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那边的中国湿地分布图主要分布在哪?形成的原因...

专题 湿地形成原因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专题 湿地形成原因
上传于||文档简介
&&拓​展​学​生​视​野​。​湿​地​成​因​不​要​仅​仅​局​限​在​三​江​平​原​。​以​题​练​点​,​针​对​性​应​该​强​一​些​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东北有肥沃的黑土?
为什么东北有长江中下游没有肥沃的黑土?今天地理老师说 如果东北热量达到,一年三熟的话真的就太好了。可是如果一年三熟的话对土壤肥力有没有影响,如果有一天东北热量条件达到,可以一年三熟,那么 东北的黑土会不会逐渐失去肥力变成黄土。。
按投票排序
一说这个黑土我就满肚子牢骚。说黑土在土壤学上有严格定义,这个说法恐怕是有点问题的。毛主席教导我们:高贵者最愚蠢,贫贱者最聪明。黑土这个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对土壤表层颜色较深、腐殖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结构的土壤的统称。因为这个词用的太广泛了,所以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召开会议的时候,就决定把黑土列成一个土类。但是后来一下子就麻烦了。为什么呢,经过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科研工作者们发现,广大劳动人民所指称的黑土,压根不是一种东西,甚至是在土壤形成上关系很远的好几种东西……这尼玛怎么办……所以针对这个情况,土壤科研工作者想出了两个辙。一个是以1978年出版的《中国土壤》为代表,定义凡是黑土层超过一犁深的都叫黑土。黑土层就是指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结构的那一个表层。这个定义充分吸取了劳动群众的实践经验,充分考虑了广大人民的朴素观念,是贯彻毛主席“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的学,老老实实的学”这一伟大指示的活的教材。但这一下子,科研工作者很为难啊!腐殖质高到多少算高?什么样的团粒结构算是良好结构?用多大的犁?你把一个劳动人民请来,问他这块算黑土不,他说算,你再请一个,他说不算,好么,好几千亩地就都出去了……连黑土的准确面积都统计不出来,更别说做土地规划、农业规划了……在科学上,劳动人民的观念和认识有时候是不能顾及太多的……所以科研工作者就想了另一个辙,缩小黑土概念的定义。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里头把黑土作为一个土类列出来。这个黑土是一种在温带(部分在寒温带)、湿润到半湿润带交界、草原化草甸下发育的一种土壤。按照学术上的说法就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母质多为黄土状粘质沉积物,通体无石灰反应;黑土土层深厚,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团粒状结构;剖面中无钙积层,但可见小铁锰结核与灰白色硅粉;土壤交换总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这个定义你看得懂吗?看不懂,那说明在学术上比较明确了,按照土壤发生学的原则都有。但这样一来,就把群众平日里习惯叫黑土的很多土壤划出去了,成了黑钙土、草甸土、森林灰土等等……你拿这个跟劳动人民说“爷们儿,你们这些地这块是黑土,这块是黑钙土,这块是草甸土,这块是森林暗棕壤……哎,爷们儿!”“您玩儿蛋去吧!”……在科学上,太不顾及劳动人民的观念和认识,看来也是不太行的……两条路都走不通,最后一些土壤科研工作者也学乖了。1995年做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时候,干脆就全用系统分类,以土壤的特征层为判断标准,命名全部改成“土壤性质+土纲”命名法,劳动人民你们爱叫啥叫啥,不耽误我们做科研就是了。但是这样好些人也不干,为啥呢?因为这意味着以前很多资料特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候的资料没用了,原先在土壤发生学上是一类的土壤在土壤系统学上未必是一类……于是又有人做参比,当然这是题外话……这样一来,就搞得各种定义很混乱,劳动人民的和劳动人民的不一样,劳动人民和土壤科研工作者的不一样,土壤科研工作者和土壤科研工作者的又不一样,天朝的土壤学和世界上的又不一样……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我为什么一看到黑土这个词就头疼,因为我在年初为某些会议准备某些材料的时候(什么会议自己联想),我都快被逼疯了,仅东北黑土的面积,我至少就看到了六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神奇的一种告诉我东北黑土的面积是1000多万km2……对你没看错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谁说敢说天朝丢失一寸土地我找谁急……===================================================吐槽完毕,说正事儿===================================================前面说了,黑土是一个劳动人民约定俗成的叫法,即使在土壤学界内部,名词的使用也非常不统一。但是黑土绝对不能说就是颜色很深的或者是黑色的土壤,如果仅以颜色来评价的话,那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水稻土也可以是很黑的嘛……但你跟人说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也是黑土,估计大家都会拿奇奇怪怪的眼神瞅你……尽管在《禹贡》里长江中下游的土也是黑土……这其实就是说,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黑土”这个词已经约定俗成地指向了分布于温带/寒温带、处于湿润半湿润过渡地区、在自然条件下为疏林草原、草甸草原或者典型草原的植被条件下所发育的、具有深色的松软表层的土壤。其他条件下的土壤,就算颜色再深,甚至拿墨水给它染黑了,管它叫它黑土,都会引起比较大的争议……所以我赞成
的看法,即将黑土局限于东北地区,其他地区的土颜色再深也不在讨论范围内。当然,这里所说的黑土仍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黑土是温带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说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这话不对。世界上集中连片的黑土区一共有四块,分别位于东欧大平原(143万平方公里)、北美地区(70万平方公里),阿根廷和乌拉圭地区(50万平方公里),还有天朝东北地区(33万平方公里)。这些黑土区,都是发育在温带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的。天朝东北地区的黑土是从大约200万年前开始形成的。200万年前,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厚重的沙砾层,随着气候的湿化,东北地区逐渐发育出草原和森林植被,最终在约1.1万年前,形成了广布连片的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原。由于受到冬季寒冷气候的限制,植物死亡后的残体不能迅速的分解,逐渐在土壤中积累起来,形成厚重的腐殖质层,为进一步积蓄土壤养分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最终形成了连片的黑土区。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具备形成黑土的气候条件——太暖和了,植物的尸体烂得太快,根本积累不起来。黑土为啥肥沃,为啥不能一年三熟, 和
说的比较全了。关于积温和有效积温有一点地方稍微有点问题,我记不得是谁说的了,大概意思是能不能一年三熟是植物说的算。植物是想说的算,但是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是不答应的。温度低的时候,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就该停了,哪里还能生长……至于说一年三熟条件下黑土会不会退化……其实在一年一熟的条件下,东北的黑土都已经退化的非常严重了。前面说过,东北地区的黑土是发育在厚重的砂砾层上,一旦表层的黑土被破坏掉,下面的砂砾层立刻就会发生活动,出现土地沙化。东北黑土多分布于平原和略有坡度的台地上。由于基本都被开发为农田,自然植被基本被破坏,黑土缺乏稳定的覆盖物保护,加之东北地区冬天气温寒冷、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降水集中,黑土极易受到水蚀和风蚀,导致面积减少,表层土壤变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了。11世纪时,华北地区部分居民迁入松嫩平原一带,较大规模的农垦活动开始出现,至12世纪,部分黑土区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沙化。不过后来游牧民族占据,自然植被得以恢复。但随着清代晚期东北地区的开垦,这种现象再次出现,而且更为严重。据1958年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黑土总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而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两省的黑土总面积仅余592万公顷。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区总面积的38%,每年流失掉的黑土总量达1-2亿立方米。黑土层由开垦初期的60-7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并以每年0.4-1厘米的速度减少。至少有1/4的耕地出现了“破皮黄”,即丧失表层黑土后,下层砂砾层暴露的结果。一年一熟都这样,你说一年三熟呢……===================================================头一次被赞的超过10,那我就再多唠叨一点……我这也太没追求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流失,本质上是因为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地上部分缺乏了稳定的覆盖。没错,草是会枯的,但是地上部分草叶子都黄了,地下的根还是活的,还是能牢牢地抓住土壤——东北地区的草甸草原主要是以多年生禾本植物作为建群种的草地。但是农田不一样,粮食作物大部分都是一年生的,秋天一到,地上稻子收割了,地底下的根也就完蛋了。广大劳动人民扛着锄头开着拖拉机回家听二人转,搁着地里头黑土朝天的,黑土能干么……开春一刮风,那自然纷纷跑掉……而且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毕竟不一样,农作物的根系并不像草地的地下部分那么发达,所以夏季雨水一来,水土流失是少不了的。这种事情不是天朝黑土区独有的。上面说世界四大黑土区,都被开垦成农田——洋人们也不傻——但是目前除了阿根廷乌拉圭的黑土区因为开垦的程度比较低,没有非常严重的侵蚀问题外,其他三块黑土地都是面临着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的。洋人们遇到这个问题还早些。在80年代90年代,那阵天朝还说坚决不走发达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时常举的一个例子,叫黑风暴。黑风暴基就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东欧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黑土区风蚀严重的结果。它们的自然气候条件跟东北地区还不太一样,主要是风蚀,大风一起满天飞黑土。东北地区风蚀有,但是水蚀的现象可能更严重——我记不得具体地点是哪了,反正2014年组织调查的时候仅在吉林某地就碰到了200多条大侵蚀沟,中小侵蚀沟不计其数。没法子,这是黑土区开发农业的短板所在。===================================================更新妈呀一觉醒来被推荐了……吓死我了……太抬举了……谢谢各位老少爷们儿捧场了……评论里
说黑土退化这种情况能补救嘛,这个其实是真可以的。东北黑土地的退化和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分不开,但是如果农业活动停止,这事儿其实都好办……前面说过,11世纪的时候东北黑土地部分地方出现沙化,这说的其实是在东北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包括嫩江流域的两岸以及科尔沁草地——咱不能一提到东北就想到东北三省,其实内蒙古东部按照自然地理的划分也算是东北的一部分。在10世纪的时候,辽国建立,从蓟北、河北等地强行动迁了不少以农耕为主的居民搬到这一带安置。拆迁费估计是没有,但是土地还是给分配的,于是在这个地方就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历史书上有两句词儿,叫“编民数十万,耕垦千余里”,要知道南北朝的时候,整个东北也就40来万人……于是呢,经过广大劳动人民一两百年的辛勤耕作,沙漠化出现了……不过在以丘处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大辽国完蛋了,大金国也完蛋了,大元朝一统天下,东北地区就让位给以游牧文化为主的蒙古族。蒙古族是搞游牧出身的,对种地不大有兴趣,那千余里的农区就逐渐废弃了。大元朝后来也完蛋,可是大明朝似乎对东北地区不太感冒,弄了个建州卫,扔给女真人了。女真是渔猎民族,对种地也不太有兴趣。这样一来,植被就逐渐恢复,到了康熙年间,这个地区恢复成了“长林丰草”的植被情况,土地退化已经出现了好转。说这个故事呢就是说,其实东北的自然气候条件是不错的,如果减少人类干扰,让自然植被恢复的话,其实并不难遏制土地的退化。所以为什么要做退耕还林还草呢,就是希望放弃掉一些退化很明显的耕地,争取让它们的自然植被恢复,扭转土地退化的局面。说土壤退化主要是因为化肥使用,这个说法可能是略微有点不全面。黑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是非常严重的,这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化肥大量的使用,不过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下水灌溉。在水资源管理当中有一个概念叫虚拟水,概念上有点儿类似于碳足迹那些,大概意思就是说你拿了个物件,看着不是水,但是生产这个东西要耗水,那么耗的这些水就是这个物件的虚拟水。东北是天朝的粮仓,这个大家都知道,全国1/3的商品粮是东北生产的。但是种粮食那得要水啊……按照平均的水平来讲,每生产1kg粮食就要1立方米的水,东北粮食的年运出量5700万吨,就相当于你要运570亿立方米水。东北的水资源总量不过2000亿立方米,小1/3的水运走了。这个样子,单靠地表水怎么可能够呢,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也都得要用水啊……那么怎么办……一咬牙,抽地下水吧!地下水的溶解盐量是比较高的,抽出来灌到地里一蒸发,水跑了,盐留下了,那肯定是会发生盐碱化的。===================================================补一个黑土的剖面图,还是能看出底下的黄土母质和砂砾层的说1000多万km2黑土面积那个文献我好像没存……找了另一个供吐槽用……等我挖出那个文献一定放上来……说1000多万km2黑土面积那个文献我好像没存……找了另一个供吐槽用……等我挖出那个文献一定放上来……
11-30 更新:有些知友对这个答案有不同意见,请参考楼下 和 两个答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原答案-----------------------------------------------------题主的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可以分解为一下几个小问题来解答。1. 什么是黑土?2. 为什么东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的?3. 为什么东北的黑土是肥沃的?4. 为什么东北有黑土,而长江上下游没有黑土?换句话说,东北的黑土是哪里来的?5. 东北热量足够的话,可不可以一年三熟?6. 如果一年三熟的话,东北的黑土会不会退化?----------------------------------------------我叫分割线------------------------------------------------先说个人的理解:1. 什么是黑土?黑土,顾名思义,就是颜色很深的土壤(废话~)。土壤学里有关于黑土的严格定义,但是非专业人士不用深究这个,只需要知道黑土颜色偏黑即可。偏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成土母质中的黑色矿物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还原状态下的某些物质等。本文中谈论的黑土主要针对东北平原,其他地区的黑土可能不会适用;本文中讨论的黑土也不仅仅是土壤学定义的黑土,只要是颜色很深的土壤,因为这些土壤是组成黑土地的重要部分。东北平原不仅仅存在于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也有部分属于东北平原。中国土壤的分布见 贴出的资料:(在这里要谢谢 指出的逻辑错误。)2. 为什么东北平原的土壤是黑色的?
因为东北平原的土壤富含有机质(Organic
Matter),“成熟”的土壤有机质一般是深棕色或者黑色。高含量的土壤有机质能够使土壤呈现黑色,再加上东北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北得到了“黑土地”的美誉。2. 为什么东北的黑土是肥沃的?土壤肥力是个很难衡量的指标,因为土壤的各方面性质,包括土层厚度、级配、含水量、pH等等。但是农业生产中可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作为一个简单直观的判别标准,因为土壤中的有机质有非常重要的理化性质,比较利于植物生长,包括: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性,利于土壤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土壤有机质中富含植物生长需要的NPKS及微量营养物(Trace nutrient);土壤有机质能够缓冲土壤中的pH变化,一定程度上预防或者减轻土壤盐碱化, etc.更详细的参数设置请参考
同学的答案:3. 为什么东北有黑土,而长江上下游没有黑土?换句话说,东北的黑土是哪里来的?从土壤形成的角度来说,只要成土母质含有黑色的矿物质,土壤皆有可能呈现黑色;另外,如果土壤含有大量有机质,也会呈现较深的颜色,所以绝对地说长江中下游没有黑土是不科学的。但是,黑土地的来源不仅仅是土壤是黑色的,而且是大范围的地势平坦的黑色土壤。于是我们可以这么提问:为什么东北有黑土地,而长江中下游没有黑土地?答:因为东北存在大范围的黑色或者深褐色土壤,主要是因为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东北黑土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这点很多知友都提到了。东北沼泽地的开发——这个因素很难联想到。
先说第一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考虑到土壤有机质中约50%都是碳元素,这个问题其实用地球碳循环的理论能够非常好的解释。
下图是一张土壤碳元素的循环图,碳元素最初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有两种途径进入土壤,一是植物死亡或者落叶后进入土壤,另一个是动物摄入体内后以排泄物或者动物尸体的方式进入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后,主要通过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这两大因素离开土壤。所以对于土壤有机质来说,输入项就是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输出项就是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见下式: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 = 有机质的输入量 - 有机质的输出量图1 土壤CO2循环图[1]
如果土壤中存在大量有机质,要不就是输入项非常多,要不就是输出项非常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三江平原曾经都有森林覆盖,输入的有机物总量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但是,由于东北的温度较低,分解者的活性较差,分解者消耗有机质的能力低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解者,于是大量的有机质残存在土壤中,增加东北平原的土壤肥力,形成著名的“黑土地”。
第二点,也是一般联想不到的一点:东北沼泽地的改造。东北平原以前很多地方都是湖泊和沼泽地,东北方言叫“泡子”。后来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很多湖泊和沼泽湿地都被开垦成了农田。联系刚才的土壤碳循环,在湖泊和沼泽湿地的情况下,土壤中氧气含量很低,处于厌氧状态,土壤呼吸被抑制,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效率降低。图2是一个建设人工湿地时的一张图片,图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土壤是深色的。楼上 @ 同学提出的“友谊农场”处于沼泽地边缘,其前身就很有可能是沼泽湿地。图2 人工湿地建设图[2]图2 人工湿地建设图[2](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4.
东北热量足够的话,可不可以一年三熟?
在农业领域有个概念——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总和,简称积温。只有积温大于某一数值,农作物才能生长。换句话说,只要东北某地一年内平均气温大于10°C的天数大于某一数值,东北也是可能一年三熟的。
但是,不得不说题主老师的脑洞开的很大,在我国,能够一年三熟的地区很少,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8000℃水稻一年三熟。甘蔗。[3]如果东北想要一年三熟,那需要热的像热带一样。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其他地区估计已经热的不适宜人类居住了。
所以,东北地区“一年三熟”的希望是有的,但是我们估计看不到了。5 如果一年三熟的话,东北黑土的肥力会不会退化?
继续开脑洞,如果真的有“一年三熟”,东北黑土的肥力会不会退化? 我们在看上边讲到的土壤有机质的公式: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 = 有机质的输入量 - 有机质的输出量如果有机质的输入量和土壤温度等影响土壤呼吸的变量保持不变,耕作制度变为一年三熟,作物吸收有机质的总量大大增加,上式中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即为负值,代表着土壤有机质会减少,自然而然,东北的黑土肥力会产生退化。
实际上,即使现在“一年一熟”,东北有些地区已经出现土壤肥力退化,甚至出现盐碱地等荒漠化的趋势。如何在保持最大产量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已经是很多农业,尤其是农业土壤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The end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ferences:[1] [2] [3]--------------------------------更新日志11-25 更新日志:增加了一个黑土的定义,将讨论范围局限于东北的黑土。完善关于土壤肥力的描述,增加一些数据。重新调整论述“黑土地来源”的逻辑,尤其是重写为什么长江中下游没有“黑土地”。修改了一些病句和错别字。---------------------------------------------------后记----------------------------------------------------首先感谢 同学指出我的错误,由于时间仓促,行文未能严谨,特此向大家道歉。(鞠躬~~)其次讲解一些容易引起迷惑的地方,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地方不能说清楚,在这里讨论一二。1. 首先为什么“地势开阔得到黑土地的美誉”?
正如以前所属,很多地方都有存在黑色的土壤,为什么只有东北得到黑土地的称号?土壤颜色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地土壤肥沃,地势开阔,非常适合农业生产,例如当年的“北大荒”开荒就是在东北进行的。只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即土壤颜色深、地势开阔、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人们才会公认东北为“黑土地”。这个纯属个人见解,可以继续讨论。2. 关于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个很难定量化的问题,因为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土壤肥力的变化。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时候又需要简单直接的、定性的讨论土壤肥力。这时,土壤有机质是一个很直观的指标,因为在农田中,土壤有机质颜色很深并且形状明显区别于土壤微粒。但是,如果是做土壤调查,需要定量的评估土壤肥力,那就需要采集土壤,在实验室测量各种指标,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方法来确认。3. “沼泽土”到底属不属于“黑土地”?什么是沼泽土?根据百度百科定义,沼泽土(bog soil)是发育于长期积水并生长喜湿植物的低洼地土壤。如果沼泽地排干水并开垦之后演变成草甸土,东北地区的草甸土颜色跟黑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特别是对于非土壤专业的人来说,他们是不能,也不会仔细区分黑土和那些沼泽土的区别的。另外,如果是讨论黑土地,针对的是黑土地的起源,而不仅仅是黑土,也可能包括颜色类似的草甸土等。4. 为什么重点讨论土壤有机质前文中提到,土壤中的有机质是东北黑土地的重要来源。关于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很复杂,现在土壤领域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由于有机质中约 50%以上的成分都是碳元素,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以碳作为有机质的代表,例如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就是通过测土壤碳来计算的。作为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元素,的确是来自于空气中的CO2,因为有机质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残留物,最初大部分都来自于自养生物固碳作用(不仅包括光合作用)。所以,土壤有机物的碳源来源于空气中的CO2。话说,笔者真的不需要欺骗全世界。。。土壤有机质中其他的元素,包括N、P、K都有其各自的来源,不说那么多了。5. 关于积温和有效积温首先, 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概念就是“积温”。积温的概念比较大,还可以分为“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和“其他积温”。不同的概念适用范围不一样,不能简简单单说哪个更适用。其实,重点在于,有些同学没有读懂笔者的意思,或者说没有思考一下笔者的落脚点在哪里。积温也好,有效积温也好,都是用来证明一点:题主的老师开的脑洞有点大,“一年三熟”是不可能的。--------------------------------------------我叫分割线---------------------------------------------------------------说在后边的话:以前经常有人说:“知乎的戾气太重!”我从来没有体会到,今天是真心体会了一把。有人实名反对我,我很高兴,一是说明土壤学还算有点人气了,二是说明知乎上还是有人愿意探讨一下土壤学的深层内容——这远远比我一个人写专栏要更有存在感。但是,看了哪位实名反对同学的回复,我心里的确有点不舒服。在知乎,我分享接受七八年专业训练习得的知识和见解,既不图名,也不图利,最多有个赞或者关注就能让我兴奋好久,甚至很多内容都是牺牲睡觉时间来写的;平时在知乎跟人互动时,我也不跟人争长道短,尽量跟所有人一团和气,就算跟人讨论问题,也是对事不对人,论道而已。像我这样的老好人,也有躺枪的时候。有些事情,总是介于说了矫情和不说憋屈之间。被人吐槽:“偷换概念”、“不专业何必装出一副专业的样子呢”、“卧底”、“欺骗全世界”、“这神逻辑我也是醉了”、“张冠李戴”、“要为自己的答案负责”、“用看似高深的知识掩饰自己的错误”, blablaaa,我也是无语了。还是谢谢那位同学指出我的错误,我已经最快抽时间完善了一下我的答案,并尽量保证不误导大家。不过这种满身戾气的嘲讽态度,我真的不喜欢。就这样,有什么问题继续讨论。
抛砖引玉。。。恩其实是看到 关注了,就随口说两句题主说的没错,有一天东北热量条件达到,可以一年三熟,要是降水足够多,东北就逐渐没有黑土了,其土壤类型就会和如今一年三熟区域,华南地区差不多,大片赤红壤,砖红壤;要是降水和现在一样,这种温度下大量蒸腾散失,就是沙漠化的节奏。附一张中国土壤分布图,由北向南的变化很明显。这是因为天热了有机物分解也快,难以积累在土壤中,迅速分解,土壤有机质便不如如今这么足。另外大量降水会洗脱淋溶各种土壤矿物,钠钾钙先淋溶,然后淋溶掉硅,只剩下铁铝矿物。另外东北农业开发晚,清末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如今东北土壤侵蚀在全国范围内最为严重,因为农业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开始没多久,农业历史不长,刚刚开始大规模开发时破坏最严重。
这两天静下来,再读自己写的东西,觉得确实戾气挺重的,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对别人冷嘲热讽乱吐槽,可能是我不经世事把。其实有必要为无辜躺枪的 兄弟说一声对不起,大家都不过是分享自己的知识,何必在言语上争个谁对谁错呢。=========================分割线==============================================刚考完试,回来继续更新答案。在这么一个知识分享社区,有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答案负责,这个暂且不说。但是有必要把事实告诉大家吧?这个事实最起码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你我眼中的事实。我尊重的只是知识而已,不太喜欢误导别人的答案。咱们先不说东北黑土地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先来说说土壤肥力的问题。土壤肥力是、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特性的综合表现,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质的本质特性。包括自然肥力、和二者相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简单的说就是土壤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很显然肥即养分只是土壤肥力的其中一个因素,而且现在土壤中的养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肥力,也就是施用化肥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脱离其他因素将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肥力来讨论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意义不大。而且有机质中含有很多未分解的不能被植物短时间内利用的物质,相对于讨论有机质来说,讨论土壤腐殖质更有意义。至于土壤的有机质能不能看到,我想排第一的没有下过地,这点不太了解,土壤有机质相比土壤中其他物质一方面含量过低,一方面在深色土中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物质的表观特性,几乎分辨不出土壤有机质的存在。我们做土壤调查的时候基本不会涉及到土壤肥力的测定,做土壤农化分析的时候倒是会把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测定出来。“沼泽土”到底属不属于“黑土地”?我又忍不住要吐槽第一名的逻辑了,沼泽土≈草甸土≈黑土(暂且不说对不对),然后就可以得出沼泽土=黑土?原谅我真不是学习计算机的不懂这个逻辑可行不可行。我们说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具有明显的泥炭层(就是看着黑黑的那层)和潜育层。而草甸土是不具有泥炭层的。所以沼泽土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变成草甸土的。不过经过较长时间的脱沼化过程,沼泽土确实是可以转化为草甸土的。但由于草甸土的种类较多,在吉林很多地区存在的都是草甸风沙土和草甸碱土,而这两类都是无法种植粮食作物的。而草甸土大部呈现暗灰色和暗灰棕色,和黑土还是有所差别的。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是因为黑土地泛指的是东北的土地,所以我们可以说包括沼泽土包括草甸土属于黑土地的一部分,不过有必要指出不同之处,毕竟黑土和沼泽土两码事。也说土壤有机质先习惯性的纠正下问题:“土壤中的有机质是东北黑土地的重要来源。”是什么意思?确实土壤有机质中的含碳量在52%~58%,但是土壤含碳量能不能代替有机质的含量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测定有机质的时候可以用碳折算有机质含量,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有机碳,那无机碳呢?我们刚才已经说了讨论土壤有机质含量意义不大。我们要讨论的是腐殖质含量。腐殖质是除为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它包括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原答案————————————————————刚好涉及到自己学的专业的知识,就上来答一下吧。,土壤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生物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黑土这一土类包括的土种比较多,而且在中国大部都有分布,我们暂时不展开来说,我们以大多数人的理解黑土即黑色的土壤。那么在东北主要分布的有 黑土和黑钙土两种。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土位于东北平原地带,而且分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土位于东北平原地带,而且分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那么下面说说黑土的形成原因。黑土在、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的最普遍特征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的。少至150毫米,多可达2000毫米,但多数为500—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一般为15.5—16.5℃。这是给出的,但是黑土其实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今天地理老师说 如果东北热量达到,一年三熟的话真的就太好了。’如果热量达到的话,有机质很容易分解,也就无法形成黑土了,这也就是南方为什么不会出现黑土的原因之一。由于题主没提到,其他成土因素也就不展来讲了。我们知道土壤有机质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就像你赚钱,你每次赚的都比花的多,那你手里的钱也就渐渐多起来了。不回答题主问题的都是耍流氓,对吧我们先看一个新闻。黑土消失的原因有,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包括开垦、耕作、施肥等强烈地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及其含量的变化。当然这也是他们都提到开发晚的可能原因。当然另一方面是,水土流失导致黑土退化,但不会退化成,因为这两个不是一个好吗亲。—————————————————————我是分割线————————————————继续的回答,昨天回答的有点乱,等考试完再重新整理下。先对着第一名
的答案咱们改正下吧 。1.有机质确实是深色的,但是难道黑的就一定是含有机质多么?看看(黑土的一种,人家名字上都有黑土好不好),含有机质才1%左右,可人家也有一层“黑土层”。2.说黑土肥沃,直接把有机质的可能作用放上去,还是我放图吧。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黑土的有机质含量不是很高。那为什么说黑土肥沃呢?是因为黑土的综合特性比较好,从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黑土的有机质含量不是很高。那为什么说黑土肥沃呢?是因为黑土的综合特性比较好,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原因。我们还是从成土的五大因素来看吧,由于气候(东北年均温较低,有很长时间地温处于零度以下,降水量不是很多)的原因,东北大部分黑土地区以草甸植被为主,因此有机质生产量不算很高,但是由于温度较低,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不激烈,所以有机质积累量相对较多。再者,由于温度较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不活跃,有机质的分解也不多。母质上没什么讲的,这是黑土和黑钙土不同的本质原因。地形的原因吧,东北黑土区主要是平原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平原有机质不太容易流失,一方面由于由于平原,涵水量不少,所以影响着土壤发育的氧化过程,这也是黑土呈现黑色和现在排第一的答案为什么要把不相关的沼泽土拉进来的可能原因。3.咱们看看排名第一的怎么说,他为了说黑土是怎么来的,直接说长江中下游没有黑土,真麻烦你去学学土壤地理学(),我上面说了黑土有很多种,回答之前请严格的界定下概念。然后咱们继续讨论黑土的成因,排名第一的说是沼泽地开发是黑土的来源之一,我想应该不太了解什么是。人家沼泽土就是黑了一点,真的和东北的黑土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和黑土的形成有关系,但是咱们说说你所谓的土壤中的碳都来源于CO2有什么根据?难道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都是二氧化碳?后来我看明白了你想说沼泽湖泊变良田的例子,确信那些原来不是黑土?那这样是不是全国各地有水有沼泽湖泊的地方都有黑土了?那怎么还说长江中下游没黑土呢?4.忍不住继续吐槽,为什么不拿出来来说事呢?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中称为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这就是,它的表达式为:K = N(T - C)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该植物的这才是真正对作物有影响的吧?所以有没有可能一年三熟是作物说了算,你我说了都不算!5.其实这个问题吧,不用一年三熟都肥力下降,咱们先看看05年的化肥施用量从从了解到年化肥用量增长在10%左右,这其实可以从侧面说明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了。
啦啦啦,终于等到本专业的提问啦……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黑色,为什么是黑色呢?我们说黑色是土壤中未完全分解的腐殖质的颜色,而黑土的黑色为什么能显示出来而其他地区的土壤颜色五光十色呢?这就要回到成土因素的问题上来(?o . o?)前苏联的土壤学者(忘了是什么职称级别)道库洽耶夫先生提出,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气候,母质(差不多是岩石风化物),地形,生物,时间。我们的黑土也是与这五个成土因素密切相关的。大部分土壤的母质都是石灰质岩石,这个貌似没什么好说的;地形因素的差异主要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地势低的地方就盐基离子和有机质多一点;时间主要是一个纵向的变化,此地也不谈;来到我们的重点,气候!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会特别强烈地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而“黑色”也是水热条件的主要产物。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大致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的气候,而东北地区的植被又集中在针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这些植被的凋落物的成分中含有很多丹宁,本身就属于难以分解的成分,而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冬季植物凋落物回到土壤表面,却由于气温太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十分微弱,最终导致这部分凋落物难以分解,残留下来;而到了夏天,温度升高,土壤生物开始活跃起来,凋落物也开始分解……但是吧,东北地区的夏天短暂,导致微生物不能很尽兴地把这些食物都吃掉,所以就有很多凋落物处于半分解状态,这些半分解的凋落物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就是黑色啦~
土壤,是主要在气候影响下,由生物作用于母质发育的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具体到某种土壤,与区域地貌和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这两者直接影响到母质和植被。1.
中国东北黑土分布如下图所示,关于黑土分布的认识还是有较大差异。主要在于对黑土、黑钙土、灰黑土(灰色森林土)等是否区别对待。图2西侧南北向展布的主要为灰黑土,按主流观点,应不能算黑土。分布特征:可以看到,3张图松嫩平原部分的黑土分布都呈现平行四边形特征,这与平原形状一致。整体上,黑土分布在地势低洼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2.
形成时代关于黑土的发育过程及形成年代,很少有研究者进行详细的研究,而从一些研究者提到过的黑土区在2500年间或者1100年间,形成了60cm左右的黑色腐殖质层,即20~40年即可形成1cm土层,以及黑土每形成1cm需要300年的时间、300~400年时间以及120~400年时间的观点来看,不同学者之间的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并且对于各自提出的论点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论证。黑土从温暖湿润的晚更新世早期便开始在嫩江的二、三级阶地上发育,而黑钙土则从全新世初开始在嫩江的一级阶地上发育,这时气候处于暖干期,且一级阶地地势较低,水位相对较高,容易接受上方高地淋洗下来的钙,从而在土壤中形成比较典型的淀积层。可见,地貌条件及气候因素对黑土、黑钙土的形成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嫩江地区的各种地层,重建了该地区地质地貌的发育历史发现,黑土层是在中更新世后发育起来的,根据嫩江地区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在综合地貌发育及古气候变化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黑土与黑钙土是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先后在嫩江的二、三级和一级阶地上形成的,自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二级阶地形成以后,阶地面遭受一个较短的快速侵蚀时期后,开始趋于稳定,这时气候转暖,黑土即开始在二、三级阶地上发育,但是到了晚更新世晚期,山地抬升,加上气候变干冷,侵蚀复活,土壤停止发育甚至被侵蚀。到了全新世,气候转暖变干,黑土在二、三级阶地上继续发育,但在一级阶地上则发育了黑钙土。由此可以看出,黑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上面的分析,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条件适合黑土土壤发育的时期大概有6万年的时间,按照黑土形成初期黑土层厚度平均为100cm推算,形成1cm黑土层需要600年的时间,而垦前的黑土层是黑土已经在坡面实现再分配的结果,所以,真正形成1cm黑土层的时间应该比600年短, 300~400年左右比较合理。但是要具体确定黑土层形成的时间,还需要采用更为准确的测年技术及方法,所以应不断深入研究,以保护好黑土资源,从而实现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3.
总结黑土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没有看到更好的有年龄数据的黑土剖面。鉴于黑土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这种相对下沉区,这种区域主要在接受堆积,那么黑土发育定然是一个累积过程,甚至可以将下部的黑土称为古土壤,就如黄土剖面中的古土壤一样。黄土中的古土壤在第四纪258万年时间内,在中国北方有28-35层古土壤(不同区域有差异),再加上冰期的相对寒冷,古土壤几乎不发育,每层古土壤形成时间不超过6万年。澳大利亚 WerrikimbeNational Park现今的土壤形成需要6万年时间。黑土不同于黄土,黑土在相对冷一些的冰期发育吗?我个人不清楚,但考虑到上文所述,冰期可能发育更好,也可能弱发育乃至不发育,皆取决于寒冷程度,以及气候影响下的植被情况。中国东北黑土主要形成于不早于晚更新世即~13.5万年以来。主要参考文献:崔明,张旭东,蔡强国等. 东北典型黑土区气候、地貌演化与黑土发育关系[J].地理研究,):527-535.DOI:doi:doi:10.3321/j.issn:08.03.006.Liu L,Zhang K,Zhang Z,et al.Identifying soil redistribution patterns by magneticsusceptibility on the black soil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J]. Catena,3–111.Vanwalleghem T, Stockmann U, Minasny B, et al. A quantitative model forintegrating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soil form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 2013, 118(2):331-347.
1. 因为以前东北人口少。满清的封禁政策直至光绪年间才允许河北、山东人进东北谋生,即“闯关东”。人口密度低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地广人稀大片土地未被开垦,土壤积累了很多腐殖质,就是一般所说的黑土。2. 土壤退化是必然的。不用一年三耕,现在东北某些地区已经有土壤退化的迹象了。
这是因为气温偏低,土壤中腐殖质不易分解,数千年积累形成黑色土壤。
作者:huang liu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衰落的重工业区都是黑土区,就是乌克兰以及附近俄罗斯地区,美国铁锈地带,中国的东北。鲁尔区的北威州依然是德国第二强州,和四川的重工业转型很像。我认为背后有文明因素,工业这个东西跟农耕文明一样,需要高度的文明程度,人的素质才能发展。鲁尔莱茵河和四川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和中国的文明中心,欧洲从莱茵河谷到阿尔卑斯山瑞士,到意大利的波河平原有悠久的文明传统,也就今天欧洲的最富裕地方,正如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黑土区在近代之前,都是荒凉地方,没有深厚的千年文明积累,人的自身素质跟不上工业技术发展。在工业化初期可以靠黑土的煤铁资源大规模发展起来,然后工业不断升级,技术发展,这些地方的人自身智商文化等不足以支撑他们发展升级起来。中国东北和美国重工业区都有东北大汉黑社会,都有小沈阳和痞子阿姆。工业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有深厚文明积累的地方才能搞起来,所以我建议中国把工业重点放到长江黄河流域,比如武汉,重庆,郑州,西安这些城市去。就像欧洲的工业在鲁尔区,黑森州,意大利北部,巴黎盆地等等。上海香港北京这样的城市就像吕贝克,威尼斯,不适合工业发展,本质来说,炼钢,造坦克炮弹,和造汽车,民用钢管是一个原理,但是必须有足够素质的产业工业才能转型。东北闯关东的文明积累就不够,都是当年的破产农民搞出来的。基本上衰落的老工业基地大多是近代靠大量移民坐在钢铁、煤矿上形成的城市。美国的铁锈地带、中国的东北、俄国的乌克兰、西伯利亚。移民形成的城市,劳动力为了发展和糊口而来聚居今天为发展又离去,没有安土重迁的理念,就像美国铁锈地带人员去加州德州中国东北到关内俄罗斯西伯利亚人口离开一样没有长久的文明传统,没有巨大的文明积累,文明没有内生发展的动力,也就在新时代的到来而工业崩溃了。内生发展的动力,就是那种文明自身积累的良好秩序,然后积累发展文明进步的能力。山西也有这个倾向
简单说东北开发晚,积蓄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湿地分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