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精算师论坛回国前景

北美精算师ASA介绍:精算的前景_北美精算师
& 北美精算师ASA介绍:精算的前景
北美精算师ASA介绍:精算的前景
精算的前景
精算师的职业生涯被喻为“金领中的金领”。因为在发达国家,精算师既是商业保险界的核心精英,又可在金融投资、咨询等众多领域担任要职。
所谓精算,是对未来不确定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精算师是保险公司核心部门的核心人才,有着极高的地位、权力和职责。精算师的工作包括新保险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其地位非常重要,甚至有的公司总经理就是一位精算师。因此,精算师代表着财富、权力和专业水准。
我国现有四大保险精算师考试体系:中国保险精算师、日本保险精算师、英国保险精算师、北美保险精算师。其中,中国精算师是国家惟一承认有签署我国寿险公司精算报告资格的精算师。而北美精算师资格(fsa)则是最具权威的精算师认证体系。
由普通的精算人员成长为精算师的道路漫长而艰苦。在美国,要通过精算师资格考试,平均需要5-7年的时间。我国在1998年以前没有自己培养的精算师。1998年,友邦保险上海公司诞生了第一位中国精算师,到2002年,我国已有了10位精算师,近50位准精算师。
一般精算师资格考试分为准精算师考试和精算师考试两部分。据介绍,目前北美精算协会的资格考试科目有9门,考试时间在3、4个小时到6个小时不等。参加资格考试最低的一门考试科目也需要100美元,总计大约需要3000多美元。
一门考试6个小时,听起来是非常“残酷”的,但考试还只是资格认证的一部分,考生还必须参加协会组织的足够的培训,并撰写报告。其中,专业职业道德培训是非常严格和重要的一环。
考下精算师的资格需要经过漫长而持久的努力,而一旦取得精算师资格,他们往往被任命重要的职务。记者从保险行业内了解到,一般中国本土的精算师年薪在20万至40万元之间,海归或洋精算师的身价一般都在百万元之上甚至更高。在香港,一名精算师的年薪最少也要10万美元。
我国保险业培养的第一位fsa,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周卫东,他经过6年的努力,于2002年获得了北美精算协会的正式会员资格,是中国的第10位fsa。
由于精算人才紧缺,现在各大人寿保险公司中,总精算师、副总精算师大多由海外归来的国际精算师担任。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十年急需5000名精算师。
北美精算师ASA介绍:精算的前景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保险精算 | 精算师学历教育的国内外比较与反思
199IT数据中心微信账户:i199IT
精算师的教育一般分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两个阶段,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实践看,在高校完成的学历教育是绝大部分精算师从业的必经之路。但由于精算行业乃至保险业整体上都处于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转换为适用的积累过程中,精算师学历教育在其发展中也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与国际上代表性国家和高校精算师教育的比较,为中国学历教育阶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精算师,学历教育,保险精算,职业教育
专业从事保险精算工作的人,即精算师(Actuary),作为一种职业的资格认证体系也早于上世纪就在欧、美、日、澳等国家展开并逐渐标准化。长期以来,精算师因其优良的工作环境和高薪而享有“白领中的金领”之称,在权威求职网站CareerCast公布的2013年美国职业排行榜中,精算师被评为年度最佳职业。
精算师的教育一般分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两个阶段,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实践看,在高校完成的学历教育是绝大部分精算师从业的必经之路。近20余年来,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高速扩张,保险企业的数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预计可达300家以上,加上其他行业的需要,精算师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是国内合格的精算人才还处于相对稀缺状态。从1987年南开大学首先引入北美精算师教育培训以来,精算教育已在国内众多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由于精算行业乃至保险业整体上都处于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转换为适用中国的积累过程中,精算师学历教育在其发展中也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与国际上代表性国家和高校精算师教育的比较,为中国学历教育阶段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代表性的精算师学历教育体系
精算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源起于,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模式,其中又以英国、美国和三国的教育体系和职业认证最具含金量和代表性。以下对这三种最受认可的精算师认证和学历教育体系做一介绍。
(一)英国
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由英国精算师学会与学院(IFOA)组织,已有160年的历史。申请者通过加入学会成为会员,参加相关科目考试合格,并有一定时间的精算相关从业经历(一般3年),可取得准精算师(AIA)和精算师资格证书(FIA)。考试科目包括基础技能(CT)、基础应用(CA)、专项技能(ST)和专项应用(SA)四个系列的众多科目。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和大学教育紧密结合,在该领域享有盛誉的高校包括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赫瑞瓦特大学,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等。想要取得精算从业资格证书的会员,一般须在大学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或以校外学生身份,或通过远程课程参与),课程的考试题目和精算式考试大纲类似,很多课程成绩达到要求后可免考精算师考试的相关科目。从作者调研总结和一些留英精算学生的经历和体会看,英国高校精算教育的显著特点包括。
一般分为精算科学(Actuarial Science)和精算管理(Actuarial Management)两个层次(项目),均主要在硕士层次开展,学生最终要获得学位不仅需要修完与精算师考试相联系的学分,且必须就自己感兴趣的精算问题完成研究项目或选修相关的课程。所设课程并不很多,但教师一般会列出很多阅读书目和作业,均与考试和成绩相关,因此课业负担并不轻。
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精算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每个重要精算科目都有一定的自选项目需要完成。此类项目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统计或精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要将过程清晰地表达并与他人沟通。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聘请部分业界精算专家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往往能够结合自己的精算实际从业经验,提升学生对精算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在精算培养的软硬件各方面,非常注重构建沟通、交流氛围。除极力创造条件与业界和其他高校交流外,很多大学还设有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精算协会,为会员介绍精算专业在本、硕阶段的学习信息,提供精算讲座、会议、考试、就业等信息,及在线提问、答疑帮助。
(二)澳大利亚
澳洲精算教育源自英国,特色在于进一步结合了大学正规教育与精算师职业培训的优势和资源。澳大利亚最早建立了大学课程与精算职业资格考试互免制度,后又被很多国家和地区仿效。要取得澳大利亚精算师认证(FIAA),需要完成基础课程(Foundation)、精算控制循环(Actuarial Control Cycle)和专业方向(Specialization)三个部分的课程和考试,至少一年的精算工作经验,以及参加职业培训课程。精算基础和精算控制循环的课程一般在澳洲精算师协会指定的大学完成,或认可英国精算师考试学分完成,其基础课程大纲完全与英国保持一致,在高校完成学业并达到一定标准后亦可免试。澳洲精算师学历教育最被人称道的是大学教育对精算实务领域和资格认证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先在麦考瑞大学开设的精算控制循环课程因其师资、教学效果以及因此产生的国内外影响力,被官方采用作为精算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也影响到了包括中国在内多国的精算师教育和认证。
澳洲大学的精算课程教学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认为如何思考问题、探索答案、评估结果以及改进答案的能力比答案本身更具价值。以澳洲精算教育的发源地麦考瑞大学为例,即使是精算基础课程,也会要求完成研究性的作业,并进行现场陈述。这类作业不再局限于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而要求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做额外的研究。这种培养学生像精算师一样思考的取向,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美国
美国的精算师教育始于19世纪末,目前的精算师学历教育多数在高校本科和硕士层次开展,也可通过MBA形式获得。有近百所大学开设精算专业的本科课程,开设硕士课程的大学大约27所,开博士课程的不到10所。美国有北美精算师协会(SOA)和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两大精算师组织,它们分别有针对寿险和非寿险的资格认证考试体系(主要在美国和地区施行),亦分为准精算师和精算师两个层次。SOA和CAS推荐了一系列大学,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天普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大学也提供免考。
作为精算师培养的基石,美国的精算师学历教育对自身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将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经济学、金融学应用于精算科学的能力。硕士精算课程一般需要至少6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工作,锻炼学生将精算科学运用于现实经营环境的能力。美国的精算教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求学过程中的实习(internship)经常被看作是精算从业的敲门砖,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未来能否找到精算工作。通常很多保险公司都会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在GPA满足一定要求,或通过精算考试若干门后可申请实习。加拿大的一些精算高校(以滑铁卢大学为例)会帮助学生联系实习机会,并且要求学生将实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完成研究性作业,并给出分数,这个分数会影响到学生下年度的实习,甚至最终就业。
二、国内精算师学历教育阶段的现状
自1987年南开大学首度引入北美精算师的教育培训到目前国内开办本科或研究生精算专业(方向)的高校有二十余家,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数量更多。由于时间短积累少,我国的精算师学历教育总体上处于介绍国外,效仿国外的阶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总结。
第一,高校精算专业的开设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精算师行业组织并不发挥作用。精算教育主要在本硕两个层次,其中又以硕士培养为主流。精算本科教育侧重对精算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和数学),以及精算基本原理的传授,研究生阶段一般在学习高级原理课程之上,增加实务性课程及精算不同方向的选修课,在本硕阶段均有专业必修和选修总学分要求。在专业设置上,有的高校将精算专业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专业)下,有的在经济、金融(保险)学院专业下,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特色(见表1)。数学和统计专业下设的精算专业往往注重数学、统计学数理基础、精算原理和方法论的教育,而在金融、保险专业下设的精算专业相对更加注重学生对金融、保险运行原理和全貌的理解。
第二,高校的精算教育和精算师考试相对独立。虽然1999年已建立了中国精算师考试体系,很多高校也设置了中国精算师考试的考试中心,但多数精算高校的精算培养仅以精算师考试科目为参考,部分高校借鉴了美、英、日精算师考试的体系和培养方式,部分高校坚持自己的特色,整体上与中国精算师考试体系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目前也并没有高校拥有中国精算师考试的科目豁免,有个别高校通过合作建立了国外精算师考试部分科目的豁免。
第三,高校精算教育基本以培养能通过各类精算师考试,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为目标。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也仅局限在保险行业,从毕业生从业分布看,尚未扩展到投资、企业风险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精算应用的新领域。高校教育与实务领域的交流和沟通在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精算国际会议、交流和合作选择在中国举行或者联合中国高校,但将这种交流与合作常态化和机制化、融入日常教学和培养的还比较少见。高校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近几年应用性研究性的培养方式(以各种作业形式出现)在增加,但目前实习在学生毕业或获取精算专业学位中几乎不占比重(多数情况)。
第四,高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全国精算专业的专职教师总数不超过80人,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多为副教授和讲师,虽也有一批长期致力于精算人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又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元老级人物,但大多学成的精算师基于职业生涯提升的需要和物质回报对比,选择留在教育行业的为数很少,以至精算师资中拥有从业经验或者各类精算师认证的比例很小。学生方面,精算专业的招生人数居高不下,近些年上升很快,但本科生的淘汰率不低,作为精算就业主力的硕士研究生每年毕业约100-150人,也有一小部分选择国外大学继续深造,目前全球学习精算的研究生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本文总结了代表性高校精算教育项目的基本情况,如表1(排名不分先后)。
表1: 国内高校精算教育项目总结
数据来源:各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特色”、“课程设置”和“师资”资料来自其官网机构简介和学生培养相关栏目介绍(选取最新培养方案),“考试中心”、“学生培养”、“合作与交流”信息除各高校官网信息外,还参考了《中国部分高校精算教育简介》(精算通讯第6卷第4期)及《我国高等学校精算教育的现状和关注的问题》(吴岚,精算通讯第4卷第2期)两篇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近3年的数据对部分高校毕业学生和精算交流会议等信息做了补充。
三、反思--发展精算师学历教育须厘清的四大关系
高校的精算教育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实属正常。但就一般而言,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有下面几大关系是在高校精算教育中须理清的。我国当前精算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扰,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充分认识这些关系的重要性,或尚未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而美、英、澳等国精算教育体系相对成熟之处,也恰在于对处理这些关系的重视。
(一)精算学历教育与行业需要的关系
精算学科最直接的应用在于帮助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衡量产品设计、盈利能力和风险等,所以学历教育阶段应尽量适应精算行业应用的现实需要,但也绝不应厚此薄彼,走上“唯市场需要”的极端。高校从事精算教育,因其学术背景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应在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探索精算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上承担天然的责任。因此高校精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以适度前瞻性眼光,培养适应或高于行业需求的高水平综合性精算人才。精算学历教育与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应当是相辅相成,螺旋上升,而不是学校教育对实务领域的被动追赶。一味追赶现实发展(如中国目前的现状),失却自身的灵魂和相对独立性,不能为行业的未来成长提供具有长远性的理论、技术支持,会被实务领域所藐视,等于放弃了自身的优势,最终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
(二)精算学历教育和精算师考试的关系
2009年中国精算师协会改革了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体系,参考精算学科体系和他国执业资格考试的最新发展,增加了精算在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许多高校在这之后对精算课程设置也做了相应调整。由此引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之间的关系。从学习内容上看,精算教育在坚持系统和完整的原则下,尽可能多地融入考试要求的内容也无可厚非,但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身特色。从时间安排看,学历教育是基本和必须保证的,一方面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素养和品质)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的职业选择留有余地。考试应该是业余的,是一种确定职业目标后的必经过程。两者应当是互为依据,协同发展。在这方面,前述澳大利亚的精算师高校教育,尤其是其精算控制循环课程的发扬光大就为全世界同行提供了榜样。
(三)精算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具有整体涌现的可能,即系统中的若干事物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整合起来,会产生它的组分及组分所没有的性质。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精算师教育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各有其不同的教育目的和侧重点。这种关系既有互补互利,合作共生的一面,又有在资源上相关妨碍、竞争排斥的一面。这意味着若两者整合方式合理,合作与竞争、互补与互碍都是会形成有序的积极因素,整合方式不合理或者完全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都会导致无序。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思考怎样的整合方式能够最大化两阶段教育的合力十分必要。对比几大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我国的精算师学历教育阶段并没有很好地引入职业教育阶段的有利资源,而精算师从业阶层也没有显著地回馈学历教育阶段的意识和作为,精算师培养是两个阶段共同责任的文化还没有形成,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所应有的涌现性特征还不显著。
(四)精算师学历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曾几何时,多少人被精算行业未来人才缺口5000人,“白领中的金领”的说法打动而投身到这个领域。但事实上国内目前的现实是精算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相比简单的人数缺口更加明显,一方面,掌握精算原理并且有从业经验,能为企业解决与精算相关现实问题的高素质精算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这些人也因而享受较高的物质回报;但另一方面,初级精算人才,如我国准精算师层次的人数实际上已经接近饱和。近些年国内的精算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随着国内外实践的发展,会计师、金融分析师和风险管理师等职业也日益对精算师形成挑战和冲击,意味着未来精算师从业的竞争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相对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精算师学历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追求的目标,应当首先是质量的提升,否则长远来说必然妨害到精算师阶层的口碑和职业认证本身的含金量。
四、对中国精算师学历教育发展的建议
中国高校的精算教育已经走过了26年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中国保险业在未来的十年和二十年间无可限量的巨大发展空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这个旺盛的成长期中,精算师职业以及高校的精算教育必然会比过去发挥更大的作用,精算师学历教育阶段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应该说,现阶段中国高校的精算教育与国际水平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与高水平精算教育以及实务领域的互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力,才会得到身份的确认和可能的品质认同,也才能进而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优质人力资本支持。
(一)谨慎推进精算教育与考试关联制度改革
一些观点认为,目前应尽快仿效国外做法,在高校设置针对中国精算师考试的科目转换和免考。这样做固然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精算师考试的人数及考试知名度。但须知设置科目转换和免考的美、英、澳等国,其高校精算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超过其精算师考试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问题恰在于精算师资格认证含金量尚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有个别高校与国外精算师考试体系之间有科目转换,但整体水平并不十分受国际认可,目前国内高校在其课程设置中,大多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接近某一(国家)精算考试科目设置的倾向。因此本文认为,目前设置免考存在整体水平不够和公平性不足的问题,如若设置可能造成日后积重难返。可等国内精算教育体系经过一些年的积累和沉淀性的思考之后,再考虑考试制度的大改革或再设置转换更加合理。精算单纯仿效国外做法并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而同时与国际接轨本身也并不应成为中国精算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秉持以质取胜和精英式教育的理念
精算师本身是金融领域高要求和高标准的一个较小众的职业,对这样一个阶层而言,职业水准是其永远的生命线,因此精算师培养有必要秉持以质取胜,精英式教育的理念。本文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已经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可允许较大的自由度,在竞争中最终由市场决定高校专业的规模和特色。但对开办精算专业的门槛一定要严把,要在相当的师资水准、实务环境基础上才能设置,同时,借鉴他国做法,更多体现精算师行业协会的声音和部分决定权,此举也有助于促进精算实务领域与学历教育阶段的交流合作。其次,在教育中提醒学生精算师从业的艰巨性和过程的长期性,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利益一味扩招,这也是教育者自身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体现。另外,精算高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也要在考虑学生承受能力的同时,增加精算在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应用的科目,提供综合素质也为学生日后的职业选择与竞争增加砝码,这事实上也是目前国际精算学术界和考试大纲修订的一个大趋势。
(三)拓展精算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目前精算教育界与实务界的沟通虽越来越多,但并未上升到常态化、制度化的程度。本文建议,可由精算师行业协会或保险行业监管者作为发起人,由精算高校、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精算行业教育基金,作为精算实务领域和教育部门交流的物质基础,资助范围包括参与相互讲学的公司精算师和高校师资,精算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实习和调研,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并可考虑资助精算科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项目。高校可借由这一制度实现其教育项目与实践的接轨,提高师资理解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企业可借由这一制度解决其面临的精算问题,对已从业精算师进行再教育以及宣传企业形象。基金运行可以五年为一周期,初期所有同类成员出资一致,到期后视成员的贡献、获益和未来期待适时调整出资。这一制度的运行和积累有助于精算高校和企业树立注重长远的意识,增进精算后备人才培养是全行业共同责任的共识,培育注重交流合作的文化氛围,对行业的长期成长大有裨益。
作者,左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自:《保险研究(实践与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求职|真实经历——过来人告诉你,精算专业留学生在北美如何找工作_DreambigCareer_传送门
你是真实用户吗(Are you a robot)?
我们怀疑你不是真实用户,已对你的访问做了限制。如果您是真实用户,非常抱歉我们的误判对您造成的影响,您可以通过QQ()或电子邮件()反馈给我们,并在邮件和QQ请求信息里注明您的IP地址:220.177.198.53,我们会尽快恢复您的正常访问权限。另外,如果您不是在访问的当前页面,我们建议您移步
或者 在浏览器中输入以下地址:http://chuansong.me/n/746848 访问,您所访问的网站是从抓取的数据,请直接访问,会有更好的体验和更及时的更新。We suspect you are a robot.We are really sorry if you are not,and you can email us () with your current IP address: 220.177.198.53 to get full access to .If you are not accessing
for the current page,you'd better visit
for better performance,as the current website you are accessing is just spam.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DreambigCareer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DreambigCareer 最新头条文章
DreambigCareer 热门头条文章当前位置:&&&&&&&&&&&&2014精算师职业前景分析
2014精算师职业前景分析
来源:考试在线
  首先我们估计一下目前中国实际的精算需求人数。先打开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信息栏目(http://www./web /site0/tab61/)。在财险保费和人身险保费收入情况的链接里,可以很容易找到截至目前(2009年9月)中国境内一共有59家寿险(先把健康险 公司和养老金公司都归到寿险公司里)和51家财产险公司开业。先假设这59家寿险公司平均每家需要25个精算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可以在精算部或者产品部或 者企划部或者市场部等等全部或者部分需要精算人员的部门工作;这些人员可以是总精算师、部门经理、普通员工等等。同样道理,在各种职能需求下,我们假设 51家财险公司平均需要10个精算专业人员。那么这些人一共是59&25+51&10=1985人。再加上咨询公司 四大(德勤、普华、毕马威、安永)+四大(华信惠悦、韬睿、翰威特、美世)一共8家,每家和寿险公司一样需要25个精算人员,这里是25&8=200人。 再保公司方面,假设有10家再保公司,每家需要10个精算人员,那么就是10&10=100人。
  以上合计1985(保险业)+200(咨询业)+100(再保)=2285人
  看到上面计算后,大家可能开始有疑问了,寿险公司平均每家25个精算专业人员和财险公司的10个精算专业人员这两个数目我是怎么假设出来的呢? 简单地说,目前中国市场除了保费排名靠前的国寿、平安、太保、泰康和新华这5家巨无霸,其余50几家公司的极大多数的精算人员编制大致在10-15个。按 一个典型的中型或中小型寿险公司10-15个的人员构成里,设总精算师一位,下面有一位精算部总经理,然后下面再有1-3位主管分管公司精算(也是财务精 算,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估)和产品精算(主要负责产品市场方面)的具体工作。一般来说财务精算需要的人略少,人数通常是产品精算人员的一半。有些公司小,总 精算师可能兼精算部总经理甚至还要兼具体的精算部某项具体工作,人数就更少了。因此25个这个平均值按产品定价的常用语来说是给了很高的margin了。 同理,财险公司的10人也是这么估出来的。要知道很多财险公司规模其实非常小,除了一个精算责任人或总精算师和一个做产品的外就没有其他精算人员了。
  咨询公司的平均人数也是给了很高的margin,这是因为目前国内也就普华安永华信惠悦韬睿这四家做的较大,其它四家规模其实都较小,而且经历 了去年的金融风暴,即使到今年说经济开始恢复,这些公司很多都减少了招人甚至还是继续不招人。这里面还有两家公司已经同意合并,而合并之后的冗员在这些外 资公司里通常只有一个解决方法,这是题外话。
  再保公司更不用说了,一来中国市场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再保公司,二来再保公司自身是走精英路线,人数需求历来就少,就算有需求也多是要求有多年 经验和fellow,三来再保公司自身也在金融风暴里受重创,比如瑞再和慕再去年开始就在国内削减人手和收缩分支机构,相信短期内也不会恢复扩张。
  如果各位还没进入精算界的朋友觉得2285人的数字还不够高,不如这6年来媒体一直宣传的5000人(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数字还是03年,想 不到这个报道给抄了6年,比如说,我一直想不 明白现在的记者都不去调查一下就写文章的么?有诚意点至少也应该百度一下吧)。那么我再给个margin把需求一记儿提升到2500人,相当于较2285 人的市场突然多了4-5家像国寿平安那么大规模的公司的精算编制需求。
  那么实际在国内的精算人员供给有多少呢?
  在中精协会网站(http://www.e- /mainAction.jsessionid=21A4F89CDC14CC)可以找到一行字&截至目前 (2008年度),共有839名中国准精算师,141名中国精算师。&再看下SOA网站http://www.soa.org/about /members ... side-canada-us.aspx中国内地一共有163个ASA和213个FSA(顺带看下弹丸之地香港180个ASA和325个FSA,不过人家 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精算师考的人相对少,而且因为考试较难,假设Fellow和Associate的人数大约是SOA相应level的五分之 一,那就是有30个AIA和40个FIA左右。其它地区的精算师体系暂时忽略。
  又因为北美精算师和英国精算师是可以豁免考试成为中精的或换取免试达到中准精水平,假设现在141个中精当中有100个人实际是持有双证 的,839名中准精当中有200个是持有其它体系的准精证书的,那么中国市场上至少持有1张任意体系准精或精算师证书的人才就有 (839+163+30-200)+(141+325+40-100)= 1238人。
  虽然现在中国人考试确实非常快,令到证书越来越不值钱(相对来说,其实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你不能指望保险公司里面都是精算师或准精算师,不然 谁负得起那么多薪水,不然谁来干脏活。所以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精算部普通员工和有证员工的比例是1:1左右,也就是8人,合计得出中 国精算从业人数等于约2500人。这个数字和我给了margin的精算需求数字差不多。
  也就是说中国精算就业市场即使没有饱和也是快溢出来了。所谓中国缺多少名精算师都是瞎话,中国精算师协会和SOA网站统计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精算是一个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很特殊的行业,从业人数极少,技术性很强,进入门槛很高。想必各位选择精算专业或者参加精算考试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在精算业工作的人咨询意见,判断多来自于对实务精算一无所知的大学老师或同学或朋友或乏善可陈千篇一律的媒体报导。
  首先,大家考精算肯定是为了找一份梦想的&高薪&的精算工作。因为不是想找到一份精算工作,你根本不需要去参加这个无谓的考试。同学们时常会有下面几个常见的问题:
  1.有同学说,我不是全为了找精算工作,我只是希望通过参加精算考试提高自己。
  我的建议是:这个是非常矛盾的说法,因为即使现在中精教材和考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合理,全凭兴趣参加这种尚未完善的 考试,还不如参加CPA能获得的收获更大。寥寥无几的公司需要精算,但是每一家公司都要财务。而若参加国外的精算考试,如果没有公司补贴,那也是一笔不小 的开支。
  2. 如果万一找不到精算工作,也许其它行业需要我的精算知识,比如券商做分析员,银行的风险管理等
  我的建议是:即使在国外,几乎所有精算入行的第一份工作大多数都是在保险公司的精算部或者咨询公司的精算业务,等工作了若干年之后才会去参与银 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更何况那只是国外,目前或是可见的未来中国没有任何迹象在除了我上面提到过的精算需求职位计算中列出的公司以外的地方需要精算专业,充 其量也就一丁点,用的着考精算么,大学时候只要是金融专业就会开设的风险管理专业课或者去买本风险管理的书看看不就够了。
  3.精算高薪
  我的回答是,对于其它行业来说,确实还可以但并不是最高,中国的金融业里最赚钱的是基金券商,永远轮不到保险精算。即使是在保险公司内,最赚钱 的也永远轮不到精算,而是基本法里最高层级的销售经理和投资部。除非你是CA(总精算师),国内寿险公司的行情是年薪50万-300万。当然,对于一般员 工,当你有证的时候并且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年收入30万是最普通不过的事。问题是很多人工作5年后还是考不出证来,因为你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复习,那么你 的年薪也就在15-20万上不去。同时,大家可能忽略了另外一点,就是付出。精算业是收获和付出极不对称的行业。你需要在大学毕业后还要继续看书考试,每 年在加班中还要抽出2-3个月复习,少了时间和同事朋友去K歌打牌旅游,少了时间陪父母和另一半;在中国,95%的精算工作汇聚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 的物价水平可能各位在校园内的还不太清楚。现在这两城市到市中心1小时车程内的房价已经达到超过2万元每平,中午20元一个工作餐非常正常。即使你能拿 30万元的年薪而你本身又不是上海北京的当地居民也要三思,因为你觉得在这城市剥削完了想逃了,你却逃不了,因为你离开了这里就没有任何你用武的地方。工 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分,还有柴米油盐。
  就是因为精算行业的特殊性,令到这行的就业与其它行业如此的不同。精算工作很苦很忙还要考试,但是相对其它职业来说,尤其是有了4-5年精算工 作经验后,收入还算是不错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稳定。基金和券商的朋友要看股市行情吃饭,收入很高但不稳定,而且竞争激烈淘汰率很高。我就几乎从来没有听说 过哪家公司的精算人员给裁员的或者给炒鱿鱼的,只要你工作认真负责。大家有可能听说过去年开始以安永为首的四大直接或变相裁员,把四大的形象毁的一塌糊涂 (但08年度安永居然荣膺中国地区最佳雇主,把颁奖者翰威特的形象和这个奖的含金量也毁的一塌糊涂),但是没有人敢动他们的精算咨询,因为他们的业务还是 络绎不绝,他们在去年金融风暴最糟糕的时候也就是冻薪冻结headcount而已。也因为稳定和不差的薪水,很多人进入精算界之后就不再出来。因此本来就 需求不大的行业,随着一个个职位不断给人填充并且一直占有不离开,造成市面上给新人的职位越来越少。当一家保险公司每年保费收入有50亿的时候,它精算部 可能是10个人,但是当它经过4-5年发展之后年保费达到200亿,它的精算部不可能像销售人员一样按很大比例增长,这时候精算部也就最多发展到12个人 这样。每年考精算和新参与考精算的人那么多,精算职位增长又那么缓慢,能不饱和么?
  由于有经验的精算职位和入门级精算职位很不一样,为贴合本贴标题我只对入门级职位进行解说。我把竞争入门级职位的同学分个组,这5组同学都有机会进入精算圈子,在精算圈子里我都碰到过:
  一、 精算专业学生,精算专业学生必须考精算,不然你白读了
  二、 数学统计金融经济保险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且参加精算考试
  三、 其它专业的学生并且参加精算考试
  四、 已经参加工作的了,工作内容和保险或金融相关,也在考精算的同学
  五、 已经参加工作的了,工作内容与保险或金融无关,也在考精算的同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美精算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