其别忘了请教老师。我觉得你们的老师真好,把你们教得这样聪明,我要向他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想问你对我到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