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追及问题问题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复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
下载积分:5000
内容提示: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复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21:30:4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复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
官方公共微信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
当前位置:>>>>>>>>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而到高中感到物理难学,成绩总上不去。这说明,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学科知识本身的形式、范围、难度等因素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初、高中教师缺少(甚至是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彼此没有起码的了解。我们多数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的学生特点、初中的物理教学情况缺乏了解,更不了解近年来初中的课程改革情况。特别是刚刚进入高一的高中教学,教师确实存在不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思想方法、物理哲学,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初中相比,形成较大落差的台阶。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所决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初中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也只能如此,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只能如此。应该说,初中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是合理的,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恰当的。
  其实,在课程结构上、在学习形式上、在学习的量上,小学与初一的衔接,台阶的落差要大得多。小学、初中的衔接,在课程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弊端:小学6年级主科目就数学和语文两科,而初一上来就是7科。而且,初一不同学科换不同的老师,由几乎同一个教师的倍加呵护形式,变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变换,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太大了。而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在学习的量上、学习的形式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一些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紧张程度甚至超过了高一的学生。
  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一般看来,人在学习中有20%的内容难以弄懂,有10%的内容感到“无能为力”,就足以使人产生烦躁感,更不用说有更多的内容弄不懂了。弄不懂要学的知识,是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受到挫伤,进而对学习物理产生惧怕感和厌倦感。反思我们的高中教学,从高一开始就使学生“跃迁”到教法和初中不一样的、知识特点更加深刻的、抽象理性严谨的学习中,学生怎么能够适应?而教师反而还总在埋怨学生笨、埋怨初中的教师没给打好底子,这样,问题是总得不到解决的。在学生基础都没打好、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到位、基本能力没有形成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师却领着学生加班加点又加量的做拔高性的难题,把学生的信心都做没了,学习热情也杀光了,这不能不说我们热心负责的教师们,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间接杀手。
  一、初中学生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人到17岁,才基本发育成熟。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正处在发育期,还不成熟。这期间要经历青春期、个性品质形成期、行为习惯养成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承担的“任务”太多,受多种“重拳”的打击。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问题期、关键期、危险期。这时候的孩子在长身体,在应对多种心理疑虑,承受多种压力。他们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只是众多“任务”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能发展到多么成熟的水平上。初中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
  第一,凭兴趣办事。
  他们缺少理性,还建立不起来稳定的理想和志向。他们学习的动力,几乎就是兴趣。这种特点有利有弊: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尽管这之中也有与学习无关的好奇心,但对学习,引导好了,确实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学习的动力,应该更高层次的建立在理想和志向之上。我们虽然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滑到极端的“兴趣主义”之上,学生的学习会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
  第二,依赖性强。
  初中学生缺乏自制力,一些道理似懂非懂,就是懂了的一些道理,严格去做也是困难的。他们非常强烈的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周围环境给与支撑和推动。他们强烈的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检查、奖惩,在他们身上是明显见效的。这方面特点,也是利弊均有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严要求,效果明显,但这些做法只是个外力,带来的效果又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依赖性在初一、初二明显些。进入初三,也可能好转,也可能没转变,但也可能转向其反面──“不听说、不服管”的叛逆性格。
  第三,叛逆性格与依赖性的冲突。
  一方面,什么事情做的都不如意,需要别人来管,另一方面,还烦别人的管。这种现象,有的孩子一直延续到高一甚至到高二才逐渐消失。但在初三与高一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尤其严重。这种现象在那些自制能力弱、自理能力弱、家庭教育不得当的部分孩子中容易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根源还是孩子不自信、对自己不满意,又个性强。他们是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缺点很多,又没有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产生焦躁感,越是这样,则越怕别人的说和管。
  第四,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它是“智力五因素(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注意力远不如高中学生,特别是他们的“无意注意”较多而“有意注意”很少。他们在做实验时候,往往注意玩的怎么开心了,而没注意“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注意了,也有个程度(或者深度)的差异问题。注意力的提高,一方面与培养和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有“时到自然成”的随身心发育而逐渐成熟的问题。这不单单与兴趣、爱好、理想、志向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发育的成熟度有关。就是因为学生的这种特点,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不能太深、太复杂,课标要求中在“了解”、“知道”层面上的较多。但高中知识的特点,则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注意力”。
  第五,抽象能力初见端倪。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阶段,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不同年级的发展水平和运用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到初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初三学生归纳能力稍好,而演绎能力还是很差,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很明显。
  第六,有一定讨论问题的能力。
  初中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很高,也具有一定的能力。不单单能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问题进行讨论,对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程序性问题,通过讨论还能解决老师讲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比较活跃,特别是物理学科,学生兴趣较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潜在的开发空间,但深入、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他们“举三反一”的归纳能力不错,喜欢讨论、探究式的学习。但他们“举一反三”的演绎推理能力薄弱,不能独立的进行大块问题的深入分析。
  第七,个性差异很大。
  初中,是孩子个性特点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三的孩子,一些个性特点基本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都是比较鲜明的,有的学生不用对其讲太多道理,严要求即可,而有的学生必须跟他耐心讲道理才行;有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管理自己的能力,而有些学生的书包里都是乱糟糟的;有些学生喜欢等着听老师讲,而有些学生喜欢自己探究和思考;有的学生喜欢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内向而不出头。
  学生如果凸显出来的个性特色是优点,则对其学习和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缺点或者是缺陷,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就某一个特点来说,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有利的,在另些方面则是不利的。到了高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要丢掉大批的学生,或者是伤害了大批学生。
  第八,有很大的可塑性。
  都说初二、初三过去了,学生定型了,其实大不尽然。就物理学科来看,就是到了高二,还有很多“后来居上”的;高一“名列前茅”而到高三“一落千丈”的学生也不少;而那些初中学的不错的,到高中下滑的例子就更多了;还有很多学生,初中“没好好学”而到了高中则“得心应手,出尽风头”。学生很多的发展因素,是在从儿童一直到高中整个期间内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特别是自主性、演绎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判断能力、理想、价值取向、较高级的情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等,恰恰在高中阶段才是形成的关键期。
  2.习惯特点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这直接和教育相关。教育,涉及到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初中毕业,应该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是毕业了的。然而,由于近些年来生活条件变好,家庭教育不理想,以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不能不说出现了极大的滑坡。
  一些低层次的习惯,如学生拿笔的姿势、坐姿都不符合要求,很多学生不知道爱护书本、不会看书自学、不知道怎么复习和预习,等等。那么一些更高层次的习惯问题就更谈不上了。孩子进入高中,还需要在诸多行为习惯上“补课”。
  第一,主动性差。
  可以说,学生在初三阶段的厌学现象达到了顶峰,在竞争激烈的中考过后,认知需要几乎被扼杀。就是学习上看似主动的行为,也是在功利思想的推动下被动去做的,或者是在老师和家长督促下被迫进行的。初中的学生,教师督促的是比较多和细的,家长也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他们几乎没有学习的规划习惯,做的都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事情。
  第二,自主性差。
  如果说“主动性”是态度问题,那么“自主性”就是能力问题。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倡合作、探究、自主式的学习。对于前两者,初中的课堂教学体现的不错,甚至形成了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比较充分的。在我们高中看来有的甚至体现的过了头,其实这是必要的,毕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然而,对学生“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初中的教育是绝对没有完成好任务的。
  即便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安排等等,又是个难题。甚至初中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听课。由于初中学生的诸多特点决定,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呵护的多,在自主性的培养上没有做多少文章,初中学生是没有达到我们高中教师预期的水平的。如果说孩子没这能力,还不如说是没这习惯,他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等着别人安排。老师留的作业以外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怎样再去自学,自习课上完成作业后,没有安排剩下时间的习惯。
  第三,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前面说过,由于初中课堂的教学形式,由于初中孩子的能力特点,更由于初中的教材也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初中没条件解决这些问题。初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带领下进行的。甚至学生做完习题的第一个问,就要问老师他做的对不对。就连做完题,后面写不写答,也要问老师。他们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第四,没建立起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的习惯。
  初中的物理问题(习题)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比较直接、直观、浅显的挂钩。初中的问题在深刻性、复杂性上大大低于高中。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不用多么深刻,就可以应付“相当难度”的问题了,这无可非议,初中的特点本该如此。但是这样,往往形成了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定式──理解问题表层化。他们没建立起来“再深一步”研究的习惯,他们的“一知半解”似乎已经合格了、完成任务了。这种习惯到了高中,学生当然会普遍出现“懂了,但就是不会做题”的现象。
  很多学生认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一回事,而做题是另一回事。很多学生往往在没有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下功夫去大量的做题。
  二、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几个落差点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确实存在如下几个台阶,大批学生被这台阶所绊倒。
  1.模型工具运用的突然性
  初中教材强调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如质点、轻绳、光滑面、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材料、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分子电流、光子、薄透镜、卢瑟福模型等。初中针对的是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而到了高中,要针对的是很多的学习知识的“工具”,或者说是“思想方法”。这些“理想化”了的模型,学生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在应用上,则更是个难点。
  2.矢量问题的量和难度加大
  初中也涉及到矢量的概念,但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但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体系问题,要分析、要运算。例如,合功的问题,可先求力的矢量和再求合功,也可先求个力的分功再代数和求合功。以至速度、位移、加速度、动量冲量等等问题,矢量已经成为了物理知识中的一大专题,或者说成是物理知识的重要分支。
  3.图像法成为重要的思想方法
  对于生动鲜活、内涵深刻、形象抽象一体化的“图像法”,初中涉及的也不多,就是涉及到,也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避开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内容中,对图像的应用层次更深。在光电效应的内容中,从图像中还要分析出更深刻的含义。高中还往往把图像和函数式(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演绎。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速度公式中Vt的下角标的t去掉了,变为V=V0+at,为的是更加强调它的动态性,这可是个重要变化。在高中,更多的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的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5.程序性知识更加理性化、严谨化和系统化
  初中的物理,不能说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础,因为高中的物理,是又“从头开始”的学习。然而这种学习却在理性化、严谨化和系统化上明显高出个层次。在初中,几乎把物理知识内容都“浏览”了一遍,很多知识限制在“了解”、“知道”的层面上,大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觉,是在“品尝”、“欣赏”物理知识。初中的教材比较形象、直观,有些偏向科普读物。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形象直观,组织学生活动多、讨论问题多,课堂比较活跃,老师呵护的无微不至。初中物理不象是为高中物理打基础,似乎更象是为学习高中物理做“心理上”、“习惯上”的准备。所以,很多“知其所以然”的内容,只能到高中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
  笔者有个观点:极端地强调和追求教学中的直观性,是不冷静的,是片面的。高中物理需要抽象和理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的大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很多是比较大块的知识体系,是很严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如果说初中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降低难度,那么高中物理是“形象思维抽象化”的思想方法的学习。这“形象思维抽象化”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是学生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初中都已经涉足“举三反一”的归纳推理的学习了,而高中就应该学习“举一反三”的演绎推理思想。初中常常“品尝”问题的滋味而回避问题的难点,高中却要迎着困难“知其所以然”。这个台阶是很大的,越过这个台阶,除了教师的培养,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时到自然成”的发育。例如,初中看图像得出U增大,I也随着增大,就合格了。而高中要根据伏安特性曲线看R的线性或非线性特点。初中理解摩擦力即可,高中要讨论判断摩擦力的范围,以及找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初中只需要了解受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高中要用严格的用F、a变化关系来分析系列的问题。初中有能量守恒的思想萌芽即可,而高中要系统的掌握动量与冲量、功与能的关系及其守恒思想。初中只初步的研究物体运动问题,而高中要非常严格的研究运动中方向变化和大小变化的“机理”。
  6.物理思想、物理哲学的“应用”,要远比“理解”它难度大
  进入高中,要“真学物理”,要打造出个“物理的头脑”。高中物理要涉及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物理哲学问题,这在初中是没有的。而这些思想,在理解上似乎简单,但在应用上难度很大。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不单单是知识性问题,而是物理哲学问题。“用不用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涉及到人平时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甚至是人们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统治着人们的灵魂。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位置,要远远高于“单纯知识性”的牛顿第二定律的位置。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灵魂深处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在初中,学生表面上似乎学会了,但总在解释问题时自相矛盾,其实就是物理哲学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如,“运动的独立性”、“力作用的相互性”、“机械功”、“守恒”、“平行四边形法则”、“物理规定”、“恒量”等等,都涉及到知识以外的物理哲学问题。物体的一个分运动不影响另一个分运动的效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等性、力推着物体有了位移才说力做功了、系统的内力不改变系统的动量、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处理问题方便需要人为主观规定一些东西、自然界存在着一些需要测定的恒量而不能去推导它,等等,都是物理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对学好物理,有指导方向和理清思绪的作用,同时能大大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关于“物理思想”的问题,也和“物理哲学”一样,它是需要“慢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来的。例如“微元法”、“平均值”、“无穷小可忽略”、“隔离法选研究对象”、“比值定义法”、“变化率的应用”、“变化率的变化率的意义”、“正负量的意义”、“参考面意义”、“绝对0度”、“统一单位制”、“基本量与导出量”等等。这些也不是单纯的物理知识问题,而是思想方法问题。这些对于初中学生几乎是空白的,而建立起来这些思想,又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用力去学习,只能学的合格,用心去学习,才能学的优秀。所谓用力,可理解为学知识,那么用心,才是学思想,学哲学。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去学习,注意物理哲学和思想方法的学习,这才是教学的高境界,也是高中物理深层次的特点。
  三、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诸多原则中最首要的原则。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等价于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第二,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中特点,逐渐向高中特点过渡,逐渐增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空间。
  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是过程,通过过程才能出结果。高一的第一天第一节课,应该和初三的全部特点相同,以初三为起点。
  2.“保底”为主,“拔高”次之原则
  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理解”、“掌握”上多做文章。至于“应用”层面上的问题,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要刻意去“拔苗助长”,应该在以后做长期的打算,以后逐渐去解决。就是布置学生做习题,也把目的放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做习题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二是通过解题,反过来深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前者,似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属于“拔高”。而后者,还是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还是以“理解”、“掌握”为目的的。高一高二的做题,重点应该放在后者。高一,甚至高二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做到“千锤百炼、深入细致、考不倒难不住”的程度。至于“拔高”的训练,应该在高三总复习时量力而行。在高一、高二,避免大打高考的“战术”之仗,只在“战略”上瞄准高考即可。例如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在球台上训练打球,是战术问题,而队员们练爬山、练短跑,那是战略上的训练,爬山、短跑和乒乓球技术没直接关系,但是很重要。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在战略上瞄准高考是必要的,而在战术上多在“双基”上作战。
  3.重能力原则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个战略问题。能力出效益,能力出速度,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冲突和排斥的。当然,能力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条件,还要有教师培养的客观条件。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个外因,内因是学生自己。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时间和空间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能力中包括自学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看书的能力、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讨论问题能力、语言能力,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这之中,自学能力是最首要的。
  说到培养能力与学习知识不冲突,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第一,能力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寓于知识的学习之中,知识学习是提高能力的载体。第二,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学习知识,会大大提高能力。第三,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学习二者间相互促进。
  4.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的教学难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一唱一和”的呼应着,看似学生都会了,其实真正懂了的不足30%。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当中教师要多搜集从学生那里来的信息,尽量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学习,学生是主体,其他诸如教师、教材、学校硬件设施等,都是客体。客体只是学生学习的外界条件,学生这个主体才是学习活动的根据。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议一议”、“写一写”、“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算一算”、“问一问”、“猜一猜”,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5.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这里有两层意义,第一,各种教学方式有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第二,恰当的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速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消除个人的思维僵化。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推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听老师讲,提高学生接受能力,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让学生探究,锻炼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记忆能力等等。
  初中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形式不断变换,这不是弄虚景好热闹,小学的课堂更是热闹非凡。这样做,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因为不那样做是不行的。人的“注意”是有时间限度的,超过限度,注意力下降,兴趣疲劳。小学生注意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初中生也不超过10分钟。对于高中生,一节课一种形式,节节课都是一种形式,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下降,学习兴趣疲劳,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空间和时间上恰当变换的事物,都是生动和鲜明的。汽车的转向灯不是总亮着的,而是一闪一闪的,公路旁的护栏不是一种颜色,而是红白相间的。这样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提高了被注意对象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在高中的课堂上,早就批判那种“一言堂”、“单一讲”的形式,但也要避免一种形式从头到尾的进行,尽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也要恰当的变换,起码与初三接轨。
【上一篇】
【下一篇】当前位置:
>>>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本质。(1)一段横截面积为S、长为l的直导线,单位体积内有n个自由电子,电子电荷量为e。该导线通有电流时,假设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均为v。(a)求导线中的电流I;(b)将该导线放在匀强磁场中,电流方向垂直于磁感应强度B,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为F安,导线内自由电子所受洛伦兹力大小的总和为F,推导F安=F。(2)正方体密闭容器中有大量运动粒子,每个粒子质量为m,单位体积内粒子数量n为恒量。为简化问题,我们假定:粒子大小可以忽略;其速率均为v,且与器壁各面碰撞的机会均等;与器壁碰撞前后瞬间,粒子速度方向都与器壁垂直,且速率不变。利用所学力学知识,导出器壁单位面积所受粒子压力F与m、n和v的关系。(注意: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物理量,要在解题时做必要的说明)
题型:计算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证明见答案&&(2)&(1)(a)电流,又因为,代入则(b)F安=BIL,,代入则:F安=BnvSeL;因为总的自由电子个数N=nSL,每个自由电子受到洛伦兹力大小f=Bve,所以F=Nf=BnvSeL=F安,即F安=F。(2)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设分子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单位体积的分子数为;建立图示柱体模型,设柱体底面积为,长为,则柱体体积 柱体内分子总数 因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几率相等,所以在时间内与柱体底面碰撞的分子总数为设碰前速度方向垂直柱体底面且碰撞是弹性的,则分子碰撞器壁前后,总动量的变化量为依据动量定理有 又压力 由以上各式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点评】本题的第1题中两问都曾出现在课本中,例如分别出现在人教版选修3-1.P42,选修3-1P.42,这两个在上新课时如果老师注意到,并带着学生思考推导,那么这题得分是很容易的。第2问需要利用动量守恒知识,并结合热力学统计知识,通过建立模型,然后进行推导,这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处理相应问题,通过建模来处理问题。在整个推导过程并不复杂,但对分析容易对结果造成影响的错误是误认为所有分析都朝同一方向运动,而不是热力学统计结果分子向各个运动方向运动概率大致相等,即要取总分子个数的。【考点定位】电流微观表达式、洛伦兹力推导以及压强的微观推导。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主要考查你对&&动量定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Ft=p'-p或Ft=mv'-mv。 3、注意:①动量定理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②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③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④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冲量,动量与动量变化:
(1)动量变化的表达式:。(此式为矢量式)。(2)的求法:①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先规定正方向,再用正负表示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求解。②若不在同一直线上,则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求矢量差。(3)△p的方向:△p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的解法:
&1.动量的观点与能量的观点 (1)动量的观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能量的观点: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两个观点研究的是物体或系统运动变化所经历的过程中状态的改变,它无需对过程是怎样变化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关心的是运动状态变化即改变的结果量及其引起变化的原因,简单地说,只要知道过程的始末状态动量式、动能式和力在过程中的冲量和所做的功,即可对问题求解。 2.利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是矢量表达式,还可写出分量表达式,而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是标量表达式,绝无分量表达式。
发现相似题
与“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184411186637448023262729373035743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