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章中整合信息,概括郭橐驼种树是怎样的人...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69套总数:5863574套专访:3307部会员:387265位
当前位置:
& 201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201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1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393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介绍了郭橐驼的生平,重点介绍了其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介绍了郭橐驼的特长——种树,然后郭自己讲述了自己种树的窍门,为下文的说理作铺垫。 第三部分:由种树谈到治民之理。 2.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 3.如何理解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劝诫统治者的?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作为一篇寓言体的说理文,本文有哪两个奇特之处? 其一,突破了一般传记文学的框架,形成了一种兼具史传、寓言和政论特点的近似现代杂文的奇特形式。名为“传”,重在理,所以前面叙事简略后面说理详尽。 其二,构思奇绝,借宾形主,蕴涵着浓郁的理趣。“他植者”为宾,“长人者”为主,二者做法相似,结果相同。因此,作者才以繁笔写养树,在背面浓施脂粉;以简笔写“养人”,从正面进行点染,由此巧妙布局,文章就显得清峻通脱,绵邈深邃了,从而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5.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是如何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他提出的做官理论是什么?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且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文中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百姓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6.这篇《种树郭橐驼传》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章的选材和他的其他短小传记一样,都侧重选小人物,郭橐驼就是一个种树的。郭橐驼,这个身体有疾病的人,却是一位种树高手,他经手的树迁徙成活率高,还“早实以蕃”。作者对郭橐驼的描写很擅长用对比,特别是写那些种树差的人的表现简直惟妙惟肖。“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关于郭橐驼谈论官理的一段中对官吏那种“烦”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两处描写,把过分关心而不任其自然发展的本质都写出来了。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要通过写种树而写“养人”。原文的“养人”是指官员如何爱惜百姓,不要因“爱”而“扰”。其实,我们何尝不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种树历来都是和培养人才联系在一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失误的症结很多,不乏因“爱”而失败的。关心过度,欲速则不达。比如面对学生的考试,不少家长总是要问个水落石出。其实小孩考得好与不好,都是他人生发展中的自然状态,你一定非要剖开人家血淋淋的“树皮”,以检验他是否干枯了。孩子有一个异性同学打来电话,也一定要刨根问底,以显示自己对小孩前途的关心,怕他走上歧路。面对家长的“关心”,大多数孩子都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能回避就回避,回避多了有时不免没有了主张,与父母隔阂也越来越深,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答案】 C(C项,他植者:别的种树人。)
【答案】 C(C项与题干中的“且”均为“而且”义。A项,将要;B项,姑且;D项,尚且。)
【答案】 A(所以。B.如果;好像。C.它的果实;那实际上。D.即使;虽然) 【答案】 A(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5.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善。名我固当。 好得很。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 别人名之曰“驼”,指其形象,本有戏谑、贬抑之意,但他却欣然接受,足见其人开朗的性格特征。骆驼的隐忍与耐劳在郭橐驼身上也得以体现。 B.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 橐驼种树给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雇他的人,一是搞观赏游玩的,一是种树卖果的,暗示出他技术的全面。 C.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孩子,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用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它与不善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说明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理。 D.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大概也有类似之处吧? “橐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似之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答案】 C(“无为而治”不对,郭橐驼种树“其本欲舒……欲密”还是“有为”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答案】 D(怠:懈怠。)
【答案】 B(A.副词,虽然/连词,即使;B.副词,于是,就;C.连词,而且/连词,尚且;D.介词,把,用/介词,凭借。) 8.对文段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叙述郭橐驼善于种树之事,借题发挥出以其法治民的道理。 B.本文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胥吏扰民。 C.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设比精巧。 D.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 【答案】 D(“以德治国”错,应为“养民治国”(原文“养人术”中“人”即“民”的讳说)。) 201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目标导航 1.学习古代散文形式活泼、自由灵活的写作特点。 2.体悟古代散文内容贴近生活、富于情趣的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的六篇古代散文,传、序、志、记、游、谈话,几乎涵盖了古代散文的所有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体会古代散文活泼、自由灵活的形式。 “赏析示例”选的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种树的经验,讽喻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自主赏析”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不同的志趣,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现出李白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景美情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久负盛名之作,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百年老屋”的兴衰,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推荐作品”中的两篇文章,苏轼的《游沙湖》和刘基的《苦斋记》,是两篇内容和艺术都有独特性的作品,细细品味一定收获不小。 赏析指导 对于这些作品,欣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感受它的生活气息。这类文章,没有说教,直接记录或描写实际生活,较多地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如《论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在一起谈话的情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描写环境宁静、和谐,悲喜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等等。这些作品,能带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亲切地感受到从春秋直至明清时期种种生活情境,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与见闻,有助于陶冶情操,增进对生活的热爱。 二、感受其中的情趣。这类作品,生动活泼,既有生活之情趣,又不乏理趣。写在唐宋以前的,多简练古朴,情味醇厚;唐宋以后之作,更接近社会中下层和世俗,以日常琐事人文而更添情致,有时还带有市井气。但不论雅俗,都别有一种风神趣味。 三、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对于杂文、小品一类的文章,可以玩味它的短小隽永,洒脱随意。作者笔墨省净,讲究素材的提炼。选择生活中最有情味的细节或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加以表现,而行文自由畅快,意到笔随,求真求切,自赏自适,在与题材相适应的平易自然的描写中,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①随太守②,亲射虎,看孙郎③。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⑤。 【简介】 《江城子》,词牌名。同前。 【注解】 ①倾城:这里指全城。 ②太守:东坡自称。这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故自称太守。 ③孙郎:指三国时代的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弓掷过去,虎即倒退,且孙权被认为是三国的英雄人物。 ④遣冯唐:用《汉书·冯唐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这里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派遣冯唐一样的人来委他以平边的重任,到边疆去抗敌。 ⑤天狼:星名。喻贪残。这里喻西北侵犯宋朝的那些敌人。 【故事】 苏轼,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在密州作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他致书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得一阕,命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首词,不但写了出猎的壮景,还写了请战的豪情壮志,为他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老夫聊且发一发少年人的豪情狂劲,左手牵着黄色猎犬,右臂举着凶猛猎鹰,头带锦帽,身穿貂裘,随从千骑,驰过平原,驰过丘陵,前去打猎。为了答谢全城人跟随我们观看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去射杀猛虎,请大家看看,我就是三国时孙郎那个样子! 酒酣耳热兴致浓,胸怀胆量大张开。鬓发微微有点白,那又有什么妨碍!不知什么时候朝廷会派冯唐那样正义凛然的人物,手持符节,来到我这云中似的地方,命我去抵抗敌人?我会把雕弓的弦拉得如同满月形一样,瞄准西北,射杀那像天狼一般贪残的敌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 “渝”是改变、违背的意思,“不渝”就是不改变原来的诺言,即不食言。 【答案】 B
1.理解和积累部分实虚词(类、致、顾、病、然、若、虽、其等)。 2.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等)。 3.分析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4.鉴赏评价本文借“传”立“说”、对比的写作手法。
7.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805年,当年二月,王叔文开始推行新政,柳宗元参与了革新活动。本文就是为配合推行新政而写的。“永贞革新”实施了罢宫市等设想,其指导思想是希望官府尽量不要烦扰百姓。本文反映了改革前的官员作风:经常“鸣鼓”“击木”聚集群众开会,会上又不过说些废话。这就是扰民。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亦即希望官员们改变扰民的工作方法。 (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1.读准字音
橐驼(tuó)  病偻(lǚ)  移徙(xǐ)
鸡豚(tún)
飧饔(sūnyōng)
2.掌握通假
既然已  (通“矣”,了)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通“尔”,你们)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既然已,勿动勿虑
古义:已经这样。既:已经;然: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古义:那实际上。其:代词,那;实:实际上
今义:副词,强调、说明实际情形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5.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名词作动词,命名)
(2)驼业种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抓)
(4)旦视而暮抚
(名词作状语,早上;晚上)
(5)非有能硕茂之也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蕃盛)
6.文言句式
(1)故不我若也
(宾语前置句)
(2)吾又何能为哉
(宾语前置句)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省略句,“以之为”的省略)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窥伺(守候)      实以蕃(蕃盛,多)
效慕(羡慕)
隆然(高起的样子)
B.苟使(假使)
根拳(拳曲)
生枯(活着)
C.故土(旧)
日以离(背离)
他植者(他种的树)
既然已(这样)
D.自谓(称)
伏行(弯腰)
欲舒(舒展)
其莳(种植)
2.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驼所种树,无不活,且硕茂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多义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4.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名我固当      旦视而暮抚
非有能硕茂之也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鸣鼓而聚之
A./②⑧/⑤⑥⑨
B./④/⑤⑥⑨/⑧
C./②/⑤⑨/⑥/⑧
D./④/⑤⑨/⑥⑧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非吾业也
B.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C.官命促尔耕
D.故病且怠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 &&&《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郭橐驼形成直接对比关系的人是谁
《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郭橐驼形成直接对比关系的人是谁
09:45&&自考365 【
  2012年1月自学考试《》真题单项选择题第5题
  《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郭橐驼形成直接对比关系的人是( )
  A.他植者
  B.长人者
  C.问者
  D.豪富人
  正确答案:A
  自考365网校答案解析:这道题有一定难度。首先需要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再来分析与郭橐驼形成对比关系的有&他植者&与&长人者&两种人。郭橐驼植树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而他植者种树却使&木之性日以离&,&长人者&为官的&好烦其令&,都与郭橐驼种树形成对比关系。但是,&长人者&为官的&好烦其令&是由郭橐驼种树引申出来的,应该属于间接对比。因此形成直接对比关系的应该是&他植者&。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_高三语文教案
&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2)教师补充。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2)教师点拨,明确: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病瘘lò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讨论,明确。[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固: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4.甚善。名我固当。顾: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故:1.既克,公问其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3.君安与项伯有故。4.其土欲故。且:1.且壮士不死则已。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4.存者且偷生。5.故病且怠。讨论,交流,明确如下。[明确]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暂且 ⑤并且3.研读课文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讨论,明确: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讨论,明确。[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①学生通读全文。②讨论写作特点。[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四)总结扩展[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扩展]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五)布置作业&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1]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橐驼种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