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迁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师5208964.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4页1下载券33页1下载券4页1下载券7页1下载券1页2下载券3页2下载券3页2下载券2页2下载券2页2下载券2页2下载券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海陆变迁_百度知道
给我总结一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形成各种构造形态。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垂直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按运动规律来讲,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造陆运动,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使海陆变迁,以及巨形凹陷、盆地和平原,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岛弧、海沟等,又称升降运动,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断块山及拗陷,可形成高原,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海陆变迁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2.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都会动,海陆变迁也是常有的事!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编辑本段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地壳运动。1、海平面升降。2、人类的活动。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板块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有板块拼合而成。编辑本段相关典籍海陆变迁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1)耳。尧殛鲧于羽山(2),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1]注释(1)湮:通“堙”,壅塞、埋没,亦犹今言积淀。(2)尧殛(jí)鲧(ɡǔn)于羽山:相传鲧治水不成,被尧诛杀(一说流放)于羽山。古地理上的羽山,学者多谓在今山东郯城东北,或又相传在蓬莱。原文翻译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1]
其他类似问题
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必修作业 >人教版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甘肃庆阳环县三期通识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人教版课标初中地理七年级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
【学科名称】&&& 海陆的变迁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我在课上采用了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 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 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着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学生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 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 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 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 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 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课堂小结]&&& 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 三、板块运动&&& [讲授新课]&&& 1.简要介绍& 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 2.读图讨论& 电脑展示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3.归纳板书&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é)、地壳(qiào)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如有遇到的同学,让其描述一下)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5.提出问题&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6.指导读图& 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组织讨论& 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8.演示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1)电脑展示课本P38图"东非大裂谷"。指图说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2)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8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电脑展示课本P39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指图说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欧洲或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9.提出问题& 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0.读图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1)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0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 (3)让学生观察"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同"世界地形图"加以对照。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11.归纳板书& 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课堂练习】&&&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 。&&&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7.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8.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9.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 。&&& A.碰撞&& B.张裂&& C.分裂&& D.隆起&&& 10.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作业安排】&&& 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教学用具
【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多,总的来说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学会运用该观点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另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地震的前兆及掌握地震的应急措施。&&&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次,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火山、地震、海啸等视频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师生间的交流适当。如,在学生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学生一时无法做出解释或答偏了,能够引导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解释。最后,采用了较多地图,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一大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讲授、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都是通过来完成的。&&& 当然,以后上这节课还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许多:第一,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应再复述导入时的印度尼西亚海啸,让学生解释发生的原因;第二,火山地震分布与地震前兆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恰当,在下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第三,本节课问题设计较少,应适当的增加师生互动时间,如,在地震前兆上应让学生自己来说;第四,初中地理课堂常常是讲练相结合,通过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较多,如,有学以致用环节,有小组讨论、表演地震突发时如何应急环节。但后一环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表演时间过短。第五,这节课分别一个基础较好和一个基础偏差的班级上过,由于我教的班级基础相对偏差,所以我的教学设计较适合后一类班级,如果要在前一类班级上此内容的话,需要扩展一些教学内容和加深问题设计的难度。&&& 以上则为上完本节课后,个人的一些感想,上课时还有不足之处,望各位教师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海陆的变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免费38页免费26页免费28页免费3页免费48页7下载券2页免费23页1下载券2页免费
海陆的变迁|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