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真的化成穿花蛱蝶科了吗?

忆“梁祝”_张思欣文学-爱微帮
&& &&& 忆“梁祝”
& & & 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暖了多少心扉,一段梁祝凄美了几多真情。梁祝化蝶翩翩飞牵动着世代爱情故事的轮回。无论是传说还是神话,不管哪个时代他都可以深入人们的生活,左右人们的情感。或许是她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和观众,或许是她的传奇色彩波澜了所有的心情领域。& & &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故事情节仍然记忆于心,祝英台女扮男装到红罗山书院就读。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后来梁山伯就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一曲化蝶千古唱,彩蝶双双永相随。一对蝴蝶美丽了几千年,就象穿过秦时明月汉唐的风翩翩飞来,是那么久远的情歌,是那么让人不可能遗忘的部分。那是散发在美丽大地和人间的千古绝唱,是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明证。& & &至今我们都被感动着,在那样的年代,也许,只有死是相守的唯一出路。一个美丽的神话痛却也让人幸福的故事。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英台奔向山伯的坟茔,最后与山伯合墓化蝶。随虚幻,但气氛营造的极其到位,感人肺腑。此时的他们眼中不再有任何人,除了彼此,英台跑过银心和四九;只有英台能看到墓中飞升的山伯,他们看着彼此,幸福的在空中旋转。而旁人,只能看到当空翩舞飘带环绕着英台缓缓璇入墓中。“即便化为穿花蛱蝶,也将永远相随,双飞花间。永生永世,再不分离。”& & &也许是老天有意写着写着偶然之间翻到梁祝萧谱,我便坐在窗台上吹着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曲子。吹着吹着我仿佛看到眼前梁山伯和祝英台相依相伴十八里相送,长亭惜别,流连忘返的画面。凄美的爱情倾诉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幽怨的旋律,潺潺凄诉生死的盟约。双飞之蝶,泪流成河。千古的绝唱乃是不可承受的痛。& & &岁月是需要回忆的,生命也要延续,愿梁祝的蝶缘,祝所有的爱情,让缠绵厮守的爱,都如同花朵都绽放在遥远的音符里,愿所有的蝴蝶都以最美的姿势翩翩起舞,愿看见黛青的远山都盈盈的含笑,愿柔软的柳丝拂动着心绪在暖风中轻摇,愿梁祝老死在千年的坟茔下,就算再过几千年,他们许下的承诺都不会改变……&& &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彷徨。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禁止抄袭。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可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总有一段文字,触动你的心灵;总有一个诗歌,洗刷你的灵魂!欢迎关注张思欣文学,走进我们一起传播正能量。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庄灿煌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熔铸古今心所愿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译文]& 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时隐时现;蜻蜓轻点水面,在江上轻快地飞行。& [出典]& 杜甫& 《曲江二首》(之二)&&注:&&1、&《曲江二首》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2、注释:&&&&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朝(cháo)回:上朝回来。&&& 典春衣:典当衣物买醉。典:典当,变卖。春衣:春天穿的衣服。   酒债寻常行处有:酒洒在衣服上留下的污迹。“酒债”一作“酒渍(zì)”。 行处,到处。    蛱蝶:蝴蝶。&&&& 深深:在花丛深处。    款款: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盘桓。    相违:相互分开。 && 3、译文1:&&&& 天天上朝回来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了钱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虽然欠了很多酒债,但是该喝还得喝,自古以来人能活到七十岁的不多。蝴蝶在花丛中穿行起舞,时隐时现;蜻蜓在水面缓缓而飞,时而点着水面。明媚的风光啊,你就同蛱蝶、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也好,千万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译文2:&&&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译文3:&&&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
&&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 5、杜甫的一生与长安紧密相连,也与曲江休戚相关。诗人因在长安一系列特殊的经历,留下了深深的“曲江”情节。通过“曲江”这一情感的载体,诗人由早期对个人的生存与功名的愤激转变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完成了由一般文人向“诗圣”的转变。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与曲江有关的诗篇。每一时期的曲江诗,都凝聚了诗人不尽的情思,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酒消愁,日日江头尽醉归,因此落得酒债满身,不得不典当春衣。虽然如此,他还是赏花玩景,高唱及时行乐。他这样做的原因,读者应该回头来看。这首诗写于758年(乾元元年)暮春,当时杜甫正任“左拾遗”。可是到了这年六月,杜甫就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从这里,读者透视一下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对这首诗就能有比较确切的理解了。   此篇《曲江》(其二)与另一首《曲江》(其一)是“联章诗”,两首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即这一篇是紧承上一首末句“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的。其中的“浮荣”指的就是诗人当时所任的官职——左拾遗。   作品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当时正值暮春,以长安的天气,春衣才刚刚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表面上看,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到第二句,才说出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这就出人意料之外。而诗人日日尽醉的原因,到了这里,还不肯直接回答,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处,就在别处尽醉。因而只靠典当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到了第四句,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人生并不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读者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这一联在杜甫的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十分恬静、十分自由、十分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是不能存在多久的。于是诗人写出了这样的结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语”同“寄语”的意思差不多,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传语风光共流转”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这一联,是能唤起读者对春光明媚的美感的。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即“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兆鳌注解中引张綖的话说:“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为“有感于暮春而作”,所以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为“仕不得志”而有感,所以惜春、留春之情也饱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穿花”一联,写景十分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读者都宛然可想。就抒情方面说,“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喝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乐此不疲。然而诗中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 6、&喜欢的是这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0、夏日午后,走在城郊的原野里,几只蜻蜓舞动着轻盈的身姿跃入眼帘,看着这些悠然穿梭在漫目芳华之中的可爱精灵,我不禁脱口吟出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来。作为这沉闷夏日里灵动的精灵,古代文人留下许多绚丽的诗词来歌咏它。  唐朝诗人韩偓在《蜻蜓》一诗中这样歌咏:“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蜻蜓眼似碧玉、翅如云母,比蝶更轻盈、比蜂更苗条的优雅形象真可谓呼之欲出!有如此之美貌,加上曼妙的身材,在昆虫里就是当仁不让的“世界小姐”啊!  元代画家王振鹏在作画之余,也将他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密的神思“倾”向蜻蜓。他在《咏蜻蜓》一诗中这样赞美蜻蜓:“伶爪细腰肩舞纱,英姿交织混沌天。疏影清潭轻点水,更立剑尖若等闲。”在这位有诗人气质的画家眼中,蜻蜓不仅有着轻灵的英姿,而且有着卓尔不凡的气质与禀性,“更立剑尖若等闲”——不仅优雅,而且高贵!  翻读古人歌咏蜻蜓的诗句,我发现古代文雅之士最喜让蜻蜓与荷相伴,诗意更加盎然。说起蜻蜓与荷,最令人神往的意境当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这两句诗如一帧小画,似一幅微焦距的摄影图片,给我们勾绘出了一幅幽雅别致、妙趣天成的诗画小境:新荷初出水面,嫩绿的荷叶睡眼惺忪,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已经悠然自得地落在上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有一个字谜的谜面叫“蜻蜓立钓丝”,它的谜底是“虬”。谜面出自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中的其三,诗句是:“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蛱蝶怜红药,蜻蜓爱碧浔。”“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陈子昂和崔护的诗句让我们神思飞扬,靠在书桌后的椅子上,闭着眼睛想一想:碧绿的湖面上,几只醉情于湖光水色之中的蜻蜓低舞于翠影婆娑的湖面之上,清风拂来,水波不兴……脑海的图景是不是让身处炎热夏季中的你感到一阵惬意的清凉?  随着节令的更替,夏去秋来,诗人笔下的蜻蜓也随季节的推进老了。于是,唐末诗僧齐己就有了这样的歌咏:“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新秋雨后》)”  从“小荷蜻蜓”到“草影老蜻蜓”,一只昆虫的一生很快就要走完了。一只在古诗词里飞舞的蜻蜓,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也让人油然升起一种危机感:逝者如斯,生命如此短暂,不珍惜不行啊! &&& 11、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很多人只是欣赏它对仗的工整和叠字的自然,但这两句的好处实在不仅仅在于它的技巧和形式,那里边有杜甫在失意的悲哀中对春天的无限爱惜,有他自己的不快乐与不和谐的情绪对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的生命的反应。杜甫对春天生命的感动是非常强烈的,现在他其实还不算老,可是直到后来在他晚年经受了更多挫折之后,他还曾写诗说,“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他之所以怕看见春天,正因为他对春天有那么敏锐的感觉,对春天爱得那么强烈,他怕他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命和春天共同度过了。所以现在他说,你看那在花中飞舞的蝴蝶和点水的蜻蜓,好像是知道我的悲哀而特意用它们美好的姿态来安慰我。但是我还可以和它们共处多久?所以他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我就希望传一个话给那春天的风光,请它不要急于离开我。但春天的风光能够永远留下吗?他说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请再陪伴我一会儿吧,不要这么快就抛弃我而去,是“暂时相赏莫相违”。这里边,有杜甫多少深厚的感情还不说,还有他多少不肯放弃的志意!在他写了这些诗之后不久,在乾元元年的五六月间,他和房琯、严武等就先后被贬出长安。 &&& 12、我们在这样的世界中郊游,看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苦,看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怡然。早已习惯了徜徉在哀伤的世界中罢?不然同样的风景怎会生得背离的感悟。一只飞鸟掠过,你也许会惊于水花的飞溅,那徐徐落下的微光,波动心尖的怅惘。一朵鲜花沉陨,你也许会茫于生命的消逝,那矜伐旋回的微风,荡开记忆的萧灼。&&& 迷失在尘世的伤疤,往往因忧伤而变得凄厉。厉风,化了风鼓红旗英勇杀敌的凯歌。劲雨,化了雪落肩头汹涌澎湃的共鸣。仿佛天地万物都融化在内心的阴霾里,脚步轻轻,却总用寒霜来伪装自己。那一句句堆砌起来的哀伤,累得卸不掉了吗?是思想的压榨还是灵魂的桎梏?辗转难眠的夜里只能听见哀怨的啜泣吗?那欢呼雀跃的笑声又听得几许?其实,没有人能够裁断你手中的莲花,正如没有人能削落你的梦想。自然会竭尽全力去保护,哪怕历经生死,自然浴血消逝的时候,愚昧的凶手必然成为无知的陪葬。直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领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著,“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自勉……一一升华为八尺男儿的雄心壮志,那轻扬的风,那微笑的云,那徐徐落下的微光便都化了坚实的未来。&&& 过分的粉饰会使其变得矫揉造作,失了本真的情感也失了真挚的感动。不要老是从头到尾堆砌一些虚伪的悲伤,不要悻悻落笔总是满篇伤感与不幸。青春的花蕊是容易随风而动的,我们避不了世俗的熏陶,但积极的心态却能同化眼前的一切,让其处处春暖花开。 &&& 13、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累的时候,我就跑到自己的“理想国”中,过一种小桥流水、云卷云舒的惬意生活,没有尘世的纷纷扰扰,没有喧闹的人来人往,唯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安静与从容,唯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意与浪漫。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生活在城市,如果你也厌倦了尘世的纠缠与纷扰,请不要灰心,来这里,诗意的栖居吧! &&& 14、喜欢符合蝶本性的那些悠闲的赏味,印象最深的是杜甫的一首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在这里,诗本身所蕴含的闲适与洒脱已写足十分,诠释了一种自由不羁的人生观,蝶影更是翩然穿插于字里行间,彰显着诗人的主张。我一直在想,人们常将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而杜甫的诗却是归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对于诗歌,非得有这样的流派划分吗?杜甫的诗中虽然少了些许缥缈的虚幻,但他的诗文中无处不流露出那日月江海般的大器风度与风雨雷电的潇洒气质,倒令人读来时别有一番体味,杜诗就连描蝶也是如此逍遥随意的状态,和陶潜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周树人的“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浪漫?蝶,不光赋有被神化的灵魂,更加上悠闲现实的写意,这样的生命才完整。 &&&& 15、潦倒的诗圣一生与水岸结缘,他经历过不同心境状态下对于水岸之美的感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狂喜之情又有青山绿水作伴如何不趁时还乡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怆灰冷而不失雄奇,肃穆高远而震古铄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在风飘万点、飞花减春的曲江之畔,“愁人”也攫得一刻心闲,暂忘浮荣,传语水岸风光,两厢相赏莫相违啊。&&& 人类一路从远古走来,临水而居,遇水而乐,亲水则智,近山则仁,足以佐证这一大美的存在对于人类滋养与恩抚。&· &&&&& 杜甫& 《曲江二首》&&&&& 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兵车行》&&& 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六&&&&&&&&&&&&& 杜甫& 《绝句》(其二)&&&&&& 杜甫& 《兵车行》 &&&&&&&&&&&&& 杜甫&&& 《春夜喜雨》 &&&&&&&&&&&& 杜甫&&& 《春夜喜雨》& &&&&&& 杜甫&&&&&&& 《客至》& &&&&&&& 杜甫《绝句》(其三)& &&&&&&&&&&&&&& 杜甫《梦李白》其二&& &&&&&&&&&&&&&& 杜甫《后出塞》 &&&&&&&&&&&&&&&杜甫&& 《春望》 &&&&&&&&&&&&&&& 杜甫《望岳》&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蜀相》 &&&&&&& 杜甫&& 《登高》 &&&&&&&&&&&&&&&杜甫&&& 《旅夜书怀》& &&&&&&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春日忆李白》&&& &&&&&&&&&&&&&&&杜甫& 《春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甫《洗兵马》&&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古柏行》& &&&&&&&&&&&&& 杜甫&& 《八阵图》 &&&&&&&&&&&&&&杜甫& 《春望》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晋江一个爱国敬业的小人物。
傍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巨人有古今大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李煜、林清玄等等。本博目的是普及古诗词,弘扬国学。本博非论文,并非所有的都是原创,不少资料来自网络。欢迎引用和转载。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梁祝@何...&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在当前音乐研究领域中,对于两种或几种事项进行本体的比较与分析研究工作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本论题正是从“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并剖析论题的。“梁祝”故事在国内外均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文学梁祝、音乐梁祝的两个体系中选取了影响力极具深度与广度的两个比较本体: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文本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加深了对研究本体的再认识并力求在比较及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现实意义中取得较多的心得与体会,实现自身对于“音乐与文学”这个极具趣味与意义的比较范畴中的初步尝试。&
(本文共93页)
权威出处:
本文试图运用文学理论,从文学角度通过对《梁祝》文学文本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文本的比较研究,探讨两者在音乐与文学上的相通互补,解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对梁祝文学文本的接受与再创造,挖掘这部交响乐被我国听众接受并喜爱的原因,力图对《梁祝》的内在价值作进一步挖掘和剖析,对《梁祝》有更深层次的本体性认识。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梁祝》的文学文本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文本进行概述性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对这两个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得出它们的交融与互补。第三部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对《梁祝》文学文本的接受与再创造,以及我国听众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接受。第四部分挖掘《梁祝》中体现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共50页)
权威出处:
汝南梁祝传说因其受中原民俗文化影响,所以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有别于外地艺术,乡言土语的运用,使其更具有地域特色,具有通俗性平民性、乡土味,具有很高的独立品格和价值。研究汝南梁祝传说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首先,本文对梁祝传说研究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田野调查状况。其次,本文介绍了汝南梁祝传说的基本特征。介绍了汝南梁祝传说的遗存地的完备性;“红罗山”与“冯罗山”、“草桥”与“曹桥”、“祝英台”与“朱英台”的区别;以及汝南梁祝传说中梁祝双墓。再次,本文全面展示了汝南梁祝人对该传说的立场与情感。汝南梁祝传说涉及四个村庄,每一个村庄对该传说的立场和情感都有很大不同,本文详细探讨了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揭示了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梁祝人对梁祝传说的共同情感,即对梁祝传说所展现的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崇敬。最后,研究了汝南梁祝传说在当代背景下的传承状况。虽然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承逐渐削弱,但是,政府、文化人、现代传媒的介入...&
(本文共53页)
权威出处:
前言杜甫有诗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李白也有诗云:“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以此,蝴蝶常被比作热恋的情侣。蝴蝶既是男女爱情的象征,相爱至深的男女任何一方死后灵魂变成蝴蝶是十分自然的,殉情而死的双方同时变成蝴蝶也合情合理。提起蝴蝶,说到灵魂与蝴蝶的“对位”,人们就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想到他们情爱至深、灵魂化为蝴蝶、双飞双栖的故事。因为“化蝶”,梁祝故事方成“永久的艺术”,这是悲剧里的“欢喜”,是带泪的微笑,是由“死亡”中飞翔而出的“生命”。“化蝶”这一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特定的文化思维有关系的,“化蝶”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由永恒的追求和对爱情至上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蝴蝶情结”。一、“化蝶”:对爱情的向往和自由的追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梁祝“祷墓化蝶”是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照下,谱写出...&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一、梁祝传说在朝鲜半岛(一)唐诗《蛱蝶》的流传自古以来,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之间水、陆相连,且同属于汉文化圈,贸易往来既方便又频繁。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海路贸易开始于春秋时期,繁荣于唐代,北宋统一后变得更加兴盛。公元1117年,位于我国宋代明州(今宁波)的高丽使馆建成,在这里既能办理来往于两地的通行证,也为接待高丽使者提供了方便。于是,明州成为宋朝与高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口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港口。12世纪前后,以浙江和闽南为主的中国宋代商人相继前往高丽进行经济贸易交流,数量高达五千多人。而梁祝故事正是在公元918年~1200年之间借助唐代诗人罗邺的《蛱蝶》传入了高丽,它作为唯一与梁祝传说相关的七律诗,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描写梁祝化蝶的律诗。中国的律诗在唐代到达了艺术的巅峰,唐诗是当时一切艺术门类中最具魅力和影响的,它将整个唐代艺术的恢弘大气及深厚意蕴全部融入其中,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宇...&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蛱蝶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