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皆画本收藏,处处有诗材 的意思

名人名言作者:吴乔
吴乔档案资料:明末清初文人
名人名言内容:意喻之米,文喻之饮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名人名言意思解释: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意: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喻: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意好比是米,那么文就好比是米做成的饭,而诗则好比是米酿成的酒。米要经过加工才能做成饭,饭要经过发酵才能酿成酒。虽然饭比米香,酒比饭醇,但须先有米,才能炊而为饭,酿而成酒。这几句以精妙的比喻,说出了作文、写诗的过程及诗较之文更精美的道理。可供引用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该“意在笔先’,或强调思想感情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精美的诗文。
名人名言出自:中国 清朝 吴乔 《答万季野诗问》
本页只显示部分名言,查看更多 吴乔 文学创作 名人名言请使用
更多 文学创作名言
文学创作经典语句
本站共收录关于文学创作的名言39条
为情而造文。――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造文:作文。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惟陈言之务去。――唐代文学家
韩愈 《答李翊书》唐?韩愈《答李翊书》。惟:句首语助诃.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必须。本句大意是:务必避免那些陈旧的言辞。再优美,再奇丽的语言,如果陈陈相因,反复使用,也会变成陈词滥调,让人读来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心中生厌.因此作诗为文除了命意新颖之外,语言的创新也非常重要。这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推陈出新的重要性时引用。
情欲信,辞欲巧。――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欲:要、应该。信:诚。这两句大意是:感情要真诚,语言要精巧。这两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表达的感情一定要真实,这样才能打动人心;作品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精美,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供引用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抒发真情实感,要讲究语言工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采:文采。“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味:体会,玩味。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意与言会,言随意遣。――宋代词人
叶梦得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会:融会。遣:遣使,驱使。
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唐代思想家,文学家
李翱 《李文公集》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舟中作》宋?陆游《舟中作》。这两句大意是:每个村庄都可以入画,每个地方都有作诗的素材。陆游这首诗,本意是赞扬江山风物之美,可用以说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文艺创作的素材。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陆机 《文赋》晋?陆机《文赋》。韫:同“蕴”,藏。媚:美好。这两句大意是:石中蕴藏着美玉就能使山岳生辉,水中含有珍珠就能使江河秀媚。陆机是以美玉、珍珠为喻,说明在诗文中虽然佳句丽辞不多,但它独具的风致和魅力,也能使整篇文章为之生色,从而说明辞采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当然,最好的诗文不应该只有少数佳句丽辞而应通篇俱佳,但佳句丽辞的作用也不可轻视。因有名句而使作品传世,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更多 吴乔经典语录
本站共收录吴乔的名言2条
寄情于景,融景入情。
本文地址:
吴乔文学创作名言内容: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名人名言作者:王充
王充档案资料:东汉哲学家
名人名言内容: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名人名言意思解释:汉?王充《论衡?超奇篇》。中:通“衷”,内心。文语:指文章的内容。这两句大意是: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这两句意思与“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相近,是从正面强调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说明在文学创作中,只有那些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名人名言出自: 汉朝?东汉 王充 《论衡?超奇篇》
本页只显示部分名言,查看更多 王充 文学创作 名人名言请使用
更多 文学创作名言
文学创作经典语句
本站共收录关于文学创作的名言39条
为情而造文。――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造文:作文。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惟陈言之务去。――唐代文学家
韩愈 《答李翊书》唐?韩愈《答李翊书》。惟:句首语助诃.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必须。本句大意是:务必避免那些陈旧的言辞。再优美,再奇丽的语言,如果陈陈相因,反复使用,也会变成陈词滥调,让人读来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心中生厌.因此作诗为文除了命意新颖之外,语言的创新也非常重要。这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推陈出新的重要性时引用。
情欲信,辞欲巧。――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欲:要、应该。信:诚。这两句大意是:感情要真诚,语言要精巧。这两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表达的感情一定要真实,这样才能打动人心;作品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精美,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供引用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抒发真情实感,要讲究语言工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采:文采。“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味:体会,玩味。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意与言会,言随意遣。――宋代词人
叶梦得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会:融会。遣:遣使,驱使。
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唐代思想家,文学家
李翱 《李文公集》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舟中作》宋?陆游《舟中作》。这两句大意是:每个村庄都可以入画,每个地方都有作诗的素材。陆游这首诗,本意是赞扬江山风物之美,可用以说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文艺创作的素材。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陆机 《文赋》晋?陆机《文赋》。韫:同“蕴”,藏。媚:美好。这两句大意是:石中蕴藏着美玉就能使山岳生辉,水中含有珍珠就能使江河秀媚。陆机是以美玉、珍珠为喻,说明在诗文中虽然佳句丽辞不多,但它独具的风致和魅力,也能使整篇文章为之生色,从而说明辞采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当然,最好的诗文不应该只有少数佳句丽辞而应通篇俱佳,但佳句丽辞的作用也不可轻视。因有名句而使作品传世,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更多 王充经典语录
本站共收录王充的名言38条
誉人不增其美。 《论衡?艺增篇》汉?王充《论衡?艺增篇》。誉:赞美。本句大意是: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言过其实,凭空增加他的长处。原作在后面还有“毁人不益其恶”之说,意思是批评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凭空增加他的缺点。对人进行褒贬要实事求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夸大其辞。添枝加叶的溢美或添油加醋的中伤都是不正派的表现,都应该避免。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论衡?气寿篇》汉?王充《论衡?气寿篇》。本局大意是: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太平之世,兵乱不兴,天灾不起,政治稳定,物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身心健康,长恒寿人就多。本句多用于称赞太平盛世,也可用来说世凡多长寿是因为世道太平。
处颠者危,势丰者亏。 《论衡?累害篇》见王充《论衡?累害篇》。颠:顶端。丰:满。亏:缺。这两句大意是:处在顶端的东西易生危险,状态丰满的东西容易亏缺。“处颠”与“势丰”是事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无以复加,故矛盾必向其相反方面转化,易生危险,易生亏损。可用于说明某种事物的态势或事物矛盾转化的哲理。
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论衡?超奇》汉?王充《论衡?超奇》。这两句大意是:外表与内里应相符相称,即表里如一,名实相符。~两句,原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符。作者说:“实诚(指内在思想)在胸臆,文墨(指写出的文辞)著竹帛,~,意奋而笔纵(指思想感情充沛自然文笔纵横恣肆),故文见而实露也(所以写出的文章就表现了内在的思想)。”我们也可借以称赞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德。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论衡?实知篇》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学习始终应是开放的过程。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于自尊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羞于启齿向他人求教,这样就使他的学习成为一个封闭式的过程。这句格言以其精粹的句式,质朴的语言,告诫人们要遵循学习的规律,虚心就学,不耻下问,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它是一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箴言,应该书之座右,铭记于心,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论衡?感虚篇》
谗言伤善,青蝇污白。
本文地址:
王充文学创作名言内容: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陆游的诗中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55BBS 我爱购物网
&&陆游的诗中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
陆游的诗中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
这是一篇范文。内容来自梦飞扬的新浪博客。楼主可以看看,或许能够有所收获。【论陆游爱国诗】 汉语言文学 张思荣 指导老师 阙真[内容摘要]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报国理想,寻找报国道路的一生,也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一生。陆游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以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立足点,坚持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探讨陆游的爱国诗,以求达到丰富陆游诗歌学术意义的目的。[关键词] 陆游;爱国诗;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学术意义[正文]一.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葬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的是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金人兵马的肆意践踏,人民流离失所,山河支离破碎。国破家亡的耻辱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思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中成长的,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辱,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报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后,必然要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来。于是,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代替了酣歌醉舞与柔糜香艳的诗歌情调。陆游 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独特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幼年流离失所,四处漂泊,受到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熏陶。他长大成人后,在政治上受到了种种挫折,考试中受到奸相秦桧迫害,一直到38岁那年,朝廷才赐给他一个进士出身。后来,他在临安担任一些小官职。这期间,他了解民情,关心、热爱人民,从实际生活中吸取了不少爱国主义营养。他46岁时,入蜀,担任许州通判,沿途凭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遗迹,特别是屈原、杜甫诗歌中那种同情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更为陆游所景仰,并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来,他入川陕宣抚使王炎的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到过西北的军事前线,了解到沦陷区人民怀念祖国,殷切盼望南宋军队前来收复失地,重新投入祖国的怀抱。这些经历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在《观大散观有感》一诗里,表现了他的亲身感受。陆游54岁时,离蜀东归。东归后,曾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处做过地方官,又因开仓赈济灾民,被以“擅权”的罪名罢职。他66岁退居山阴,过着近20年的清贫生活,写了许多闲淡的诗篇,但他笔下的草木山水,梦昔抚今,都寓意着爱国爱民的深情。陆游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报国理想,寻找报国道路的一生,也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的一生。他虽然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罢黜贬名,但燃烧在诗人心里的爱国火焰,至死都没有熄灭。他把自己的人生壮志和热情,把自己的满腔的热血和悲愤,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二.陆游爱国诗的思想内容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悲壮激昂、宏亮高亢的歌声,唱出了爱国御侮的时代最强音,爱国主义是他诗歌最突出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他的诗表现出了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前人对对陆游爱国诗的思想内容的论述,概括而言有四类:第一类是宣誓“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和“为国平胡羌”的英雄气概的;第二类是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的;第三类是批判统治者“腐败昏庸、只图苟安”、抨击投降派“卑鄙无耻、权奸误国的”;第四类是关心民生疾苦的。此四类诗作在众多研究陆游爱国诗的文章中都有详尽解析,此处不再敖述,本文所要着重介绍的是被研究者遗忘、排斥了的第五类爱国诗,即“揭封建制度之质,表归隐山林之心”之作。陆游此类诗作的突出特点就是“表意含蓄”,如其批判封建制度之作就多是哀怨、悱恻的爱情诗,《沁园》(二首)就是其中代表:“城上斜阳画脚哀,沁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沁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嵇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两首诗第一首处处写景,又处处寓情,突出了他与唐氏的真挚感情,追忆了他与唐婉的甜蜜爱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诗人哀痛的心情。诗中陆游并没有对封建礼教进行直接的、赤裸裸的批判,而是以“犹吊遗踪一泫然”一句点睛,从而委婉地把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推向极至。除爱情题材外,陆游还写了不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热烈地歌唱和追求美好事物的作品,表现了他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这方面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而且他总是在描写景物中,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热情倾注其中,如《梅花绝句》第三首:“阐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是诗人晚年闲居家乡时所作。诗人的爱国热情遭到打击,政治上失意,因而就把报国理想和雄心壮志,寄托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对祖国山川草木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再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挂杖无时夜扣门。”诗人用极其亲切的语调,看意描绘了家乡农村一带自然风景的美,农民淳朴风俗与纯洁心灵的美,并把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浑然一体地融化进去,一个与劳动人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于是跃然纸上。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写出了别有天地的美好境界,并且含有在人生路途上,不断排除困难,追求美好理想,终会绝路逢生的哲理性,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除了上述的那些之外,陆游还通过描写宫女的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来间接揭露封建制度戕害人的本质,如《长门怨》就是通过揭露封建宫妃制度的残酷性,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惨无人道。“早知获谴速,悔不承恩迟。声当彻九天,泪当达九泉。”一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显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总之,陆游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特别是诗人那些热血沸腾的诗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成为南宋诗坛的旗帜。三.陆游爱国诗的艺术成就陆游诗歌不仅洋溢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激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卓越成就。第一,以现实主义为基凋,兼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主要表现在他能从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斗争中提取诗材,启发诗思,相当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呼声,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创作却自有其鲜明的特征。他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情节完整的去叙事性描写,而是善于用高度概括和夹叙夹议的手法反映现实,并注重抒写个人的主观感情和见解。他往往通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短诗里加以表现。如《关山月》,全诗只有12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将军临边不战,朱门酣歌醉舞,士兵亟思报国和遗民渴望恢复等多层面的内容,成为整个南宋时代主和与抗战斗争的高度艺术概括;并且作者又把他反对议和,斥责权奸,同情遗民的感情融于其中,直抒胸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两宋诗坛“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理趣和深刻性。陆游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对报国理想和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这也是诗人继承屈原、李白诗歌风格的显著成就,因而他当时就有“小太白”之称。丰富而瑰丽的想象,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因素。陆游爱国忧民,一心抗金杀敌,但理想和抱负不得实现、才能无法施展,于是诗人就凭借想象、联想来表示内心强烈愿望,借助幻境、梦境来喷吐胸中的壮怀英气。如:在《江楼吹笛饮酒》中,诗人觉得自己披织女裁的衣裘,升上天空,和北斗星一块饮酒,并“却驾白凤骖班虬,下与麻姑戏玄洲”,想象美丽及了。在《戈阳道中遇大雪》中,他看到“大雪塞空迷远近”,就想到北伐的队伍“壮哉组练从天来”,境界壮阔极了。有时,陆游还在诗中借助狂放豪肆的行为来宣泄难以抑制的愤慨,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中说,“谁知酒得尚能狂,脱帽向人始大叫”,原因何在?因为“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大胆而奇特的夸张,是构成陆游诗浪漫主义色彩的又一个因素。如:他写自己极大的勇气是“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融州寄松纹剑》);他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他写自己能够抗金打仗,是“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戈阳道中遇大雪》);他写自己对死的态度,是死则报国,“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前有尊酒行》)。陆游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他表现时事、寄托理想、突出主题的抒情艺术。第二,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的艺术风格。陆游爱国诗的风格多姿,他能博采众善、兼其所长,善于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杜甫的现实主义态度,白居易的人民性,李白的挥洒豪放,陶渊明的高洁朴素,岑参的雄浑壮丽,以及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的革新精神,都给了他良好的影响;加上他个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使他的诗表现出了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他的爱国诗篇,往往体现出雄浑悲壮的风格,具有气势宏大、瑰丽雄奇、热情奔放、才气豪健的阳刚美。他的咏物写景一类诗,则往往体现出清新婉丽的风格,具有清丽明媚、婉转新奇的阴柔美。第三,简练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的语言。陆游爱国诗的语言简练生动,如;《夜读兵书》中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短短四句,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跃然纸上。说陆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明白如话的境界。他老出家门,大量汲取人民群众的口语、方言、俗语,写入自己的诗,并用诠解说。说陆游爱国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是因为他放对刻意雕琢,反对追求奇险。他说:“雕琢自有文章病,危险尤伤气骨多”。他以诗句对仗著称,他的对仗常常能够作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十分流畅。如:“一身抱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悲愤的情绪从清丽流转的字句中传出,情致深婉。总之,陆游无愧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超一流的诗人。他的爱国诗篇,特色是鲜明的,艺术成就是突出的。四.陆游爱国诗之学术意义第一,文艺学意义。长期以来大家对陆游爱国诗有一大误读,即将其政治抒情与爱情诗等非政治抒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前者才是爱国只作,是积极的;后者却是儿女私情、吟弄风月,是消极的。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有三:首先是没有真正读懂陆游爱国的坚定;其次没有完全了解生活之真谛;再次是没有透彻认识文学原理之内涵。此类误读者的误区在于把“爱国”一词过于简单化、狭义化。其实,陆游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戴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现,怎么就不能将这些诗归入爱国诗之列呢?而其爱情诗虽然以怀念、悼念唐氏为主题,但却掩盖不了其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改革封建制度的要求。有此可见陆游的爱情诗并非单纯的儿女私情之作,其吟咏山川,关心民生之诗也非简单的游山玩水、反映史实之作,因此它们也当属爱国诗之列。由此,陆游爱国诗可以启示我们:爱情经历、旅游生活等也可以是爱国文学创作的源泉。第二,美学特点。陆游爱国诗首先强调以精为美,“精”即精练。正如赵翼所言“放翁工夫精到,出语自然简洁,他人数言不能了者,只用一二语了之。”陆游爱国诗中的许多名篇,如《关山月》、《金错刀行》、《陇头水》、《秋声》等都只有十二句,八十四字,却深刻地放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与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以精为美是分不开的。其次是形象美。陆游爱国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美的爱国者形象。这一形象产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其爱国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既不是疾恶如仇的忠臣,也不是伤时忧世的士大夫,而是一位豪情满怀、气壮山河、为了人民复兴和祖国统一,甘洒满腔热血的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正是这种战士的性格和英雄的气质,使“他”和历史上一些爱国诗人的自我形象有着明显的区别,成为了一个新美的爱国主人公形象。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既熔铸着诗人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表达了当时无数爱国志士的忧思悲愤,具有典型意义。这里且举《秋声》一诗为例,看看陆游作品中诗人自我形象的特点:“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嘴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再次是以实为美。陆游始终主张要实地体验生活,反对凭空虚构。正如他在诗中所言:“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欺。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第三,诗学意义。从内容形式上看,陆游爱国诗在完美的语言形式中体现了真实而深刻的思想,特别是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真挚而强烈的爱国情怀。陆游对古体诗的形式进行了探索,他在七言古诗中间用杂言的形式,使句法、音韵、节奏错落多变,气势雄浑磅礴从而使诗作具有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其中《对酒叹》就是此类诗作的代表:全诗句式复杂多变,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九字、十一字句都有;语言形式纵横开阖,多姿多彩;节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从语调、格律上看,陆游对诗这一抒情文体作出了建设性的可贵发展。这从众多名家对其评价就可看出来。赵翼说:“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舒位则更进一步指出:“尝论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李义山瓣香于杜而易其面目,为一变;至宋陆放翁专工此体而集其成,为一变。凡三变,而他家之为是体者,不能出其范围矣。”陆游爱国诗中多有格律精严之作,在诗律规定对偶处屡有佳句涌出。如《胡无人》中“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的“公卿有党排总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都是教科书般谨严的对偶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诗作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极好的统一。陆游爱国诗歌上的成就是杰出的,虽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仍然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个人的报国理想都寄托在昏庸腐朽的南宋朝廷身上。但是,瑕不掩玉,他的爱国主义诗篇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参考文献][1].赵翼撰,霍松林,胡主佑校定。欧北诗话(卷6)。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喻朝刚q中国古典作家丛书?陆游卷。黑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郭兴良、周建忠主编,褚斌杰主审。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4].疾风,陆放翁诗词选(前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蔡镇楚,中国诗话珍本丛书。瓶水斋诗话(清,舒位撰)卷,北京图文馆出版社。2004年版。
7条其他回答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宋代杰出的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今集存诗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陆游的诗歌充分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毫无保留地体现了自己的肝胆肺腑。年轻时因触犯秦桧被黜之后,仍保持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壮年之后坐卧所思仍是抗战立功、洗雪国耻;这些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表现的很明显。即使是到了八十二岁的高龄,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的爱国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直抒胸臆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 (二) 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三) 借景抒情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四) 以梦述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类: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陆游语言造诣很高,风格简练自然,一方面由于内容的扎实,感情的充沛,诗人本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为了把主旨表达的清晰通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诗人也很重视在语言的锤炼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读起来亲切感人。 陆游的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更是把陆游的诗用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浅谈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内容提要: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称为"小李白"。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其诗风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被称为"诗史"。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融入人民生活之中。他不仅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且还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对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倾注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热爱人民生活,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关 键 词:陆游;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所谓"爱国主义"一般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爱国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历史的观点看,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中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一种思想传统,爱国主义向来备受人们所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纵观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凡是被划入爱国主义范围的作家一般都受到较高的赞赏与评价。像战国时代的屈原、还有唐朝的杜甫都被奉为爱国主义的典型而享誉千古。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鲜有人能及。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虽然多次遭贬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多为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陆游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饱含爱国激情。爱国情感既广博又深透。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要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无论乐时、愁时、读书时、写字时,乃至听到风声雨声时,无不能触动他那敏感的爱国情怀。直至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之心,其何切切!不但如此,他甚至还希望即使在平时、醒时、现实中不能杀敌报国,在死后、梦里、幻想中也要化为利剑、鬼雄、壮士来实现这一宏愿。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报国之情,其何殷殷!  一  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意,或含蓄寄意。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 ? (《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陆游还多次歌咏情调浪漫的海上遨游,《航海》云:"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征服了时空,昂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很显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  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  二  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荣辱人民生活之中去。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其他的古代诗人无有可比的。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基于对一己思想行为的自审自视,陆游在扰攘不宁的人世间,寻找自我的对应体。他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主要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是陆游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又一大表现。他歌颂故乡《渔夫》的顽健,"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他写农民的勤劳简朴,"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他写农家小姑的爱美,"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岳池农家》)。对普通劳动者的歌颂源于陆游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其"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  诗人与人民的感情是浓厚的,也是真挚的。他关注百姓,愿与百姓同忧乐:"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村饮示邻曲》),"野人易与输肝肺"(《睡起至园中》),"老农能共语,真率会人心"(《雨后至近村》)。诗人与百姓共命运、同呼吸,为百姓医疾、送药、互赠礼品,这些诗中都有记载。他忧百姓之忧,喜百姓之喜。比如单单一个"雨",他就写了无数诗。有久旱逢雨的喜悦,有大雨成灾的忧虑,有雨夜不寐的感叹。试举其中一首:"嘉古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舜天子的"韶乐"也不及"虚檐"的泻雨声,可见诗人对农民的一片深情。  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  三  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冷酷的现实使陆游笔下的诗歌,常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象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责"(《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二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 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一生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爱国激情始终不衰,是体现在他那近万首诗歌中的主线。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管是早年的渴望恢复中原,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的从军南郑,在军事前线谋划进取之策;还是后期的调任闲职、长期赋闲家居,他始终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以至在垂暮之年还出山从政,支持韩腚兴鞒值目狈ィ谄渚适妒径分小暗患胖萃保信巍巴跏Ρ倍ㄖ性铡薄K宰婀说奈尴薰鼗常宰婀耐恋亍⑷嗣窈屠肺幕车娜劝谒氖璐醋髦惺贾照季葑胖饕奈恢谩?释菇稹⒒指粗性释约河谢崛ビ檬だ陨肀ü穆患で椋撬璐醋鞯闹饕ΓС肿潘槐沧印拔槐拔锤彝枪保⑹顾钥菇鹗乱党渎厥さ男拍睿骸俺淙芡銮兀裼刑锰弥泄瘴奕耍 毙刍氚蹴纾成胶印T谒氖校蚴惴⒆约旱谋ü持荆蚋杷炭菇鹫蕉返氖だ虺镣吹乇泶锫傧萸嗣窨释崭词У氐脑竿约岸运强嗄焉畹纳钋型椋虺庠鹬骱团纱蟪汲雎糇婀恋氐目沙苄芯叮蚩厮咄督蹬膳懦饪拐浇臁㈥菸蠊碌淖锒窆吹保蚴惴⒆约何蘼非胗А⒆持灸殉甑奈薇缺撸奕颂拍强呕鹑鹊陌模薏谎笠缱胖矣谧婀腿嗣竦某现恐椤K氖璨焕⑹歉腥朔胃陌焕⑽按蟮陌饕迨恕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变得颇为振作。但随着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倾向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有诗说:“尔来士气日靡靡,文章光焰伏不起。” (《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戴曾登门受教,刘则为私淑弟子,他们在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上都受到陆游的深刻启迪。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林景熙在宋亡之后作《书陆放翁诗卷后》,对陆游继承杜甫的传统给予高度评价:“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并沉痛地追悼陆游:“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陆诗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画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