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统的农药会通过食物链

(2011o内江)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仔细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的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其它生物,所以它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2)数一数,看看如图所示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3)想一想,在这个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昆虫、青蛙、蛇、鸟等动物属于消费者.(4)在该食物网中,鸟与昆虫之间以及猫头鹰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5)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此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6)在此食物网中,若食物链的终端为猫头鹰,则能量损失最多的那条食物链是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解:(1)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的发育生长,也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注意的是,除了绿色植物外,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硝化细菌等)也都是生产者.(2)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且要到此条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昆虫→鸟→猫头鹰;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植物→田鼠→蛇→猫头鹰;植物→田鼠→猫头鹰共四条食物链.&(3)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动物就叫消费者.(4)在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与田鼠之间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5)某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6)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故答案为:(1)生产者; &(2)4; (3)消费者; (4)捕食; (5)猫头鹰; &(6)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此题首先要学生明确,什么是生产者?以及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依次考察了食物链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物富集,能量流动的规律等重要的知识点.只要上述知识点能掌握好,就很容易能解答出这道题.【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二. 学习内容:
本讲学习第五章1、2、3节,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特点。要明确生态系统的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
三. 学习重点:
1.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
四. 学习难点:
1. 生态系统各结构的功能特点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
五. 学习过程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范围,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生态系统概论的内涵有四个方面:空间和时间界限;系统的基本组成;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在功能上统一的结构基础和发展趋势。
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也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
大气圈(底部)
生物圈&&&&&
水圈(全部)
岩石圈(主要是土壤圈)
生物圈的形成: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生物圈稳态: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在原因:
(1)能量角度: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2)物质方面: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存在的物质基础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构成了物质循环的回路
(3)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植物加强光合作用,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一种生物绝灭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的其他生物就会取代它的位置
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时,有关植物种群和天敌种群的数量也随之变化
稳态特点: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
小型肉食动物
大型肉食动物
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联系”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线”,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联系”。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两种成分;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个种群;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食物网中的同一生物从不同食物链分析时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既可能是捕食,又可能是竞争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含义及能量流动分析的基本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
除了极少数空间外(化能自养生物)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总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途径: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流动图解:
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
能量转换:
能量流动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其他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 ~ 20%
(3)能量流动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塞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分析,1942年,美国,林德曼
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形成一个金字塔形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的地方
(2)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例如: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载畜量,保持产品的持续高产
作物秸杆做饲料,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实现能量多级利用
4. 物质循环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
循环特点:全球性、可重复利用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二氧化碳
碳循环现状: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特点不同: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能量流动在各营养级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是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5.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1. 关于生物圈的稳态正确的表达是(&&& )
A. 生物圈的结构十分稳定,不发生变化
B. 生物圈的功能很完善稳定
C.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不变状态
D.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2. 下列有关酸雨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降水酸性越强,PH越大
B. 即使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地区,降水也呈微弱的酸性
C. pH 小于5.6的降水称作酸雨
D. 酸雨的酸性越强,建筑物表面越容易被腐蚀
3.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 D. 改善生态环境
4. 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 消灭森林病虫害
B. 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 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 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5. 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 水稻田&&&&&&&&&
B. 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 热带雨林&&&
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类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环境
B.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C. “克山病”是人为原因引发的地方病
D. 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即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
7.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 基因、染色体、细胞&&&&&&&&& B. 细胞、物种、生物圈
C.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 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8. 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上的自给自足。在此项功能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是(&&& )
① 生产者&&& ② 消费者&&& ③ 分解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9. 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 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燃料
B.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废气
C. 汽车尾气
D. 家庭广泛使用的电冰箱和空调释放的氟氟烃化合物
10. 下列各组选项中,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有逐及因果关系的是(&&& )
A. 寒潮、霜冻、盐碱化
B. 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 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
D. 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面升高
11. 生物圈中决定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是(&&& )
A. 地球气候&&&&&&
B. 生物本能&&&&
C. 自然选择&&&&&&
D. 环境恒定
12. 为古代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 )
A. 光合作用&&&&
B. 蒸腾作用&&&&&
C. 进化作用&&&&
D. 变异作用
13. 不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 舟山渔场鱼类大量减少
B. 菲律宾山区火山爆发
C. 北京地区的酸雨
D. 淮河流域水质遭受污染
14. 无废料生产体系是指(&&& )
A. “废料——产品”
B. “原料——产品——废料”
C. “原料——原料——原料——产品”
D. “原料——产品——废料——产品”
15. 能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循环系统是(&&& )
A. 地表物质循环&&&&&& B. 水循环
C. 生物循环&&&&&&&&&&
D. 氢元素循环”。
16. 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森林资源&&&&&&&&
B. 草原资源&&&&&&
C. 石油天然气&&&&&&
D. 海洋资源
17. 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是(&&& )
A. 紫外线&&&&&&
B. 闪电&&&&&&&
C. 宇宙射线&&&&
D. 太阳能&&
18. 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 生物之间食物链&&&&&&&&&& B. 生物之间食物网
C. 生物多样性&&&&&&&&&&&&&&
D. 生物的适应性
19. 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 物质丰富&&&&&&&&&&&&&
B. 科学技术进步
C. 人类增多&&&
&&&&&&&&&&D. 生物圈
20. 据统计表明,进入新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
B. 动物病害
C. 天敌过多&&&&&&&&&&&&
D.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1.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
A. 遗传多样性&&&&&&&&&&
B. 变异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22. 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 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 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23. 造成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B. 环境污染
C.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D. 外来物种侵入
24. 人们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始材料,应该(&&& )
A. 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 B. 保护水域生态系统
C. 建立自然保护区&&&&& & D. 保护森林
25. 关于维持生物圈稳态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A. 太阳能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B.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C. 生物圈三级结构接通了物质循环的回路
D. 生物圈的调节能力反映在一种生物绝灭后有新的生物替代它
26. 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建议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 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 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 肯定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27. 在地球上各生态系统中,对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贡献最大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
28. 对下图曲线表示北大西洋表层无机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含量在一年内季节性变化,以下哪一组代表无机营养物质通过该生态系统的流程(&&& )
A. 1→2→3&&&&&&&&
B. 1→3→2&&&&&& C. 2→1→3&&&&&&&&
D. 3→2→1
29. 雅鲁布大峡谷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是:下层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 土壤&&&&&
B. 水分&&&&&&
C. 阳光&&&&&&
30. 生物种类较少,生物圈落结构单一,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 )
A. 沙漠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31. 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
A. 海带与裙带菜&&&&&& B. 石莼与海带
C. 浮游植物&&&&&&&&&&
D. 厌氧型海藻
32. 一般地说,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大,当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生态平衡仍容易维持,其根本原因是(&&& )
A. 自净化和自恢复能力强
B. 负反馈调节及时
C. 至顶极动物的食物链数目多
D. 同一营养级各种生物相互替代
33. 下列有关含有氮、磷的污水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富含氮、磷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B. 富含氮、磷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C. 富含氮、磷的污水促进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D. 富含氮、磷的污水促进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34. 你估计一个湖泊里的氧浓度在什么时候(白天或晚上)和什么样的水中(污染或未污染)最高(&&& )
A. 夜间、污染的&&&&& &&&&& B. 夜间、未污染的
C. 白天、污染的&&&&& &&&&& D. 白天、未污染的
35. 赤潮过后,往往引起大量的鱼、虾、贝类的死亡,其可能原因不包括(&&& )
A. 赤潮后,使海水处于缺氧状态
B. 赤潮生物能分泌大量的毒素
C. 赤潮生物吸附在鱼鳃及贝类的鳃片上,阻碍了它们的呼吸
D. 赤潮生物大量寄生在鱼、虾、贝类等生物体内
36. 某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在考察被严重污染的地表水体时发现两类景观:有机型污染水体是变黑发臭,无机型污染水体一般是变绿。前者、后者生活着的主要生物依次是(&&& )
A. 光能自养生物、异养厌氧生物
B. 异养厌氧生物、光能自养生物
C. 化能自养生物、异养需氧生物
D. 异养需氧生物、化能自养生物
37. 下图为生活在浅海中的硅藻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图。请观察后回答:
(1)在冬季(12、l、2月)海水中矿质营养非常丰富,但硅澡数量是很低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夏季(6、7、8月)光照强,水温高,但硅藻数量仍处于低谷的原因是因春季硅藻大量增长,使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冬夏两季硅藻的数量情况,可以得出结论:是作用于生物的多种_______的变化,引起了生物数量的变化。
(4)如果该浅海区受生活污水污染,使夏季海水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此时,硅藻将会__________,甚至引起赤潮,使浅海区的生物因而大量。
38. 下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相关变化的曲线
(1)在AB时间内,由于旅鼠大发生,使____________发生破坏,同时_______的数量随____________大发生而增大。
(2)从三者关系上说明图中B点时,牧草开始回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CD时间内,三者不再呈现大起大落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维持这时期状态主要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D开始牧草又遭到损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所造成的。
39. 农药防治害虫和生物防治害虫(引入天敌捕食者)过程中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示意
&&&&&&&&&&&&&&&&
&&&&&&&&&&&&&
(1)A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防治;C点进行_________________防治。
(2)在A点进行的防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____
(3)DE段害虫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所造成的。
(4)一般认为,防治害虫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完全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说明之。
(5)图中经济阀值是指害虫数量已达到了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最低值,因此,上图中还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根据生态学原理用上述方法外,再写出一种既能消灭害虫,又对农作物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几个学生将叶片捣碎后过滤出叶汁,并给叶汁中混入一些泥放在黑暗中保存。在10d中他们每天取出一些样品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1)生物1是否单细胞绿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能量流动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4种生物最终都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报道:年月,某城市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中的含量高达,烟尘达,居民健康普遍受到危害,天之内死亡约人。请回答:
()流经该城市的主要河道也因此而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这与此种类型大气污染能形成有关。
()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系统的危害最大,将会造成等病症(举出种主要病症)。
()大气中将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组织。
()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出现,应采取的措施是
据报道,每年秋收时节,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农民,大量焚烧作物秸秆而“狼烟”四起,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为了保证乘客和飞机的安全,年、年都使成都国际机场和重庆国际机场被迫关闭一段时间,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年底,四川省和重庆市出台地方性法规,严禁农民露天焚烧秸秆。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大量焚烧秸秆除了影响飞行安全外,请你根据生态学的知识,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谈谈焚烧秸秆的弊病或危害。
()请你谈谈合理开发利用秸秆的方法或途径(举出种或种以上)
()修建沼气池,用秸秆进行沼气发酵,是合理利用秸秆的方法之一。将农作物秸秆和人畜家禽的粪便和排泄物放入沼气池,然后加水到一定位置以留下储气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便有沼气产生。
① 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带刺激性的臭气。有一种微生物具有除臭的作用,这种微生物是什么?它是如何除臭的?
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进行着非常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其呼吸类型有:好氧型、厌氧型和兼气型(如酵母菌)种。试分析这三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沼气池中的消长规律。
【试题答案】
1. D& &&&&&&& 2. A& &&&& 3.
D& &&& 4. C& &&&& 5. D& &&& 6.
D& &&& 7. C& &&&& 8. C& &&&& 9.
10. D&& &&& 11. C&&
13. B& && 14. D&&&&& 15.
B &&&& 16. C& && 17. D& && 18.
19. D&& &&& 20. D&&
21. B& && 22.
A& && 23. C& && 24. C& && 25.
C& && 26. D &&& 27. C& &&
28. A&& &&&& 29. D&&
(1)光照强度弱,水温太低不利于藻类繁殖
(2)水中的矿质元素太少,藻类繁殖的营养不足
(3)环境因素的变化
(4)大量繁殖
(1)草原植被,狐,旅鼠数量
(2)狐大量繁殖,限制了旅鼠的数量,不取食的牧草减少
(3)草原生态系统建立起了新的生态平衡,生物间捕食作用相互制约
(4)狐被大量捕杀,导致旅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
(1)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2)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3)该生态系统建立起了新的生态平衡
(4)完全消灭害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更容易被破坏
(5)B点,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1)不是,因为在早期Ⅰ大量繁殖,在无光条件下单细胞绿藻是不会大量繁殖的
(2)Ⅰ—Ⅱ—Ⅲ—Ⅳ
(3)该环境中的有机物越来越少,无法满足生物新陈代谢的需要
()呼吸,呼吸困难、咳嗽、喉痛、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答出其中任何两项都给分
()叶,芽
()严格控制污染源
()从能量流动角度看,秸秆中储存的大量能量没有朝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流动,而是变成热能散失到大气中;从物质循环角度看,焚烧秸秆使秸秆中的有机物和氮素养分在焚烧过程中几乎丧失殆尽,由此将造成地力下降,会给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同时也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从环保角度看,焚烧秸秆将给大气带来严重污染。
()①可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以保持土壤肥力;②利用青贮氨化秸秆做饲料,发展畜牧业;③可作为工业原料(如造纸);④进行沼气发酵利用;⑤栽培食用菌,变废为宝;⑥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清洁能源(如酒精)
()①硝化细菌它能将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② 沼气发酵的开始阶段,好氧型和兼气型微生物大量活动和繁殖。但随水中氧含量的下降,好氧型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而兼气型和厌氧型微生物活动加强,最终好氧型微生物大量死亡而厌氧微生物和兼气型微生物大量繁殖。相关知识点:
如果有一种农药DDT进入下列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生物→小鱼→大鱼→鹰,请问下列哪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C
如果有一种农药DDT进入下列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小鱼→大鱼→鹰,请问下列哪种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据此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水受到DDT的污染,那么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鹰,最少的是浮游植物。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知识点:
[如果有一种农药DDT进入下列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生物→小鱼→大鱼→鹰,请问下列哪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 C]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当前位置:
>>>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经..
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经检测这四种生物体内残留有机农药的情况如下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有机农药浓度(百万分之一)
68A.丁→乙→丙→甲B.乙→丙→丁→甲C.甲→乙→丙→丁D.甲→丙→乙→丁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江宁区二模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甲0.05、丙0.51、乙7、丁68.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甲→丙→乙→丁.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经..”主要考查你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这就是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草→兔→狐。食物链一般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如草→蝗虫→蛙→蛇→鹰。&&&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特别提醒:①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②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终结于最高级消费者。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我们称之为食物网,如图&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彼此联系起来,当某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消失时,其他生物就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知识小结: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舍的能量越少,所包括的动物数量越少。 ③在食物网中,如果某一动物的天敌消失,则这一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数量会明显增多,当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由于食物不足,则其数量又会减少。 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食性越单一,生存的稳定性越小。易错点:误认为所有的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都在逐级减少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最只有大约20%,而某匕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不但未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多,这一现象叫生物富集。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砦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通过食物链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这些有毒物质一般不易分解、不易排出,所以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如图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即:A微小的水生生物→B 剑鱼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图中的黑色小点表不排入水中的某有毒物质。在此食物链中,大鱼位于最高营养级,它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
发现相似题
与“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8299125361106690293951749191624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湿地生态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