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8课第三课贝壳的作者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贝壳和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_图文_百度文库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
【在山的那边】
1. 重点词语
2.课后题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答:“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全诗表达了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3.主题归纳:诗中的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经历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王家新简介: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还编选出版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及《叶芝文集》等。
5.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6.《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重点词语
2.主题归纳: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 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3.环境描写益处: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4.文章心理变化:犹豫--心惊肉跳--恐惧--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就感
5.启示:遇到困难要注意态度和方法。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再冷静的分析,善于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在一个一个地解决,直至最后胜利。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第1 / 22页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1255人阅读
7063人阅读《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卑微()收敛()聒噪()宽恕()一丝不苟();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零落颤动继续贝壳;B.沙粒嘈杂精致观察;C.图样钱币淘洗痕迹;D.脆弱短暂把玩透名;3.解词;卑微:;收敛:;宽恕:;一丝不苟:;4.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蝉》和《贝壳》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由事物感;(2)《蝉》和《贝壳》两篇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一丝不苟(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零落颤动继续贝壳
B.沙粒嘈杂精致观察
C.图样钱币淘洗痕迹
D.脆弱短暂把玩透名
一丝不苟:
4.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蝉》和《贝壳》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由
事物感悟出。
(2)《蝉》和《贝壳》两篇文章得出的感悟分别是:
《贝壳》:
5.文中说:“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写一句你知道的名人名言,要求与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6.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的三个词语,词语的顺序可以不分先后,字数在20――30个,要求思想健康,语意连贯。
想像雾倾听
(1)表现“欢快”:
(2)表现“忧愁”: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
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1.为什么古人用一枚小小的贝壳来做钱币?(限15字之内回答)(2分)
为贝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20字以内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 (
A.坚硬、精致和小巧,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B.短暂而细小的生命,却有精致、仔细的寓所,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
C.“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这是贝壳里的生命给作者的启示。
D.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表达作者要在有牛之年尽自己所能为世人留下更好的作品的愿望。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日
5.文章开头用哪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什么态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句中的“那”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朵栀子花
从没留意过那个女孩子,是因为①她太过平常了,甚至有些丑-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小眼睛老像睁丕开似的。成绩也平平,字写得东扭西歪,像被狂风吹过的小草。老师们都极少关注到她,她自己也寡言少语。
有一次,班里搞集体活动,老师数来数去,还差一个人。问同学们缺谁了,大家你瞪我我瞪你,就是想不起来缺了她。那时,她正一个人伏在课桌上睡觉。
她的位置,也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靠近角落。她守着那个位置,仿佛守住一小片天,孤独而萧索。
某一日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自习,而我则在课桌间不断来回走动,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突然闻到一阵花香,浓稠的,甜蜜的。窗外风正轻拂,是初夏的一段和煦时光。②教室门前,玉兰花都开了,一朵一朵硕大的花,栖在枝头,白鸽似的。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
我的眼睛搜寻了开去,发现一朵凝脂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栖落在她的发际里。是栀子花呀,我最喜欢的一种花。忍不住向她低头去,笑道,好香的花!她当时正在纸上信笔涂鸦,一道试题,被她肢解得七零八落。闻听我的话,显然一愣,抬了头怔怔地看我,看到我眼中的一汪笑意,她的脸色迅速潮红,不好意思地抿嘴一乐。那一刻,她笑得美极了。
余下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地做着试题。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我稍一点拨,她便懂了。我在心里叹,原来,她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
隔天,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朵栀子花。花尚含苞,但香气却裹也裹不住地漫溢出来。我猜是她送的,走进教室,往她座位看去,便承接住了她含笑的眼。我对她笑着一颔首,表示感谢。她脸一红,再笑,竞有着羞涩的妩媚。其他学生不知情,也跟着笑。而我不说,只对她眨眨眼,就像守着一段秘密,她知道,我知道。在这样的秘密守候下,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变得活泼多了,爱唱爱跳,同学们也开始喜欢她。她的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让所有教她的老师,再不能忽视。老师们都惊讶地说,呀,看不出这孩子,挺有潜力的呢。
几年后,她出人意料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在一次寄我的明信片上,她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有个愿望,想种一棵栀子树,让它开许多许多可爱的栀子花。然后,一朵一朵,送给喜欢它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变得无比芳香。
是啊,有时,对于一个人来说,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便足以美丽一生。
(作者:丁立梅选自《中华活页文选》05年第10期)
1.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理解文中黑体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1)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我稍一点拔,她便懂了。
(2)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
2.对文中画线的描写句子,有人作出下面的分析,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1)第①处描写,写出了小女孩受到老师冷落的原因,老师以貌取人。
(2)第处描写,写出了初夏校园内环境的美丽、芬芳。
3.试概括“一朵栀子花”的特征和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以叙事、描写为主,记叙了“那个女孩子”成长的点滴经历,写出了“她”转变与成长的过程。
B.“一朵栀子花,,贯穿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文章材料的一个连结物。
C.那女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我俩共同“守着一段秘密”。
D.“有时,对于一个人来说,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便足以美丽一生。”此句含意丰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一、1.bēiliǎnguōshùǒu
3.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收敛:收拢,合拢。
宽恕:宽容饶恕。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4.细小深刻的人生道理
《蝉》: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
《贝壳》:“应该尽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即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5.如: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意大利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6.(1)漫步在笼罩着薄雾的林间,倾听小溪的欢声笑语,心儿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2)浓雾重重,倾听松涛低吟,山泉呜咽,难以想像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二、(一)1.是坚硬、精致、小巧的一件艺术品;
2.弱小短暂的生命却创造了完美的居所(或“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里生命的短暂”);
3.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更好;
5.“知知不休”“烦”,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态度。这样写,为后文继续写蝉的生命历程作铺垫,同时与作者后来对蝉的感悟形成对比。
6.秋天一到,蝉的生命,如同夕阳西下,行将结束,但它的生命意义值得肯定。
7.有独特感悟,符合要求即可。
(二)1.(1)强调这种变化是意料不到的,表现“我”的关爱对她产生的积极影响,促使她学习上发生了转变。(2)是拟人化写法,突出了栀子花香的浓(强烈)
2.(1)①赞同。是老师以貌取人,对“平常”的学生缺少“关注”。②不赞同。此处描写是为了突出女孩子的“平常”(平凡),也写出了老师对她缺少“关注”和“留意”。
评分意见:本题有开放性,答出①或②均可。
(2)不赞同。以玉兰花的多、大,反树出栀子花的芳香。
3.栀子花的特征:芳香、可爱、洁白。
深层含义:栀子花包含着对人的一种关爱、尊重、鼓励(理解、肯定)。也象征人的美好心灵。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4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等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 同步练习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 同步练习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四单元 第 18 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一、双基...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  2014年秋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习题精选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四单元 第 18 课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  语文: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隐藏&&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让我们带着这些关于生命的问题,走近第三课《短文两篇》 2.作家?作品 两篇...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 3 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版...《贝壳》叙述在海边捡到一枚贝壳,引发对卑微生命及人生的感慨,启示我们应该好好...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各省地区导航
> 资料详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短文两篇 蝉(小思) 贝壳(席慕容)》课件(共6套打包)
[ID:2700072]
上传: 6:04:00
审核: 12:12:00
下载所需:
文档属性:
来源学校:
适用地区:
全国、人教版
审核站长:柳风
与此相关试卷
与此相关教案
与此相关课件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您好,欢迎来到快乐学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快乐学习为大家提供以下练习题,望大家快乐每一天。
  《贝壳》阅读练习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1.为什么古人用一枚小小的贝壳来做钱币?(限15字之内回答)(2分)
  因为贝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20字以内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坚硬、精致和小巧,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B.短暂而细小的生命,却有精致、仔细的寓所,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
  C.&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这是贝壳里的生命给作者的启示。
  D.&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表达作者要在有牛之年尽自己所能为世人留下更好的作品的愿望。
  参考答案:
  1.是坚硬、精致、小巧的一件艺术品;
  2.弱小短暂的生命却创造了完美的居所(或&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里生命的短暂&);
  3.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更好;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更多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贝壳》阅读练习&的新闻
暂无相关数据信息
备注: 《七年级语文上册《贝壳》阅读练习》一文由提供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区别较大,对课外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较多,课程以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为主,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
初一下学期几何方面侧重考察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知,为初二及初三的逻辑证明奠定良好的基础。寒假班主要是提前学习下学期的重要内容,为春季班提前打下
暂无热点新闻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年级上册语文8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