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青岛版一年级数学试卷上册数学课件

| 更多旗下网站
您的位置:
& 阅读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青岛版)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海底世界(准备课)----数数■ 教材分析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简单的数数,全面了解学生计数、方位、分类、大小、位置、比较、图形及观察、动手、表达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教材以儿童化“海底世界”为素材-----描绘出在神秘的海蓝色海底中,生存着巨大的鲸鱼、美丽的鱼群、可爱的水母,还有遨游海底的潜水员……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画面给人以震惊感,吸引学生主动的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展现学生各方面的经验,让学生交流方法、表现个性,产生对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为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做准备。2、通过准备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数数.教学难点:数数的各种不同方法.■ 教学建议1、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对一些有趣的动物,比如海马、水母,还可以简单说说它们的习性。接着引导学生独立数出自己喜欢的生物的数量,并给与充分的时间在同位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注意学生是怎样数的。对于学生能按顺序数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让学生初步知道数数的方法。同时了解学生数数的差异,为后面的教学确定合适的起点。2、在教学生数各种海底生物数量的同时,要自然渗透分类、方位、大小、多少、比较、图形、统计等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同时,这也会使本节内容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3、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数数时,要尽量拓宽范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联系到教室、校园、家庭的生活方方面面。数数时可以同位互数、小组互数等形式,让每一个学
0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用10以内的数数物体的个数是我们了解的重点,但不限制学生数超出10个的物体,最大限度让学生扩展生活里用到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课时完成教学1
海底世界(准备课)---数数? 教学内容教材2——3页及数数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教学借助“海底世界”情境图,这幅图为学生数数和教师了解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基础提供了大量的素材:1条鲸鱼、2只海龟、3个潜水员、4只海蟹、5只海豚、6只水母、7只海星 、8个海葵、9只虾、10只海马、11条条纹鱼、16条橘红鱼等。鱼儿有大有小 ,有集中有分散,位置布满上下,前后、左右。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不认识海中生物教师可以加以解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为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数数.教学难点:数数的各种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 学具盒、彩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知道吗,大海中有很多的生物,今天我们就到精彩的海底世界看一看。” (注意强调学生正确的看书读书姿势。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激发学生的兴趣,“见过大海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业主也学会说能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海底世界图,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 学生汇报:蓝鲸、海豚,海马〃〃〃〃〃〃关注学生的听课习惯,让其他学生说出不同的事物,即不要重复前者的问题。同时,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提醒其他学生给予最大关注及评价。(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有顺序的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有,从大到小……)(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这么多的海洋生物,到底有多少个呢?想不想知道?(想)那我们来数一数,好不好?1、自由数一数,同桌两人交流。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留心学生是怎样数的,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跟同位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及时评价做得好的学生)。2、 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刚才同学们数的很好,但是有的学生数的不全。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一数。”(1)从左往右:花纹鱼有11条,水母有6只,海豚有5只,龙虾有9只,蓝鲸有 1只,海马有10只,海蟹有 4只〃〃〃〃〃〃(2)从上到下:水母有5只,蓝鲸有1只,花纹鱼有11只〃〃〃〃〃〃(3)按数量从少到多:1只蓝鲸,2条红尾鱼,3个潜水员〃〃〃〃〃〃 3、以海马为例,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数的?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2个2个的数:2、4、6、8、105个5个的数:5、10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带有海底生物形象图的表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引导学生用画“O”办法一个对一个的办法画出来,在与后面的相对应的数连起来)师: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来数一数,画一画,连一连,好吗?(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并留心学生是怎么数的,怎样画的,了解学生数数的基础) 师:跟同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的是多少个?(让学生充分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孩子的中间,倾听孩子的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画法,对于学生能按顺序一一对应数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师: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利用投影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用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本处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引导学生开展了数一数、画一画、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也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和方式,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数数、方位、大小、分类、位置、比较、 图形及观察、动手、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三﹥在日常生活中找数师: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用数来表示,同学们找一找哪些东西用数表示?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如:两只耳朵、一张嘴)(三)、巩固新知:1、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2、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说一说教室里有几扇窗户、几根灯棍、几个空调......此题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利用的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教师引导的时候注意应让学生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数数的时候不遗漏。(四)达标反馈1.数一数。 2.按顺序排一排。
3.你认识下面这些车吗?各有几个轮子? 4、数一数你有几只铅笔,几本书?参考答案:1. 1座房子,1条小路;2只小兔子,2个小朋友;3朵小花,3棵大树;4个蘑菇;5只小鸟……2.1、2、3、4、5。3.自行车:2个轮子;
汽车:4个轮子; 独轮车:1个轮子; 三轮车:3个轮子。4、略 五、课堂小结:日常生活中较多东西,许多事都有用到数,所以数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好好学数学。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这一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谈收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即可,就要加以鼓励。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六、布置作业 ?
海底世界——数数 在教学数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按顺序如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如:1、2、3……?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踏入校门,有的孩子还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需要我们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进行引导教学,首先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学会数数的方法在教学数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按顺序如从左往右,从上往下。? 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源小刺猬吃苹果一名成员吃一个苹果,这些苹果正好够。小刺猬家有多少名家庭成员? 请圈出正确答案(5
67)。 答案:6资料链接
海底动物海参 当海参遇到敌害进攻无法脱身时,可以用分身法逃命,内脏迅速从肛门抛出。天敌看到颜色鲜艳的美味,就会舍本逐末地扑向海参的内脏。弃内脏的海参还可以活着。
梭子鱼梭子鱼可分三种。一种是台湾梭干鱼,体侧有两条褐色带,尾鳍为黄色,身长40~50 厘米。居住于珊瑚礁水域及内湾浅水内,喜欢群居,时速60~70公里。一种是大和梭干鱼,具有沿岸性,经常群居与于水的中、表层。乌贼乌贼被称为海中"化妆师",因为它实在太爱"打扮"了。乌贼十分善于利用体色表达感情。它体色发生突变,多半是因为感到恐惧和激动。到繁殖季节,雌乌贼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表达对异性的爱慕。它们常常在自己的躯干上涂上一道道斑纹,犹如穿上了漂亮的睡衣。在海洋生物中, 乌贼的游泳速度最快。它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的反作用力飞速前进,能跳出水面高达7米到10米。乌贼肚子里藏有墨汁,这在动物界是罕见的。墨囊在乌贼的肚子里,囊内有墨腺,能分泌浓厚的墨汁,而且喷出后能迅速补充。当乌贼和强敌突然相遇时,它就利用这种特殊的防御武器使自己转危为安。贝壳螺壳 多种多样的贝壳螺壳,形状奇特,色彩斑谰。其中虎斑贝、白玉贝、夜光贝、五爪螺、猪母螺、珍珠贝、贞洁螺、唐冠螺、七角贝、猪耳壳,以及可作烟灰缸的马蹄螺、渔民作用号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爱的天然工艺品,用光滑油亮的海贝壳雕琢、镶嵌制成的各种画屏、器具、摆设等,具有色泽明丽自然,格调名贵雅致的特色。珍珠贝的外形呈卵圆形或圆盘形,有轮脊,靠近边缘的轮脊上有鳞片。铰合部较长,两端都有小齿,两壳的中央面一般呈现浅褐色或者灰色,有浓密的红褐色放射纹;内面有珠母光泽。珍贵的珊瑚资源 珍贵珊瑚——红珊瑚过去给皇帝的贡品有红珊瑚,治病入药有红珊瑚,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珠是红珊瑚,清朝二品文官武将的顶戴是红珊瑚。总之,人们认为红珊瑚是个宝,红珊瑚到底是何物?性状如何?人们却知之甚少,长期以讹传讹,再加之神秘的渲染,使人更感到扑朔迷离。红珊瑚是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的海洋动物。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1)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 红珊瑚生长要求的生境条件,从地中海——大西洋区和太平洋区的调查得知,它们要求有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水清、低光照、低温(8~20℃),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2)生长慢、寿命长红珊瑚从幼虫附着后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光性。由于红珊瑚较其他无脊椎动物长寿,其生长速度慢、成体死亡率低都是必然的趋势。2.竹节珊瑚竹珊瑚由于其中轴石化,及浅棕色的节与白色节间相隔形成,颇似天然盆景石竹,陈列在客厅,特别富有诗意,我国民间已广泛应用形态各异的珊瑚 柳珊瑚珊瑚礁的形成
欢迎转载:
推荐: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 数数
  2、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  1、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 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 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 找规律
  3、数学广场&&&& 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  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 --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 数与代数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 ”、“=”、“ 〉”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 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 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 难点:统计
四、课时安排:
&&&&&& 海底世界
&&&&&&& --数数…………………………………………1课时
&&& (一)快乐的校园
&&&&&&&&&& --1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 &&(二)妈妈的小帮手
&&&&&&&&&& --分类与比较…………………………… 3课时
&&&&&&&&& 实践活动
&&&&&&&&&& --找找周围的数………………………… 1课时&&
&&&& (三)走进花果山
&&&&&&&&&& --10以内数的加减法……………………14课时
&数学广场………………………………… 1课时
(四)谁的手儿巧
&&&&&&&&&& --认识图形………………………………2课时
(五)海鸥回来了
&&&&&&&&&& --11-20各数的认识………………………3课时
(六)有趣的游戏
&&&&&&&&&& --图形与位置………………………………3课时
(七)小小运动会
&&&&&&&&&&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6课时
数学场………………………………………& 1课时
&&& (八)我又换牙了
&&&&&&&&&& --统计……………………………………… 2课时
&&&&&&&&&&& --大蒜有几瓣…………………………………1课时
&&& (九)雪山乐园
--总复习…………………………………5课时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
1122334455
3514233241
&一、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
教学目标:
1、借助“排第几?”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会写6~10各数,掌握6~10的数的组成。
3、渗透简单的找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写6~10各数,
教学难点:掌握6~10的数的组成,渗透简单的找规律。
教学准备:“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去操场看看吧!
出示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的投影片,创设问题情境
1、瞧,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操场上有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有看游戏的,还有跑步的。
我知道了跑步的有4人……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
扎辫子的女生排第几?
你知道他们各排第几?……
3、数字1、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第1、第2、第3……第10。
继续提问。
生提问:运动衣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数怎么写呢?在田字格中该怎样写呢?谁能教教大家?
6像……,7像……,8像……,9像……,10像……
三、巩固练习
1、写6~10的数字。
2、完成自主练习。
第3题是小鸟回家,重点让学生比较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同一个4,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
第4题是饭前准备筷子,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渗透按群计数。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几个,什么时候用到第几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把你的问题暂时放进问题口袋里,留着以后慢慢解决。
教学后记: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3——拔河比赛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本课是在拔河的情景中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因此,要启发学生对拔河这种活动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拔河的认识,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看懂图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图中的事物。]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但学生如果有别的摆法,只要正确就应该给予肯定。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并能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 今天,老师介绍数学王国的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可像啦!先请它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两个式子,你有办法区分这两个孪生兄弟吗?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简单介绍符号的名字和作用,学生对符号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板书9&10,10&9(教学读法)
引导学生从尖角和开口的方向来区别大于号和小于号。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先教学生用手指表示符号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游戏。
[能够从课件中了解两种符号的名称。能够正确读出这两个关系式。能够认真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的用手指表示符号。]
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现在可以进行比赛吗?为什么?你能和同桌说说吗?
像刚才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
大于号和小于号的 另一个兄弟来了,他叫等号。等号放在两个数之间表示两边的数一样大。引导学生从两边人数相等来分析。引导学生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操作。板书“10=10”。引导学生观察等号的特点。
[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补充时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等号的特点。]
小朋友们都非常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数多吗?还可以比什么?互相说一下。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机指导。能标出其他比较的问题,能正确进行比较。
说一说,你这节课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在本节中的收获。& 能用自己的话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4---快乐的课堂
1、通过教学,学生初步认识0的意义.
2、感知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3、学会0的写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0的意义及0的写法.
教学难点: 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教学准备:课件、温度计、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0~5的数字卡片.
师生双边活动
出示课件:树上有十个苹果,用数字10来表示,摘走一个,剩下的用数字9来表示.如果再摘走一个(课件出示)用数字8来表示……一直等到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时肯定会有同学说出用零来表示)对!用零来表示,
(一)认识0.
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这个数字读作“零”,“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但它表示什么呢?(表示没有)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回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议论,看谁说得最好.议论后,得出在温度计上可以找到0,在比赛的记分卡上可以找到0,在学生的直尺上可以找到0。(教师一一出示给学生看)
(2)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
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3)出示课件(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齐读:0~5,5~0.
(二)指导0的书写.
老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写成椭圆形.自己在课桌上练习写0,注意笔顺.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三)巩固反馈
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妈妈的小帮手
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体验同一标准分类的确定性及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不同类型的本子、多媒体图片
教学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按一定标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课题: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一摞各种样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我吧!”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一边动手分,一边讨论方法。请一位学生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帮助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总结: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妈妈整理衣服。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①、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衣服分开;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颜色不同分;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得结果就不一样。
3、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可以帮妈妈做点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背包(或者自己的书包);
②、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③、帮助妈妈整理客厅的里的物品;
④、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学生体会数学知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4、解决问题
(1)哪些是鸟类?用“O”圈出来。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同学进行评价。
(2)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6、课外活动
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长辈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注重评价方式灵活化、过程化。
教学后记:
&&&&&&&&&&&&&&&& &&&&&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1——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人10个圆片
教学重点:学习10以内两数想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一)
1、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呢!猜猜他是谁?他和他的小猴子们住在哪里呀?想不 想到花果山去看看呀?多媒体出示:(花果山的图画,里面蕴藏着加法的信息)
2、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画面上有一个十分好奇的小朋友,他正在提出问题呢!你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课,能及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充满兴趣的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个问题。
活动(二)
1、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好吗?
3、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小组的想法?
4、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当我们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时候就 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你猜,是什么方法?对!加法!(板书)
师教学加法的算式及加法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或画图利用以有的知识想一想,数一数。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出加法的含义。可能出现多种方法:
直接去数:
用数的组成:
用圆片摆一摆&
在引出加法的算式和加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时,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来探讨。
学生通过独立的操作进行探索及思考。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掌握加法的读、写方法。
活动(三)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2、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哪一个?(选一个集体解决)
3、你会解决哪个问题?
4、剩下的问题小组在一起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天空中一共有几只小鸟?
(2)一共有几个桃子?
(3)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
(4)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5)一共有几朵白云?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在一起交流。
鼓励学生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认识。
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四)
1、(多媒体出示:第一题)师:瞧!小猴子们发现了什么?原来是一群有趣的蚂蚁,他们在干什么呢?你想问什么?你会解答吗?
2、(多媒体展示第三题)师:咱们来一次小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数学游戏。
师:咱们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想做吗?来,谁先和周老师做游戏?(师伸出手指说:我出3,生再出一个数:我出4。两个人把手指合在一起:3+4=7)
4、师:这节课咱们游览了花果山,小朋友们在这里玩的高兴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独立解答。
直接写在书上。
师生做,再生生做。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能看懂图意,正确解答。
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知识。
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整理与回顾。
课后反思:
走 进 花 果 山&
信息窗2——野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学习有关0的加法,巩固加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有关0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问题意识,进一步理解体验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师:小猴子们和小朋友来到了花果山,玩的可高兴了,可是小朋友玩累了,他们准备开始野餐了,小朋友想知道他们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
(出示投影片:课本31页的野餐图)
引导学生看图,初步理解图意。
1、师: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带什么了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长要分火腿肠了,他提了一个问题: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呢?
你能直接算出需要多少根火腿肠吗?
那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呢?
学生观察画面,对图画有一定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自己思考 ,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知道需要多少根火腿肠了
学生自己列算式,可能会 
列出两个算式:
4+3=7(个)
3+4=7(个)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直接切入课题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步锻炼学生的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人分一根,需要7根火腿肠,那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师板书问题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再仔细看图
学生可能会提:
4、一共有几只小猴?
2、一共有几个桃子?
3、一共有几罐饮料?
4、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尝试列式计算,再交流算法
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掌握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伸手指列算式的小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同桌两个小朋友每人任意伸出几个手指(最多伸5个,不伸表示0)说出你们俩手指数相加的算式,谁抢先说对谁就赢。
刚才小朋友做游戏抢答的非常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卡片,不知小朋友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呢?
同桌俩做游戏
出示:4+1=
让学生齐答或者开火车回答
通过练习,加深有关对加法知识的理解,以及加法口算的速度.
加深对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便变的理解.
小朋友真厉害,相信做书上的自主练习肯定不成问题,是吗?
打开课本第33页
第1和第2题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高兴吗?为什么?
先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让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表述自己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走进花果山
& &&&&&&&&&&&&&&&&&&&&&&&&&&&&
信息窗6——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2、能从实际情境中,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 学习内容
出示课件(一)小猴学钓鱼。
&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
& 谁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
&& 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入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1、你能用学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2、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吗?
& 3、那一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4、列式计算
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方块列出算式吗?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图意的理解,想一想,算一算。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小方块来摆一摆,从5个里面拿去3个再加上1个。
2、用5个方块加上1个,再减去3个。
3、直接口算答案。
学生尝试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列的算式有:
5-3+1&&&&&& 5+1-3& (并口算出结果)
& 学生能通过操作学具先进行独立的探索。
& 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探索出多种算法。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代表的什么意思?
&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示运算顺序。
&& 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1、继续观察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加减混合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列式)
2、谁能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么变化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 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理解有困难的可以根据图意摆学具,再列式。
& 学生列出 3-1+2=4或
3+2-1=4都是合理的。
 学生用“先算……后算……”的格式表达运算顺序。
&&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巩固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
活动四——自主练习
看图想一想小朋友手中现在有几个气球?
小羊可以踩哪些石头过河?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全课总结(略)
& 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 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方法。
& 进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维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只要学生编得合理有趣,都要表扬鼓励。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特别有趣。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在――找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请多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题:走进花果山――数学广场。
让学生熟悉类似的事物,为发现规律作好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本校有规律排列的景物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思考,一边与其他同学讨论。
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发现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1、涂涂画画
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4、想一想,画一画。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5、找规律。
6、请你按2-10的顺序走。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一题图,前两小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小题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三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二题图,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请多位学生说一说自己做的,并说明原因。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做的,并说明其中的规律。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四题图,学生可独立思考并完成。
完成后请一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接着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五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请有代表性的不同小组上台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出示试试做做第六题图。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情况,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独立完成。
请多位同学上台交流。
能正确做出并说明理由。
能够很快找出题的规律。
能独立思考,不盲目做题。找出正确规律。
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能仔细看图,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路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能举出实际例子。
“我们已经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请你找找我们身边这些物体的规律。”
&&& 进一步体会事物各自的规律。
&&&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四、有趣的图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36页—37页
★教材分析:
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1、努力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
&&&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过程: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1、师:今天,咱们班来了新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 “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
&&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
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
“长方形是长长的;
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
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
&&&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
“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
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
“没相机,怎么拍呀?”
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6、其实,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师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图形找到自己的新家吗?
& “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
&&& 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
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一)师:看来,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参加运动会,当运动员给班级争光。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同学有那么多,我们需要写几个号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每个运动员需要一个号码,学生可以想到只要算出有多少名运动员就能知道需要写多少个号码。
&& 师:怎样才能知道参加赛跑和投沙包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有多少人呢?
师:9加6等于几?(如果有的学生能够马上说出结果,应及时表扬。)你想怎样来计算?
师:小朋友可以使用学具帮助计算,先自己算一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几种算法?都是怎样来算的?
学生一边说出算法教师一边板书:
9+6=15   9+6=15
想:9+1=10  想:10+6=16
10+5=15&&&&&& 16-1=15
(二)师:我们可以用9+6表示出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人数,还可以怎样来表示?
&& 教师板书:6+9
师:6加9刚才等于多少?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经验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教师指导)
师:你是怎样来计算的?
师:比较一下9+6和6+9,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来数一数;也可以把参加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人数加一加,用9+6来计算……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在全班交流:有的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把6分成1和5,再把9凑成10;有的先把9看成10;有的先把9看成10加起来,再减掉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6+9
学生交流算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主地探索算法,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在全班交流合作结果时,能清楚地表达出小组意见的也要给予表扬。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感受到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8182&&& 20
16963166 10103716106
8311113811101
321 111 10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课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