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011下载年高考如何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

[转载]2011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试卷分析
&&&   2011新课标全国卷(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江西、宁夏、新疆)&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试卷分析&&&&&&&&&&&&&&&&&&&&&&&&&&&&&&&&&&&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因此从图中我们获得正确信息是D.ABC在图中不能获取该信息。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AB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害’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A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与当时雅典的史实不符。
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AC
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巴黎公社运动中没有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A正确。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3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daili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直接投资在图中体现在世界各地,并通过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D正确。ABC单纯从本图片中不能获取该信息。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BC
表述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题干中规定来看,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调动企业发展效益;再结合所学知识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因此选C.ABD的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
错误。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 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一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答案:评分标准:
&&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西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事物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帅旗下兵丁,应召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解析:本题考查盟旗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第(2)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
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先生直接民权。”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近代民权的实施情况。第(1)问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反专制、人民主权、权力制衡。不同之处从材料中体现较为明显:三权分立----五权分立;间接民权----直接民权,分期进行。第(2)问要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
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3分)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4分)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8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意在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第(1)问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第(2)问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强权政治色彩。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7分)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的观点评价。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综和运用能力。第(1)问态度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看出:革命前全盘肯定、革命后全盘否定。评价时注意对每种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第(2)问要从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民族危机、及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8分)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7分)
 --------
--------------------------------------------------------- &
2011年高考是黑龙江省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二年高考。文综已经考完,历史试题的考核特点和变化都有哪些,本文做简略点评。
  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的分布及特点
  1、分值分布(必修部分)
  选择题
西周政治制度
南北朝时期经济
古希腊人文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与五四运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近代科学
  材料题(必选题):40题,古代选官制度(25分);41题,评价近代西方崛起(近代西方经济文化)(12分)
  2、试题变化
  历史学科由必修选择题12个(24题至35题),必修材料解析题两个(40题、41题)与选修材料解析(45题至48题)4选1三部分组成。与去年变化的是必选材料题由一个变成两个,总分值不变。
  3、试题分值比重分配
  其中选择题必修1共20分,必修2共16分,必修3共12分。材料题40题是必修1中国古代政治史,而41题则涉及到相关的必修2和必修3内容。今年的分值最多的是必修1,达45分,几乎占一半分数。同时,古代史的分值超过41分,比重较大。
  4、呈现方式较单一
  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类型有文字型和图片型两类。文字型居多,只有三个图片,分别出现在两个选择题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中。而三个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地图为基本依托设计问题。建议以后高考的材料选择适当增加多类材料,如图画、照片、漫画、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等,符合新课改的趋势,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
  1、材料型选择题的比重加大,类型多样
  12个选择题中,除30和35两题是直接设计问题比较之外,有10道题都是材料性选择题。28、33、34三题是文告或文件类,25、32是地图图片类,26、31是史籍类,24、27、29是观点类,类型多样。避免了单纯考查教材记忆试题,符合新课改要求。
  2、材料题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如果说在选择题中已经非常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那么在材料题中这一点更加突出。40、41两道题的材料分别选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新唐书》、《《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土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史籍或历史专著,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要求,设计的问题与"选才""大国崛起"热点问题相合,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较好地整合了相关资源,有利于实现紧扣社会发展脉搏、"以史为鉴"的教学目标。
  三、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设计的问题注重从多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25、32题考查现象,29、30题考查原因,26、27题考查观点或主张,28、34题考查目的,24、33题考查影响,30、35题考查比较,40题考查变化、原因及其认识,41题考查学生的论述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以及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更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选取的材料蕴含的内容丰富,从多层面、多角度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形象注解。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精品:2011年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 2011年高考试卷 2011年辽宁高考试卷 2011年安徽高考试卷 2011年高考理综试卷 2011年湖南高考试卷 2011年英语高考试卷 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 2011年生物高考试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1年高考试卷点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更新时间: 19:56&|&来源地:河北省&|&来源:转载&|
收藏到: |
资料类型:
适用地区:
评价资料可获得5%返点奖励哦(仅限使用点数下载的用户)。
我知道了,下次不再提示。
阅读:218次 下载:1次 发布人:  审核人:
提示:此资料已被改为免费资源,可免费下载!>>
Copyright ? 1998 - 2013 TL100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雪域西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1 | 京公网安备号 顺义区北务镇龙塘路南侧 010-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热&&&&&★★★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8:45:48
一、选择题解析-----突显主干知识的能力考查与情景化设问并重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此题表面考察西周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实则只考察西周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对秦汉统一的影响,考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秦汉统一的形成原因之一是借鉴西周分封制的教训,所以对秦汉统一影响较大的是西周宗法制。宗法制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智慧,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故C 项正确。A项不符合分封制的影响,B 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王权尚未高度集中的特点。D 项所说与题干不符。
&& 本题是考察政治史主干知识结构,是备考的重点。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此题既考察运用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知识解读材料货币的使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考察调动和运用知识和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项使用金银类型的货币不能说明经济发展速度快,货币流量多少与经济发展快慢有关。同时,金银本身作为货币反映商品经济水平不高。C项黄河流域在南北朝时大多时间是战乱,经济发展缓慢。D南方战乱少,政局稳定,使用长期延用的铜钱,说明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此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史内容,属于主干知识。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发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此题考察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运用此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材料认为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天子一人的,所以是非的断定应在学校,再根据黄的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得出。A项是顾炎武的观点。B项是近现代民主思想的重民观点,与黄观点有别。D项是孟子的观点,是君主专制下重民思想,与黄有根本区别。
此题考察古代中国思想史内容,属于主干知识。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7题解析:B
此题主要考察根据所学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原因和目的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说明苏坚持理性民主自由,表明宁死要捍卫民主自由的权利。“表明”一词是强调由材料引申出的意义,C和D是材料的说明的信息,B是在此基础上引申的意义,A项与苏从容就死的目的无关。故选B。
&此题考察世界古代思想史内容,是主干知识。
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28题解析:D
&此题主要考察根据巴黎公社时间和内容、失败的原因教训等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没有接管银行,没有与外省革命者联系,未发动广大农民。教训: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巩固的工农联盟。上述可知B项不对。根据政权措施可知C项不对。根据时间,A项不对。D项依据材料可知“希望”得到农民支持,故选D。
&& 此题考察世界近代政治史知识,是主干知识。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9题解析:A
& 此题考察依据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解读材料的能力。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具有阶级局限性,因农民的阶级局限其政治理论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洪秀全反孔是因为自身深受科举的迫害,要反清,自然要反清朝的统治理论,故以拜上帝教动员农民革命。天京变乱与拜上帝教有关,由此政权由盛转衰,为巩固政权需要新理论,但《资政新篇》没有实践的基础,作为农民只有从现有的统治思想库里找依据,儒家思想 治国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故尊孔,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定都天京后天国正值兴盛时期。C D项与史实不符。
此题考察中国近代政治史主干知识。
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30题解析:A
& 此题考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所为,它的时代背景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政治上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救国成为首任务。文化上是维新思想的发展。五四运动的背景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国际上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成为导火线,十月革命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希望。由此可分析两者原因的不同,其主要在于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成为运动主力,成为新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等促成民族觉醒程度大,故选A。CD均与题干不符。B顶不是主要原因。
& 此题考察中国近代政治史主干知识,重视知识的宽度。
3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表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31题解析:B
此题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的相关知识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1900年6月清中央政府宣战后,地方实力派与列强互保约款,表明地方实力派势力强大,清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项与材料不符,互保是相互妥协。C项是史实性错误,仅互保不能说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表人,列强的代表人形式上仍是清政府。D项是材料体现的意义,但不是引申的意义,题干要求的关键是“表明”,分庭抗礼正体现中央弱地方强。
& 此题重点考察对材料应变能力。
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32题解析:D
此题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考察解读材料的能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仞剑,它既加速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等优势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由图中可见资本输出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出超,占优势,单一产品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入超,处劣势,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图中展示的是资本因素,故选D。AC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国家间关系产生决定影响的因素是内环境而是贸易往来。
& 此题考察世界现代经济史主干知识。
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3题解析:A
此题考察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正反农村政策解读材料问题的能力。56年到66年农村经济中出现了人民公社的“左”的错误,造成农村生产力的破坏,60年党开始调整,62年的措施以生产队为基本不可核算单位,试图调动生产队竞争生产,提高生产力,只能促进经济恢复,但生产队内的平均主义不会增加城市粮食供应,农村所有制成分没变,依旧公有,在人民公社基础上进行政策调整,等于承认“左”倾错误人民公社的正确,不能说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故选A项。
& 此题考察中国现代史经济,是主干知识。
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34题解析:C
此题是考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来解读材料问题的能力。根据时间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分配体制的改革按老分配,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活力,增加效益,故选C。其它可直接排除。
此题考察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主干知识。
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35题解析:B
此题考察根据所学解决论证问题的能力。A项错在哥白尼日心说被实验验证,但不是科学的。C项错在日心说没有转化为技术,本身不科学。D也是错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不科学上。B正确,哥的学说动摇了地心说,牛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分别是从宏观世界看物体的低速运动和高速运动,三者均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此题考察世界近代科技史,是主干知识。
从选择题看课标卷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纵观今年课标卷,与去年试卷相比有所改进,由去年的怨声载道到今年的突变,可以说发生了较大的转折,突出体现在较真实地贴近新课标理念,更多关注学生的现状,彰显较明显的人文特色,实现了温柔地转身。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试卷结构看有以下变化
1、试题设计以通史顺序出题,尊重历史复习规律。
试题设计上按古代近代现代顺序出牌,中国古代史试题又按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模块立意,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高中复习思路。
2、中国史比重远大于世界史,有些失衡。
中国史试题分数为32分,世界史试题分数为16分。
3、三大模块比重相当,改变以往经济史比重大的状况,突出政治史的地位。
政治史试题分数为16分,政治史试题分数为20分,文化史试题分数为12分,较为均衡。但政治史试题分值大,地位突出,文化史分值比重上升。
二、从试卷的考察能力目标分析看课标卷的特点
1、仍旧体现课标的理念,但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人文。
试题内容重点考察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文史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淡出,重点考察目标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的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重视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能力占比例小,比较符合高中生实际,突显人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试题问题情景化特点浓重,重视考察审题能力和解读材料能力
&& 试题大多设置问题情境,其一是重视解题能力考查,如有两题题干用到“表明”一词,它要求答者要在材料原义基础上找出引申的意义。其二是重视解读材料的能力,主要是从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解决情景类试题的关键环节。
三、根据上述分析看命题发展趋势
1、命题趋势越来越贴近课标和重视高考基础能力考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2、命题设计越来越重视问题情境设置。
3、命题范围注重教材知识与史实知识,文史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淡出。
4、命题角度重视关键词的审题能力。
四、从上述分析中得出的启示
1、建立和掌握知识结构是解题的重心和基石。
2、重视历史知识结构的宽度和厚度
如25、27、28、29、30均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宽或加厚处理。
3、重视历史知识的解法指导,是提分的重要环节。
4、注重三大模块比例均衡,均要夯实。
二、材料题的解析---突显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40题解析:
此题是考察的主题是选官的标准德才观的变化。整体的思路从宏观上分析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成败的重要制度,选官依据的变化是具体形势下的产物,为具体的形势服务。从微观上分析选官依据或德或才,或先才后德才兼备。
(1)在材料中应找足信息结合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依据解决选官依据变化的状况与趋势,(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发现由或才或德到德才兼备是古代选官依据的变化,德为什么日益成为选官依据呢?是否有德又以什么为标准呢?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的政治需要和文化背景回答即可。(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此题为评述题,先述后评,结合材料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此处的新体现与古代德才观的不同。解读材料后可直接述出。(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然后再评,评要依据史观,此处的史观可用文明史观。(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题解析:(个人解析,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评价题,要一分为二,依据三个模块的文化,结合史观分析。题目中有两种观点,一种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一种是以全球史观支配的文明观。
1、第一种观点: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
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是站在欧洲文明发达的角度来说明。的确,古代民主与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在世界步入近代以来,从经济上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源于欧洲,两次工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国际关系上欧洲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始于欧洲。所以欧洲为世界文明中心,其它地区的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扩展。
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忽视了同时段其它文明的存在。
2、第二种观点:欧洲文明归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认为世界文明归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体现的是全球史观。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文明和西亚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均在世界古代有之,且很先进,如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儒家文明,制度文明,农耕文明均领先过世界。欧洲是后起之秀,欧洲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其它文明的交融,如向近代过渡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进步作用。
3、两种观点同时论证:结合述两种观点评述。
三、选修试题解析―重视材料的解读和解题方法的考察
(本人只讲选修一和二。故只解析两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此题原以为超过考纲,其实不然。(1)根据材料找出信息即可。(2)少数民族的制度历史作用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归纳得出。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此题运用所学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西方代议制知识结合材料内容即可解读材料问题(1). 依据所学可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权力的运用上主张反对专制,权力制衡,权力来源于人民,实行民主原则。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要反对帝制,实行共和制,五权分立。然后依据材料找出不同。
2011年全国课标卷解析(二)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C正确。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与图示内容无关,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中华先贤关于“天下为公”的思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苏格拉底是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本题中“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一句,表明苏格拉底在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B正确。
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文化政策变化原因。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A正确。
3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北京的清政府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由此可知,B正确。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从示意图的内容看,欧洲、日本、美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动)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单一出口商品国家的贸易处于入超地位。由此可知,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D正确。
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62年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发文进行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A正确。
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材料信息可知,国家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这就意味着企业工资总额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很明显,其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B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 错误。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 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B正确。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认识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一问中,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以朝代顺序进行归纳,可摘取材料关键词进行概括,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到秦至汉初,“官有能而禄有功”、“功与能”;汉武帝以后,“个人品行”;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唐朝,“四善”, 考核分为九等。分析德才观变化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政治需要、时代特征、儒家思想对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问中,答题关键词是“评述……新认识”,答案内容既有评,也有述,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三可知,清末已认识到科举选才的局限性,要求“停科举推广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40.(25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论史学观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阅读材料,提炼出材料观点,进而进行评价和认识。可以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而第二段则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第一段认为是在西方崛起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才开始;第二段则认为,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41.(12分)
&&&& 评分标准:
&&&& 一等(12~10分)
&&&&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二等(9~5分)
&&&&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第一问中,盟旗制度是清政府统治蒙古地区的一种管理体制,而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组织;第二问中,分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我们应联系到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从加强中央对边疆统治方面和开发管理边疆角度进行认识。
45.(15分)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解析:第一问中,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分阶段实现宪政,实行直接民权,而英美实行的是三权分立,这是者的区别;其相同之处是都反对专制,强调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第二问中,孙中山强调: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其实质是主权在民;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暴露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搞国民党独裁统治,这是与孙中山先生的训政思想相违背的。
46.(15分)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3分)
&&&&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4分)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8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的进程,意在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第一问中,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第二问中,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强权政治色彩。
47.(15分)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 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7分)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
试题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2011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