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 特点申报的特点

【图文】新闻学基础知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新闻学基础知识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一​些​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
大小:23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今日已签到
全部服务类型
我要去美国
美国硕博申请
美国本科申请
美国高中申请
我要去他国
美国留学新闻学专业分支申请特点
发表于 昨天&09:52
  美国新闻学专业介绍
  新闻学是一种包含搜集、撰写及报导新闻的学科。在广义上,它亦包含了编辑和演示新闻专题的过程。新闻学在报业、电视、电台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各种传播媒介上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美国新闻学专业分支
  新闻学专业的划分很细,每个学校划分专业的依据不同,比如可以按照Print(报纸杂志)、Broadcast(电视和无线电广播)和 Online(网络媒体)三个类别来分,以及近些年才出现的New Media(新媒体: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尤其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受众提供交互的信息)。美国大学开设Journalism专业的学校比较多,前100学校的超过半数都开设了Journalism。除了这种通过载体来分类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所专注的内容来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GlobalJournalism全球传媒:
  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政治上各国之间的互相依赖以及全球新兴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社会。Global journalism也因此应运而生成为流行的分支方向,这一领域可以帮助学生在很多新闻领域[例如报道(reporting)、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广告(adver t
ising)、教学和研究等]获得所需的研究技能、专业技能和旅行经历,这些素质会极大地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这一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职于政府、外交、非政府机构和法律组织的渠道。建议选择该方向的学生有机会的话多去更多的国家感受一下了解一下当地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这会为未来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例如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开设了Master of Arts Global Communication项目,是由 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国际关系学院)和Columbi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School ofMedia and Public Affairs (SMPA)(媒体和公共事务学院)联合设立的专业,对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来说,它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专业享有非常好的国际声誉,所以依托于这两个学院设立的专业自然也就变成了强势专业。同时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Global Journalism/Communications与国际关系/公共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二DigitalJournalism数字新闻
  学生学习的是如今多媒体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包括Flash、Final Cut Pro、Photoshop以及网络写作,专攻Digital Journalism的学生运用交互式软件和硬件进行报道和创作,侧重在运用和发现非传统和创新的方式来呈现内容。
  三ScienceJournalism/Health Journalism科学新闻/健康新闻
  科学的进步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实验室里发生的一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这是science journalism这一方向的侧重点。如何通过研究科学发展的趋势来呈现科学类新闻?如何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格式来呈现新闻内容?这是该方向的重点培养目标。经常与健康类新闻是一体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科学、医学和技术,将来通常是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做新闻工作者,这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发现和调查当今社会大家关心的话题
  例如医学政策和环境政策、文化冲突以及社会公平的话题。例如BU的Master’s in Science Journalism项目就是一个为时三个学期的该类项目。对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素质,因为这种报道相对必须更客观和中立,相对更不允许掺杂新闻工作者自己的情绪。
  就申请方面来说,在本科背景方面要求具备两点:1有一定的理科背景;2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当然这是申请传媒类专业的学生统一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对于文科类学生,去辅修一些理科课程;对于理科学生,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可以使得自己变得有竞争力。
  四PoliticalJournalism政治新闻
  几乎每个政府、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和候选人在政治会谈中都会采用一套官方策略。学习political journalism的学生会学习在政治观点中媒体的作用,学习在政治载体中媒体信息的产生和发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去研究竞选行为、公共舆论和政治沟通方式,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政治记者、媒体顾问和公共舆论分析家。课程通常会包括Public Affairs Reporting(公共事务报道)、Public Opinion(公共舆论)、 Government and Media(政府和媒体)。
  因为中国政治的特殊性以及与美国政治和世界政治在很多方面的不兼容性和不共通性,使得这一方向的申请人数不多,这也是我们不太建议申请的原因。
  五Business& Economics Journalism商业和经济学传媒
  事实上任何一件新闻都可以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因此在Business & Economics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背景和基础也让未来在就业时更受青睐。在如今世界,能在数字背后发现真实故事的有天分的新闻工作者是急需的,而这正是该领域所侧重的。
 &&六CulturalJournalism文化新闻
  七ArtsJournalism艺术新闻
  八BroadcastJournalism广播新闻
  传统意义上Broadcast主要包括的载体是电视和无线电,因此毕业生未来的主要就业的领域包括电视、无线电网络和无线电台、网络,可以从事的工作包括记者、编辑、作家和新闻主管等。
  九Multi media Journalism多媒体新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新闻业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各个大学也随之做出了调整,多媒体新闻就是应运而生的方向之一,如何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新闻,如何通过博客直播新闻?如何通过网络更新新闻报道?这些最新的工具就需要学生学习最新的技巧和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吸引人的数字新闻,这就是Multi media Journalism所教授的内容。
发表于 昨天&09:52
本帖最后由 ct3 于
17:49 编辑
& & 美国新闻学专业申请的特点
  1新闻传媒专业往往需要较高的语言成绩。一般院校往往要求TOEFL在100分以上,比如西北大学(Northwestern)的新闻专业和整合营销传播专业(IMC)要求学生的TOEFL总分要在106以上
  2新闻传媒专业要求学生的口语最好能非常流利。
  3跟艺术类学生申请时必须要提供作品集一样,申请传播学的学生也必须要提供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而此写作样本对学生能否被学校所录取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4与教授之间的套磁往往比较重要。鉴于现在申请此专业的学生过多,如果没有与教授的提前沟通,很难拿到美国高校的录取,更别说拿到奖学金。
  5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也不太一样,并且往往许多州立大学的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要更加全一些,并且实力也相对更好一些。
发表于 昨天&09:52论黄远生《申报》时期的新闻实践及其特点
——兼与《时报》时期比较
日 14:57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作者:宋三平
内容摘要:1914 年 1 月至次年 8 月,黄远生被史量才聘为上海《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这是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创设了日记、随纪、游纪等新闻文体样式。作品议题既涉及重大政局、重要政治人物等宏大命题,亦有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等微观叙事。《申报》时期的黄
关键词:黄远生; 新闻; 《申报》; “北京通信”; 《时报》
作者简介:
  摘 要:1914 年 1 月至次年 8 月,黄远生被史量才聘为上海《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这是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创设了日记、随纪、游纪等新闻文体样式。作品议题既涉及重大政局、重要政治人物等宏大命题,亦有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等微观叙事。《申报》时期的黄远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过渡性”成了其《申报》时期新闻实践活动最明显的外在特点。  关键词:黄远生; 新闻; 《申报》; “北京通信”; 《时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0BXW003)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新闻时代开拓者黄远生研究”( 08TW22) 。  作者简介:宋三平( 1965-) ,男,江西星子人,教授,新闻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  为《时报》、《申报》撰写“北京通信”,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短暂而辉煌的新闻从业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他所遗留下的新闻作品,也主要是这两个时期发表在这两家当时全国性的知名报纸上。因此,细致分析黄远生这两个时期的新闻实践及特点,有助于深化对黄远生的研究。  一  黄远生为《时报》撰写“北京通信”的时间集中于 1912 年 5 月至次年 10 月,后为《申报》老板史量才延揽,开始受聘为《申报》驻京特约记者。黄远生受聘为《申报》驻京记者时间开始于 1913 年 11 月31 日。他在《新年闲话》一文中曾记载: “余之始从事于本报也,在民国二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其第一通信为《岁末余闻》。” [1]这则“第一通信”发表在《申报》1914 年 1 月 5 日第二版“要闻一”栏目。此时的黄远生已经因为在《时报》上刊发“北京通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赫赫声誉,名噪一时。事实上,黄远生并非《申报》第一个驻京通信员。笔者翻阅《申报》发现,从 1912 年 10 月起,《申报》要闻栏中就陆续刊登了署名“北京特派员”的通信。此时《申报》驻北京通信员十分活跃,所刊通讯深受读者欢迎,《申报》的“北京通讯”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P479) 。相比较而言,《申报》在全国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政界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时报》。所以,黄远生受聘为《申报》驻京记者并撰写“北京通信”可谓“强强联合”,成为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从第一篇通信《岁末余闻》开始至赴美之时,黄远生在《申报》上共发表各类新闻作品 153 篇( 次) 。另外,从 1915 年 10 月底开始,《申报》又陆续刊登了黄远生的“游美随纪”50 篇( 次) 。除“游美随纪”外,黄远生在《申报》发表的文章被收入《远生遗著》的有 60 篇( 次) ,仅占其在《申报》上所发文章总量的 39. 2%,未收录的文章数则达 60. 8%。而他在《时报》发表的192 篇( 次) 文章中,收入《远生遗著》的有 119 篇( 次) ,占 62%,未收录的有 73 篇( 次) ,占 38%。可见,《远生遗著》收录他在《时报》发表的文章数量远远多于《申报》,从被收录的文章数看,《时报》是《申报》的近 2 倍。以往关于黄远生的研究,材料来源多局限于《远生遗著》。这势必影响学界对黄远生《申报》时期新闻实践的研究,同时也表明了加强黄远生《申报》时期新闻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黄远生为《申报》写北京通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14 年1 月至次年8 月。1915 年9 月3 日,黄远生离开北京,转道天津,于 5 日到达上海,一个月后绕道日本前往美国。从 1915 年 10 月底起,他把旅途中所写的文字,通过书信,以“游美随纪”的方式在《申报》发表。由于通信延后的时间较长,直到1916 年 1 月底才陆续刊登完毕,而此时黄远生已经遇害月余。  从版面上看,黄远生在《申报》的作品也与《时报》一样被刊登在最重要的版面。 年间的《申报》,第一版均为广告,第二版有“命令”、“专电”、“特约路透电”、“译电”、“公电”、“要闻一”等栏目。当电文较多时,“要闻一”就被顺延安排在第三版。黄远生发表在《申报》上的通信和新闻日记几乎都属于“要闻一”,刊登在第二版或第三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二版又增加了“战事要电”、“战地快信”栏目,“要闻一”也用于刊登战争消息,因而出现了“远生通信”刊登于第六版“要闻二”的情况。从版面安排上,《申报》对“远生通讯”非常重视。另外,黄远生的通信往往标明了通信写作或寄出时间,这一点在《时报》上很少见到。黄远生的通讯从寄出到刊登发表,一般需要 4 天左右的时间。明确标注出作品写作的时间,也反映了《申报》对“远生通讯”的重视,足见其影响力。  二  相较于《时报》时期,黄远生发表在《申报》上的作品文体形式更加多样化。  除通讯外,黄远生此时的作品还以“新闻日记”、“随纪”等形式呈现出来,被称为新闻体裁之“创格”。从1915 年4 月5 日起,黄远生开始在《申报》上刊登“新闻日记”。至 5 月 12 日发表最后一篇“新闻日记”,他共发表新闻日记 26 篇( 次) ,占他在《申报》所发表的文章总量的 17%。《远生遗著》收录的“新闻日记”有 15 篇( 次) 。  关于新闻日记这种文体采用的背景、原因及与其他形式的区别,黄远生在第一篇新闻日记( 写于1915 年 4 月 1 日,发表于 5 日的《申报》) 中有详细说明:  鄙人数月以来,通信事务,旷缺太甚,社友固相宽假,而同人之诘难,良心之苛责,遂不能不勉自奋发。吾人往者辄自为辩护曰: 此因材料窘乏无可执笔耳。然退而自省,材料虽窘乏,尚不至令吾人无可执笔之程度。吾人思想太自消极,故耳无闻目不见耳。鄙人今谨与爱读吾报者为一口约: 自四月初五日起,暂以三个月为限,鄙人每日必登通信一篇,全篇皆缀以日记体。是日有独特之新闻则纪新闻,无新闻则取内外之新闻而评论之。至并评论之新闻而无之之时,则以吾自身为之通信之主人翁。吾所获之感想,吾友朋之谈话,乃至吾夙昔所记忆之零星琐碎,皆一一笔之。又吾此后所谓新闻者,不必尽为朝章国故也。市井琐屑、街谈巷议,皆一一作为新闻观。此在日报中实为创格。故有时或成为无味之游谈,轶出于职业范围之外。然藉此得与吾海内同人以一种精神相感召,而鄙人亦得自塞其职责。斯亦所谓以无益之事而遣有涯之生者已。[3]  这段文字中的“通信事务,旷缺太甚”,应该是指 1915 年 3 月。这个月黄远生只有一篇通信发表,因而觉得良心苛责。通过上述文字可知,他不写通信而写新闻日记,并非因为材料“窘乏”,而是思想太消极,不愿意去探听各路新闻消息。这才是关键。但我们通过他的叙述也可以感觉到,材料“窘乏”的情况确实存在。根据黄远生的理解,他写的这些日记体新闻或曰新闻日记,最主要的特点是其内容的灵活性: 有新闻则纪述新闻,无新闻则选新闻而评论之,两者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想、自己与朋友的谈话、甚至以往零星的记忆等。这甚至改变了他的新闻观念——新闻不再仅仅是朝章国故,市井琐屑、街谈巷议都可以视作新闻。而较早时,黄远生认为新闻应以“真正之事实为主”,市井琐屑等则“实非正宗”。“新闻以报道真正之事实为主,诙谐、杂出、拾掇个人琐事,实非正宗。” [1]笔者通过对黄远生发表在《时报》、《申报》上“北京通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所谓的“真正之事实”,是指重大政治新闻、“朝章国故”。  不过,从《申报》所发表的远生新闻日记来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仍是政治新闻。也有不少评论,素材来源于其他报刊,颇有点今天电视读报节目( 如凤凰资讯台的《有报天天读》) 的样式。另外,最明显的是,这种体裁非常灵活,既可一事一记,也可一篇日记包含几个不同的事件或主题。篇幅也长短不一,最长的( 1915 年 4 月 16 日、17 日、18 日) 连载3 天才登完; 最短的一天( 1915 年五月初三日) 仅记有五六十字。当然,编辑在组合版面时可以一封日记分几天登完,也可以将几天的日记合在一起刊登。笔者认为,最具意义的是,在黄远生看来,这不但是当时日报的一大创格,而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它本身有一种精神感召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日记体的方式发表,本身就具有一种互动意识和强烈的亲和力。“读者纵不能日日得见新奇可喜之材料,而因是使通信员之余,得与读报诸君以一种精神相感触,且藉以知北京各界思想潮流之一斑,当亦非无益之事也。”[4]  “游美随纪”是黄远生从上海辗转日本赴美国的旅途中所撰写的通信,共 11 封。其中,第六信遗失。1984 年商务版《远生遗著》对此有“编者按”加以说明:  申报原载之游美随纪,发表时原缺第二信、第六信,现据作者的哲嗣黄席群先生根据原文考订,把最初发表的( 一) ( 二)( 三) ( 四) 部分,按内容分列为第一信、第二信。第六信据考订当系十一月四日离开横滨时所写。因第七信开头有“自十一月四日通信以来,于今十三日矣”一语。足证是日曾写寄一信。此信或因当时未收到,或因故未发表。现存目待考。[5](P236)  《申报》从1915 年10 月31 日开始,直至1916年 1 月 28 日,共分 50 次刊登,几乎是每天都有“游美随纪”发表。当然,从第七封信( 写于 1915 年 11月 16 日,发表于 1916 年 1 月 3 日) 开始,由于黄远生已遇害,原“游美随纪”所在栏目“编辑余谈”更名为“远生遗言”。其中,这天的“编者按”对黄远生与《申报》相约写“游纪”有一简单说明:  远生游美之原由,前已详之矣。远生行时本与本报有通信之约。今以凶耗之后,复得其手编之游记。记者接此不胜哀痛。然仍不敢不以登诸报端者,则以阅者与远生当有神交之雅,愿与阅者诸君一分其余痛尔。[6]  与“新闻日记”一样,这种灵活而不受拘束的形式也不失为一种新闻文体的“创格”。“游纪”的内容除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之外,最重要的是对国家、民族等重大问题以及自己以往人生的反思,反映了远生的心路历程。黄远生认为自己以前随波逐流,妄谈国事,自欺欺人,是政治界的一只寄生虫,因此觉得误于为人之学; 今后当“打叠如何做人之方法”,“做人为第一义,爱国为第二义”[7]。离开了纷繁芜杂的民国初年政治环境,黄远生开始反思和忏悔( 《忏悔录》、《反省》等文均写作于赴美途中) ,并立志首先做一个人,一个自活自治的人,“若余区区理想,正在将来回国为一纯粹洁白自食其力之一种精神上之工人而已”[7]。这正是黄远生最后的精神升华。  不管是“新闻日记”,还是“旅美游纪”,仍是通过信件邮寄的方式来传递的,因此,我们仍可以将它视为“通信”。只是相比较而言,“新闻日记”与“旅美游纪”不像“北京通信”那样专注于重大政治事件、人物等新闻,而是涵盖了更多的社会议题,写作方式更加灵活,更具亲和力,从而也更加体现了黄远生个人的风格。另外,不管是新闻日记,还是旅美游纪,内容基本上是以消息传递为主,仍然属于新闻的范畴,而不同于以往的政论。  新闻文体的创新与发展,无疑为新闻的有效传播( 迅速、信息量大、受读者欢迎) 提供了便利。这标志着我国新闻业正处于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  三  《申报》上黄远生作品所涉及的议题,首当其冲的仍是政治,包括政局和重大政治人物。涉及政局的如《蝉蜕中之国会》、《吊熊内阁》、《政局》、《局势》、《危机一发之时局》、《交通系》等; 关乎重大政治人物的如熊希龄、杨士琦、古德诺、王治馨、农商总长等。与《时报》所发表的新闻通讯相比,黄远生的通讯涉及的议题,不管是政局,还是政治人物,都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一是政局本身的相对稳定; 二是黄远生已脱离政党,政治新闻的获取不如以往便利;再加上此时他主编《庸言》杂志( 1914 年 2 月至 6月) 、兼任律师( 最晚始于 1914 年 4 月) ,心有旁骛,精力有所不逮。  另外,这一时期黄远生几乎没有直接记述和评议过当时的热门政治人物袁世凯。这可能和《申报》对袁世凯的态度有关。  总体而言,《申报》对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的所作所为持批评态度。1912 年初,曾发表评论《忠告袁世凯》,警告袁应“翻然反正”,“与其为满政府亡国奴,何如为新中国新人物,遗臭留芳判放举足之左右,望再思再三,毋贻后悔”[8]。它还曾揭露袁世凯妄图“帝制自为”的野心。可以说,此时《申报》对袁世凯的态度与黄远生对于袁世凯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即“督责”。所有批评都可以置于“忠告”的框架之内。  1912 年 2 月,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申报》对袁世凯的态度也随之改变,由批判变为支持。《申报》与上海新闻界一样,在迁都、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等重大问题上,都倾向于支持袁世凯。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袁世凯政府对新闻舆论的严格控制及检查制度; 二是当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政局;三是《申报》等商业报纸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太可能与袁世凯直接对抗。“随着政党纷起,争权夺利,使中国的政治长期混乱未上轨道的情况下,《申报》难以分辨是非,只求营业发展,在言论方面长期处于朝秦暮楚、无所适从的境地。报纸对中国问题渐渐采取不评论或少评论的方针,即使遇到重大问题时,也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2](P418)  随着时局的进一步发展,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的面目日益暴露,包括《申报》在内的新闻界对其认识日益清楚,那些没有被收买的、尚有一点“报格”的报纸开始投入到批判袁世凯阴谋活动的斗争之中。但是,“由于《申报》是私营商业性报纸,在反袁斗争的激烈程度和斗争方式上,与国民党报纸都有所不同,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进行的”[2](P419) 。  1915 年 8 月之后,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野心近乎完全公开和疯狂,新闻界的处境进一步恶化。《申报》等报刊与袁世凯的矛盾也开始公开化。1915 年9 月 3 日、4 日,《申报》在头版刊登启事: “此次筹安会之变更国体,值此外患无已之时,内乱稍定之日,共和政体之下,无端自扰,有共和一日,实难赞同一日。”1915 年 8 月 14 日,袁世凯的御用报纸北京《亚细亚报》发表了黄远生为袁氏所逼迫而撰写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赞成帝制的文章[9],宣称“只问政体,不问国体”[10]。袁世凯显然并不满意,让其继续撰写赞成帝制的文章。黄远生迫于压力开始辗转逃离北京这个是非之地到达上海,并公开自己的政治立场,坚辞不任袁氏御用报纸《上海亚细亚报》的总撰述,与袁世凯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公开化。1915年 9 月 6 日至 14 日,黄远生在《申报》、《时事新报》等刊登《黄远庸启事》,宣布脱离《申报》通信员之职及上海《亚细亚报》总撰述,且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申报》相同。“至鄙人对于时局宗旨,与《申报》近日同人启事相同”[11]。至此,黄远生与袁世凯彻底决裂且公开化。  由此可见,《申报》以及黄远生对袁世凯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个从暧昧到明朗的过程。这种政治态度直接导致黄远生在新闻作品中尽量避免直接涉及袁世凯。  《申报》上黄远生的北京通信所涉及的第二大类议题是法政与重大政治诉讼案。这些官司本身事关重大政治人物,在当时影响甚大,如王广圻案、陈壁案、次长案、路案、霸县案等。当然,这些案件作为重大时政新闻,多数报刊都作了报道,黄远生在《申报》刊登的这类报道更是详细备至。还有一个原因,即黄远生此时已经身为律师。李盛铎谓其“甲寅以后,兼充律师”[12]。又据材料,黄远生任大理院官聘任律师乃为梁启超推荐[13](P20) 。大理院于1912 年设立,直隶于司法部,是北洋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1928 年撤销。黄远生是否确为大理院官聘律师,目前尚无足够的材料来证明。但黄远生开业做律师确是准确无误的。1914 年 4 月 5 日,《庸言》杂志第二卷第四号上刊登了《黄远庸律师开业广告》[14]。  由于兼任律师,黄远生获得了很多通讯写作素材,还有一些是“独家新闻”。从《申报》的报道看,黄远生作为律师辩护的案件有: 胡庆余堂案、王纯案、熊垓案、亚细亚报馆案等。在这类通信中,有的是对他自己作为律师代理的案件在审结后进行的报道,如 1914 年 11 月 6 日《申报》要闻二刊登的《报纸条例一次之适用》,就是对“北京之亚细亚报馆案”所作的报道; 1914 年12 月28 日在《申报》“要闻二”上发表的《平政院第一次公开》,则是对平政院审理浙江胡庆余堂的行政诉讼所作的报道。有的则是由于作为律师的便利所获得的独家新闻,而成为通信的报道对象,如 1914 年 2 月 22 日、24 日、25 日在“要闻一”中分三次对当时影响甚大的“陈璧案”进行了报道; 1914 年 7 月 3 日、4 日,分二次刊登了“王治馨案”。因为是律师的缘故,黄远生了解了不少王治馨的流风遗韵,“余律师也,因职业上之关系,前数月已得闻王之流风遗韵于一二”。可见,身为律师确实为其获取独家、秘密信息提供了不少便利; 1914 年 9 月 25 日,对“霸县案”进行了报道;1914 年 11 月 24 日、25 日,发表《海军学生案之平反》及《海军学生案之平反( 续昨) 》,对海军学生案进行连续报道; 1915 年 2 月 18 日在第六版的“要闻二”中发表《佥事风流案之结束》; 1915 年 5 月 25 日在第三版“要闻一”中发表《近日最有趣味之判决例》。《申报》发表的远生有关诉讼案件的通讯共有17 篇( 次) ,占黄远生在《申报》所发表的文章总量的 11%以上。  四  与受聘为《时报》驻京记者时期相比较,黄远生为《申报》所撰写的北京通讯,对新闻文体不断进行创新,开创了新闻日记、游纪、随纪等新闻文体样式。连同以前较多采用的政论、时评、专电、通讯,黄远生几乎使用了迄今为止所有的新闻文体。新闻文体的多样和丰富,是新闻时代生成的标志之一,其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文体变化的背后,还深刻地反映着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变化,尤其是他对新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升。  与黄远生本人的经历相关,该时期黄远生所关注的话题也有所变化。新闻通信的议题虽然仍以政治议题为主,侧重于宏大叙事,但也增加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等,个人叙事有所增加。从京城的政客、名记者到成为一个被迫逃离的人,《申报》时期的黄远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其心态、思想的变化,或多或少都通过其发表在该报上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呈现出来。因此,“过渡性”是其《申报》时期最明显的外在特点。  为《时报》、《申报》作北京通信是黄远生整个新闻实践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两报上所刊登的黄远生新闻作品占黄远生所有作品的绝大部分。黄远生服务《时报》、《申报》的新闻实践各具特点,笔者已作过论述[15](P114-118) ,当然,它们也有共性。第一,《时报》、《申报》在民国初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增加新闻的分量,改进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标志着我国新闻业正在从政论本位时代向新闻本位时代过渡。第二,新闻本位时代的到来,首先需要一大批能获取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的人,一批以新闻采访而非撰写政论为主的记者应运而生。第三,黄远生既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又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他见证并参与、推动了我国新闻业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第四,相较于《少年中国》、《庸言》以及发表黄远生作品的其他报刊,如《东方杂志》、《国民公报》、北京《亚细亚报》等,《时报》、《申报》的影响力及其对黄远生声名的远播无疑是最大的。参考文献:[1]远生. 新年闲话[N]. 申报,1915 -01 -10.[2]马光仁. 上海新闻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远生. 新闻日记[N]. 申报,1915 -04 -05.[4]远生. 新闻日记[N]. 申报,1915 -04 -05.[5]远生. 远生遗著•补遗•通讯第二: 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6]“远生遗言”编者按[N]. 申报,1916 -01 -03.[7]远生. 游美随纪( 第一信) [N]. 申报,1915 -10 -31.[8]忠告袁世凯[N]. 申报,1912 -01 -09.[9]梁漱溟. 怀黄远庸[G]/ /梁漱溟. 忆往谈旧录.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章士钊( 秋桐) . 帝政驳义[N]. 甲寅,第 1 卷第 9 号.[11]黄远庸. 黄远庸启事[N]. 申报,1915 -09 -06.[12]李盛铎. 黄君远庸小传[N]. 申报,1916 -02 -20.[13]梁启超. 致江庸书札五十通[G]/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 58 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4]黄远庸律师开业广告[N]. 庸言,第 2 卷第 4 号,1914 -04 - 05.[15]宋三平. 上海《时报》的改革创新与黄远生的成名[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 .
责任编辑:丁志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学 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