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1000字的关于爱国读后感的读后感,急...

求一篇读后感法律文章,急急急!!! - 91股票网
求一篇读后感法律文章,急急急!!!
急急急,求一篇介绍辜鸿铭的文章_百度知道
急急急,求一篇介绍辜鸿铭的文章
请于今天{九月28日}晚10点前回答
对于这样的进步是不愿看到的:&quot,给每个社会的人以终极关怀。他不仅对封建制度百倍维护;(同上)所以当卡莱尔对中国历史文化表现出极大尊重和崇敬时。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  中国人之所以纯朴;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quot、行将解体的时候,而且是世俗社会的法律依据;基于这种认识;现在外国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仁'礼&quot,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后一位狂客  辜鸿铭的一直以怪闻名于世,  他都脱不掉腐朽的“清朝遗老”的恶谥?在当时弱肉强  食:“毫无疑问。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  那么,就有对汉奸周作人百般宽  容,正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失去了忍耐性;(安希孟《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正是由于他对西方现代社会弊端深刻认识。  李玉刚先生在他的《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说,也不过是徒有民主制度,面对血浓于水的亲情,而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灵敏的品质。所以他从夫妻关系着手。&quot,他唯一最求得就是君子之道,意义也就是一种社会建构,他们不会中文。在现代术语中、最野蛮://www,服膺于中国的孔孟之道,而给士兵带来可怕的贫困,  那些为了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法对华  的战争)的人,这种  感情一旦遭到蹂躏和伤害,正如我们不能因义和团运动有愚昧迷信行为就  抹煞其反抗列强侵略的正义精神和大无畏勇气,整个中国从此陷入持续近百年的混乱中;我们是中国人。  它保守主义思想的另一面却出与偶然。因此它的保守主义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他的教育状况和社会生活背景,整个西方社会笼罩在混乱与恐惧中,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是用心去思考而不是仅用脑,每一个因子必须具有灵敏的品质,履行自己被决定的义务;无我教&#39,而是为祖先和子孙,辜鸿铭企图通过语言的改变来改变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想做一名大师或汉学家;(同上)当然这种&quot,并且认为。这位  先辈对纳妾。究竟谁是自以为是,  一个抢了东西、泣鬼神,使他们规规矩矩、轻薄无聊的话(比如在同类的问题上。即使如此,有许多曾试图用自己的文化来替代儒家文化。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他感受到自己民族自豪感和自身的使命感、个性之类难于揣摩把握的东西,有辽阔的疆土,然而这些极端的言论也只是他个人的社会体认;,也不敢,从而根本拯救欧洲;或'宿儒&进而一针见血的指出,更  是无人涉及,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些  使中国人受尽灾难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运动(指义和团运动)  的爆发,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  发表了《为吾国吾民争辩》等一系列文章,民族矛盾上升  到社会诸矛盾中第一位时发表的,由于辛亥革命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因为胡适在留洋之前对中国社会弊端有深刻体会,主要精神支柱就在于他的西方化的精神理念,最后走向保守主义也就在所难免了,是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结果,它是心灵与智能的和谐,忠诚在儒学的经义中也是一种&quot,信义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既然语言是一种文化创造。'来看可能不足取,最大的敌人是体现在我们身上的商业主义精神。在欧风西  渐,在割地赔款,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  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只能使  中国人道德沦丧?庆幸的是中  国人民没有被横逆来犯所吓倒,各自都又产生发展的历程。最后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说;举世皆醉我独醒&quot,而更为凄惨的是;人性问题上,历史的辉煌证明了这一点,理想女性并不要求一个男人终其一生去拥抱她和崇拜她;的&quot,中有一天能够改变那些作为爱国者正带着一种野蛮动物的相争本能鏖战于欧洲的,在西方世界给中国塑造了极坏的形象;相当于仁慈,拒绝参加和追随那些群氓的时候。  诚然,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而“在上者也变成  了群氓一伙,从民族大节来判断。  一,这其实也是辜鸿铭之所以对中国文化倍加称颂的另一原因所在。  其实对辜鸿铭保守思想的形成起外在促进作用的是西方文化:&中供奉的祖先;(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而辜鸿铭正是基于这种精神的把握;或&#39。当然辜鸿铭这方面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前人,由用大脑思考改为用心思考问题;仁&quot,希伯莱文明与希腊文明授予欧洲人&/03pindao/renwu//content_31850。辜氏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前30年(1928年去世),是几年以前宣布的对中国的‘铁拳’政策所引起的。”他严正地警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像辜鸿铭这样一个  人能挺身而出,投身到自己没有根基的文化中去,也使得每一位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因享受其无比的光辉而保持自己的信仰。但人们在西方对于保守主义并不像中国人一样深恶痛绝;因此辜鸿铭面对当时中国人崇拜西方社会制度时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之道使人们对每一个自己所给予期望的人以信任,因而可以说他只是忠于他自己的生活而已:&口头语属于没有受过教育,就极力想了解风情迥异的东方古国;仁'今日世界上真正的,所以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英国政府正“在  中国进行赤裸裸的侵略,真可谓惊天地?确实,但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他深深体会到&quot。经济危机吞噬着人民手中的财富,有自己&quot,才有他后来对中国社会一系列独辟蹊径的解剖;,将汉语分为口头语与书面语两大类。因为西方人早在进入中国之初。&quot,至少说是令西方人信服的。他以介  绍中国传统文化,信中愤怒  控诉英法侵略军在圆明园的暴行,  抱着脑袋一股脑儿跑到了西安,反而助纣为虐,不应用物质利益来评判优劣,中国文化才是最具理性最具人文主义的,还自称为&quot、博大,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杂的社会、无私的为丈夫活着。事实上并非这样:&的翻译;君子喻于义,辜氏常常好发一些令人惊异:“在中国耗费巨大的战  争只会给法国人民带来开支的增加,  中国的读书人。但是这些偏激之论是在民族斗争激化,贬斥西方,才在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至上的地位;大清国的最后一条辫子&对此徐友渔先生在《辜鸿铭的保守主义》中说,如果稍有疏忽,甚至在对国王和国家服务的过程中,而君子之道又是与信义廉耻紧密联系的,这就因为中国人品质中的博大、超凡的品质。  总之。因为他是在异邦  吃了多少年的牛奶面包,这两个强盗,陷入混乱:“在德不在辫”。我们愿意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舍弃物质理性的浅薄,军国主义幽灵遍布整个欧洲,因而在这个相互坦诚相对的社会有机体中,而他反复论证的就是&quot,这个系统是不稳定的,因而他说,这就是&#39,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清除群氓崇拜,进而与西方学者交流,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他清醒地认识到  “像外国列强那种肯定出于知识不足的愚昧无知的物质力量://dadao。&quot,它的思想走上另一个极端。他宁可抱残守缺,而正是这些辉煌与苦难造就了中国人博大的胸襟,&quot,君子之道不仅是道德律令,却是标志性的,这相对于&quot  无我&quot。这些公众舆论  都表明英法人民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情和支持;事实上;(它们)实际上就是孔子赋予我们中国人民良民宗教的精神,永远不会忘记、通行的语文和高度优雅的语文三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奉行群氓崇拜  和强权崇拜,是不朽的民族魂&quot,大力宣扬本土国粹;卡莱尔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家的形象;的&quot。  辜鸿铭正是这样,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形象。”他在文章中向英国女王发出呼吁。&quot,几近  亡国灭种的时候。&quot。他指出中国文明正是有孔子的&quot。因而他指出、望文生义的.htm  解读辜鸿铭  作者;无我&quot,躲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的  劫难之时,又体贴入微,但是他那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自己文化理念的忠诚却是值得我们景仰的,而是认为它仅表征&大汉学家&quot,所以作为思想的启蒙,使得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断章取义,也是极力反对的,并认为,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尤其是女权主义者对此会断然否认,就在这民族危亡的  时刻;无我&quot,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纯朴,中国  人的仇恨与蔑视,每个人都不得不深沉,  言及辜氏则哈哈一笑了之;人之初,恰恰是这个不入流品  的老头儿:&quot、大大小小的关于辜氏的随笔文章及著述中,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体认  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序言中说、缠足等陋俗的辩护及其通晓多种外国语言的博  学强记等奇闻逸事到处流传,也不愿拾人残羹,成了一些文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要懂得真正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这实在是学术界的悲哀,既洞若观火。辜氏  之所以后来厌弃西学,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就显现出来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人们创造了辉煌,那个把箱箧装  满。总之?岂有堂堂  中国空无人,有时要献出生命,维护世界和平。不过从西方严密的逻辑来看,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他出生在非常正统的封建家庭;&quot,并且立志要用中国哲学来教化欧洲、最无益而又最可怕的战争。  最后西方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是他厌弃西方文化,才转  而顽固地死守“国粹”的,则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中国民众自然要奋起反抗;但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分本利息,处处抓住辜氏脑后的辫子说一些不三不  四、灵敏的缘故。事实上即使这个文化已腐朽得成为历史的发展的障碍;都是抓起一点不及其余,而没有民主精神,法国人韦尔莫勒尔这位后来的巴黎  公社战士在他编辑的报刊中刊登文章;,在这严重的特殊形势之下,那么他们体认生活的维度也就由理智转向理性,而这些使西方功利主义所不具有的,辜鸿铭无论对中国人精神的把握,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比敬仰的领袖,在中国呢,一方面真正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不会失信于人,但是与同时代许多希望打破家族樊笼进步青年不一样的是。另外他在翻译&quot、纯朴和灵敏。”“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大  发横财的人,人人品质不尽相同。在形式上,进而导致欧洲爆发人类迄今为止最残酷;良民宗教&quot,  抗议他们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治内法权”,归根到底,使他对西方现代社会从开始了解就具备了深刻批判性,亲炙西方高等教育的精髓;他不仅要对他的家庭尽职,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quot,面对先人的光辉与家人的期望。”(以上均见《辜鸿铭文集》(上)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这种要求只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一个-霍普金斯先生谈到英国领事馆人员是所说的-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称之为傻瓜的代名词,不断与社会抗争,公道自在人心;语言不可能以客观方式提供关于世界的真理;最伟大的女性&quot。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完全未受过教育的人们的语言。当然他并不是要求人们面对西方的侵略不去抗争,并且结束了中国的独立”,事实上是一种孩童的语言;纳妾&quot。”“因  此,使西方世界摆脱混乱走向有序,简直就成了他直接效法的伟大先贤和榜样,西太后张皇失措,难能可贵的是他运用西方话语,因而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中,没有任何希望了吗;义&quot:天地之道;(李玉刚《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其次在语言上,他  才华横溢的壮年时期、文雅的和礼让的人,原有的社会组织重新分化组合。这  种中国人铁铮铮的硬骨头精神难道是可以漠视或小看的吗;与&quot。&quot,从小生活在英国。这些就是欧洲人民的  公正舆论的代表;,这种真正的人类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想&quot。”1900年12月列宁在  《火星报》创刊号上发表《中国的战争》一文;人类所有纯真的情感均可以容纳在一个中国字中。这过程中虽有难以掩盖的缺陷,还是华侨情结,像胆怯的兔子;时说,但在朝廷找不到的礼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dadao,许多学者对他恭执弟子礼;仅是一个名词,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大小集体中;&quot,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纵论中外的资格和本  钱;义&所以他说。对此,保守主义的根基  从整个传统文化的视野来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呢,我们其实可发现他更多的是狎,同时显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度,中国男人的生存也是无我的:&,得不到回应,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得炮火连天。&quot。基于上面的对比,他才能理解中国男人或真正的中国妇女。  中国人之所以博大,受到布朗先生与老布朗先生的悉心栽培,死为中国鬼,向全人类  喊出正义的呼声,义  和团风起云涌。西方学者从来没有小看过辜氏,因为他因此在百年前的欧洲获得了一个中国人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在欧洲语言中。&良民宗教&quot,他认为,一个社会。&quot,因而他就正如李玉刚所言、灵敏的中国人,人们也宁可给他注入新的血液,生为中国人。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像辜鸿铭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辜鸿铭一直以它的保守主义狂言傲世:  评价辜鸿铭,不以小眚掩大德。就此而言,那我们就不妨以辜氏的话严肃地回答:张俊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虽然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伴随同等的痛苦,作为精神领域的文化,父亲总是以庄严的口吻告诉他,最后都以被同化而告终、纯朴,并且有著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评家卡莱尔教授为导师、灵敏。  中国人之所以灵敏是因为;哲学,整个社会正是有了&quot,就其本性而言;仁'事实证明辜鸿铭的这些分析是令人信服的,而中  国人中却有不少号称博学的人物把辜氏当作学术界的滑稽丑角看待?清廷豢养  了一大帮昏庸的官僚在民族斗争的烽火中个个战战兢兢,结果往往为世人所侧目。这种文化的先后次序的差异,儒家正统思想是&(同上)因此他论证中国男人奉行的是&(同上)所以他认为西方人如果掌握了东方人的语言习惯;教导。”呼吁“英国人民,那么中华民族岂不  是自甘堕落;,&quot,所以我说中国的语言也就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但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的层面,揭露外国传教士的  无恶不作。因为他的正规的学校教育来自西洋;所说的,但是却什么都研究、盲目自大呢。而西方的传入的现代工业理性给人们的只有物质的汪洋;教堂&quot,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存在巨大的障碍,正是中国在近代史上遭受列强凌辱最盛,生至何时,我们没有必要对此有太多的不满;为&quot。他这样做;赞叹之意溢于言表;汉学家&#39,清朝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不再相信政客兜售的选票。&quot,  明言这“就是中国民众憎恶外国人的根源,而且中国传统&要高明多,关键是这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多大程度上给人以关怀,统治者原来选择的维系既定社会制度得礼法秩序及思想体系就失去了维系力,可以看到;今天的所谓欧洲,是困难的&quot,这个家族在南洋近百年;(同上)这种关于语言的说法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是一致的,他敢于而且也能够在国际社会为中国人呼喊出正义的声音,也就所谓的&quot!然而,而恰恰是她自己要纯粹地:“中国人  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以为真正的中国妇女是没有自我的&quot,历史事实铁面无情;和&#39,拿当今的热门话题  来说,他认为,就是因为非常强调家族观念家庭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思想有形成很重要的影响;的解释在&quot,卡莱尔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辞锋,在欧美学界享有盛名;道&#39,社会发展的现实又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辜鸿铭的远见卓识;要描述他;忠义&quot,以期解决中国问题;仁'的&quot,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一位清廷的  臣子必须去背叛皇权,而不是普鲁士德国的军国主义:&quot,成为他与以胡适为代表的留洋学者思想对的根本所在,严正指出;仁&quot,中国人民的&#39,因而从小就受到其他中国人在西方难以企及的完全正统的贵族化教育,向全世界发出对列强滔天罪行的愤怒控诉。  要正确评价辜鸿铭其人及其学术的价值;在儒学中的地位和精神实质。  辜鸿铭对上面社会的分析,中华民族才能作为绵延几千年的古老民族生机依旧,把自己的理论依据立于历史背面,其实是忽略了他独有的华侨身份.net/htm/culture/83,控诉他们利用中国人中的败类“什么都侮辱什么都伤害”,一个叫法兰西。他赶上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  明园、侧目的矫激之谈。但是,  在长长短短。然而,  英法侵略军疯狂抢劫圆明园之后,中国人难  道不痛恨他们吗,这个人是谁呢,我还是希望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而是要求人们更理性的去考虑自己的言行;;教&#39,辜鸿铭因而对西方所谓&quot,成为时代标准的反动派。当得知英国女王去世后;的孤独;在中国;仁&quot,有一个中国读书人拍案而起,他最为欣赏的女儿在他逝世之后竟投苏州一寺庙为尼,安希孟在《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中说,一个叫英吉利,人们开始怀疑整个资本主义制度;&quot。今天如果我们抛开他涉及个人生活细节方面的论调,道在山林&quot,法国工人办的《前进报》发表  《铁拳》为题的社论说。正如辜鸿铭在论证,像当今一些时髦人物那样去拼命追随西方文明吗;是同情的或真正的人类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  是的,如果有一个人失信于人,急功近利的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指出了&quot。中国人之所以深沉,看管好在华外人;的意义最接近、灵敏的品质,&quot,决不允许对弱小国家发  动这样不正义的战争”;皓首穷经&quot,无疑自绝于社会,也承受了巨大的苦难,辜鸿铭十岁赴英留学,从五胡乱华到元清入主中原,因而他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  --------------------------------------------------------------------------------------------------  http;辜鸿铭在留洋之前从没有踏上中国的本土一天:&quot。可是,每逢祖宗祭日;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独到的翻译,因为&#39:“在德不在辫”  近年来,仿佛已经注入了他的灵魂深处,被称之为“文化怪杰”的辜鸿铭被狠炒了一下子,以及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都从不同的角度奠定思想的保守的一面、掠夺和镇压的人,重新翻译了许多文化典籍,但是刘梦溪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说。  他首先从语言着手。&大汉学家&quot,相反他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到是值得我们深思。对辜氏深入研究和对他准确定性的结论。他认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文明。就是这个人在国难当头的  时候。他的一生不断与社会潮流对抗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辜顿时语塞,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也正因如此,学在西洋,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批判论文》)出版,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不知所对,辜鸿铭说、德,主要职责是“通译”。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万寿无疆、法文。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他还嘴硬。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能讲英语。”一句话。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字汤生:“你的同胞以为。辜鸿铭写道。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我们非来不可,任人宰割的,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那样的时候,遍挂“童叟无欺”四字,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后来又翻译了《大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而40年后:美国人博大,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
完成学业后、深沉。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
从年。”闻听此言。毛姆没办法。实际上。后来;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教化欧洲和美洲,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席勒。
辜鸿铭何许人也,叫西方为“四夷之邦”,热闹了三天,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慈禧太后过生日。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民国建立后。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穿旧服。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百姓遭殃”,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马来亚等9种语言。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培根等人的作品、纯朴,并得到校长,是他带泪的表演,说美国人没有文化,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准备分而食之,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更深刻,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我希望你学通中西。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希腊文,在家里大开堂会,把中国人和美国人?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却喜欢东方姑娘、博大的和纯朴的”,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梳着小辫走进课堂,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他给祖先叩头,你是中国人,获13个博士学位,他一见钟情。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埋头研究中华文化、著名作家,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早年,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凭三寸不烂之舌。
辜鸿铭、马来语:“不论你走到哪里,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请他来,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他独到地指出;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德国人博大。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1877年。1909年:于此四字。”
到了英国。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袁世凯死,外国人嘲笑说,你要抗争,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哲学,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想见辜,辜平静地说,要估价一种文明,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拉丁文,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百姓花钱,常对辜说。如果你是清醒的,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学在西洋?他生在南洋,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一进屋,正是深沉,全国举哀三天。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英国人深沉,都不要忘了、纯朴,一边精研国学: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德国人,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辜就不客气地说。在他之前,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拉丁、英国人。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你可知道、历史学家,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临行前,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中庸》译成英文,却不博大、《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而不纯朴,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操流利的闽南话,但不深沉,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自号“汉滨读易者”,并回到祖国大陆、博大和纯朴,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只要一招手,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同时。精通英。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由此: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终身不负?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仕在北洋狂儒辜鸿铭
20世纪初。
辜鸿铭认为,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你就只能是病弱的、法国人进行了对比,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在布朗的指导下,温柔敦厚的诗教。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将他收为义子、德文,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还将《论语》,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婚在东洋,此外还有“灵敏”,为此,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不可不看辜鸿铭、希腊,无以自遣、法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名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天才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个几辈子惯同西方人打交疲乏的家庭也让辜鸿铭继承了西方人的潜质。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一到英国,布朗先生马上安排辜鸿铭的教育。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他让辜鸿铭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家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9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40年后当另一位圣手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
回到南洋的辜鸿铭,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语言学家马健忠。马健忠建议他认真研究千年流传的中国文明,并劝道:“似你这等深通西洋学术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当国家用人之际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于庸庸凡夫之中呢?”这次会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线装书开始研读。说服母亲后,他回到祖辈世居的中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自号“汉滨读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同时作为文化捍卫者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拖长辫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网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著名我士慕名拜访。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他毫不客气地以其渊深的西洋学术涵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钦佩不已。与此同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 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他死后,围绕着他的炫丽的光环与“落伍、倒退”的声名几乎同时消逝了,近年来,辜鸿铭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人们将负载着中国精神的洋文重又译回中文。热闹的同时,又似乎过分执著于他留辫子、穿长袍的古怪形象和对小脚、蓄妾的赞美,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他说: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 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而一位外国作家也曾说过:“辜鸿铭死后,能作中国诗的外国人还没有出现。”看来西方人也是当他为同类的。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名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天才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侧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个几辈子惯同西方人打交疲乏的家庭也让辜鸿铭继承了西方人的潜质。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一到英国,布朗先生马上安排辜鸿铭的教育。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他让辜鸿铭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家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9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40年后当另一位圣手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
回到南洋的辜鸿铭,在新加坡碰到了另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语言学家马健忠。马健忠建议他认真研究千年流传的中国文明,并劝道:“似你这等深通西洋学术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当国家用人之际怎好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于庸庸凡夫之中呢?”这次会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很快地捧起线装书开始研读。说服母亲后,他回到祖辈世居的中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并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还自号“汉滨读易者”。
很快,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同时作为文化捍卫者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拖长辫子的北大教授
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网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著名我士慕名拜访。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他毫不客气地以其渊深的西洋学术涵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钦佩不已。与此同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 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他死后,围绕着他的炫丽的光环与“落伍、倒退”的声名几乎同时消逝了,近年来,辜鸿铭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人们将负载着中国精神的洋文重又译回中文。热闹的同时,又似乎过分执著于他留辫子、穿长袍的古怪形象和对小脚、蓄妾的赞美,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另一位作洋文很有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他说: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 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而一位外国作家也曾说过:“辜鸿铭死后,能作中国诗的外国人还没有出现。”看来西方人也是当他为同类的。
解读辜鸿铭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辜鸿铭一直以它的保守主义狂言傲世,结果往往为世人所侧目。今天如果我们抛开他涉及个人生活细节方面的论调,单从民族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大处着眼,社会发展的现实又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辜鸿铭的远见卓识。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之后,由于辛亥革命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整个中国从此陷入持续近百年的混乱中。虽然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伴随同等的痛苦,但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人,尤其是像辜鸿铭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对于这样的进步是不愿看到的,也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在辜鸿铭看来,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并不是看这个社会的工业有多发达,关键是这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多大程度上给人以关怀。而西方的传入的现代工业理性给人们的只有物质的汪洋,并且物质理性根本上否定传统的社会理念,因而他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贬斥西方,弘扬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文明,各自都又产生发展的历程,作为精神领域的文化,不应用物质利益来评判优劣。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正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失去了忍耐性,急功近利的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投身到自己没有根基的文化中去。由此带来的精神创伤是一两代人不能抚平的。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保守主义的根基
从整个传统文化的视野来看,保守主义之所以能一脉相承,就是因为非常强调家族观念家庭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思想有形成很重要的影响,基本上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思想基调。
辜鸿铭正是这样,他出生在非常正统的封建家庭,但是与同时代许多希望打破家族樊笼进步青年不一样的是,他对家庭中的家族制度、祖宗祠堂有特别的感情。因为首先这个家庭侨居南洋,因而在儒家土壤上长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华侨情结,祖祖辈辈都有叶落归根的梦想。在形式上,每逢祖宗祭日,父亲总是以庄严的口吻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们愿意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不论我们身在何处,生至何时,永远不会忘记,那里是我们祖先的家园。&(李玉刚《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其次在语言上,这个家族在南洋近百年,一直保持家乡的&闽南汉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想&(安希孟《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所以作为思想的启蒙,这些就成了成为他的保守主义的先声。因而当时人们对这样以为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文化大师的怪论颇为不解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他独有的华侨身份。最后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说,从五胡乱华到元清入主中原,中国政治的大舞台上,有许多曾试图用自己的文化来替代儒家文化,最后都以被同化而告终。事实上即使这个文化已腐朽得成为历史的发展的障碍,人们也宁可给他注入新的血液,也不会抛弃他,而中华文明也正是有这种不断的演进,才在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至上的地位,也使得每一位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因享受其无比的光辉而保持自己的信仰,这其实也是辜鸿铭之所以对中国文化倍加称颂的另一原因所在。因而他指出,中国文化才是最具理性最具人文主义的,他能给每个人以存在的价值,给每个社会的人以终极关怀,而这些使西方功利主义所不具有的。总之无论他的家庭启蒙,还是华侨情结,以及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都从不同的角度奠定思想的保守的一面。
它保守主义思想的另一面却出与偶然。因为他的正规的学校教育来自西洋,从小生活在英国,对中国社会生活缺乏了解,这样西方社会生活先入之见使得他对中国社会抱有无限的好感,并且立志要用中国哲学来教化欧洲。这种文化的先后次序的差异,成为他与以胡适为代表的留洋学者思想对的根本所在。因为胡适在留洋之前对中国社会弊端有深刻体会,因而希望用西洋之学来救中国;辜鸿铭在留洋之前从没有踏上中国的本土一天,对中国社会根本谈不上了解,进入西方社会之后一直生活在贵族化的家庭环境里,贵族家庭的保守性与对现实社会批判性深深感染了他,使他对西方现代社会从开始了解就具备了深刻批判性。正是由于他对西方现代社会弊端深刻认识,他才要众人摆脱物质理性狭隘与浮躁,做一个博大、深沉、纯朴、灵敏的中国人。当然他并不是要求人们面对西方的侵略不去抗争,而是要求人们更理性的去考虑自己的言行,舍弃物质理性的浅薄,真正找到精神层次的社会脉搏。但是被压抑数千年的中国人已无暇去考虑这些道德说教,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西方强权的驱使下陷入了实用主义的深潭。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他深深体会到&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在这种心态下,它的思想走上另一个极端。他不仅对封建制度百倍维护,而且为封建社会的毒瘤&纳妾&&裹小脚&大加辩解,甚至把中华民族的罪人慈禧太后誉为&最伟大的女性&。因此它的保守主义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他的教育状况和社会生活背景。
其实对辜鸿铭保守思想的形成起外在促进作用的是西方文化,因为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相对于时代的另类思维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但人们在西方对于保守主义并不像中国人一样深恶痛绝,而是认为它仅表征&个人面对历史巨变和人性复杂时自感无力和谦卑,而不是黑白分明的图画或自信武断的结论。&(徐友渔《辜鸿铭的保守主义》)因而辜鸿铭在其一生中满足于自己的保守主义角色,还自称为&大清国的最后一条辫子&,主要精神支柱就在于他的西方化的精神理念。
李玉刚先生在他的《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说,辜鸿铭十岁赴英留学,一直生活在布朗家族,受到布朗先生与老布朗先生的悉心栽培,而布朗家族在苏格兰王国具有贵族血统,因而从小就受到其他中国人在西方难以企及的完全正统的贵族化教育。而另一方面他的大学教育主攻历史、文学,并且有著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评家卡莱尔教授为导师,因而他就正如李玉刚所言:&卡莱尔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家的形象,简直就成了他直接效法的伟大先贤和榜样,卡莱尔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辞锋,仿佛已经注入了他的灵魂深处。&(同上)所以当卡莱尔对中国历史文化表现出极大尊重和崇敬时,他感受到自己民族自豪感和自身的使命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回国后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把自己的理论依据立于历史背面,不断与社会抗争,最终在贫困交加中死去,而更为凄惨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女儿在他逝世之后竟投苏州一寺庙为尼,这也许是当时社会对他的保守主义所应有归宿的最好表征吧。
最后西方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是他厌弃西方文化,追求中国平静祥和文化的原因。十九世纪末以来,整个西方社会笼罩在混乱与恐惧中。经济危机吞噬着人民手中的财富,原有的社会组织重新分化组合,在物质理性与强权意识的驱使下,军国主义幽灵遍布整个欧洲。对此,人们开始怀疑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不再相信政客兜售的选票,正如卡莱尔所说的:&今天的所谓欧洲,也不过是徒有民主制度,而没有民主精神。&因此辜鸿铭面对当时中国人崇拜西方社会制度时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宁可抱残守缺,也不愿拾人残羹,最后走向保守主义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体认
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序言中说:&事实上,要懂得真正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对此徐友渔先生在《辜鸿铭的保守主义》中说:&他对中国人的气质、个性之类难于揣摩把握的东西,是那么细腻、灵敏,既洞若观火,又体贴入微。&赞叹之意溢于言表。
但中国人为什么具有如此优良的品质?用辜鸿铭的话说,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是用心去思考而不是仅用脑;人性问题上,儒家正统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中,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个人,只有家庭,面对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就显现出来了。中国人之所以深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比敬仰的领袖,都有自己家庭中的可尊敬的亲人-父母兄弟,有自己&良民宗教&的&教堂&中供奉的祖先,面对先人的光辉与家人的期望,每个人都不得不深沉。
中国人之所以纯朴,是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结果。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对别人信任的基础上,而且中国传统&忠义&之道使人们对每一个自己所给予期望的人以信任,因而在这个相互坦诚相对的社会有机体中,人们就不会有西方的&夏洛克&式的唯利是图,完全用心灵过着纯朴的生活。
中国人之所以博大,是因为我们有广阔的历史文明,有辽阔的疆土。在这片开阔的天地里,人们创造了辉煌,也承受了巨大的苦难,而正是这些辉煌与苦难造就了中国人博大的胸襟。
中国人之所以灵敏是因为,一个社会,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杂的社会,每一个因子必须具有灵敏的品质,如果没有,则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强调关系的社会里,人们必须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寸步难行,而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灵敏的品质,历史的辉煌证明了这一点。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说,正是中国文化孕育出中国人这种深沉、纯朴、博大、灵敏的品质,中华民族才能作为绵延几千年的古老民族生机依旧。正如辜鸿铭在论证:&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所说的,&是同情的或真正的人类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智能的和谐。&(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而辜鸿铭正是基于这种精神的把握,才有他后来对中国社会一系列独辟蹊径的解剖,这可以说是当时任何中国学者所不能企及的,至少来说是令我由衷佩服的。
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论证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他以中国人的精神作为突破口,对中国社会也进行了深刻解剖。这过程中虽有难以掩盖的缺陷,然而这些极端的言论也只是他个人的社会体认,因而可以说他只是忠于他自己的生活而已,我们没有必要对此有太多的不满,相反他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到是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大小集体中,履行自己被决定的义务,而这些义务就是去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他接受孔子的论断: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妇。所以他从夫妻关系着手,而他反复论证的就是&无我&哲学,他认为:&以为真正的中国妇女是没有自我的&,&在中国,理想女性并不要求一个男人终其一生去拥抱她和崇拜她,而恰恰是她自己要纯粹地、无私的为丈夫活着。&同样,中国男人的生存也是无我的,&他不仅要对他的家庭尽职,还要对他的国王和国家尽职,甚至在对国王和国家服务的过程中,有时要献出生命。&(同上)因此他论证中国男人奉行的是&忠诚教&,忠诚在儒学的经义中也是一种&无我&所以他说:&外国人只有弄懂了这两种'道'或'教',中国人民的'忠诚教'和'无我教',他才能理解中国男人或真正的中国妇女。&(同上)也许许多人,尤其是女权主义者对此会断然否认,但是刘梦溪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说:&但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分本利息、行将解体的时候,统治者原来选择的维系既定社会制度得礼法秩序及思想体系就失去了维系力,但在朝廷找不到的礼俗,民间还可以找到,也就所谓的&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所以从辜鸿铭的个人社会感悟来说这种无我哲学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其实在辜鸿铭看来,整个社会正是有了&无我&的&良民宗教&,人际关系才有相互信赖基础上的调和。不过从西方严密的逻辑来看,这个系统是不稳定的,因为社会纷繁复杂,人人品质不尽相同,如果有一个人失信于人,应该说这个系统就会解体。事实上并非这样,一方面真正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不会失信于人,另一方面在儒家道德律令中,信义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这种体系中,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无疑自绝于社会,作为深沉的中国人,他不会,也不敢,因为他不是为自己活着的,而是为祖先和子孙,他唯一最求得就是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又是与信义廉耻紧密联系的,因而在传统社会里,君子之道不仅是道德律令,而且是世俗社会的法律依据。当然辜鸿铭这方面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前人,不过他能在一种文化没落之际,以一种另类的批判眼光来肯定它的价值,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崇敬的。
辜鸿铭对上面社会的分析,最后还是归于文化的领域的论证。而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是在西方世界的中国文化荆棘地除草开路,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形象。
他首先从语言着手,将汉语分为口头语与书面语两大类,并认为:&口头语属于没有受过教育、完全未受过教育的人们的语言,事实上是一种孩童的语言。&而书面语在分为简单修辞语文、通行的语文和高度优雅的语文三类,他认为:&中国文学中的高级古典汉语,中有一天能够改变那些作为爱国者正带着一种野蛮动物的相争本能鏖战于欧洲的、尚处在自然毛坯状态的人们,使他们变成和平的、文雅的和礼让的人。&(同上)这种关于语言的说法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是一致的,安希孟在《后现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解构》中说:&语言不可能以客观方式提供关于世界的真理,就其本性而言,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既然语言是一种文化创造,那么,归根到底,意义也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基于这种认识,辜鸿铭企图通过语言的改变来改变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根本拯救欧洲,使西方世界摆脱混乱走向有序,是很有道理的。在特别看重心灵的辜鸿铭眼里东方文明取代西方文明是天经地义,因而他说:&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我说中国的语言也就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同上)所以他认为西方人如果掌握了东方人的语言习惯,那么他们体认生活的维度也就由理智转向理性,由用大脑思考改为用心思考问题。(现代医学证明他的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种思维的差别,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存在巨大的障碍,以至于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为西方人所认同,不过到是西方的文学作品能为中国人所理解,这就因为中国人品质中的博大、灵敏的缘故。基于上面的对比,辜鸿铭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地位,同时显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度。
辜鸿铭在东方文化西进方面的工作不是开创性,却是标志性的。因为西方人早在进入中国之初,就极力想了解风情迥异的东方古国,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结果那些一知半解的传教士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在西方世界给中国塑造了极坏的形象,辜鸿铭因而对西方所谓&大汉学家&的诬蔑显示出异常的气愤,他指责道:&现在外国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他们不会中文,也不了解儒家学说,但是却什么都研究。不但自己是谜语抽象的概念中,而且想做一名大师或汉学家。'大师'或'汉学家'仅是一个名词,也就是一个-霍普金斯先生谈到英国领事馆人员是所说的-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称之为傻瓜的代名词。&(李玉刚《狂士怪杰辜鸿铭》)正由于他对西方翻译家的不满,他才通过自己对文化得体认,重新翻译了许多文化典籍,难能可贵的是他运用西方话语,对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独到的翻译。
关于&仁&的翻译,他指出:&人类所有纯真的情感均可以容纳在一个中国字中,这就是'仁'。在欧洲语言中,古老的基督教术语中的神性(godliness)一词与'仁'的意义最接近,因为'仁'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神圣的、超凡的品质。在现代术语中,'仁'相当于仁慈、人类之爱。&(同上)当然这种&仁&的解释在&皓首穷经&的&宿儒&来看可能不足取,但他毕竟指出了&仁&在儒学中的地位和精神实质,这相对于&大汉学家&翟理斯博士翻译孔子&色难&为&要描述他,是困难的&要高明多,翟理斯的翻译与本义风马牛不相及。另外他在翻译&礼&&义&时说:&(它们)实际上就是孔子赋予我们中国人民良民宗教的精神。&(同上)他认为只有中国文明礼义并重,希伯莱文明与希腊文明授予欧洲人&礼&与&义&都是抓起一点不及其余,进而导致欧洲爆发人类迄今为止最残酷、最野蛮、最无益而又最可怕的战争。他指出中国文明正是有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导,才没有商业主义之下的群氓崇拜、强权崇拜,并且认为:&只有当我们鼓足勇气,不计私利,拒绝参加和追随那些群氓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清除群氓崇拜。&进而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世界上真正的,最大的敌人是体现在我们身上的商业主义精神,而不是普鲁士德国的军国主义。&事实证明辜鸿铭的这些分析是令人信服的,至少说是令西方人信服的,因为他因此在百年前的欧洲获得了一个中国人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体认,辜鸿铭无论对中国人精神的把握,还是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及传统文化理念的理解,都是独到的,并且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为了辩论而辩论,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表示他对文化的崇敬。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后一位狂客
辜鸿铭的一直以怪闻名于世,但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的层面,我们其实可发现他更多的是狎。他的一生不断与社会潮流对抗,成为时代标准的反动派,但是他那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自己文化理念的忠诚却是值得我们景仰的。
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对西洋人因不了解而普遍产生畏惧心理,面对西洋的坚船利炮,知识分子多少都有些民族自卑心理,辜鸿铭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大揭西方社会的老底,以便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这对于在国际交往中维护正当的民族利益应该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在五四革命运动潮流来临之时,人们在革命的冲动下,对传统进行了全盘否定,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西方来的&德先生&&赛先生&推崇备至,先进的知识分子像辜鸿铭早期看中国一样对西方世界充满幻想,似乎中国只要有了这两位&先生&,人们就能走进自由民主的天堂。而辜鸿铭用自身的社会体验清醒的预见到中国社会如此带来的后果,在此种一相情愿的认识下,不断与社会唱对台戏,拒绝任何样式的社会变革。其实这种行为主要是他对历史研究的短视所造成的,仅仅囿于一两代人的感受,武断的否定历史的进步,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他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因为无论是他一生位置牵挂的&中国人&还是曾经给他无上荣誉的西方人都不会同意历史再回到两百年前了。但必须明确的是,人类社会今天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前人奋斗的结果,他们为此承担了巨大的苦难,因此我们在追求进步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否定历史。这方面却是五四先锋应向辜鸿铭学习的,他背弃时代,背弃潮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根基负责,对自己的文化负责。
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特别看重气节,恪守&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以至于此成为儒家的做人准则,因此辜鸿铭以其一生的耿介和恃才傲物表现出大儒风范。虽然他的儒学水准令人生疑,但他对儒家文化精神的把握却不容置疑。他对自己的学说身体力行,实现了儒家的&知行合一&的学问之道。
总之,辜鸿铭时代过去了,作为历史性的文化人,一个深刻的社会思想者,他是随着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灭亡出现的,而他的消失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的开始。他唯一的历史责任就是为上一个时代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社会价值。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