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音:从其所锲入水求之的求是...

文言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课后练习,20:40之前给出答案!
文言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课后练习,20:40之前给出答案! 10
1、两个故事的全文翻译(要正确的!)
2、《郑人买履》:
何不试之以足(“之”与“以”的解释)
《刻舟求剑》: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的解释)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水”的解释)
3、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错在哪里?从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只要把一个大概告诉我就行了!要求速度!!)
1.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以”译为“用”|“拿”这是状语后置句。“以足”是“试之”的状语。 “之”指代的应该是“鞋” &之&是“的”;“水”是&江&3.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要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的感言:急用,但3QU啦~~
其他回答 (2)
1、两个故事的全文翻译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度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2、《郑人买履》:
何不试之以足
=======================================================
是吾剑之所从坠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水:水里, 江里
-------------------------------------------------------------------------
3、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
与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错在哪里?
《郑人买履》
他不应该只相应自己所量得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掉下去的地方,他不应该以为剑会跟着船走。
从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
《郑人买履》要实事求是,要灵活变通,不要教条主义。
《刻舟求剑》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1 / 3 页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学习方法]
等级:高中二年级
<em id="authorposton14-4-2 11:24
查看: 663&
本帖最后由 陌上阳光 于
14:15 编辑 小学阶段需要了解的文言文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1:28
  一毛不拔  朝代:魏晋  作者:邯郸淳  原文: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  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胜:能忍受  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邯郸淳(约132—221)【一作邯郸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方圆遐迩许多人都知其名。魏文帝时,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邯郸淳还为教曹娥写过一篇碑文,陈留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留名后世并非因其政绩不夸,也不是因为他的文章特好,而在于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1:30
  叶公好龙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 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的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古音读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夫:这,那。  好:喜欢。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辨析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寓意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1:31
  学弈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2:57
  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2:59
  晏子谏杀烛邹  朝代:先秦  作者:晏婴  原文: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  齐景公喜欢捕鸟。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  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  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  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  汝:你。  谏:规劝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是:这。  欲(召吏欲杀之):想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寓意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与能言善辩。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婉转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又称晏子,汉族,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00
  读书要三到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朱熹(日~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02
  富人之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注释  累:积攒、拥有  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恃:依靠,指具有。  当:担当,承担。  曷﹕何,怎能。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以:从。  寓意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03
  文侯与虞人期猎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译文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注释  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期猎:约定打猎时间。  焉:哪里。  是: 这  罢:停止,取消。  之:到,往。  强:强大。  期:约定  雨:下雨  岂:怎么  可:能  乃:于是就  中心  约定相会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约,应该在事前通知对方,免得人家苦等,这是守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人以为这些是小事,尤其是对待下属人员,失约似乎不当一回事。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认真对待双方约定,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启示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有关。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05
  朝三暮四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寓意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道理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07
  外科医生  朝代:未知  作者:佚名  原文:  有医者, 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官,跪而请酬。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责我。”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  译文  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有一个副将从前线回来,被乱箭射中,深入到肌肉里了,请(那)医生医治。医生就拿剪刀剪去了箭,然后跪在地上讨要酬劳。副将说:“箭头还在肌肉里,请先医治。”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你不应该要求我”。副将说:“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欺诈的人。”  注释  选自《雪涛小说》。作者江盈科,明代人。  善:这里有精通的意思  为:介词,被。  裨将:副将。  阵回:从阵地回来。  中:击中。  流矢:飞来的箭。  膜:这里指皮肉。  延使治:请这位外科医生治疗。延:邀请。  持:拿着。  并州:古代地名,生产锋利的刀剪。  矢管:箭杆。  请谢:请求赏钱。  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头还在肉里,必须赶快治疗。簇,箭头。亟,赶快。  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没想到也一起要求我来治疗!并,一起。责,要求。  亟:赶快  直:竟  启示  我们做事可不要像他那样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表面看问题,而要认真负责,讲求实效,并千万不要上骗子的当。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09
  揠苗助长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12
  铁杵磨针  朝代:明代  作者:郑之珍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重视生活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15
  三人成虎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 一作:庞恭)  译文  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不相信。&  庞恭说:&有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  魏王说:&我开始质疑。”  庞恭又说:&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的距离比距离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而议论我的人也一定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考察识别那些人的话。&大王说:“我自己知道。” 庞恭就走了,之后诋毁他的话就来了。庞恭从邯郸返回,果然再也没有见到魏王。  注释  庞恭:魏国大臣。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市:集市  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信:相信。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明:明白,清楚。  然:可是。  去:距离。  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葱(恭)自称。者:……的人。  愿:希望。  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反:通“返”,返回。  得:能够(得到)。  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  竟:最终  通假字  原句:庞恭从邯郸反  “反”通“返” 意思为返回  寓意  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61 小时
金币:16245
<em id="authorposton14-4-2 13:17
  画蛇添足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注释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古代饮酒用器具  赐其舍人卮酒,夺其卮曰:一杯酒。  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为:给;替。  遂:于是;就。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  引:拿起。  成:完成。  余:剩余。  足:(画)脚。  亡:丢失,失去。  为:给,替。  乃左手持卮:然后  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遂饮其酒:他的,指示代词  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谓:对......说。  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终亡其酒:失去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刻舟求剑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